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例6篇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1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热爱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任现职期间,年度(任期)考核均在“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延迟申报:

(一)年度综合考核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等次者、连续病假6个月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过党纪、政纪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情节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高级政工师职务5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每年参加以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新情况、新经验,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并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第七条专业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报告、总结、规章等。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专业业绩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撰写正式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掌握一门外语(或古汉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考试,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三)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核),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0年以上,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8年以上,或符合规定学历不具备规定资历者,工作业绩特别显著,年度考核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一)个人获得全国或省部级思想政治工作荣誉。

(二)作为单位主要领导,为本单位被评为全国或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起了主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三)作品获得过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奖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3次以上的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资格评定仅接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者申报。

第十五条申报高级政工师资格者应提交第三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六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见附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或突破,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在我省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在职人员,其中事业单位人员的参评范围按《关于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资格评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宣发[2003]1号)文件确定。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5年以上。

(二)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全国或省(部)级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三)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2项以上(前三名)。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及其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条专业工作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并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一)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级别的职称外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附则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黄喜生(1971-),男,江西峡江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27-02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三个维度上存在着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的状况;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专业技术职称的提升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相称的情况;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存在着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不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要求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建议,笔者认为,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并重、职称与能力共进、岗位与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的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多重视理论学习而不够重视实践学习。实践学习课的课时不到总课时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是理论学习课。这是实际存在的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的现象。不可否认,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的学习,特别是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非常好的途径。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论等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但是,理论学习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捷径。过多地依靠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被。刻舟求剑的故事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还会贻笑大方。早在1930年就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里的“中国情况”就是实际情况,它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其实也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当代中国处于改革、发展与和谐的大时代,处于世界合作与竞争、缓和与斗争的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当中,没有敏锐的时代感是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也不能培养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因此,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时候,一定要从当代中国和世界变化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要把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实践育人形式。其中,军事训练是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的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的关注点在于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足够多的实践教学课时。至少要安排四分之一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这要在教学周历上体现出来,这是实践育人和实践学习的时间保障。第二,要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要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这些传统的教育基地,还要有城市社区教育基地、乡村农业教育基地、工矿企业教育基地以及公共场所教育基地等一批新的教育基地。教学基地是实践育人和实践教学的空间保障。第三,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灵活多样的,不能只固定在几种形式中。要拓宽思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采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形式。可以采取集体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个人实践的形式;可以采取课堂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课外实践的形式;可以在传统基地实践,也可以在新的基地实践;可以在本地实践,也可以到外地实践,甚至到国外实践。灵活多样的形式是实践育人和实践学习的手段保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建立职称提升与能力提升共进的模式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转贴于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4

【摘要】综艺节目主要是依托电视和互联网媒介为载体,涵盖多种内容的娱乐性节目形式。大众传媒作为综艺节目的载体,在综艺节目的传播和影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综艺节目的转型来分析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体现。 

【关键词】综艺节目 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一、综艺节目转型 

1、转型现状 

近两年来,综艺节目在内容、载体形式、价值定位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最近的朗读者,以及出现在地方卫视的见字如面、最强大脑等,都体现出由喧闹到静、由快节奏到慢节奏、由注重娱乐性到知识性、由注重表面性到内在性、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节目的思想引领性的主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必然性的、也是现实性的。 

2、转型原因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娱乐化、消费化的生活方式受到更多人的追捧。这一方面源于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工具理性的主导,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多元文化的交融、交锋频繁,人们当前生活状态的空虚、迷茫相关。人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一切变得有些麻木,或认为理所当然、或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文化冲击都影响着人们对所生活世界的把握。在主流的生活圈子之外,还想寻求一些新鲜的刺激。因此娱乐性、具有感官刺激、快节奏的综艺节目成为主导。而外在的、感官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内心的满足,喧闹过后,留下的依然是空虚和迷茫。渐渐地,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富足,从追求外在的刺激到寻求思想上的引领、价值理念上的自觉自由。这是人发展的需要。大众传媒做为重要的传递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媒介,顺应当今社会呼唤价值理性的趋势、感知于文化的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思想意识的混乱。因此从节目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上都实现了转型,从而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达成知、情、信、意、行的协调互动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特性表现在: 

(1)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基本领域是人的思想,过程是传递思想的过程,目标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思想的转变。因此,它必然地具有思想性特点。 

(2)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它是适应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要求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 

(3)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实践性的过程,通过主客体的实践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这一实践性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而且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来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4)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可经由人的发展为中介实现。以前我们过多强调社会而忽略人,现在思政的重心要实现由社会向人的转变,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人、关注思政主体。 

三、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现状 

大众传媒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介。前四种为我们俗称的传统媒体,后两者被称为新兴媒体,还有一种说法称互联网和手机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应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研究,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作用,他们有着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报纸曾作为独一无二的传播媒介在占领主流意识阵地、思想统领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现在,我们报刊领域的权威媒介仍然在文化价值观的主导、宣扬国家大政方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也曾作为我们一代人身上文化、生活习惯的反映,每天早上的第一精神食粮深深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人用不看报、不读书来表示自己的不与时俱进,可见,看报的重要性在很多人那里等同于读书的意义。电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越性,首先,它的受众面广泛,从小学生到老年人,无不受电视的影响。其次,它的播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并且播放的内容受着广电总局的严格审查,整体上来说传播的都是正面的、积极地信息。播放内容上是可控的。再次,电视媒体现在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时俱进,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利用电视上网浏览信息、观看电视节目。最后,電视媒介的传播有利于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观看其他媒介上的内容可能是一个人在看,但惟有电视有效地把一家人聚合在一起,实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家庭的建设。现代新兴媒介互联网和手机更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宣传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上,大众传媒在促进人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95-02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2015年7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指引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传播者。因此,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逐渐占领了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一方面,网络课程、主题网站、慕课和微课等悄然兴起,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部分学历、见识和学识等都略低,要想适应信息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必须与时俱进,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媒介素养,利用网络去搜集资料、交流学习,开阔视野,缩小差距,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提高自我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接受的事物渠道较多,他们的思想和感知也随之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维模式亟须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乏味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播积极、正能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入网络,引导学生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课堂进行系统学习,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深化学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由于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略低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学生未掌握如何辨别是非的具体方法,干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导致较多大学生出现盲目攀比、价值观扭曲、自卑、网瘾成性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需要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给予心理辅导,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正确引导。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因为这支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有兼职一线的辅导员和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等。这些专兼职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将学生的实际需要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在信息化环境下,这支队伍出现诸多问题,表现在:人员不足并且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感低,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这支队伍的发展,使之不能适应形势变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建设培训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缺少信息意识,网络应用能力不足。一是在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比较欠缺,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二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搜集教学资料和进行自我学习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水平较低,队伍不稳定。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性质,学科存在创收难的问题,同时申请专项研究项目较少,研究经费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面临着买房养家等巨大的经济压力,较低的工资无法满足教师社会生活的需要,较多教师承受不住压力,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转行或是经营第二职业,往往不能专心教学科研,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此外,社会及学校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漠视和偏见,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教师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一是由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项目少,难申请,有质量的文章难发,专著难出,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水平,在评定职称时,评审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成果认可度低,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晋升职称难于其他学科或专业教师,因此,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二是较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每人每周14课时以上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和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应有的学术交流活动未有时间开展。三是高职高专学校平台低,待遇不高,科研氛围不浓厚,具有博士学位的部分教师宁愿去本科院校做辅导员,也不愿意到高职高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具有博士学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凤毛麟角。

(四)教学方法单一,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在高职高专,教师少,学生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还不能完全实现小班教学,较多是合班近100多人开展教学,在这样的课堂,很难开展教学互动、研讨等活动,即使开展,效果也不明显。教师平时授课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授的内容较简单,理论深度不够,扩展知识不够,长此以往,较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得过且过,不认真备课阅读,导致自身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加之,本身就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中又不认真学习,大多数教师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优化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加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一是增强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利用网络课程、慕课和微课等开展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改革。二是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信息思维,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强网络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增强国际化视野,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打牢基础。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微信群、qq群、微博等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交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一是学校和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识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这支队伍。二是根据教师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当的补助,必须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确立合理的激励、晋升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坚持定期和不定期采取多种形式表彰优秀教师,并形成机制,不断进行宣传推广,激励其他教师向他学习。当教师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无经济压力,自我成长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时,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会减小,教师队伍会逐渐稳定,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三)加强科研能力和师资培训。一是严格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制度,招聘时应着眼于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二是在培养时,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注重提升学习、教学、科研和育人能力。三是减轻教学任务,将较多时间进行科研和学习。四是加强各级各类的培训,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学历结构。五是给予适当经费,设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鼓励年轻教师积极申报并参与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积累学术经验。

(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队伍现代化水平。一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政治观影响,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管理好网络媒介。二是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三是加强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选聘优秀教师让其下乡或到行政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把挂职锻炼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程等。四是强化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选拔、组建和培训一支网络技术和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做学生的向导,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工具进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情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觉抵制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雪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KY2015YB381);2015年春季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助项目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范文6

一、辅导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岗位职责不够明晰,考核存在诸多困难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对政治辅导员下达明确的岗位职责书,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把很多与学生有关但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也交给辅导员去完成,使辅导员处于“上面百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例如,某校的《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大致有:(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日常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2)指导班集体建设工作,抓好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建设。(3)进行学生德、智、体考评及奖罚鉴定,奖学金的评定。(4)协调、处理突发事件,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5)调查学生违纪事件,并提出处理意见。(6)指导学生干部队伍建设。(7)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工作。(8)指导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文明离校教育及相关工作。(9)接待来访学生及家长,搜集、整理学生工作意见。(10)完成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的内务工作。(11)指导学生进行公寓、寝室文明建设。(12)完成上级组织及领导布置的相关工作任务。这些还只是根据常规工作来定位的,还有大量的临时任务、党务工作、政治任务等。辅导员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加上受一直以来“家长式”的学生管理思想影响,使得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理不清重点。“万金油”的角色性质使政治辅导员深感疲惫。而政治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具有时间和地点上的不确定性,其劳动成果很难衡量,加上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不够明晰,使得对辅导员进行有效考核比较困难。

2.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政治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高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能从国家分配、单位分配和市场分配三方面获得收入。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的规定要求,政治辅导员一无科研项目,二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使得没有职称的政工人员待遇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例如不少学校实行了与职称、职级配套的住房体制改革,这样就使得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辅导员住房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辅导员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薪酬水平却相对较低,受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很容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另外,在从事的工作内容及强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所处的学科、院系不同,辅导员内部之间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3. “出口”不畅,使辅导员成为“两头落空”的编外人员

一直以来,现行的各种体制很难应对辅导员的转岗、分流问题。从学术发展角度看,辅导员不可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目前高校的很多领导职务都要求高职称、高学历、加上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职务晋升上相对不利。另外,学校在各种资源的分配上往往会倾向于职称高、职位高的“强者”,辅导员很难获得科研项目、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加学术会议、出访考察的机会。这些使得辅导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难以被满足,进而导致部分辅导员人心思动,希望“另谋高就”,影响了整支队伍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政治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可以升为二级院系的党总支书记(副处级),而副书记职位一二十年才有一个空缺,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每年授课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课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用多少课时来计算。加之繁杂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事务压身,使大部分政治辅导员无暇写作理论高深的学术论文。所以政治辅导员评职称时,课时量、论文数量总是不够。高校布置任务时把政治辅导员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而评职称时却拿学术标准来衡量,使辅导员的晋升问题总是陷入两难境地。

4. 奖励不够,惩罚性措施很少应用

奖励与惩罚是激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尽管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辅导员奖励制度,但奖励项目较少,物质性含量不高,而且与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关系不大,致使奖励对辅导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小。与此同时,高校对辅导员的惩罚性措施也很少应用。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考量,难以对失职的辅导员进行适度的惩罚;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校尚未出台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罚性措施。

二、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 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

激励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工作的发展态势和目标应有清晰的思路和理念,并依据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工作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推行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例如:复旦大学对辅导员采取了“360度评估法”,使辅导员不但能一目了然看清自己工作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还可以判断出自己在辅导员队伍中所处的水平、层次,因而被辅导员称为确定工作努力方向的“指南针”。

笔者认为,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应该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予以明确:(1)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政治辅导员最重要的职责。主要是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国情和国防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2)管理职责。认真贯彻关于大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大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风建设、评优评奖、困难补助、批评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优化教学秩序,建设优良校风。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能。(3)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提高学的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4)开展心理辅导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展览、网上咨询等,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挑战。(5)提供就业服务。包括开设就业讲座,提供择业及升学信息,帮助大学生计划事业、安排在职培训等,为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酬薪的相对公平

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道,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对于与专业教师之间适当的薪酬水平差距,辅导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当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入职资格、科研与教学水平的要求高于辅导员。而辅导员的入职资格要求、工作复杂程度与高校机关一般行政人员工作量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于机关行政人员,所以,辅导员的整体薪酬水平也应与这一群体基本持平。

3. 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员工的各种需求,要在提高员工物质性报酬的影响力,从而满足员工情感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上的需要。首先,要坚持“严管”原则,完善规范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常态;引入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有效考量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务求做到公正,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坚持“精育”原则,完善学习培养机制。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让新任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岗位职责及其工作方法,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各项政策要求等;通过专题研讨以及脱产、半脱产的在职培训进修等形式的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知识培训。再次,要坚持“优出”原则,完善科学发展机制。高校要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推选优秀辅导员到学校管理岗位任职,选送辅导员到校外单位挂职锻炼,制定并坚持行政职务晋升制度,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使辅导员成为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来源;允许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鼓励辅导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