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范例6篇

小学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1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策略

1、前言

课堂调节主要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阶段中,对课程实施管理控制,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进而可快速、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显现学生核心潜能。令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进行科学知识探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全面升华。科学的教学调控,可开创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率。为此,教师应基于学科特征,探究学生认知规律,良好的调控课堂教学,进而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选实践方式,良好调节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相关心理学研究明确,生动有趣、新颖富于创意的课堂教学,不但可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持续变化、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与求知欲望。为此,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应良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做到得心应手,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合理调节控制,达到既定目标。

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意识塑造以及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较多教师通过以问启知调节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希望实现调控目标。往往该类过于片面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会导致满堂问的过激现象,当然也是不合适的。为此,应考量科学的课堂设计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方能发挥既定功能。倘若问题制定过难,会令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将导致丧失探索学习积极性。倘若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则学生会产生骄傲心理,随意的进行回答,往往不经过思考,不周密细致的研究。这样会令学生无法勤于动脑,形成思维松懈的不良问题。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具有大量的概念化知识,加之小学生善于应用形象思维,因此往往无法掌握学习门道。为此,教师应引入生活实际开展贴近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而令学生快速的接受。

3、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为人们探究学习、从事某类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为推进学生从事学习、形成认知的核心动力。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汲取知识,且乐此不疲。因此,倘若教师通过有效的激励令学生形成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便会在兴趣指引下产生质疑、激励想法。为此,教师应科学调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际上,对科学知识内容中的新鲜事物、不同之处进行鲜明的揭示,可令小学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科学的转变为探究兴趣与学习欲望。由于科学知识具备丰富多样的内容,范畴广泛,由上至下、由远及近,涉及到分门别类、各个层面的原理、技巧。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应积极探究并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富含的吸引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阐释神奇富于玄妙的科学现象以及世间万物规律特征。还可通过直观鲜明的手法,为学生呈现出起苗丰富的大千世界,可创设生动的科学意境,将学生引领到充满想象力的梦幻王国之中进行自由的探索,进而符合其多样性心理需要,令学生形成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提升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小学科学课堂调节应确保机制灵活

成功的科学课程应凸显内在亮点,赢得广泛支持,令学生产生新颖独特之感。实践教学阶段中,基于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对突破学习范畴的问题显现出兴趣,或令教师呈现尴尬情绪,均会令科学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为此,教师可引入合理、灵活的机制、方式,令学生转移注意力。通过因势利导,将突发事件同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将被动局面良好的扭转为有利影响,达到超越想象的优质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敏锐洞察力,善于捕捉充满生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建多元化、动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偏差教师应视为一笔宝贵财富,应善于应用财富,将学生误差当做价值化资源进行科学应用。可利用偏差案例分析,提升学生洞察分析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与纠错技能。

另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做到紧凑与疏密性安排得当。教师不仅应尽量在较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知识信息,同时,应为其预留消化知识、掌握技巧、全面掌握的流程时间,不应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充满信心。再者,对教学知识内容随意性应做到合理掌控、张弛有度。针对预先编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阶段中应合理适度的进行延伸、增减或删除,进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创造性。应通过有效取舍,合理转化,契合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现既定目标。

5、科学设计,创新调节

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令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分离混合物体相关知识时,在探究如何分离盐中粗沙的阶段中,一些学生提出采用过滤纸方式,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可轻轻拍打便可实现分离。还有学生提出通过观察以及手挑方式进行。该方式立刻会引发其他同学质疑。教师则可给予该名学生相应的鼓励,通过小组的真切实验,进行有效总结。虽然可能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粗沙全面挑除干净,然而却激励了学生发散思维,令其不会基于固定模式进行学习,而是通过积极创新,选用丰富方式应对现实问题,进而可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形成良好保护。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学习目标,采用科学方法,令学生放手去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预先准备多样丰富的材料,进而令小组学生很快的找到兴奋点,并积极的投身到实验阶段中,快速的进行设计分析。一旦设计方案得到教师认可,便可快速的获取相应的实验应用材料。这样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协同合作,通过小组竞技比拼,形成强烈求知欲望,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相关知识,掌握综合学习本领。

6、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认真分析、终身学习的重要学科,具有一定随机性,教师即便在课堂教学前期进行充分准备,也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些意外状况,甚至是不和谐音符。为此,教师应提升课堂驾驭、调节技能。教师不应随心所欲的进行教学,学生亦不应毫无顾忌。应注重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做好科学调控,有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做好疏密安排、起伏管理,合理收放,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锋星.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

[2]岑海平.试探小学科学教学的“单元整体规划”[J].教育导刊(上半月)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微课 作用 原则

微课是近几年在教育界兴起的一个新词,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围绕课程中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趣味性强、知识点杂、操作性强的特点。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课这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等,归根结底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积极性低。微课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资源融入到5~8分钟的短视频当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获取更加直观、真实的科学体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短暂的特点,在微课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提炼出课堂的重难点,从而充分融入到课堂当中。

(二)知识传播突破课堂界限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课堂只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微课则呈现在手机上、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观看。微课可以延伸至教学中的任意环节,预习、复习、习题讲解、课外思考都可以借助微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碎片化、片段化的,而且一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在呈现方式上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能够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将微课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其求知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实现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充实微课内容。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思路循序渐进,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在制作微课课件时,教师的软件制作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二、小学科学微课的设计应用原则

(一)设计短小精悍

微课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和思考探索的过程融入到微课当中。微课的核心在于一个“微”字上,要求微课时间短、设计精。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有在短时间内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把所要传递的知识要点都传递出去,才能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弱点转化为优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微课最大的价值,教师就必须在微课设计过程中突出“精”的特点,要精炼微课内容,优化表现方式。

(二)内容主题鲜明

微课时间短的特点决定了单个微课视频所承载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内容上必须突出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一节微课不必讲授过多的知识点,只要解决某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即可。

(三)表现方式多样

科学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如果仅进行单纯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课件时,要通过丰富的表现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车在冰面和沙土路面上的滑动距离进行对比,以表现出摩擦力的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鼓励师生互动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调整自身的定位,设计制作出符合学生期待目标的微课。可以采用提问、设问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带入到微课之外的课堂教学当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为今后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实现科学与生活的融合和渗透。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运用好微课教学,把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情境用微课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科学知识理论框架,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

三、结论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诞生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必将成为今后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天然的联系。把握好科W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微课为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必将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94-99.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4

一、落实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科学观

科学课堂应该让学生体验科学,不单单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应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索等过程,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结果让学生更难以忘记,科学概念的理解、学习态度的形成、技能的获得才能深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安排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活动,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学得才扎实。每一节课都要把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学生在学习某种新概念、新规律的过程当中,会和以前的认知观念发生冲突、产生困惑,这就要排除干扰,新概念、新规律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课堂教学最好从学生身边或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对学生产生的疑惑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科学课所要采取的一般探究方法,让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亲历的实验过程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碰撞的火花,体会到科学发现的乐趣。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旧概念被新概念取代的变化过程,要重视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中认知的发展。科学课教学,是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科学体系,让学生重新演绎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这是学生不断形成科学观念的重要途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动手、乐于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中,教师是引导者,要充分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

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实验的独立性和动手操作能力,改变部分学生只等别人的结果而不愿积极参与的现象,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安排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动手实践,不宜盲目放任。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操作慌乱而引起的意外发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团结协作,自主完成实验任务。

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科学展示和评价

要充分发挥科学小组学习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小制作、小发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科学兴趣小组、小小气象员、生物广角等科学活动小组,吸引爱好科学的同学积极参加,并把主要管理权放给学生,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点拨,不但能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活动兴趣,提高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同学们乐于参与、认真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数据分析、整理、概括能力。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时进行展示、评价也非常重要。在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取学生对实验的见解,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四、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教材,共同参与,通过师生沟通和对活,进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方式,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机统一,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心灵火花碰撞的过程。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鼓励,这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引导学生发言之前,要与学生共同交流,欣赏和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用心倾听,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5

一、合理建立合作小组,优化学生角色职能

如何建立合作小组,让每位同学在和谐的小团体内敢说、敢想、敢做,能说、能想、能做,我认为要实行异质分组,组间同质,每个小组应由4人组成,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监控每组的活动情况,又能用较短的时间统一组内的意见,以便达成共识,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组内的各种才智。同时编组时还要考虑每组中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相当,既要便于学生在组内发表不同的见解,又能促使小组内人人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活动。且每组内学生只是分工不同,即使推选发言代表,我也要求不断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表现和展示自我,形成组内平等的观念。做到有分有合,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最终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生因年龄小,他们对“合作”一词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词典上的解释,没有理解在实际运用中的真实作用,因而造成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不予重视。因此,我十分注重这方面的适度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并有序渗透合作学习的本质:一是探究性。即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既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又要善于总结、归纳,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克服困难,获得体验;二是互补性。成员之间的合作既要体现团队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又要在认知水平上,操作能力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其他人员思维及个性的闪光点,从而开拓和诱发自己的思维,实现自我的完善。

三、充分保证时间,使小组合作更扎实

在课堂教学中,课内每个环节所用时间的合理分配也相当重要,要充分地通盘考虑。我牢牢记住十二个字,“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展示”。教师应尽量精讲,挤出时间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有困难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较好的效果出现。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自我,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倾听,踊跃发言,尽量做到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善于用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

四、强调倾听交流,善于展示自我

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个体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在组内交流,各组在全班交流是合作学习必要的一环。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表述,获取别人的表达信息,仔细去体会。如果感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相符或有质疑时,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插嘴,并作好记录。

五、建立课堂科学评价制度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6

科学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认知活动,其有效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构建。在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时,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科学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提高小学课堂课堂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必要性,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学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养成。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形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以便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1]。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想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案的编写,以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课堂的教学规律,促进科学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课堂中学习《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前,应该对该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结合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磁铁,以便能够满足课堂上的实验要求。教师应该对需要讲解的知识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并且给学生留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观察磁铁的南北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磁铁才能指南北,以便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对课堂上可能突发的情况进行考虑,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为课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的产生,应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讲《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日常的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天气现象,并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会使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性能,能够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要想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只是讲述理论知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例如,教师在讲述《增强抗弯曲压力》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结合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在小组内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然后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看教材中的实验是否与形状有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推测什么样的形状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带领小学生亲自去做实验,加深了学生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结语

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能够强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能够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马静强 单位: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小源.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