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论文范例6篇

交通论文

交通论文范文1

(一)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加强,是有效促进交通安全的保障交通安全的文化气氛浓厚了,自然对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而人们普遍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反过来也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年来,生产保障大队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交通安全文化。1.开展安全理念征集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提炼出了核心理念“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带着感情抓安全”,以及“关注安全有多深,关爱员工就多重”和“一切事故都是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工作无小事等一些言简意明、内涵丰富的安全理念。这就提高了员工的安全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交通安全文化内涵,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开设安全课堂,加强行为规范。为了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新的规定和规章制度,让其成为职工操作的行为准则,开展了“安全课堂”,利用每周一安全会特点,加强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对员工岗位安全责任制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注重安全技能和故障应急处理的学习,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安全驾驶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在行驶中做到安全操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为巩固培训成果,做到操作规范化,开展了“岗前三分钟安全自律”活动,就是在驾驶员上车前3分钟,做“看、想、诵”三件事来保证安全。3.开展“红旗车”评比活动,强化安交通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了“红旗车”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引入职业道德、规范驾驶、车辆维护、遵章守规、服务质量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我要安全”、“我懂安全”的安全理念。

(二)减少水电交通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一条是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近年来,随着油田快速发展和水电业务范围的持续扩大,水电交通的运输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而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就是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此,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生产保障大队坚持“一主线、一核心、五突出”(以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为主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突出安全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区域和路段排查,突出重点违章行为查纠,突出基层配属车辆管理,突出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管理)的工作目标,严格“四交一封”制度落实,逐车、逐人落实安全责任。

1.严格车辆“三检”制,不放过一处事故隐患。运行车辆的“跑、冒、漏、滴”现象看似小问题却隐藏着大风险,严格落实车辆“三检制”是我们持之以恒的管理理念。为此,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安全检查做到“三讲”:即“发现隐患立即讲,看到违章敢于讲,心有疑问及时讲”。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上,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时间进行整改。2.落实交通安全联责制。严格执行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联系点制度,做到“三到现场”,即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3.抓实安全监督检查制。落实好“六必查”(即车载人数必查、出车时间、路线必查、长途出车前“三级”安全教育必查、出车前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必查、车辆安全用具必查和车辆货物装载情况必查),确保行车安全。4.开展“四讲一落实”活动,就是在车辆出车前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讲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风险,讲风险诱因,讲控制措施,并落实好具体的控制措施。

(三)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加强,也是体现水电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培育优秀的安全行为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积极推行“五个学习法”,强化“安全第一”理念。建立了以安全技术、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每周一安全教育为基础,以班组安全培训为手段,以出车前的安全教育为落实的安全培训网络。坚持落实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和确保安全操作的重要手段。一是理论灌输法,以通过周一安全会、安全经验分享、安全论坛等形式向职工传授安全理论和方法;二是启发引导法,通过个别谈心、交心,以及利用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亲友情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达到开通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三是形象教育法,把安全道理、安全技术理论变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具体形象的内容,采用事故预想、事故预案演习、预防救护演习等,让员工在模拟操作和判断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四是活动熏陶法。通过开展“安全无事故红旗车竞赛”、“安全生产月、安全警示月”、安全经验分享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五是正反对比法,积极宣传交通安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批评“三违”人员的行为,使正反两方面形成明显的反差,树立榜样、指明方向,形成了人人关心安全、个个重视安全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一)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管理单位的示范、导向作用,从管理层带动,以保证该项工作强力推行按照“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一岗双责”的原则,形成“领导集体负责,部门具体负责,全员人人有责”的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责任,进一步将责任细化分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从每个环节做起,岗位无轻重,确保管理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是当好安全文化的倡导者。领导干部带头弘扬“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理念,弘扬不甘落后、苦练本领的进取精神,扭转不思进取、不抓落实的落后风气。二是当好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好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落实组织责任,做好检查考核,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三是当好安全文化示范者。高度认识安全文化建设,严格规范自己,用言行诠释安全文化内涵,为员工做出表率;落实好领导带头反违章、查隐患,深入现场评最优、抓最差,让员工认识到抓安全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从严从细,需要碰硬的文化、实打实的文化、持之以恒的文化。

(二)制订符合水电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为更好地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围绕《水电厂安全生产法实施细则》《水电厂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法实施办法》的实施,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车辆维护保养、车辆“四交一封(定)”、车辆GPS监控,以及停车场门卫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管理岗位标准化执行卡,坚持管理岗位周检、主管领导月检制度,每周一召开主管领导标准化周检工作碰头会,通过加大制度执行和考核力度,规范工作标准、管理程序和工作现场,落实标准化作业程序,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使安全管理工作常抓常新。

(三)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合作的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立足于现在的管理模式向推行科学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对交通安全工作全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标准化、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各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能,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了以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技术员为一条线的安全技术管理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负责,根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控制技术落实到位。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和HSE监督员是安全管理的第一管理责任人,负责保障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按章指挥、按章作业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现场实施。以党支部书记、政工部门为主的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是安全宣传教育的第一责任者,通过明确职责,将交通安全方针政策、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多种形式不折不扣地宣传贯彻到班组、到岗位。以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班组安全员为主的专职安全监督组成的安全监督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运行、技术措施监督落实负责,筑牢交通安全的防线。在安全管理中,把安全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员工的主要指标,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发生事故的班组,对班组安全员免职,对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进行处罚,激发员工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交通论文范文2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一: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摘 要]区域经济即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受制于地区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目前也只能按地区,分阶段的重点推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提升互为因果关系,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血脉,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为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迫不容缓。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观;全局;资源配置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交通运输发展对于协调区域发展意义深远。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

1.区域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才有实力去发展交通运输业,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通运输规模的扩大和方式的改革,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受经济的影响很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在近10多年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加速改善,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7.41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显著上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成本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及保障功能日益显著。因而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要注重其和经济整体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进步的关系和具体数量比例,遵循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客观规律。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给交通运输带来更大的需求和市场基础,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资金支撑,两者是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交通运输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开拓区域经济圈,吸引大量投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产业布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追求低成本优势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大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而航空所具有的优势能满足产品特征为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临空型的新型工业区,一般来说,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的区域其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高。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不断密切,逐步形成以交通干线或运输通道为发展轴的产业和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集聚带,它是运输通道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员、产业、技术等要素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集聚和扩散,并且由于运输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的提高,改善了经济地理区位,促使企业间、产业间、各极点间实现要素在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上进行空间运动。便利的交通方便人员、要素流动,降低运输费用形成新的有利区位和优良投资环境,产业和劳动力会受到新的交通干线的吸引向交通轴线积聚,由此既吸引了外资又开拓了市场。

二、从交通运输角度思考区域经济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交通运输发展道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升系统协调能力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伤亡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

2.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结合各区域交通发展的实际,对交通设施、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设定,在科学论证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能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最优和交通设施布局最优的效果。具体就是要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强化整体发展观念,实现区域内不同要素,不同运输方式的互补,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进程,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加强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健全区域发展的协调、磋商机制。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改善区域经济。道路建设项目能推动与之有关的各项生产的发展,道路建设项目资金的投放必然会在社会生产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带动一系列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道路建成通车后,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带来客货在途时间节约,交通事故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等由道路使用者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因缓解交通瓶颈制约,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并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波及作用。为此通过实地考察,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条件,灵活地做出调整,制定科学的区域道路交通建设策略,确保资源分配的最优化。随着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区域经济发展必备因素向落后地区进行扩散,整合区域内原有资源,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三、结语

综合评估公路运输各种运输方式造成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应选择优先发展铁路、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既要摆脱对公路运输过于依赖的发展束缚,也不能因强调铁路发展而削弱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需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政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1,03:29-31.

[2]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3] 寇学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路运输管理[J].汽车运输研究,2008(1).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二:试论如何强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输经济管理管理,不少专家已从国家立法、税费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等宏观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对指导全国加强运输市场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强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结合一些地区管理现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 市场经济 经济管理

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本文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当前及今后一项较为突出的任务,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其最重要的一条出路。

(一)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发挥,必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公平自由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

(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运输收入的稽查

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二)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者只有广泛采用现代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但懂得如何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而且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使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着力解决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第二,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控制为核心。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

(五)实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管部门当致力于探索研究,同时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收入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采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辉.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运输收入管理水平[ J].铁道财会, 200(6): 56-57.

交通论文范文3

2008年12月14日,被告人孙伟铭无证且醉酒驾驶,连撞5车后逃逸,致4死1伤,2009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肇事司机孙伟铭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9年5月7日,被告人胡斌驾驶非法改装的三菱跑车在杭州住宅密集区飙车,将正走在人行横道上的谭卓撞飞,致其当场死亡,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肇事司机胡斌有期徒刑3年。

2010年12月5日,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连续撞倒正在赶路的7名青少年中的5人,3人当场死亡,另外2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洛宁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准逮捕谷青阳。

上述飙车和醉酒驾车等恶性交通事故近年不断发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且同为超速、醉酒驾驶的恶性交通肇事事故,几个案件的处理却迥然不同,由此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议。刑法规定,对于交通肇事罪,最高刑为十五年有期徒刑;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刑为死刑。那么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究竟该当何罪?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展开讨论。

一、交通肇事行为的概念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驾驶人在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

尽管现在交通工具已经极为先进,交通基础设施十分发达,也有少数人将交通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比如兜风、寻求刺激,但是在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交通也是一件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基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一旦交通工具进入公共道路或场所,就必须遵循交通规则,按照旅行或者运输的目的来使用。纯粹以的兜风、飙车、寻求刺激或者赛车为目的的行为,应当在特定的场所进行,一旦这些行为发生在公共道路上或场所里,就不能被视为交通行为,发生事故后当然也不能被视为交通肇事行为。

二、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交通肇事罪具有以下特征:(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2)客观要件: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但是,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个规定实际上将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修正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即交通肇事罪也可以是危险犯,当然也可以是故意犯罪。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是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但与上述危险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其二,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或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法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两个罪名的区别与联系

由这两个罪名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他们的主要区别与联系在于:(1)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是具有现实危险性的行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只要具有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性行为即可;(3)最新刑法修正案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后补充规定: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意味着,交通肇事行为在满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时也可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

(一)醉酒驾车行为

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醉酒驾车行为的定罪量刑要仔细区分:(1)醉酒驾车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观方面一般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这类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处拘役,并处罚金。(2)醉酒驾车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种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据此分析,引言中提到的醉酒驾车案件,分别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尽管肇事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是醉酒驾车行为人在交通肇事时,意识上是不清醒的,没有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肇事行为在主观上是过失,而不是故意,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在主观方面是故意,所以就不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且如果把造成严重后果的醉酒驾车行为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理,那么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就被无端架空。

(二)飙车等类似行为

交通论文范文4

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2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1利用模糊责任加快处理进程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突破传统观念,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模糊责任”概念,使困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现场定责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运用“模糊责任”概念10多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达到98%。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难度[1]。模糊责任简化了处理流程,省略或者弱化了次要环节,将责任认定的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并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和平台,对尚未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理,完善了处理流程。与此同时,事故的快速处理,本身也是一种交通拥堵的缓解措施。

2.2利用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提供效率

当事故发生,其处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交通畅通程度[2]。因此,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监控设备等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交通图象进行去噪处理,提供图象质量,综合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交通事故特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快速的定位[3]。本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处理,快速分析现场的图像资料,缩短人为参与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2.3利用PC-CRASH软件快速确定事故责任方

PC-CRASH是一款交通事故再现软件,事故分析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事故现场的采集、记录、调查与分析,将事故涉案车辆由碰撞后的终止位置反推回碰撞过程,再反推回碰撞前的运行状态,来分析事故原因,然后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责任认定[4]。由于道路、环境以及人为等因素,将为事故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再现软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公信力,减少了事故认定的时间,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解决事故认定难题的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3基于信息化的智能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的构想

我们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完整的系统,利用上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成果,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改变呢?当然这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实践。下面本文将提出初步的构想,以做引玉之砖。

3.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信息化

科技强警是交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未来交管工作发展的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交管工作,近几年,公安交通管理努力构建信息警务,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查询、业务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了电子技术化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系统、24小时事故快报、事故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事故处理网上办案和案卷电子化管理。现阶段交管执法、事故处理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采集、处理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综合业务数据的不断采集、使用汇集,实现了跨区域、现代化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数字证书登陆公安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整合人口信息、机动车信息、驾驶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等各类信息数据,能够基本满管工作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强警、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现代化交通理念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突破口,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科学管理能力,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管理理念实现的必由之路。

3.2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手持智能终端、无线网络、软件系统、大型数据库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构成。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客户端应用、录音功能将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通过软件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并以特定的方式反馈至客户端。由于智能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且配置和功能相当强大,完全可以推向社会进行应用。该系统结合了当前较为炙热和前沿的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前景。

3.3系统的核心功能

本系统具有如下的核心功能:事故现场的采集、事故认定的处理、处理结果的记录、事故责任方的信息管理和必要的联系管辖、裁定处罚和赔偿管理功能、掌上法院、掌上交警、交通事故预测、道路交通智能决策。本系统不仅是交通事故的处理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交通事故的预防者甚至是智能交通的决策者。防患于未然,远比亡羊补牢、处理交通事故更为重要。

3.4系统的现实意义

交通论文范文5

近些年,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公共交通建设在各线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二线城市以地铁等轨道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三四线城市则以快速公交等公路交通为主,发展极为迅速。而这类以公共交通为对象的政府投资项目,由于政府公共交通投资项目通常财政投入大、耗用资源多,并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对此进行评价,不仅是政府绩效审计实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者们就政府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创建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与结论,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按照有关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基本内容,可将此领域的研究分为三个主要方向: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上的“3E”或“5E”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政府绩效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以及借助以“因果关联”为理论解释的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原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这些评价方式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实用性上均存在改进空间。

二、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的内容框架

关于构建的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框架,是反映绩效评价内容的基本平台。因此,为确定具体的指标用以具体衡量,首先应当确定该绩效评价框架。“阶梯型”的绩效审计评价框架是基于不同生产要素在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的作用,在完成价值的形成与转化中所体现出的“阶梯型”的发展过程。参阅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阶梯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系统的衡量。横坐标上,表示审计阶段,依据照审计客体的转换,按“准备阶段”、“建设阶段”“、营运阶段”划分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审计。纵坐标上,表示审计纬度,依据价值的形成过程,从“资源配置”“、职能行使”“、潜力发挥”“、贡献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四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参阅图2。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人力资源是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初始价值形态,随着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不断进行,实现资源配置、资源管理、资源增值,并最终发挥其社会价值,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由于不同的项目阶段,对应以不同的价值形成过程,并不是每一阶段都需要对这四个纬度进行衡量,因此我们仅在事前项目的准备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职能行使”为审计纬度对项目进行审计评价,其审计客体为政府有关部门;在随后的建设阶段,就中标的建设单位,增加“潜力发挥”纬度,对施工的过程和竣工验收进行审计;最终在交付使用的绩效审计中,再添加以“贡献效益”纬度,以公交公司等管理事业单位为审计客体,对建成后的公交项目综合运行情况进行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以“货币、实物、人力”三大生产要素的价值的形成过程为导向,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对应以“资源配置”、“职能行使”“、潜力发挥”“、贡献效益”四个纬度进行绩效审计。阶梯的形态不仅体现体现了横向审计阶段与纵向审计纬度的有效结合,并且以上升的趋势来体现审计过程的层层递进,以是否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评价导向。

三、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的指标体系

(一)资源配置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在考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元素时,不能忽略的是这三项价值要素本身即具有价值,因此在最底层设立“资源配置”这一纬度,来对项目在资源运用的经济性方面进行绩效审计与评价。并且在项目的不同审计阶段,对于这三项生产要素的评价都是必须的,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生产要素评价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参阅表1。(二)职能行使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由于在资源配置环节这三项生产要素处于相对静态,价值较低,只有将其投入到动态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才会发挥作用形成更大的价值,因此对投入使用的基本要素在项目的有关建设流程中行使职能的效用,我们需要设立“职能行使”这一纬度来对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性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同样的,职能行使的过程是每一审计阶段都要经历,对应我们也需要做出不同的评价。具体参阅表2。(三)潜力发挥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随着项目的建成,在公共交通投资项目中体现为道路的修缮、交通工具的购置、站台设施的建成等方面,三大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上升,由于尚未投入运营使用,故仍在建设阶段以“潜力发挥”这一纬度对其潜在的价值进行效率性的绩效审计与评价。由于对“潜力发挥”的评价仅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因而只在建设阶段和营运阶段进行评价,具体参阅表3。(四)贡献效益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当公共交通项目投入运营,即为最终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时,“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人力资源”实现了其最终的价值,由此我们以“贡献效益”对其进行综合的效果性绩效审计评价。具体参阅表4。

四、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构建出初始评价指标后,据此我们设计出初始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四级量表(最高为4分表示完全同意,3分表示基本同意,2表示中性评价,1分表示不同意),共发放问卷481份,实际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4.8%,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等方法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总结出关键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对应的影响指标,并按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具体如下:(一)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的权重1、求权重在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时,我们通过向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及负责人发放问卷进行打分,并综合面向群众的调查问卷,对关键影响因素和其影响指标进行了内部的两两比较,确定每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对于其他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最终构造有关判断矩阵进行特征值和组合权向量。以下我们以营运阶段贡献效益的三个关键影视因素进行举例:2、一致性检验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认为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一致性,即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重新分配权系数的值。由上述表格数据可知:CI=(λmax-n)(/n-1)=-0.14CR=CI/RI=-0.14/0.58=-0.24<0.1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贡献效益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求得的权重系数是有效的。以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其它纬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对应的判断矩阵,具体参阅表7。(二)确定影响指标的权重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影响指标的判断矩阵。根据一级判断矩阵和二级判断矩阵即可以得出该公共交通项目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其中三个审计阶段的权重分别为0.10,0.34,0.56。不同审计阶段的审计纬度权重也存在差别:准备阶段“资源配置”、“职能行使”纬度权重为0.57,0.43;建设阶段三个纬度权重分别为0.26,0.26.0,48;营运阶段审计纬度权重为0.14,0.25,0.18,0.43。

五、基于“阶梯型”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

(一)项目背景与数据选取由于本文是以BRT快速公交为例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因此在对该评价体系进行运用时,也将选取某城市BRT的的相关调研数据进行研究。该城市于2010年建成BRT项目,共投资59690万元,主要用于BRT专用道的改造42000万元、站台建设2500万元、智能化系统开发40000万元以及BRT车辆购买11000万元等。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年客运总量达6000万人次作用,票务收入约有5000万,政府补贴5000万余元。目前该城市的BRT规模实施“一主一环五支”线路,预计到2020年将发展至5条主线,10条支线。以上有关数据,主要包括来源于收回的456份有效问卷,其中问卷分别对乘客、BRT司机及工作人员、周边商户进行调查;另外数据还数据还来自有关部门专家的采访与评分。在对相关数据的处理上,我们采取模糊隶属度的方式,对调查问卷上涉及的问题对应的到指标,进行隶属度计算,下面以“贡献效益”纬度下“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指标为例具体说明:在我们对公众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在有关问题中询问对票价的满意度时,共有215人参与了调查,其中111人选择“满意”,92人选择“基本满意”,12人选择“一般”,0人选择“不满意”。因此,模糊隶属度分别为v1=0.5187,v2=0.4252,v3=0.561,v4=0。对其他问卷的数据整理同理可以相关隶属度,以下表8为有关公众满意度的统计结果。(二)指标计算根据上表x中“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指标权重,构建权重系数矩阵:A=(0.1,0.1,0.2,0.1,0.3,0.2)同时由上述指标的隶属度,构建公众满意度的模糊关系矩阵:接着,再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B=AR,计算得到一级评价指标“公众满意度”的模糊评价向量:B=(0.54,0.36,0.05,0.05)同理,将有关数据整参阅表9。(三)模糊评价与结果分析根据表9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各关键影响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同时,按照隶属度最大的原则可知,对每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等级评价,具体参阅表10。由表10可知,在26个关键影响因素中,有15个等级被评定为“优”,另有11个等级为“良”;在9个审计纬度中,有5个纬度等级为“优”,4个纬度等级为“良”;在3个审计阶段中,在准备阶段和营运阶段等级为“优”,在建设阶段则为“良”,最后的总评为“优”。整个评价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指标等级为“中”和“差”。据此,总体上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城市BRT项目的整体绩效情况是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的,最终审计结果的等级则可以被评定为“优”。采用评价体系评语等级V={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相应的评分值C=(100,80,60,40),根据公式W=B×C计算最终的综合评分,其中,B为最终审计阶段的模糊向量。若计算结果85<W≤100,则最终绩效为“优”,如果70<W≤85,最终绩效为“良”,如果60<W≤70,最终绩效为“中”,如果W≤60,则绩效结果为“差”。由一下总评等级模糊向量计算该城市BRT项目的绩效得分为:W=B×C=0.411×100+0.357×80+0.172×60+0.059×40=82.3995668综合该绩效得分可以最终判定该城市BRT项目的绩效为“良”,并且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准备阶段和建设阶段内在货币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都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性与效率效果性,而在建设阶段中,由于在建设的工期、质量以及在资产使用等方面相较绩效不优,从而使得整体评分有所降低,但从总体上来看该项目的整体绩效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六、总结

交通论文范文6

分析紧急疏散的影响因素是评估地铁站紧急疏散能力的基础。本文从客流特征、疏散设施、疏散组织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影响地铁站紧急疏散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

1.1客流特征

根调查,年轻人与中年人在地铁乘客中占很大比例。18岁到4岁之间的乘客占到地铁乘客的65%,40岁到65岁的乘客占29%。由于性别、年龄、运动能力的差异,疏散人员对紧急情况有不同的响应时间和疏散速度。

1.2疏散设施

地铁车站主要由平台层、站厅层、走廊连接平台与车站大厅组成。关键疏散设施主要指楼梯、通道、自动扶梯以及可以用于紧急疏散的出口,这些设施的设计如果不合理,将会成为疏散的瓶颈。对轨道交通车站紧急疏散造成影响的关键疏散设施分析如下。

1.2.1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包括通道、楼梯和自动扶梯。在紧急情况下,大量乘客涌入疏散通道,将会造成拥堵和队列。因此通道的处理客流能力将决定地铁车站的疏散能力。疏散通道的宽度和数量必须满足紧急疏散的需求,一方面,疏散通道的疏散能力是由通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如宽度、长度;另一方面,它也受到恐慌程度、平均疏散速度和疏散密度的影响。

1.2.2转门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自动查票十字转门可以提高地铁车站对客流进行处理的能力。然而,由于旋转栅门的数量和宽度的限制,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其通过的客流大大降低,很容易形成队列拥堵。因此旋转门很可能成为疏散瓶颈。

1.2.3出口地铁站的应急疏散能力

由疏散出口的数量和宽度决定。出口指示灯应该明显地设置在地铁的疏散路径上,从而避免疏散时出现人员拥堵状况。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疏散能力还受到疏散设施以及疏散路径的匹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地铁站的应急疏散模型

地铁站的紧急疏散能力被定义为规定时间内疏散瓶颈部分通过的最大客流,下面对疏散通道、楼梯、旋转门、出口三方面进行应急疏散模型讨论。

2.1通道的疏散能力

通道疏散能力的定义是在给定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客流,其受通道的物理特性和紧急情况下客流特征影响。为了简化计算,通道的疏散能力的计算公式中只给出通道的宽度、疏散速度和人流密度。Clp=vk(Blp-blp)(1)公式(1)中,Clp为通道的疏散能力,人/秒;v为紧急情况下行人的疏散速度,m/s;k为紧急情况下通道的行人密度,p/m2;Blp为疏散通道的总宽度,m;blp为疏散通道中墙与障碍物的宽度,m。

2.2旋转门的疏散能力

地铁站厅被转门分为等候区和非等候区两个部分。正常情况下,行人在刷卡之后才能通过转门,但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在没有刷卡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转门的疏散能力计算公式如下。Cts=50%nF(2)公式(2)中,Cts为转门的疏散能力,人/秒;N为旋转门的数量;F-每秒通过旋转门行人的数量,人/秒。根据现有的研究,在正常情况下行人通过转门的比率为0.58人/秒。但在紧急情况下,由于进出不需要刷卡,这一数据为1.38人/秒。

2.3出口的疏散能力地

铁站的出口紧急疏散能力被定义为规定时间内疏散瓶颈部分通过的最大客流,本文根据出口宽度、疏散速度、客流密度来建立出口的疏散模型。Cex=vk(Bex-bex)(3)公式(3)中,Cex为出口的疏散能力,人/秒;v为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速度,m/s;k为紧急情况下出口的客流密度,人/平方米;Bex为出口宽度,m;bex为出口的边界宽度,0.15m。

3结语

上一篇航空论文

下一篇收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