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例6篇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保定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1 京津冀产业关联及保定产业结构升级

京津冀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在内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市经济带,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000万人。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河北是农业、工业大省,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京津的“腹地”、资源供给者和产业转移承载者,与京津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密不可分。

河北省保定市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战略署地,要适应这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则需要保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2年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9:54.98:31.12,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一直保持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一产业结构特征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是相符合的。

我们再来看看京津保三地产业结构差异。从产业增加值看,2013年北京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8:22.3:76.9,天津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50.6:48.1,保定的产业结构为13.1:55.8:31.1。北京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保定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直至现如今,保定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231”状态,如何甩掉这种工业化中期的帽子,加速推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朝“321”目标迈进是保定未来战略制定的方向。这需要保定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在近十五年规划中保定应倾向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后十五年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已有规模。因此,至少未来30年中,第二、三产业必定成为保定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两环。但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90%以上由中小微企业组成,其年GDP贡献达市总产值的60%左右,中小微企业势必成为保定市未来经济发展强大的种子力量。

2 保定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

本论文对保定市50家中小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排除了数据严重缺失的18家,最终保留了32家样本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有纺织服装业、旅游、零售、药材、房地产、加工行业、餐饮住宿业、交通、化工制药业、食品加工和其他当地企业,它们的平均成立时间为4.86年。调查内容包括主营业务、股权、年销售额、资金主要来源、筹资情况及其他。具体情况如表2、表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以下的通常存在融资限制,大约50%资产在5000~10000万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而占约12.5%的企业总资产超过5000万,其资金基本持平,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再从销售收入来看,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的企业通常资金紧张;100万~500万之间的,有超过60%的企业会被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资金压力。500万~3000万的企业占12.5%,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几乎无资金困境;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的3.125%左右企业则可认为不存在资金拮据问题。

注:由于企业有多种融资选择,所以以上比例总和大于1。

从表3可以看出,保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有限的自有资金投入,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比例不是很大。相对于当前保定中小企业信贷缺口,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严重不足。企业的资产级别、项目未来前景的不稳定、金融环境低开放度、当地金融管制等都限制了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其次,自有资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除原创始股东以外,风投资金、机构基金吸收不足。最后,内源融资积累欠佳,中小微企业若靠这部分资金完成后续发展显然十分乏力。

3 保定银行业信贷情况摸底

据保定银监分局公布,截止2011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205.19亿元,各项贷款1352.33亿元,贷存比为42.19%。全市涉农贷款约628.4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6.47%,高于贷款平均增幅9.8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约294.7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1.8%,高于贷款平均增幅16.73%。

2011年保定全市各家银行的存贷款分布情况。其中存贷款余额最多的是河北银行保定分行。河北银行是本省成立最早的城市商业银行,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定中小企业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支持。国有4大银行在保定各地区县分布是最广的,但贷款力度却不大,总额仅约700亿,相较河北银行一家的456亿,实在不是一份理想的水平。农业发展银行是专项资金,不是一般企业均符合申贷条件,因此贷款比例也小;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保定设点很少,仅华夏、中信两家,邮政储蓄虽然老字派,但储蓄能力实在太低;村镇银行起步慢、资本市场认可度几近无。总之,保定整体银行业欠发达,积蓄力量太薄弱从而影响放贷规模。虽然,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辖区金融服务水平,但金融开放程度依然很低。若不加强实施“引银入保“的发展战略,吸引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保定形成多元格局、百花齐放、公平竞争的银行业体系,恐怕很难改善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

4 搭建保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4.1 打造京津冀三地联合融资平台

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不是一句空话,应用实际行动统筹区域利益、加强三方紧密合作。京津冀三地联合贷款就是基于三地利益一致的合作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任何规模企业,特别针对中小微企要应扩大短期金融产品范围。

4.2 构建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区域农业金融资金池”

北京和天津拥有三千多万常住人口及大规模外来人口,他们对粮食、蔬菜瓜果、蛋禽、牛奶等农林牧渔需求为京津周边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保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从事农产品养植、生产和加工,但高级食品加工实力不足。为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农业中小微企业实力,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建立“区域性农业金融资金池”,将当地财政收入划拨一部分来充实资金池。其次,保定的农业经济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到后勤保障作用,因此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来充实资金池。最后,鼓励民间个人或企业向该平台注资,由于这类注资要求返利,因此注意资金拨款流向最好是选择高端食品加工企业。

4.3 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平台

鼓励保定银行、保定商业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做精做细做强。鼓励民营企业控股公司在城市中建立。建立许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行动上,建立覆盖市内外的服务网点。打造本市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标杆银行。发挥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一个新型民营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营业网点深入乡镇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是保定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力量,2011年贷款达456亿,而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的贷款总额不过700亿。

4.4 建立“物流银行”业务平台

虽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货款拖欠现象突出、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也少,而中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很小比例,可每个企业手上都会有流动资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动产资源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琐碎资产”便是利用“物流银行”融资的质押基础。“物流银行”的具体思路是:首先,建立、收集保定市中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流和物流;其次,银行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现金流信息,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配型;最后,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这就是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即企业以市场畅销、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银行根据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4.5 建立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平台

为了方便中小微企业运用融资渠道,可搭建一个直接融资平台,该平台是企业与金主直接沟通交流,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直接融资项目多种多样,有债券属性的,也有股权属性的,企业可灵活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表4)

4.6创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平台

在本市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中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掌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根据产业集群建立专门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开展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业务,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法人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中心向乡镇延伸,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在重点乡镇、产业集群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定向资产委托业务、发展定向债的质量。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渠道,将达到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为村镇银行。为拓展中小微企业的深度和广度,由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特色保险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

4.7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保定尚未建立正规的融资信息查询平台,实现该平台的构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的关键一环。当地的融资信息收集应由政府牵头,并至少包含四大服务功能区:一是传统的融资区,主要提供传统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二是现代融资区,主要依托网贷公司,提供线上融资服务;三是新兴机构融资区,主要通过引入本市一些新型融资手段,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和贷款过桥等及时援助;四是配套的服务区,主要提供资产评估、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信用评级、资金管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图1 保定融资信用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郑立君,苏志鑫.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运营的现状、问题、建议[J].海南金融,2009(11).

[2]吴伟.保定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定位研究[D].河北大学,2009.

[3]任爱华.促进保定市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27期.

[4]张娟,胡书全.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保定市产业结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5]耿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失当的矫正: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难;信贷政策;银行

近些年,由于县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小微企业不论是对于我国的GDP增长,还是对于增加就业率、改善民生方面都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管理水平低下、融资渠道窄,因此也就成为各大企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政府以及银行的帮助,在信贷融资方面应该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银行要引导小微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对于小微企业实施单独的信贷评估体系,构建起适合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从而尽可能地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促使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及意义

1.小微企业划分。一般来说,可以将我国的规模不大的企业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三种,而小型与微型企业可以合并为小微企业。对于企业进行划分时的主要标准是企业的员工数量、企业一年总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自身特点。在2011年出台的对于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文件中明确指出:在交通运输行业,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为企业员工数量小于三百人或者是企业营业总额小于三千万元;而在零售业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为企业员工数量小于五十人或者是企业营业总额不超出五百万元。从中也可以看出,对于不同行业来说,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然而整体来看,小微企业具有数量多、员工少、营业额小的特点。

2.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小微企业虽然规模不大,营业总额低,然而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根据加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169.89万,在所有企业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为76.56%,而如果将个体工商户也纳入小微企业范畴中,这一数值将上升到94.14%。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微企业中只有12%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而其他的大多数小微企业增长都非常缓慢,同时小微企业中出现了市场需求量小、产品难以销售的状况。

然而总的来看,小微企业依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小微企业的贡献不可忽视。根据数据调查资料显示,在2013年,小微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总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同时在税收方面也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财政建设方面作用非常突出。此外,小微企业在我国的就业方面也是有着很大贡献的,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剩余劳动力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而且小微企业由于所需资金少、便于管理,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的政策变动,因此也是我国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主要力量。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背景下的信贷政策分析

如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且我国对于信贷政策进行收缩,导致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时变得异常困难。而从小微企业自身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具有经济实力不足、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同时多数小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信贷技术落后的特点,然而从更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没有对于小微企业实行积极的信贷政策。信贷政策只要是说中央银行或者是银监部门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控信贷结构。而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由于信贷数量小、风险大、收益低,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因此多数的银行部门都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积极的信贷服务,而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大型企业信贷业务。

1.企业与信贷银行之间沟通不畅。不同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会有很多的信贷产品,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信贷知识,不了解信贷流程,同时也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时所需的各种资料,因此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很少。同时多数的小微企业都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报表信息缺失,银行也很难对于企业的信用情况、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因此也就影响到了银行对其发放信贷业务情况。一些小微企业在认识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完全没必要和银行进行信贷业务往来,而且即使从银行贷到款,数额也很小,难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甚至有些小微企业在资金运转遇到困难时,都没有意识到和银行进行贷款,而是采取了来源快的民间借贷,然而这样的借贷业务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出现冲突,小微企业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利率也高,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

2.银行信贷业务困难。和大型的企业相比较,小微企业通常面临着更高的信贷风险,同时单笔信贷业务金额较小,很容易出现不良的信贷业务往来,再加上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都较高,后台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导致多数银行都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而且银行实行的信贷问责制,导致信贷员工的贷款积极性不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微企业得到信贷的机会。银行在进行放贷时也会考虑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而小微企业由于内部制度不完善,担保能力不足,也就难以满足银行的放贷要求。此外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会将不同的企业放在同样的授信通道中,通过相同的评价体系来评判是否要对于企业进行放贷,小微企业通常很难在营业额、资产规模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所以也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

3.缺少相关的信贷政策优惠。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业务往来时,银行实际的经济收益非常少,再加上小微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导致很多银行都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放贷,而且中央银行也缺少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来鼓励小微企业向银行进行借贷,这样就严重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信贷业务都一视同仁,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没有任何的偏向,因此在贷款指标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必然会受到大型企业的排挤,融资也变得异常困难。

4.缺少相关的信用担保体系。尽管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小微企业融资中担保效果却不明显。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性的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担保资格;另一方面我国的担保体系起步较晚,发展不太成熟,担保机构数量不多,可以担保的资金总额小,同时担保成本高,导致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寻求担保机构,也就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水平的信贷政策建议

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业务规模小、不良信贷多、融资通道窄、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的特点,从而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建立起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银行需要从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建立起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对于小微企业单独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同时要加强不同小薇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以及企业、信用社、个体户共同担保的贷款形式;培养通过订单、股份、土地开发权等凭证作为抵押而进行贷款;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贷款业务,丰富小微企业的信贷类型,尽可能地满足小微企业自身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此外,银行还需要对于小微企业实施特别的利率,在统一利率基础上适当进行浮动,而不能将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同等对待,实行同样的利率政策。通过在利率方面做出调整,从而促使银行方面对于信贷结构进行变动,能够把更多的信贷业务放在小微企业上面,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融资。

2.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在小微企业中的信贷业务水平,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信贷业务,对于小微企业的借贷期限、抵押物、还款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信贷业务的可适用性。此外,在小微企业信贷方面,银行还需要适当放宽贷款限制,简化贷款审批过程,缩短贷款业务办理时间,要对信贷具体情况、运用方式、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考虑,尽量放宽小微企业抵押物范围,使用不同类型的弹性系数来加大信贷业务抵押率,而且小微企业自身也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方位的融资手段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银行也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建立起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具体实施规则,加强与提高银行在小微企业方面的服务质量。

3.创新银行信贷服务模式。银行需要转变对于小微企业实施信贷业务的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通过建立起合适的考核体制来鼓励信贷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主动靠近小微企业,转变服务模式,了解小微企业的自身需求,根据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放贷。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信贷培训体系,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自主创业。而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时,帮助小微企业应对好融资困难问题,单纯从经济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源,如当小微企业刚起步时,银行就需要进行介入,为小微企业量身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金融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与小微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借贷关系。银行在帮助小微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财、融资同时,也能使得自身利益得以发展,从而由先前的单纯借贷转变为银行与企业之间实现双赢的局面,从贷后监管转变为贷后服务,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

4.帮助小微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银行以及政府部门要大力提高小微企业整体的质量水平,规范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信用程度,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首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小微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多数的小微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信誉程度也不高,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银行的放贷业务。要促使小微企业转变管理模式,借鉴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用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吸引银行对其进行放贷。其次,要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具备诚实守信的经验理念,严格遵守市场运行规则,通过良好的信誉来获得银行的信贷业务认可,而且银行一旦对其进行放贷,小微企业也要按期进行还款,维护良好的信用水平,为以后的再次借贷打下基础。最后,小微企业需要强化财务管理,做到财务报表真实、透明,向外界提供一个真实详细的财务报表,保证各项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得到银行的认可,实现企业与银行共同获利的目标。

四、结论

总的来说,转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信贷政策是未来银行以及政府部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制度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积极的信贷融资环境在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就业率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相信随着这些积极措施的实行,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体系会变得更加完善,小微企业也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3

小微企业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器,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支持小微企业不仅在国家层面作为大国策,更是河南银监局和全省银行业机构矢志不渝奋斗的一项大事业。河南银监局在监管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成绩,以实际行动践行支小扶微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河南银监局探索建立了“四个体系”。首先是差异化监管体系,近年来先后18次召开专题会议,连续5年印发支持小微企业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将小微企业信贷增长情况与银行机构、业务准入工作相挂钩,与银行高管年度履职评价和选拔任用标准相挂钩,与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相挂钩。

同时还建立了特色化目标体系,结合各类银行机构特色和经营实际,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提出不同的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目标。仅今年前5个月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210亿元。建立了动态监测体系,按月监测和分析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的变化情况,按季通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进度。也建立了考核评先体系,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考核办法》,分地市、分机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细化分解,明确完成任务指标的时间进度。。

在银行业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监管部门的有效推动下,河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截至2012年5月末,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26.36%,增量较年初增加394亿元,增幅13.9%,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排名第4位,上升2个位次。据抽样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达91.61%,对缓解小微企业“资金饥渴症”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起步较晚。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所能选择的最适合的融资方式。河南银监局2012年明确提出在河南率先破解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和亮点工作之一。

在政策扶持方面,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监管。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

在改善小微企业服务方式方面,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普惠化建设水平,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探索创新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特色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机制建设方面,支持和鼓励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六项机制”,加大制度、流程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建立激励相容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人员,实行专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科学设定尽责、问责和免责条款。

在专营机构建设方面,要求辖内地方法人机构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定位,年内全部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鼓励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将大企业业务集中在总部处理,所有分支机构专业从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打造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同时,鼓励各银行机构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单独设立小微企业信贷管理部门,将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向社区、县域和大的集镇等基层延伸。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4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事关我县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财政增长和人民增收密切相关。帮助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是政府各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任务与目标。县中小微型企业对接工作领导小组要在后续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县工信局、工业小区管委会、城建局、国土局、房产局等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指定一名副职领导和业务骨干全程负责,力促融资对接及时到位,各对接银行要跟进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尽快落实签约资金额。各企业要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联系,尽快做好融资对接的相关基础工作。

二、强化措施,加速推进。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做好全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对接的基础工作。

1.摸清底数。按照信贷条件和程序,对签约的42户企业的承贷能力、产权明晰情况,抵押担保条件、财务资信情况、评估登记情况,由银行和企业双向进行摸底,人民银行负责收集并汇总银行反映的情况,民企局负责收集并汇总企业反映的情况;3月底前完成摸底工作,双向归并梳理后,统一领导小组协调调度。

2.集中办结。园区内企业统一由县工业小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由县工信局负责、其他企业则由县民企局负责,针对不同企业情况,会商县城建、县国土、县房产等部门,提出解决措施。相关部门要解放思想,简化程序,指派专人服务企业,特事特办,互相协调配合,为企业办好“两证”。对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现场办公、集中时间的办法,尽快为已达投资强度,符合办证条件的企业及时办证;真正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有效足量抵押物问题。

3.全程服务。县民企局、人行、金融办要对银企对接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做到办贷流程推进到哪,服务工作跟进到哪,及时帮助解决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摸清全县所有企业融资的需求,全力促成银行同有需求的企业的融资对接。

4.按季调度。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民企局,具体负责银企对接双方的双向跟踪服务、汇总上报、综合协调工作,建立融资进度每月汇总通报制度。对接银行必须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对接情况(见附件)向县中小微型融资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电子邮件报告对接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汇总,将每月情况汇总报至相关县领导,通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

三、保量扩面,放大成效。各签约企业要争取主动,不等不靠,抓早抓紧完善自身条件,最大程度争取银行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要立足于签约企业的现实条件,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尽量兑现对企业的承诺,又要不局限于签约企业,进一步树立银企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观念,积极支持辖内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生产,切实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争对企业的支持面和融资额两扩张。

四、严格督查,强力问效。针对全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对接履约情况,区分单位落实服务和银行兑现放贷进行督查,开展问责问效活动。

1.对银行分履约面和履约额两方面督查,即:在签约企业都符合信贷条件的前提下,各签约银行必须对所签约企业年内均履约放贷;在企业资产评估足额的前提下,签约银行必须按企业用款需要和进度足额放贷。若因企业自身原因不能放贷,督查时不予问责,但须经领导小组确认。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5

1方法

1.1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的制备当试管菌种处于生长旺盛期(培养7d左右),用10mL无菌水制成悬液,将悬液倒入盛有4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于30℃,120r/min条件下培养30min,制得均匀的孢子悬液,获得浓度为(1~10)×107个/mL。1.3.2紧压银杏茶制备方法银杏叶杀青机摊凉揉捻解块干燥制成银杏毛茶碎断与黑茶兑配蒸茶渥堆称料加黑茶汁调节含水量二次蒸茶接种紧压成型培养发花干燥[8]压制的规格为50g,直径为3.5cm,高为6cm的圆柱状。

1.3茶汁制备以黑毛茶、茶梗与水的比例为1︰50(g/mL),熬煮10min,过滤即得茶汁。

1.4含水量的选择按1.3.2步骤,银杏叶与黑茶的兑配比例为9︰1(g/g),气蒸10min,50℃渥堆4h,加黑茶汁调整含水量为20%,25%,30%,35%,40%,接种量2mL,在28℃、湿度75%发花培养,发酵10d结束后,以最终发花效果和感官评定为指标。

1.5银杏毛茶与黑茶兑配比例的选择按1.3.2步骤,银杏叶与黑茶的兑配比例分别为10︰0,9︰1,4︰1,7︰3,3︰2(g/g),气蒸10min,50℃渥堆4h,加黑茶汁调整含水量为30%,接种量2mL,在28℃,湿度75%发花培养,发酵10d结束后,以最终发花效果和感官评定为指标。

1.6渥堆时间的选择按1.3.2步骤,银杏叶与黑茶的兑配比例为9︰1(g/g),气蒸10min,50℃渥堆0h,2h,4h,6h,8h,加黑茶汁调整加水量为30%,接种量2mL,在28℃,湿度75%发花培养,发酵10d结束后,以最终发花效果和感官评定为指标。

1.7渥堆温度的选择按1.3.2步骤,银杏叶与黑茶的兑配比例9︰1(g/g),气蒸10min,分别在35℃,40℃,45℃,50℃,55℃渥堆4h,加黑茶汁调整加水量为30%,接种量2mL,在28℃,湿度75%发花培养,发酵10d结束后,以最终发花效果和感官评定为指标。

1.8发花工艺的优化选用对发花影响因素较大的4个因素(含水量,兑配比例,渥堆时间,渥堆温度)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根据单因子的结果进行设计正交试验,以银杏酸和银杏黄酮为指标,对发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找到最好的发酵条件。正交试验:含水量为30%,35%,40%;银杏毛茶与黑毛茶兑配比例为为9︰1,4︰1,7︰3;渥堆温度为45℃,50℃,55℃;渥堆时间4h,6h,8h,发酵天数为10d,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方案。

1.9理化指标分析方法银杏酸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9];银杏总黄酮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10];感官评定方法参考GB/T23776—2009。

2结果

2.1单因素发酵条件对茶叶质量的影响

2.1.1含水量对发花质量的影响含水量是金花菌的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微生物繁殖和进行代谢活动的重要媒介,茶叶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改变,酶的活动等活动依靠一定的含水量。含水量过低,则金花菌以及其他微生物难以生长,含水量过高,则霉菌等杂菌容易生长,抑制金花菌的生长,形成竞争,并且影响茶叶感官。从表2可知,当含水量小于30%时,金花菌生长较差,颗粒较小,汤色和滋味不好,说明含水量过低,不利于金花菌的生长繁殖;当含水量大于40%时,有少量黑曲霉生长,说明含水量过高,引起了霉菌的生长,与金花菌形成竞争状态,且口感不好,品相较差。

2.1.2银杏毛茶与黑毛茶的兑配比例对发花质量的影响冠突散囊菌在茶叶上在合适的环境中生长较好,金花颗粒饱满,金花香气浓郁,而银杏叶相比茶叶金花颗粒较小,金花香气较淡,增加一定黑毛茶的比例可以带给银杏茶黑茶特有的香气,增加金花的生长发育,汤色加深,气味加重,更好的口感,并且对银杏酸有稀释作用;当增加的比例过大,则银杏茶的功效成分含量会降低,保健功效降低。适当的比例既可以增加茶叶的香气,更好的口感,又可以保留有效的功效成分,降低有害成分。从表3可知,随着黑毛茶的比例增加,汤色越来越好,从黄绿色到红黄透亮,品质在增加,滋味也在增加,香气越来越浓,但当比例超过7︰3(g/g)时,黑曲霉开始生长,这可能由于黑毛茶中含有黑曲霉,且比较适合黑曲霉的生长繁殖,导致黑曲霉越容易生长繁殖。

2.1.3渥堆温度以及时间对发花结果的影响渥堆的实质[11]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微生物胞外酶,微生物热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物质代谢等的组合作用,使叶片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些物质。渥堆的温度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与微生物的群数量与种类,并且和酶活力有直接的影响;渥堆时间的长短,也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好坏及生长的种类变化,叶片的含水量的多少,渥堆的温度高低,酶作用的时间等,对叶片内含物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表4所示,当低于50℃时,金花菌随着温度的增加,生长越好,其原因可能是当渥堆温度较高时,能够使叶片更好地保持湿热作用,且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叶片始终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促进各种成分的自动氧化,使少部分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当温度过高时,使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大大降低,酶活力也大大降低,不利于叶片成分的改变,不能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如表5所示,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金花菌的生长越好,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越剧烈,对叶片基质的作用越大,对叶片的利用越高,且酶活动的加剧,对成分的改变大大增强,物质发生了改变,为金花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底物环境,促进了金花菌的生长繁殖。

2.2正交试验编码和结果对优化结果采用直观分析法,从表6中的极差值大小可以得出,银杏酸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B(兑配比例)>C(渥堆温度)>A(含水量)>D(渥堆时间)。兑配比例对银杏酸影响最大,渥堆时间最小。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2B3C2D3,即兑配比例为7︰3(g/g),含水量为35%,渥堆温度为50℃,渥堆时间为8h。银杏总黄酮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B(兑配比例)>C(渥堆温度)>A(含水量)>D(渥堆时间)。兑配比例对银杏黄酮影响最大,渥堆时间最小。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2B3C1D1,即兑配比例为7︰3(g/g),含水量为35%,渥堆温度为45℃,渥堆时间为4h。

2.3验证试验综合考虑发现,对银杏酸和银杏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主次的因素顺序是一致的,即兑配比例>渥堆温度>含水量>渥堆时间,兑配比例影响最大,当兑配比例为7︰3(g/g)时,银杏酸含量最低,而银杏总黄酮含量最高;银杏酸最佳组合A2B3C2D3和银杏总黄酮最佳组合A2B3C1D1主要差别在于渥堆时间和渥堆温度,分别对组合A2B3C2D3和组合A2B3C1D1进行银杏总黄酮含量的检测,银杏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8.93mg/g和19.21mg/g,相差不大,故选用组合A2B3C2D3以求得最低的银杏酸含量,以保证质量。在最佳组合A2B3C2D3条件下进行3次试验求取平均值,银杏酸含量为0.41%,且金花茂盛,颗粒饱满,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有浓郁的香气。

3结论

银行小微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实体经济;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29-06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迅猛,供给量逐年增多,各商业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同时为了享受与小微信贷相关的政策激励,纷纷加大小微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我国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7.2和9.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把小微信贷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产品创新、客户开发等方面提出新举措,与此同时,小微金融供给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现状

1.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供给总量逐渐增多。由于银监会从2015年起才开始披露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数据,之前皆是以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披露对象,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2015年四个季度以来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变化情况。

2015年各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见图1),1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为159326亿元;2季度为164337亿元,与1季度相比增长5011亿元,增速为3.15%;3季度为167896亿元,与2季度相比增长3559亿元,增速为2.17%,比2季度下滑0.98个百分点;4季度为176720亿元,与3季度相比增长8824亿元,增速为5.26%,比3季度提升3.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逐渐增多,增长额先减少后大幅增多,增速先放缓后拉升,4季度的环比增长额和增速均超过了2季度和3季度增长之和。

2015年各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见图2),1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2.63%;2季度占比为22.59%,比1季度减少0.05个百分点;3季度占比为22.48%,比2季度减少0.11个百分点;4季度占比为23.23%,比3季度增加0.76个百分点,比1季度增加0.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从1季度开始下滑,至3季度达到最低,4季度又迅速回升,最终超越1季度的水平,达到年度最高值。从整个年度来看,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增速水平大于贷款余额增速水平。

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供给量有差别。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商业银行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截至2015年底,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也不同(见图3)。五类商业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最多,为60195亿元,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34.07%,是大约排在第二位的农村商业银行的1.5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比较接近,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比重皆超过了20%;外资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最少,仅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1.01%。同时还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贷款,如此高的市场集中度,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行业的市场竞争,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截至2015年底,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见图4)。五类商业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最高,达到了52.25%,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占比为42.95%,排在第二位,两者均远远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23.23%;而排名三、四、五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占比却均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M管其小微信贷的绝对量远超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然而其小微信贷占比却不高。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新特征

1.供给体系趋于完善。从银监会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有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分别达到了133家和665家,外资银行法人共有40家。商业银行提供小微金融服务,主要通过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来进行,包括专业部门、专营机构和专业支行。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庞大的机构网点、员工人数优势和处于前沿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专营机构,成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则利用其立足地方、与小微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增设扎根基层、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成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供给主体数量大大增加。

2.运行机制独立高效。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运行,遵循“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和单独会计核算。与此同时,为保证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六项机制”,一是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程度,基于大数原则确立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以产生的利差来弥补小微信贷的风险。二是独立核算机制,将小微信贷业务与其他信贷业务区别开来,对小微信贷的成本和利润进行独立核算。三是高效的审批机制,授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基层机构合理的权限,减少小微信贷审批层级,简化审批程序,设定严格的放款时间上限,提高审批效率。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对小微信贷部门的员工所设定的业绩考核机制,既要因防范风险而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又要包含必要的正向激励措施。五是人员培训机制,对小微金融员工展开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以应对因贷款审批层级减少而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六是违约信息通报机制,主动搜集各自所负责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信息,并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通报,实现信息共享。

3.信贷产品日渐丰富。各商业银行科学设置贷款期限,实现到期续贷“无缝对接”,陆续开发出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小微信贷产品。循环贷款只需经过一次审核,在授信额度的有效期内,小微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进行贷款的提取和偿还,按日计息。年审制贷款,小微客户只需要在贷款授信到期前,通过银行的年审条件,便可自动续贷,无需归还原贷款,也不需签订新贷款合同。通过对还款方式的创新,保证了小微企业贷款资金使用的连续性,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再次申请贷款的成本,同时还避免了小微企业断贷、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相继开发出了“政府+银行+企业”、“政府+银行+保险”、与非政府第三方合作贷款等贷款模式,其中非政府第三方主要有特定客户群的自律组织、管理单位和核心企业,等等。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也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定力不足。就小微金融管理来看,多数商业银行在提出战略目标后,并没有做出更为明确的战略实施指导细则,仅仅设立宽泛的小微金融业务框架,或是借鉴甚至模仿其他银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需求,在运营机制持续性建设上定力不足。同时,多数商业银行更为侧重业务的展开,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向基层业务部门倾斜,而对于产品设计、服务优化却关注较少,在客户体验优化层面定力不足。

2.结构性问题较突出。国内现有研究多表明,现阶段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裕,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更多的是由于结构性问题而引起。本文用2015年底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融资指数来反映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投向结构。小微企业融资指数是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的一个分项指数,可用来判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因此可以把该指数作为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投向结构的代替指标。(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是全国第一个按月、专门反映小型微型企I及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状况的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2015年5月开始于每月初连续,包括宏观总指数和六大区域、七大行业、指标各分项指数。通过这一指数的,可以更加生动地追踪和展示小微企业群体生态趋势,用一种更为科学完备的方式,描述和揭示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取值范围为0到100,以50为临界点。

从表1中能够看到,七大行业的融资指数均不高,皆在临界点50左右,但除了住宿餐饮行业外,融资指数皆高于行业指数,基于整个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水平来说,各行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较高,七大行业中,仅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三个行业的融资指数超过了50,且服务业最高,为51.8。也就是说,从信贷投向看,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少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小微信贷所占比重最大,对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却支持力度不够。

3.产品同质化现象频发。尽管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但在产品类型上却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发小微信贷产品时,仅仅是在同业间进行借鉴、模仿,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复制,某些所谓的创新产品,虽然产品名称、宣传口号不同,但产品性质、申请流程、利率水平方面却差别不大。同时,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挥本行的比较优势,在目标定位、客户选择等方面存在盲从现象,忽视了不同银行之间业务管理、运营机制和风险管控等层面存在的不同,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关注不够,产品创新多为集成创新,而自主性创新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频发。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1.小微金融长效机制不健全。由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多数商业银行受传统思维影响,以追逐盈利为首要目标,依然偏向大中型企业,并没有以战略眼光、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微金融对银行转型发展的作用。其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往往只是为了应付监管,小微金融仅仅徒有其表,自然收效甚微,结果又加剧了对小微金融的轻视,形成恶性循环。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存在易变性,显得定力不足。同时,短期诱因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多数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从2013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超过2013年一倍有余;不良贷款率也从2013年的1%上升到2015年的1.67%,信用风险不断爆发,商业银行纷纷做出业务调整,普遍将业务重心转向消除不良贷款上,“惜贷”现象成为常态。

2.经济环境制约了小微信贷的供给结构。地域分布的影响。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涵盖的七大行业中,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大多分布在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农林牧渔业则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地区。乡镇和农村地区,甚至是县城和小城市,多年来一直处于传统金融服务链的末端,金融资源匮乏;同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小微客户群体相对比较分散,且信用观念较差,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成本较高。相对而言,商业银行更愿意向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基于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国家创新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便重点投向这三个行业。对于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建筑业来说,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往往缺少固定资产,而建筑业的黄金时代也已过去,因此其获取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支持较为困难。

3.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存在理念偏差。多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仅仅是迫于外部的监管压力,内生动力不足。一旦研发出新产品,便马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业务拓展上去,对产品的市场份额关注较多,而忽略了产品的后期维护以及二次开发,使得产品创新出现间断,难以长期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往往是由商业银行总行主导,由产品研发部门实施,而基层分支机构只负责产品推广及业务营销。自上而下推动,这是产品创新的常态,然而真正接触客户的却是基层机构,基层机构对于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最深;相对而言,总行产品研发部门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便使得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产品创新效率不高。

三、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增长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1.扶持中小商业银行。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供给力度更大,因此应当加大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进而提升整个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的小微企业贷款比重。具体做法有,减少中小商业银行在县域、乡镇设立支行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在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增加在这类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小微支行和社区银行,专职服务小微企业,提升小微信贷专业化水平;加快民间资本引入,鼓励民营银行发展,多种措施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壮大。

2.严格落实已有监管措施。针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银监会于2015年调整提出“三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应当严格执行已有的监管目标,要求各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中留出更多的信贷资源,逐步提升小微信贷余额在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以监管目标的实现作为商业银行享受相关激励政策的前提。同时,严格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与传统信贷业务区别开来,既要控制不良贷款率,又要适当程度地“松绑”,给商业银行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更好地开展小微信贷业务。

(二)健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长效机制

1.矫正对小微金融的认知。多数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小微金融仅仅是作为应对监管的一种“面子工程”,从而也丧失了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的动力,应当做好广泛的小微金融宣传,矫正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的认知。一方面,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小微企业更是这种共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小微金融领域存在着无限潜力,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和寻求突破的最佳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将做好小微金融服务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兼顾商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尽全力、不松懈。

2.完善小微金融供给长效机制。商业银行应当以战略性眼光,从全局的高度,系统性的建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由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没有成型的、范的发展模式,各商业银行应当展开积极探索,战略目标设定、管理制度建立、业务运行机制设立、基层分支机构设置、业务人员培训、绩效考核机制确立等等,都要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实行动态调整;同时,也要明确各种制度的实施细则,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长远目标与短期任务有效协调起来,保持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力度

1.小微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创新求变。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小微企业的产业特征、行业特点、发展潜力、区域优势等因素,及其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开展“定制”服务,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实现全程对接。尤其是在初创期或成长初期,提供短期贷款产品并加大监控力度,一旦其能够周转,马上督促其还贷。同时,各商业银行应当大胆尝试发展“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发线上产品,或直接将符合条件的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线上,或结合小微客户的网上交易记录等信息开发出特色线上产品;还可以大力借助移动终端的优势,开发与小微信贷相关的手机APP软件或是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银行最新的小微信贷产品,加大产品信息普及,甚至直接在移动终端上完成整套业务,提高业务的便捷性。

2.尝试改变产品创新模式。各商业银行应当正确认识质量型创新模式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唯业务论”思维,形成与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相配套的产品创新机制,将内部资源向产品创新倾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也不能松懈,应当将产品的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放到与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便可以长期给小微金融产品“保鲜”,进而形成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针对传统的“自上而下”创新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尝试改变创新机制,探索由总行发起、分支行策划的“自下而上”型产品创新模式,或者仍由总行产品研发部门策划,但抽调基层业务经理和业务精英共同参与的研发模式,真正摸清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创新效率。

(四)加大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控力度

1.注重贷前银企互动。由于小微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开展方式明显失去了作用,贷前审查往往难以获取真实的企业信息,因此,其固有的贷前审查流程亟待加以改变。良好的银企关系,应当从贷前就开始培养。对于有贷款申请却没有达到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甚至暂时没有信贷需求却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当主动与其保持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其提供免费的有助于其发展的金融或非金融帮助,在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潜在客户,实现合作共赢,从源头上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信用风险。

2.明确贷后管理价值。贷后管理,尤其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是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能够安全回流的重要步骤。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经营决策存在很大程度的易变性,信贷资金的用途难以保证,因急需资金周转而挪用信贷资金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更应受到重视。商业银行应当设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配备足够的小微信贷贷后管理资源,一方面,密切关注小微客户的经营状况,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做好小微客户的金融服务工作,使得小微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金融帮助,进而改善经营状况,为未来更深层次的业务往来提供可能,实现双赢。

(五)完善小微金融配套服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