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作文范例6篇

走进大自然作文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1

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让我羡慕,大自然的花香鸟语让我向往,大自然的果实累累让我渴望,大自然的冰冻白雪诉说着纯真的情丝。

春天,走进大自然中,万物恢复了生机,小草还眯着未睁开的眼睛,轻轻地伸出自己嫩绿的小脑袋:树儿挺拔着身子,抽出了嫩绿的小枝小叶:小花露出了自己最可爱的笑容,随着柔和的风儿轻轻摆动着。微风轻轻地吹着,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轻抚着大地:又像丝丝银发飘坠,根根丝线颤动。

夏天,走进大自然中,天气炎热,但你瞧,小草不怕,它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茁壮成长。风轻轻吹过,小草弯下腰,好像是在给我们敬礼。一朵朵雪白的小花躲在草丛里,不肯出来,像是怕太阳晒坏了可爱的小脸。风一吹过,小花也频频点头,有它们的点缀,草坪显得更美丽了。一忽儿,豆大的雨点就斜射下来了,就似腾起了一阵白蒙蒙的烟雾。

秋天,走进大自然,枯黄的树叶已经活完了短暂的一生,纷纷从树上飘下来,落在潮湿的地面上,草儿也慢慢变成了黄色,绿毛毯变成了金黄金黄的毛毯。蚂蚁在草坪边成群结队地搬运食物,它们是在准备过冬的粮食。随着一阵秋风吹过,一些黄叶落了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翩翩起舞。几只小鸟在树上蹦来蹦去,好像在和黄叶比美呢!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2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森林玩吧!让我们一起欣赏森林的景色,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好了,不说了,让我们起程吧!

咦?今天的森林怎么这么热闹?哦!原来今天是森林里一年一度的万物音乐会!

看!风儿姐姐正演奏着她的手风琴——树,发出了“沙沙”的响声。雨弟弟也不甘示弱,他弹奏着他的钢琴——雨滴,发出了“啪啪”的声音。“呱呱”原来是青蛙歌手在演奏着动人的歌曲。小河妹妹随着音乐跳着舞蹈,发出了“哗哗”的声音。小鱼儿是这次音乐会的指挥家,它吹着泡泡,发出了“咕嘟咕嘟”的声音。不一会儿,雨弟弟和风姐姐演奏完了。天空又变晴朗了,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它们“叽叽喳喳”欢快地叫着。

森林音乐会真是热闹非凡,我下次还要来。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3

看那片片花瓣,成片成片地飘落,虽不是情愿,但依然那么娇媚、?艳。生命的消失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无情的岁月淡然地吞噬掉。走在花间,我似乎听到了夏的脚步,感受到了夏的温度。明明知道夏,同样有着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让我的心扉灿烂如花。可是,我依然不自觉地去轻抚那绽放了整整一个春日的芳菲,指尖依旧弥留着浓浓的芳香,也仿若看见花儿的那一抹最后的微笑。刹那间,我感觉到那花的零落与凋谢,也是一片妖娆的美丽。

每次去旅游,都是人满患之。当然,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一家人很就早到了去九寨沟的车站,由于人比较多,开车的时间也减缓了。我们坐的那辆车还差2个人就满了,但是一起来了3个人车里就坐不下了,可能是一家人吧。售票员就对他们说:“对不起,这俩车只能乘两名乘客了,请下去一位吧。”我们全车的人都把他们看着,因为这一位母亲抱着的是一个1岁大的小孩子,他们也要收他的票。由此感觉到现实是有多残酷,他们也就下去了。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对姐妹坐上了车。就这样,这辆车开动了。

一路上,光看了沿途上的风景。完全没有注意到车里在你争我抢的抢座位。真是感觉这个社会那么现实,那么残酷。经过几个小时的“搏斗”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有秩序的下了车,便去吃午饭。才发现旅游景点的餐饮这么贵,吃一顿午饭就要几百元钱。休息了一小会,我们便去欣赏了九寨沟的有名的景点“神仙池”一个仙女沐浴、纯洁、宁静的自然天地,它充满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深厚的人文情结,神秘而纯洁。如一颗晶莹剔透、玲珑精致、积聚大自然神韵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大九寨旅游环线上。这些都是我们听导游讲的,虽然对九寨沟不多了解,但听导游那么津津有味,我也便认真的的听了起来。我们到了那里之后才发现那里犹如世外桃源啊,没有一点的杂音,仔细聆听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声音。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我们在那里拍了些照片,就又去了另外一个景点“珍珠滩”那里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冲进谷底,吼声如雷,卷起千堆浪花,向东狂奔而去。到了那个地方忍不住想下海了呢!可是又觉得海水太凉,就在旁边观赏着浪花,也是非常有趣的。踩着栈道,在激流的陪伴下继续东行,就到了珍珠滩东侧。这的斜滩坡度更大,滩面更为凹凸不平,激流跳跃,景象更为壮观。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4

(一)国家的恩惠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制造企业结构,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特别是要做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民族特点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走马在政府的扶持下,各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呈现了不同特色的建筑群,如古城村以中心城为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小城镇发展规模;升子村以土家风情园为导向,力争建设成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独树一帜,成效显著;木耳山依靠万亩茶园基地,不断开拓新品种的同时,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建成了以茶叶基地为基础的茶叶生态园,目标是成为全国茶叶生态园的示范基地。

(二)周边旅游城市的发展助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步伐

国家4A级旅游城市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共分四大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等。走马生态旅游路线又毗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风景区,这就为走马向张家界学习借鉴旅游建设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吸收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合作,借助外来资金进行共同开发,在发挥走马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规划出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走马隶属于恩施,恩施的旅游资源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民间素有“低山称谷、高山围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民族风情则有吊脚楼文化、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等。由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较好保存。走马生态旅游规划与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称得上是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获得恩施州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扶持。

二、走马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人文特色

(1)走马镇位于湖北省鹤峰县西南部,与湖南省桑植县、慈利县接壤,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15-17℃,夏季极端气温在30-35℃,冬季极端气温零下5℃左右。走马山区多为原始次生林,植被种类多且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特别是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茶园分布十分广泛,保护较好,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而且无化工企业,污染少,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是一个十分适合游客观光游览的土家民俗风景区。

(2)以武陵山区腹地喀斯特地貌为基础,以当地雄伟的山峦为依托,开发出自然资源丰厚的自然风光旅游线路,如官仓村的“将军崖”、白果乡的“七姊妹峰”、古城寨、江平河国家二级电站自然保护区、升子村土家风情园等旅游路线。并向周边大型部级湖南张家界旅游区、恩施州旅游区开展学习、合作等途径,促使西南武陵山区自然生态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体验武陵山区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一)勤劳朴实的人们开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1)根据走马镇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结合笔者亲生经历与考证得知,走马镇在近两年来对生态旅游规划有了一定的规划雏形。比如,一方面镇政府在依托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园的生态文化规划,增加了茶叶经济效益附加值。如每年组织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明星大腕儿来到走马镇举办“走马镇茶叶文化节”,扩大茶叶生产在全国的影响力;邀请国内外茶叶专家前来指导策划,增强产品质量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如走马珠茶、走马翠豪等新产品相继投入到国内外市场;对有机茶园进行区域开发、改进,逐渐形成了红罗沟村全国无公害茶叶园、升子村新产品开发基地、木耳山园区农家乐等产业园区,大大提高了走马镇以茶叶为经济发展的机遇。

(2)开发走马镇的红色旅游线路。据当地人民阐述,走马是以贺龙元帅参加抗日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旧社会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商道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以“白果乡红军桥”、“所坪乡三十二烈士纪念塔”和“古城第一寨”等红色革命事迹,可以此为契机可以激发游客对当地的游览热情。走马是一个具有汉、土家、苗、藏等名族的地区,各民族人们相互交流、互通婚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区,在政府扶持和自筹资金的情况下组建了民间文工团,开办了以腰鼓队、摆手舞团、秧歌团、舞狮子团和山歌会等为主的团体,客观上也是走马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象征。对走马生态旅游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走马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成立确实有效地生态建设团队

为了规划成为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是关键,成立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专家进行策划、实地考证、引进外资、建设实施和后期管理等这样一整套系统至关重要。

(二)确立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在走马原有生态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国家提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政策的同时,与时俱进,建设成为具有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族民族文化特点、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三)以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以产业反哺茶园生态规划

走马位于西南武陵山腹地,可开发土地多为酸性土,酸性土壤活性铝含量高,茶树具有显著的耐酸铝特性,使得它成为走马酸性土壤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之一。所以茶园的建设将利于走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马是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就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也说,“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又说,“南山以峡州上”。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所创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述:“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明清时期,巴茶叶也就是走马一带的茶叶就被称为“茗贡”,远销海外,被英国人称为“皇后茶”。茶叶是走马的主要经济来源,无论追说到古代元、明、清各朝代西南地区的驼队文化,还是当今享誉世界的茶叶生产走廊,都能探寻到走马茶叶文化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改土归流后,走马茶叶在驼队文化中扮演了具足轻重的作用,促使富硒茶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走马人民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大量开垦荒地,种植茶树,扩大茶叶生产规模,为茶叶产业成为走马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走马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是茶叶生产基地,被国家、湖北省茶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初具规模的有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落户在升子村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红罗沟和汪家堡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以及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等。

针对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山清水秀等特点,开发出“生态园――茶叶生产体验区―茶叶交流区―农家乐”旅游观光路线;升子村结合已经建竣工的土家风情园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等可以开发出“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龙井茶、珍珠白茶、高档红茶、速溶茶粉等生产车间―土家风情园”旅游观光路线;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是一个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可以根据游客的喜欢程度,让游客跟着公司人员实地操作、亲自体验茶叶的“采摘―生产―包装”这样一整套操作全过程。通过以上开发出来的三条旅游线路,旅游部门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走马生态旅游七日游的构想。

(四)依托走马著名的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旅游线路

据记载,走马是土家族先民部落繁衍生息之地之一,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容美土司在这一带雄踞一方数百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四军的诞生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走马人文精神,奠定了绿色发展、绿色繁荣的人文基础。

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旅游产品的组合是相辅相成的。以“青山绿水,英雄会师”为主题形象,依托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五里平革命遗址、白果红军桥遗址、所平32烈士纪念碑等不仅有灿烂的革命文化,更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人文景观。将这些红色文化同生态茶园旅游和土家风情街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将各个行政村的各类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明生态旅游村结合起来,可以做大做强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生态旅游规模,真正使游客能在一年四季体会到走马生态旅游带来的快感。

(五)挖掘当地民间艺人、手工艺品、文化精髓,增加生态旅游业的附加值

走马在西南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底蕴厚重,部分灵韵丰裕的工艺绝活在市场经济面前,仍然充满活力。这不仅是因为民族工艺越来越受到尊重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仍有许多挚爱、追求民间工艺创作的优秀手工艺人。以走马“柳子戏”冠名的戏曲,遍及周边数个省市,但其形式和风格均不同于走马柳子戏。柳子戏又名杨花柳,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据《长乐县治》载“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清代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撒尔嗬是流行于清江流域悼念亡人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加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在篾器制作上,走马的艺人在竹器上编字织图,他制作的大头巾帽、土王帽上都编有牛头、老虎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通过对民间艺人、手工艺品和文化精髓的挖掘,不仅能使民族文化精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还能促进走马生态旅游的横向式发展,增加了生态旅游收入附加值,带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能健康有序地繁荣下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邀请明星代言,做好品牌形象

随着近几年来成功举办了“茶叶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和江平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走马的生态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走马应当根据当地的旅游发业发展状况和条件,站在战略高度研究和思考走马生态旅游品牌问题,探寻适合走马生态旅游品牌的发展之路。

(1)编制形象规划,开展形象管理,抓住生态旅游品牌经营。品牌实质就是形象,为了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使之成为走马生态旅游良好的外在感知要素,精心编制形象规划至关重要,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形象管理,吸引游客的关注度,强化游客的心理承受。走马人民好客的精神一支值得外界称赞,同时还应该引进更加规范的服务团队,用专业的团队意识来铸就旅游品牌形象。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5

关键词:华兹华斯;自然情缘;自然诗;自然哲学;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然风景诗人和自然思想家之一。他几乎终其一生与自然为伴,不仅创立并发展了西方自然诗派,而且诠释和确定了自然的深刻意蕴。像华兹华斯这样对自然表现出特别情怀的大家古今中外并不多见,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华兹华斯与自然的情缘不单单反映出他个人深爱自然这一现实,且更具有超越其上的人类背景和意义。

一、华兹华斯自然情缘的特别之处

自然风景和物质社会是伴随人类的两大存在,古今中外,与自然结下情缘的诗人、画家、哲学家灿若繁星。但考之中西思想文化史,华兹华斯的自然情缘却具有很多特别之处。

其一,华兹华斯在并不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几乎是横空而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欧洲“走向自然”的文化土壤不仅不深厚,而且没有一以贯之。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山水自然意识起源早,动因多,积淀深,影响广,“走向自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终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可以让人走向自然;“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玄对山水”的玄学思想、“归心山水”的佛家思想也可以让人走向自然;“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的隐逸思想可以让人走向自然;“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漫游思想也可以让人走向自然。基于此,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初步的山水情怀,汉代出现了铺陈山水的大赋,三国以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走向自然的魏晋风度,东晋时期诞生了中国的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成长出谢灵运和陶渊明等著名诗人,而唐代盛行漫游风尚以至于少有诗人和散文家不纵情山水,不描写自然。自唐而后,自然诗派以一种惯性向前发展,讴歌自然的大家不断,佳作迭起,使山水自然意识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主流。而反观欧洲,则不尽然。虽然不能说欧洲没有滋生和积淀自然意识,但其自然意识时断时续,不深不厚,难入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①。如果说在中国产生山水文学大家是顺理成章之事的话,那么成长于欧洲的华兹华斯就称得上是横空出世了。

其二,华兹华斯之深爱自然在西方尚无可以比拟者。如果把为人、为诗及思想结合起来看,在英国乃至西方能持之以恒地走向自然,描写自然,阐述自然者,当首推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童年时代就与自然为伴,1789年定居湖区后直至终老,即使外出,也多是徜徉山水。华兹华斯并不深居简出,而是以步行为目的,以步行为享受,不管阴天和晴天,都在湖区内散步。不仅仅是徜徉自然,华兹华斯更以创作篇幅多、质量高的自然诗歌而著名。同为“湖畔派”诗人的柯尔律治主要在伦敦等城市生活,而且自然诗歌较少。骚塞虽然在湖区住了40年,但并没有多少自然佳作传世。稍晚于华兹华斯的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虽有自然之作,但并不以此而名于世,而且也没有长时间寄居山水的经历。放眼欧洲大陆,同样找不到与华兹华斯相匹者。至于后继者,虽然英国的丁尼生、布朗宁、阿诺德、托马斯等诗人,欧洲大陆的艾兴多尔夫(德国)、海涅(德国)、雨果(法国)、莱蒙托夫(俄国)、卡尔杜齐(意大利)、瓦雷里(法国)等诗人,美国的布莱恩特、朗费罗、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弗洛斯特、庞德等诗人作家都曾钟情于自然,并创作了自然诗歌,提出了自然哲学,但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明显逊色于华兹华斯。即便梭罗在生态伦理思想上可与华兹华斯相提并论,但在有关自然的人文综合领域上的成就不及华兹华斯;即便庞德创作了很多自然诗,但他过分强调意象而忽略了具体山水,且没有多少关于自然哲学方面的论述。

其三,华兹华斯的自然情缘在多方面超越中国诗人。毫无疑问,中国赞美自然的诗人和诗篇之多远非西方所能比,而且山水田园诗的整体成就也远高于西方自然诗,但就单个作家而言,则另当别论。首先,中国以自然诗而占据文学史重要地位的作家并不多。虽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王世贞、龚自珍、魏源、黄遵宪等写有大量山水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袁宏道、袁枚等写有大量山水散文,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更高。与华兹华斯相类似的只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徐弘祖等少数作家。其次,这些作家所揭示的自然意蕴不如华兹华斯全面。陶渊明、孟浩然之诗多围绕隐逸和乡村生活展开,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闲适情调。谢灵运是“壮士郁不用,泄为山水诗”,寄寓其孤傲性格、失意悲愤和厌世情绪。王维之诗虽有“长河落日圆”等气象,但更多的则是通过自然参佛养性。徐弘祖游历名山大川,著有《徐霞客游记》,文学和旅游审美价值很高,但并未深入阐述自然观。华兹华斯则通过走向自然,描写自然,系统地阐发了自然的文学题材价值、审美愉悦价值、宗教启示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诗意栖居价值、女性比附价值等②。再次,华兹华斯通过自然对社会的反思更为深刻。中国诗人在无奈面对社会时往往选择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把山水田园作为栖息身心的最后领地,更关心的是如何标榜自我的独立人格,如何保持自我的高洁情怀,而不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通过自然来深刻反思社会。华兹华斯在走向自然后,反思并否定了不理想的社会生存状态,探索了理想中的人类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西方自然诗晚于中国,自然意识弱于中国,但华兹华斯们对自然的思考深度却非陶渊明们所能比。

二、华兹华斯走向自然的深层原因

华兹华斯走向自然,并与自然结下特殊情缘,不能仅仅从“性本爱丘山”这一层面来思考,而应从人类之存在和发展这一角度进行多维透视。

(一)华兹华斯走向自然,是个人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双向作用的产物

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往往是个人文化心理结构基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而能动地创造的结果。华兹华斯走向自然,也是如此。首先,华兹华斯的个人文化心理结构中包含着强烈的自然意识。童年时代,华兹华斯便在幼小心灵里积淀了深厚的自然元素。得益于家居的地理因素,他能更容易地接触身边的自然山水;归因于家庭背景,他能相对自由地在自然中释放童年无拘无束的天性③。虽然童年时代的华兹华斯走向自然带有很大程度的非自觉性,但这种非自觉行为对华兹华斯文化心理的成长产生了重要作用。华兹华斯成年后经常回忆起与花草为伴,在冰湖嬉戏的童年时代,并强调“孩子到四岁后,有了鲜花、草地、牛群、羊群,就根本不需要其他的玩伴了”[1]。华兹华斯还认为,自然的属性与童年的天性在“自由”这一点上异质同构,成年人不能再返回童年,要保持这份自由,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向自然。基于此,华兹华斯在长大成人后进一步发展了包含强烈自然意识在内的文化心理结构,最终与自然结下特殊情缘。其次,欧洲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滋生着自然意识的因子。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自然意识就在慢慢积淀,萨福、维吉尔、贺拉斯等都描写过自然山水,赞美过田园风光。16世纪以后,自然意识已逐步成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就哲学思想而言,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性,走向自然成为当时新的思潮和行为,法国哲学家卢梭还提出了“返归自然”的新理念。就文学艺术而言,欧洲描摹自然的画派崛起,并以意大利为代表,英国也有吉尔平、威尔逊等画家;赞美自然的诗句频现,英国的斯宾塞、马娄、莎士比亚、纳什、格雷等极力讴歌自然风景。就社会风尚而言,18世纪以来,寻找“如画风景”的热潮在英国迅速兴起,很多人出于爱国主义情怀而走向自然,努力探寻欧洲大陆风景的英国版本[2]58,华兹华斯本人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总之,个人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契合促使华兹华斯走向了自然,而华兹华斯通过走向自然又使欧洲的自然观念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发生了裂变。

(二)华兹华斯走向自然,是基于特定现实对人类生存方式进行思考的需要

华兹华斯所面临的特定现实,既有社会制度变革意义上的法国大革命,又有生产方式变革意义上的英国工业革命。在华兹华斯看来,尽管这些革命都在推动人类进步,但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英国工业革命,即使取得再大成功,也不能对人类生存方式给出满意的回答。华兹华斯曾经欢呼的法国大革命最后变成了暴力,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心灵解放的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在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在华兹华斯眼中,城市不仅人口膨胀,公害蔓延,社会混乱,环境污染,令人望而生畏,而且城市的所谓文明法则和科技理性也极大地压抑着人性,让人感到窒息。他在《伦敦,1802年》中认为伦敦毫无生机可言,进而非难工业文明造成的恶果,“我们的和平,我们敬畏的天真,我们视为法律的纯洁宗教都无踪无影”,并无奈长叹,“我不知道在哪儿寻求安慰,因为我感到透不过气来”[3]1115。既然城市不再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场所,所谓社会文明也不是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华兹华斯只能把目光投向自然。“我深为欣慰,能从自然中找到我纯真信念的牢固依托,认出我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我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4]129。从这种意义上说,华兹华斯走向自然,是为了反思进而否定不理想的社会生存状态,并借自然的本真状态来启迪人们寻找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他对北英格兰和苏格兰高地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也是这一思想的有力佐证。

(三)华兹华斯走向自然,是其构建的“五位一体”世界观的必然结果

华兹华斯在面对世界时,以“自然二”④为宗,涵盖上帝、儿童、青春女性、平民生活、自然等要素,构建了“五位一体”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都应该以其本来的方式存在,而不应矫揉造作地加以改变。上帝是整个世界的原动力,所以华兹华斯在描写伦敦祥和的一面后向上帝禀告:“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这整个宏大心脏仍然在歇息”[5];儿童是天真无邪的存在,所以华兹华斯说“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 [4]257;青春女性秉天地灵气而生,所以华兹华斯按照“自然二”法则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女露西形象;“自然是上帝在世间留下的神圣碎片”[6]78,所以华兹华斯描写了大量处于本真状态的山水、花鸟、天象等自然风景;平民生活远离所谓的文明法则和科技理性,所以华兹华斯写下了《孤独的割麦女》等许多反映乡村乡民生活的名篇。在华兹华斯看来,未遭人类破坏的自然,未被世俗侵袭的儿童,未走极端模式的宗教,未受文明熏陶的乡村,未为男人染指的少女“五位一体”,乃世界之理想状态,他希冀出现这种理想状态。基于这种世界观,华兹华斯走向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自然在“五位一体”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因为儿童、少女终归要长大成人,乡村开始遭到文明的入侵,宗教也已被时人操纵,最能寄予希望的就是尚能保存完好的自然了。在华兹华斯看来,未被破坏的风景宁静祥和,自由自在,乃人类的最后一方净土,也是他心灵的归依之所。他心甘情愿地与自然两相契合,视自然为疗治心灵之伤的驿站,并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三、华兹华斯自然情缘的文化意义

基于与自然结下的特殊情缘与走向自然的特殊背景,华兹华斯的出现对于英国乃至全人类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体现在旅游审美、民族认同、文学发展、生态伦理、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

(一)华兹华斯走向自然山水,开启了英国自然风景之旅

华兹华斯之前,也有人流连于山水,但总体上看,英国的自然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一个陌生而可怕的存在。1786年,英国风景画家吉尔平仍然认为“湖区山峦呈现了古怪的、奇异的形状,是令人不愉快的”[7]。华兹华斯以其诗歌创作展现自然之美,“摇曳着花冠,轻盈飘舞”的水仙花[4]100,让人们看到了动人的景象,“纵身下去,从茅檐屋下,传来阵阵歌声”的红雀[3]12931295,让人们听到了美妙的旋律。可以说,华兹华斯的诗歌开启了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眼睛,引导人们走向了自然风景之旅。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身体力行,率先尝试度假旅游方式。不同于中外游历诗人在旅途中的观光揽胜,华兹华斯长期居于人们称之为“鸽舍”的小农舍,并在湖区散步作诗;这不仅本身成为现代度假旅游的雏形,而且对湖区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旅游度假胜地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华兹华斯赞美具体风景,增强了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感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将英国风景特定化,描写了瓦伊河谷、湖区、斯诺登山、雅罗河等一个个具象风景,这与其前人是根本不同的。长期以来,英国人心中的自然风景停留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贺拉斯诗歌所描写及意大利风景画家所描绘的自然风景上,“甚至到了18世纪末期,游客还是以意大利情结来欣赏湖区的”,并在其中寻找阿尔卑斯山的影子[2]58。华兹华斯穷其一生,踏遍英伦,寻找英国如画风景,用“纯净、鲜明、流畅、有力”[4]207的诗句将其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因此而“不稀罕阿尔卑斯山雷鸣的湍濑”[4]207。正是因为华兹华斯等人的努力,才真正创造了自然风景的英国版本,确立了英国风景在欧洲的地位,并让英国风景成为英国民族综合体的一部分。在英语中,湖区特指英格兰湖区,高地特指苏格兰高地,足以说明英国人对风景的民族认同感;这虽非华兹华斯一人之功,但华兹华斯起到的推广作用不容忽视。

(三)华兹华斯描写自然风景,填补了欧洲文学史的空白

中国自然文学(山水田园文学)源远流长,严格意义的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也已在4世纪末5世纪初形成。但英国乃至欧洲的自然山水文学却发育迟缓,不能不说是欧洲文学史的一大缺憾。华兹华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诗人,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宣告了欧洲自然文学的诞生,从而填补了欧洲文学史的一大空白。没有华兹华斯,欧洲文学史也许将会失色不少。诚然,华兹华斯之前的很多作家都赞美过自然风景,但华兹华斯毕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风景为主要题材的诗人,也是自然诗派(湖畔派)的主要创立者,更以其高质量的自然诗作奠定了自然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公认“华兹华斯所创之诗篇风格新颖,独具一格”[8],《爱丁堡评论》等杂志和拜伦等诗人责难华兹华斯的诗歌背离主流传统,却也充分说明了华兹华斯在自然文学上的开创之功。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评价华兹华斯“在他的旗帜上写上了‘自然’这个名词,描绘了一幅幅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和乡村居民的图画”[9]。

(四)华兹华斯呵护自然风景,启迪了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华兹华斯走向自然后,并不是独自陶醉其中物我两忘,而是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使命。看到廷腾寺下游的瓦伊河谷风景受到铁厂破坏,他非常痛心,并在比较中更加向往上游生态环境的恬静和优美[10]。面对格拉斯米尔湖即将被入侵,他曾气愤地写信给《晨报》道:“如果曾静立此处体味风景的诗人格雷还活着的话,面对铁路的入侵及其对土地的碾压和分割,面对因火车而产生的机器轰鸣声和浓烟,面对乘坐火车蜂拥而至的追逐风景的有钱人,他又该是何等的哀伤呢?”[11]更难能可贵的是,华兹华斯从全英国乃至全人类发展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将风景上升为“国家财产”[2]158的高度,而且在他看来,“自觉保护荒野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保护包括全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圈这一永久栖息地,也是维护人类的精神家园”[6]89。华兹华斯近200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对待自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华兹华斯描绘“同在”意境,指明了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

人类如何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命题,也是一个社会命题。华兹华斯在诗歌中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同在”的生存境界,那就是以保护资源之心,友爱环境之情与自然相处,与我国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思想差可相似。关于保护资源,上面关于华兹华斯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已经非常明了。关于友爱环境,华兹华斯一直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对话的境界:有水仙花这样愉快的伴侣,“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样舞踊不息”[4]100;看到蝴蝶飞舞,他希望“咱俩在一起,话儿说不尽”[4]187。他的《访雅罗河》更是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环境友好”的美丽画卷:“你永远年轻的水流持续着,活泼欢愉的旅程,我口中能按着你的节奏,发出快乐的歌声……雅罗河!你真实的身形,将跟我同在,使我欢悦”[3]1397。相比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华兹华斯显然指明了一种更为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

注释:

① 法国汉学家侯思孟在《山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中曾说:“中国人走向大自然的倾向和欧洲人背离大自然的倾向成为他们各自都延续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生活方式。欧洲人直到19世纪随着浪漫派的出现才真已醒悟过来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见《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第262页,学林出版社1994年6月版。

② 作者在《华兹华斯与英国风景价值的多维呈现》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见《理论月刊》2012年第7期。

③ 华兹华斯童年居住和上学的地方都靠近湖区,为其接触自然提供了便利;由于父母早逝,华兹华斯由其舅父照管,所受的约束相对较小。如果不是这些因素,华兹华斯的人生也许将是另外一种轨迹。

④ 为便于叙述,将表示“本真状态”的“自然”标记为“自然二”,以区别于表示“大自然”的“自然”。

[参考文献]

[1] John Purkis.A Preface to Wordsworth[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76.

[2] 达比.风景与认同[M]. 张箭飞,赵红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3] 帕尔格雷夫.英诗金库[M]. 罗义蕴,曹明伦,陈 朴,编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4] 杨德豫.华兹华斯诗歌精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5] 杨德豫.华兹华斯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71.

[6] 鲁春芳.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7] 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3.

[8] 梁实秋.名人伟人传纪全集之81:华兹华斯[M].台北:名人出版社, 1983:124.

[9]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M].徐式谷,江 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6.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6

我们现在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

这方面的自觉与自信,应该落实为从容不迫与实事求是,落实为眼界拓宽、心胸扩大,知己知人,追求真理。实不必花一大堆钱到处送票然后吹嘘自己进了什么欧美演出大厅,也不必一言不合便断定对方亡我之心不死。

简单地说,我们要彻底超越、摒弃、清除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心态与逻辑。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不是偶然。

他的细腻的艺术感觉,超勇的想像力,对于本土人民特别是农村生活的熟悉,他的沉重感、荒诞感、幽默感与同情心,他的犀利与审丑,他的井喷一般的创作激情与对于小说创作的坚守,都使他脱颖而出。

其实一个文学奖搞得再好,它也不是文艺学、语言艺术、美学、小说学或诗学的范畴,它主观上是一种文化友好加慈善的活动,最多是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的文化行为,不是文化创造更不是文学创造本身。在客观上它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是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品牌营销,是文学的推手。

好的文学奖最感人的是它的伯乐作用。一个默默无闻的爬格子、敲键者,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正是大奖最令人敬佩和感激之处。但是大奖也可能挂一漏万,也可能有遗珠之恨,也可能有看走了眼的地方,这也难免。诺奖已经颁奖给一百一十多位作家,其中真正对文学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与作品,其实有限。有人视诺奖为神明,视本土作家为粪土,这是文化虚无主义表现,是十足的愚蠢与幼稚无知。

我们现在提倡中华文化的“走出去”,一出国门,就会碰到一个非强势非主流文化面对强势与主流文化的问题,有时候你不想讲意识形态,但西方意识形态的人们揪住你的意识形态不放。有时候对方认为他讲的是并无意识形态色彩的想法观念或专业学术,但是引起你的意识形态的深恐上当的警觉,尴尬而且踯躅为难。

这方面的自觉与自信,应该落实为从容不迫与实事求是,落实为眼界拓宽、心胸扩大,知己知人,追求真理。实不必花一大堆钱到处送票然后吹嘘自己进了什么欧美演出大厅,也不必一言不合便断定对方亡我之心不死。简单地说,我们要彻底超越、摒弃、清除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心态与逻辑。当然,看到那些八国联军式的高高在上的对中国的指手画脚,也令人觉得他们还迷迷糊糊地生活在近庚子年代。

我们可以通过莫言获奖这一好事,总结提高以非强势、非世界主流的古老独特文化,面对强势主流文化时的各种经历与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逐步树立不卑不亢、实事求是、明朗阳光、该推则推、该就则就的态度,敢于正视、敢于交锋、敢于合作、敢于共享的态度,通情达理、尊严、自信、坦然的态度。

我认为,莫言获奖的最大积极意义在于,他使中国堂而皇之地走向了牛气十足的“诺贝尔”,也使“诺贝尔”大大方方地走进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所谓诺贝尔文学奖出现了真正的中国元素,也就是中国文学中出现了认真的诺贝尔元素。

这与主观动机与一厢情愿的解读无干,他的获奖意味着互相的承认,有利于我们与西方文明的直至对接。用文学的夸张来说,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的繁荣发展走出去与请进来。如果此后中国出现十个二十个更多的莫言与获奖事态,中国将会有所不同,世界将会有所不同,它的意义要慢慢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