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例6篇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1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学前儿童形成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因此,学前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与概念必须伴随具体的经验与活动。金斯伯格(Ginsburg)认为,将幼儿数学活动建立在具体实物和操作行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缺少具体实物和其他特殊经验,幼儿可能把数学活动看成无趣也无意义的活动。给儿童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是实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目标特别是数学活动目标的前提。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将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儿童的学业成绩。与此同时,教师介入幼儿的学习对于幼儿认知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并作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回应是使教学充满生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下面以大班集体数学教学活动“小老鼠买米”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地选择和利用学习材料,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案例】

名称:小老鼠买米(大班)

目标:乐意探索,尝试用米做实验,感知容量守恒现象。

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创设老鼠去米店买米的情景,激发幼儿思考,同时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并说出理由。幼儿通过目测各抒己见,说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并让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操作材料(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2套、大罐子1个、杯子1个),先让幼儿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后,教师让幼儿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去比一比,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幼儿相互交流操作方法和比较的结果,教师记录其操作方法并进行梳理和小结。通过交流,幼儿在感受“一样多”的同时体验探索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小结:虽然瓶子的外形不同,装的米看起来不一样多,但实际上它们装的米是一样多的。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其原因。

延伸活动:教师在活动区投放圆圆的和方方的两罐米,让幼儿想办法比一比这两罐米是不是一样多。

一、通过观察和倾听,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学习材料

观察和倾听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作出有效回应的前提。幼儿认知的建构是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首先要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而且最好是幼儿熟悉且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在案例中,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幼儿能在与学习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和结构性。如果学习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开放,就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在案例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学习材料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获得数学经验和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操作思路。同时,这些学习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够让幼儿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本质,经过探究理解问题的内部表征,从而使探究活动深刻且具有目的性。此外,学习材料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在案例中,适量的学习材料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学习材料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可能导致幼儿一筹莫展或者因思路混乱而盲目操作,反而干扰了学习;如果学习材料过少,也就无法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要,可能降低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二、回应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要求,充分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幼儿深入学习

在案例中,教师把全体幼儿分成2人一组,给每个幼儿提供装满米的两个罐子,再加上白色的宽而矮的罐子1个,高而窄的罐子1个,以及小罐子1个(如图)。幼儿可以自由猜想到底哪个罐子里的米多。教师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把米从一个罐子倒入另一个罐子。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感知、注意、分析、比较、理解和整合学习材料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的学习,增加感性认识的渠道和拓展认识的角度;他们通过比较、排列、分析、组合等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图式。

首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对学习材料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在案例中,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的学习材料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隐含了层次性。因为对罐子的不同选择和选择的罐子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换言之,幼儿对罐子的选择、组合以及操作程序体现了学习材料的层次性。

其次,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含于探索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在案例中,幼儿需要验证两个不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哪个多,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罐子里的米倒入另一个罐子,再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是否相等。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习材料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观察幼儿操作是否成功。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思考有利于发展幼儿相互性、恒同性、逆反性三种逻辑运算的协调,真正理解守恒。

学习材料的有效性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利用程度上。即使是最简单的材料,只要充分利用就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案例中,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自主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相互交换罐子,反复操作,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操作结果。许多研究显示,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刺激幼儿的省思能力,对知识的建构有益。幼儿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比在单独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幼儿合理、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鼓励同伴间的合作,这样能使幼儿更加投入地学习,更加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支持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学习,如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幼儿的学习,通过提问和提示的方式引发幼儿间的合作。

三、为幼儿学习搭建鹰架,及时增减学习材料以支持幼儿学习

教师对于幼儿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策略为幼儿搭建鹰架,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学会学习。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学前儿童的学习更需要成人的介入与支持。

在案例中。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验证方法,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记录纸,所以在分享操作结果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只是表达了当前的操作结果。这给整个教学活动留下了遗憾。在反思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们认识到及时增加学习材料的重要性。改进的措施就是。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学习表现,及时提供记录纸,以利于幼儿利用符号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注意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反思”和“内省”自己的学习过程。

材料的增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在为幼儿学习搭建“鹰架”。在案例中,教师的预设是幼儿利用三种型号的罐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但在实际活动中,所有幼儿都没有用最小的罐子。如果用最小的罐子来验证两罐米是否一样多,需要幼儿用小罐子测量两罐米的数量,然后进行比较。用测量的方式来验证两罐米一样多对幼儿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幼儿具有用数字表征数量的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熟悉的情景中,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幼儿倾向于选择简单而熟悉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具有情境性、内隐性和不可控性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增减学习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且给幼儿提供二次操作的机会,那么在拿走大号罐子和中号罐子,只留下小罐子的情况下,就可以促使幼儿去思考如何用小罐子来证明两个罐子里的米一样多。

四、鼓励幼儿进行多维思考,生成学习材料

教学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学习材料等互动的结果,每次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幼儿的智慧进发的过程;教学是一种行进,沿途有许多“出乎意料”的精彩。有效教学是“充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预设的教学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教学中发生的情况、新事物或生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也是“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是教学活动得以提高和升华的生长点和脚手架”。教师要精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幼儿学习的实质,把学习材料看成是活的载体,根据新情况生成新的学习材料。在案例中,教师预设了几种幼儿操作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成果,根据幼儿报告的学习结果,随机应变地用记号笔在白纸上画下了幼儿的学习结果,并且让幼儿比较教师预想的学习结果和自己在操作学习中得来的学习结果的差异。

教师在这个教学情景中不仅正确判断出幼儿学习生成的内容的价值。而且利用生成的学习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理解和感知了虽然两个罐子的形状不同,但是两个罐子里的米还是一样多。可以说,幼儿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也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学习需要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也要求与他者进行互动、磋商、讨论。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仍然需要以语言为基础,用规则来表达。在语言交流和沟通中,幼儿分享了他人的探索过程,相互交换了知识,拓展了思维,提升了认识。

五、拓展学习材料,引导幼儿迁移学习经验,以内化知识概念

幼儿学习的目的不是将某种经验牢记于心。而是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研究表明,幼儿要内化某种概念必须有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实践经验。守恒对于幼儿来说是个知识难点,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操作才能逐步内化为图式结构。因此,要通过拓展学习材料来引导幼儿迁移学习经验,最终达到内化知识概念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材料;选择优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不可能将数学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全部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这一点我想就需要老师很好地去把握这个尺度。

我认为要把握这个度,老师就要使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尽可能的有用的知识经验,老师必须要在选择的教学材料和资料上下一番工夫。我认为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一定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特别是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本来就没有那么成熟,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是被动学习,如果老师所找的教学材料不是学生喜欢的,那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没有兴趣,也就别提什么学习成绩的提高,老师业务水平的上升。

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有时代性

现代科技和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师要知道老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要最大限度与时代同步,及时关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时代信息。相对陈旧的教学材料而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习前沿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更广泛的迁移。

二、教学材料要有迁移价值

在老师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具有时代性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教学材料的选择老师一定要有教学材料的迁移价值。老师要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教学不会那么空洞,也不会让讲过去的知识让学生没有什么印象,有了丰富的实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记住老师所要讲的知识,老师也要尽量选用有着迁移作用的材料,在材料的引用中,老师可能是在讲授一个知识,但是在引用的材料中又可以影射出其他的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认真做好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4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小学科学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课程,描述世界与解释世界是小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已知规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①综合性强。小学科学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等知识融合于一体的学科。②探究性强。小学科学的教学形态主要是组织小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操作与科学的创新制作,在动手又动脑的科学学习体验过程中进行对于科学知识的发现、探究与创造。③层次性强。谢学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进行次第展开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在循序渐进中进步与成长。比如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之后而进行科学设置的前面的知识成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基础,后面的知识则为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发展。④开放性强。小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开放、主动地思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获取到宝贵的科学知识。如三年级下册“我们来养蚕”一课,是不可能在一、二节课内完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实验、观察,或带到学校里让学生定期进行观察,在充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养蚕宝宝的知识。

二、小学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课程,它有知识的综合性、教学的探究性、内容的层次性、教材的开放性等特点,是其他学习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圆满地完成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对我们的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生为本,培养其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可以促使学生通过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从不懂到懂,发展到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而使学生完成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良好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好,并最终引导孩子树立终身科学意识、形成科学志趣。例如:在上磁铁课时,由于学生都有玩磁铁的经历。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可以吸引磁铁吗?”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学生从实验中不仅看到了铁确实能吸引磁铁,更重要的是同时纠正了他们头脑中原来的错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从原来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以学促教,增强师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增强,首先是要建立在自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融入弹性的可变动的因素,争取教学的主动。做好每个学生须人人参与的督管工作,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性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核心虽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结果。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的探究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理实结合,提供实验材料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5

一、课本内容多而繁杂,关键在于大胆取舍

重庆多数学校使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人民版的,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多达近180页的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我们怎么办?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宁断一指,不伤十指”,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就是:大胆取舍!力争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尽量体现新课程精神,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那么,教材内容究竟如何大胆取舍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程标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一般有三个教学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每节内容均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大多有理解层次的要求,极少有运用层次的要求。其中,课标中的“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描述、写出、判断”等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归纳、概述、概况、说明、认识、理解”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应用、比较、分析、探讨、评价、评述”等属于“运用”层次要求。

每次集体备课前,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层次要求,然后重点围绕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活动、教学设计、问题展开、细节处理等的讨论。当然,每次集体备课后,老师们按既定的分工,完成自己负责内容的课件,以便交流共享。

(二)明确教材重难点。从教与学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教材的重难点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的内容。其中,“识记”要求一般是重点,“理解、运用”层次要求一般是难点。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3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就是教学重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三)内容大胆取舍。从现行人民版教材来看,每课内容都很繁杂,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大胆取舍!一般来说,重点突破“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即可,尽量不要节外生枝,臆想“考纲”,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个最严峻的问题!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4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中,师生重点将“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具化为知识点,能理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消极“影响”即可。

二、探究学习太耗时间,用好方法就能过关

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更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因此我们的老师遵循这一原则,一般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创设新情境,引用原始资料等,但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一个教学内容就需要太多的时间:学生讨论得给时间,要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又得需要时间,教师启发和总结还要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的探究学习,让40分钟的课堂时间在热闹和愉快的氛围中飞快的流逝了。因此设计问题的技巧十分重要。为实现高效课堂,我们主要主要两大方面:

(一)用好自主学案,课堂上集中讨论重难点问题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分成五个模块,模块一,“自主预习”,完成学案,即要求学生自主将教材内容学习、梳理一遍,并结合学案,将学案中的基础知识未填的空白部分自主填上,并把笔记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

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完全能自主完成学案学习,每课大概需要课外时间15-20分钟。每节上新课时,老师可采取抽问、巡视等方式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一般需时2-3分钟即可。这样,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初步梳理,也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我们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第二个模块,即“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将课标要求内容具化成知识点,仅需花时10分钟左右就把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落实了。接下来就有时间从容进行第三模块,即“图文探究”。 该模块,就是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由老师提高图文史料,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模块需花时15分钟左右。教师提供的图文材料如何做到适量,提出的问题如何具有科学性呢?

(二)精选史料,科学设问

1、明确选材方向。原始历史材料浩若烟海,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时,一般应选取能体现课标要求的,特别是能体现课标中“理解、运用”等层次要求的材料。

如,针对“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这个课标要求,我们可以选取教材第18页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作为材料,然后设问;也可以选取一段《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作为材料,然后设问。

2、优化材料来源。材料来源,可以采用正史大部头著作,也可以采用教材原始图文资料,如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历史图片、知识链接、历史插图、历史地图、学习思考”等;还可以采用教辅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尽量多采用教材中的原始图文资料,同时适当补充权威正史著作史料,力争材料简洁、短小,只要能体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以适应高考即可。

3、用好习题教辅。现行人民版教材,每课的课后均设置了 “材料阅读与思考”这类习题,同时,实际教学中,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文科班一般都有教辅资料以辅助教学,若能恰当利用好课后习题与教辅资料,既有了设问的材料来源,也通过课堂教学处理了相关练习,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具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材料,即可采用教材的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加以应用,即可实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

4、优化题量设问。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针对课标要求,据材料创设情境设问,题量尽量少,设问尽量具针对性。一般来说,每节课,原则上不超过两个材料题,设问不超过6个,否则,将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问题,据教材上的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材料,可设问“据材料可知,清代军机处具有什么特点?”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可设问“据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什么本质特征?”

三、学生启而不发,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课堂模块教学中,尤其“互动课堂、图文探究、课外拓展”等模块的实施中,我们认为,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真正地开展起来,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方面:

(一)营造氛围。氛围的营造首先是转变所有老师的观念。我们的老师有太多的担心与困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何?高考考砸了怎么办?等等。学校当局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改革培养学生越来越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用改革让学生的高考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教师中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就是如何发动学生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想动员,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小组学习的良好氛围。笔者在一个班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动员,第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在另外一个班没有进行思想动员,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都不参与讨论,只顾看自己的书。足见思想动员的重要性。我们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以标语形式贴在教室里,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做教师的还关心、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合理组建小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进行科学分组:笔者利用作为班主任之便,将学生成绩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两名,共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固定后,由学生自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主持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建设保持了“同质”,使组与组之间有了可比性,从而促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竟争的局面。小组一经确定,以后就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循环变动座位。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完成并在新课前上交学案,因此该模式中学生活动的第一阶段就是课前预习。

(三)设计好合作学习方案。这里的方案特指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和题目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依据课标,围绕重难点,难易适当,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单凭学生个人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要注意讨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凭学生能力足够完成的范围。

(四)引导教学和评价激励。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参与和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果。在讨论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的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倾听一些小组的讨论,引导一些小组的讨论。

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6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功能材料》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材料物质性分类,它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从材料功能性分类,它包括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各种功能转换材料,如光电转换材料、热电材料等等。从材料的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我们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如此庞大的材料系统一一讲解给学生,因此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由于材料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纳米科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材料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作为当代材料专业大学生,理应掌握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多收集最新资料,将热点问题带进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对教师要求较高,要实时跟踪材料领域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还要将这些热点进行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去理解、分析其原理和意义。这些热点内容所涉及的原理一定要跟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相适应,让学生在兴趣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近年来网络通信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大学生对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领域所要用到的材料也有着特别的感情,鉴于此,该教学内容中专门安排一节为光导纤维。内容包括光导纤维的光导原理、光纤的种类、制备方法以及未来光纤的发展趋势。另外还专门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专门针对光纤的具体应用现状进行讲解,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该课程内容,并自发地组织课外小组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学习该小节,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专业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因此组织这种教学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端正了部分同学的专业思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然并非《功能材料》教学大纲的内容都是当前热点问题,还有很多是非热点知识,这些内容往往研究得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有的材料已形成产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材料我们大学生也要掌握,将来很有可能分配到相关厂家负责材料的开发和工艺等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搜集大量关于材料生产厂家和公司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

功能陶瓷是功能材料这门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功能陶瓷是在传统陶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很多分支,如电介质陶瓷、铁电陶瓷、压电陶瓷、热释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等等。其中有很多类型的陶瓷制备工艺相当成熟,已有大量的生产厂家,学生将来可能会到这些单位工作。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涵盖这些材料。然而功能陶瓷章节的课时有限,不可能讲解众多的功能陶瓷分支,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余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将在下一节专门探讨教学方法。 

二、基于问题学习法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首创,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现在,很多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以及一些高级中学,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此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性,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法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是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第三,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四,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基于问题学习法在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性交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1~3]。

《功能材料》这门课,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且应用性较强。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功能材料知识讲授给学生,有必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自觉获取新知识。具体可采取下列步骤实施教学:

1、按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同一时期,布置给学生具有相同新知识点的问题,如同属于功能陶瓷类材料,或同属于信息材料类材料。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需要,分析出新知识要点。

2、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提出质疑、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分析需要获取的新知识。因为可能学生提出的新知识要点只是对旧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知识。

3、帮助学生找到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图书馆,相关网站,甚至咨询有关专家,要求小组内学生尽可能多交流。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监控,鼓励,引导他们进行高水平的思维。

4、评价各小组的总结报告,并分析比较不同小组的结果。对他们获取的新知识要点进行比较,在全班展开讨论,以精练知识。

5、为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部分知识点,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并且先讲知识点,然后再讲知识点的运用,调查学生,评价不同的学习效果。

通过比较,明显感到学生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下,可以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