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业论文范例6篇

金融保险业论文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保险混业;路径选择;需求刺激;供给推动

在金融保险改革发展逐步加快的总体背景下,混业话题也因国内外金融保险接轨的客观形势,正在逐渐演变为国内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内涵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含义

金融保险分/混业是指金融保险业中机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应状态,分业是机构发挥单一或部分金融保险功能,是机构与功能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混业是机构实现非单一金融保险功能,机构与功能多多对应,彼此交叉。

从覆盖的范围来看,金融保险混业需要从宽窄视角来区分:从狭义理解,金融保险混业仅指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分野;由广义考察,范围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托业务等所有金融保险领域,而且还存在单一行业内的细分市场,通常探讨的金融保险分/混业一般基于广义的范畴。应当承认,在目前普遍通行的二级金融保险体系框架内,这一问题还应分为经营和监管两个层面,其中前者具体化为金融保险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内容,后者则是指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内容,两者在实践中也存在交叉的问题。

(二)混业现象的实质

从沿革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西方金融保险机构往往是在单一业务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不存在多业经营的要求和可能性。但随着实力的增长和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机构开始谋求突破单业限制和多元化经营,如此便提出了混业竞争的问题,从经营层面来看,混业是金融保险企业基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状况在发展战略上选择突破的一种结果。在客观上,企业这种微观选择从整体上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分工模式,使竞争由业内局部范围扩大至全部,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整体效率提升和金融保险功能的完善,促使金融保险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演进。

混业是一种稳态还仅仅是一种过渡态?迄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机构主义认为,机构和行业结构是稳定的,将分业解释为割地而治,混业则是对行业分工的突破,由此判断混业是未来金融保险发展的大趋势;功能主义认为,机构与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和不稳定的,但金融保险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从而行业性分工是动态的。从金融保险业发展来看,金融保险功能毫无疑问地存在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全面的一个过程,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这一过程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可能呈现或缓或急的形态。当然,这种发展和完善并非对金融保险基本功能的否定和挑战,而是其意义的延伸和深化。由于金融保险业具有较普通行业平缓的平均成本曲线,混业无疑是大型机构成长的动力平台和理想环境,在技术上和实践中需要混业模式。因此,混业是经济金融保险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阶段时机构持续成长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在逻辑上是稳态的。

按照经济学理论,专业化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在历史的早期,企业规模较小,往往成为社会分工的基层单位界限,而如今庞大的金融保险集团完全可以容纳承担实际分工职责的多个子单位,以此实现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由此可以推知,环境和组织变迁已经使社会分工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分工由单一组织范围扩展至单一组织内部,终以混业方式来保持经济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即目标实现方式和形式的变化。

在现实中企业经营是在一定制度下进行的,这种制度是金融保险市场中多种利益动态博弈的选择结果。在制度选择和变迁路径方面,政府管制(理念、能力和政策)、市场结构和人文历史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制度结构安排,这可以解释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在分混业制度和制度下内容的差异性。

二、金融保险混业的动因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金融保险混业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产物,而是在西方特定经济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经济思潮的变迁

在西方经济学界,历来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前者祟尚自由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在政策上要求自由地发展经济;后者信奉国家干预理论,在政策上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和干预、限制经济自由,这种思想差异在不同历史阶段、地域和产业有不同的表现。在历史上,两大思潮此起彼伏,交替主导着西方经济学界,并由此影响甚至决定了金融保险领域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对金融保险业也基本奉行“不干预主义”,对金融保险业的有限管理相对宽松,金融保险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具有自由和自发的特征。伴随着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替代自由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在实践中各国陆续取消了自由金融保险制度,改辙为对金融保险业实行严厉的管制。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大选、信奉新型自由经营论的政党执政为标志,经济自由主义重新走红西方经济学界,并延续至今。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金融保险自由化呼声逐渐高涨,金融保险创新或通过当局主动改制、或通过事后默认的方式发生发展起来。这正是金融保险混业再现的基本理论背景。

(二)需求刺激和供给推动

在需求方面,刺激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在于: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交换关系和金融保险关系日益复杂并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尤其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以后,新的金融保险需求不断涌现出来,包括新的资金来源、资产的流动性、经营的安全性以及分散风险等。这些新的或更高程度的要求,对于金融保险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潜在的市场从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驱动、分散风险的要求以及全球竞争的压力,金融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包括经营领域的多元化来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供给方面看,促进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从传统的安全性和社会性转向兼顾效率优先,监管制度和技术逐渐健全,监管经验日益丰富,宏观风险的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国际范围内监管合作得以加强,成为混业制度供给的背景因素。二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保险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提高了金融保险管理技术开发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此相关联,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蓬勃发展,为金融保险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提供了技术性手段和基础。三是世界经济范围内企业制度社会化趋势的变化和重组浪潮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经营方式的技术引导。

(三)决定性因素:金融保险结构变化

从根本上讲,金融保险混业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保险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结果。金融保险产生于经济,并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较高程度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较完善的金融保险服务;反之较发达的金融保险业又必将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逻辑关系中,金融保险产品服务的有限性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金融保险市场的根本矛盾。辨证地看,这一矛盾既包括某一时点上的满足程度,又有发展过程中的两者动态一致性的要求,并将贯穿经济——金融保险关系发展的始终。

在上述过程中,金融保险创新成为保证经济和金融保险之间良性螺旋式推进关系的重要环节和促进力量,其根本是金融保险资源的重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金融保险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保险业内部的边界划分仅仅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即在保持金融保险基本功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机构形式和业务范围将随着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个体在实现金融保险功能方面将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业务领域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状况的市场表现就是金融保险混业经营。因此可以做出结论:金融保险混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时的必然要求,是经济——金融保险匹配要求下的金融保险结构变化的自然结果。

三、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目标模式

从理论上分析,混业经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全能银行制,即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一方面,全能银行式的金融保险混业经营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各种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风险隔离措施,全能银行制风险防范能力较为脆弱,可能将社会公共金融安全网覆盖到非银行金融活动,为金融体系带来一定的风险。

另一种为金融保险集团模式,又可分为以下三种子模式:一是关联型。各金融保险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相互间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协议,如交叉销售协议等,一体化程度低的金融保险集团多采用此模式。二是主附型。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直接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此模式由于资金运营具有高度黑箱操作性,不仅会放大经营风险,而且增大了金融保险监管的难度。三是平行型。在相关的金融保险机构之间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形成金字塔结构。各金融保险机构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进行业务渗透。

当前,中国金融保险体制变迁中发展效率与风险控制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经济发展产生金融保险混业“诱致性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运行机制沿着市场化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迫切要求金融保险体系与结构在市场利益的引领下进行从局部到整体的调整。另一方面,金融保险混业需要健全有效的内控和监管措施。从国际经验来看,实行金融保险混业经营至少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金融保险机构必须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监管能力较强,有完备的金融保险监管法律体系和较高的金融保险监管效率。否则,混业经营不仅不能实现风险调节和分散,还可能催生更大的风险。

在上述形势下,我国金融保险体制改革应当是在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基础上,建立监管有力、充满活力、业务适度交叉经营的金融保险体制。从主要特点上看,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属于“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兼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优点,其构架集规模性与灵活性于一体。通过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的股权控制,实现各子公司之间在资金、业务和技术上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益充分共享,提高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因此,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应当成为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金融保险混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发育程度、金融保险法律制度健全程度、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等方面仍处于较低层次,这要求我国金融保险改革与运行目标首先应当是确保金融保险体系安全稳健和风险可控性。为此,对于金融保险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而言,在金融保险体制上激进地谋求由“分”而“混”是不现实的,应当选择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

第一步,继续保持金融保险分业经营总体格局。为减低金融保险体制转换成本和压力,应当尽量避免“一刀切”式改革,在现有法律框架和金融保险分业管制总格局的前提下,逐步允许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开展业务渗透和交叉经营,鼓励探索不同机构之间互补性、浅层次的合作关系。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2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金融综合经营 不相关回归 混业监管法规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研究大多集中于金融综合经营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模式的选择,以及在国内开展综合经营所需条件的讨论上。对于金融综合经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大多是集中在理论层面,量化研究较少。

胡再勇(2007)使用模拟合并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跨业兼营财险、寿险和基金能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并显著降低银行的破产概率。但是商业银行单一跨业经营基金业务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其增加的风险,因此会得不偿失(胡再勇,2006)。

尽管如此,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了综合经营的步伐,相关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间的综合经营行为。我们希望通过定量研究,从市场的反应来观察近两年来推出的相关法规对金融各行业的影响,为国内进一步研究金融综合经营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II部分为理论分析和事件选择;第III部分为数据和实证模型;

第IV部分为结果分析;第V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和事件选择

(一)理论线索梳理

金融综合经营主要从两方面产生绩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后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大于合并产生的成本增加,那么公司价值会有所提升;相反,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后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小于合并产生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会下降。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综合经营对金融机构的效率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整合后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Bergeret 1996;Graham和Hewitt,1993;

Boyd,AllenJagtiani(2000))。Staikouras(2009)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发现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出后美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会产生明显的超额收益。由此本文提出,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间不断加深的合作会增加相关金融机构的公司价值。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实施金融综合经营可以降低各金融行业的风险(Neale和Peter-son,2005)。因此在关注各金融机构整合带来的收益时,还应考虑其带来的风险变化。

(二)事件选择

事件3在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条件方面对国内投资人有所放宽,将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的条件简化为有盈利。此外,本次修订还删除了竞争回避原则,为日后其他金融机构参股保险公司做好铺垫;事件4并未在推进混业方面有大的进展,但为保险业带来不小的变化。修订删去了旧保险法关于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规定,为保险公司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留下空间;事件6对金融控股公司资金筹集、投资经营活动、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事件都为银行和保险业带来新市场价值。

假说2:事件5和7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的影响不确定。新《保险法》将现行的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拓宽为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增加了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内容,删除了之前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条文。有些内容在事件4就已提出,但一年之后并未有实质性进展,直到新《保险法》正式实施,虽然拓宽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但也明确指出目前保险公司和银行需分业经营,因而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的影响难以确定。

假说3:事件8将减少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事件8提出防范试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跨业传递,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监管部门对综合经营可能潜藏的风险有较多的考虑,担心金融机构间的整合带来的风险会超过整合的好处,这种担心会减少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

三、实证模型和数据

为了检验事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来捕捉行业市场价值的变化。

(一)有关方法的讨论

另外,为表明该超额收益是由我们关注的法规事件引起,而非其他干扰因素引发,我们加入了证券行业。这些法规事件大多都未涉及证券行业,因而假设对证券行业无影响,若结果显示证券行业与银行和保险业都同时产生超额收益,则说明存在其他影响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相反,若结果显示证券行业并未产生超额收益,则说明不存在其他系统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

本文实证模型如下:

(二)数据描述

四、结果分析

有三个事件显著影响了保险业的市场价值。

事件3的系数在s%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送审稿》也对保险业产生了2.8%的超额正收益。

不能加快加深与银行的综合,使其不能进一步利用银行业的网络分支、后台和客户关系等优势来发挥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市场对此反应消极。

表2第四列第四行开始显示了一系列法规事件对证券行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证券业并未出现超额收益,因而证明以上结果是来自这些法规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2.进一步更改事件窗口,将事件窗口分别变为事件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以及事件前两天、当天和后两天。结果表明事件3和4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影响基本没有变化。当事件窗口变为事件发生日前后两天时,事件6仍对银行业产生超额正收益,但结果不再显著。

六、结论

2008至2009年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法规来规范和促进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这些法规的事件效应来判断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送审稿》增加了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价值,说明这个事件使得市场坚信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会对银行业带来显著的绩效提升。《规定》为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经营做出了指导和规范,设定的一些指标有助于金融控股公司防范潜在的风险,因而也增加了两个行业的市场价值。相比之下,新《保险法》的通过对于综合经营并无具体细则出台,市场预期落空,所以该事件降低了两个行业的市场价值。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4

1 文献回顾

农业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会受到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巨大影响,收成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同时因为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有限,农业保险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复杂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保障机制,可以弥补歉收造成的收入下降,保障农民收入基本稳定,维持农业生产的热情和持续性,所以农业保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注“三农”问题,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农业作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其金融发展和保险前景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文献中,帕特里克(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需求跟进性和供给引导两种因果关系。该理论也可以运于分析金融发展与保险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需求跟进的情况下,金融发展会引起保险需求的增加,带动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供给引导下,保险供给的增加导致保险价格降低。初期保险业发展会扩大保险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到后期,保险业发展对金融发展的驱动作用渐渐减弱,金融发展引起的保险需求的增加会将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乌塔维尔(1996)选取55个发展中国家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财产险保费收入和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OLS估计,得出的结论是保险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成正相关、并且保险需求与金融业发展正相关、保险价格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沃德等(2000)研究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0多个成员国的保险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潜在关系,并探索了保险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是供给引导还是需求跟进。 亚当斯等(2005)分析了1830年至1998年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数据,得出早在19世纪银行的发展就开始对保险业发展产生引致效应的结论。

在国内的研究中,如栾存存(2004)对我国保险业增长进行分析,在保险增加的内生变量中加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建立了保险业发展的动态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谢志超等(2006)考察农业保险市场时发现,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农业保险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农业保险的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李汉才(2008)从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研究了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了博弈分析。吴洪等(2010)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保险发展、金融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GMM模型同时考虑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交互效应时,保险和银行之间是竞争关系,而证券和保险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得出金融体系之间主要为竞争关系结论。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有关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相关文献的思路与方法,选取我国1990―2012年的年度数据,使用VAR模型对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动态检验,以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2 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1 指标的选取

大多数学者采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等指标来反映金融发展水平。但是王毅(2002)的研究结果指出货币化比重指标(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准确地衡量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而应该采用金融相关率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本文用金融相关率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衡量指标。农村金融相关率为农村金融总资产与农村GDP之比。这里,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采用的计算方法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100%。而反映金融发展效率的衡量指标为信贷转换率即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之比,信贷转换率是衡量金融机构将存款转换为贷款放出的效率, 能有效衡量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在国内比较常用。按照通常的做法, 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用反映需求量的农业保费收入来进行衡量。

2 数据的收集

用XG和ZH分别表示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信贷转换率。另外,NCCK表示农村存款余额,NCDK表示农村贷款余额,NGDP表示农村GDP,NYBF表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文中的农村存款等于农业存款与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之和,农村贷款等于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农村 GDP 用农业总产值表示。那么有,

数据来源:国泰安csmar数据库

3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研究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平稳性检验是变量之间协整检验的前提。采用最常见的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检验变量XG、ZH 和NYBF 是否平稳。 使用 Eviews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

由上表可知,这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将其进行一阶差分后,ΔXG和ΔZH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它们是一阶单整,记为I(1)。而NYBF在一阶差分后也不平稳,如果利用它的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其系数及模型的经济意义很难解释。所以,对NYBF取对数,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XG、ZH 和 NYBF 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于协整关系只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不能确定具体的因果变动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 3 所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指标XG和ZH是NYBF的格兰杰原因,但NYBF不是XG和ZH的格兰杰原因。

(三)协整检验

平稳性检验表明XG,ZH,LnNYBF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三个序列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通过最大特征值的似然比统计量检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相关率XG和农村信贷转换率ZH与农业保险指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lnNYBF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以AIC、SBC信息准则作为协整检验滞后期确定的标准,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包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的协整秩迹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协整向量个数为零的假设,说明四个指标之间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农村金融相关率XG和农村信贷转换率ZH与农业保险指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lnNYBF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具体协整关系如表4所示。

注:临界值的显著水平为5%,参照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的临界值表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研究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VAR 模型的优点在于把系统中的每个内生变量作为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描述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与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经过协整检验之后检验VAR表示法的滞后阶数,根据表5结果的大多数准则表明,应该选择滞后一阶。下面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结果如表6所示。残差经检验,可以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

表5 VAR表示法滞后阶数

对此VECM系统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VECM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除了VECM模型本身所假设的单位根之外,伴随矩阵的所有特征值均落在单位圆之内,所以它是稳定的。

(五)脉冲响应函数

对于VAR模型,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可能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加以刻画。第i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第i个变量,而且还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的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函数试图刻画这些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本身的过程。本文探讨当保费收入序列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引发金融指标序列未来10期发生的变动,进一步量化其引发变动幅度的大小及变动方向。表7是脉冲响应图的具体结果,描述了在未来的10期内每个变量变动的响应系数和方向,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时期影响系数的大小、方向和程度。

根据表7的结果画出直观的脉冲响应图(图1),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序列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对金融序列未来10期的影响变动结果以及金融指标序列受到标准差冲击后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序列的脉冲响应。

通过观察图2左上显示了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对保费收入序列的脉冲响应,即给当期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未来10期内会对农业保费收入序列的正向影响不大,在3期就已经几乎回到原来的水平;右上显示了农村信贷转换率序列对保费收入对数序列的反向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削弱,说明保费收入序列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短时的和反向的。左下显示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对数序列对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的影响,对保费收入序列给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会对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产生持续的、反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响应趋于平稳。右下显示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对数序列对农村信贷转换率序列的脉冲响应,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对数序列在长时间内对信贷转换率序列冲击的响应是负向的而且是长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加深。

图2 脉冲响应图

综合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的信息,无论是农村金融相关率还是农村信贷转换率,都随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冲击变动表现反向的响应,原因可能是当流入保险业的资金增加时,挤占了原本属于金融业可利用的资金,比如存款等渠道,限制了金融系统的扩张。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 1990―2012 年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我国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信贷转换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对数序列与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信贷转换率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拥有共同的长期趋势,形成一种内在的相互影响的均衡机制。通过使用VECM短期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量化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保险的短期效应,并计算了每个变量之间相互的影响系数以及影响的方向。脉冲响应图进一步证实了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农业保险行业对农村金融业影响的变化趋势以及方向,以此为依据可以评价二者之间的总体协同机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农村信贷转换率回归系数比农村金融相关率要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更强,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推动作用相比较弱。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4期的情况下,XG与NYBF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XG是NYBF的原因,反之NYBF不是XG的原因;在滞后 3 期的情况下,ZH与NYBF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ZH是NYBF的原因,反之NYBF不是ZH的原因。这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原因,对农业保险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农业保险的动力作用不明显。其原因很可能是农业保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依靠财政政策的层面上,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

基于文章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的资金投放可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性支持,发挥干预功能,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业方面,切实解决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良好资金环境。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创新

一、引言

金融和科技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美国硅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依赖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科技金融项目孕育了微软、苹果、甲骨文、惠普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科技金融项目越来越重视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在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转型。因此,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非常必要,科技金融项目应该给予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以全方位的支持。但同时应该看到,科技金融项目也存在一定风险。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又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因此,在探索科技金融项目运行机制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研究出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预控机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推进科技金融项目的开展,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本文在研究科技金融项目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阐述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以期能为我国科技金融项目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

要研究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通过科技金融项目结合起来。高科技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得以发展,其融资成本为贷款利息或金融机构的投资收益;而金融机构通过投资科技金融项目获得收益。总之,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以资金作为交易标的而紧密结合起来,它们是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如图1所示。

(一)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企业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需求主体。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受

到了极大关注,这不但是因为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地位,也因为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高科技企业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高风险、高回报;二是小型化;三是产业化周期长;四是成长具有周期性。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融资需求,只有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才能得到高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全貌。海尔提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欧洲委员会将科技项目成长周期分为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和二次创业期。综合二者的核心观点,本文认为科技项目的成长周期可以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时期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可用图2表示。

种子期是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高科技企业形成的阶段,这时初始研发已经基本完成,已经准备将技术产业化。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还不成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仍然以针对技术研发的流动性资金为主。在创业期,新产品形成,企业已经开始在市场上销售产品,但市场尚未打开,这是高科技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度过这一阶段后,市场销路被打开,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销售费用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大幅度增加;二是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意见完善其产品,因此研发费用也会增加。在成熟期,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趋于稳定,这时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产品的升级和工序的升级,以求降低成本。在衰退期,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已经落后,科技产业化的边际收益降为负数,这时高科技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对资金的需求主要用于产业转型和二次创业。总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贯穿生命周期的始终,因此它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需求主体。

(二)科技金融机构

科技金融项目的供给主体是科技金融机构。目前,主要的科技金融机构包括政府财力支持、风险投资、科技银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部分。政府财力支持是指国家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形式为科技金融项目提供支持。政府财力支持主要作用于科技金融项目的种子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高,投入大,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积极地支持和干预。风险投资是指投资高科技企业承担高风险并要求高收益的金融资本。它主要作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创业期和成长期。科技银行是指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银行,目前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科技资本市场是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产权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创业板等,它主要支持处于成熟期以后的高科技企业。科技保险即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的保险,它可以作用于科技项目的全过程。此外,还有民间借贷等科技金融项目供给主体,供给路径可用图3表示。

三、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

科技金融项目固然可以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效率,进而极大地推进生产力,但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不容小觑。科技金融项目的各个参与主体积极参与、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实际上是一个耗散体系。自适应成长理论认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进行的。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被破坏,系统就处于不适应环境的状态,从而导致风险。从参与主体来看,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可以分为两类: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和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一)高科技企业的风险

在科技金融项目中,高科技企业是资金的需求方,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偿债风险,这种偿债风险也可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加以阐释。在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由于产品尚未打开市场,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很大,高科技企业面临极大的偿债风险。在成长期,虽然产品已经初步打开市场,有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但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且由于产品尚不成熟,研发费用很大,因此企业仍然入不敷出,偿债风险不小。在成熟期,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进程加快和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进而加剧了科技创新进程,缩短了技术改造的周期,加大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无形损耗,由此带来了最大的风险——企业前期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的专用技术还没来得及收回投资就可能因为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由于没能收回投资,企业偿债风险也很大。在衰退期,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需求急剧下降,高科技企业陷入困境。科技产品必须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转化,以争取转危为安。这时企业又面临着很大的融资需求,且由于产品已经失去市场,企业的偿债风险很大。总而言之,偿债风险贯穿了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是科技金融项目最重要的风险。

(二)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源自信息不对称。很多高科技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健全,而且高科技产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更新极为迅速,科技金融机构不太可能完全掌握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信息,不能完全了解行业状况从而预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可能充分预料潜在的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目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就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最终导致科技金融项目的失败。高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开展和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而且,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缺乏科技金融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同时我国也缺乏针对科技金融项目的信用评级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信用担保也尚处起步阶段,大部分中介机构起步不久,专业服务能力很有限,这更加剧了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归纳起来,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体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公司制的科技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将过多资金投入了证券市场,这不利于其发挥应有作用。二是激励机制不够合理。国内很多科技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很有限,这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缺乏专业性。三是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的退出渠道是科技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科技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科技企业设有许多门槛,又没有完善的退出渠道,因此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四、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

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很大且涉及多个主体,因此想对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有必要探索不同主体的协同预控模式。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高科技企业风险协同预控、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其框架如图4所示。

(一)高科技企业风险协同预控

经上文的分析可知,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偿债风险,要对偿债风险进行预控,投融资协同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投融资协同是指科技项目应该调整融资策略,使投资资本结构与融资资本结构达到匹配。科技项目的投融资协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战略协同

融资战略协同主要是指科技项目融资次序应该遵循啄食顺序理论。该理论放宽了MM理论的假定,考虑交易成本,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的风险低,因此应该遵循自主资金、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高科技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应遵循啄食顺序理论,以降低偿债风险。

2.资本量协同

高科技企业资本量的协同是指投融资战略资本结构协同必须保持资产增量与资本增量的数量相等,通过有效的资本增量来保障长期资产的增加,避免落入“短贷长投”的陷阱。根据资本需求方程式,有

短期融资净值(NSF)=短期借款-货币资金 (1)

长期融资需求(NLF)=长期融资-长期资产净值 (2)

营运资本需求(WCR)=NSF+NLF=(应收账款+存货) -应付账款 (3)

由以上公式可知,高科技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是偿债风险的直接来源,WCR越大,企业偿债风险越大,因此要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进行预控,就要尽量降低WCR。根据式(3),要降低WCR,就要尽量减小应收账款,这就需要采取从紧的信用政策;要尽量降低存货水平,加快存货周转率;要尽量加大应付账款,这就需要在购买原材料时,尽量采用赊销、租赁的方式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应该注意到NSL和NLF给企业带来的偿债风险是不同的,NSL带来的偿债风险大于NLF,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WCR一定的条件下,高科技企业要尽量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规避偿债风险,达到资本量的协同。

(二)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

所谓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是指科技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机制,才能解决科技金融项目高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交易费用,保证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机构获取科技项目的成长收益,达到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如图5所示。

所谓横向协同,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科技金融机构按照事先的约定共同出资资助科技企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既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直接投资,又从科技银行得到科技贷款。所谓纵向协同,指的是一个科技银行向另一家科技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不管是哪种结合方式,都需要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的参与。这一风险共担机制能显著地降低风险,保障科技金融项目的有效实施。

(三)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

科技金融项目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对其风险进行预控显然不够,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科技金融项目的开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但由于风险巨大,该领域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因此,科技金融领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将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相结合并扶持科技金融机构的发展,以达到分散和规避科技金融风险、针对性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目的。这样才能使科技金融项目从一个整体上达到协同。

为了进行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政府至少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进一步整合各科技金融项目参与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要建立科技金融项目主体风险公担机制、风险联动机制和协调约束机制,完善科技金融项目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金融产品的组合创新。同时,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高素质人才,尽快提高科技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控能力。第二,着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良好的金融秩序是科技金融项目风险预控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对科技金融项目进行适度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量达到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安全、政府监管与市场自由的平衡,保障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权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发挥引领作用时,要防止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过度地向政府转移。总之,通过政府的引领,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才能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五、结论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不容小觑。本文在分析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基础上,从科技金融项目资金供给主体和资金需求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对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协同运作模式作了初步探索,构建合理的测度合计金融项目风险的模型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3]张友棠,冯自钦,洪荭.企业集团三维财务协同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02).

金融保险业论文范文6

论坛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现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袁力研究员发言的主题是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他主要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在总量层面上,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二、在机构层面上,促进金融系统内部竞争,提高金融市场活力和金融效率;三、在功能层面上,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四、在风险层面上,改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关于在总量层面上,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袁力认为,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历程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金融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革,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险资产增幅明显快于银行资产增幅,保险资产在金融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第二,金融市场逐步由银行主导转向保险、证券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主导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的特征是:第一,主要金融资产的相对比重稳步变化;第二,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增幅波动幅度相差较大;第三,保险业总资产平均增速居各类金融资产首位;第四,保险正在全面、深入地介入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并成为金融运行中不可或缺且难以替代的稳定因素。

关于在机构层面上,促进金融系统内部竞争,提高金融市场活力和金融效率问题,袁力认为,金融系统中,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在业务上相对独立,但在金融市场资源的整体综合开发过程中,这些金融机构之间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从国外金融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种类增加、规模扩大、服务范围拓宽,竞争的存在使金融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得到提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虽然仍以银行为主导,但保险机构数量持续增加,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竞争,提高金融系统的活力,实现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关于在功能层面上,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问题,袁力认为,保险业做大做强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较高,平均达到45%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因而造成了银行体系巨额存贷差。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各家银行都把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零售及中间业务、强化风险管理作为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造成存贷差持续扩大。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可能进一步弱化金融市场功能。从功能层面上,发展保险业将对货币市场产生这样的影响:第一,有助于稳定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心理预期,刺激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降低储蓄率;第二,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合理分流居民储蓄存款;第三,有助于改善金融资产大量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提供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第四,有助于发挥保险市场主体在利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大力发展保险业对资本市场而言,有这样几方面的功能:

第一,能够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第二,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导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优化投资者结构,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上市公司治理改善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间接融资比重过高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增加,负债率居高不下,也使得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截至2006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7785.4亿元,保险公司持有各类债券余额11472.5亿元(其中,国债3647亿元、金融债2754.3亿元、企业债2121.6亿元。持有银行次级债928.6亿元,占发行余额的近一半)。保险公司直接和间接投资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有力支持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关于在风险层面上,改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降低金融系统风险问题,袁力认为,由于金融结构的问题,目前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风险。银行业目前存在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问题,同时由于存贷期限不匹配带来流动性风险问题。而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资金期限一般在5年期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年以上。把保险资金配置到中长期投资品种中去,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不但可以改善银行和保险资产负债匹配问题,降低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还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所长、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术总指导李茂生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关于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问题的提出。李茂生教授认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较快,但目前的保险业仍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即使在金融业内部,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三分天下”那还是很遥远的事,说“三足鼎立”,现在保险业这一“足”还微不足道:到2005年,全国保险业总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仅占3.8%!中国保险业亟需做大做强。

二、中国保险业现状。李茂生概括为“三小”、“三弱”、“三不健全”。所谓“三小”,是指1.保险供给相对于保险需求小,2.保险市场相对于经济总量小,3.保险资产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规模小。所谓“三弱”,是指1.保险公司实力弱,2.保险监管能力弱,3.消费者风险管理和保险意识弱。所谓“三不健全”,是指1.市场体系与机制不健全,2.法律规范不健全,3.诚信体系不健全。

三、保险业做大做强的诠释。何谓做“大”,李茂生概括为两个方面:1.扩大数量或规模:在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保险机构数、保险产品种类和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等量化指标方面要有所提高;2.提高5种能力:(1)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2)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3)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4)服务人民生活的能力,(5)自我积累不断发展的能力。关于做“强”,主要指保险业发展的质量特征,具体表现为:1.偿付能力强,2.保险资金运用能力强,3.防范风险和增加盈利的能力强,4.保险业综合竞争能力强,5.社会管理能力强。

李茂生教授还就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精辟阐述,他指出:吴定富主席在刚刚闭幕的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重申: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增强保险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又好又快做大做强保险业。对此,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第一,大是速度和规模,做大是量的积累,没有大谈不上强,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必要手段和途径;强是质量和效益,做强是质的提升,做强是做大的本质要求和客观结果。第二,目前我国保险业太小,做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这么大,保险公司还没有新加坡这个城市小国多,谈得上什么强?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要将做大放在第一位。第三,规范经营是做大做强的基础和生命线,必须反对恶性竞争,坚持合规合法诚实守信。

四、中国保险业能够做大做强。李茂生教授谈了8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保险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第二,我国目前是非高福利国家,保险业发展空间比较广阔;第三,消费者管理风险的要求日益增加;第四,保险公司改革深入发展加快人才素质提高;第五,外资保险业进入产生鲇鱼效应;第六,中央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第七,市场体制逐渐完善;第八,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

五、中国保险业如何做大做强。李茂生教授认为,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应当明确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确立创新机制,坚持规范经营,加强监督管理,优化舆论环境,培育诚信文化。他特别强调了以下4个方面:

第一,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改善舆论环境,普及保险知识(包括将保险纳入中小学课程),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 第二,明确以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保险资金运用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第三,保险公司一定要自觉坚持规范经营,2006年一些保险公司自觉铲除车险业务方面的毒瘤,严格执行保监会的15%中介费的规定就是好的典型事例。第四,在全行业和全社会倡导诚信保险文化,反对追求短期利益特别是一己私利而牺牲公司和行业的诚信,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关于完善保险投资结构,推进和谐保险的构建。他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投资效率是和谐保险的重要基础;二、保险投资比较分析;三、完善保险投资结构的若干建议。

关于投资效率是和谐保险的重要基础问题,王国刚认为,投资效率是推进和谐保险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的论断基于以下原因:保险投资的效率是保障保险三大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经济基础。从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的内在矛盾看,仅仅依靠保费收入和保险成本(理赔和给付+营业费用)之间的差额,是很难支持保险业的长治久安的。内在机理是,在金融产品多元化和金融投资收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投保人并不满足于“集众人之财解一人之需”的保险理赔方式。对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人来说,他可能选择自我保险;对家庭经济不太富裕的人来说,他可能因多年没有发生理赔事件而感到保费白交了,因此,不愿投保。在实现赔付型保险向更高层次保险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预防保险事件发生所需的各种成本上升,很难简单依靠提高保费予以对冲,因此,要能够推进新层次保险类型的的形成,需要拓展可用保险资金的新来源。

在社会保障已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保险问题之后,不少人可能用金融投资收益与投保效益相比较,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前者,这一方面是一些人疾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引致商业保险运作转型的原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管理区别之处在于,它管理和配置着通过保费收入所集中的社会金融资源,根据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运作,同时,也影响着相关市场的走势。保险投资效率的最低标准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高于政府债券收益),争取在满足保险成本支出后尚有盈余。保险投资效率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侧重于长期;覆盖全体投保人,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保险投资对象应以金融产品为主,但不应局限于金融产品,即应向不动产、股权与相关的保险服务方面拓展。保险投资优化要把握市场走势和资产价值,未必以低收益-低风险为主,要为投保人争取短期的满意收益和长期的最优收益。保险投资技术应充分借鉴证券投资基金、银行投资等的各类技术,但又根据自己的投资特点,创造适合保险投资的技术(包括风险防范和管理技术)。

关于保险投资比较分析问题,王国刚认为,就中国目前保险投资的基本情况来看,保费收入与保费支出之间的相对差距正在缩小,保险投资占保险总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但是,一方面银行存款所占数额和比重依然较大,远高于保费支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所占比重相当高。这种结构决定了:一方面保费结余的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保险投资的效率不高。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2006年,保险投资的资金分布与股市走势很难得到吻合的印证,同样,保险投资的资金走势与债市走势也很难得到吻合的印证。就美英国家保险投资的主要情况来看,美英国家的保险投资结构中,保险投资的对象明显多于中国,美英国家的保险投资与市场走势的总体拟合程度较高。

关于完善保险投资结构的若干建议问题,王国刚研究员针对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提出了五项完善保险投资结构的建议:第一,放松管制,根据保费支出的状况,适当降低银行存款的比重,提高用于保险投资的比重合数额;第二,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和走势,从收益-风险相匹配的机制出发,有效提高投资于经营性机构债券、资产证券化化证券和股票的资金比例;第三,从保险投资的特点出发,积极开拓保险资金投资于不动产、股权和其他实体经济证券的空间;第四,积极发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提高保险机构独自管理和运作保险投资的能力和技能;第五,发挥保险机构在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功能,为完善保险投资结构创造较好的市场环境。

主题发言之后,参加论坛的博士后指导专家和嘉宾纷纷做了评论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在发言中指出,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是保监会吴主席前几年就提出的一个要求,我想这是吴主席根据我们国家保险业现状和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逐渐增加,以及在保险业在国际金融界所处的地位而提出的目标。应该说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旨在鼓舞保险业进一步把保险行业做得更好,能够发展得更快,是完全符合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的。

他说,我今天想讲一个观点,当然和做大做强有关,就是中国的保险业在做大做强的前提下,如何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为弱势群体推出一批新的险种。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在做大做强保险业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极其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再加上这些年贫富差距的加大,比较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全国金融会议讲到金融下乡问题,我个人对农业银行撤出农村一直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决策,把广大农村交给信用社承担,它有这个能力吗?农业银行在县里已经建立了牢固的阵地,不能只从利润角度考虑就给撤了。现在又重新提出金融下乡,这是对的,说明中央已经开始重视农村金融应该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了。

王茂林建议,中国保监会能不能考虑组织几家大的保险公司,有意识地研究一下农村保险应该怎么开展。去年我到福建和浙江,调查地震灾后的情况,有的农民倾家荡产,对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们现在完全采取政府行为进行灾后救助,效果并不理想。保监会是不是研究一下,保险业在实施农村保险过程中,在初始阶段给一些政策优惠,发挥保险的作用,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至少能解决农村的一些局部问题。保险业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重大。我认为目前农村的问题还是很严重,比如农民的养老问题,农村的医疗问题,农民工的意外伤亡保险问题,农民子女上大学问题,农副产品种植的保险问题,农业产业化以后财产保险等等问题,有一大批险种可以展开。

王茂林强调,如果我们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同时有所突破的话,就是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做了一件实事、好事,就是结合中国国情抓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今天借这个机会建议我们共同探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在农村保险问题上有新的突破,而且把部分政府行为演变为保险业的一种政策,使我们能够有比较大的成果,这将是保险业为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的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在发言中指出,这次论坛的题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个人理解第一要遵循客观规律,第二要以人为本。保险业从目前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他建议能不能发展“草根险”。我们做大保险业,是把保险公司做成一千家,进一步在城市里提高保费收入,紧密构建城市保险网络,还是逐步地有条件地推向广大的农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七亿农民,商业银行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在做大方面逐步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险种,逐步做一个尝试,这项工作做好了,意义很大。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在发言中说,去年重庆和四川发生了大旱,造成大面积农村灾害,但是保险并没有发挥什么职能。去年全国保费收入5600亿,农村只有8.5亿,2/1000不到。他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大保险业就是保费收入5600亿翻一番,做强则要使现在的投资收益率有更程度的提高。这样,当农民碰到灾难的时候,能够扶他一把。这是保险业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这才叫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