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实践范例6篇

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系统化 多层次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就将培养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既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高职院校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以有效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教育研究人员在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多以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实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实习和实验固然是其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实践教学的全部。因此,在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仅仅研究高职的实习实训是不够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建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中隐含着实践教学思想,特别是在对理论与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关系的处理上,确立实践知识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这些无疑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适合的课程框架。随着对职业教育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者尝试从系统论视角展开实践教学,如依据构建主义实践教学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完善的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但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知识经济时代实践教学的界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高职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异同等。

教学体系是由众多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教学体系要素构成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特点,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在构成要素研究领域,李秉德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七要素说,他认为教学体系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以及教师构成的,这一学说在研究界具有较大影响力[1]。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即以实体和非实体为依据进行划分。按照实体标准,我们可将教学系统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教具、教学设施和设备等。而按照非实体性可将教学系统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发展、教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内容[2]。

可见,从不同视角对教学要素的考察就会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和分析结论,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要素,如何在把握要素的基础上,更好地对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选取最适合系统的要素来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而以前人们对教学要素的研究处于直觉研究阶段,没有对教学系统的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指明各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教学要素的探讨基本处于一种局部的、片面的认识阶段,缺乏整体性考虑。对教学要素的分析在于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教学这一事物,通过要素的分析更好的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2.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概念界定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侧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它要求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为完善,它是根据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制定的[3]。

2.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其独有的原则性要求,这是与其实际人才培养相契合的。详见表1。

2.3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素

根据职业教育目标,可以绘制出教学要素结构图,如图1。从实体层次来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明确的了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过程层面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依据各个环节的构成成分以及其关系的抽象性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活动的总体层次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5]。

高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能力提升为原则进行的,它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它是由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构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实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完成职业发展任务所需要的基本业务素质;三是适应岗位发展和变动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四是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上做出重大改革与创新,突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6、7]

3 构建化工类专业“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质量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化工行业特点,贯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技能维、技术维和素养维三个维度为取向,具有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的“四层”结构。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四层能力递进,形成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8、10]

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条件。针对化工生产特点建成真实产品生产的小型装置实操、真实企业环境计算机虚拟运行操作相结合系列化的实训装置,形成“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三维动画模拟”实训格局。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知识、技能、素质螺旋上升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四层”是指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

项目化实训室:主要以项目化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关于化工单元操作、精细化学品生产仪器设备、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配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查阅文献,根据具体反应原理,选择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精细化学品的小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综合化实训中心:主要在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的系统训练,把握精细化学品生产中反应、分离和精制过程的一般规律,形成技术思维。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根据小试工艺对同类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放大的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在生产岗位跟班操作,直接从事顶岗生产活动。通过培训,学生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常开车、停车和运行操作,对紧急事故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完成半年以上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

4 结论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学业智力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建立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性智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在观念层面注重解决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性认识问题,在体制机制层面注重解决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问题,这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向岭.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2]王向岭.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应对策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俞欣.高职教育体系下多媒体专业学生设计视角培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04).

[4]耿强,张敬贤,杨涛.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与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8).

[5]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胡杰林,范琳.从教育的内涵谈到高职教育体系的若干关键点[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07).

[7]刘心,杨雪.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20).

[8]卿笑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管窥[J].教育与职业,2013(12).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专业;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育人

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实施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了852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现有体育教育专业317个。[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进入实践与创新的时代,表现出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课程设置逐渐模块化和弹性化、选修课和实践课学时逐步增加、总学分缓慢降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等特征。[2]

1、1协同育人的提出及实施进展

2015年1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深化产教融合,以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的目标;2018年10月教育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创新机制模式,深化协同育人……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等的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时期,要求高校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随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求高校必须坚定不移把高校转型、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作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导向、动力、抓手和目标,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高校转型、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政策背景下,协同育人的模式一经提出,国内高校就开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中协同育人发展的最佳路径。高校教学中协同育人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体系相比,我国协同育人模式还属于起步阶段,仍然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3]。

1、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存在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不断彰显,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本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当与社会现实紧密耦合的时候,高等教育的衍生功能逐渐活跃,[4]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1)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培养目标定位雷同,学校缺乏顶层设计;(2)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缺乏多维驱动;(3)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机构联动尚未整合;(4)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单一,缺少跨专业课程内容;(5)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多主体间缺乏沟通,处于浅层次合作;(6)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调整较慢;(7)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不完善、适用性不强。

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构建

2、1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目的、原则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目的:提高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政、校、企协同育人,健全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体育教育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推动高校转型,实现培养高质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原则为: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开放合作,全员参与。

2、2构建目标协同机制,实现顶层设计

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明确校企协同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支持企业等协同育人单位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探索,需将教育和市场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方主体,需要在考虑到所有参与主体的不同需求的情况下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3构建动力协同机制,多维驱动共赢

高校转变发展理念。构建产学研合作动态长效机制,加大对协同育人的宣传工作,将校企协同育人密切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激励指导教师的措施。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实习前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建设,扩大学生对实习方式和地点的选择权自,明确学生的权利义务、实习内容。充分调动参协同育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足量。

2、4构建组织协同机制,机构联动整合

由政府整合高校、企业等协同育人主体构建组织协同机制,进行机构联动整合,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制定保障性文件确保实践岗位充足、实践机会充实、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作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平台。

2、5构建培养协同机制,全过程多模块推进

高校、企业和其它协同主体共同根据市场的需求改革的实践课程内容与方法,以分层次多模块教学方式推进。分层次多模块教学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多个模块,根据模块主题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付诸实践。[5]模块教学的好处就是将培养目标拆分,每个模块由单独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1)教育见习模块。主要针对党团建设、思政融合的体育课、师德体验、精品课程观摩等开展。模块设计中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育人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探讨等发挥教育作用多种形式,促进实习生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2)教育实习模块。主要针对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俱乐部的训练、体育竞赛的组织开展。模块设计中将保持整合相关的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并开设具有地域特色或行业特色的课程,通过模块的应用促进实习生对职业选择正确认知、提高专业技能和拓展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学生对实际工作适切性。(3)教研模块。主要针对教研实践、信息化平台的实践观摩、论文指导及答辩开展。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依据实习基地情况开展科研活动、对实习生开设信息化的远程实践观摩、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通过模块的应用增加实习生的学术风气,增强专业自信。

2、6构建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互动协作

政府职能转移、授权委托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等工作。企业与高校派驻的专任教师密切配合开展驻校指导或巡回指导,协同育人主体间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远程沟通。

2、7构建评估反馈机制,加强督导落实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技能考核外,增加对实习生的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技能以及比赛、裁判活动及社会活动的评价。评价结果反馈给指教教师与实习生,促进指导教师针对性指导实习生,实习生明确自身不足。制定多元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档案制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制订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构建科学合理完备的制度体系。学校对学生的教案、设计、听课看课记录等进行评价;企业对实习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评价;实习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评,可从实习对激发学习兴趣评价,也可对自身技能的高和拓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创新的能力进行评价。[6]

3协同育人实践案例分析

2017年4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大学生实习就业的相关文件精神拓展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吉林体育学院与北京市昌平区教委、北京市昌平区体育局(以下简称教委、体育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政府的整合下,吉林体育学院与北京足迹体育、北京一如体育两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在14所中小学挂牌实践教学基地。22名实习生共组织参与各级教学、科研、赛事活动80余项,共完成教学、训练38600余学时,发展党员一名,部分学生实习绩126效工资比较可观,激发学生主动提升专业技能和拓展训练、裁判等跨专业技能,切实提升了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

3、1实践背景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与教委,体育局签署了教学实践工作战略合作伙伴的意向协议。此协议,为教学实践搭建了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在政府的统筹下体育教育学院分别与北京足迹体育、北京一如体育两个企业和回龙观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企协作育人实践教学基地。

3、2实践参与对象及时间

实践教学参与对象为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2015级22名学生。实习时间8个月。

3、3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共建人才培养目标

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科学论证,体育教育学院与北京实习基地共同协商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康复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胜任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勇于投身实践的,具有健全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应用型人才。

3、4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学校企业协作有力,互惠共赢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在实习动员期间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北京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教师和学生逐渐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方面,吉林体育学院派专任教师驻校指导,将指导教学实践作为校内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北京指导实践期间的工作量折算为教学工作量的优惠政策。教委、体育局将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师业绩考核范围,作为中小学教师评奖评优和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条件,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动力。学生方面,在分配实习点时,体育教育学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根据个人意愿申报意实习意向。在待遇上,免费为学生提供食宿、发放生活补贴、实践期间与企业员工同等福利待遇和岗位绩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北京实习基地方面,提供实习场地及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聘用实习学生的权利,北京实习基地按需外派在职员工赴吉林体育学院进行在职深造。学校企业协作有力,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企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5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全面拓展合作关系

在教委、体育局整合下北京实习基地与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院进行充分探讨和调研在多方面建立了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吉林体育学院和北京足迹体育、北京一如体育的确立了,遵循“需求产生合作、供给创造需求、合作带来共赢、供应促进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以订单式培养通过实习从中择优录用员工。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教委、体育局制定了保障实习工作的相关文件,确保学校实习基地能为实习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充分的实践机会、有效的实践指导和安全健康的实践环境和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在经费安排、教师补充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对实践基地予以优先支持,将接纳实习工作纳入本区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3、6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3M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

吉林体育学院和北京实习基地构建了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模块组成的3M实践教学模式。在开展过程中注重体育学科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师与外聘专家、高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平台与企业平台相结合的原则:(1)教育见习模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双导师”的组织下北京实习基地成立了党小组,实行周例会月总结,及时地有针对性的切实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生活和学习中的工作中的现实困难。召开期间组织实习团队到中国石油大学聆听专家解读,进行深入学习,强化爱国思想。鼓励引导学生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截止到实习结束,北京实习基地一名实习生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在精品课观摩中,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新颖、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娴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反思后对体育学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2)教育实习模块。通过课堂实践实习学生逐渐提升了把握课堂的能力,对中小学的课程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班级管理实践中实习生配合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一起进行本班的班级文化和班风建设,组织学生参加趣味集体活动和团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实习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冲突处理能力。北京足迹体育的实习生,不仅强化了自身的专项技能,学习了裁判法。并策划组织了2017北京足迹·长春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在一如体育的实习生拓展空手道项目的学习。实习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有效地实践激起了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激情;实习生还承担了中小学体育兴趣小组和体育竞赛和训练营中的部分工作,如跆拳道兴趣小组、昌平区中小学生春季长跑比赛的组织工作、中小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等。截止到实习结束,实习团队荣获多部门的表彰。(3)教研模块。在教研实践方面,驻校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调研昌平区普教中小学体育项目的发展情况及中小学软硬件资源条件和相关文献制定的《区域内的校园体育发展计划项目》,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目前运营效果较好。驻校指导教师、北京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设计的“体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被评为昌平区教改项目二等奖。实习生定期参加远程教育实践观摩与交流研讨,驻校指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论文设计及写作。毕业季,在实习单位设置了学生答辩专场。在2018年年底昌平区体育局、教委研究决定授予全区11个单位“2017年昌平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特授予吉林体育学院在京实习工作团队“特殊贡献奖”。

3、7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多主体深入沟通,实现深度合作

在教委、体育局积极支持吉林体育学院和北京实习基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等工作。北京实习基地在实习前培训期间多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对实习心态和期望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吉林体育学院利用超星学习通和驻校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通畅的企业、教师、学生沟通机制和平台。驻校实习指导教师长期在实习基地,每天与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深入沟通,多主体快速解决问题。

3、8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与督导机制

吉林体育学院和北京实习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根据多主体育人的目标和要求修改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鉴定手册》,并利用超星学习通应用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进行分析和评分。在北京实习基地期间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自评与互评,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实习效果。驻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领导进行多元的巡回督导。实习期间,全体实习生实习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用人方的认可。总之,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人才深度契合行业发展、创新创业意识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多主体协同育人取得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论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情感教育 实践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38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各课程教学中的逐步推广,如何将这一理念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考虑几点因素:第一,素质教育如何与当前应试教育这一传统习惯相适应;第二,中学体育教学在内容设计上,如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前者而言,当前应试教育的痕迹还十分明显,也使得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来进行课程创新;对于后者来说,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本身就体现为一种素质教育,该如何界定体育的功能定位呢?想必第二点因素需要笔者着重强调,即应将情感教育植根于中学体育教学之中来。

之所以提出情感教育元素,归因于:第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教育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第二,受目前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漠视周边事物的情形,从而也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给予一定程度的纠正。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中学体育情感教育的解读

对中学体育情感教育的解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从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的一般形式来看,普遍按照单向反馈机制来开展教学实践,即首先进行准备活动、教师演示体育运动技巧、学生分组练习、自由活动。基于这一流程的中学体育教学,实则更为关注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体育运动本身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因此,情感教育还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体育运动中来,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1.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球类项目教学还是田径项目教学,都体现出一种竞技特征。在这一特征影响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竞争态势,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单纯的把这种竞争性理解为为荣誉而战。可见,弱化集体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并创新体育活动内容便成为情感教育的必然选择。

2 解读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定位

在解读基础上,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校本原则下的模式定位

所谓校本原则,便是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从中可以看出在实施情感教育时不应影响常规体育教学的开展,以及还需要合理应用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是要对情感教育的时间进行把握;后者则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进行掌握。

2.2 师生互动下的模式定位

不难理解,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体育运动中来固然是增进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但教师仍面临着体能消耗的现实。因此,这里需要界定出教师在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前的组织动员、协调、结果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鼓励之词来激发胜利方的自信心,也能利用鼓励之词使失败方摆脱灰色的心理感受。

2.3 学生互动下的模式定位

弱化学生在集体体育项目中的竞争性,取而代之以合作、分享的方式来参与运动,这便是学生互动下的模式定位。这里存在着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如何做到公开和公正的比赛。对此,教师应在比赛前对各小组阐释清楚相关规则,并在场地资源上做到公平。

随着近年来同行对这一主题讨论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关乎情感教育的运动内容被用于实践,包括游戏教学、投篮比赛等运用都极大地增强了中学体育的趣味性,也改善了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可借助游戏教学形式得到实践。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范围从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含有信纸,标有下一封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置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之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

在类似上述运动中,趣味性增强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情感元素。笔者建议,可以充分挖掘现阶段拓展运动内容,使它们在符合校本原则的基础上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在开展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对时间的把握,毕竟当前在实施这一素质教育时需要考虑到对中学教学大环境的适应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不应影响常规体育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在教学前的组织动员、协调、结果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以合作、分享的方式来参与运动。

参考文献:

[1]段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刘兴.浅谈体育情感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2001,(6).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立体、多维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个性需求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训练800米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考核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将学生的跑步成绩记录下来,然后等到正式考核时将这次的成绩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合理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赞赏。再如,在教学铅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投球的姿势、动作、距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永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0(4).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302-02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沟通为前提,投入积极的情感,构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校中,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而且也是教育的手段,而且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术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轻松、积极、愉快的氛围里,通过教师教学组织设计与引导,体验团队的力量以及挑战自我,克服先天的悲伤、愤怒、恐惧、惊奇、厌恶等负面情绪,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体验到正面的情感体验。

体育课教学因其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直观性等因素决定了体育课教学自始至终是一种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情感教学的引入势必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学的实践,使中小学体育课能够达到更好效果。

一、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中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源动力,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与设计上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投入更高的热情,以情感引导与学生积极交流,以达到与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在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锻炼。传授体育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培养情感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践中,经常运用到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一种课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融入创设的情景,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的设计、实施者体育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并且要结合创设的情景,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去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体素质和掌握了运动技能,而且通过教师的情感融入来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德育教育也受到影响与提高。

二、师生共同参与,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良性教学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度与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对学生的基本技术教学和游戏组织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可以对学生对动作有直观的示范与带领,在游戏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参与,将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提示和口头的表扬等手段,以迎合中小学生好表现、好挑战好体验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个人良好的一面,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以照课堂设计对学生进行分组的练习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组成临时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着共同的任务与目标,使学生在练习中互相学习与监督,处理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团队的参与可以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团队的作用与义务,在练习中真实体验团队队员之间为完成共同目标面进行的分工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开展的各体育竞赛,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竞赛反映了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另外以体育竞赛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能表现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共同受教育,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感

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多方面的。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学习和练习效果;教学过程中的竞赛与对抗,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竞争中,比赛的优胜者或团队;个人练习过程中,对自己练习成绩的提高与超越;教师的口头表扬与赞赏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育课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景中完成的,学生依照教师的课堂设计实施练习与活动,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围绕学习任务而兼顾着情感教学目标与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体验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成功感,过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练习与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关爱学生激起学生的平等感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情感,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也有益于激发学生接受知识、认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关爱学生是教师顺利完成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与起点,中小学生因其年龄处于儿童至青春期,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运动机能能力相差较大,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针对他们的年龄、心理与生理发育特点,在教学中要耐心细致,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与期待,这种关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在情感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地位,他对学生良好的情感表现、积极的情感品质的开发具有示范、感染和促进作用,教师把自己对学生关爱的感情,准确地、及时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将老师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不断内化,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动力,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而通过学生对教师关爱的反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在学生内心真正接纳教师,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对体育教师获得平等感。

总之,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通过情感教育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融洽了师生关系,使体育课教学中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对体育课与体育活动有着积极的情感动力,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体育课基本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祝蓓里.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道俊等.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教学实践范文6

一、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它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围绕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实现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广义上,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一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管理、以及一定的教学设施或条件综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的目标。

二、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其虽然设置了整体的教学计划,并且对其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但是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在一些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上还是能够得到比较完善的实施的,但是在涉及儿童心理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幼儿教育活动指导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教学模式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教学。2.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缺少如保育类一类课程的安排,而关于保育的实践教学是几乎没有。3.实践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教师在其教学中占主导性的地位,主要是由教师来示范指导学生,而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策划各类幼儿活动的实践却少之又少。

(二)实践教学条件不充分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的条件上,专科院校还不够完善。第一,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对于条件稍微好点的专科院校来说,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训需求的,如基本的手工室、书法室、琴房、舞蹈实训室都是有的。而可供更进一步的技能训练的实训室或者功能室大部分的专科院校内是缺乏的,如涉及游戏指导技能、环境创设技能、婴幼儿照护技能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够强。专科院校的很多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从大学刚毕业后就进入了工作阶段,他们对幼儿园的具体实践活动还不够了解,再加上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几乎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缺乏一定的幼儿教学经验,因而在其教学中,很多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其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太短。在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只为技能类的学科安排了平时的技能训练外,其他的学科除了在课上的学习,其他时间几乎没有要求,这是不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

(三)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

专科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将其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很少去关注学生有没有吸收进去,缺乏对实践的教学管理,而且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实践的管理是实践实施的保障,是强化实施过程效果的必要环节。但是在很多专科院校中就缺乏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对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监控,最终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一直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专科院校要十分重视对实践的教学管理。

(四)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在评价标准上不够规范化和全面化。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定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评价学生,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第二,在评价方式和主体上不够多样化。学生的实践成绩一般就是运用百分制的评价方式,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其进行打分,及格就能获得学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绩也只是由学校单方面地进行打分,学生只需要将实习体会记录在表格而上就算完成实习任务了,而这些都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第三,实践评价只是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学校只是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而往往会忽略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或者是存在的问题,这种缺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是不当的。

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出专门针对幼儿学习和成长进行教学服务的人才设置的一门应用型的专业。在《课标》中,对三年制的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采用学分制的方式,规定最低必须修满40个学分,最低总学分为60分,两者都不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根据最低60个总学分来计算,总课时量为1080个。根据这些课时量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还应该包括一定的实践课程,这也正是《课标》所规定的。但是在二者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大多专科院校还没有能够做到协调,实践教学是普遍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重新安排其课程,在比例上以及在教学目标上,都要突出实践教学,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设施齐全并且功能完备的实训室,并且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在实训室建立之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前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从而为学生确定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类课程实践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学生薄弱的实践环节的实训室的建设,如幼儿园教育活动模拟室、幼儿行为观察或游戏室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践条件,促进学生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外实训室的建设上,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见习和实习机会,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从而建设出具有特色校外实践基地。从而形成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首先,将实践教学管理的要求写进教学制度里面,如学生见习、实习制度、活动记录手册等,并且要求全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公共执行,从而以此作为依据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这是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派专人全程监督和检查实践教学过程,在课程结束之后,将检查的情况如实反映给教学老师,从而让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做的到位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都有清楚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见习、实习的反馈机制。学校要对学生在校内实训以及校外见习、实习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在毕业生参加幼儿园的工作后,也要对他们进行走访,收集毕业生的教学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将会成为学校将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四)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