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调查报告范例

银行调查报告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1

尽职监督Z-作分工、责任不到位。《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各部门制定的尽职监督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督有明确的分工,《中国农业银行运营监管管理办法》(农银规章[2012122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开、销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开户与注册,印鉴管理,业务授权以及挂失、止付、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等重要业务处理情况”,对运营部门监督电子银行的开户和注册进行了明确;农银规章(20121221号《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门尽职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第七条规定“各支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辖内尽职监督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该文件还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管的具体内容,要求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全面尽职监督。然而在尽职监督实际履职过程中,两部门均未对电子银行业务行使有效的监督与监管,内控合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也未行使再监督,致使电子银行业务监督出现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尽职监督工作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首先,学习培训不到位。随着科技水平、同业竞争、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系统、产品、流程变化较快,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文件更新较快、合同文本较多。但在基层行由于职责分工不清,培训、学习不到位,加之无独立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业务监督从属于多个部门,导致文件流转不顺畅,如某分行在实施企业网银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网银协议就有2006、2009、2012三个合同本在网点同时使用。其次,履职监督不到位,《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现场检查周期、频率及覆盖面为:县(市)级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对辖内网点机构开展一次电子银行业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网点机构数的50%。二级分行电子银行部门每半年至少对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开展一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支行机构数的50%。”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是基层支行分管电子银行业务的个人金融部属于前台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侧重于营销和计划任务的分解、统计和调度,对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督疏于管理,同时也未按照尽职监督要求,设立专职尽职监督人员,尽职监督职责无法落实,同时也未向同级内控部门报送监督计划,牵头相关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监督;运营部门现场监管未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必查事项,致使电子银行业务成为监督、监管的盲区。二是同级内控合规部门、上级行涉及电子银行业务监督的部门也未履行再监督职责、对每季未上报尽职监督报告也未过问、督促和落实。三是奖惩考核不到位,上级行电子银行业务部门和本行相关部门考核未将尽职监督工作考评作为职能部门的考评事项,奖惩考核不到位。(四)尽职监督工作协调、沟通不到位。《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行电子银行部门要与内控合规部门之间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及时相互反馈尽职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要可疑信息、重大问题及整改情况。”在实行监督过程中,电子银行部门、运营监管部门、内控合规部门缺乏相互信息交流、缺乏相互配合,相关数据、文件、信息不能相互借鉴利用。

改进尽职监督工作的措施

(一)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理解尽职监督管理工作。尽职监督管理是指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定位,对下级行分支机构的对口部门及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内部监督的行为,本质上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履行的内部控制职责,是职能部门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要求,也是对条线和同级职能部门监督的要求;是各部门对本条线的机构和员工所进行的内部监管。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尽职监督工作不是某一部门单独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尽职监督管理工作是“三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相较其他部门的监督而言,主管部门对本条线业务情况更熟悉,更便于掌握分管业务中存在的隐患,实施风险管控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完善相关措施,严格履行部门尽职监督职责。一是加强培训和学习。各级职能部门应组织对《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各部门出台的实施细则进行认真学习、掌握和落实;各级职能部门要完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按尽职监督工作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切实将部门尽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尽职监督缺位;完善尽职监督方法,熟悉监督内容、流程和方法,采取现场检查fHtlz现场检查手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各部门监督成果,提高尽职监督的工作效率,对尽职监督情况定期进行检测、监督、分析和报告。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按照尽职监督管理办法和职能部门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现场检查信息的反馈、推动形成监督成果相互确认等;建立监督信息全面共享的信息沟通联系机制和非现场监测报表体系,利用各职能部门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等多种形式,对各系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日常监测;同时相关部门按历史、现时分类建立文件、合同文本库,以便各级职能部门和网点查阅使用,既可以保持文件文本的连续性,又可以确保其时效性,从而提高尽职监督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履职再监督。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2

本着“情况属实、复审严格、责任明确”的原则,按照职能部门初核、县政府审批的要求,通过采用更加透明的操作流程、更加公开的评审机制和更加具体的担责细则,以及将业务最终审核权上收至县分管领导,进一步严格贷款担保审批权限,有效降低盛达担保公司业务风险发生概率,在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在盛达担保公司保证金、注册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强化与政府债务偿还基金、康达公司、应急互助基金等之间的相互补给流动,做到专款专用,实现业务正常开展。

二、办理流程

(一)企业申请。

企业填写《申请贷款担保登记表》并提供法人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及税务登记证,法人代表证明、注册资本验资报告、当期财务报表及过去年份的年度财务报表,项目可行性报告及主管部门批件,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简介等资料。

(二)前期调查。

盛达担保公司指定2-3名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的财务知识的调查人员,实地查看企业资产和生产经营情况,填写《贷款担保申报表》,形成调查报告。

(三)风险评估。

每一笔贷款担保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必须由专门成立的评审小组召开评审会进行风险评估,小组成员根据前期调查提供的调查报告等资料,对该笔项目是否可以办理进行进一步评审,作出准确判断并签署评审意见书。

(四)后续跟踪。

在企业成功获得贷款后,盛达担保公司须安排专人负责贷后情况收集研判工作,定期对接商业银行监督企业资金流向和账户动向,不定期深入企业检查生产销售情况,及时上报异常现象和反常举动。

(五)事后追偿。

因企业自身故意逃债、涉嫌骗贷、挪作他用等行为导致无法正常还款的,由金融办牵头联合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职能机关依法启动司法程序予以追偿。

三、重点事项

(一)对新申请的额度为500万元及以上的贷款担保业务

须将相关情况书面报送县分管领导初审,待通过审核之后由盛达担保公司负责调查落实保证措施,对无有效抵押物的业务一律不予办理。

(二)对申请续贷的贷款担保业务

逐一重新进行调查登记工作,查清资产负债状况,全面落实保证措施,实现无资产抵押向有资产抵押有序过渡。对资金实际使用者为乡镇人民政府、且无资产抵押的贷款担保业务,须书面报告县政府,经县分管领导签字同意之后方可办理。

(三)为提高贷款担保评审会的专业化程度

增加业务研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取“银行推荐、全面考核、定期调整”的工作方式,从全县各商业银行分别筛选3名资深信贷人员成立评审人员人才库(合计30名)。每召开一次评审会即从人才库中随机抽取5人与盛达担保公司4人共同组成评审人员。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农信社;大额信贷;风险;路径

提高大额信贷业务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在严格执行授信集中度管理要求下,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控大额贷款风险。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机制,落实授信业务申请、受理与调查、审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置等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

一、规范大额信贷业务管理

大额信贷业务必须逐级申报审批完成评级与授信,在审批核准的授信额度和授信有效期内给予授信支持。

(一)做好贷前管理的两个环节

一是业务申请。申请人直接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授信种类、用信种类、金额、期限、用途、还款方式、基本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抵押担保方式,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二是申请受理。业务发起机构根据信贷业务的种类、产品不同,按照受理时限要求完成主体资格和材料初审工作。

(二)贷前调查是关键。

1.建立大额信贷业务的客户准入,公司类信用等级至少在BBB级(不含)以上、个人类信用等级至少在A级(不含)以上,且必须通过担保方式办理。低风险业务可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对于未评级或信用等级较低,但能提供100%保敃金,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等质押的,且担保能够全额覆盖债权的,可准入并适度办理大额信贷业务。2.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司法等信息服务平台查询客户的负债和或有债务、大事记、关联方、担保、诉讼等信息,了解掌握客户融资情况和信用状况,分析客户资金链是否稳定可靠。3.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60%,净资产收益率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主营业务突出,原则上有匹配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固定资产(项目融资)贷款除外。5.流动资金缺口测算与申请额度匹配,固定资产贷款已提供符合比例的自有资金投入凭证或证明。6.已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家。调查完毕后,调查人员要形成详实的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是否给予授信支持以及业务期限、利率、抵押担保和风险防控措施等意见。主辅调查人员在调查报告上签名,调查结论应明确表述意见,并对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认为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向客户做出合理解释。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从大额信贷业务的申请、受理到调查结束,应符合相关时限管理要求。

(三)贷中管理很重要

贷中管理是指从信贷业务提交审查到资金支付期间,对各个业务岗位和环节的管理。重点应做好主体资格审查、合法合规性审查、产品适用性审查、业务风险及收益评估以及授信额度及用信审批、落实担保手续、发放与支付等环节的管理。1.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价制度,全面审查大额信贷业务的各种风险因素,必要时增派人员实地进行查看核实,提出审查评价意见。公司类大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审查应从客户背景状况、行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申请授信业务原因、还款能力、确定用信额度和担保等方面,对客户展开风险评价,并撰写审查报告,对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对该项授信业务提出明确的审查结论,并签字确认。个人类大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审查应从客户的主体资格、贷款条件、贷款用途、贷款金额、贷款期限、主营收入(贷款资金投向个人的经营企业或主要收入及还款来源为所经营企业的,需对所涉企业一并开展全面调查),担保情况等方面,对该授信业务提出明确的审查结论,并签字确认。2.大额信贷业务在完成风险审查后,必须提交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贷审会进行审议审批。对审批同意办理的信贷业务,应从严落实审批意见,严格执行面谈面签工作制度,在办妥担保手续后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并对相关权敃进行入库保管。3.严格执行支付管理,大额信贷业务原则上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放款。对于授信使用人使用的部分资金符合自主支付条件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可实行自主支付。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根据“贷放分控”原则,设立独立于前台营销部门的放款执行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等工作。放款执行部门或岗位对授信业务合同手续进行合规性审查,符合授信使用条件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授信使用手续。

(四)贷后管理十分重要

贷后管理是指申请人获得授信支持到偿还贷款本息整个期间内,贷款人对借款人动态管理的整个过程。授信业务发起机构负责对授信业务进行贷后管理。主要包括完整有序建立和管理授信档案及材料;,对授信使用情况、企业情况、担保情况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授信业务属于贷款的应按规定及时做好收息工作,对即将到期的授信及时通知授信使用人,确保如期履约。第二十六条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借款人、担保人和押品进行现场检查,必须在信贷资金发放后的15日内,对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首次贷后检查。定期贷后检查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对于出现风险预警的客户,调整为按月检查,确有必要的,可指派经办客户经理或专职人员入驻申请人或担保人经营现场,持续监测风险化解情况。大额信贷业务的贷后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或项目进展情况、授信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融资和或有负债情况、保敃人或抵质押物的当前情况等。大额信贷业务必须由双人进行贷后检查,按照检查内容要求,对信贷资金的安全状况做出结论性判断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详实的贷后检查报告,签字确认后提交有权人审阅,有权人签署意见后归档。发现严重危及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形,要立即上报。信贷业务到期前一个月,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通知借款人和担保人;到期前15天,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发送信贷业务到期通知书,要求借款人和担保人提前做好履约准备。

二、加强大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一)建立台账监测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贷款监测台账,对大额贷款实行动态管理,按季分析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市场前景、行业集中度、风险评估等,定期进行风险预警提示。风险预警信号:企业负责人失踪或无法联系;客户不提供与授信审核有关的文件;改变主要授信银行;作为被告卷入法律纠纷;现金流出现异常;无合理原因向新交易对手转移大额资金;主营业务削弱和偏离;违反授信合同约定;出现劳资争议;抵质押品出现损毁或市场价值下降;付息或还本拖延,不断申请延期还款或申请实施;主要资金账户余额大幅、不合理减少;其他银行缩减授信额度或提高利率。对出现重大风险预警信号的大额信贷业务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建立风险分析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根据风险预警提示,定期组织授信、风险、审计、合规等部门分析研究大额信贷业务风险状况和管理政策,提出改进意见并严格落实。

(三)建立联系访谈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信贷业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银企座谈、访谈活动,准确了解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为防范授信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四)建立问题授信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市场情况、高层管理人员及企业实际控制人变动等情况,根据客户偿还能力和资金流量,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借款人,纳入问题授信台账,指定专人管理。

(五)建立风险报告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对新发生的大额信贷业务风险,应逐笔分析原因,制定清收处置方案;对于出现影响授信资金安全的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控制或化解风险措施,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三、责任管理必不可少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贷前调查;评审;操作流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环节。

(一)贷前调查方面问题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进行调查,未对现场调查情况进行记录,甚至没有开展实地调查;未严格审核借款人提供的申请贷款材料,未及时识别和发现借款人伪造的虚假资料;没有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包括对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没有核实担保人和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个别客户经理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仅凭个人感觉就形成了调查报告,甚至个别客户经理让借款人贷前调查报告;部分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反映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导致贷中审查依据不足;续贷时未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等问题。

(二)评审审议方面问题

对评审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不严,将客户造假材料作为评审依据;借款人财务报表数据差异较大,财务数据不真实;评审测算不够审慎,部分评审结论与论据不符;未充分揭示借款人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风险,对其偿债能力测算过于乐观;借款人出现严重经营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时仍给予授信;保证担保、股权质押的风险缓释能力不足,抵押物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对借款人、担保人、供货商等关联关系分析不到位,未揭示关联交易信息等。

(三)合同签订及贷款发放支付方面问题

在签订合同时,未认真核对合同条款,对贷委会提出的合同签订条件落实不到位;在资本金未足额到位、四项审批不全、贷委会提出的发放条件未落实等情况下发放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资金支付过快,与工程形象进度严重不符;未能严格执行银保监会相关固定资产贷款、流贷资金贷款等相关规定,贷款发放时未能认真核对资金用途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未能严格执行实行受托支付和实贷实付;未能认真监控借款人资金流向,如借款人或实际控制人通过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等其他多种途径,将贷款资金化整为零,分批转回,最终造成贷款资金被挪用等。

(四)贷后管理方面问题

在贷后管理过程中,个别客户经理不认真履行贷后管理职责,敷衍了事,信贷管理流于形式,如未能持续有效跟踪监督借款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借款人存在的相关风险未能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贷款资金跟踪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对担保人或抵质押物管理不到位,造成担保人过度担保,丧失担保能力;借款人股权等发生重大变化,但未及时办理相应的变更管理;贷后现场监管频度未达到相关要求;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为借款人办理展期、转贷、续贷等手续等。

二、信贷业务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商业银行部分业务人员存在“重贷轻管”、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在贷款评审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没有把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作为首要条件,有些是为了完成贷款业务的考核指标,无视项目存在的风险,忽视贷款是否能够安全回收,以牺牲未来利益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有些将贷款转变为派生存款而完成存款指标等。部分人员在思想上认为在贷款发放支付后就完成任务、万事大吉,或认为自己负责客户都是优质客户,不会出现风险,可以不执行相关信贷制度,在办理业务时简化贷款流程,放宽贷款条件,贷后管理中放松警惕,未跟踪监控贷款资金流向,最终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最终形成损失。

(二)各信贷管理环节衔接有待加强

信贷管理涉及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和部门,但目前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如在尽调评审环节,对项目提出了风险提示、发放支付需要落实的条件及贷后管理需要关注事项,但风险管理部门和贷后管理部门未参与尽调评审,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需要落实的条件和风险提示等相关内容。同时也存在其他问题,如担保问题,业务人员按照评审管理制度及贷委会要求落实了担保条件,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发生了重大事项变化,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贷后管理人员需督促借款人增加担保,但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通常已经不再配合贷后管理人员增加抵质押担保了,一旦项目出现重大风险或形成不良,相关信贷管理人员很有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因此,做好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各环节、多部门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贷管理工作。

(三)部分信贷业务制度不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信贷业务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但个别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个别规定已经不能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如商业银行规定对在建工程项目可以先行发放贷款,待工程竣工后再正式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项目完工后,借款人为减少费用开支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或不配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等情况,甚至存在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中忘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情况,针对这类情况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增加担保,降低风险敞口。

(四)在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

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中,明确了项目受理、调查分析、审查审批、授信决策与实施、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和要求,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造成制度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如四项审批未落实,以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方式发放中长期项目贷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造成贷款资金空转、未办理抵质押登记、不按规定进行抵押物评估、借款人或项目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调整资产质量分类、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另外,个别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顾虑分行和业务人员的情绪和面子,存在“一家亲”的观念,将其发现的问题弱化。

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信贷管理责任

银行工作的本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加强信贷管理,防控信贷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是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并不断更新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全行员工应改变“重贷轻管”思想,强化信贷管理责任,逐步形成发展和风险并重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好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目前出现风险事后被动防控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识别风险、主动化解风险的事前防范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提升了对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信贷管理包括项目尽调、评审、审批、发放支付、贷后管理、贷款清收及不良化解处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各环节的信贷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或实施细则,对各环节提出全面、严格的规定和规范性操作要求,既要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信贷管理环节和流程要相互衔接、相互制衡,从制度流程上为信贷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性原则,增强信贷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度量技术和风险缓释措施,加强信贷业务客户风险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风险预警水平,优化项目的评审和审议流程,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防范重大信贷风险事件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信贷管理各环节的职责,形成部门之间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统一体,为制度的实施夯实基础;同时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1.强化贷前调查,严把项目入口关。贷前调查人员严格落实贷前调查的相关规定,按照“双人四眼”原则,通过现场或非现场调查方式,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工作,独立、完整地反映有关信息。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把实际情况摸清楚,查明白,深入分析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同时结合其在行业地位,进行同业比较分析,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二是要摸清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关联交易,以及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等;核实项目所需的行政审批文件和项目总投资,投资变化较大的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弄清变动原因;调查借款人的重大事项,如重大未决诉讼、重大资产重组、重大生产事故、违法违纪事件等。三是借助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其他非现场手段,收集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情况,以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等。2.加强项目评审,及早识别风险。商业银行应按照各项评审管理制度要求,强化行内各项授信评审制度的执行力度,从项目源头控制风险,力争在尽调、评审等环节识别发现借款人潜在风险苗头,深入分析潜在风险或损失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进一步优化授信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在可控范围内;严格执行信贷投向,严控产能过剩和退出领域,把好项目风险入口关,避免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在授信评审、审查环节,严禁银行评审和审查人员与借款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和沟通,保证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切实防范人情贷款、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3.加强合同签订及发放支付管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信贷合同签订前,应安排AB角互相审核把关,对合同签订的必要贷款条件进行核实确认;建立贷款发放支付审核机制,审核资金支付依据时,应采取双人交叉验证的方法,对相关资料的合规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审核,尤其是对关键环节审核,如项目审批条件、资本金到位情况、资金用途是否与约定相符等,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严防客户经理一人说了算的情况。4.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银行贷后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日常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彻底转变“重发展轻管理”的错误观念。按照“一个客户一套服务”原则,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贷后管理方案,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把握现有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建立客户潜在风险的动态预警和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频度,将目前以风险暴露后再化解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预警和识别风险的工作方式,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同时,在目前强监管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照银保监会处罚的典型问题,加大信贷检查或自查力度,对贷前、贷中、贷后等关键环节的重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做好整改工作。

(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后督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职能,真正建立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开展业务,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应杜绝“一家亲”的观念,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对重大问题要报告董事会,保证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对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应及时预警和识别并报告业务管理部门,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确保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IT信息化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检查专用系统,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对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进行监控,对不合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将事后整改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同时,强化责任认定工作,督促员工勤勉尽职,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人为本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信贷业务同样也应从人和制度两个层面加强管理,既要激发员工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约束体系,防范员工的违规行为,促进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责任认定约束制度,但是如过分依赖责任制约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反而不能达到责任认定的最初目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正面激励引导,按照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给予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工作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整,既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又要让员工感受到压力,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客户经理薪酬市场化,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并积极探索实施客户经理薪酬等级制度,实现职责与薪酬的有机统一。

(六)打造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如在宏观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同时在微观方面又要具备一定的金融、财会、信贷、法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挖掘和储备优秀人才,为信贷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商业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七)加强教育培训,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集中体现了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职业操守等多方面的理念和行为,一个好的银行必须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国际上,有不少商业银行因风险事件造成倒闭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大多不是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而是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导致。因此,商业银行应定期或非定期组织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业务培训,还要包括个人素质、职业操守等相关内容,将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制度、行为等方面融入风险文化,使之转化为员工内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防控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6):108.

[2]李聪聪.探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5):32-33.

[3]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01):67-72.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5

一、大数据应用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中所具备的优势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洗钱行为呈现出手段专业化、主体组织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等新特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需要引入新手段或方法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手段来分析问题、查找漏洞、防控风险。

1.大数据应用是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在传统的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模式下,由于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审计人员一般采用抽样审计,通过部分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测总体情况。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开展的分区域、分业务的反洗钱工作将洗钱风险评估局限在一定的特定范围,对跨境、跨省、跨行的洗钱活动难以准确把握。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用抽样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实现审计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消除监督盲区,助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2.大数据全量分析是对客观事实还原的有效手段

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手段的广泛应用,洗钱资金在不相关的客户群体间流动更为快捷、方便,使洗钱的数据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如果依靠传统审计手段,只能进行局部分析,而大数据全量分析手段的应用可以将信息碎片有效衔接。

3.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实时提供监督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

由于侧重于事后或周期性的审计,传统的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在时效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某些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过多,受人力资源、地域的限制,并不能随时随地开展现场内部审计活动,而洗钱犯罪活动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旦遭遇监管机构的调查,难免会遭受处罚,影响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大数据在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有助于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实时提供监督服务职能。

二、大数据环境下反洗钱审计模型构建的几个思路

1.构建大数据模型的数据基础

大数据环境下的内审变革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及审计成果应用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均以大数据平台作为支撑。大数据分析的对象是“数据”,而数据的量级也决定了大数据分析的等级,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繁多、产品系统众多,交易数据也呈海量式的增长,有的商业银行审计数据库甚至达到几百T的规模,存在着大量潜在有用的信息资源,为使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最大化,需要搭建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数据平台,以对这些分离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存储形成大数据集合、开展综合大数据挖掘,用平台来实现跨数据库、跨系统、跨地域式的综合数据访问和分析。

2.建模思路

模型是商业银行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抓手,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洗钱内部审计,基于大数据所构建的模型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反洗钱模型构建主要从资金交易、制度执行等方面着手,下面举例详细说明。

(1)资金交易类模型

该类模型主要根据商业银行账户资金可追踪的特点,从客户的资金交易流水提取反洗钱的相关疑点线索。模型一——涉毒反洗钱模型个人账户在网络交易平台支付加速了贩毒活动的扩散蔓延,国内部分地区贩毒问题突出,区域性、家族化、流动性等特征明显,通过金融机构转移、清洗犯罪所得的趋势亦较为明显。对于交易洗钱的现象,内审人员通过建立模型对上述疑点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包括不限于:调取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根据持卡人身份证号码前四位或前六位筛选出来自或开户地在涉毒高危地区的客户,如整治重点地区、境内外流贩毒问题突出地区、国家禁毒委决定挂牌整治地区的持卡人,在此基础上提取其个人交易明细;提取交易摘要的关键字包括“多多”(即“盐酸曲马多”)、“嘎嘎”“开心水”“开心粉”“麻果”、“邮票”等涉毒黑话字眼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模型二——老年人银行卡异常交易模型针对部分不法人员批量组织老年人开卡用于洗钱的现象,可以根据老年持卡人不太可能有较频繁的交易或网银、掌银交易的特点,通过设定借记卡持有人的年龄来提取异常交易线索,具体步骤包括不限于:调取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根据开户人身份证提取年龄较大仍有多笔交易的线索,如提取年龄大于90岁的老年人年交易笔数大于200笔,交易金额大于1000万元的线索;提取70岁以上持卡人的借记卡通过网银、掌银渠道有多笔且总交易额较大、过渡性明显的交易;提取70岁以上持卡人的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凌晨的账户,如在多次于凌晨在ATM存取款。

(2)制度执行类模型

该类模型主要是从制度的设计及执行出发,寻找制度的设计缺陷或执行中的问题。模型一——自然人高风险客户分析模型此类风险是由于在客户开立账户时未严格履行“了解你的客户”的制度规定,导致在未核实客户洗钱风险的情况下为客户开立账户。寻找此类线索构建的模型步骤:提取反洗钱高风险等级自然人客户名单;提取上述自然人新开立借记卡等账户的线索。模型二——向洗钱高风险法人客户发放超权限审批贷款模型商业银行与洗钱高风险客户建立信贷业务关系时应受到严格审批,向此类客户新发放贷款应由调查及审批人员对客户的洗钱风险进行详细调查,并在调查、审查报告中反映,最后提交有权审批行审批。现实中往往存在调查不尽职、超权限审批等违反制度的情况。构建模型步骤:将“人民银行要求协查的涉嫌洗钱”“涉嫌虚假出资被作为重大可疑上报”等疑点的高风险客户名单导入系统并与经营行新发放贷款客户名单匹配;筛选上述客户新发放的法人贷款审批流程未提交有权行审批的线索;进一步分析经营行在调查报告、审查报告中是否有对反洗钱风险进行提示。

三、大数据环境下反洗钱审计模型构建的展望

1.完善软硬件平台建设,提升模型运行效率

商业银行反洗钱模型成功有效的运行离不开软硬件平台的支持,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软硬件平台建设跟不上审计业务需求的情况,如数据分省存放、系统运行效率低、基础数据迁移导入滞后、模型不能自动批量运行等缺陷,导致审计模型运行效果较差,所以模型开发人员需要一个能够支撑海量数据处理、兼具专业性和易用性的工作平台,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率的数据分析与建模。

2.打破数据信息壁垒,构建模型运行基础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失地农民;金融素养

一、引言

在金融业与数字技术蔓延交融的背景下,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对消费者合理管理个人资产、明智决策金融产品、有效掌握金融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能力称为“金融素养”。全球对金融素养尚无统一定义,有学者将金融素养界定为消费者为了实现个人财务安全而有效决策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国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失地农民在总人口中占比超10%,并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优化其金融行为,对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热情,改善农村贫困面貌,进而缩小城乡发展鸿沟,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

二、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现状

据2018年的《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总体不高,金融能力掌握度不够,金融知识结构单一。结合历年研究及央行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来看,金融素养涵盖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

(一)金融知识表现

金融知识是人们理解基本金融概念,并运用知识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央行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表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低于城镇居民。虽然农民金融知识平均水准不高,但因家庭学习氛围等因素,个体金融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教育和家庭良好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视度越高,因此,父母学历较高的失地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往往更高。具备较高金融知识存量的失地农民获取农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越多,对金融服务可能存在的交易风险、信用风险和农地处置风险等的认知和辨识能力越强。

(二)金融行为表现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市场一直是投资者的“宠儿”,各路资金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涌入。由于中国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农村土地征收价格不断上扬,失地农民手中握有因征地而突然急增大量补偿款,存在保值增值的潜在需求。有调查表明,失地农民家庭平均资产逾300万元,占比90%的失地农民持有补偿现金流的70%涌向地产开发商,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投资渠道较狭隘,房地产行业是其主要的投资领域。在保险领域,被征地农民基本都拥有社保、医保,但对自然灾害保险、养老医疗商业性保险、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却很少涉足。有调查表明购买商业保险的被征地农民比例不足30%,这反映出部分失地农民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遇到突发事件的风险规避能力欠缺。

(三)金融技能表现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同金融行业深度交融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对其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失地农民平均文化素养水平不高,并未参与过专业的金融技能培训,面临金融技能缺失,金融产品与业务不熟悉的困境。一些失地农民对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存在排斥心理,借助现代化技术办理投资理财、电子转账等金融业务的技能缺失。数据显示,10%的失地农民反映平时只使用现金进行交易;50%的失地农民反映不会使用网上银行办理相应理财、网络支付服务等业务。

三、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教育供给不足,金融知识获得渠道匮乏

一方面,失地农民金融教育的供给主体单一。县域金融机构、村委会和教育机构是对失地农民进行金融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但这三大主力针对失地农民举办的系统性金融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较少,再加上失地农民自身金融意识薄弱、金融教育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难以了解贴近切身利益的金融知识和政策,不利其金融认知更新迭代,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缺乏获得金融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失地农民拥有获取金融知识有效途径是提升农民金融能力的重要因素,有愈多形式、愈多途径去了解金融信息,更利于其提升自身金融知识素养。部分失地农民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还局限在口头传达、阅读业务宣传单、新闻广播等方式,了解信息的现代化渠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失地农民面临认知挑战

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向农村金融领域实现信息化的全方位渗透。新兴金融模式的创新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其更具有金融服务个性化、金融产品智能化、金融模式创新化的特定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操作技能的参差不齐,失地农民从数字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失地农民多为中老年人,对于智能投顾、手机银行、网络证券等新兴金融产品接受速度慢,对于线上转账、在线购物、水电煤缴费等生活服务的操作能力不强,很难迅速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终端设备获取金融服务。失地农民较低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认知防范能力限制了其享受金融服务的正规渠道,由于城郊及农村地区金融监管尚处于空白地带,随着地下钱庄的渗透,失地农民中逾90%购买过,有人一次购买都是上万元,还存在聚众现象。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金融认知水准跟不上金融产品创新迭代的发展速度,导致其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阻碍金融素养培育提升

有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民金融素养呈正向相关关系[4]。一方面,失地农民的居住地多为距离市中心偏远的城郊或者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周边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则获取金融信息、金融知识等金融资源和接触存取款、信贷等日常金融业务的可能性较小,从而不利于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的培育提升。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银行网点逾十二万,每万人仅拥有1.31个银行网点。另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对其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种无秩序的金融交易很容易演变成高利贷、非法集资、等危害农村金融环境的金融问题。对于手握大量补偿资金且缺乏金融投资经验和金融知识的失地农民而言,在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易受周边亲朋好友不良金融行为耳濡目染的影响,易出现“羊群效应”,发生低效投资甚至非法投资等非理性金融行为。

四、提升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的建议

(一)增加金融教育供给,提高失地农民金融受教育水平

金融教育在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技能提高、金融素养提升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失地农民的关注需要从福利模式转换到能力模式,发挥金融教育提升其金融能力的作用,以确保其获得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农村教育供给,需要构建由县域政府、农村金融机构、村民自治委员会多方发力的农村金融教育组织系统。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针对性的、层次分明的金融教育方针,面向失地农民的子女,以教育体制为媒介提高其金融素养,将九年义务教育范围拓展到金融教育;面向失地农民,线上利用公众媒体如定期在官方公众号投资理财等实用技能的指导视频来潜移默化提升其金融素养,线下在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中增加金融知识教育板块,尤其要开展投资理财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教育,并针对失地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进行动态追踪与评估。金融机构发挥资金和人员资源配置作用,向农村金融教育领域倾斜信贷资金贷放的同时,定期组织派遣金融行业专业人员同当地村委会联合举办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大讲堂、现场演示农民感兴趣的金融业务流程,让金融教育活动趣味化、高效化。

(二)优化金融产品体验,增强失地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县域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服务模式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基础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欠缺的情况。针对农户常需的小额存贷款、农业保险、支付结算等高频金融服务,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现代科技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同时也要让金融产品操作流程简易化、大众化、便捷化,便于失地农民更快地接受和使用。以小额信贷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技术,针对农民开发了一款名为惠农e贷的信贷产品,失地农民只要轻松动动手指头就能通过线上智能APP、网上银行办理贷款业务,实行农户自主申请、系统自动审批、贷款快速到账的业务流程,申请流程简单,操作便捷,失地农民金融服务体验感大大提升。同时,要防范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对失地农民造成的潜在补偿资金流失风险,就要积极将金融知识的宣传范围扩大到反非法、反高利贷、反网络电信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知识上来,全方位提高失地农民的金融素养。

(三)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应将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活动纳入法律管理的范围,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其在法律限度内进行金融活动,避免非法金融交易活动在监管空白区游走,为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的提高营造优质外部环境。其次,打造多元化、可持续、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除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效用之外,支持鼓励新兴中小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商业保险、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公司扎根农村,加快提高乡村的金融覆盖率。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本要素与金融人才要素供给,开辟失地农民大额资金投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苏岚岚,何学松,孔荣.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基于农地确权颁证调节效应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08):17-31.

[2]王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基于柳州市的调查[J].区域金融研究,2016(08):60-64.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小微企业;企业信贷;金融机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等单边主义导致全球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风险显著提高,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脚步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改革中必然遇到各种短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外需增长动力下降和内部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速6.5%的基本目标,如何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则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小微企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小微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的小微金融发展情况看,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合计达到13.1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同时,小微贷款覆盖面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授信1806万户,较2017年末增长28%。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成效:第一,国家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一系列货币政策为小微金融发展打造宽松的资金环境,释放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银监会统计口径,自2014年央行明确将“小微企业”纳入定向降准考核标准中,小微贷款余额增速逐年提升且大部分时间均高于其他类贷款余额的增速。第二,银行发展战略方面、小微金融信贷增幅已然列入各类型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组建设立小微金融独立部门,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获贷便利性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例如根据各上市银行的2018年年报可见,中国工商银行将“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作为其发展理念,2018年累放贷款平均利率4.95%,比上一年下降0.26个百分点。第三,在创新小微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加大创新力度,产生多种小微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先期白条主动授信和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即“小微快贷”,截至2018年末,“小微快贷”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贷款超过7,10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55万户。此外,中国建设银行开发基于小微企业税务信息和大数据的云税贷。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个一”客户信贷体验,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获得感。第四、在资本配置和效率方面,商业银行开始精准聚焦薄弱领域。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创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为特色的金融新模式,意在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完成较为精准的信贷供需匹配。

三、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和风险大的特点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小微企业是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只有小微企业发展健康,是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小微金融信贷发放的根本。国际比较而言,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年。也就是说,注册3年以后小微企业还正常经营的概率在1/3,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贷款是有风险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首次《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披露,截至2018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3.16%,比大型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出1.83%,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5.5%,比大型企业高出4.1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小微企业贷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商业银行大量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如果小微企业能在经营方面多思考,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融资的筹码。目前,从小微企业本身造成的融资成本高和风险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微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加大

与中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精细性,尤其体现在人员招聘管理上。由于小微企业体量小和人员规模小,缺乏建立完整且系统的招聘过程和规范聘制度内部驱动力,导致小微企业无法从人才资源的分配、人才的选聘、工资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薪酬保障。其次,我国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服务等行业,因此大部分小微企业存在薄利经营,使小微企业发展不稳定,无法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及可增长的薪酬支付,最终导致小微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小微企业的稳定发展。

2.小微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导致管理风险加大

首先,由于小微企业规模限制导致其普遍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组织结构单一,管理工作主要由小微企业管理者直接控制与分派。其次,虽然企业内部划分其他部门,但由于上下级的权责关系成直线型,上级具有绝对的决策权,下级必须服从,导致这种关系组织结构存在权限高度集中的缺陷,极易产生家长式的管理作风,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受到管理者个人能力的限制。

3.小微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制约企业扩大发展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和规章制度等硬实力建设,还要提高企业文化力等软实力。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可以不断地促进企业结构的改进,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企业文化可以引领员工产生企业文化自觉,有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完美融合,提高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黏合度。只有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锻造强大的企业。但是,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收入有限,导致小微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此外,由于小微企业多是家族式经营,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没有形成让企业员工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不足,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竞争力弱

目前,小微企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加之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处在行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此外,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小微企业想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优势不再,现有模式无法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能力,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旧存在。

(二)银行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内生动力仍有不足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际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大环境下,银行业小微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旧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

1.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导致银行小微信贷“惜贷”问题仍然存在

众所周知,银行的行业特点是高负债、高杠杆率和高风险,因此银行趋利避害是其基本的商业逻辑。近几年,人民银行联合保监局和金融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提供的政策和意见,但从银行层面,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和银行风险控制要求下,银行并没有放低信贷标准,依然看重小微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银行货币资产和税收等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际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受到极大的冲击。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经理人调查报告》2018年报告显示,小微金融经理人认为经济下行导致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受关联企业风险传递是导致小微企业信贷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截至2018年底,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大型企业不良贷款率4.17个百分点。从银行层面,小微企业利润薄风险高,必然存在“惜贷”和“惧贷”的问题。其次,银行的本质是企业,是企业就必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银行业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不能牺牲银行业的利益,而对小微企业尤其是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和政策属性,与银行的管理目标存在冲突。最后,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管理不规范、抵押物缺乏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2.小微金融信贷利率缺乏合理制定的市场量化体系

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一系列货币政策为小微金融发展打造宽松的资金环境,释放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间接降低小微金融的融资成本。2019年4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公布:截至2019年3月,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6%,较2018年第四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目前,小微金融信贷利率定价是以政府政策导向为主,而非市场定价导向。小微金融贷款不良率和损失率较高是客观事实。按照信贷利率市场定价规则,小微企业贷款相对成本高、风险大必须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定价来弥补成本。如果让商业银行以损害自身利益去完成小微金融政策目标,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不符,其实现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定价小微企业信贷。但是“保本微利”从理论上是指通过小利润来实现低成本运营,其核心思想是只要不产生亏损即可。这与商业银行盈利的经营目标不匹配,抑制其扩张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3.小微金融信贷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仍然较低

在现有监管体制要求下,并没有细化小微信贷尽职免责等政策,即商业银行如何处理小微金融呆坏账,影响商业银行对小微信贷呆坏账的容忍度。虽然银监会的《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但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经理人调查报告》2018年报告显示:2017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虽然略有上升,但整体容忍度在中等偏低水平。2019年,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规定:“在风险管控方面,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然而《通知》中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仅仅针对普惠型的小微信贷,并未涵盖所有。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银行会对小微企业产生“拒贷”的原因,就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不良贷款的产生会让银行产生信贷风险,使银行收紧对小微企业放贷的信贷量。如果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则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增量资金,将更多的小微企业纳入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范围中。

4.小微企业的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问题有待解决

当前,互联网金融信贷等金融科技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重,为小微企业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提供生存空间。同时,银行间小微信贷产品同质化较高导致信贷筛选标准相似,使优质小微企业成为银行间争取的客户,从而造成优质小微企业过度融资。但是过度融资、多头融资是导致小微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旦小微公司出现任何风险,都会增加其偿债压力,增加信贷违约的概率,导致产生银行不良贷款。

5.小微金融的信贷精准度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存在客户分散、信贷额度小、信贷不规律和金融能力低等特点,导致小微金融很难达到规模效应,因此不能用“一刀切”理念创造小微金融产品。目前,小微金融产品多以产品为导向,而非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造成信贷供需不匹配,导致投资成本高和回报率低等问题,并没有有效地解决普惠金融“融资贵、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极大地抑制了小微金融的持续发展。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平台曾经希望借“村淘”服务站的小微金融模式收集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交易数据,然而,此类模式发展远低于预期的原因是其并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在人口密度,物流体系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导致农村地区对“村淘”服务站提供的服务需求依赖度较低,造成了金融精准度上的偏差。

(三)金融市场对小微信贷作用有限且存在马太效应

银行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并购;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

1引言

尽职调查广泛应用于并购,主要包含以下七要素:一是公司基本情况,包含基本信息、股东出资和历史沿革、公司实际控制人、人力资源结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二是公司经营情况,包含经营情况概述、存货及成本构成分析;三是财务信息分析,包含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资产状况分析;四是行业情况,包含行业政策及对公司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五是税项,包含税率、缴税及申报情况;六是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包含关联方关系、往来余额、交联交易、抵押及担保情况;七是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包含财务、会计核算不完善部分以及相应改进措施等。

2概念

尽职调查亦称审慎调查,通常指在并购过程中,并购者在与目标企业经过协商,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后,并购者对目标企业一切与并购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财务尽职调查是指由专业财会团队为还原真实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对于被并购决策与否以及并购方案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撑。财务尽职调查应关注的事项包括:目标企业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财务会计核算,税项,以往接受外部审计情况等。

3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对收集证据要求较低。财务尽职调查报告,作为并购者了解目标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并购者。报告是基于被并购之目的而编写,阐述了作者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尽管财务尽职调查需要的资料比普通审计与审阅更广泛、更详尽,不仅包括并购目标企业提供的书面资料,还包括访谈记录和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口头说明与解释,但是财务尽职调查不同于审计或审阅,调查工作亦不能执行类似程序,因而不能亦不会提供与其服务相同程序的保障,不会对获取的信息发表意见。由于财务专业人员不需要对报告内的资料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承担责任和做出声明并保证是否存在重大遗漏或报告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该公司最近的经营业绩、业务状况和前景,因而在收集资料时并不严格要求目标企业完整提供证据。

3.2程序过于表面化,不注重实际和背景调查。财务团队往往依据特定的程序执行,使得调查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传统的审计程序一般是按序一一核算会计科目余额的可靠性。对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往往采取函证的形式进行验证。如果被函证方未回函,将会采取替代程序,同时极大可能减弱了证据的可靠性。由于财务尽职调查也不只需要审查财务数据,也需要审查非财务数据。例如,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案例中,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时未关注到韩国双龙集团工会组织对运营的重要性,而在并购后遭其强烈抵制,致使生产难以运营。再如中国铝业对澳大利亚奥鲁昆矿业的并购案例中,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时未关注到澳大利亚税务政策的变化对奥鲁昆矿业的并购价格的影响,导致并购后中国铝业的财务负担和风险增大。由此可见,第一,财务尽职调查报告虽然对证据没有特定要求,但比普通的审计和审阅更具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忽视其中一项重要风险的识别和有效控制机制,并购成功率将大大降低。第二,财务尽职调查很大程度依赖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研究并购目标企业的深入程度。不仅应把握各地税收的不同,也需要了解相关文化差异等因素。不同的财务专业人员因为调查深入的角度不一致,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4影响因素

4.1信息对称程度。在并购过程中,并购目标企业为了抬高并购价格,经常会刻意隐瞒企业的真实状况,给企业蒙上一件漂亮的面纱。而并购方通过正面或侧面的调查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这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并购方能够识别并购目标企业的手段和方式,使信息充分对称,这样就可以更公允地给出正确的并购价格,并能较快地化解并购后因企业文化等因素产生的消化不良带来的影响。

4.2并购目标企业财务完善程度。并购目标企业财务完善程度将影响并购方的判断,有的并购目标企业长期将财务外包给记账公司做账,如果记账公司因为不了解企业业务性质或者没有进行明细核算,将直接决定并购公司了解被并购公司的难易程度;有的并购目标企业财务人员内控不严或者表外做账也将影响并购方的判断。

4.3并购方并购的主要目的。并购方并购目标企业基于多种因素考虑,有的基于扩大规模从而增加上市概率需要,有的基于并购目标企业某项资产或者核心技术的市场前景需要,有的因为原材料紧缺并购上游企业,有的因为扩大消费市场并购下游企业的需要。

4.4并购目标企业人员编制。并购目标企业人员构成及合同签订情况,将影响并购方后续安排,有的企业甚至未缴纳五险一金,根据《劳动法》第72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在合并前,并购方与并购目标企业应该就是否接纳并购目标企业员工达成一致的安排。4.5并购目标企业实际控制人有的企业存在股份代持问题。公司的股东甚至是法人并不是实际控制人。

4.6并购目标企业税收问题。有的企业税收不规范,少确认或者多确认收入,发票不合规,应予资本化而费用化,存在涉税风险。

5对策

5.1应特别关注会计科目其他应收款。法定代表人或者与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个人和其他应付款———法定代表人或者与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个人,需要深入剖析该科目的组成。要想获得该科目的组成就需要企业实际控制人和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配合。在企业中,公司的控制人往往不止拥有该并购目标企业或者同时有参与其他企业经营,这时候,首先应该跟控制人进行详谈,了解企业概况,同时在大致了解后,针对报表敏感问题进行突然提问,观察控制人表情变化,如果表情有些惊愕同时又略有不愉快,面部表情僵硬,那么说明企业提供的资料还是不够齐全。这时候就应该深入企业公司与财务人员进行交谈,因为有些财务人员在企业并购后可能不会被留用,就存在一些焦虑情绪,就要适时指明现在如果并购成功,他们将服务于并购公司,让他们尽量能将疑点帮你解释清楚,在和这些人员交流时,最好是能和他们独处时进行提问,但是不要特意将他们支开进行询问,这时就需要找准时间,如果这些人员能给你一些建议,那将使你事半功倍。同时,在获取有力证据后,应该跟并购企业负责人及时沟通,将所知信息及时透露给并购负责人,让并购负责人协助迫使被并购负责人将所了解事项和盘托出。只要被并购负责人肯配合,该工作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对企业各方面的信息收集。

5.2对资产进行现场盘点,现场考察。实物要做假的话,对企业来说成本很高,而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企业进行多次实地明察和暗访,寻求找出实物资产变化不符合常理之处,也可以结合水电费票据进一步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同时如果固定资产金额较大,需要进行逐项实地盘点并对是否可继续使用进行详细确认。就如这次调查肺炎流调人员一样,抽丝剥茧地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例如在并购某物业公司时,经过与物业人员交流,发现其保险箱中现金被盗的事实,但是账上却未登记该笔款项的处理分录,从而引发财务专业人员对其表外做账的深入检查,避免不实报告。

5.3尽量安排与并购目标企业财务人员同一个办公室工作。虽然企业处于被并购状态,但是往往还在正常经营。此时如果与并购目标企业财务人员同处一个办公室,往往能发现经营上的问题。实践检验真知,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真正地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

5.4关注企业并购风险。深入企业,对公司组织架构、公司人员构成,例如物业公司往往会雇用年龄较长的工作人员,以期待获取更高利益,但是风险收益并存,这些人员发生意外、疾病的概率是年轻工作人员的数倍;关联方交易为股东投资后用亲戚朋友的账号从公司借款,是否支付资金使用费;被盗保险箱未登记损失及已发生损失未进行保险申报等问题都可以反映管理者日常管理态度。以上细节虽小但都将成为谈判的筹码。

5.5其他注意事项。(1)在尽职调查前,首先要了解并购方意图,在全面了解并购目标企业的同时,着重关注并购方需求,加大人力物力在重点项目进行深入了解。(2)关注建议公司股东解除代持关系,还原真实股东结构。(3)根据企业错误应对账目进行相应调整并重新计算税收,该补缴的税款应及时补齐,否则合并后税收问题依然存在,会有涉税风险。同时要关注不同行业特殊的税收政策,以及时规避税收风险。在出尽职报告时,有时候单纯靠财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其他外在力量。例如在并购山头时,需要相关法务人员提供帮助彻查各项文件是否合法。同时也可以借助外部网站查询信息,例如楼盘信息因并购目标企业未提供全面,可以依据“房典·厦门网”公布的楼盘信息资料为计算依据。在核实应收应付款时,尽量进行函证,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1]杨松.企业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存在的风险控制[J].财会学习,2016(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