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例6篇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英国教师培训 PGCE 教育硕士

英国教师培训严谨而完备,笔者于2013年在英国知山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对英国教师培训特别是“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PGCE)”有实际体会,通过对比中英两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英国PGCE培养模式与中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有很明显的差异。

一、招生对象及入学要求

(一)英国方面

以英国知山大学教育学院为例,PGCE学员有如下入学要求:

1.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第一或第二等荣誉本科学位,专业不限。

2.通过“(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 英语和数学科目考试,考试成绩达到C级或以上。

3.通过“(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 ”科学综合考试,或物理、化学、生物考试,考试成绩达到C级或以上。

收到知山大学PGCE正式通知书的学员还要提供体检证明,确保其达到英国教育部规定的从事教育儿童的体力和智力标准。并且要在警察部门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书(Disclosure and Barring Service(DBS))”,确保能够安全地和中小学生接触。

(二)中国方面

中国教育硕士的报考条件是:具有学士学位,3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在职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只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具有中学一级(或相当的)教师职务。

(三)对比结论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硕士是针对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招生面有所限制,学习者大多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因此学习动力较英国PGCE学员弱。英国PGCE与英国教育部提倡的“终身学习”相适应,招生人群广泛,PGCE是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合格教师资格证书”(QTS)的一个重要途径,参加PGCE的学员的学习动机强。而且从入学程序来看,英国中小学教育机构非常重视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安全,从教师培训第一关就严格筛选,努力挑选出热爱教学、喜爱儿童、心智健康、严谨负责的人才培养,这些都值得我国教育硕士培训模式学习借鉴。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一)英国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英国PGCE学员来源丰富,很多缺乏教育学背景和教学实践经验,因此PGCE课程更偏重对学员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灌输,强调实际教学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以英国教育部颁布的《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教育要求(2002)》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托,课程安排以教育学为主。一年制全日制的PGCE课程分为秋、春、夏三学期,共36周,基本以三大模块构成:“课程/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校体验”。

(二)中国方面

中国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采取模块设置,模块设置能体现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结构,但相对英国PGCE课程设置来说,中国教育硕士课程的专业和文化课程所占比例较大。

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为例,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专业课占了近一半。其中学位基础课中的专业课有汉语语言文学基础;专业必修课中有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英语教学评估与测试;专业选修课有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应用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

(三)对比结果

我国教育硕士学员基本都有教学经验和教育学背景,所以课程偏重提高学员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PGCE课程设置中对最新教学理论、教学需求的灵活引入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PGCE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吸收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传递最新教育理念、教学法,及时增减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如知山大学PGCE开设在“课程/学科研究”模块下的“低能儿童教学法”,就是针对低能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新开课。英国PGCE课程设置中能快速接受社会的教学需求而定制课程,体现时代性的特点是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实习环节方面

(一)英国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的主张,他在《教育学》一书中总结了六条教学,分别是直观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教学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由此可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历来为西方教育实践的准则。

PGCE对实习实践环节(placement)非常重视,每个学期都有实习安排,目的是增强非师范学员对教学的直观感悟,培养责任感和事业心。每学期的实习环节是学员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及国家大学教育和领导局(National College for Teaching and Leadership)共同制定的《教师入职培训》(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ITT)中对师范生“学校体验”有明确规定:一年制的早期、小学和中学教育研究生学历资格证书课程中,总学时为36周,实习时间分别为18周、18周和24周。

以知山大学教育学院PGCE中“早期教育(PGCE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为例:秋季从9月到10月,每周两天在大学里学习,其余三天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Enhancement Placement),参与课堂管理,辅助课堂活动; 11月到第二年2月为冬季学期,学员全部在幼儿园实习,其中实践上课占总时间的40%,结束时提交实习报告; 第二年3月到7月为春季学期,学员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在大学里的理论学习,其余时间都在幼儿园实习,上课时间占总时间的80%,并进行课堂调查,撰写毕业论文。由此可见,实习环节(Placement)对学员获得实际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事故,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方面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朱熹有语:“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①但在现实中,教育整体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中国教育硕士学员基本是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学或管理人员,导致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中国各大高校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实习环节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北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中,从2006年起,因学校住宿条件限制,学校决定改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由脱产一年集中学习课程改变为主要利用暑期集中学习课程。这样就没有体现实习环节,只有暑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两大环节,因为该学校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主要是中小学在职教师,本身就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北师大两年期的(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中对实践安排为:“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②

(三)对比结果

对比两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可以看出,英国PGCE培养模式对实习环节非常重视,虽然全日制PGCE的培养时间只有1年36周,但实践时间占了至少一半,而且实习安排从课程开始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这样的安排更能让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导师沟通,在后来课程学习中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培训机构和导师能及时得到反馈,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增减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相长的模式很值得学习。我国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时,学员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导师,发现自身欠缺没有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机会,培训机构和导师得到的反馈都是实习结束之后,不能及时修正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和实践脱节是我国教育的通病,相对英国PGCE硕士培养的实践性,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反思与改进。

英国PGCE教师培养模式是英国教师的主要来源,中国教育硕士是中国教师深造的主要途径,对PGCE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招生对象广、课程设置活、实习环节重等方面特点突出,值得中国教育硕士培养学习与借鉴。

注释: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M].上海:中华书局,2004-2-1.

②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ReadNews.aspx?NewsId=111010042519,2011-10-10.

参考文献:

[1]Get Into Teaching. http://education.gov.uk/get-into-teaching,2014.

[2]School Direct(non-salaried route).http://educ.cam.ac.uk/courses/pgce/secondary/schooldirect/,2014-10-5.

[3]National Curriculum.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https://gov.uk/government/collections/national-curriculum,2013-10-14.

[4]英国知山大学教育学院: http://edgehill.ac.uk/education/.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术能力 评估与发展模式

一、引言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自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建构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7年底,在899个有英语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有29个,每年招收大约8100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每年将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在教育、文化、经济、外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英语硕士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注重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中西研究生教育理念,尝试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与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基点,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与评估

(一)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概念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学术能力的概念。肖川、胡乐乐将学术能力分为: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5]P2。我们认为,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有系统的、专业的学问;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对某一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从狭义上说,学术能力就是学术的领悟力。学术领悟力分为六种能力,即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广义上说,学术能力包括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语言学习的视角来看,学术能力是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从专业发展来看,学术能力是研究生专业知识扩展的能力;从研究生教育来看,学术能力就是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如:了解学术规范、熟悉科研方法、学术创新等能力。

(二)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评估依据

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最初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已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向面向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帮助其形成学术洞察力、培养其学术鉴赏力并提高其学术判断力。英语专业研究生只有拥有较强的学术能力,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促进研究质量的提高,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高效的研究。

学术能力的评估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评估,而且有学术领悟力等方面的评估。国内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主要涉及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通过定性、定量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我们认为学术能力的评估应由传统单一的静态定量评价转向动态定量加定性评价,将专业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融为一体,注重全面地评估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评估不仅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及答辩各阶段”[4]P65的评估,而且包括主体和客体、教师和学生、同行之间等的互动过程评估。评估具有及时性、多元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发展模式

根据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标准,我们应明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原则,即学科导向性原则、多元提升原则、认知情感原则、写作研究原则、互动合作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等。深化研究生学术培养及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置多元化课程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自主设计符合自身愿望的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扩大研究生的选择空间,满足研究生的成才要求。王加兴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提出设置课程时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学、中外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关系[3]P24。张德禄则认为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在总体课程设置中增加外语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6]P8。

针对课程设计,Nunan提出了需求分析这一概念,即为特定学习者确定语言学习等的一系列工具、技巧和过程,并将需求分析分为内容需求和过程需求[1]P21。因此,我们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调整课程设置,如学位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以利于拓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位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当然,我们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本身是呈动态发展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评估、更新和补充。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研究生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设计、安排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进程、时间和过程,研究生可获得一定的自主教育学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Richards和Renandya指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为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和控制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并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学生的咨询者和朋友[2]P22。实现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性变革必将大大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地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研究生创造精神,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保证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源于创新实践活动,源于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应积极探索适应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拓展专业学术能力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具有系统的、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以及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对近、现代西方人文科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门研究,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学术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对语篇文体特色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此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能使他们扩大视野,结识更多的语言学界的优秀学者,走在学术研究前沿。

(五)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

应用型能力即职业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级翻译工作,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涉外工作。张德禄指出,英语专业硕士要培养的是真正知识面宽广、基本功扎实、外语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外语人才[6]P8。由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设计的,所以缺乏考虑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因而,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除了重视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各方面的必修课,还应增加专业方面选修课的数量和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从而造就外语基础扎实,又懂经济或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对研究生进行定向的技能的培养,如英语教育技能、英语口笔译技能,或者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经济管理、法律或外贸等学科相结合。这样也能解决硕士生在做学术研究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或数据的情况,促进英语专业研究生长远发展。

五、结语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摆在外语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有必要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估,等等,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同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研究生语言能力的强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的情况,科学地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教育两方面结合,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ichards&Renandya.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王加兴.指导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几点体会[J].外语研究,2001,(3):24-25.

[4]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63-67.

[5]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2-5.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理念创新 资源整合 特色学科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 ),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丁素萍(1956- ),女,重庆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英语教育;闫君(1982-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特色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2010-2012)”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PA1050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0-0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MTI)自2007年5月开始试点,截止到2012年5月全国已有159所高校获得了MTI试办资格。MTI教育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教育教学研究亟须跟上。各培养单位是否在MTI的教育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围绕教育理念的创新,各培养单位是否进行了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些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关乎MTI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MTI教育的一种理念创新,本文初步论证了在理工科院校以MTI教育为平台培养科技口笔译人才。

一、创新MTI教育理念:培养“懂技术、能翻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

自试行MTI教育以来,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雷同度较高,其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也大同小异,MTI教育同质化现象日渐显现。MTI教育应防止学术化,避免因循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同时各培养单位应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但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基本雷同。①这种趋势,将与MTI设置的初衷大相径庭。

1.目前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两个特点。随着国际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翻译行业及翻译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第一,对多领域的翻译人才需求大量增长,其中对拥有非外语专业背景的口笔译人才的增长最为迅速。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许不是翻译,但翻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项工作技能,他们的语言功底可能没有英语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扎实,但是其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知识使其在翻译工作中驾轻就熟。“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 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②第二,翻译市场的细分化要求翻译人员术业有专攻。“样样通,样样不精”的翻译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市场需求。以科技笔译为例,科技是个很大的概念,从事不同科技领域的翻译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与修养。“译者的翻译背景在专业英语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译者有着相当厚实的专业背景时,他们才能在专业英语翻译中表现出色。”③

2.MTI教育与翻译人才市场出现断层。如上所述,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细分化的,而目前各MTI培养单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趋同,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的人才缺乏专业背景知识,而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语言功底不扎实。市场需要的是既有过硬语言功底又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如果各培养单位不挖掘自身特色,结合所在地区优势,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MTI培养模式,那么MTI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以MTI为平台,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科技翻译人才

1.以MTI为平台,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必要性。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对科技口笔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对《中国?天津》的汉英翻译按所涉及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统计,发现63%的稿件涉及专业领域,这一比例有力地证明了科技翻译的主导地位。”④当前“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贸、金融、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复合”⑤,而外语与理工科的有机结合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懂经贸、商法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较多,但懂科技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局面。长期以来,高校的翻译教学注重学术训练,而市场需求的是实践型、专业型翻译人才,由此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断层。市场需求呼吁高校改革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懂技术、能翻译”的人才。

2.以MTI教育为平台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为何可行?如前文所述,中国翻译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懂专业的不能翻译,会翻译的不懂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外语专业学生接受的主要是英语技能的培训,而没有习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当其从事专业翻译时,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多数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忽视了英语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之间出现断层。翻译研究者指出:“具有语言功底的英语人才,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技术知识,不然很难胜任技术英语翻译工作。”⑥MTI教育招收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他们已经接受多年英语教育,从中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MTI教育,充分利用他们的理工科背景。翻译技能的训练相对容易,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在培养口笔译技能的同时,适当加入英语语言、文化等强化课程,完全可以将学生培养成真正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教育下的MTI学生,其职业能力构成将是“专业+口笔译能力”。理工科院校招收具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人员作为培养对象,这样的学员毕业后既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又能从事科技翻译工作,可以缩短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周期,使教学取得最大效益,并为翻译市场大量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⑦ 三、资源整合,创新MTI教育,探索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为实现MTI的教育理念创新,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必须有效整合理工科院校校内以及校外翻译服务机构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培养单位的专业师资与校内其他专业以及校外翻译服务机构师资的有效整合利用。

1.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组合相对单一。大多数翻译教师为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硕士阶段接受的教育侧重于学术训练。即使少数教师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也多为文学、文化类翻译或为从事学术研究而进行的翻译。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不足上。很多教师达不到国务院学位办“翻译硕士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对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的要求”。⑧这样的师资对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技口笔译人才非常不利,极容易造成MTI教育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严重影响MTI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技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创新的MTI教育,培养单位必须在现有专业师资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常意义上的“理工科院校”是以工科、理科为优势学科的多学科性大学,其理工科院系中不乏有一定翻译实践的师资。为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MTI培养单位必须善加利用本校理工科院系的此类师资,为MTI学生开设选修课乃至必修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师资资源,培养MTI学生从事科技口笔译的能力,也能弥补英语语言文学出身的翻译师资的不足。

2.为实现MTI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MTI培养单位更应该整合校外的翻译教育教学资源。该教育教学资源应既包括聘用来自科技翻译一线的资深翻译人员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讲座,也包括在翻译服务组织与机构为MTI学生开拓翻译实践基地,从而避免MTI教育教学的“真空”状态。在国内MTI培养单位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翻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与校外翻译服务机构与组织的合作,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跨学科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同时,招生单位应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在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强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⑨

四、以创新的MTI教育为平台,探索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MTI是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MTI教育的发展,为翻译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机会。然而,过去五年MTI教育已经呈现了同质化的趋势,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的区别逐渐缩小。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仅仅提供了指导性的培养方案,要求各培养单位根据本地建设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描述,培养有特色的专业翻译人才。⑩没有特色的MTI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以及存在的价值。只有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MTI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

本文提出的以MTI为平台,招收理工科背景学生接受翻译教育,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的理念为创新翻译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建设独具特色的翻译学科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必须指出的是,与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翻译技能化的趋势相适应,同在一个MTI平台之上,甚至同为理工科院校,MTI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应也不必相同。各MTI培养单位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科布局和本地、本行业的翻译人才需求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此有效整合校内、校外的翻译教育与教学资源。

[注释]

①李丽君.论翻译硕士在理工类院校的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1.

②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541.

③李慕炜.译者的科技背景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1-2005012577.htm,2004-05-03.

④李欣.加强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1(2):37.

⑤向朝红,晏晓蓉.对英语专业复合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94.

⑥张慧娟.译员修养与工程技术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5(2):53.

⑦吴志杰.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学位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79.

⑧黄莉莎,黄礼梅.关于我国翻译硕士培养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0(8):291.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科类教育硕士 科学精神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2-02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走向大众化趋势。在研究生队伍中,理工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应用型专业,学成后能很快见到经济效益;而文科类研究生大多从事理论型专业,其社会需求量远远不如理工类研究生。为解决此种矛盾,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文科类教育硕士正是其中的一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如今,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很多学校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导致研究生的总体质量下降,由于文科类教育硕士是近几年国家扩招的重中之重,所以其中也必定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文科类教育硕士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文科类教育硕士的成长主要是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正因为文科类教育硕士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经验的积累,所以他们的科研成果大都建立在自己或其他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过于偏向个人的主观感受,缺少确凿的研究数据,难以令人信服。文科类教育硕士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知识体系不健全,知识范围仅限于一些教法和教学理论,而这些空泛的理论到底对实际教学有多大用处,到底是否适合中国学生,很少有人用相关软件进行科学统计,究其原因就是大多数文科类教育硕士根本不具备这种科学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文科类教育硕士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缺少像理工科硕士那样集体实验,共同交流的机会,虽然文科类教育硕士也有一些学术交流的机会,但是相对于其它比较成熟的研究生学科来说,基础相对薄弱,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二、科学精神的实质

(一)科学精神的客观性

科学精神的客观性是指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理性知识,不迷信、不盲从,在不断地批判谬误中达到真理。批判精神源于怀疑的勇气,合理怀疑是科学精神客观性的体现。就拿英语教学中近几年兴起的任务型教学法为例,此教法一经引进就引起轩然大波,教师纷纷效仿,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因为尊崇此教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获得了殊荣,评定了职称。可是,有一些老师敢于挑战权威,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只适合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进行。终于,这种观点在今年的英语国际研讨会上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和一线老师的认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的客观性。

(二)科学精神的主观性

科学精神的主观性是指从事科学事业,要有一定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观来指导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纯粹客观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时刻用正确的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科学精神的价值观应该是谦虚谨慎、勇于进取。谦虚谨慎要求科学人严于剖析自己,对自己的学术水平给予科学的评价。而科学的发展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了掌握真理而努力探索,创新进取的结果。正确的价值观还倡导团结协作,要求我们要有群体意识,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劳动,善于合作。

(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明确科学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科学精神的客观性,在于它力求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力求将主观错误因素的影响减至最小,甚至抹除不见。科学精神的主观性,就是要时刻以正确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为准则来指导科技工作者,只有协调好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才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三、科学精神对文科类教育硕士的启示

(一)转变文科类教育硕士的科研误区

文科类教育硕士的科研成果,大多建立在自己或其它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过于偏向个人主观感受,缺少令人信服的研究数据,造成论据不足,结论空泛的后果,长此以往,不仅自己的科研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也造成本领域教育硕士在科研过程中因缺少有价值的参考文献而步履维艰的局面。因此,文科类教育硕士应该强化科学精神的客观性,做到研究有理有据,有因有果。

(二)改变文科类教育硕士知识体系不健全的尴尬局面

文科类教育硕士科研误区形成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观念上,还在于知识体系的不健全。复杂的统计软件总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也正是出于这种惧怕的心理,有些文科类研究生选课故意逃避SPSS这种课程,生怕自己无法通过考试。科学的精神可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正是因为在这方面不足,我们才更应该强化训练,而不是讳疾忌医。

(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大多文科类教育硕士的学术交流都仅仅局限于某些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学术氛围不够浓郁。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文科类教育硕士,要加强自身的交流与合作。教育硕士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会从事和教育相关的工作,不论是成为进入校园的实战家,还是成为教育界的理论家,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才能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限于国内,尤其是英语类教育硕士,英语是英美等国家的母语,俗话说追根溯源。想要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定要努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同学者进行学术联系,才能引领文科类教育硕士走向更加光明的方向,才能获得国际的认可。

结语

通过对文科类教育学硕士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科研,知识结构,还是学术交流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此学科问题长期积淀下来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如果能准确把握好科学精神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此来指导文科类教育硕士的学习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文科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定会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赵妹明,李正熙.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0).

[2]刘欣,满东升.构建规范的学术道德机制,促进科研健康发展[J].天津科技, 2006,(5).

[3]艾诗根.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2).

[4]雷水英.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5]唐玉康,王格灵.部分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

[6]庞跃辉.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J].科学咨询,2003(7).

[7]王庆节.知识与怀疑: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的讨论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2(4).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共性与个性;翻译思维能力;翻译问题求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02-02

“翻译是基于情境和经验的一个创造性构建过程,自有认识与外部认识的共现与交互是译者的认知前提,问题求解是译者思维过程的核心特征,思维能力是译者实现问题求解的主观条件。”译者能力的核心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翻译硕士的翻译思维能力是提升翻译硕士能力的关键。以英译汉为例,译者的英、汉双语能力要过关,要有广博的百科知识,要有科学严谨的翻译精神,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要有掌握网络等翻译媒体技能,更重要的是翻译思维能力。因为前面几个能力是译者必备的客观能力,而翻译思维能力,即翻译问题求解能力是译者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面对一个翻译任务,在分析源语文体、风格、背景、主旨等基础上,要采取什翻译策略则是译者思维过程的结果。所以,所谓的异化与归化、文言与白话、忠实与创造的度的把握等,皆是翻译策略的体现,皆是译者在分析源语的基础上思维过程的产物。由此可见,在译者具备了翻译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最主要的是加强译者翻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如何加强翻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加强译者问题求解能力训练。把每次翻译当作一次任务,借助已有知识储备,仔细研读原文,找出诸如术语、新表达等翻译难点,然后重点把思维的重点和难点放在这些“硬骨头”上。借助网络等电子工具,请教专家或与翻译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但最终的译文表达则是经过反复质疑和查证等翻译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译者的翻译思维能力越强,越能做好翻译。

2.加强译者严谨、质疑、思辨、创新和科学求证精神的培养。译界大师傅雷素以严谨著称,堪称译界楷模。傅氏在动手翻译前,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先认真研读原文,力求把握原文的文气、灵魂和主旨,在最少研读四、五遍之后,才着手翻译,并力求传神地再现原文风采及众所周知的“神似”翻译观。翻译文本、翻译工具、翻译环境、译者的知识和翻译经验等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翻译也应与时俱进,尤其是要译者敢于质疑、敢于思辨、敢于创新,并且不断提升科学求证的能力。通过对中西方一些译学理论的研究,专家们发现,有些理论知识假设还有待接受实践的检验,有些理论只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领域适用,因此译者不能墨守陈规,而应大胆质疑、求证,不断地完善翻译理论与应用能力。如对翻译忠实与创造的理解上,翻译观就发生了变化。以前翻译停留在忠实与美的争论上,后来引进了文体与翻译。译文忠实多少、译文创造多少,这取决于翻译文体。以文学翻译为例,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应给译者一定的创造性,否则译文的文学性荡然无存,尤其是诗歌翻译,创造性的成分会更大;再以宗教法律翻译为例,译者不能随意发挥创造,否则就会不忠实,甚至“吃官司”。

3.既要考虑作者因素,又要充分考虑读者因素。译者既不能抛开原文不顾,乱译胡译;又不能太忠实源语,甚至照搬源语句结构,让读者不知所云。翻译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要充分考虑焦急的数量、质量和风格等原则。因此,理想的结合点就是,在重视源语的基础上,考虑原语的体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读者对象,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便于交际。究竟异化多一些,还是归化多一些,这只是翻译策略问题,取决于文体与译语读者群体。

二、英语翻译硕士相对于翻译的个性

英语翻译硕士属于专业型硕士,因此英语翻译硕士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实用英语翻译技能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偏重理论研究的翻译学习。简言之,学翻译硕士,就是要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上升到理论,使翻译成为一种职业,成为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重实践不是忽视理论。殊途同归,翻译硕士,从研究翻译问题开始,采取问题的翻译策略,进而发散到平行文本的翻译,希望在这种尝试中,训练译者的翻译思维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进而积累翻译经验,完善翻译理论。这符合人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知规律。

三、翻译硕士使用译语要非常准确、简洁、传神,要符合规范

要避免翻译腔,不能“的的不休”,污染了译语生态环境。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在翻译名篇“论的的不休”中,大量列举国语恶性西化之弊,力主保持中文之生态。毋庸置疑,英译汉是把英文传达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然而,时下众多英文中译刻意求“精”,置“通顺”于不顾,句法夹缠,畸形西化,令读者不明不白,妨碍了正常交流,甚至污染了中文简洁对称、铿锵有力之常态。译文的语言文字是原文信息的载体,译文生硬繁琐、恶性西化,势必与翻译之目的相悖,甚至严重破坏了中文常态,后果不堪设想。译坛译意派认为,英文中译首先应遵循两条原则:忠实原文和中文表达习惯。现代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能力实质上存在于环境、译者、知识等要素等交互等多维空间,是译者与原作者及其描写的社会存在、读者等因素的跨时空对话。怎样才能在各个时空有效地与作者、作品角色以及读者对话呢?看不懂源语或看不懂译语,是信息不匹配造成的。因此关联信息匹配度与交际效果成正比例,匹配度越高,交际过程就越顺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提高英语翻译硕士翻译能力,既要关注文本与受者互动的脑力活动,又要培养译者推导源语意图的能力。简言之,翻译即搭建、解释相似性,追求源语与译语的最佳匹配(相似性)。翻译硕士学习,就是提高译者这种与源语对话的有效性,因此译者要训练这种双语信息匹配能力。翻译硕士要按以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翻译策略属于情境构建型;关注任务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关注动态系统的深层知识;翻译以意义翻译为主,采取整体角度自上而下或交互式的翻译顺序;翻译思维相对复杂,以高阶思维为主;译文符合专业规范,交际性强。

简言之,笔者认为英语翻译硕士学习,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双语学习,提升双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大量翻译练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翻译思维能力和翻译问题求解能力,时刻以一名优秀、合格的译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参考文献:

[1]冯建文.译文归化与保存异域情趣[J].外语教学,1993,(53):11-14.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4]怒安.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5]沈苏儒.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29-02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

基于官方文件中给出的定义与描述,我们不难可以总结出专业硕士的一些特点,例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提起专业硕士,很多人经常与学术型硕士混淆,在此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认识专业硕士,我们有必要对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加以区分,其实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学制长短不同,学术型硕士三年,专业硕士多为两年;

2.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是以培养符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导向,制定其教学大纲的。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日后致力于本学科研究的偏理论性人才为导向。

二、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现存问题

现下我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趋势有所攀升,民办高校与公立型大学相比而言,若想要有所创新,突破,从而异军突起,吸引学生报考的确面对很多问题,以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几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高校为例,它们的学科负责人曾多次表示,民办高校在生源方面很是担忧,一方面,专业若想办下去,招生是民办高校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一方面,若对生源严格把关,那么也许会面临生源减少,某高校的负责人甚至说,报考其学校的学生都是调剂的,学生们往往把民办高校作为退而求其次的保险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民办高校略显尴尬。

基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益火爆的局面,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突出民办高校优势,使考生们对民办高校有所青睐,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尴尬局面。

三、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几点建议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很多人误认为专业型硕士就应该以实践为主,少讲理论,甚至摒弃理论课,因此很多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不断缩减与汉语本体相关的课程,笔者统计分析了目前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的课程表,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课程中几乎不见汉语知识研究,汉语本体理论研究等课程,大多是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偏实践类课程。

这里我们并不是认为开设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类课程不好,毕竟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汉语教师,当今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也应该懂得怎样教,更应该明白站在学生的角度,怎样学,甚至如何学,可以学得更好。但是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完全抛弃了理论知识,这是不正确的,也是极端的。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换言之,如果汉语教师连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都不懂,那么他们绝不可能胜任教师一职。

李泉曾经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提出不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李泉(2010)。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结合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我们也不难看出,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举例来说,笔者调查了三所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源本科专业,令人遗憾的是,其中高达60%的学生,其本科专业并非汉语国际教育,简单来说,学生们都是跨专业考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几个月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代替四年的系统学习的。

2.多提供见习与实习的机会。民办高校若想异军突起,就要在实习环节进行创新与突破。换言之,如果民办高校可以与国外一些高校或国外初高中进行合作,保证每年可以全数派出其硕士生出国任教,那么将会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毕竟现今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公立高校有上百所,他们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大多高过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唯有靠“后天努力”来弥补一些“先天不足”。所谓努力就是创造多一些实习的机会,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就读期间,有学校公派出国的实习机会。其实除了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外,很多国外高校十分愿意与国内高校合作,现下也有很多人质疑国家汉办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外派汉语教师这条路,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呼吁外派教师权利应该不断下放,让国内外各高校可以自由结合,促进汉语教师外派市场不断发展。

3.导师指导,生生互助。很多公立学校的导师,对学生完全不进行指导,很多学生指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自己的导师。似乎导师制只是形同虚设,在读期间,没有被教师指导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民办高校若可以将导师制贯彻到底,使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被指导,被带领,将导师制落实到实处,则会对自己学校专业的口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助,交流也十分重要。很多西方国家的著名高校特别强调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甚至在一些方面,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更重要,更高效。

4.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英语能力,第二类为小语种能力。我们建议国际汉语教师至少具备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民办高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英语课程与小语种课程,供学生选择。特别是外语类课程应该与本科时期的课程有所区别,举例来说,本科时期的英语类课程大多与英语四、六级相关,仍然离不开应试二字,进入硕士阶段,我们认为,外语类课程应该与中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们多接触教师语言,特别是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表达,如何用外语授课,如何用外语开家长会,如何用外语回答专业问题,如何运用外语撰写邮件,与学生或家长,同事沟通等。

5.为学生建立学生一套档案袋评价机制。档案袋评价机制源于美国,最被大家熟悉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档案袋评价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从学生入学起,到该生毕业。学校为其量身制作成长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其课业表现,每一次与导师交流提出的问题,自我反思,学生实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平时作业与重要考试的试卷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机制有以下几大优势:(1)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记录无疑是自己在读硕士期间最好的证明,对于自己每一次犯下的错误,自我反思,教师的指导,包括每次作业与考试的表现,相信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翻阅,从错误中总结自己,不断进步。(2)对学校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不断调整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方案等,力求将本校的硕士专业办得更好。

四、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特点的分析与总结,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以求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吸引广大考生报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垄断,极端,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兼容并包的,各取所长的。民办高校虽然在一些方面的确不如公立高校更有吸引力,更具优势,但是这并不等于民办高校永远在公立高校的“阴影下”发展,相反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办学的自由度,灵活度,多参考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了解到,读书并不只是求得一纸文凭,而是真正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样的实习见习机会,为社会服务,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与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三种)[S].北京: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