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例6篇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课程设计会计学专业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大数据网络智能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教学的课程授课方式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难度也在加大。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时间空间都被打破,大学课堂的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数据技术革新也迫使学校迎合“新一轮”的变革,努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常态。结合前文分析在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灵活、弹性、开放的特点。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虚拟性,充分地实现了学生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网络课程的灵活和弹性,须在教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督学,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总结了较好的“虚实融合”的教学经验,比如某大学电子工程类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积极性和堂的参与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亦可以尝试此类教学方式,如第一阶段课前的线上学习作为零散的个体学习,第二阶段课堂的集中教学针对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大班教学”(讲座型教学),而第三阶段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实施小组学习的“小班教学”。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3

一、基础性:专业教学的基础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专业课,就像课程的名称一样,基础会计——会计学的基础。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广度。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传递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给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整体教学计划中也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注重对会计职业进行教学引导。对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由于基础会计课属于一门比较成熟的专业课,在我国高校财会类专业的开课率比较高,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知识点的设计也较为完整。而对于专业知识衔接和职业引导性等问题,却往往在会计教学中容易被忽视。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定位和其在整个专业课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基础会计课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是否必要”的题目,通过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基础会计教学所承担的专业基础性的作用的认识比较一致,有85.7%的学生选择了“A选项——非常必要”,而“B选项——一般重要”和“C选项——不重要的”的比例很低。另外,在调查问卷中并没有设计关于职业教育引导性的问题,但在“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建议”这个问题上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自由选项,有33.8%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和建议。可见,学生对于职业性引导教学还是有一定需求的。尽管职业教育并不是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但作为财会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想了解一些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这个职业的相关信息。国外的很多会计类教材,在开篇学习知识点之前,通过介绍一下会计职业和会计岗位的简短内容来引入正文的学习,这种知识点导入的思路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二)基础会计的基础性及教学要领 基础会计的教学衔接作用对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它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后续的知识,也能从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专业基础的第一门课,基础会计的教学必须要承担这样一个基础性的任务。关于基础会计专业引领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出现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如在讲授会计基础理论时,可以通过“会计要素”等知识点的学习,结合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引出会计实务的分类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基础会计课程讲到的一些业务处理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业务,对于更多业务类型的会计处理会相继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或是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陆续学习。这种前后知识点的过渡性引导教学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这也便于理解未来的实践工作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完整利用,而不是按每门课、每个学时分割开来的。

领进门——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大一学生来说,如何开始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充满期待,是一件很难但却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基础会计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这样的目标要比简单完成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更难。很多教师对此也深有体会,在笔者参加的国家精品课的教学交流中,很多老师也谈到了这一点,大家普遍认为专业的起点式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专业学习的基础性、开好专业学习的头、并进行良好的职业教育引导,成为基础会计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过程的确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对于一群刚刚接触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要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引入一些专业术语时,可以采用更通俗的解释,因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是很难真正理解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分录”这样的专业词汇的,可以在完成基础会计专业教学的同时,介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时事新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性:提升课程的价值与高度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重要,会计理论也同样来源于会计实践,是对会计实践的升华。但目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相对重视会计技能训练、淡化会计学术前沿、课程教学缺乏理论深度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在深入思考、综合技能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如果太过倾向于技能训练将难于真正提升课程的价值,也难于体现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高度。

(一)调查结果分析 在这次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调查问卷中,特别设计了关于学生对理论学习认识性的问题,但调研的结果却与之前设想的情况不同。在“你认为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的调查问题上,有27.7 %的学生选择了“A选项——非常必要”,44.1%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一般必要”,而22.1%的学生选择了“C选项——不必要”,而其余的6.2%学生选择了“D选项——无所谓、都可以”。在对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的认识中,比例最高的选项是“一般必要”,而认为 “不必要”的学生比例竟比较接近“非常必要”的学生比例。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学习是“一般必要”的,而认为理论学习“非常必要”的比例却很低。这可能是由于教学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一带而过,仅仅停留在介绍一下定义、性质,讲解中没能融入更多的解释内容或背景知识的学习,那么理论教学的内容可能就会显得有些枯燥,也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讲好会计理论部分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其实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会计学虽然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性课程,但其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也是重要的。所以,会计教学要探讨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兴趣的好的路径,总结如何讲授会计理论的好的教学方法,这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思考的课题。

(二)基础会计的理论性及教学要领 在本科阶段各门会计课程的学习中,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是相对较多的,所以基础会计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对后续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基础会计中的理论教学任务,合理设计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如会计记账方式的理论及其发展演进、国际上权威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准则框架、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及其相关理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挑战等内容。这些知识的介绍和学习篇幅可以不用太长,但却能延展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会计学专业的价值和课程魅力。虽然会计教学不需要安排太多理论学时,但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应该把一些知识讲得系统,注重对实践操作性知识的指导。如在我国几大会计理论流派的学习中,不能只简单地介绍都有哪些理论,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如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什么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论”?这两大会计理论是矛盾还是统一的?这些会计理论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有些问题可以先不提示答案,把对问题的思考延续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中,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的答案就会越来越清晰。如果理论的思考与探索能够贯穿整门课程的学习,那么会计学就会摆脱“簿记学”的痕迹和“简单技能化”的倾向,而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而“小会计”们也会成长为“大会计”。

三、实践性:结合理论培养技能

作为会计学科中一门开课率较高的课程,基础会计学的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固定和成熟,而且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也都较为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目前国内高校一般都配有与基础会计课程相配套的会计实训教学部分,很多实训都安排在课程教学之后,教学周数一般为一到二周的集中训练。课程实训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对学生提高实践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会计实训对于会计教学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在调研 “你认为账簿训练的会计实训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的辅助作用”的问题时,设计了三个备选项:“A——很有帮助”、“B——帮助一般”、“C——没有帮助”,其中选择A的同学的比例多达90.9%,而选择B选项和C选项的比例很低。90.9%的选择比例,是此次问卷调查中认可度最高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会计实训重要性的理解与已有的教学安排还是较为一致的,因为会计学作为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的学习必然离不开实践环节的锻炼,所以目前国内高校在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同时,都辅之以一定学时的会计模拟实训。

为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除了进行集中性的课程设计外,任课教师往往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实训方面的内容。如在讲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最好给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中,也了解到有些学校在授课时把整周的实训内容分散地安排在平时的教学中,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每个学校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计划形成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实训方式。在这次课程问卷调查中,笔者针对账簿训练的会计实训的安排环节调研了学生的想法,在“你认为账簿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安排”的问题上,设计了三个选项:“A选项——在课堂教学之后”、“B选项——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C选项——无所谓”,而实际的结果是选择这三个备选项的比重基本持平,所占比例分别为36.4%、33.8%和29.9%。由此可见,模拟会计实训对于提高基础会计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安排形式可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具有固定模式,这与学校的专业性程度、授课对象的层次以及培训目标等很多因素相关。 而且每种安排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所以任课老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安排合适的会计实训的方式。当然,即使对于课堂教学之后集中进行会计模拟训练的情况, 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穿插会计实务训练的一些内容,只是这种训练不需要太集中, 起到认知性教学的目的即可。 另外,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一些常规的课程设计内容、还开设了企业沙盘模拟课程, 主要针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情况、业务流程进行学习,虽然学时很少但可以更好地辅助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

还可以通过运用一些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例如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从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学生对于课程案例教学的认可度也很高。在这次课程的调研中,有针对案例教学的问题。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有一部分案例资料的学习,所以此次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为“你认为已有的案例教学应该再如何调整”的问题,备选项分别是“A选项——再多些”、“B选项——少些”、“C选项——多少都行”、“D选项——没有”,而选择A的同学达到了83.1%的比例,在基础会计课程已经安排了案例教学的情况下,学生还是希望再增加一些内容。可见,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也是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讨论案例教学时,还有必要说明一点,基础会计中的案例教学要区别于会计实训。尽管二者的内容可能有些交叉,但案例教学侧重于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点的引入,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者新闻事件,把会计学的一些知识点引入到教学中来。而会计实训,主要是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一些知识点,模拟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的实操性训练,二者之间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中发现一些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混淆,在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时,主要加大了会计模拟实训的内容,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个误解。

(二)基础会计的实践性及教学要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模拟实训、案例教学都是比较常规而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教学法来丰富基础会计的课程教学。在教育管理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总是扮演着学习与合作的先行者的角色”。这种学习与合作,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教学指导上,也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如果保持教与学之间的良好合作,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就会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针对基础会计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为此可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完原始凭证时可让学生自己去找原始凭证的实例,然后再总结一下原始凭证的特点。很多学生留下了出租车票、买书的发票,进而把一些生活中原本不留意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将这些由他们收集来的凭证保留下来,在讲到“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一章时,可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原始凭证会记录在哪些相关的业务中。再如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一部分的学习,往往都被安排在学期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这时一般都临近期末,学生往往因为备考会有些紧张,但情绪上又因一学期的长时间学习而略显疲惫,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自己编排一个小品、小话剧来诠释一下学习内容,通过这种生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既可以在教与学之间开展合作教学、也可以通过小组自学培养他们的职业合作意识。

四、国际性:借鉴西方会计教学

会计常被称为商业语言,是一门世界性的商业语言。当然其教学中也必然会涉及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特别设计了学生对于用英语授课的认可度的题目,在回答 “你认为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用英文授课的内容应占到整个教学内容的比重”的问题时,有大约49.3%的学生选择了“D选项——个别专业词汇即可”,所占比重最高。而所占比重次之的选项是“C选项——少部分”,比重为33.8%;而选择“A选项——全部”的仅有2个同学,所占比例为2.6%;选择“B选项——大部分”的同学仅11个同学,所占比重为14.3%。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学生还处在专业入门教育阶段,而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也几乎同期进行,所以如果完全采用英文授课,显然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过语言关,所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部分或者全部采用外语授课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是不合适的。但如果适度引入英文讲解,在一些专业术语中加入英文介绍,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所以在调研中,选择C选项和D选项的比例很高。

(二)基础会计教学西方借鉴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双语教学或者使用原版教材,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对于2+2学制出国班的学生,直接在大一开设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但对于非2+2学制的班级来说,则是先学习一门中文的基础会计,然后再学一门英文的financial Accounting。虽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其基础会计的教学是中文教学,但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一些国际会计研究前沿的渗透。兼顾到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在中文讲解的同时介绍一些会计英文专业词汇,并适度引入一些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基础会计教材而言,国内教材的逻辑性很强,内容较严肃。很多西方教材的内容体系设计得比较生动活泼,举例较多,但逻辑性上略有不足。如果完全借鉴国外的教材,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思维习惯。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中西方的优点,取长补短。在逻辑上采用中式教材的优势,而在一些知识讲解中引入西方教材较为形象化的特点。很多国内教材一般先给出概念、历史演进,然后讲解具体的知识点。但很多西方教材在教学中首先引入财务报表的内容, 如Fred Phillips等人编著的《Funda-

ment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Walter T. Harrison Jr.等人编著的《Financial Accounting》、W. Steve Albrecht等人编著的《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等教材,都是从财务报表开始讲述,国内教学也可以借鉴这点。

现代会计发源于西方,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也是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结果,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也必然面临国际化的任务。在讲课中适当地引入英文的专业词汇,可以为后续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中也体会到,如果给学生一些英文的专业词汇,反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专业术语的中文意思。因为一些专业词汇翻译过来会在字面上显得很晦涩,这个时候如果给学生看看原文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义了。如,在讲解“复式记账”的含义时,如果结合英文double entry的意思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再如学生在刚接触“所有者权益”时,不太好理解它的意思,如果结合Owners' equity (Stockholders' equity) 的原文,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再告诉学生负债也被称为债权人权益(creditors' equity),这样再进一步结合资产的来源,对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含义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在整个专业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教学中必须要兼顾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互动,才能真正为整体的专业教学搭好牢固的地基。基础会计也是一门教学体系相对成熟的课程,其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比较固定,但越是成熟的课程越需要改革,而且改革的难度也会越大,而其改革的难度也体现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2]雷丽芳:《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3]代玺玲:《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5期。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测绘工程 质量监控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体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类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最低门槛。专业的特色建设是鼓励专业的个性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煤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其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除从事常规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等行业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煤炭行业的测绘相关工作。因此,需针对我校的行业特点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矿山开采沉陷学、土地复垦学等。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基础会计;任务驱动;职业教育

《基础会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专业基石和职业引导的双重作用[1],是整个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基础会计知识、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者[2]。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上岗证,会计技能大赛则以岗位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技能。课、证、赛融合,体现了“资格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大一新生,对企业的部门设置、工作流程、经济业务缺乏直观、感性的了解,传统的教学过程偏重于理论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该课程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基础会计》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即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但因其专业性强、内容繁琐枯燥,加之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令许多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

我国目前的会计基础教学类教材很多,教材内容编排相似,主要包括:总论,主要介绍会计起源与发展、职能与目标、会计核算方法等;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组织及会计规范等。即使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或者明确表明适用于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性质的教材,其内容也没有更实质性的改进和创新。

(二)课程教学实施缺乏科学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国外的很多会计类教材,在开篇学习知识点之前,通过介绍一下会计职业和会计岗位的简短内容来引入正文的学习,而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编排的顺序,首先讲授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再按照会计工作核算流程,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顺序逐步讲解。这种讲解方法遵循顺向思维,学习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铺垫和缺乏职业感性认知的情况下,学生有种被牵着鼻子往前走的感觉,所以经常发现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抱以满腔热情,学到后来感觉越来越吃力,学习兴趣也逐渐消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识。

(三)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依旧是传统方式占主导,“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教师比较关注知识和概念的灌输,侧重于会计处理的细节,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大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没有用会计语言转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际脱节,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无法有效对接,使学生不单缺少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更缺乏自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但是不管是从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学都存在很多与学生学习规律不太相符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结合学情,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已势在必行。

(一)以职业认知为先导明确课程学习目标[3]

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导向标。由于大一新生对会计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支撑,学习目标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开展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前,给学生进行一个职业认知的普及,通过沙盘演练或是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并告知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相关内容在工作过程中的体现,从而让学生明确基础会计的课程性质和学习目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二)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院校要推动“五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一种资格证书,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将上岗证考试内容及要求纳入课程教学过程,课证融通,实现职业要求与学习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4]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素质,充分备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任务驱动、逆向思维等方法,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去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工作规范,形成职业技能。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过程

《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对新生来说,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既抽象又难懂。所以,我们要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并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项目化任务,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并为会计技能竞赛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以岗位能力评价为核心建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百分比简单计算出来的总评成绩来量化考核。以岗位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全面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制定相应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既考核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又能对学生知识应用、操作规范等职业素养进行过程考核, 同时增加考核的评价主体,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既符合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够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法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如此。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思路,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爱上学习――变“先理论后实践”为“寓理论于实践”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不管出自于哪个版本,其基本内容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概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借贷记账法等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实操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而且由于理论知识部分是会计资格考试考核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时分配相对比较多;由于受新生军训、国庆长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总课时又有限,第二部分的实务操作由于时间紧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填几张会计凭证、登几页账簿、了解一下报表便草草了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消退,甚至第一部分理论还没讲完,就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懈怠了,从而影响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知。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会计专项实训软件和网络资源,运用逆向思维、翻转课堂等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寓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爱上学习。

(二)自主学习――以任务为驱动的逆向思维教学法[5]的应用

《基础会计》课程以任务为驱动的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建立在会计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的。该方法的实施是从会计工作成果――报表入手,反推会计工作业务流程,引导逆向思维,让学生了解完成目标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带着疑问不断地追根究源,最终寻找到知识的起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快乐学习――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

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授或是实践的操作往往很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将在线教育碎片化学习、随时学习、循环式学习等优点融合到传统教育,构建线上基础知识、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与线下答疑解惑、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O2O教学新模式,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并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课、趣味游戏、翻转课堂、动画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综合素养。

四、总结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入了门,学生的会计学习过程会轻松自如,如果入不了门,学生就会越学越烦躁,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最终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我们需要步步为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寓理论于实践,通过任务驱动等方法实现课证赛融合下的《基础会计》教学实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现代职教理念,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慧敏,胡珊珊.论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2013(26):26-27.

[2] 贾榕泉.应用型本科基础会计教材调研[J]. 财会月刊,2013,8(下):127-128.

[3] 梅梅.学习者视角下《基础会计》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7):55-56.

[4] 吴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J]. 财会月刊,2012,8(下):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