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通知范例6篇

任命通知

任命通知范文1

在员工调换工作岗位后,通常要给本人通知性文件,说明由原任职位调往新的工作岗位,这就是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

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写作格式

撰写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时应注意:

(1)认真检查员工的姓名及职位;

(2)将原任职工作及新任工作阐述清楚;

(3)写明新任命日期。

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

一、姓名 文号

二、职位 日期

三、所属部门

四、新任命工作

1.

2.

3.

4.

5.

6.

五、原负责工作

1.

2.

3.

4.

5.

6.

六、任命日期: 部门经理:

任命通知范文2

[关键词]AutoCAD教学 任务驱动法 任务设计 实施过程设计 任务评价

《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中基本命令外,关键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命令快速、精确地绘制机械图样。

在《AutoCAD》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系统的讲解命令,然后由学生上机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尽管也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各个命令,但学生往往对繁多、复杂的命令目不暇接,很难对命令进行综合使用,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教学效率低,效果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寻求一种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方法,既能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把完成任务作为学习的线索,使学生在其中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将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效果的指标。

一、任务设计

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每项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从分析某一“任务”开始,“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同时,任务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中各知识点的串连点。通过完成任务,可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要仔细推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可成功、可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关系到任务驱动法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1.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任务――设计阶段任务

教师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设计出有明确目标及具体要求的阶段任务。

首先,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入门部分(介绍AutoCAD的主要功能、工作界面、基本操作命令等)、基础部分(介绍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绘制简单的二维平面图形)、提高部分(介绍辅助绘图工具、图层、块、文字、尺寸标注等,绘制较复杂的机械图样)、精通部分(介绍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绘图的精度和效率)这四个模块。

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精心地分析教学模块,然后将模块目标巧妙地包含在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从而得到教学中的任务。例如,对于基础模块部分,由于涉及的命令有很多,教师可以把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穿插融入到各个平面图形的任务中,可以选择一些既包含所学的知识点,又比较巧妙、有趣的简面图形作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正多边绘图工具时,布置如图1所示的任务给学生学习讨论。任务具体要求是以点(100,150)为中心,作一边长为40的正方形,在该正方形的外边再作两个正方形,外边的正方形四边的中点是里边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只要巧妙利用正多边绘图工具中内接于圆和外切于圆这两个选项,就能快速完成任务。

再次,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AutoCAD绘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原则,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于基本绘图命令,由于涉及的命令较多,教师可通过设计由直线构成的平面图形、由直线、圆及圆弧构成的平面图形、由矩形、多边形及椭圆构成的平面图形、由多段线和样条曲线构成的平面图形这四个不同复杂程度的任务,达到完成基本绘图命令学习的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要设计可思考空间、富有挑战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任务,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一般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第一是“临摹任务”,第二是“改造任务”,第三是“创造性任务”。例如学生学完基本编辑命令后,我布置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学生思考。把图2中一个圆通过编辑命令完成一组菱形圆(如图3)。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阵列命令来完成,但必须对阵列对话框中行数、列数、行偏移、列偏移、阵列角度的设置很熟练,才能灵活运用阵列命令快速完成任务。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学生在阶段任务的引导下,敢于动手,每一节课都有成功的喜悦,逐步对计算机绘图产生了兴趣,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努力可获得或多或少的技能。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主题任务

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设计初具规模、综合性的主题任务。学生通过阶段任务完成基本绘图命令、基本编辑命令、辅助绘图工具、图层、块、尺寸标注等内容学习后,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完成如图4所示的齿轮零件工作图。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并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为完成自主创新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设计创新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给学生介绍一些常规的绘图方法,而对于一些绘图技巧只能靠学生在不断的绘图训练中摸索。但教师可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供一些创新任务,让学生积极去探索。如教师设计一些图形,可引导学生灵活、巧妙运用所学的绘图工具,达到快速、精确绘图的目的。总之,如何灵活运用绘图工具,提高绘图精度和效率,是本课程的最终要实现的任务。

二、实施过程设计

任务提出以后,如何实施才能实现预定目标?实施过程设计是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设计。

例如,在讲解自动追踪功能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前面所学知识完成如图5所示平面图形绘制任务,结果学生完成速度普遍较慢。能否用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自动追踪功能的学习。这时,我再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自动追踪功能快速确定点的位置,我一讲完,学生即刻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对绘图方法作了调整和创新,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前后两种绘图方法的分析比较,学生深刻领会到自动追踪功能的妙用。

又如,学生在学习块的内容时,我精心设计了标注表面粗糙度(如图6所示)的任务给学生学习讨论。在绘制机械零件图时,标注表面粗糙度是绘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标准对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数字的书写都作了严格规定,随着表面位置的不同,符号及数字将发生变化,因而标注表面粗糙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种真实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这时,我再结合实例讲解块的创建、块的插入、块的存储及块的属性等内容。讲完后,学生就开始尝试利用块的功能标注表面粗糙度。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讲解;对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任务完成后,鼓励学生探索其它一些标注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价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回顾。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块的有关知识,还能灵活应用块的功能快速高效地标注表面粗糙度。

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

三、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整个任务完成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一方面,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及时客观地加以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创作感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

评价主要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同学之间互相抄袭,极大扼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认为教学评价不应只看学生知识的正确性,更应该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等。具体评价见下表1:

评价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在《AutoCAD》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把好任务的设计、实施及评价这三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俊宾,惠文.AutoCAD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实例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0).

[2]王斌,李磊,张国华.中文版AutoCAD2006实用培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任命通知范文3

记者:我们注意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请问,为什么要增加这部分内容?请具体谈一谈这部分内容。

朱小蔓:合理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是因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被凸现出来。在我看来,宽泛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出现。本世纪以来,随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明确提出,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后,关注和尊重自然生命存在与质量,讨论和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挥生命潜能与价值等那些更多涉及生命现象,关注生命关键期的变化,指导生命健康成长,包含更多生命元素的教育理念、纲要及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一些地区、学校尝试进行。

另一方面,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矛盾、价值失范、不良风尚也严重混淆了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念,这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冲击力。

据统计,1995-1999年,自杀是我国15-34岁人群首位死亡原因,自杀率每年26.04/10万人。此外,青少年吸毒、暴力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关注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成长的学科,更是责无旁贷。很高兴看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生命教育已经明确作为重要教育专题提出来。

《标准(2011年版)》把“珍爱生命、感悟人生”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之一,将“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同时规定了以下课程内容:“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等等。

除了上述集中体现的生命教育目标及内容外,也有分散、融合在其他教育内容里的,可以把生命教育的角度考虑在教学活动中。

记者: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些内容呢?

朱小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对生命这个议题有所认识和思考。孩子如何获取生命的经验,是通过父母、老师及周围人如何对待他而形成的。如果教师能够温和地对待孩子、尊重他、爱他,那么他也会这样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所以,教师是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述有关知识,而是需要更多引领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包括以自己的平等、坦诚,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及经验与学生分享。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体会生命的价值”,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次进行:

1.感受生命的奇迹: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什么会让你相信生命是一个奇迹?可以展示一个生命的诞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神奇。

2.感受生命的脆弱:在各种灾难面前,人的脆弱。

3.生命值得敬畏:展示在灾难面前,生命的坚强。

4.生命中有爱:寻找爱的图片与故事(亲人、同伴、社会成员彼此间)。

5.生命中有美:发现和感受生命的美。

6.生命的意义:探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你觉得你的生命值得一过?”

7.寻找到生命的方向之后,你要怎么做?

教学过程中,生命话题被一步步引向深入,学习和探讨这个话题的主人则是学生。

进行生命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触动。是生命活动的“在场”。教师要以敬畏生命为首要原则,关注课堂中学生生命生存状态,精心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避免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罚学生,甚至无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生命伤害……总之,我们反对脱离学生生命个体空谈“生命尊严与意义”。

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于教师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力量去和学生的生命相遇、碰撞。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记者:《标准(2011年版)》中还加强了对公共精神、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为什么?

朱小蔓:是的,的确有所加强。为什么加强呢?首先,公共精神、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现代社会的基本体制――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的实现,需要现代公民的支撑,而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第一次将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至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其次,公共精神、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是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学校要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这样的人是有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的人。公共精神、公民意识教育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如何把行使以公共自由为基础的个人权利同履行对他人及所属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协调起来等。这些内容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

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的公共理性精神普遍缺乏。早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大师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解剖。在现阶段,人们的公民意识还很淡薄。愿意享受权利但逃避承担义务的情况还屡见不鲜。公共精神的缺失是一个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因此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记者:能不能解释一下,何为公共精神?何为公民意识?

朱小蔓: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是《标准(2011年版)》中的重要概念,需要认真把握。

公共精神,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它是指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和执行。它事关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明面貌如何,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成熟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由这个国家国民的公共精神表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共生活也愈发丰富多彩,人们生活的公共性质也愈发明显,公共目标和公共价值的意义日益彰显,公共精神成为现代公民必须秉承和塑造的精神品质。对中学生进行公共精神教育的

内容应该包括独立人格的权利主体教育、公共责任意识教育和公共参与精神的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法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基本意识。

公民主体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并具有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翁意识,实质上是一种行使权利的意识,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有序的参与是成熟民主的标志。公民监督意识,是指用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它是人民原则的核心。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观念。法律{规则)意识,即依据法律和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的意识。

记者: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在公民教育方面的调整和加强是什么?

朱小蔓:从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来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标准(实验稿)》只在“总目标”部分提到“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目标内容,在“分类目标”中没有明确提及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

《标准(2011年版)》将“总目标”中的“好公民”修改为“合格公民”,降低了培养要求,更符合教育实际。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的目标内容。

从对课程内容的规定来看,《标准(201 1年版)》对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内容规定得更明确具体。

在《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部分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等等。同时,《标准(2011年版)》围绕公民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比如,“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等。

记者:关于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精神的培育,您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建议?

朱小蔓:《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也就是说,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与,通过实践,在增长社会经验,尤其是公共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包括在参与中改变周围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创造比较好的公共生活。学校生活中就有公共生活的因子,师生应当创造、共建学校的公共生活。陶行知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带头敏于学校公共生活的构建,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的平等与尊重,再如学校管理制度的民主、公平与正义等。公民教育要通过体验公民生活来完成。在班级和校园生活中,要努力创造让学生过一种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生活的机会。比如,如果学校决定给一个学生处分,那么这个学生有权申辩,有权知道学校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还比如,在学生代表大会上,大会主席团和学校领导要当面回答学生代表的提问。学生通过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监督的对象――这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实践。

教学活动应体现民主化,教师本人不搞“一言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此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教师还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公民生活”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公民生活。如,组织开展模拟村委会、县人大代表选举等,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公民的责任。

除此之外,教师更要充分运用社会实践这一开展公民教育必需的活动载体。要与社区建立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渗透公民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和了解社会,为社会奉献爱心。

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性

记者:据了解,《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法律的课程内容变动较大,请问,主要变化在哪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

朱小蔓:《标准(实验稿)》突出了法律意识的要求,但淡化了法律知识的要求。《标准(2叭1年版)》则增加、落实了法律知识的要求,同时,每条法律内容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做行文要求,这为法律意识的树立与形成提出必要的法理知识的支撑。但是,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一定不能上成法律知识课,枯燥地讲解法律条文。另外,《标准(2011年版)》选择的法律知识内容多与初中生的生活主题相关,与初中生适应社会、提高公民意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要求,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讲解。在相关法律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思考、探究与体验。

记者:这些变化的确使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切合时代要求了。请问,类似这样重要的变化还有哪些?

朱小蔓:《标准(2011年版)》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变化,如: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在重视现代社会生活中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在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树立全球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方面,我们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本着调整完善既有认识以及处理好与小学品德课程更好、更合理衔接与递进的原则,在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教学要求上都做了反复审视与仔细推敲。

例如: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依存关系”,它是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在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上去理解生命,理解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小学的衔接,体现对初中生在认识上、在

道德要求上的递进。

例如:“孝敬父母,与长辈平等沟通”,“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孝敬父母、与父母平等沟通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现实社会少年儿童中存在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但我们并不是要求对父母一味盲从,沟通也不仅限于交往技能。其实它是代际交流的过程。美国品德课中就讲没有奶奶的孩子,教育也是不完善的,代际交流在学生品德成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还有,提倡家庭美德要共创,还要共享,这体现民主社会对个人、对家庭成员在伦理道德上的要求,这对初中生道德意识和能力都比过去递进一个层次了。

例如:“体会青春期的美好”。《标准(实验稿)》中仅强调青春期的烦恼是不够的,因为青春期也是美好的,青春生命是极其宝贵的生命阶段。组织开展体会青春期美好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难忘的美好记忆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富有正义感”这一内容,“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正义既是政治的概念,也是个人品德的概念。一个孩子能够从小就知道不能欺负弱小,敢于主持公道,那么他就有正义感。个人美德上的正义感是和社会正义感相通的。

例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标准(2011年版)》中这一增补完善,高度正视了时展的新情况、新要求,积极关注了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环境变化――各种新媒介的普及。要求在网络时代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工具,而不是被网络所奴役。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媒介信息和价值导向,有初步的媒介批评能力,而且能够学会理性利用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我认为,这些要求不仅更高了,也更具体了。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定位为综合性课程,请问,怎样理解这门课程的“综合性”?

朱小蔓: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即将四个知识领域综合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因此,课程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教知识、记考知识。它的生活化特征在于善于围绕学生生活与成长主题组织教学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思想品德课教学,对教师在知识面、综合素质、教学设计与应变能力、在个人美德与性格操守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亲身示范良好的品德以及如何发展品德。他们不必是美德的典范,但他们必须用行动证明他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教师必须清晰地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但又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积极引发讨论和思考,创设条件帮助学生积累正向的情感体验、丰富生活经验。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责任意识教育”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进一步提到了责任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做事不计后果,做不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从公民意识教育,从个人美德教育,也可以从生命教育等多个角度,调动起认知与知识学习、模拟试验、行动体验、思维训练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开展一次安全、守法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1)从家庭、学校、社会等领域,选择一个具体的“安全、守法的行为”问题案例,并引导学生对这种行为后果做出明确的判断。(如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某个具体的交通规则、在学校生活中课间操时排队依次上下楼梯等。)

(2)在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的后果,并对行为后果出现的原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3)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

通过活动总结:行为前,判断;行为中,学会自律和自控;行为后,要学会反思。自我负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引导的过程。

不承担责任的确会付出代价的:

(1)负担。履行责任通常需要时间、精力或金钱。

(2)怨恨。人们可能对做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怨恨或生气。

(3)担心失败。人们可能担心他们不能履行责任或担心由于未能履行责任而受到惩罚。

(4)放弃其他的利益或牺牲其他的兴趣。当人们接受一定责任时,他们可能不得不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或需要放在一边。

(5)不公正。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承担主要责任,合作者可能会不认真负责。

社会越开放,就越需要负责的公民。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是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它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能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愉和满足。也正是在这种负责行事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

承担责任对于其他人的好处:(1)可预测性。当人们履行其责任时,其他人知道期待他们什么。(2)安全性。当人们知道其他人在履行责任时,他们感到更安全。(3)有效性。当有关的每个人都履行其责任时,就能更有效地,或更快、更容易地工作。(4)合作性。当人们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明确每一个人应该履行的责任后,大家会增加合作。(5)公正性。如果每个人都尽了他的那份责任,另外一些人就不需要做超出他的责任的工作。(6)社区精神。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能认真履行其责任,就可能形成一种社区精神或群体荣誉感。

承担责任对于自己的好处:(1)独立性。履行责任具有良好纪录的人可能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极少的监督。(2)自尊。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3)被接受和认可。履行责任的人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尤其是依赖于他们的人。(4)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5)得到承认、地位或收入提高。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赢得荣誉、奖励、新职务的机会或薪俸收入提高。

任命通知范文4

第二条法律知识考试坚持考用结合、以考促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法律知识考试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织实施.具体承办命题、监考和评卷等工作。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办公室和人事与代表工作委员会.

第四条参加法律知识考试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下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一)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及各工作机构负责人;

二)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及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

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四)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第五条法律知识考试的内容分为公共部分法律和相关部分法律。

公共部分法律范围包括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监督法、公务员法等。

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提请任命人员考试的相关部分法律范围包括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

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提请任命人员考试的相关部分法律范围包括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第六条法律知识考试采用开卷或者闭卷的方式.

第七条法律知识考试应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5日前进行。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于考试的3日前通知本人及其所在单位。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范围.

第八条主监考由一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监考人员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法制工作委员会和人事与代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参加考试的人员应遵守考场纪律.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

试题内容和答案应严格保密.本次考试无效,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如有泄露.应重新考试,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法律知识考试成绩作为提请任命的依据之一。

参加考试的人员一律不得缺考.须由提请机关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请假,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试.经同意后,以其他方式另行安排考试。

考试实行百分制.不提请任命。成绩不及格者,60分为及格。无故不参加考试者.暂缓提请任命,可在下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前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者,不再提请任命。

任命通知范文5

一、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

近年来,校园火灾事件频频发生,造成了很消极的社会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因学校未将器材配备完善,对自己使用违章大功率电器设备存在侥幸心理,总是觉得不会发生什么,在离开寝室时又不将其关闭,往往造成火灾;有的学生故意破坏学校消防设备(打破消防栓玻璃门、随意玩用灭火器、偷用应急照明灯的电池),造成在发生火灾时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火灾,减少损失;有的学生对消防安全完全持忽视甚至是漠视态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或其他方面,对消防安全知识一问三不知[2];有的学生在遇到火灾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及时报警,又没有掌握简单救火常识,往往小灾酿成了大灾。

(二)造成学生漠视消防安全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校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技能培养[3]。消防安全教育的欠缺使学生对身边的安全隐患完全不懂得防范,致使学生漠视消防安全,完全不遵守学校消防规章制度,对已经发生的校园火灾不以为然。

2、学校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时,未充分发挥学生在宣传消防安全上的积极作用,未将学生纳入消防教育的主体地位[3]。许多学生还是想通过参与治理来加强自己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但是却找不到途径,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学生会参与其中。目前为止,关于消防安全的社团或学生会组织还是非常少的,甚至是没有。

3、学校采取的宣传途径还不够丰富,学校内的消防文化还不浓厚,仅仅只有少数部分学生才会认真阅读学校消防宣传手册、登陆学校关于消防知识讲解的网站、参与学校组织的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和火灾模拟演习等。

4、学生存在漠视生命的价值观。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青少年存在着漠视生命和生命困惑的问题,表现为近些年来,青少年的暴力事件、自杀与杀他等极端社会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学生不重视自己生命,漠视他人生命,常常在学校里故意纵火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重视学生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重视学生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做好学校消防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工作方针的主要措施,是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是高校深化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三、唤起学生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的措施

(一)建立安全协会,开展安全自治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明显在增强,因此就要求学校领导更新管理理念,引入管理的机制,努力实现校园安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相应的学生协会,实现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由学生向学生”的传播和发展[2]。在增强学生公益心和爱心的同时实现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在学校开展多渠道让学生参与消防工作中来,从而形成人人关心消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1、开设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内容。用明确的文件形式落实全校新生入学后接受两个课时以上的消防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本校或邻校的案件,以案释法,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自己去认识、辨识加强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消防安全意识深入学生的脑海[1]。

2、编制一部消防教材,规范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从青少年学生特点出发,依据消防安全基础理论,组织消防部门人员和素质较高的教师,编制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和教学手册,并印制成册,发放到广大学生手中,给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学提供规范性的教材。

3、建立一个消防安全活动室,提高学校消防安全知识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学校和消防部门资源,建立有消防教育制度和档案、有消防知识园地、有基本火灾扑救器材、有消防教育网站、有消防教学多媒体课件、有火灾预防与自救光碟的消防安全活动室。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将消防常识、逃生知识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4、开展一项活动,营造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少先队队会、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学校消防演练等特色活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实践活动,将防火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和歌谣进行演唱,使广大师生爱听、听懂,牢记在心。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消防安全文化氛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年龄、文化教育、经历、情趣、需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彼此相通,在心理上相互接纳、易于沟通。对于大学校园的主体和主要防护对象,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形成来说,一方面要将校园消防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构建校园消防安全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从学校消防安全文化的角度来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学校消防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有关消防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以一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形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消防安全文化氛围。

(四)防治学生漠视生命,引导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任命通知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 小学生;安全教育;平安校园

“生命的绿洲,在于安全。”安全是什么?太平顺利为“安”,无缺无憾为“全”。安全它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一种期盼,它是来自生命最本能、最真切的呼唤!它是通往成功彼岸的独木桥,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只有在安全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能随时绽放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

有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天有4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失去他们如花的生命!作为学生,一年有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生活,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人安全,全家幸福!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监护人----班主任,具有最重要的教育和监管责任,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所以,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共勉,来共同保护好我们祖国的娇嫩的花朵!

1. 查找安全隐患,做好预设方案 凡事预则立。开学之前,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身边安全隐患必须做到清楚了解。学校事先会成立从上到下的安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负责,确主立岗位,确保每个老师都把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班主任要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拉网式每的安全排查,确保硬件设施无安全隐患,并设想好其它不安全因素,作好预案分析。

1.1 学校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学生之间的打斗行为;校外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侵害;商店、食堂、小卖部食品安全;学生的实验课或实践课,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的意外伤害;课间、室外活动时行走、上下楼或违纪攀爬造成的伤害等。

1.2 家庭方面存在的隐患主要有:家长法制意识淡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的伤害;家长处理问题有失公正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出现偏激;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单亲、空巢留守、私租房屋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学生在家用火、用电、用气等不安全。

1.3 社会方面存在的隐患主要有:校门外交通事故;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打斗、敲诈、侵权行为等;校外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言行和心理威胁;学生因旷课、逃学、离家出走在社会上发生的不安全因素;社会不法分子对学生的引诱、拉拢、教唆; 网吧、游戏厅等诱惑。

如果班主任做到事事小心,做到心中有数,预设好学生的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想孩子们的安全就有了很好的保障。

2. 班级安全管理的策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学校,最直接管理学生的是班主任,学生、家长最依赖的也是班主任,班主任在管理好班级,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做好班级安全管理。班主任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细致耐心、严格地做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班级安全管理主要靠教育、制度和监督,制度要坚持不懈、重在落实,监督要及时到位。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其他科任老师,培养学生干部,形成安全管理的有效网络。要注意坚持以法执教,规范教育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安全责任事故。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1 安全告知

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教育。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班主任要注意如下告知:

(1)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应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

(2)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都应及时告知学生。

(3)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

(4)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加强宣传、演练,形成自救行为

学校、班级要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黑板报、布置安全科普画廊、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等方式,使小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在处处重视安全的浓郁氛围感染下培养重视安全的意识。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事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找家长,这是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表现。针对这一点,班级里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提倡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通过老师教,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包扎方法。创设一些情境,教给学生当遇上突发状况该怎么处理,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当孩子们遭遇意处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这对学生沉着应对突发事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很有成效。

“5.12”“11.9”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防地震防消防演练,是我们学校每学期的必须课程。多次强化训练,孩子们的速度快了不少。我们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有一天能够自豪地说:“灾害不可怕,我们会自救!”

上一篇复工通知

下一篇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