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例6篇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LED封装 教学实践 优化教学设备

中国是半导体照明(LED)封装大国。2012年,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达到320亿元。2012年年12月,全国有LED规模企业达到5000家,其中封装企业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目前的200多万人。而2014年,我国LED产业规模为350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LED外延芯片市场规模138亿元,占比3.91%;LED封装市场规模517亿元,占比14.74%;LED应用市场规模2852亿元,占比81.3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LED 封装基地。

2012年3月13日,“广东省半导体照明(LED)职业研发应用基地”在惠州市技师学院挂牌,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照明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因为珠三角地区LED封装企业数量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二。依照职业研发基地的任务要求,笔者对LED封装职业与相关的行业龙头企业,如惠州CREE光电、LG伊偌特等公司的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与待遇结构进行了调研。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在专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LED产业的高级技能人才进行了大胆探索,就如何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设备配置、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许多方面积累了创新思路。下面就LED封装专业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设备配置,谈谈笔者学校的做法。

一、LED封装工艺流程与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在LED照明产业链中,封装技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上游生产的LED 芯片必须封装成LED灯珠器件,才能制成各种照明产品。

1.LED封装工艺流程

LED封装形式有Lamp直插式、SMD式、hi-power LED功率型、COB板载芯片封装、集成封装等形式。不同封装形式的LED,其应用场合也不同。因功率型封装的LED主要应用在照明中,故将功率型LED封装作为高级工的教学内容,最符合产业的实际。

功率型LED封装工艺流程,主要由固晶、固晶封烤、焊线、荧光粉涂布、荧光粉烘烤、透镜安装或灌胶成型、胶体封烤、切脚、测试、包装等组成。

对于功率型LED封装工艺,可以选择一种典型结构,比如仿流明结构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因为工艺流程大同小异,在有差异的地方要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一种LED封装结构的生产,来加深理解其他结构。

2.确定LED封装教学模块

按照工艺流程和工位涉及的主要设备,进行整体设计学习,共提炼出六个一体化学习模块。六个模块分别是LED封装基础相关知识与芯片检测技能训练、LED固晶设备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训练、焊线设备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点胶工序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封胶工序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分光工序、包装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

3.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1)分好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以上六个一体化教学的模块,仅仅是企业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包含职业道德、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改善能力、沟通能力、基本的管理能力等。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一项指定的技能操作训练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小组有一位小组长,安排学校的实训工厂给每一组配一位实训指导师傅,小组的所有任务包括项目推进计划制订、设备操作指南、SOP作业指导书制作、项目完成后实结。实结包含小组计划与分工,小组所碰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生产、质量、工艺、设备、安全管理的理解等。以上项目小组的所有任务要求,在老师规定期限内完成,小组可以协商,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规范,实习结束后教师会对小组长和成员给予评价和考核。

这里设计的六个项目教学过程,一定要注重小组长的计划、协调、组织、沟通、管理能力,以及成员的配合能力的培养。每个成员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在观摩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重要模块加强训练。LED封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在进行具体的内容设计时,要考虑如下因素:培养对象的差异性问题,需要针对高级工的技能要求和与中级工的差别来取舍;企业与生产线设备的差异性问题,在工业化的现代工厂,有规模的LED封装企业可能有几十、上百条封装生产线,有自动化、半自动化、手工生产设备的组合,在一条生产线中,不同设备操作的难度有差异;LED封装生产线设备操作难易问题,一般的设备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主要的生产操作要领需要一周左右时间,而固晶机、焊线机这一类设备掌握操作要领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在安排教学时,重要的固晶机、焊线机模块要加强训练。在操作实训教学中,对固晶机技能操作学习的重点有,光学照相、取晶三点、置晶三点、顶针高度、点胶高度、取晶高度、置晶高度、材料路径、芯片路径等调试内容,以及设备的编程、设备的维护与简单故障处理内容。焊线机技能操作重点学习内容有,开关机程序、工件夹具与料盒、进出料盒凹槽、示教焊接位置、芯片参考系统、引线操作点、示教焊线、矩阵焊线、编辑焊接、瓷嘴与EFO校准、USG与十字准线校准等参数的设置,以及对穿金线、切线、削球、单片试做、首件测试、金球球形与焊点形状检测、拉力大小测试等内容要进行专题训练。

(3)结合企业实际,增加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制作SOP和设备操作指南,目的是为了解决各个工厂设备选型的差异化问题,学生们学会了制作SOP以及设备操作指南的方法,也就学会了企业需要的一项关键技能――ISO工艺文件制作与设备操作步骤分解方法。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设备操作技能学习六个模块可以按照学期任务进行调整,即每个小组并不需要全部学完六个模块的操作,重点是要掌握设备操作指南制作与SOP制作的要领,以及关键设备操作技能。

(4)总结环节规范化。在实训结束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每个总结报告必须涵盖小组成员的生产、质量、工艺、设备、安全管理、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改善等内容,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一体化教学设备配置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解决一体化教学生产线建设的资金问题

学生要学习好LED封装技能,应该有相应的实训设备,但完整的LED封装生产线价格不菲,因此一般职业院校望而止步。笔者学院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对LED产业的扶植政策,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可以解决学院内生产线的建设问题。

2.优化一体化教学生产线设备的配置

有了资金,如何配置适合产教研的生产线?笔者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要考虑工厂的需要,第二方面要考虑教学成本需要,第三还要考虑设备的通用性与专业性。

目前,半导体照明市场以大功率LED为主,故培养学生的设备也应该以大功率LED生产线为主。学院的大功率LED生产线配置了固晶机、焊线机、显微镜、烘烤机、封胶机、搅拌脱泡机、点胶机、分选机、编带机、光电综合测试、荧光补粉测试、盖透镜机、压边机等设备。

固晶机与焊线机是设备关键,也是投资一条大功率生产线的主要资金所在。固晶机是一个光、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通过历次的技术改进与优化后,目前国产固晶机完全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焊线机是LED封装生产中关键工序的设备,对产品可靠性影响最大,封装企业一般使用进口设备。

固晶机与焊线机以国外的ASM公司、K&S公司技术最成熟,是封装生产线采购的首选品牌。国产厂商主要有深圳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翠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

生产线中的显微镜、光电综合测试、荧光补粉测试等检测设备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因此可以按照资金支付能力来选择,一般中小企业选择国产化的检测设备较多,因此推荐使用国内的设备,如深圳市大族光电、杭州中为光电、杭州远方等品牌,都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生产线中所用的烘烤机、封胶机、搅拌脱泡机、点胶机、分选机、编带机、盖透镜机、压边机等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其性价比已可与国外同类设备比拟。

3.深化校企合作,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有了LED封装生产线,如何开展产教研工作?因为LED封装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能高,单独一条大功率线一个月材料费多达几百万,一般院校不可能承担起LED封装工厂运营的高额费用。笔者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将LED封装企业引进学院,办教学工厂,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引进的企业负责生产线正常运作的各项工作与费用,包括生产管理、材料采购等,学生定期到教学工厂进行零距离实训,老师与教学工厂的师傅一起指导培养学生,开展产教研工作,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2

为便于大家整理校级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档案,中心校根据校级档案内容进行了初步理顺,一些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以2019年春季为例:

第一卷:文件卷   2019年春各级下发文件。

第二卷:领导组织卷

封面---目录---xx学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人员分工)--脱贫攻坚方案---计划---总结--政策宣传的版面---会议记录、图片---入户宣传图片

第三卷:享受资助政策卷

封面---目录---就读信息统计表、登记表(和村档一致)---享受教育扶贫政策情况统计表、登记表(和村档一致)本卷装订后温馨告知书放在下面。

2019年秋季同上。

第四卷:自查自纠问题整改卷

封面---目录---自查自纠文件、“回头看”文件---自查自纠领导小组---自查自纠方案---自查自纠表---自查自纠总结---“回头看”表(上周五完成的表)

控辍保学卷按昨天所发村档建设要求建校级档案,只不过领导组织为本校校长及教师。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由于高职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较短、学校较少,形成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还比较少,因此对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课程体系等都还不很完善,从而给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不确定因素,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即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实践。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构建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微电子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学院“四环相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论和教学论的角度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能够涵盖职业岗位全部工作任务的若干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从中找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2]。通过完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2.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通过调研国内(“成渝经济区”为主)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等用人需求和要求,了解现有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建设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光伏组件及系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项目为牵引,建成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项目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未来5年将迈万亿元,成渝经济区将打造成西部集成电路的产业高地。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集团等世界级的IT巨头进入成渝,未来几年IT人才需求在20万以上,而现在成渝地区每年培养的相关人才不过2万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成渝地区IC制造、IC封装及测试、IC版图设计等岗位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同时调研表明半导体行业企业却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学生在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形成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半导体产业链过程:集成电路设计裸芯片精细加工封装测试芯片应用PCB设计制造,充分掌握现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形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及其相关电子行业企业,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既掌握微电子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可从事岗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半导体器件制造;IC制造、测试、封装;电子工艺(半导体)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后续提升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采用“微电子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微电子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533”课程设计方法。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我院召集企业专家和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与学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一起,召开课程开发座谈会,进行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表面贴装”工作过程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专家解析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中版图设计师、半导体芯片制造工、IC测试助理工程师、SMT工程师、FPGA助理工程师等典型岗位,得出行动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知识与能力。

 

2.确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序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陈述性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本专业52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6个行动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芯片封装、芯片测试、SMT技术。

 

3.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一览表。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即课程)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打破原有16门专业理论课程和9门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6个行动领域转换为9个学习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C语言、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根据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FPGA应用开发实用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 SMT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

 

4.形成学习情境模式。学习情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和专长,由教师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4]。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的学习情境模式为: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N/PMOS晶体管版图设计、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版图设计、触发器版图设计、电压取样电路版图设计、比较器版图设计、DC-DC版图设计;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课程以设备为载体形成8个学习情境: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硅晶圆制程、硅晶薄膜制备、氧化工艺、掺杂技术、光刻工艺、刻蚀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品检;③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课程以工艺为载体形成4个学习情境:DIP封装、BGA封装、CSP封装、MCM封装;④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课程以工艺流程为载体形成5个学习情境:SMT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表面贴装设备操作与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SMT生产线运行及工艺优化5个学习情境;⑤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3个学习情境:单面板的制图与制板、简单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复杂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⑥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课程以电路设备为载体形成9个学习情境:收音机元件准备、收音机电路测试、收音机电路工作状态检测、收音机整机调整、收音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电视机元件检测、电视机电路检测、电视机的质量检查、电视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⑦C语言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编程的基本概念、C语言上机步骤C语言上机步骤、算法的概念、基本数据类型、结构化程序设计、函数的概念;⑧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跑马灯”电路分析与实践、单片机做算术、逻辑运算并显示、开关信号状态读取与显示电路的制作、交通信号灯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产品数量统计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两台单片机数据互传;⑨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课程概述、基于QuartusII的原理图输入设计、宏功能模块应用、基于 QuartusII软件的VHDL文本输入设计、VHDL设计、实用状态机设计。

 

三、试点实施效果分析

 

在教学实施上,重点是加强教师执教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由主宰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应该主动地引导、疏导和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相互协作开展对某一问题的学习探讨,从而获得新知识,得到探索的体验及情感,促进能力全面发展。经过我院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双证书”提高到100%,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48%上升到92%,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跟随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技能显著提升,同时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Keywords】applieduniversities;thanksgivingeducation;practical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114-03

1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道德自觉践行能力是这个课程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道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特别是在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道德困境方面实效性较差,例如,当前一些应用型高校在校大学生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亲人或老师、同学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待别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缺少感恩回报的意识和行动。这种与我们倡导的主流道德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逐渐形成一股暗流在高校学生中滋生蔓延,面对这些现象,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多仍停留在理论说教的层面,缺少务实有效的道德实践课程教育引导,缺少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道德自觉践行能力的有效策略。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道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道德成长的现实困境,我们对这一课程当中的道德教育部分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教学改革实验。我们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规律,借鉴基于格式塔咨询理论和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所创立的角色书信法,设计出了“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课,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经过一轮完整的教学实验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发现,学生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自觉践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课教学设计

“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并创新了角色书信理论与技能(roleletteringtherapy,RLT)基础上,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道德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出的实践教学课程方法,在大一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第一个教学周进行,通过引导学生书写往复书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己与家人之间交换角色,分别站在自己和家人的不同立场上进行思考与表达,通过书写不同角色的书信写展开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这里要指出得是,“角色”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要去扮演成自己或他人,更多的是要通过角色的互相转换来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体验双方角色之间深刻的关系。随着反复交换角色书信,书写者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改正不成熟的地方并得到成长[1]。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道德内省与道德自觉修养的效力,提高道德责任感激发道德自觉行为。

2.1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第四章“注重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实践”实践教学课“一封家书”。

2.2教學时间

大一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的第一个教学周,书写三封往复书信,每封书信2个课时,共计6个课时。

2.3教学目标

“一封家书”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①引导学生回忆亲人对自己无怨无悔的付出,唤起感恩亲人的情绪情感;②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大学,规划大学生活;③激发学生积极表达与表现感恩父母的情绪与行为,把回报亲人的动机转变为积极理性的行动。

2.4教学过程

“一封家书”实践教学课前准备: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班进行实践教学,每个实践教学班应控制在30人之内,安排好每个小班的上课时间和教室。课前,教师统一准备好充足的信纸、信封、胶棒和笔,准备好“一封家书”书写导入语。

第一环节:给自己的家人写一封家信

本环节需要学生在统一安排的实践课课堂内进行。本环节的导入语是: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学,同学们前不久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到我们×××大学,又刚刚经历过大学艰苦而严格的军训,一定会有些想家吧,今天,我们就来给我们的亲人写一封家信,父母培养我们读书上学不易,然而我们好像还没有好好给他们写过一封书信,那么,今天,让我们坐在大学的课堂里,给他们写一封信吧!信的内容除了表达我们的情感之外,我觉得还应该有你们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我想,这样会让你们的父母感到更放心的。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书写完后,把信装在信封里,封好口,写好邮寄地址,但是并不需要把他真的寄出去,而是自己保存好。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同学们拿好信纸和信封,准备好后开始在课堂内完成给自己亲人书写一封并不会邮寄出去的信,教师在一旁记录同学们书写过程的情形。书写结束后,同学们把书信放入信封用胶棒封装好,信封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然后老师统一收回封装好的信。

第二环节:站在自己的家人的立场上给自己写一封回信

本环节在第一环节结束后第二天晚上前两节课上进行。本环节的导入语是: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回来,同学们昨天完成了给家人的一封家书的书写,那么,今天,我把你们书写好的家信递给你们,你们需要做的是站在自己家人的立场上拆开这封来信,认真读完后依然站在家人的立场上给自己写一封回信,你可以回忆下自己家人的言行特点和习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回复下这封来信。你可以大胆的想和写,因为这封信,我们依然会发给大家信封,写好后封装好,最后还是会递回到你的手里。

同学们取回自己书写的家信,拿好新的信纸和信封,准备好后开始在课堂内完成角色转换,站在自己家人的立场上给自己书写回信,教师在一旁记录同学们书写过程的情形。书写结束后,同学们把之前的书信和新写的回信一同放入信封用胶棒封装好,信封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然后由学生自己带回宿舍。

第三环节:给自己的家人重新写一封家信

本环节需要学生在第二环节下课后回到宿舍内进行。本环节的导入语事先打印好,放在第二环节新发放的信封里,导入语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当你拆开这封沉甸甸的信的时候,我想你们都感触颇深,请你仔细阅读完你转换角色站在家人立场上写的回信后,再站回自己的角度给家人认认真真写封家信,这封新的书信,你可以选择继续封装起来不寄给家人,也可以选择寄给他们,但是不论怎样,我们似乎到了该采取点行动,为我们的家人,为自己的生活做点什么了的时候了,如果你认同老师的想法,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明天早晨开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让一切变得好起来吧……

教师在下节课堂上,下发访谈表,让同学们按访谈提纲的提问,回答关于“一封家书”整个过程设计到的情感及行为变化问题,然后交回访谈记录表。

3教改实验设计

3.1实验设计

“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实验属自然实验法,即在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状态下由同一授课教师主导完成。本教学实验设计随机抽取某个学院大一三个自然教学班,分成三个组,第一组进行“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称为实验组;第二组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四章节的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的理论和案例教学,观看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视频并且进行讨论,称为常规组;第三组为对照控制组,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称为对照组。前两个组都进行三次教学,教学时间每次都是2个学时,共计6个学时。教学内容都选择在课堂教室与课后宿舍完成。

3.2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某学院3个大一班级A班、B班与C班,A班53人,B班55人,C班57人,按照自然班级编成三个组,这三个班级即这三个组同学的学习成绩及生源基本情况与全校总体情况同质,为典型样本。

3.3研究方法

按照實验设计展开实验,试验完成后首先采用Adler和Fagley编制的《感恩量表》[2]对三个组进行测查,同时参考了国内董衍美等的中文翻译版本,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量表共有57个项目,包含两个反向记分项(第27、51题),项目为简短的陈述式语句,量表采取自评的形式,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自己打分,得分越高表明感恩情绪情感越强。

然后采用访谈法对三个组学生进行追踪访谈,对学生们的感恩情绪及心理变化进行访谈,对学生们课程结束之后的感恩行为出现的频次进行访谈记录。

4教改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实验后,对三个组165名同学进行《感恩量表》问卷调查,回收165份问卷,筛除9份问题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依据表1结果显示:F=79.264,P=0.00,P<0.001,可见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后,后对照组、常规组和实验组在感恩状况倾向方面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差异性。从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都显著高于常规组和对照组,同时常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实验组“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对学生感恩倾向的促进效果非常显著。进一步方差事后分析可知:“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常规道德感恩课堂教学>不进行道德感恩教育(加入我们给予“>”新的含义为“效果显著好于”)。

5教改实验结果讨论

从以上实验后感恩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唤起和感恩倾向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且效果显著好于常规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充分信任并激发了学生的主体道德修养力量。同时借鉴了角色书信法的角色转换与立场换位技术,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换位思考与体验,同学们通过角色的互相转换来体会家人的情绪感受、体验双方角色之间深刻的情感和关系,换位思考进而深刻理解和体验对方的言行。伴随着反复交换书写家信的角色,同学们可以不断反思,进而发现自己与在父母的关心和期待之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改正自我不成熟的方面并促进自我积极成长。第二,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时间选择符合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选择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周进行,此时学生正处于离开家人异地求学,又刚刚经历了艰苦严格的军训,思念家人的情感非常强烈,此时,因势利导通过进行实践教学来引导大学生感悟和体会感恩家人的情感符合启发式教育教学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书写的家信在完全保密的情境下进行,学生可以安全而信任地表达内心深处情绪情感,利于深层次情感的表露与交流,并形成感恩的强大动力。

事后的追踪访谈结果也显示,通过“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的学生在之后三个月的生活中采取了更多的感恩家人的行动,可见这一实践教学不仅在学生感恩倾向性上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激发感恩行为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

6结论及不足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5

一“清末民初”的开创时期

(一)“重实轻理”的传统科技观

纵览我国科技发展史,可以发现农、医、天、算是少有的成体系的学科,这些成体系的学科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指向实际应用。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可以说这种实用主义的特点既构成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1]。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同时服务于生产实践,正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科学技术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但是,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地重视这种实用性,忽视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即对科学技术经验的理性总结。这样就导致了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使得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原因,不仅仅有体制的原因,而且还有文化的因素。所以,在这种逻辑的引导下,西方的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次,是体制层面上的原因,在古代中国,普遍盛行着“学而优则仕”观念,这样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最优秀,最可能把经验升华为理论的知识分子,都选择做官而远离对科学技术的追求。这种现象一直到清末的时候的仍然很盛行,很多做官的人都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技淫巧”而加以蔑视[2]。

(二)北洋大学――我国现代工程教育的肇始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宗旨不断演变,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1906年,中央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它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要求学生为清政府学习操练,学习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经济的要求。它同样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实质。为近代工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洋大学建立于1895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年,建校的初衷旨在通过学习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工程教育经验,来拯救笼罩在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工科为主的大学,北洋大学分设头等和二等学堂,其中,头等学堂相当于本科,二等学堂相当于预科,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头等学堂设有工程学、冶金、采矿等;二等学堂设英语、哲学和各国史鉴等课[3]。聘美籍专家为总教习,并以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本参照办学。

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北洋大学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当时,北洋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去世界名校留学的机会,可同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媲美,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三)起步中的民国时期工程教育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封建的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造。4月,蔡元培在《关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指出要通过注重道德教育来促进实利教育的发展,其中实利主义教育系指智育,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新方针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宗旨的否定,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育的一大胜利。而实业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国初年的工程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不少缺点:首先,它仍保留有封建主义的因素,如技术科和工学科还演习封建礼仪;其次,它与国民经济还不相适应,许多方面并不适合中国实际,而且受日本和德国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军阀混战,工程教育的发展并无多大转机。

这一时期的国内的工程教育水平虽然并不发达,但国外留学生却以习工程者最为之多。在民国时期,学习实科成为一种潮流。1920年留美同学录曾统计中央经费、省费、清华官费及自费学生,共914人,其学科分配以工科为最多。留学欧洲、日本的学生也以学工程者最为之多,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同时,这也是本时期的一大特色。实科类新生百分数逐年增加、并开始超过文科新生的百分数,在这一时期,工科招生跃居第一位,理工科升至第二位。国民政府提倡理工的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发展。

二“新中国”的发展时期

(一)改造和建设中的工程教育体系

从1952―1957年,是新中国工程教育的调整改造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依照苏联的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和工学院内部进行了调整,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措施,从而奠定了新中国工程教育的基本格局。

这一时期,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工程教育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新时期,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以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实现“一五”计划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1953年4月,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关于工业、运输技术人员的现状和培养方法》中指出:1952年全国国营工业、运输及地质、建筑、工程系统的职工总数为331万人,其中见习技术员以上的技术人员149 040人,占职工总数的4.6%,技术人员不足的状况很严重。按五年建设需要计算,共需工业、运输、地质及建筑方面各级技术人员约30万人,需增加技术工人105万人。为适应上述需要,报告指出,技术人员要靠学校培养,所以,“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以发展高等工科学校和综合大学理科为重点,同时适当地发展农、林、师范和其他各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中,注重以机器制造、土木建筑、地质勘探、矿藏开采、动力冶金为重点。这就大大推动了工程教育的发展。

(二)苏联工程教育模式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俄国侨民越来越多,铁路职工子女也亟须进入高等院校深造,1920年春,随着负责中东铁路监管的美英技术专家撤离,中东铁路及其管辖地区的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突显出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大批俄国学者来到哈尔滨,哈工大作为高等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在建校伊始,哈工大就把目标制定为“为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校之初,只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学科建校,旨在培养中俄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建筑铁路课旨在培养建筑工程师,电气机械工程科旨在培养机械工程师。这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当时的哈工大面向社会需求,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学生所学到的课程与市场和中东铁路建设更为紧密。这使得当时中东铁路周围的建筑物与工厂成为学生进行实践的大课堂。

1951年,教育部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要仿照苏联工程教育的具体办法:即培养重工业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的高校理工科教师,并决定每年选拔200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参加苏联工程教育研修班,在苏联师资的帮助与指导下,加强对高等理工科知识的掌握,促进国内理工科教师的整体水平的提升[4]。自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成为了我国践行苏联工程教育经验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因此迎来了它发展的第一个春天。1952―1957年的五年间,苏联专家大力对哈工大进行支援与建设,先后有69位苏联高级工程师被聘作我校教师。到1961年,受聘的苏联工程师人数达到78人[5]。

这一阶段,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靠苏联供给,这些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勘察、机械、建筑等方面的工作,而在那个时候,苏联工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重视教授系统理论知识;重视基本工程实践活动与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高级工程师为宗旨。这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那一阶段,哈工大成为了极具特色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之典范。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工程教育政策

1955-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要求。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政府下决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集中人力增设新技术专业。新设专业主要集中在原子能、喷气技术、计算机、遥感技术等。如1955年清华大学增设了工程物理、远距离自动控制、水动力装置等新专业。总之,从1952―1957年,经过院系调整、增加学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中国工程教育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宣布国务院将组织编制《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指出在这12年,我国要注重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我们国家科技建设中最需要的部门中来,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随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600多位科学技术专家制定我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必要的压缩,纠正了1958年后出现的“左”的做法,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拟定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十六条”),它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高等工程教育建设的经验,强调高校要以教学为主,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新体制[6]。然而在这一时期,工程教育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认识和转变。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调整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供不应求”

“文革”的混乱局面,使中国科技人才在那段时期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1966-1978年间,高等学校毕业生累计数比照1949-1965年这段时期有减无增,仅为138.21万人(而1949-1965年的累计数为152.34万人)其中,工科毕业生累计数为52.39万人,理科毕业生累计数为11.7万人,对上一时期基本没有任何进展;1978年,全国工科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甚至戏剧性地骤降至7人,工程人才发展停顿的恶果直接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基本也陷于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工程教育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许多高等工业学校被撤销或被合并搬迁,教学工作完全背离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高等学校拨乱反正,进行了初步调整、整顿,有了恢复和发展。高等工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不断地做了局部调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高等工业院校与学生数量的增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的高等工业院校已经达到了28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28%,我国内地和边远省份都建立了高等工业院校,布局趋于合理。工科大学生人数也大大增长,1990年工科在校大学生74.6万人,毕业生19.7万人,招生20.9万人。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中间大,两头小”的工程人才结构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结构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在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也有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中迷失了办学的方向,很多高校为了盲目攀比,无所不用其极,追求所谓的“扩建,扩招、综合化”。其中高等工科院校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严重威胁,有些工科院校为了加快“综合性”大学建设的进程,在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发展上盲目地追求“前瞻性”而忽视了自身的传统优势,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性专业被忽视,造成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潜在人才的大量流失。其后果十分严重,首先,导致了这些高校办学特色的消退,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的真正需求;其次,造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调,人才队伍状况呈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趋势,与国家的产业结构严重不符,在工科毕业生群体中,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与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奇缺,而大量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中间部分毕业生数众多,这就造成了当今我国毕业生社会性的就业困难。

(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迅速蔓延,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来愈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发达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持。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范文6

(一)年度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国家教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于前一年的上半年部署。

(二)招生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按照招生的有关规定和编制年度招生计划的要求,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所属各招生单位招生计划的编制做出具体安排。其中国家招生计划的编制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拟突破限额的,须在编报招生计划前商得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同意。违反有关规定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要求编报的招生计划无效。

(三)招生单位应按照招生的有关规定和编制年度招生计划的要求,以及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结合实际编制本单位招生计划,并报主管部门审核。

(四)招生单位主管部门对所属招生单位编报的招生计划应进行审核,对违反有关招生计划编制工作规定和要求的,应予以纠正。国务院各部委所属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应由部委负责教育的司(局)会同计划、人事司(局)审核,省(区、市)所属招生单位招生计划应由省(区、市)教委会同计委、人事厅(局)审核。

(五)招生单位主管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将审核同意的本部门所属招生单位编制的招生计划报国家教委。

(六)国家教委会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对招生单位主管部门编报的年度招生计划中的国家招生计划审定后于前一年底以前下达。

(七)国家招生计划下达后一般不调整。确需要调整的,由主管部门在本部门所属的招生高校之间或科研单位之间调整。招生单位可在本单位原招生计划数字内对招生学科、专业计划数字进行调整。

二、编制印发招生专业目录

(一)招生专业目录是国家向社会和考生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其内容和格式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由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高校招生办)统一印发或由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联合印发。

(二)招生单位应根据有关要求编制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并按规定时间报送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

(三)具体要求:

1.各省(区、市)招生专业目录应按招生单位分列。并在规定的格式位置按国家教委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制定的招生信息标准,注明单位名称与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2.学科、专业名称和代码应与国家教委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制定的信息标准一致或经国家教委批准。

3.研究方向及导师是否列入由招生单位决定。

4.招生人数按学科、专业公布。

5.考试科目:政治理论科目试题分文科和理工农医科两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中招生的各二级学科、专业一般应选用文科类试题,其他招生的学科、专业试题的选用由招生单位确定。

外国语考试科目的语种由招生单位确定一种,或指定几种由考生选择一种。

业务课的考试科目一般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各学科、专业初试时考三门业务课科目,考试内容应覆盖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五门或五门以上。

全国统考的数学试题分四类,其中供工学各专业选用的有两类,供经济学部分专业选用的有两类。全国统考的西医综合、中医综合试题供医学各专业选用。使用各类数学或西医综合、中医综合试题的各招生学科、专业的其他两门业务课考试内容,必须覆盖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四门或四门以上。

6、备注栏内应注明招生专业的特殊要求等。

7、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应在招生专业目录的首页,刊登经国家教委批准的本省(区、市)可为在职人员进行单独考试的单位;在专业目录封底刊登本省(区、市)接收试题的单位及其地点、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

(四)省级高校招生办应对本省(区、市)内所有招生单位编报的招生专业目录格式及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应要求有关单位修正。

省级高校招生办将审核同意的本省(区、市)内所有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编印成册,并按所需的份数分别寄送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和其他省级高校招生办。

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在收到其他省(区、市)招生专业目录后,应及时下发所辖报名点和有关招生单位。

三、报名

(一)准备工作

1.省级高校招生办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报名点和考点,并负责印制有关表格、材料等。报名点、考点要适当集中,相对稳定,以设在地区、地级市、州高校招生办所在地或高等学校为宜。考点应报国家教委备案。

2.各级高校招生办要配备并培训工作人员。

3.各级高校招生办和招生单位应宣传招生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招生消息,解答有关招生的问题。

4.报名点应当设置招生专业目录阅读室,并于报名前三天开放,接待考生查阅。

(二)报名时间

考生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间内报名,逾期不予办理。

(三)报名手续

1.应届本科毕业生持本校教务部门推荐报考的介绍信和学生证,在职人员持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如果本单位无人事调配权,则须持主管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和工作证,其他人员持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介绍信到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推荐免初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毕业院校教务部门到所在省高校招生办设立的报名点统一办理报名手续。考生报名时,先缴纳报名费,然后领取《报名登记卡》,填写完毕后,换取《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准考证》和《体格检查表》等。考生应按各种表格上的填表说明填写。

考生应当备有一寸、近期、免冠、正面半身、同一底版照片三张,报名后将其分别贴在《报考登记表》、《准考证》和《体格检查表》上的指定位置。

2.报名点应当将进行体格检查的医院、时间通知考生。体格检查结束后,由报名点向医院收回《体格检查表》。

3.考生所在单位应按有关表格上的要求介绍考生情况并签署意见,将有关表格连同考生最后学历复印件按规定的时间送报名点。高等学校毕业的考生还应交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的复印件。报名点或考生所在单位把填好的有关表格收齐并核对无误后,按规定时间寄送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单位。

4.申请参加单独考试的在职人员(简称单考生,下同)直接到招生单位报名或函报,招生单位必须是经国家教委批准有权组织单独考试的学校。报名时间及手续按招生单位的要求办理(报名工作截止日期须与统考报名截止日期一致)。进行单独考试的单位对报名人员的报考条件应认真审查,并将是否准予单独考试的意见及时通知本人。

5.考生在报考期间(指从报名到考试日期)因事外出,可持原单位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就地报名并在指定的地点参加考试。

(四)报名截止后,各报名点应按规定日期将各类统考试题所需份数电告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并填写《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情况统计表》(按报名点统计)报送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有单考权的招生单位应将单考生的报名人数按规定日期报本省(区、市)高校招生办。

(五)省级高校招生办将所需各类统考试题份数汇总后,连同接受试题人的姓名、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按规定时间电告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汇总填写《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情况统计表》(按报名点统计)报国家教委,本省(区、市)内单考生报名人数亦用该表同时上报。

(六)招生单位在收到考生报考材料后,要认真审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应及时将《准考证》寄给考生本人。并按时编制《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准考考生情况表》一式两份寄送接受试题单位,一份供安排考场使用,一份供清点试卷用。同时编制《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情况统计表》(按招生单位统计)、《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分专业报考情况统计表》报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省级高校招生办汇总后报国家教委。

四、命题

(一)命题原则

试题应能测试出考生是否具备研究生入学的基本条件,应能从中选拔出优秀考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试中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科目的考试要求及范围由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考试大纲。其他考试科目一般应当根据国家教委或原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的或本校自定的本科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命题,试题应能反映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试题应避免出现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并不得有政治性的错误。

试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为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的命题也应遵循上述原则。

(二)组织工作

各单位应加强对命题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科目的命题小组。命题小组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且近期担负教学工作的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并保持相对稳定。

1.初试中统考科目:政治理论、非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英语、俄语、日语、工学各专业及经济学中部分专业的数学、西医综合和中医综合考试由国家教委组织统一命题。具体组织工作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负责。

2,非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也可由主管部门组织统一命题,或招生单位之间联合命题。

3.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考试科目中的第二外国语初试科目的试题,可由招生单位根据本专业对第二外国语的要求命题,也可选用统考试题。

4.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的各科命题均由招生单位组织。

(三)具体要求

1.初试考试科目均采用笔试形式。

2.试题中应有一部分用以测验考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深度和融会贯通、独立思考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这类题目所占的比重最多不超过总分数的20%。单独考试的试题应根据考生的特点,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

3.相近学科、专业的试题要尽量取得一致。

4.题意要清晰明确,措词要确切,以免引起考生的误解。

5.每科试题均应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标准。

6.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个别科目如建筑设计的考试时间可多于3小时),试题的份量以能够使优秀考生全部答完并有一定的富裕时间为宜。

7.试题可以有选做题,但不宜过多,选做题之间的难易程度应当大体相当。

8.命题中应注意考务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须在试题中提供。

9.命题时应同时确定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每道题的分数须在试卷上注明。

10.试卷应使用60克白色16开的书写纸。格式要统一,书写要规范、工整、清楚,尽量铅印、打印或胶印。

11.命题人员要对试题认真核对,防止差错。试题的内容、文字必须经命题组长亲自校对并送有关领导审定,试题审定后,交试题专管人员按机要文件妥善保管。试卷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应分别封装。命题的草稿须在交题后立即销毁。

12.每位命题人员只能参加一门考试科目的命题。

13.有亲属报考本单位硕士生的人员不得参加其亲属所报考专业各科试题的命题和审题工作。

14.命题人员的姓名对外保密。命题人员不得参加任何有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补习、辅导活动,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试题的内容和命题工作情况。

(四)试题的印制、寄送

1.统考科目试题的印制、寄送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负责组织。试题分装采取一份一袋的办法,信封封面印制注明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密封后按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上报的份数(另外加若干备用数)捆扎成包,并在邮包的封面注明”(接收试题地点)xx同志亲启”以及“绝

密”、“非收件人不得拆封”字样,于规定日期用机要寄送给各省高校招生办指定的接受试题人。省高校招生办接到试题后,通知各考点派两名专门人员,携带《准考考生情况表》,按规定日期到指定地点领取试题,或以机要通信寄达各考点。

2.招生单位自行命制的试题、按考试科目分别装入小信封内,核查无误后,加以密封,并在封面上注明准考证编号、考试科目和具体考试时间。然后将同一考生的装有各科试题的小信封封装在中信封内。中信封封面上应注明准考证号码和招生单位名称。并在邮包的封面注明“(接收试题地点)XX同志亲启”以及“机密”、“非收件人不得拆封”字样,最后把同一考点的中信封捆扎成包,在规定时间内用机要寄送接收试题地点。

(五)保密工作

全国统考的试题属国家绝密级材料。各招生单位自行命的试题属机密级材料。在试题的移交、收发、保管等各环节,手续要严密、清楚、无误,要保证试题的绝对安全。

五、初试

(一)准备工作

1.考点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办统一安排。单考生的考点也由其报考学校所在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安排。

2.考点在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统一领导下组织考试。每个考点可设置若干考场。

3.考点实行主考负责制,每个考点设主考一人,副主考一人,负责考点的全面工作。考点主考由分管研究生招生的地、市教育部门负责人或高等学校有关负责人担任。

考点应成立办公室和试题保管收发、监考、宣传保卫、后勤联络等若干小组(考生少的考点可不设组,但应有专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考点工作人员应选聘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工作负责、纪律性强、身体健康、本考点无亲属参加考试的人员担任。

每个考场以安排30名考生为宜,一般应按每10至15名考生1名监考员安排,每个考场监考人员不得少于2名。

考点负责人应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任务和职责,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掌握工作的步骤和做法。

4.试题、试卷的收发和保管

①考点应指定2个以上专门人员负责试题、试卷的领取、保管、分发和寄送工作。试题和试卷要存放在机要保密室,或专门房间的专柜,由专人看管。严格履行分发、交接手续。

②考点收到考生报考单位的《准考考生情况表》和试题,包括地处本省(区、市)内招生单位的单考生的《准考考生情况表》和试题后,应由收件人拆开邮包和中信封,然后按照《准考考生情况表》逐个进行核对。密封试题的小信封,一律不准启封。查看小信封上所写准考证编号、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是否一致,若发现差错,要及时查处。若考生报考单位未按规定时间寄来试题,要及时催要。

③考点按规定时间派2名以上专门人员领取全国统考科目试题。

④在考试前两天根据《准考考生情况表》,在统考试题的小信封上填写考生准考证号和报考单位,并按考场、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及考生座位顺序整理各科试题。同时在密封的小信封上编上考场号及座位号。

5.考场的安排布置

①在考点张贴考场标志、考场规则、作息时间、考试科目时间及各考场考生座位编排表及服务设施示意图等。

②考场应采光良好、安静清洁、通风良好、设备较为完善,有利考试。

③考场内不得有影响考试的物品或字迹。

6.考点要在考前按考生人数准备好16开统一规定的试卷封面、60克以上白色答卷纸和草稿纸,纸上不得有任何标记。

7.考点应与有关部门联系,妥善解决好考试期间的医疗、治安、通讯和交通问题。

8.考试前一天,应安排考生熟悉考场及有关考试的注意事项。

(二)考试

1.考试前半小时,所有考点工作人员到位工作。监考员到考点办公室集中,由考点负责人交待有关事项后,领取试题及考场所需物品,清点核对所领试题无误后,直入考场,并将试题、试卷封面、答卷纸、草稿纸等分发到考生座位上。

2.各科考前十分钟发出预备信号,考生凭《准考证》经监考人员同意后进入考场,对号入座。监考员对考生宣读“考场规则”、并说明有关必要的注意事项。

3.各科考前五分钟由监考员提醒考生根据试题小信封封面记载核对所报考专业、准考证编号、考试科目、时间是否与准考证相符。指导考生填写试卷封面上有关项目。开考信号发出后,由考生拆封试题,进行答题。

4.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规则”。

5.监考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监考规则”。

6.每科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要逐个收回考生的试题、答卷纸、草稿纸及原试题小信封,经检查核对无误后,密封送试题收发员验收。对于缺考考生的试题,由监考人员在试题信封正面明显处写上“缺考”字样后,原封退交试题收发员。草稿纸待考试全部结束以后由考点统一销毁。

7.每科考试结束后,要对考场进行一次清理检查,查看有无漏收的试题、答卷纸、草稿纸或考生遗留的物品。

8.考试全部结束后三天内,各考点要将每名考生的各科试题及答卷(包括缺考者的试题),集中捆扎在一起,密封在中信封内,再按招生单位进行汇总。并在招生单位寄来的“准考考生情况表”的备注栏内注明每一考生的考试情况,与试题、答卷一起用机要寄送招生单位。

(三)考点要组织巡回人员查看考试情况,以便及时解决偶发事项。如万一发生试题失密或其他重大事故时,要立即查明情况,追究原因,报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

(四)补考。因非考生本人原因如试题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情况而影响考生正常考试的,各考点应将初步审查同意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安排补考。同时函告考生报考单位,请他们寄来补考试题。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应与统考的相一致。

补考时间一般安排在统考结束的一个月以后进行,具体的时间由国家教委另行通知。

(五)单考生初试后即到报考单位参加面试。招生单位应加强对单考生的面试工作。

六、评卷

(一)应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遵守纪律,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卷工作,当年无亲属参加该科目考试的人员参加评卷。评卷人员要遵守“评卷规则”。

(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按规定时间,用机要寄送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再由省级高校招生办转给招生单位。

(三)评卷前,负责评卷的单位要分科清点好试卷,密封试卷封面的准考证号,另外编写密号。

(四)省级高校招生办或招生单位应当组织有关阅卷人员对统一命题试卷进行试评,熟悉和掌握统一评分标准,拟定执行细则后,由省级组织集中评卷。

(五)业务课考试科目的评卷,一般以原命题小组为基础并经招生办公室同意组成评卷小组,评卷小组应按命题时确定的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阅。

(六)评卷工作在指定场地进行。评卷期间,要指定专人认真做好试卷收发、传递和保管工作。试卷评阅后要当天收回集中保管。

(七)试卷评阅完毕后,要认真做好考试成绩的登录、统计和分析工作。各评卷小组要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研究,写出书面意见。以便改进今后的命题工作。

(八)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通知考生本人。考生不得查阅试卷。考生如对评卷结果有异议,可向招生单位提出申请,招生单位应组织专门人员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通知考生本人。

(九)招生单位应将所有考生(包括单考生)的成绩报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

七、复试

(一)招生单位对考生考试成绩进行登记、统计和测算分析后,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和录取原则结合本单位情况拟定复试标准。复试标准须由本单位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审定。

(二)招生单位根据似定的复试标准,将符合复试资格的考生的有关情况,以及接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考生的情况,提供给系(研究室),由系(研究室)在征求有关指导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复试名单。最后由招生单位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召开有关会议审批确定复试名单。

(三)对于初试成绩符合国家教委复试基本要求,招生单位不拟录取的考生,应及时将其全部材料转寄第二志愿单位。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应协助招生单位做好调剂录取工作。招生单位不得向其他招生单位转寄或索取不符合国家教委复试要求的考生材料。

(四)个别考生(不含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突出,同时招生单位对其课程学习、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情况比较了解,认为确有培养前途的,经指导教师提出,系、校(院、所)批准,可以不复试。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须全面、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2门。

(五)根据复试名单通知考生进行复试。复试前招生单位要组织有指导教师参加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确定复试内容、复试试题和复试形式(口试、笔试或实践环节的考核等,一般应以口试为主),复试情况应有记录、成绩和评语。

八、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一)对复试考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保证人学新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工作环节,招生单位必须认真做好。

复试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情况。

(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态度、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

(四)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工作可采取“派人外调”或“函调”的方式。函调的证明信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政治工作(或人事)部门加盖印章。

(五)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工作既包括考生所在单位提供的有关情况,也包括直接对考生的考核情况。在对考生复试的同时应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干部、导师、招生工作部门干部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

九、录取

(一)招生单位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

(二)省级高校招生办在录取过程中应当检查招生单位执行录取原则和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检查录取名单以及监督处理有关问题。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对招生单位的招生、录取工作提出意见后,招生单位必须进行复议,并写出书面报告。

(三)国家教委组织各省级招办召开联合办公会,对各招生单位执行招生、录取规定情况进行检查,研究处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招生单位应及时纠正检查出的问题。招生单位应在各省级招办联合办公会后,向考生发录取通知书。

(四)录取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按规定的时间向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和主管部门报送录取名单及有关统计表,然后由省级高校招生办汇总后报国家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