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例6篇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1

一、音乐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只是音乐作品的半成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材开发与管理“明确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然而,我们发给学生的教科书只是音乐作品的半成品。因为,这种以教科书为载体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学习、感受音乐来说,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不利于“学生探究”和“独立操作”为此,笔者继续提出“音乐教材应包括音乐教科书和配书VCD光盘”这一观点,其理由是:

音乐是听觉艺术,这是音乐的自然本质属性。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绝不是通过学唱乐谱来实现的,而是从“听音乐”开始的。尤其是在大众音乐环境中,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年儿童都因为音乐(歌曲或乐曲)“好听”才要去欣赏和学唱的。即使是专门从事音乐的人也很少有人通过读乐谱的过程来感受和欣赏音乐。然而,在中小学生还不会或不怎么会读乐谱的情况下,只发给他们一本带有歌词、音乐曲谱和音乐知识的教科书,他们几乎没有多少能力,也没有兴趣直接从教科书中去感受音乐。因此,现实中学生对音乐教科书中音乐作品的学习,仍然被束缚在课堂上,仍然在老师提供音响资料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学习和感受。因此说,我们发给学生的教科书只是音乐教材的“半成品”,而这样的“半成品”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便利。

见于以上理由,笔者继续提出,发给学生音响资料(磁带、特别是带有卡拉OK、原唱、舞蹈分步教学的VCD影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感受教科书中的音乐作品。学生在社会音乐环境中听会了许多歌曲这一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至于音乐教科书,教师手中有一本足以。也就是说,教科书所提供的有限的音乐知识、乐谱、音乐常识完全可以由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来共同解决。

二、发给学生与教科书配套的VCD光盘,是今后音乐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

笔者认为,如果学生手中有了与教科书配套的VCD光盘,学就可以在课余时间一方面能听赏美妙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能调空卡啦OK为自己伴奏,还能欣赏到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们的精彩表演。这样,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和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的中小学生从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教材音乐作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手中有了音响资料,只要喜欢,他们就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欣赏(品味)那些充满神奇魅力的音乐作品。这要远比只发给他们一本音乐教科书适用的多。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2

一、采取学前准备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材料

在音乐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今天,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教材上的音乐知识存在一定的抵制心理,认为其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启导,在课前为其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其在实际的音乐课堂学习上积累相关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识,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进行学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自行进行无的放矢的资料收集,而是应该根据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教案和相关的中职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方向性明确的资料收集,从而保证收集过程的明确性和科学性。

在具体的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各个小组的任务去对即将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有关历史、地域、民族和社会风俗等相关的社会知识收集,从而通过资料收集的工作去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和音乐背景的主要特点、歌曲和音乐作品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内容,进而通过课堂的多媒体方式去展示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以经验交流的方式去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以课本内容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而言,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触不同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激发其音乐学习的灵感和激情。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在音乐学习课堂上就可以更加积极地去了解音乐的背景文化,从而更深层次地为日后的音乐学习提供重要的途径。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为学生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提供指导

音乐风格是一种音乐类型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判别标准,它反映的是某种音乐文化的特色。因此,教师在中职音乐课堂上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时,需要对多种音乐风格进行相关的探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为其往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学习法可以提供一种高效的手段和途径去为学生体会和学习不同的音乐风格。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和迎合学生对于不同音乐享受和欣赏的乐趣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和关注,最终促进其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授歌曲《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典音乐进行相关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日本曲目《樱花》进行相关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种类和背景的音乐风格,从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感受两种不同音乐类型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现场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两首曲目音调旋律的异同,从而引导其对相关的异同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音乐听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同时,又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终促进其音乐知识的学习。

三、通过音乐作品创作的实践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语言

音乐文化是通过各种相应的独特音乐风格体现出来的,而音乐风格的主要内涵则是通过音乐语言而实现音乐内涵的传递的。教师要让学生营造属于其自身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类型的审美情趣,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音乐节奏和音域音色等音乐基本形态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不同的音乐文化。在传统的中职音乐课程上,教师多数是严格按照课程安排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去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式教育,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从而为学生更主动和更活跃地参与中职音乐课堂提供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教学探索思考

由于中国音乐史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根据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意义,对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策略,以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质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音乐史教学意义

首先,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音乐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同时,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历程的见证,学生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了解到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背景及中国音乐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对中国音乐有了充分了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史的意识。

其次,中国音乐史对各种形式中国音乐发展时间及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原因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将音乐与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结合学习,对音乐有更充分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三,中国音乐史见证了中国音乐从夏、商、西周时期到现在的整个音乐发展的历程,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音乐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发展,从简单的打击乐到目前多种形式和种类的音乐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明进程。因此中国音乐史教学不仅具有音乐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历史意义。

二、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

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采用的教材不够科学,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远古时期的音乐》、《汉唐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音乐》,《明清时期音乐》、《时期音乐》、《抗日救亡时期音乐》等等[2]。而其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分别有不同的乐器、民间说唱等等,因此出现教材内容繁杂的特点,无法抓住教学重点。此外,音乐史教材属于单纯的说讲教材,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单纯以讲授教学为主,没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将复杂的音乐史教学内容以填鸭式的方式讲给学生,使学生无法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影响了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严重缺乏民主性,因此无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与教师缺乏互动交流,使教学内容显得死板、生硬。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效率。

第四,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鉴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仅对音乐史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以应付考试,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的现状,对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科学采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在以往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由于教材选用不够科学、合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单调,时间及发展线索等不够系统化,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困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缺乏信心。因此,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选用较科学、合理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在教材中要配以可以提供鉴赏和欣赏的音乐素材及古代乐器图片,更多的音乐乐器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同时中国音乐史教材还应具有一目了然的时间线索及发展规律特征,使学生在学习时面对繁杂的音乐史教学内容,不会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知识发展线索较系统化,使学生在学习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对中国音乐史学习的信心,提高了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

(二)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较传统化的问题,影响了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研究型教学法,在进行《时期的音乐》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期间在音乐方面的创作,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讲解[4]。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材料搜集,找出时期产生的音乐。将所找到的资料进行课堂共享,学生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时就对五四时期音乐产生的背景及音乐表达的历史意义和音乐形式进行充分的自学研究,在资料研究与课堂共享时,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丰富的资料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史进行学习时也相应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因此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民主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意识。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大都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现状,使教学缺乏民主性,因此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由此可见,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民主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民主性,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交流及合作,进而达到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抗日救亡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先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进行回忆和讨论。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回忆抗日历史,对抗日时期的历史及对历史的观点进行探讨[5]。通过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适时加入《抗日救亡时期的音乐》教学内容,学生沉浸在学习中,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感受。在学习结束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及历史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陈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生将见解共享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加以适当指引。在民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表现出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科学进行音乐史鉴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由于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音乐史也具有较强的鉴赏性。因此针对以往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缺乏音乐鉴赏教学的问题,教师应完善中国音乐史教学工作,增加音乐史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音乐史拿出来与学生共同鉴赏。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找到相关历史时期的音乐,使学生进行深刻的体验、鉴赏。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当时的音乐进行鉴赏,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远古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找到相关的音频,使学生对简单的打击乐器进行了解,在对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音律等音乐特点及音乐形式进行鉴赏、分析时激发了学生对远古时期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史鉴赏学习中。在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当时著名的“巫”文化,当时的音乐是人们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学生了解远古时期的中国音乐形式,对中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6]。

结论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学科。音乐的历史发展背景决定了音乐的表达方式及音乐时代性,因此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使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最终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长远发展。(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苏毅苗.高校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浅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14(06)

[2]刘东兴、郭滕.多媒体教学在《中国音乐史》课中的应用.软件导刊, 2006,02(06)

[3]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云梦学刊, 2015,01(02)

[4]张婧.论高师音乐史教学中的“环境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2,11(02)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音乐 快乐 教材 生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说明了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学海无涯为什么一定要“苦”作舟呢?假如每个老师把“学海无涯‘乐’作舟”奉为教学宗旨,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愉快遨游,学习将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

“乐(音乐)即是乐(快乐)”,音乐教育专家吴斌在解读音乐新课标“愉悦性原则”时这样说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呢?我认为应该在选材上多下功夫。

一、选取校本教材

新课标指出:“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后续选材,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

音乐教育呼唤与生活、心理、德育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适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也是音乐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音乐课应当结合其他相关文化和姊妹艺术,使之成为一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课程。例如:当我们在音乐课中讲到歌剧时,免不了要联系文学;讲到民歌、民乐时,免不了要联系民族历史、民俗、民风。这一系列相关材料的引用,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合理安排。

我所说的选材,还包括音乐课中常用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例如教师在介绍中外乐器和乐队编制的时候,按传统的方法是:一张教学挂图 +教师逐一介绍,假如教师能拿出几样乐器实物来就算是很棒了。现在教师只要上互联网查一下资料,轻易就能找到所需要的相关课件或FLASH,不仅实现了视听结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堂上现场操作,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及不同乐器组合而成的音响效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选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因学生不认真听讲而苦恼,形容我们的音乐课堂是“对牛弹琴”。其实,“对牛弹琴”的典故并非只是在指责“牛”的愚蠢,同时也是在说弹琴的人缺少对牛的必要了解,错在选曲不当。对牛弹琴必须“合其耳”、“顺其义”而用之。如果老师能够首先反省自己,及时了解教育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吗!记得我曾听过一节物理课,虽然授课的是位特级教师,语调铿锵有力,可我还是听得一头雾水。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许“开小差”,要做学生们的表率,结果还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煎熬中度过了45分钟。对于听不懂又不感兴趣的知识,我作为控制能力很强的成年人都无法做到钻心听讲,何况未成年的孩子。以上事例,说明了课堂教学中选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如果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听不懂,那一切教学目的都不可能实现。因此老师们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绝不能让我们的教材成为看不懂的“天书”。

三、选材要满足学生的快乐需求

为什么许多孩子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呢?有位中学生在网上发帖说:“我们班同学很不喜欢上音乐课,因为我们老师老教课本上的老掉牙的歌。还老讲专业知识,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这位学生的话反映了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心理。在新课标中,艺术教育的愉悦性原则,决定了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快乐教育。所以音乐课选材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快乐需求。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元素,使学生们能在情绪盎然中接受音乐教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话表明了快乐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先人所重视,以色列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伊扎克・帕尔曼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的教学可以说是‘快乐教学’,因为音乐是使人快乐的,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学习中也轻松快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使学生快乐”作为他们的从教原则,我们当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快乐需求。我有一次在给初一年级学生介绍6/8拍节奏时,选用了“洪啸音乐工作站”的FLASH课件“圣诞老人指挥游戏”作为训练教材,学生们模仿圣诞老人的动作激情指挥,模仿各个小矮人的动作及拍点进行节奏训练,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课堂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薄薄的音乐课本并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单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度,对“超女”、“快男”的狂热追捧中已不难看出这一点。新课标提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学校音乐教育不应拒绝社会,而要融入社会;不应脱离时代,而要走进时代,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靠拢。新课标允许教师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还可以选择课外的音乐作品来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把符合学生“胃口”的流行元素充实到我的课堂里。例如:在欣赏《天鹅湖》第二幕“场景”音乐时,我有意选择了台湾S.H.E组合演唱的《REMEMBER》和韩国神话组合演唱的《TOP》来与“场景”音乐作对比(这两首歌都是以“场景”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旋律,还兴致勃勃地跟唱起来;在学习《大海啊故乡》这课时,我想到,我们的家乡连云港也是座海滨城市,若能结合我们家乡的海、家乡的歌进行教学,那样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于是我选用了《在海一方》歌曲作为拓展教材,通过《在海一方》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深化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如果老师不善于挖掘和利用新材料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话,即使是质量再高的音乐,也无法实现它“快乐”的价值。其实音乐老师不该片面地考虑要学生学什么,而是应该多问问他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看来,是否能实现音乐教育中的快乐愉悦氛围,关键还在于联系学生与音乐的这根纽带――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活动区;音乐课堂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54-01

新课程开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的音乐课堂确实发生了很多惊喜的变化。但大部分老师都停留在自己的教法上苦思冥想,所以在很多课堂上,基本上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跟着教案走,学生很少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呢?我在本校四、五年级的学生中做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式来学习音乐”的调查,在“与小组的同学一起学”、“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学”、“自己选择学习”及“老师讲,我们听”四个选项中,选择前三项的比例大大高于第四项。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内心深处更喜欢自主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音乐课堂是否也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活动区,供学生来自主选择呢?教师给学生提供配有丰富的书籍、可操作性工具、设备以及其他动手操作材料的活动中心,学生可以从中自由地选择用于探索音乐所需的材料与实践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殊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专心从事各种活动,完全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体验之中,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智能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活动区”的创建

“活动区”要精心布置,让学生一看就喜欢,做到简洁、新颖、美观、童趣。

还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常见的一张钢琴,几把椅子的单一的编排,尽量使教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能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场所。

我们思考并实施了下面的活动:

1、把“活动区”安置在什么地方 主要是教室两边和教室后面的场地,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见它们,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去看、去取。教室的墙壁、桌子等都可以是创设“活动区”的场所。

2、设立多少个“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立应以音乐学习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与个性发展为目标而创设,还要兼顾教室的整体环境,一般设立3――5个为宜。具体可以根据教室的大小来设定,初期可以逐个建立,活动中心的设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变动。

3、为“活动区”准备什么样的材料 “活动区”的材料由师生共同准备,如:乐器坊:陈列各种打击乐器以及师生自制的一些简易乐器。音乐家画廊:布置中外音乐家图片、生平介绍、主要作品介绍。音乐书吧:提供艺术类书籍如音乐史、舞蹈史、校园歌声、音乐家明信片、乐谱等。“我行我秀”:表演道具、学生表演的图片等。

音乐课堂“活动区”的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由地选择用于探索音乐所需的材料与实践活动,最终以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客观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是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1、利用“活动区”丰富学习方式 音乐课堂学习中常见的实践活动有演唱、演奏、舞蹈等。这些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除了集体学习还可采用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活动,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学习,是带着浓郁的兴趣展开音乐学习的。

2、利用“活动区”设计学习活动 通过实践,我以“我行我秀、乐器坊”等活动区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平台,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活动,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学生们通过欣赏同学的表演,有了更直观的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对台湾校园民谣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接触到更多的曲目,增加了音乐信息的储备。

教师为学生设计有层次的表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形式,适时地展现自我,表达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另一方面多种形式的表演丰富了歌曲或乐曲的表现力,使学生在排练、表演、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我把学生表演的照片在“我行我秀”中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感和被他人欣赏的满足感。

三、取得的成效

“活动区”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把普遍参与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选择,都有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

音乐课堂“活动区”学习方式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基本理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环境,提供了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自主学习,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地获取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音乐教师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人音版 新教材 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75-02

教材是体现学科体系承载学科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的编排和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自2003年起,我市各中小学一直使用人音版新课程教材,至今已完成了第一个轮回。在新教材实施第一轮后,作为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通过近八年的培训和课堂磨合,逐渐褪去了新教材的神秘面纱,于是笔者对新教材使用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一次粗略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希望为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使用添上一份绵力。

一、新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在我市音乐教研员与教研组员的支持配合下,笔者对我市新教材的使用现状做了以下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一)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各年级选抽了一个班级,调查总人数为289人,调查方法为问卷法。调查数据显示表示喜欢的占54.7%,有点喜欢的占38.1%,不喜欢的仅占7.3%。

学生对新教材基本认可,满意度比较高。

(二)教师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市教研大组的各位成员,每个年级总受查人数为15人,都为音乐专职教师,调查方法是问卷法。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新教材的平均满意度为68%,认为可以凑合的平均为14.7%,不喜欢的平均为19.1%。

(三)教材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此项调查对象是我市所有专职音乐教师及兼课8节以上的音乐兼职教师,人数为69人,调查方法是现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能较好完成教材所有教学内容的仅占1.5%,基本完成教材所有教学内容占18.7%,只能完成部分教材教学内容占79.8%。调查表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四)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

为了解实施新教材试用以后,我市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情况,2007~2008年度,我市音乐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两次音乐抽测活动。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以上两次抽测结果并不理想。对此,本课题组也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至于创作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薄弱环节,它的调查结果就更不尽人意了。100名被调查对象中,表示会简单作曲的只有18%,也就是说有82%的学生都缺乏音乐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当前学生的审美品位与音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在新教材实施了几年以后,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思考与分析

(一)关于“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

在二年级第四册第七课的教学目标中提出: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

思考:创编活动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在一年级的创造领域内容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节奏的编创,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尝试。可在初学创编,刚认识七个唱名后的小学二年级,即要求让学生“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吗?

(二)关于“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

在三年级第六册第九课的教学目标中提出: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

思考:在课标分学段内容标准中,3-6年级要求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而在三年级六册教材中,却出现了“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的要求,此项目标明显超过标准要求。

(三)关于“竖笛练习吐音、长音,进行二声部吹奏”

在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目标中提出:竖笛练习吐音、长音,进行二声部吹奏。

思考:自二年级开始学习口风琴,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确立音准。在教材中,也很少有具体的演奏练习和指导内容出现,课题组以为编者本意口风琴教学应该是选学内容。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让口风琴进课堂也确实存在困难。那么,作为比较理想的课堂乐器――竖笛,为什么不能更早一些出现在教学内容中。第七册教材已经出现比较多的二声部教学内容,在这个时候才初学竖笛,要利用竖笛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是否有些为时过晚。倘若部分教师在二年级时选学了口风琴,那么到四年级时是同时学两种乐器?还是换学竖笛?继续学习口风琴,很明显缺少进一步的教学指导。换学竖笛,两年的口风琴学习就显得有些随意和浪费。

(四)关于重组、开发教材的初探

1.客观依据

教师具体实施教材的授课时间是教材重组、开发的现实依据。一个学期,具体有多少课时可以实施新教材教学内容呢?本课题对授课时间也做了一次清算:小学每一个学期平均约为二十周,去掉法定假日与最后复习考察所需的部分时间,实际授课约为十六周。我市多数学校音乐学科周课时为两节,那么16×2=32课时。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据此,学校每学期实际教学课标教材的总课时数约为二十六课时。

2.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本次调查各年级选抽了一个班级,接受调查的总人数为286人,调查方法为现场统计法。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唱歌的占19.9%,喜欢聆听的占60.3%,喜欢乐器的占30.1%。这样的结果也许会让许多音乐教师始料不及。音乐课上通常歌曲学唱的时间和分量最多,然而实际上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并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致使学生不喜欢唱歌的原因主要是唱太累、嗓子不好、怕走调唱不好、不好听、太难等。新课改理念强调审美为核心,以生为本,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重组时,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及兴趣,在音乐教学四个领域的比例分配上灵活调整,对教材的重组、二次开发要勇于创新。

总之,教材是落实音乐教学目标的中介,我们要辨证地对待教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新教材,用积极的态度认识问题寻找对策。我们要把“编者”的理论与“教者”的实践相融合相验证,才能使新教材日臻完善,日趋完美,才能大力提高新教材的实施效益,使小学音乐走上健康发展的大路。

【参考文献】

[1]吴斌主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曹理等主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