智能化设备管理范例6篇

智能化设备管理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1

关键词:智能化;综采工作;机电设备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国其他领域的发展也逐渐被带动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采煤行业。为了有效提高煤矿开采的实施效率,在合理应用智能化综采技术的同时,还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更加稳定、安全地运行。

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相关技术的理论内涵

智能化综采技术主要是以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为基础,将科技信息和工业充分结合的一种开采煤炭的技术。这种智能化的综采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煤炭开采技术,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工作中来,这种技术可以智能化感知煤炭开采地周边环境,还可以有效调控开采的设备、装置,将实际的开采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获取。比如,开采的流程,开采的机械设备所处的位置,开采周边的地质地形环境等。根据获取的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开采工作,每个开采的设备都分别进行各自的开采任务,互不干扰。运用智能化的综采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煤炭开采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和财力。

2.项前我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

近段时间,随着智能化综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对智能化综采技术的实际应用。这种技术通过将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和远距离的监控设施充分有效地结合,实现对开采现场的远程监控,进而有效保证开采流程顺利、高效地进行。除此之外,煤矿智能化是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核心要素,目前,煤炭开采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工和机械协作开采煤炭的技术,人工和机械协作高效开采煤炭的技术,以及全面智能化开采煤炭的技术。以上这几种煤炭开采的技术之中,在煤炭行业应用范围最广的就是智能化的综采技术[1]。煤炭行业不断加强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应用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的整体机械自动化水平。但是,在对其应用的初期阶段,智能化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适应与磨合,如果厂家的设计出现一些漏洞,或者相关的管理工作者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相关设备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故障,进而导致设备受到不必要的损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生产的进程,同时也会增加一定的费用成本。

3.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

(1)优化作业人员培训理念,综合性提升员工作业能力在全面应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之前,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使用、维修、管理制度,确保在设备投入使用之后,能够顺利作业。同时,要求相关设备操作人员具备专业性的操作技术,熟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基础应用性能,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现问题时,快速找到故障根源所在,并采取高效的措施进行维修、补救。从根源上加大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运检、维修工作要求,确保有序、高效地进行系统管控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安排熟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各项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作业,明确其具备专业的技能与操作知识,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内容,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设备作业管理效果。为了系统地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优化其自身的作业理念,必须从人员培训的多个方面入手,整体性进行人员技能管控。首先,要明确技能培训的理念,融入多样化、创新性的元素进行人才培训工作,以推动培训进程。例如,可以结合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培训活动,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系统地进行技能培训。高效地将培训内容和网络相融合,开创新型的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培训人员的参与度。在网络中进行技能培训,适度结合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传统的人才培训大多倾向于系统集中培训,即利用相关人员空闲时间或者下班时间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由于工作人员劳作一天,身心俱疲,并不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技能培训,而且,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由于各种突发状况不能参与集中培训的情况,这样一来,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培训质量,出现人员培训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基础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训的质量,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网络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才系统培训工作,让参与人员通过“微信群”进行培训内容交流,帮助工作人员拓宽自身的技能理解层面,加深对操作技术的记忆。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建立有关培训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更新的培训理念、培训内容等,从多个角度不断优化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率。相关部门倡导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自主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部门优质的数据资源库进行阶段性培训,以确保基础高效的培训效果。其次,利用“一师带一徒”或者“一师带多徒”的培训模式进行阶段性培训[2]。利用以师带徒的优势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培训,系统提升单个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这样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基础较为薄弱、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但有目标、有想法,想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工作人员,让老师傅进行一对一指导,直接点出学员问题所在,快速提升培训质量以及培训效率。对工作人员的薄弱之处进行系统指导,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2)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大部门管控力度,加强管理质量落实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结合现场的作业情况切实引入NOSA安健环管理理念、管理系统,有条理性地编制现场管控制度,优化风险判别流程,对于岗位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了解“NOSA安全辨别管控”与“NOSA不安全辨别管控”手册的相关内容,强化员工的安全作业意识。与此同时,要严格规定责任落实到个人、岗位风险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条例,让作业员工明确自身的作业内容,能够实时根据作业环境进行作业风险辨别,提升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障基础的设备运行稳定性,还能为员工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结合设备管控制度,适当引入全生命安全周期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管控的安全性、稳定性、科学合理性,确保作业人员能够根据不同设备的运行特性、运行状态以及其自身磨损情况转换操作技术。(3)引入创新性技术,优化各个设施设备,完善设备缺陷在实践应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过程中,适当强化部门智能化信息分析能力,引入新型的信息精准感知技术,优化相关的使用开采条件。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地质勘测,实时对所勘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具体的设备放置位置,根据现场勘测情况进行设备精密度的实时调整,以确保作业开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融入优质的数据管理技术,落实新型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数据融合能力,全方位集成并实践数据清洗、过滤目标,优化数据系统管控制度[3]。

4.智能化综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融合多个传感器,优化设备技术虽然在目前的煤炭开采工作中,应用的相关测量方法已经达到了显著的效果,符合了大部分的开采要求。但是由于井下开采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采用智能化开采技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导致相关的传感设备会出现一些故障。所以,未来还需要不断开发和研究更多的传感器,同时与智能化综采技术充分融合,有效提高开采作业的后续续航能力。(2)引入创新技术,搭建煤矿物联网体系由于运用智能化综采技术进行煤炭的开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运用的机械设备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三者有效结合,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搭建物联网体系。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识别相关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开采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进而实现对开采过程的动态掌控,在保证开采工作的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还能有效保证煤炭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3)总体趋向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控制发展方向随着煤炭开采条件的实时变化,以及对开采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将智能化开采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充分有机地结合,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融合多个技术,即远程操控的技术,三维模拟实际的技术,智能化的信息集合技术等,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优点,全面实施开采过程的智能化,可以有效地将智能化开采的目标落实到实际上[4]。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面对这种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智能化综采技术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与多个传感器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搭建煤矿物联网体系,在未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文文献

[1]刘冠男.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管理研究[J].冶金管理,2020(23):49-50.

[2]赵宇明.千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智能化升级与选型配套[J].煤,2020,29(08):43-45.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医院后勤;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系统

1.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1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

建设符合医院运行需求的智能化后勤管理系统,要求可以与医院其他部门的管理系统形成完美对接,彼此之间紧密相联,从而使医院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医院后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实现后勤管理系统的智能化;

(2)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效融合进后勤管理系统;

(3)运用信息化手段,保证医院后勤系统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

(4)实现对医院所用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利用;

(5)提升后勤管理的管理水平,提高职工工作效率;

(6)全面提高对病人住院期间的服务质量。

1.2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标准化原则

详细分析医院后勤部门中具体组织框架以及部门运行的流程步骤,并根据医院对于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详细规章要求,系统统一地制定后勤管理工作的各项规范,做出前后统一的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2)兼容性原则

兼容性原则要求新建设的医院后勤智能化管理系统必须要能够和目前使用的医院信息的管理系统属于同一架构,能够做到相互之间兼容并存。如果条件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最好是结合当前使用的各个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能够集成所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后勤管理系统,这样,可以以最小的投资实现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协调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医院的最高管理层掌握到最全面、最系统的详细资料。

(3)操作简单性原则

管理系统的构建最终目的是能够操作使用,太过复杂的操作程序无疑对后勤职工的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会增加医院的员工薪酬成本以及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的成本,不利于医院更好的发展。因此,建设后勤智能化管理系统最好满足操作简单性的原则,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可以节省医院的许多费用,获得更大的收益。

(4)创新性原则

现代社会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家对各个领域都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所以,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也必须依据创新性的原则,过于落后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后勤管理对技术的需求。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优化后勤管理的业务流程,在各个环节都要勇于开拓创新,摒弃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的部分。

2.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1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

(1)目前,医院各管理系统中所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以及对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比较熟练,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

(2)医院内部局域网全面覆盖,当前使用的后勤设备都相对较为先进,便于对信息的收集记录,为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撑;

(3)国家对医院提出的绿色环保要求使得医院更加重视能源的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工作,这无疑对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符合我国甚至世界对后勤管理操作系统的需求,十分有利于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系统的成功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发展前景。

2.2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劣势分析

(1)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正处于开发研究的初期阶段,并没有现成的系统软件等,也没有相近的参考平台,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难以估计,所需消耗的精力也十分巨大;

(2)医院现在所拥有的后勤部门的职工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对后勤管理的专业技能也不太熟悉;

(3)建设的后勤智能化系统所采用的都是先进的、精细化的技术手段,其操作流程对员工的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有关计算机操作的技能;

(4)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医院的信息化要求较高,并需要占用计算机通道,这便对与医院现有信息软件系统的兼容性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

3.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构思

3.1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

对于此平台的搭建,具体要求为:融合现代社会几大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具体行业技术以及智能的操作技术等,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医院的正常运行对后勤管理系统的要求,包括了医院内部各部门保障措施和部门工作的信息收集、记录、归纳,以及对医院内各种资源的监督控制,对工作流程的管理、对高层决策的系统支持等。

3.2后勤服务检修一体化平台

由于医院内各个部门的所有设备故障问题均由后勤部门检修,单靠人工往返报修或者电话报修很容易遗漏,因此,可以在后勤管理系统中设置后勤服务检修一体化平台,当医院设备出现问题时,统一通过计算机报修,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信息自动收集汇总,后勤工作人员一目了然,进行修理后,再通过计算机进行确认,双方操作简单,信息传达及时,为检修工作提供了便利。

3.3医院设备全程跟踪管理平台

医院设备全程跟踪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对医院购进的设备进行统一的信息记录管理,从设备的采购开始,对采购设备的厂家、型号、日期、规格等信息详细的录入数据平台,包括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检修的时间次数,一直到设备被淘汰的整个生命中的数据,统一的在这一个平台中管理,有利于医院建立明晰的账务及设备管理体系。

3.4医院资产管理平台

此平台与上述的医院设备全程跟踪管理平台属于统一类型,主要负责对医院内各项资产的统一调度、具体管理,包括医院建筑、基础设施、器械设备等。

3.5医院病患服务平台

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服务的,因此,对病人住院期间的所有需求都应做好统一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餐饮的服务,对此,可以设置简便的点餐系统,使用一卡通服务,以HIS网络为基础,提供详细的餐饮服务内容。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后勤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所在,它可以提高医院后勤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以信息化、精细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以满足医院内各项工作、服务对现代化技术的要求,这不仅仅标志医院这一领域的发展,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向前迈进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玉彬,黄如春.医院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11):83-86.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3

关键词: 设备管理 节能 故障诊断 建筑能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内设备数量和复杂性都显著增加,使得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建筑能耗)越来越大。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我国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还不高,但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在建筑的总能耗中,用于采暖、通风和空调的能量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一些大城市,夏季空调已成为电力高峰负荷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上海住宅空调安装率超过70%,空调用电负荷高达300×104kW以上,占高峰用电负荷的1/3,产生166.2×104kW的供电缺口。

所以,节约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内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果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使各种设备安全、有效、稳定地运行,出现故障能快速排除,则可以节约能量;如果管理方法比较陈旧,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则会浪费很多能量。

按老办法管理,由于建筑设备的分散性和复杂性使设备工程师劳动强度增大,维护质量跟不上需要。那种靠填写值班日志、抄表记录、出现报警信号后才去排除故障等人工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虽然新的系统有了类似黑匣子之类的自动数据记录器,但也只能做事后分析,不能做到提前预测故障和及时排除故障,能量的利用率低,造成能源极大浪费。

因此,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特别是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法、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至关重要。

近年来,已有人研究了比较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其主要思想是监控各个系统中每个设备的运行状况,实时采集各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数据送入中央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判断出各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若有故障趋势,及时发出警报。在这种设备管理系统中,设备故障检测及诊断技术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本文着重讨论了空调系统故障检测及诊断系统的建立过程。

1.HVAC系统工作特征分析 HVAC系统是由管道连接各种空调设备而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如果系统中有一个运行参数发生变化,则其它的运行参数也会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特性。

空调系统外在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影响机组内在参数而引起空调系统性能变化的。这些内在参数主要有:蒸发温度、冷凝温度。

1.1 内部参数与机组性能的关系

如图1: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就如一个水泵,“扬程”为(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将热量r从低温处送到高温处。蒸发温度越低,冷凝温度越高,制冷量就越低,压缩功Aw越大。研究表明:冷凝温度每上升1℃,制冷量就下降2~2.5%;蒸发温度每下降1℃,制冷量就下降2~3%。

1.2 影响冷凝温度的主要因素(对水冷冷凝器)

冷却水流量 如图2为某一冷水机组的冷却水流量与冷凝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知,冷却水流量减小,则冷凝温度增加。

冷凝器污垢 冷却管一旦有了污垢,传热系数就会下降,从图3中可以看出,冷凝温度及冷凝压力就变高。

另外,冷却水温度、蒸发温度及不凝性气体也影响冷凝温度。在一定的冷负荷条件下,冷却水温度越高,冷凝温度也越高;当制冷负荷增大时,蒸发温度变大,则冷凝温度增大;如果有不凝性气体,则冷凝器的传热系数变小,冷凝温度升高。

1.3 影响蒸发温度的主要因素

冷冻水流量 从热平衡原理得知:冷冻水在蒸发器中的吸热量等于制冷量。如式1:

(1)

℃ (2)

其中:W为冷冻水流量; t进为冷冻水进水温度;

t出为冷冻水出水温度; t0为蒸发温度。

c为水的比热; φ0为制冷量;

由1式可看出:假设制冷量φ0不变,冷冻水流量W减小,当冷负荷条件不变时,t进不变,则t出必然下降,在由2式可知蒸发温度就会下降。

冷负荷条件 同样由1、2式可以看出:假设冷冻水流量W及t进不变时,φ0减小会导致t出上升,就会使蒸发温度上升。

蒸发器污垢 蒸发器污垢会使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变小,蒸发温度降低。

2 特征参数的选择 虽然HVAC系统非常复杂,但也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譬如: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等。所以,故障发生时,它总是隶属于某一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总有一个或几个特征参数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利用故障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提出诊断模型,并对原因参数和结果参数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故障的正确诊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选择不同的特征参数。下面是几个有代表性的特征选择方法。

2.1 对制冷系统

因为空调系统的内在参数是直接反映系统性能的参数,所以很多研究者在选择特征参数时都选择了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等内在参数作为故障特征参数。但不同的故障能使内在参数产生相同的变化,以致有时直接用内在参数的变化不容易分辨不同的故障。因此,可以利用内在参数求出诸如机组或其元件的效率、换热量等间接特征参数,再通过实验及理论分析确定出各故障对应的间接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下面即采用了间接特征参数来判断一冷水机组的故障。

转贴于 各故障对应的特征参数如下(表1)

表1 冷冻水流量下降

,,

冷却水流量下降

,,

蒸发器盘管污垢

冷凝器盘管污垢

压缩机内部故障

, ,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4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系统化;运维管理;运维一体化

作者简介:高振国(1979-),男,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工程师;吴杰(1975-),女,山东淄博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山东 潍坊 26104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9-03

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背景

集技术先进、智能控制、过程监测、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等特点于一身的智能变电站,经过研究探索、运行实践和改进提高,各项技术已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趋于成熟。为切实掌控好、运维好智能变电站,做好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背景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对象模型化。增加了不少智能装置,如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纤传输设备、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SF6气体在线检测装置等,特别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光纤传输设备等二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判断事故并及时跳闸、信息全面同步传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来说,智能设备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熟练掌控设备、掌握运行维护规律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智能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短,没有长时间的良好运行业绩和运行经验,在变电站的气象、环境情况下是否能够可靠运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强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模式来创新、改进并完善其管理方法,做到人员熟悉设备、环境适应设备,避免因人员、环境或设备原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开展“运维一体化”业务的需要

实施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率先实践“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在常规站实现了日常巡视和部分设备维护工作的融合,探索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指导书》,目前已开展红外检测、变压器铁芯电流测试、PT一次熔丝更换、图像监控系统维护维修等维护性工作,运维一体化业务普及到智能变电站也已指日可待。

3.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确定2011~2015年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等功能,其智能化运行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符合设备大规模大批量扩展、升级、改造的工业化应用要求,符合世界信息、电子等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高压、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自山东首座新建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2011年落户潍坊,到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已有在运智能变电站6座。2013年度还将投运1座,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投运的有5座,2014年规划建设的有6座。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对传统运维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实施符合公司实际、适应智能站需求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智能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实施“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管理创新,认真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借鉴传统变电站的运维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推广并成功运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期、设备调试期、工程验收期和投运后日常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其创新思路主要是将专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横向抓过程控制,即从源头抓起,做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结果良好;纵向抓关键因素,即控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控制客观因素是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控制主观因素是指培训到位、流程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其创新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化设备与传统设备的不同,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要求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突出“全、严、细、新、实、优”六字管理新方法,增补、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程、验收细则及作业指导书等,形成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系列规范规定,实现“工作前制度全、要求严,工作中措施细、方法新,工作后成果实、目标优”管理目标。同时倡导员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践行“五学”(自学、互学、助学、导学、促学)培训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推行5W1H工作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全面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做法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两个难题提出:一是变电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掌控能力普遍较弱;二是短期内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现变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度融合难度较大。立足目前变电运维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必须有系统的、高效的、员工可接受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基本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按照PDCA过程控制,采取5W1H工作方法,依标准、照规范、划阶段、分层次推行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从资料管理、设备验收、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设备管理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展开系统规范管理,借鉴现有常规站的成熟、完备的管理办法,增补完善区别于常规站的系列智能站运维管理办法。

1.查计划、盯开工保障资料先行

(1)细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管理人员、运维班班长、技术员通晓年度建设工程、生产工程计划,所有变电运维人员都要熟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工程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同时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重点,并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规模、时间进度等清晰明确表示在横道图上。运维人员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说明,使每位运维人员对管辖内的变电站建设情况都了如指掌。

(2)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底。运维人员在工程前期要熟悉图纸、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并积极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厂家人员沟通交流。一是全面学习新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二是充分掌握设计思路,熟悉全站设备规划和配置,了解智能变电站工作原理和设备性能,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改变了运维人员仅在工程后期参与验收的现状,杜绝了后期发现问题已很难整改的弊端。三是变电运维人员在全程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日后的运维管理。

2.早参与、多接触做好调试和验收

(1)规范顺控操作票,缩短编程调试期。总结分析了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35kV智能变电站——生物站的调试过程,借鉴常规变电站典型操作票编写审核制度,制定了《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规定》,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之后经过两个110kV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的编写、审核、调试实践,对智能站典型票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公布实施。

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第三个220kV智能变电站云湖站的设备联调工作已经结束,运维人员依照《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规范和要求编写云湖站的顺控票,以前需要15天左右完成的工作,这次只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经审核,差错率(差错率={出错操作项目/总操作项目}×100%)低于2%。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推进、按时送电争取了有利时间。

(2)严控五防闭锁,把好防误操作关。借鉴顺控典型操作票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智能站间隔层防止误操作功能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接线方式,修订完善了各个电压等级(220kV、110kV、35kV、10kV)变压器、进出线、母联、PT、电容器等不同间隔的典型五防闭锁逻辑。这些典型逻辑经汇集成册,现已成为变电运维人员验收五防闭锁功能的法宝,公司设计部门也已将它作为参考资料。

(3)细化验收卡,确保验收无死角。为保证设备验收到位、整改到位,实现“零缺陷”移交,参考常规站验收管理办法,创新编写了设备标准验收卡,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形成不同的模板,特别是针对智能站新增设备,列出验收标准及详细要求。已完善智能变电站内17类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标准验收卡。通过推广使用标准验收卡,有效避免了漏验、少验、不验等验收形式,杜绝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走过场等浮夸验收现象,将验收工作落实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同时重视验收环节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召开验收沟通会,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到边验收边整改,及时整改及时验收,提高了验收水平和验收效率。设备设施全部拍照存档,验收卡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封存保管,做到验收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过程无死角确保结果零缺陷。

3.定制度、遵规程确保全面安全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丝毫懈怠。但长周期的安全运行也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麻痹思想,特别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经验相对欠缺,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寻求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逐步实现本质型、持久型安全目标。

(1)安全第一,制度先行。常规站的安全管理模式大部分是适合智能变电站的,所以重点关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不同点,通过增补、完善适合智能站的规章制度来把好制度关,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程、制度,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办法》、《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使用及管理规定》、《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形成掌控智能变电站危险点、定期排查隐患的制度保障,做好风险分析与预控,有效降低了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搭建了一个规范化平台。

(2)制度保障,重在执行。回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把柔性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推进刚性的“制度管理”,会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实施“四步提升安全竞技法”,即:第一步业务培训,第二步安全活动,第三步警示教育,第四步风险辨识。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自觉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规程执行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控水平。

4.抓运行、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即在对常规站巡视(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根据这一规定,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例,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制定了5种《智能设备远程巡视卡》,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指导书与巡视卡的有机结合,对巡视中的重点、难点部位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突出,明确了设备巡视类别、巡视项目、巡视部位和巡视标准。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该工作法深化倒闸操作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从源头上抓安全操作,强化全过程和细节控制,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有效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以220kV怡明智能变电站为例,自实施该“两卡一书”后,从2011年10月投运至今完成了该站28079次无差错安全操作。“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仅220kV线路停电时间就降低了18%,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5.巡硬件、用软件抓好设备管理

(1)通过巡视做好硬件设备管理。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使用的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管理系统OMS和可靠性系统,都录入了变电站的设备数据,但智能电子设备不在录入范围。为更好地管控智能电子设备,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清单”,并对各智能设备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另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智能设备的巡视内容,运维人员巡视后立即填写巡视记录,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巡视记录,确保巡视效果。从台账建立、资料保管、状态巡视、运行记录等各环节管控好硬件设备。

(2)使用软件保证系统设备正常。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系统和一体化监控系统。运维人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现场调试,在学习讨论、交流沟通中逐渐熟悉系统,改变智能站建设初期运行人员只会看报警灯、不理解系统数据信息的状况。运维人员在各种形式的巡视过程中,定期检查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通过查询系统主机检查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显示数据与实际是否相符、数据或画面刷新是否正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明确、详细上报调控部门,有效掌控设备运行状况。

6.多形式、重实效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面不提倡填鸭式灌输,而是积极营造现场交流模式,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信息传递、技术沟通和新知识学习。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三个阶段。

一是引导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立体宣传、生动讲解、有奖竞赛、赶学比超等形式,培养员工对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成果。

二是技术交流在办公室与现场交叉进行,鼓励运维人员利用厂家人员在现场调试的机会,积极与厂家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交流、沟通,掌握全站的系统架构、设备功能、高级应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后台机的操作方法,分清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的主要区别,熟悉全站保护装置的跳闸方式与各一、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遥测、遥信信息的传送方式,二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对时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及运维方法等,像熟悉常规站一样熟悉智能站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架构,切实当好智能变电站的管家。

三是培训提高则由公司层面统筹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竞赛比武、设备联调等,请专家来现场授课,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先进技术。利用冬季集中培训、迎峰度夏检修工作较少等时机,抽调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专家进行智能变电站专题培训,从设计、施工、维护、检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效果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涵盖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750-2012)中规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六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在行业内学习借鉴、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其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管理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真正实现了“零缺陷”移交。新建智能变电站自投运时刻起,就是一个健康的变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系列的智能变电站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保护墙,从规程制度方面奠定智能站的安全运行基础。同时运维人员全过程参与、高标准要求、多形式学习,掌控智能站的实力显著提高,又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了智能站的安全运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持久可观,首先电网可靠性指标提升了0.005%,变电设备故障预防率提高至80%,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电网和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危害。其次充分利用远程巡视,相应延长正常巡视周期,从而减少了人工到站巡检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倡导多维度培训方式,重视文化引领,并推行5W1H工作法,即工作人员熟悉工作内容(what)、明确责任者(who)、清楚工作岗位(where)、知道工作时间(when)、掌握怎样操作(How)以及理解为何这样做(why)。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业成长成才慢的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集五大”改革后大量技术骨干调整到其他岗位、一线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偏弱的状况。变电运维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调试和验收期呈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所未有。经过图纸查阅、主动学习、现场交流、技术沟通、设备联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3.积累经验助力智能电网更快发展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智能电网坚强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实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4.准备充足实现运维专业高度融合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先进的理念,相继推行了运维一体化业务培训,试点开展了部分维护业务,相关规程制度、工作流程等都已开始修订,并积极探讨深度实施细则,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近期、中期和晚期目标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可立即全面展开,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运行与维护业务的高度专业融合。

五、结论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是顺应电网发展趋势,按照智能变电站运行规律,为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在已经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书文,王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供用电,2012,(3).

[2]马向林.对智能化变电站的认识[J].网友世界,2012,(24).

[3]郭荣荣.智能化变电站方面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5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大潮拉开序幕,各地智能化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智能化变电站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现阶段技术还没有十分完善、设备非常可靠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运行管理智能化变电站,使其安全、可靠、经济、智能地传输、分配和控制电能,是电网运行维护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2.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和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专门对智能化变电站进行了定义: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的集成和整合,并加入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电网调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功能,以及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分布式清洁能源“即插即退”的接口。

智能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综合集成,主要特点是对过程层、间隔层设备的升级,将一次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就地数字化,用光缆代替传统的电缆连接,实现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智能化变电站紧密联接全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智能化变电站有利于加强智能电网各环节联系的紧密性,有利于智能电网对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能够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开放等性能要求,更好地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控制。智能化变电站在特高压设备绝缘、大容量负荷开断等方面的性能,对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由于一、二次设备的高度智能化集成,以及标准化设计制造,还可以实现智能化变电站的模块化安装,缩短变电站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

3.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和系统结构

由于智能化开关和光电式/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各类数据、信号从源头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网络通信和信息集成。信息的集成化改变了传统变电站的保护、测控、计量、录波等功能单一、设备独立的模式,避免设备重复配置,降低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成本。由于一、二次设备的高度集成,设备也更加紧凑,变电站内部,变电站与电网调度间实现无缝通信,简化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难度。在线监测、在线分析决策等高级应用,使智能化变电站内设备无需做定期采油样、色谱分析、预防性试验等工作,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劳动生产率。

据前所述,智能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根据IEC61850通信协议,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如图1所示。

4.现阶段智能化变电站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网企业的电网数据通信网、内部管理网和互联网是相互独立,物理隔离的。随着智能化变电站的普及推广,电网数据通信网与内部管理网必然产生联接。据前文所述,因为高度的智能化、网络化,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之一,一旦受到病毒或恶意网络攻击,变电站以及电网遭受的损失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并可能造成社会各行业瘫痪。所以,信息安全是电网企业建设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电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也同样不容忽视。智能化变电站使用大量的光纤、交换机、光电式互感器、以及智能设备代替传统的电缆、电磁式互感器、机械式设备。设备模式由功能单一、相互独立改为高度集成、整合、智能。某一交换机或设备插件故障,以及软件程序的崩溃都可能导致过程层、间隔层,甚至是站控层的异常和事故。

智能化变电站涉及到光、电、机械等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协同技术攻关。变电事故异常处理系统、交直流电源系统,在线分析决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等各子系统需要相互协调。任一子系统的异常、缺陷和故障和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站的安全运行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5.结论与建议

随着设计理念的改进,技术的完善,设备质量的提升,以及各方面人员的摸索,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电网的管理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综上所述,现阶段,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运行管理。

首先,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任何接入企业内网的存储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扫描。任何人员接触和操作电网数据通信网中设备的任何行为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监护。

其次,要加强巡视检查管理,要重点加强对交直流电源系统、空气除湿调节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进行巡视检查。

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智能化变电站涉及多专业、多学科,运行维护人员必须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尚能驾驭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所以,加强综合业务培训非常必要。

第四,加强备品备件管理。由于,现阶段网络电子设备的材料、工艺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所以,管理部门必须储备一定量的交换机、光电式互感器、传感器等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智能化设备管理范文6

【关键词】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1.前言

当前科学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智能建筑物便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指的是,凭借软件集成的办法,使得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能够和建筑物实现系统的融合的建筑物。在这其中,相关人员借由对各个电子设施的实时监控,及对楼层信息的处理,实现电子计算技术与建筑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建设物建设的低成本,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目标。较传统的建筑物来看,智能建筑物更为安全、舒适,同时又具有智能化的优点。所以,智能建筑物不仅仅是新世纪新建筑物的杰出代表,更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

2.智能建筑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发展日益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办公工作更为繁重,因而人们对于建筑物有了智能化的要求。自我国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及建设行业飞速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环保、节能等社会效益上也颇有成就。可以说,智能建筑在升级传统的建筑产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建设智能建筑,首先要设计好智能建筑当中的中央管理系统。据相关人员统计,国外的智能中央管理系统只是占到整个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10%,但其会使得建筑物的整体价值提升30%左右。不仅如此,智能中央管理系统还会提升建筑物的综合使用效率,达到50%左右。总之,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是智能建筑物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3.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3.1节能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资源缺口。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建筑中节约资源甚为必要。在节能的角度来看,受中央管理系统管理的智能建筑在节能、节水上效果显著。所以,自动化控制的智能手段在节能上有良好的意义。经过中央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建筑物之中的各个设备都会处在恰当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3.2统一管理意义

智能建筑的中央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自动化管理智能系统。这套系统将建筑物中的各个功能系统整合到一个整体之中,从而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实现统一管理。中央管理系统虽然是一个整体系统,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集成管理。其需要参考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将住户的声音、图像等信号综合分析整理。

3.3网络管理意义

在目前,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怎样实现更为高效、准确的管理和控制,并且能够考虑住户的个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借由电子通讯网络,人们已经找到解决办法。相关人员将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与住户个人客户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住户可通过网络对建筑物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满足住户人性化管理需要。

4.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4.1中央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使用的结构一般是分级式的,在这个结构中,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是作为建筑设备信息交换、合成的平台出现的。并且,该通信总线联合其他通信线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网络。建立该网络的目的在于建筑设备实时控制数据的传递,实现各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

4.2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智能建筑的每一种设备必须配套支持本系统工作的操作软件,这就要求每种设备根据其相关的功能而单独发展。所以,人们要做到对其他设备的操控,就要了解甚至熟知其他设备的操作系统,显然这为人们的居住制造了很多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麻烦,达到智能建筑物预先设计的“安全、舒适、智能化”的理想状态,相关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之时,就要对该系统的管理层和控制层进行具体的设计。4.2.1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就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来说,这一层关注的应该是在“整合”上。借由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的存在,实现建筑物各管理设备系统的整合,并且具有适当的开放性。智能建筑物中往往会安装有来自多个公司的设备,这些设备会使用不同的操作软件。其实,这种情况是符合当前多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模式的,多科技公司以完善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为最终目标,在竞争之中会提升彼此的水平,也促使中央管理系统更为完善。4.2.2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设计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的关注点在于“实用”。智能建筑物虽然由中央管理系统进行控制,但其中的各个设备必然会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上存在着差别,导致其数据传输时的信号不一致。一般来说,传输时的信号有两类:(1)实时信号收集:智能建筑物中各个设备实时收集本设备的工作数据;(2)下层网络及TCP/IP方式:借由收集自动操控单元的标准异步串行通讯状体,获得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利用其中的控制模块,方便地对上面两种传输信号进行获取,从而根本地降低智能建筑的建设成本,以及化简施工时的难度。

5.结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必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通过本文的论文,我们了解到,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必将成为智能化建筑物的大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