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礼仪范例6篇

社会礼仪

社会礼仪范文1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2.体态有哪些基本要求?

(1)站姿:两眼平视前方,两肩自然放平,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腹提臀。

(2)坐姿:保持上身直立,双腿自然并拢,切忌抖动腿脚。

(3)走姿: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摆动,脚步轻盈稳健。

不可在公共场所席地而坐。

单独用食指、中指指向他人是失礼的行为。

3.着装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2)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3)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4)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5)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西装外袋不应存放随身物件。

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脖子比较短的人不适合穿着高领衫,体形较胖的人应尽量避免穿着横格子的上衣。

佩戴饰物要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

4.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男士一般以西装为正装。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1)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胸围以系上纽扣后,衣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大小为宜。

(2)西裤:裤线清晰笔直,裤脚前面盖住鞋面中央,后至鞋跟中央。

(3)衬衫:长袖衬衫是搭配西装的唯一选择,颜色以白色或淡蓝色为宜。衬衫领子要挺括;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内,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厘米—2厘米;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如果西服本身是有条纹的,应搭配纯色的衬衫,如果西服是纯色,则衬衫可以带有简单的条纹或图案。

(4)领带:领带图案以几何图案或纯色为宜。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准。

(5)腰带:材质以牛皮为宜,皮带扣应大小适中,样式和图案不宜太夸张。对于腰围较大的男士,可改用吊带将裤子固定住。

(6)袜子:袜子应选择深色的,切忌黑皮鞋配白袜子。袜口应适当高些,应以坐下跷起腿后不露出皮肤为准。

(7)皮鞋:搭配造型简单规整、鞋面光滑亮泽的式样。如果是深蓝色或黑色的西装,可以配黑色皮鞋,如果是咖啡色系西装,可以穿棕色皮鞋。压花、拼色、蛇皮、鳄鱼皮和异形皮鞋,不适于搭配正式西装。

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

西装外套上的口袋只是装饰性的,一般不装东西。

西装上衣里面最好不穿毛衣或毛背心,以更好体现西装的层次感。

站立状态时应将纽扣系好。双排扣的上衣,纽扣要全部系好;单排扣的上衣,三粒扣的以系中间一个或者上面两个为宜,两粒扣的应该系上面的一个扣,单粒扣的一定要系好。

5.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女士着装应端庄得体。

(1)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

(2)裙子:以窄裙为主,年轻女性的裙子下摆可在膝盖以上3厘米—6厘米,但不可太短;中老年女性的裙子应在膝盖以下3厘米左右。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

(3)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以下事项: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衬衫之内应当穿着内衣但不可显露出来。

(4)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否则会给人以不稳重的感觉。

内衣不能外露,更不能外穿,穿裤子和裙子时,不要明显透出内裤的轮廓,文胸的肩带不能露在衣服外面。

穿裙服时着丝袜,能增强腿部美感。腿较粗的人适合穿深色的袜子,腿较细的人适合穿浅色的袜子。一般不要选择鲜艳、带有网格或有明显花纹的丝袜。穿丝袜时,袜口不能露在裙子外面。

6.宴请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1)入座:主人或者长者主动安排众人入座;来宾在长者或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为身边(尤其是右边)的女士拉开座椅并协助其入座。

(2)座次:基本上按照以右为尊的原则,将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右侧,次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左侧。参加人数较多的宴会,主人应安排桌签以供客人确认自己的位置。

(3)体态: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跷腿,不抖动腿脚,也不可任意伸直;胳膊肘不放在桌面上,也不要向两边伸展而影响他人。

(4)交流:宴请是一种社交场合,在餐桌上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也不要敬酒;宴会上应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避免涉及死亡、疾病等影响用餐气氛的话题。

(5)布菜:主人可为身边的客人布菜。布菜应使用公勺或公筷。布菜时要照顾到客人的饮食偏好,如果客人不喜欢或者已经吃饱,不再为客人夹送。

(6)敬酒:主人先为主宾斟酒,若有长辈或者贵客在座,主人也应先为他们斟酒。主人为客人倒酒时,客人以手扶杯表示恭敬和致谢。首次敬酒由主人提议,客人不宜抢先;敬酒以礼到为止,各自随意,不应劝酒。

(7)散席:一般由主人表示结束宴会,主人、主宾离座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开。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插在饭碗里,不能搁在碗上。

用餐时,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在品尝菜肴后再决定是否添加佐料,未尝之前就添加佐料被视为对烹调者的不尊重;夹菜应看准下筷,不宜随意翻拣;小口进食,避免大口嚼咽;切忌用手指剔牙,可以使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牙签使用后折断放在接碟中。

若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物上,应表示歉意,如对方是异性,不必亲自为其擦拭,请服务员帮助即可;如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物,不要大呼小叫,应取用餐巾纸吐出包好后处理掉。

结账时,避免几个人同时争抢付账;未征得主人同意,不宜代为付账。

7.自助餐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1)取餐按照餐厅设定的方向顺向排队,不可逆向行进更不可插队。

(2)根据个人食量取菜,一次不可取太多,吃完一盘后再去取用,避免在面前同时摆放多个盛满食物的餐盘。

(3)如是宴请或者聚会,应等同桌所有人都取完菜落座后,一起开始用餐。

(4)再次取菜时,不使用已用过的餐具。

(5)不将所取的食物带出餐厅。

取菜时,不宜说话、咳嗽、打喷嚏,以免唾液溅入餐台菜品中。

8.公共场所吸烟要注意什么?

(1)不在室内禁烟区吸烟。

(2)不在妇女和儿童面前吸烟。

(3)不把烟雾喷向他人。

(4)不乱弹烟灰、乱扔烟头烟盒,烟头应完全熄灭。

9.使用电话有哪些礼仪要求?

拨打电话:

(1)选择恰当的拨打时间,以不影响对方工作和休息为宜。

(2)开始通话,先问候对方,然后主动自我介绍;电话突然中断,由主叫方立即重拨,并向对方说明。如拨错电话,应向对方道歉。

(3)通话时集中沟通主要议题,提高通话效率。

(4)结束通话时,以主叫方或尊者先挂断为宜。

接听电话:

(1)拿起话筒,主动问好,然后进行交谈。如果接听较迟,先表示歉意。

(2)接听电话时,温和应答。

(3)如遇对方误拨的电话,应耐心说明,不可恶语相加。

(4)如替他人接听,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转达。

10.公共场所使用手机要注意什么?

(1)不宜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信号不良时,可改换通话位置或改用其他通讯方式,不能大声呼叫。

(2)在会场、影院、剧场、音乐厅、图书馆、展览馆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主动关机或置于振动、静音状态;如接到来电,应到不妨碍他人的地方接听。

(3)不在驾驶汽车时或飞行过程中使用手机。不在加油站使用手机。

11.收发手机短信有哪些礼仪要求?

(1)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或在与人交谈时,将短信接收提示音调至静音或振动状态。

(2)不在与人谈话时查看或编发短信。

(3)编发短信用字用语规范准确、表意清晰。短信内容后最好留姓名,以使接收方知晓发送人。

(4)不编发有违法规或不健康的短信,不随意转发不确定的消息。收到不良短信可建议或告诫发送者停止发送。12.网络交流要注意什么?

(1)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2)不浏览、暴力、迷信以及其他违法违规信息。

(3)不在网站上、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信息等。

(4)抵制黄色、低俗、诽谤、恶意攻击等不健康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等活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5)不利用网络知识进行攻击网站网页、盗取钱财和信息等活动,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秩序。

13.商场购物有哪些礼仪要求?

(1)浏览商品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说笑。

(2)挑选物品时,轻拿轻放,看后放回原处;如果手有污渍,应避免触摸商品,尤其不可触摸食品。

(3)使用商场手推车时,注意停放位置,避免堵塞通道,用完应停放到指定位置。

(4)结账时,自觉排队。

14.排队有哪些礼仪要求?

(1)先来后到,依次排列,依序而行。

(2)保持间距,前后之间不应有身体上的接触,尤其在金融窗口、取款机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场合,前后之间的距离应适当增大。

(3)不应插队,插队是无礼的表现。

凡标有“一米线”的,应在“一米线”后依次排队;没有“一米线”的地方,最前排也应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

排队过程中因故需要短暂离开,应向身后的人说明,如对方同意,返回后可在原处继续排队;如对方不同意,则应从队伍末端重新排起。

15.帮助他人要注意什么?

向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如搀扶、拎提物品、抱小孩等,应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施以援手。

帮助残疾人应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注意其情绪反映,以免伤其自尊。

16.使用公共卫生间要注意什么?

(1)进入公共卫生间时,如遇人多,在卫生间门外排队等候。

(2)使用时关好小门。

(3)使用后冲水。

(4)便后洗手,湿手不应边走边甩。

一般情况下,母亲可以带男幼童一起上女厕,父亲不可以带女幼童上男厕。

17.观看演出有哪些礼仪要求?

(1)着装适宜。衣着整洁,不宜穿背心、拖鞋等。如遇有特殊要求的,应自觉遵守。

(2)礼貌入场。一般提早15分钟进场,对号就座;如果迟到,应先就近入座,或在外厅等候,等到幕间休息时再入场;如果入座时打扰了他人,应表示歉意。如果戴着帽子应摘下,以免影响后排观众。

(3)保持安静。观看演出时,不大声说话或交头接耳;不随便走动;将手机关闭或调成静音状态;不吃带皮带壳和其他会发出声响的食物。

(4)有序退场。一般不应中途退场。演出全部结束后,起立鼓掌;若演员出场谢幕,应再次鼓掌;谢幕结束后顺序退场。如遇嘉宾上台接见演员,应在接见仪式结束后再退场。

交响音乐会中乐队演奏完一支乐曲时、歌剧中独唱结束时、芭蕾舞独舞结束时方可鼓掌。

18.参加舞会要注意什么?

(1)服饰端庄。女士以裙装为宜。

(2)邀舞时,一般男士应主动邀请女士共舞,如果被对方拒绝,不应反复纠缠。如果是女士邀请男士,男士一般不应拒绝。

(3)跳舞时,应保持身姿端正,双方胸部应相距30厘米左右。

(4)一支舞曲结束后,男士应将女士送回原位并致谢。

参加舞会前,不宜吃葱、蒜等食物,不宜饮酒,以免发出怪异的体味。

进出舞场不可在舞池中穿行。

同性之间不应相邀共舞。

不应在同一支舞曲中拒绝前者又接受后者的邀请。

男女结伴参加舞会,依照惯例,第一支舞曲和最后一支舞曲应当一起上场。

19.参观旅游有哪些礼仪要求?

(1)遵守时间约定。

(2)在听取讲解时保持安静。

(3)保护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相互礼让,不长期占用公用设施。

(6)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20.入住酒店有哪些礼仪要求?

(1)随团体入住的,应选派1—2人在前台办理手续,其余人员在大堂僻静处等候,不可拥堵在前台。

(2)进入客房后,自觉关闭房门,不在房间里喧闹或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大而影响其他客人。

(3)不穿着睡衣睡裤、内衣内裤、拖鞋在走廊里走动或串门。

(4)爱护客房内的公用设施,节约水电,保持室内卫生。

(5)对服务员的服务和问候应友好回应。

在客房内的卫生间淋浴时,应拉上防水帘或淋浴屏拉门,防水帘下端必须垂入浴缸内,以免弄湿卫生间地面。

21.握手有哪些礼仪要求?

(1)握手时,伸出右手,适当用力紧握对方右手;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寒暄,不可左顾右盼;应起身站立并且摘下帽子,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中,不带着手套握手。

(2)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师生之间,以老师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男士与女士握手不宜时间过长、力度过大。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可交叉握手。不可跨着门槛握手。如果手脏、手凉或者手上有水、汗时,不宜与人握手,并主动向对方说明不握手的原因。

22.会面介绍有哪些礼仪要求?

居中介绍:

(1)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将晚到的客人介绍给在场宾朋。

(2)介绍过程中,先提到被介绍人的姓名,以示尊重。

(3)被介绍时,目视对方,微笑致意。

自我介绍:

(1)先向对方点头致意。

(2)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

(3)自我介绍时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宜。

23.递送和接受名片有哪些礼仪要求?

(1)名片应双手呈递,将正面朝向接受方。接受名片时双手承接。

(2)接受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有不明之处可向对方请教。

(3)接受的名片不可随手乱放或在上面压上其他物品。

接受对方名片后,如没有名片可交换,应主动说明,并告知联系方式。如尊者、长者不主动交换名片,可委婉提出,不宜直接索取。

24.登门拜访有哪些礼仪要求?

(1)拜访前应预约时间。如确需临时造访或推迟拜访,应征得主人同意并表示歉意。在时间选择上,尽量避开用餐时间。

(2)进门前先轻声敲门或揿按门铃,等到主人招呼进门后方可入内。进门后,向主人及其在场家人问好,如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问好。

(3)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对主人的家庭状况做一般了解,但不可盘问细节。如有要事商谈,尽快进入正题;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4)临时造访或礼节性拜访,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社会礼仪范文2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性研究”(SK2013B206);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忠诚观的培育”(2013WH2XA13);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2014FDYMSGZS001-003)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本质

早在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先圣孔子言“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1]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是对善良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在人际互动中礼仪强调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让国家和而不乱,井然有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一定组织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知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则是推动大学生向善之心,挖掘潜在的善性。

二、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礼仪践行者究竟对本身角色所蕴含的礼仪行为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在高校的礼仪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是知晓自己的身份,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礼仪行为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却不甚清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礼仪有以下的几种认识:首先,他们能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在大学中开展礼仪课程。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很大”,礼仪修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大学生普遍认为礼仪教育在求职应聘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虽然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睡觉;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有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2]

2.角色地位局限。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礼仪水平则可能会边缘于这个空间。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的教师自身修养较差,不修边幅,当着学生的面争吵,不太遵守规章制度,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

3.互动场域的缺失。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3] 一个人的行动均会受到行动所发生场域的影响。在高校中,礼仪场域的建立需要礼仪空间场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场域的生成。就目前的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空间场域并没有完全成型,礼仪互动场域更为缺乏。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对教师礼仪修养的培训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入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教师培训即可上岗,教师礼仪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了教师群体同样缺乏礼仪。二是开展礼仪活动面窄。目前在高校中关注礼仪教育的部门唯有学生工作处,开展的活动频率很低,很多活动开展的不深入且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行动的功利性是指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价值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礼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革新,其特有的功利化属性也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高校中礼仪的教育方式基本局限在课堂,课堂以外几乎没有相关的礼仪活动作为支撑和巩固,导致学生认为礼仪之人不过是徒有其表的“君子”,很难领悟礼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非专业的、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又使得礼仪发展更加“利益化”,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需要、信念、理想、尊严、价值取向更加自我化、利己化,礼仪大部分作用体现在“就业应聘”上,而一旦完成就业,礼仪的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无形中让礼仪教育产生了短时性、功利性、肤浅性的特征,这与礼仪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2.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社会分层通常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种因素相关联,拥有不同经济、声誉和权力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主要来分析下教师、学生和社会上层三个群体对礼仪的需求度。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市场处境,其薪酬一般、工作安全稳定、晋升前景不易,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他们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一切唯“晋升职称”是瞻,工作重心则为按部就班的上课,缺少自主性。其次是学生。大学生对礼仪的需求较低,认为礼仪并非是自己的必修课,只要在某些需要礼仪的情境下突击学习一些形式化的内容即可,毕竟就业时礼仪并非是单位招聘衡量的唯一标准。第三是社会上层。社会上层因为其经济、声誉和权力的显赫,往往更加重视礼仪,特别是在职场、商场中,学习礼仪蔚然成风,造成了层次越高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越大,这些群体也不断地向社会高层流动。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社会流动范围狭窄,更多的是在教育内部的流动,礼仪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很多。

3.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情感作为社会学概念,既包括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括社会行动的现实性,是人际互动的润滑剂,而礼仪交往正是双方情感传递的过程。“礼”偏重情感态度,“仪”则偏向行为层面,“礼”是“仪”的心灵基础,“仪”是“礼”的外化行为,礼仪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石,则只是虚伪的形式。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感的缺位。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依赖的基础。当一个行为发生时,究竟是出于符合责任的规范性还是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去完成,是我们判断行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的物化,人的成就和产品变得比他们的举止行为更加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情感被淡化,甚至让位于利益,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交往之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而产生情感,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情感,并非是礼仪情感的应有之义。

4.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的“空间”,一是“场域空间”,二是“认知空间”。礼仪教育的“场域空间”指的是进行礼节和仪式时能够反映出礼仪传统的文化场所。礼仪教育的“认知空间”是人们对礼仪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评价。礼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具有教化的作用,它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诸生活,实现礼仪的约束作用。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理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自觉的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自觉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制约,传统礼仪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人们对于礼的认同不再纯粹化和单一化,甚至开始质疑礼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这些无疑让礼仪教育显得更为急迫。

三、大学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寻求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杜绝“功利性”

礼仪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必须与社会大环境交相呼应。价值冲突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此交往双方应该找到共赢的途径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要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现代礼仪既要立足传统礼仪,又要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做好自身内涵的继承、发展、丰富。在实际中从尊重交往对象出发,强调心灵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调整并处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类关系,从而使礼仪交往中的人们身心愉悦,让礼仪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构建新型的以“和”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其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让个体在功利性诱惑和道德价值冲突之际能够做到遵从道德本源,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不止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人性中原初的情感,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互动氛围。

(二)普及礼仪知识,构建合理的“层次性”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指礼主要是为了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不同的礼调整,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等级之礼”。[4]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礼仪教育中将礼仪知识分类,通过教授两类知识对学生开展分层教育:一类是共性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知识。

首先,所谓的共性知识是指作为个体所应该知晓的礼仪知识,传授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先开设礼仪必修课,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行合一,德性才能成为德行。其次,在修完必修课之后,将礼仪教育转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置课程,如将礼仪教育分为日常行为礼仪、商务礼仪、就业礼仪等,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课程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知识传授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生活,根据礼仪教育自身规律,让学生掌握尊重、平等、真诚的交往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并经常自查反思矫正,学会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合礼合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礼仪品质,强化内在的礼仪修养,培育个体的德性,让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三)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达到“情文合一”

在《论语?八佾》中,学生问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不如简单一些俭朴一些好,注重真诚情感的表达,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礼仪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向度和深度分析礼仪的情感特质。

一是向度。主要包括情感关系的亲密度,地位关系的平等度,利益关系的一致度。通常来说,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基本向度。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能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增强理解、促进友谊。在礼仪中,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当个体衣着得体、言语恰当、行为合宜,这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礼仪美,而这种“美”以情感为依托,以尊重为前提。在礼仪互动中,人与人要遵守平等友好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5]现代礼仪强调的是相互的尊重,双方的礼仪相同则予以肯定,不同则表示理解与尊重,这样礼仪中的情感特质也就会自然流露了。

二是深度。主要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一般与利益、情感投入、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联。在礼仪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利益的因素,则会大大增加礼仪互动的有效性。双方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努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投入情感增多了,信任度提高了,互动持续时间增长了,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善心善行”,是一种“谦敬”、“合作”的态度,是一种“和谐”的礼仪美,能够推动双方更加深入地交流。

社会礼仪范文3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结婚从民俗上升为仪式,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和呈现跟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两性结合是因为生理需求,是人类作为生物发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蒙昧时代的特点。在强调伦理和等级的封建社会,礼法束缚着人的言行和思想,未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和条件。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若不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往往会造成悲剧的结局。古代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婚姻是服从于家族功能需要的。在传统婚姻礼俗中可以看到,对新人的祝福是祈愿两人早生贵子、为家族繁衍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基于夫妇相爱。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社会礼仪范文4

0~3岁宝宝礼仪培养

小宝贝

礼仪培养越早开始越好。18个月大的小婴儿,就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尽管他并不完全明白这些的意义。你不妨从这些做起:

培养同理心

和你的小宝贝一起来想想别人的感受。耐心地告诉你的宝贝,当他友好地帮助小伙伴寻找丢失的玩具时,当他慷慨地将自己的美味食物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时,大家都会非常快乐。先让他对礼仪产生一个积极的态度,渐渐地,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因材施教

每个宝宝天生的性格与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宝宝非常外向,出门见到人就会挥手问好或者再见。而有些宝宝则属于“慢热型”。作为家长,要从自己宝宝本身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

镜头:

2岁的佳佳内敛害羞,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小家伙感到非常不自在。大家齐声为佳佳唱《生日快乐歌》以后,佳佳并没有大方地对大家表示感谢,而是在妈妈耳边像小蚊子一样轻声地说“谢谢”。妈妈代他向大家转达了谢意,大家说,佳佳是个懂礼貌的好宝宝。

化繁为简

年幼的宝宝无法在同一时间表现出诸多的礼节。就拿餐桌礼仪来说,要让宝宝一下子在餐桌上表现得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显然有些困难。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心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应当每次只强调一个行为,例如“吃饭的时候要使用餐具,而不能直接用手抓。”或者“吃饭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等。要化繁为简,多加重复。

入园宝宝

在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力都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强与提高。这时的他们更容易习得一些常规礼仪。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必要时,要“插手”

如果你的宝宝强行霸占别人的玩具,怎么也不肯还给人家,你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但不能直接从宝宝手里一把将玩具夺过来还给别人,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强行掠夺,是在暗示“成人可以强行但宝宝不可以”,宝宝会愈发迷惑。而要冷静地告诉宝宝,他不能为所欲为,不能随意地霸占别人的玩具,否则他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后果他必须自己来承担。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他不应有选择的余地。

榜样角色

如果你的宝宝拒绝向他人道歉,不肯说“对不起”。那么告诉他,他现在就像是灰姑娘里的坏姐姐。童话故事里的许多善与恶的角色,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宝宝的素材,因为这些角色的作用与力量在宝宝的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

赞扬无敌

如果你的宝宝可以自觉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请不要吝啬你们的赞扬。适当的奖励也无可厚非。

社会礼仪范文5

1.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社会意义

1.1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理念自被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各个领域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贯彻落实和谐的理念是必然的选择。服务行业就是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无论是从消费者类型上说,还是从消费者数量来说,其他行业都是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服务行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也很多,给社会和企业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何减少矛盾的发生,是社会和服务行业研究的重点问题。礼仪不仅仅代表的是礼貌,更是一种素质,因此在服务行业中,加强礼仪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够提升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又能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素质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服务行业转变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

服务行业要想真正的以服务来获得利益,最应该做的是服务令消费者满意,而服务令消费者满足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礼仪性的服务。很多服务行业的高层只是单纯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的服务,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形象。因此服务行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发展思路,不仅要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发展,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量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成为服务行业的服务的宗旨面,服务行业的高层更应该将其贯彻落实,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上帝。

1.3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

礼仪代表的不仅仅是现代的中国,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这里所说的礼仪只是以中国礼仪为重点,还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礼仪。如果服务行业能够做好礼仪培训工作,也可以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短期的培训,都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逐渐的就会成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服务行业,都应该进行礼仪培训,因为大多数服务行业很难有大段时间进行礼仪培训,但是也要轮流进行短期的礼仪培训,让员工掌握礼仪要点,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礼仪方法进行沟通。而且通过培训也能够增加培训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实现途径

2.1提高服务人员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礼仪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过程中对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尊重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尊重我们服务人员自身。所谓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对服务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讲服务就是为别人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单位工作,为公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全社会就是一个相互服务的整体体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双向的,无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师今天在为学员搞培训,老师是在为学员服务,明天老师去银行办业务,学员又在为老师服务。因此要教育服务人员首先对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爱,然后才会有慈善有宽容,才有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服务意识比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它会使服务人员更好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甘于奉献。所以有没有服务意识,有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在培训工作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树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2.2确定短期礼仪规范服务培训的具体内容

(1)针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短期培训的短时高效的性质,短期培训应严格区别于在校学历教育学生的系统的礼仪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来自于社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对礼仪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礼仪训练。少数受过礼仪教育的服务人员,当把课堂上的礼仪理论与具体的行业工作对照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样长期的作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及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短期培训所具有的特点确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要把各行业的短期培训任务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去,并在具体工作中根据社会各行业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各行业也应对自己的礼仪服务培训做出计划,并按照实施,以提高行业的服务形象。要明确培训目的,努力达到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改善自己的仪容仪表,懂得设计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服务形象,明晰市场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并掌握礼仪技巧,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培训内容。把礼仪基本技能与具体行业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掌握仪表仪容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塑造出自己专业的,优雅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职业形象,同时注意掌握礼仪规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态等规范的仪态和举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服务过程中的必备礼节,并逐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

2.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短时高效为培训核心,以长期实施监督、行为养成为培训目的。学校与企业联手打场礼仪培训的持久战。具体可采用集中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可在课堂上集中强化进行站立走以及微笑等的模拟训练,反复说出服务礼貌用语,同时结合情境训练,让学员尽快从心理上接受并进入服务角色。礼仪是一门行为科学,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二十一次的重复。因此,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化为日后自觉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岗位上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综合起来看,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各服务行业与培训学校互相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件好事情。只要全社会都能提高认识,各司其职,相信我们国家的服务行业必会盛放文明和谐之花朵。

社会礼仪范文6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83-01

一、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及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人逐渐增多,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高速发展的学科迅速的崛起、走向成熟。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走向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为了避免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人们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接触时,首先应对其文化背景进行简单、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十分重视交际礼仪,因此对交往对象的礼仪文化背景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

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同属黄皮肤、黑头发的黄色人种,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得将对方视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人,但这种认识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弊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同肤色人种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必须在交际中注意观察异国的文化,并且善于将其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中日礼仪文化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民族文化交往、融合

当两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相互学习时,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民族文化差异是可以很容易被认同、接受的,而有的则可能由于宗教、民族优越感等原因而不被接受或是很难被接受。那么,那些可以被认同、接受的文化,就会被吸收、接纳,进而融入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去,那些不被接受的文化则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阻碍。

中日礼仪文化的对比研究只是一个使人认识中国与日本礼仪文化异同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中国与日本两种礼仪文化的细节差异,从日常社交定场合与非特定场合涉及到的礼仪出发,以餐桌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仪容仪态礼仪、服饰礼仪、谈吐礼貌、见面礼仪、访送礼仪及民族禁忌等社会交往中最常接触又无处不在的方面为主要探讨方向,使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能够认识到社交礼仪的差异,从而从中吸取对方身上的优点,与自己民族的特色相融合,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优秀。

民族间文化的交往、融合,是通过长期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来实现的,文化外交的最基本途径是人际交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推动国家、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异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三、加强国际间友好往来,推广汉语国际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将加强与中国的交往作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事,正因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国际上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汉语的交际价值也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突显,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这也使得汉语热急剧升温。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对外推广汉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外交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

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1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达300家之多,日本共有“孔子学院”14所,多所大学、研究生院设有汉语学科、中国文学和中国史课程,到2003年,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42所,15所初中设有汉语班,大约有600所高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传承着文化的语言教学,通过对中日礼仪文化的对比研究,使广大的留学生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认识到了解与掌握不同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民族界限,也通过文化的传播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发展。

上一篇坐车礼仪

下一篇国际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