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范例6篇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2-0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现当代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散文拥有优美精炼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当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国家的热爱。所以,现当代散文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样

和小说、诗歌、戏剧等比起来,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现当代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散文的题材及立意,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国大计、时代变迁、社会动态、生活琐事等,乃至作者的一时之感与心境情绪,都可以随手拈来,诉诸笔墨。散文昭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世间万物的神秘、空间的无边无际以及时间的悄无声息。此外,散文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幽深,可以借古论今,展望未来,可以“抒愤懑、掳忧患、展玄思、发狂想”。现当代散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二)结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为灵活。古代散文不讲求押韵,句法也不追求对偶和排比,整个文章表现出句式不齐的风格。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述更加自由,不需要有戏剧那样的矛盾冲突,也不需要有小说一般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更不需要如诗歌一样讲究平仄和韵律。散文属于具备一定功底的艺术挥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而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流动性的,是灵活善变的,不拘泥于格式。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意,且别出心裁,就可称作成功的散文作品。

(三)语言优美精炼

人们经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就是由于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动人。散文艺术也可称作“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依靠文采飞扬的语句而表达出来。因此,优秀的散文家不但要侧重意义的提炼,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确保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语言之美重点体现于生动形象这一面,旨在让读者经由散文语言获取美的享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散文的语言还必须鲜明、生动,要具备较强的立体美。时而可以浓墨重彩,时而可以细笔淡描。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作者能够以最精炼的笔墨描述出客观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措施

(一)利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

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散文的重视,并大致了解散文所描写的内容,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散文的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散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当代散文语句优美,感情真挚,学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比如,在学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先朗读3到11自然段,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作者挑选了哪些景色表达故都之秋的特c?”再指导学生寻找核心词句,如

“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晨院落”等。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作者都描绘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等特征,学生通读朗读,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中国现当代散文具有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避免学生“入宝山空手回”。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散文语言又是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散文之美。例如,学到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词句,感受一系列动词、叠词与新颖的比喻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泻”字,生动地描述了月华如水,光照荷塘的景象;“浮”字表述了薄雾弥漫于荷塘之上的朦胧美;“田田”与“亭亭”则表达了荷叶鲜艳碧绿与婀娜多姿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实则蕴藏了作者深厚的表达功力,学生品味这些语句后,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感受到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散文能够叙事、写景、状物,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抒情写意。感情是散文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现当代散文必须要能抒发出一定的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带入散文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细心感受,认真聆听,从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与高中学生隔了较远的时代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老师应当结合实际爱国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文本展开深层解读,让学生自主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受当时的学生为了维护正义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现代散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25

现当代散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当下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浅谈如下:

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脱轨,不能与时俱进

初中阶段安排的散文多为现当代名家的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的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对于提升国民的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作品的编排已经跟当下的初中生生活脱轨,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异常丰裕的时代,根本体会不到物质生活匮乏、人的思想禁锢、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的国人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无法全面理解那个时代的国人的思想和举动,因而就不会从根本上理解文本。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生对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陈腐的生活和对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的批判就很难理解;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尽管是“至情之文”,但由于写于20世纪20年代,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笔者认为语文教材的编排必须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初中教材精选现代经典之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起以点带面的作用即可,把当代的名家之作编入教材更易于学生接受,可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作家如余秋雨、余光中、贾平凹等的作品,除此之外,尽量多安排一些跟时代接拍的切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作品。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更容易理解,会起到更好的人文教育作用。

二、文本的学习多重视课内,轻视课外相关内容的衔接和延伸

尽管新课标颁布了,但散文教学新鞋旧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落后的教学观念,多重视课内文本的学习,轻视课外知识的衔接。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们教师多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探究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完成了这三点即完成了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如果通过课前让学生查阅鲁迅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相关背景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课上重点通过解决以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课后通过阅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有关作品来加深对该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单纯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文章文质兼美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教学务必注意整体之美。而部分教师讲授散文时却成了肢解优美作品的刽子手。经典之作在个别教师手中成为单纯对字、词、句、段、篇的零散的解析,了解作家、掌握字词、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掌握主旨等几乎就是散文教学的程序。教师为了考试技巧而讲解,为了提高成绩而准备,久而久之看似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提高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语文素养却难有提升。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过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和济南冬天的水色这三幅美景来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从而渗透出作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多通过重点分析这三四段的写景顺序、修辞手法、重点词语辨析来应对考试、提高成绩,相对于课文本身的人文性教育作用退到次要的位置了。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深入地阅读,精心地查阅资料,预习好课文,让学生谈自己最欣赏文章的地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集体研讨探究,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火花,教师再顺势引导到文章的整体意蕴上来,让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赞美已渗透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笔者认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单纯的知识讲授对散文的学习来说只是游兵散勇,无法聚合,永远也达不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四、学生诵读少,教师引领不到位,不能真正理解文本

语文学习尤其是散文的教学必须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现在不少的学生不愿意诵读,导致了对文本学习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语文教师的自身诵读功底不足,诵读引领不够。

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诵读的专家,学生能从教师的诵读中听出情感,听出人物的悲欢离合,听出景物的鸟语花香……语文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诵读能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诵读声中喜欢上文本,学生才能带着热情读懂、走进文本,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生对诵读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不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问题设计肤浅,教师引领不到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包括字词的识记、层次的划分、语句的赏析、主题的把握等环节的肤浅的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诵读不到位,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几个肤浅的问题中走了一下,根本就不会走进文本。

笔者认为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按照诵读――体悟――入情――品味等环节来设计,让学生有感情、多途径地诵读,通过诵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的赞美,再通过诵读体悟作者对陕北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革命激情的赞美,最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这种赞美之情的写法。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凭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始终掌控住局面,顺势引导解惑,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现代散文范文3

关键词:少教 多学 散文教学 运用

现当代散文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课堂本应是最具有生命力、穿透力的鲜活的课堂,本应是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散文教学本应是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歌,而现当代散文教学本应为语文教学冲出一条新路,为语文教学创造一片碧海蓝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少教多学”模式让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课堂实现双赢

北外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限制,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懒得想什么。反之,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天性和潜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少教多学”的双赢。

二.“少教多学”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要做到“少教多学,教学互动”。

1.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初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2.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培养思考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怎样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初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3.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成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那么教学要做好“三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做好“五让”,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终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创新。

2.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真正体验。

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即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些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的规律,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削皮切块甚至做成果汁喂到学生嘴里。

(三)“少教多学”模式关键在于“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现代散文范文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故乡情的文章着实不少,《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却巧妙地开篇引用此诗作为情感铺垫,简洁地将“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很节俭的笔法,而诗人的感情却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游子久别返家的忐忑复杂心情;引用崔颢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用一个娇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讪来表现人们普遍而深厚的思乡情结。而后文引用的诗歌又升华了一种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诗句。乡土乡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牵如此!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学中融合古诗词的学习,好处自然还有很多:化难为易,巧学怡趣。如开创浪漫主义诗风的屈原写作《离骚》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对于学生字面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灵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体教学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讲解,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有效教学法。教师还要善于预设。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句在苏教语文必修一课本上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用以表现的主题大不相同,一为思乡苦,一为不舍情,学生在理解时肯定有纠结和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鉴赏,即可拓展其视野和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见疑不避、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解决古诗词学习难的问题。

现代散文范文5

语文教学应是以多样性的形式存在的。不单单是指宏观上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指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老师的教授方式也应不同。这样学生才会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不同的文本,感受别样的语文。现代散文的种类很多,我们不但要看它们文体特征的不同,也要注意在讲授过程中的教学方式的差异。这样才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现代散文,从而让阅读教学实现它的意义与价值。

一、现代散文的含义特征

1.现代散文含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题材,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形式。

现代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报告文学等。它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分为记人叙事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议论类散文,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具有较强文学性的作品可根据其内容列为议论类散文。

2.现代散文特征

现代散文的内涵情感表达特征为: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裕文采。篇章形式的特征:篇章短小,题材广泛,真实自然,情文并茂。现代散文表现情感最为个人化,也最直白。并且现代散文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个特征是,它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或者是个人观念。所以在学习与讲授的过程中,我们在关注现代散文的语言美的同时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剖析。

二、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与考点的遗漏

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语文试卷,来归纳试题中现代散文的考点,再对比语文老师们的讲解。老师是否全部讲到了试卷中的考点,这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Z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反思的问题。可能有一部分老师打着考点的旗号,在消减着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一部分老师的确紧跟考试的步伐,但他们有违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效果也很差。因为讲授的效果没有达到,所讲的知识点不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这样的机械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2.教师对现代散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不透彻

第一,现代散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僵化、陈旧、老套。一部分老师还没有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抑或不屑于新课改的要求,忽视它的重要性。这种想法,着实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有的想法。在实行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以后,教师似乎更加茫然,没有很好地应用现代散文教学方法,现代散文失去了在语文学科中的价值。

第二,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现当代散文教学新模式。他们过多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忽略了与学生在现代散文解读方面的互动,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越来越沉闷,学生并没有从老师的讲解中真正地感悟文章。

三、现代散文的教学建议

1.用艺术性语言点亮现代散文课堂

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现代文化气息。因此,教师应用艺术性语言点亮现代散文课堂,对不同种类的现代散文,应运用不同特点的讲授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

2.对现代散文进行多元解读,针对不同类型散文采用不同教学对策

第一,写景抒情类的现代散文: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心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找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埋下的线索,还要注意用诗意的讲授语去进行讲解,更要理解作者的因景而发的情感。

第二,记人叙事类的现代散文: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和作者的相关经历。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些真实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来理解作者所欲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交的目的。而在讲授这类现代散文的文章时,教师应用更具有引导讲述性的语言去进行教学。

第三,议论类的现代散文:这类文章中不只有干巴巴的议论,其中还蕴含了许多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议论类的现代散文中,我们应该探索出作者心智的深邃和生命的本义。而教师的讲授语言应更加理性,引人深思。

现代散文范文6

作者简介:李海兰(1977―),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田河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散文因其语言精美,辞藻考究,手法巧妙,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体验。初中生因为年纪和阅历的限制,在散文的学习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觉得散文很美,但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笔者通过对日常教学的总结,也结合自身理论方面的学习、探索,有了如下几方面的感悟。

一、巧设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散文的热情,才会充分投入其中,用心体验散文的美。因此,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热情

散文风格多样,有叙事散文、绘景散文、抒情散文等。在学习中,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散文《春》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优美的诗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诗人笔下,春色迷人,生机盎然,令人陶醉,而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如梦如幻的春景,春日的迷人景象需要我们接下来在课文里慢慢体味。”用古诗名句引入,再用轻柔的语调缓缓叙述,吸引学生关注美丽春色,关注课文,他们也会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重视朗读,用韵律感染学生

散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着行云流水般的律动美。如果只是埋着头闷声学习,那真是对韵律美的一种辜负。朗读在散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投入感情用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仍以《春》的教学为例,在范读前,笔者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听读,用心分辨老师在朗读各段时的语调,并分析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调朗读。笔者朗读时,根据描写的情景,语调时而急促,时而喜悦,时而轻快,时而舒缓,又时而激昂,学生跟着笔者的情绪,也能沉浸在散文描绘的优美画面中。笔者读完文章后,学生回应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被老师的朗读感染,也能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的语调舒缓中又有一丝急促,表现的应该是对春的期盼;而描写小草的段落,老师朗读得比较轻快,是表达人们躺在草地上的惬意。接着,笔者让学生自己来朗读,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语调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学生对散文的喜爱。

二、全面透析,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散文的教学除了要在形式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是要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系统地掌握分析散文的方法。

(一)把握线索,整体感悟

散文形散神聚,因此,分析时准确地抓住全文的线索也就找到了开启文章情感大门的钥匙。有些记叙性散文会重点着墨于情节,我们就要把握住情节方面的线索;游记性散文可能会有一条时间线索,或者空间移动的线索等;而抒情类散文不论是寓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我们多半可以在作者对景物的描述或者对物的描写里找到线索。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紫藤萝”这个物象来表达感想,作者这样描绘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给人美感,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和愉悦。

(二)品位细节,用心玩味

很多动人的散文都很好地抓住了细节,很细腻地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温软的地方,进而使读者形成共鸣。生动的细节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细节的刻画凝聚着作者细腻的情感,用心把握细节,更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脉络。以《背影》为例,我们常会把“男儿有泪不轻弹”挂在嘴边,而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却四次流泪,而且每一次流泪都非常自然,不是刻意为之,细细品味这些细节,我们不难体会每一次情感的释放以及每一次情感的递进,作者的流泪更衬托出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深情学生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三、文我相融,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学习散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的能力,是为了让优秀的散文帮助学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生如果能文我相融,深化情感体悟,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独立思考,互动分享

散文的学习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在散文教学的课堂上,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讨论。在教学《背影》时,笔者很诚恳地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篇文章里的背影感人吗?”“很感人,因为细节描写很生动,仔细体会那个画面就会觉得很感动。”但也有学生说,“这还是有点让人不能理解,如果作者很想念父亲,也很关心父亲,为什么不把父亲接到身边尽孝,而是写文章感怀呢?”顺着学生的思路,笔者和学生进一步的探讨,“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否适合把父亲接到身边,而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会不会使文中的父亲不愿离开家乡呢?而在这些背景下,文中的分离是不是更显得感情深沉和诚挚呢?”通过这样的自由讨论,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互动以及独立思考后的表达,帮助学生抓住了散文的精髓,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跨出文本,二次创作

在散文教学中,学生在读懂原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散文的学习不是为了束缚学生自由的心性,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阅读欣赏能力,丰盈的情感体验,更深邃的思想,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产生独到的见解,感受到别人没感受到的东西。当然,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而言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笔者也只是初步尝试,让学生收获创造带来的乐趣,也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上一篇任命通知

下一篇存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