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3-08 15:43:51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1

银行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 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包括抵贷资产**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一是为帮助各支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长久保持组织资金的高昂斗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好组织资金漂亮仗,力争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突破,向我行独立运行十周年献礼,8月18号,独立经营以来第一次在晚上召开了各支行行长会议,全面动员,紧密部署了“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竞赛将全市32家支行按市场份额水平和所处经济环境结成14组,分别下达各自目标任务,捆绑式竞赛考核,为我行存款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扩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同时,为让全行干部员工通过与兄弟支行的对照比较,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在整个农商行中的排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开办了每周一期《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简报》,每周公布存款情况,跟踪各支行组织资金竞赛动态,定期介绍组织资金做法,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浓烈气氛。9月末总存款比6月末增长了14亿元,存款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拓展。

(二)投身先进性教育,支持地方力度再提高。

三季度,时值**商业银行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我们在行党委领导下,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求真务实,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做到以先进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先进性体现支持地方发展的责任性,以先进性提升地方银行声誉。

以支持地方发展为己任,构建“三走进,三服务”长效机制。一方面继续强化“三农”意识,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大力培植农业支持典型,扩大农业支持面。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行党委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农业产业企业,即:**神龙蛇业,**九州果业,**华美生态园艺,**稷山养鸡场,**澄禾禽业,**未来园林,**唐兴才养牛场。在党委成员带领下,基层支行牢固树立“三农”服务意识,对当地农户、农业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末,我行农业贷款余额比6月末新增3100万元,占全市97%。继续保持了我行农业贷款在全市的绝对份额。

同时,党委领导“三走进,三服务”确定的7家中小企业联系点工作,为我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强化市场份额拓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全行上下结合市场份额拓展,瞄准国有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抵押企业,信誉好、发展有前景企业,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9月底,全行支持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共计**多家,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比6月末新增**亿元。其中抵押贷款占总贷款比例首次突破30%,达到30.2%,比年初提高了2.4个百分点,有效地拓展了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提升了我行地方银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三)常抓基础管理,案件专项治理全面推进。

根据国务院领导加大案件专项治理力度,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批示,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我行自4月下旬开始,案件专项治理组织发动、专项检查和整改总结全部三个阶段工作深入进行。共2页,当前第1页1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我行以《会计升级达标实施办法》为依据,对基层支行在执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及规范操作方面结合案件专项治理,进行了本年度的会计出纳大检查和会计达标升级验收,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寻找了问题的症结,并对操作流程的各个方诮?辛耸崂恚?鞒隽讼嘤φ墓娣叮?俳?嘶峒乒ぷ髦贫然?⒐娣痘??/p>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管理和运作。我行结合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专项检查,着重对全市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情况、贷款抵押率规范情况、担保手续合法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以及本行内部多行贷款情况等进行了清理,有效地促进了信贷运作的规范管理。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找准

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案件专项治理过程中特别是总部集中检查时,我行按照“查找案件苗头,整顿规范操作,促进业务发展,增强防险能力”的总要求,抽调全市50名业务骨干,分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32家支行进行了“地毯式”现场检查,找出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积极实施整改。使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杜绝隐患、遏制案件到位。

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金融业服务时代的来临,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人才的优势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优势上。为打造服务优势,我行自下而上,从支行——各片——总部,在7月份广泛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客户”演讲比赛,对机关开展了“假如我在基层”演讲比赛活动。演讲从分析一个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分析基层员工需求出发,实行换位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促进全行上下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提升,保持地方银行活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发展。参加总部决赛的38名演讲者,通过紧张激烈的演讲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共9名优胜者。比赛中各位选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使演讲比赛内涵得到了提升,优质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另外,以**支行为试点的开放式服务在七月初正式亮相,运行初期就取得很好效果,深受广大客户地青睐和好评。开放式服务摈弃了营业大厅服务窗口上的铁栅栏,实行与客户面对面,心贴心的亲情化服务,从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走进银行犹如走进家一样感到亲近、舒适。目前,营业网点开放式服务正有序向全市推广。我们相信,通过设立开放式服务区来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客户,一定能更好地诠释“离您最近,和你最亲”的服务宗旨,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形象作出贡献。

 

二季度工作打算

 

二季度,是第二届董事会第一年工作的冲刺阶段,针对前二个季度经营工作中存在的存款增长稳定性不够,资产质量优化进度不够,综合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等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将继续围绕半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份额”、“效益”、“风险”和“形象”八个字抓好工作,向独立经营10周年献礼。

1、突出重点增存款,份额再上新台阶。

组织资金始终是银行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前阶段的结对子竞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款的稳定性不强,要继续突出存款增长,强化宣传攻关,强化竞赛考核,强化服务创新,持之以恒把“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争取存款市场份额再上新台阶。

2、紧抓拓展争效益,夯实资本充足率。

今年是我行享受所得税减半政策的最后一年,二季度要继续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紧盯我市临江开发、开发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瞄准有效资产抵押企业,紧抓传统业务拓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力拓展市场,争取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强化各项管理,搞好年内各项财务核算,尽力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反对铺张浪费,杜绝跑、冒、滴、漏,防范各类案件发生,争创最佳效益,扎扎实实地提足资本充足率和各项拨备率,向全体股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狠抓难点求突破,奋力提高资产质量。

信贷资产质量始终是我行效益的根本,始终是我行快速发展的根本。二季度,要抓住年终企业资金回笼较多的有利时机,锲而不舍活资产,一步不松降不良,争取余额占比双下降。一要抓紧以规范信贷五级分类为抓手,加快我行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早日为我行强化信贷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工具。二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争取央行资金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以控制不良贷款产生为出发点,全面完成对支持类企业、控制类企业、和压缩类企业的清理工作,为明年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4、强化宣传树形象,努力营造发展环境。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实物期权;人力资源;绩效评估

引言

人力资本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资本,它可以进行期权交易。人力资本期权的买方即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而做出投资;期权的卖方即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期权的价格是期权买方在交易当期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的执行价格则为双方约定的在期权到期日买方向卖方所支付的为获得其人力资本产权的报酬,期权的标的物是期权卖方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期权的到期日即为双方约定的日期或某段时期内。通过将商业银行中的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可以理顺商业银行委托中的资、权、利关系,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一、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这里通过实例分析某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现状,探寻如何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某商业银行是一家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员工近200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119人,包括总行部门负责人、支行行长及高级客户经理。下面的表格是该银行员工学历的构成情况和各级别职务的学历情况。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知识型人才。从人才在银行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与银行的关系、对银行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程度划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可分为如下层次:

(1)核心层人才。一般包括各级主要领导、管理者;具有关键知识和长期成功所需技能的人才;对银行的战略能力、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人才。

(2)重要层人才。即替换代价高昂的人才,如有大量、长期的客户关系密切的人才、高绩效组织的成员、高度的价值流技能的人才、受过昂贵培训的人才等。

(3)辅助层人才。是可以用内部其他人相互替代的人才和能够资源外包的人才,即其所提供的服务完全可由银行外部机构或人员承担。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层和重要层的人才,是中高管理层的员工。如何分析利用这部分员工将是影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实物期权的绩效评估体系分析

由于环境、收入等原因,商业银行的职工流动性大,对于银行的经营存在风险,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层。该商业银行经过三年的统计分析,包括对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同业银行的绩效薪酬进行研究,制定了新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该体系中的绩效考核主要依据贡献多少、风险高低、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因素,将人力资源岗位划分为A、B、C、D四类,对不同岗位实行差别系数和业绩挂钩比例,其中业绩工资按照“按季考核,年终补差”的原则考核发放。

1、按季考核。每季次月(四月、七月、十月、一月)进行“利润工资率”和“利润费用率”考核,决定被考核单位上季度业绩工资和考核费用总额。

2、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业绩工资总额、员工业绩薪点、员工个人业绩考核结果确定个人业绩工资。

3、上季度考核结果在下季度各月逐月兑现,即对一、二、三季度的考核分别在二、三、四季度各月兑现。四季度直接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年终补差。一季度各月按照上年度考核结果实行有差别的预发。

4、年末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可发放工资总额,如全年已发放的业绩工资超出年度考核允许发放的业绩工资总额,则同比调减次年业绩工资总额,反之则补足差额部分。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得分根据以下方式确定:

年度考核综合得分=(一、二、三季度得分之和)×10%+四季度得分×70%

5、管理部门业绩工资参照分行平均工资水平发放,其平均业绩薪点为全行平均业绩薪点值。各部门业绩工资根据季度考核结果确定,部门业绩工资薪点值=平均业绩薪点值×综合业绩考核得分率。

6、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员工分为支行(部门)负责人、支行副职、市场营销人员、产品经理、会计人员、国际业务B类人员、个人业务经理、大堂副理、管理行政人员、D类人员十类考核。

7、支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德、能、勤等基本素质占20%,本支行综合经营管理业绩占80%。考核结果实行末位警告制,对部室季度考核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黄牌警告,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对连续二个季度排名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主要负责人,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2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同比下浮。

8、市场营销人员考核创利指标,根据总行统一规定的创利折算标准,将各项业务折成创利。同时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等级创利标准,根据个人创利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9、产品经理主要考核产品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根据新产品推广的业务量折成创利考核,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

该体系中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主要根据同业银行的经验,基本工资约占全年收入的40%,比一般银行的30%高,绩效考核津贴占60%,其中季度考核占30%,年终考核占30%。另外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每三年一次聘期考核中达到优秀后,还有额外奖励。

实物期权理论的突破点在于建立了不确定性能创造价值的信念,可以将管理人员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贡献比率与动态的期权进行合理组合,对未来可能具有价值的大小进行相应的确定预评估,减少由于管理人员未来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三、完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考核目的不明确,选拔机制未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完善,薪酬结构不合理等。而某商业银行运用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对吸引人才及降低行业间信息人才的风险,特别是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挽留有明显作用。我们运用实物期权理论与该商业银行体系相结合,对完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所有单位或部门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必须依靠团结协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前面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时,应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具体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所在机构或部门经营目标确定员工工作目标。团队是由员工组成的,只有将团队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位员工,使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完成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因此,在制定员工工作目标时,必须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的经营目标为依据,如对于吸收存款部门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存款,对其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增加存款也应是每位员工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2)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绩效。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是每位员工绩效的综合反映。所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绩效。因此,在进行员工绩效评价时,应将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绩效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即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挂钩,但不同层次的员工对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挂钩力度不应相同。比如,各级行长、部门负责人的绩效应与所在机构、部门绩效直接挂钩,而对于一般管理人员而言,其绩效与所在部门绩效的挂钩力度显然应低于行长或部门负责人。也就是说,组织绩效对级别越高的管理人员影响越大,对级别较低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影响越小,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考核。

2、实行分类分层次评价

各个商业银行的支行乃至其中员工的岗位都是千差万别,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进行分类考核,找出各类员工的共同点,以便对各类员工业绩进行排序。根据商业银行机构设置情况,目前最好的分类是根据员工的级别层次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相同级别的员工业绩是相互可比的。如对于一线综合柜员,我们可以主要根据其业务量和服务质量来反映他们的工作绩效;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如各部门总经理,虽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如信贷部门总经理和工会主席相比,一个负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创造者,一个却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任何收入,而只能发生各项支出。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不一样,各商业银行的支行的完成任务的难度和质量也不一样。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两个岗位没有办法比较,也没有办法评判他们工作成果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事物表象分析它的本质时,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可以比较的地方:由于他们在商业银行同属一个级别,面对同样的领导层及下属机构,银行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的业务知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是可以比较的。同时,他们在银行所处的地位相同,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可以比较的。他们在爱岗敬业、个人品行、廉洁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也是可以比较、排序的。但是如果不处在同一级别,如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客户经理和管理部门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二者进行比较是较难操作的,也没有实质意义。

(2)级别相同的管理人员与其所在单位、部门绩效紧密度相同。应将单位、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并将单位、部门的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因此,单位、部门绩效的好坏与员工个人绩效结果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不同级别的员工绩效与单位、部门绩效的相关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各级行长)来讲,由于他们是决策者,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工作目标是否实现,关系到其所负责的分支机构在同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直接关系到其所在行绩效水平的高低。因此,高层管理人员与其所在组织绩效的关系最密切,很大程度上在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是一致的。因此,在商业银行考核实践中,应在职级分类的基础上,按其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级评价。通常可将商业银行员工分为三类:管理人员(经营决策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综合柜员。经营决策人员对整个经营机构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评价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评价。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评价主要是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的评价以工作量、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为主。

3、薪酬政策的激励作用

薪酬政策是企业支付薪酬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的导向和目标,是关于企业薪酬策略的大政方针。薪酬政策的战略导向性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因素,它主要是指薪酬政策的导向能够使员工从物质层面,即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薪酬政策的实施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包括公司具有与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多种薪酬攀升通道,员工可以获得多种晋升的渠道;公司薪酬分配能够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要求企业必须真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对于判断薪酬分配是否公平,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薪酬是否反映了员工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按贡献分配原则,使员工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收入分配问题,增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薪酬分配能适应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的要求,即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员工的薪酬体系进行调整,这样,当企业发展状况好时,员工可与企业共享收益,当企业发展状况不利时,员工可与企业共患难,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员工不至于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是自己的收入水平下降太多,从而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凝聚力;公司薪酬政策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使员工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

4、实物期权思想

由上可见,商业银行已运用实物期权的基础思想,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政策紧密联合在一起,而且在高管的绩效考核中更能体现出这一思想。本文前面提到员工的能力可以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这样在商业银行中的高管,先获取基本的工资作为报酬,银行根据不同的考核结果给予业绩奖励。然而若基本工资过低,就会影响员工在日常工作的情绪;若基本工资过高,绩效考核奖励过低,则影响员工参加考核的积极性。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基本薪酬待遇上调到40%很好的吸引人才,但现行的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仅通过历史经验获取的,企业更需要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评定基本工资及对应的绩效考核奖励,更准确的评估带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员工价值。所以商业银行完善考核制度,并使得绩效考核更加标准化,更利于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制定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城,张茂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科学,2007(8):39-40.

[2]应洪斌,陈壁辉.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J].华东经济管理,2005(6):95-97.

[3]石金涛,陈琦.人力资本保留:基于实物期权的分析[J].新资本,2004,(4):21-25.

[4]李明.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方法[J].经营与管理,2010(11):53-54.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3

从2010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8.6万亿元,同比下降23.3%。分融资工具看,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企业债券融资继续增加,国债融资力度不减,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融资结构明显优化。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

货币市场回购交易平稳增长,拆借交易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回购累计成交65.0万亿元,日均成交34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拆借累计成交20.3万亿元,日均成交1077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交易份额分别为80.0%和87.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个和4.9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6%。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前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同比增长35.4%。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上年同期净融出转为净融入。受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持续扩张较快等多因素影响,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入资金为7.8万亿元,同比增加8.0万亿元。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受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趋于谨慎,融资需求同比下降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净融入资金同比分别下降23.4%和67.5%,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下降与其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2010年以来,受新股发行明显增多、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较上年有所上升,波动性也相应加大。继2010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1%后,2010年7、8月份逐月有所回落,9月份受中秋、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及季末监管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1.98%和1.90%,比6月份分别下降40个和41个基点,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72个和65个基点。2010年第三季度,各期限Shibor总体有所上行,3个月以内短端利率波动性相对较大。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逐季增加,远期品种交易量有所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量呈逐月增加态势,累计发生交易6984笔,名义本金总额7981.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46.0%。其中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4146.5亿元,占总量的52.0%。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一年期定存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8%、29.7%和4.5%。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731笔,成交金额2551.7亿元,同比下降46.6%。从标的债券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交易量占总量的55.8%。从期限来看,以2~7天品种交易量占比最高,为73.7%。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发生10笔交易,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名义本金额共19.5亿元。

(二)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44.7万亿元,日均成交237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1%。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11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买入8291亿元、507亿元和316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1320亿元,同比减少374亿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稳中有升。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0.2点上升至9月末的135.8点,上涨4.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2.3点上升至9月末的i26.7点,上涨3.6%。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平坦化趋势。以1月21日和9月29日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例,0.5年和1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41个和34个基点,而5年、10年、30年收益率分别下降26个、32个和24个基点。

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6.3%和81.6%。2010年9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为18.8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量为2754亿元。

短期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走高,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受2010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带动,并受市场对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短期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有所走高。以L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9月份发行的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1.87%,比3月份和4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高43个和38个基点。受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金融机构债券配置需求较多影响,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以30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8月份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3.96%,比2月份和6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低12个和7个基点。

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的指导性不断增强。2010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8只,总发行量为214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3只,总发行量为251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120只,总发行量为2051亿元,占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36%。

(三)票据融资小幅下降.票据利率震荡上升

2010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贴现18.1万亿元,同比持平;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贴现余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但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以扩大贷款投放等因素影响,票据融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9月末余额比上季末下降1574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3.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票据利率窄幅波动,总体水平较上季略有上升。

(四)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

股票市场交易量略有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5.1万亿元,同比减少3.7万亿元;日均成交1937亿元,同比下降8.%。9月末,沪、深两市流通股票市值为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

股票指数波动中有所回升。继第一季度多次震荡后,股票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快速下行,2010年第三季度在波动中有所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656点和i 169点,比上年末分别下跌19.0%和2.7%,比6月末分别上涨10.7%和23.7%。9月末,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0倍,低于上年末的29倍和47倍,高于6月末的19倍和32倍。

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倍。其中,A股融资5835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2010年第三季度A股融资2328亿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多增514亿元和635亿元。

(五)保险业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超过2009年全年。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人身险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1.9%;财产险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32.3%。同期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62亿元,同比少支出8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投资类资产和银行存款增长速度呈“一升一降”特点。2010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29.0%,增幅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29.9%,增幅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平稳发展,掉期和远期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外币即期交易额同比增长12.4%,其中,询价交易的市场份额超过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950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78.8%,其中,隔夜交易占掉期总成交量的59.5%,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2亿美元,日均同比增加38.5%。同期“外币对”交易额快速增长。1~9月,“外币对”累计成交折合448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61.2%,其中,成交额占前两位的交易品种分别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二者合计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1.5%。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新增11家即期市场会员、批准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4613.4吨,成交金额1.2万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1438.9吨,同比增加25.1%,成交金额3847.8亿元,同比增加58%;白银成交1.3万吨,同比增加173.9%,成交金额550.7亿元,同比增加234.3%;铂金成交12.6吨,同比减少18.8%,成交金额44.2亿元,同比增加0.9%。

2010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创历史新高。9月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盎司1307.5美元,国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克282.4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试点期间,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均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境外机构可在核准的额度内,以其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另外,该《通知》还从运作模式、关联交易、市场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范风险,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二)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黄金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该《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标准认定体系、仓储运输体系和清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相关政策,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和融资政策。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严惩地下炒金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结果,公开披露公司月度经营情况及主要财务信息等。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告,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2010年9月,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应依法配合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证监会派出机构履行辖区内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自律管理职责。

此外,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的决定》。

(四)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4

据东方证券银行与证券行业首席分析师顾军蕾测算,三季度工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均有所上升,但得益于其存款的优势地位,成本控制得当,利差仍有4个点的扩大,这得到管理层的确认。同时他们也给出了收益率提升的原因之一:公司继续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抵押贷款投放,预计四季度仍将维持贷款的低速增长同时着力贷款结构调整。我们预计Q4息差仍维持高位。

对于,手续费收入三季度实现102亿,环比增长12%。预计理财、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与结算、托管传统业务将使工行非息收入继续小幅快步提升。管理层披露,前三季手续费收入中40%是资本市场联结收入,其他与资本市场无关,因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公司手续费收入的影响不会剧烈。和近期对监管层要求银行停止企业债担保业务一样,顾军蕾认为,由于大银行手续费来源的多源性和平衡性,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正是大银行的优势所在。

公司不良贷款额1238亿元,与中期基本持平,核销清收转化力度较大,不良贷款率下降为3.06%。这也使得公司本期实际税率比二季度上升了5个点到31%。公司期末覆盖率已达88%,而管理层认为最迟明年中期就可实现100%的拨备覆盖率,其后信贷成本将有所下降。我们相应调整了预测,预计2007 和2008 年末覆盖率将分别达到91%和101%。

次优风险进一步释放,对于中期披露的12.28亿美元次优贷款债券按照9月末的公允价值分别计提了减值准备4.29亿元,同时在权益中确认了公允价值变动11.54 亿元,总计提率达原值的17.6%,总确认的损失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7%,占当期净资产的0.3%。事实上,工行对于次优债券的总投入仅占全年利润总额的7.47%,因此次优的影响主要是心理上的。

工行日前宣布,与南非标准银行达成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支付约54.6亿美元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继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之后再一次的大并购行动,同时也是工行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对外直接投资。本次交易的最终完成须经工行股东大会、标准银行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须获得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交易将在明年初完成。

目前,工行总资产达85977亿元人民币(折合11447亿美元),比年初增长14.5%;总市值为25595亿元人民币(折合3438亿美元),是全球金融业最大市值的金融企业。庞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工行把发展的触角频频伸向海外,国海证券研究员冯伟认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工行开拓非洲市场。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

一、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股市、债市、信托、融资租赁、PE等资本融资渠道不断完善,以及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的不断出现,使得市场融资从银行渠道分流,尤其是银行的高端客户纷纷选择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导致了商业银行优质信贷客户群减少;另外,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大,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和贷款业务给予客户一定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优惠,使得存贷款利息差逐渐减小。我国靠赚取利差收益的商业银行在盈利空间被挤压的情况下,纷纷开展中间业务,并越来越重视该业务的发展。

中间业务作为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研究其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大小,对绩效的影响等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非利息收入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研究成果涵盖了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和界定、影响因素、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以及监管等等各个方面。

Boyd and Prescott(1986)、Diamond(1983)、Diamond(1984)、Fama、Pyle(1971)都讨论了银行的存在价值、发展趋势,从理论上为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给予支持。Eise-mann (1976),Brewer(1989),Canals(1993),Kroszner(1999)等人的结论表明商业银行拓展新业务会提高银行综合收益。Saunders、Walters(1994),Galloetal(1996)都从风险角度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收益并降低风险。Kane(1996)、Rogers(1996) 、 Evanoff(2001)等通过分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风险,认为只要在适当范围内非利息收入的风险是可控的,商业银行就应该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Stiroh和Rumble(2006)认为因为非利息收入的成本增加抵消了业务分散带来的收益,又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不会带来利润的增加。

(二)我国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分析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建议。赫国胜(2007),黄洁(2010),欧阳祖友(2010),王欣涛(2010),孔宪运(2010),王春梅、房晓婷(2010),陆旻(2010),鲁敏、徐聪聪(2010),朱青(2011),刘和彬(2011),佟力(2011),分别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措施。刘建国、颜晓东、刘魁宇(2011),提出应加快产品的开发创新,完善组织体系,转变公众传统观念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娄迎春(2008),通过实证分析12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发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ROA和ROE的影响尚不明显;相反,由于非利息收入承担的成本远高于利息收入,发展中间业务反而侵蚀了银行的当期利润。赫国胜、徐洁(2010),分析了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09年银行非利息收入状况,指出非利息收入与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均成正相关关系,从而指出应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中间业务收入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那些不构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通过提供各类服务赚取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本金,依托自身业务、技术、机构信誉、网络、信息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根据2002年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基本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其他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外部因素又包括内部因素。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本国金融监管情况、客户群体的储蓄和消费倾向、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业务偏好、员工素质等内部因素对于中间业务都产生着影响。为了展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如下的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各个解释变量的定义如下:

代表银行i在t季度的总资产的对数;代表银行i在t季度的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代表银行i在t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代表银行i在t季度的资本充足率。

模型中的各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为平稳序列。经过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0.0119,小于0.05,拒绝原假设,不应建立随机模型,因此本文建立的经济学模型更适合研究需要。

本文选取了10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平安)、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数据的摘取区间为2006年4季度至2011年3季度,所有数据均来自各银行季报、证券交易所批露和Wind资讯,部分指标通过计算获得。

本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EVIEWS6.0软件。在采用面板模型时控制了异方差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面板分析,方程为:

经过逐个变量单独回归和逐渐增加变量回归,各项系数的估计值均显著,且符号稳定。残差平方和、调整残差平方和逐渐改善,说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经过计算,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银行总资产的对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3.870797。以上结论说明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优势,庞大的规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良好的业务渠道、结算平台、支持团队、基础客户群,使其在发展业务上具有规模优势。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与商业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974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维护客户关系的辅助手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费用服务的开展依赖对于科技、人才、资金等的不断投入,如果中间业务收入不够弥补上述成本的时候,就会产生亏损。再者,我国银行业竞争混乱,价格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了争抢客户,银行间经常将手续费打折,还有的赠送各种礼品,直接导致了银行的成本增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093724。这说明目前我国经营绩效好的商业银行更注重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对于提高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度小于利息收入,且为负相影响。各家银行目前仍将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维护客户关系的辅助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444901。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监管压力小,更希望充分利用资本金来增加信贷业务,以便提高总收入。反之,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商业银行因为面临着监管指标的考核压力,不得不寻找资本节约型的收入来源,所以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高。

表4: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注:表中各解释变量定义同前。 代表残差平方和, 代表调整残差平方和。*和**分别表示在5%和10%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10家商业银行,2006年第4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与银行规模显著正相关,而与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由于具有规模优势,不论是在中间业务收入总数方面,还是在中间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方面,都明显优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与中间业务收入负相关的指标影响。不断通过业务创新来丰富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和降低中间业务的成本,提高定价的科学性,以促进中间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e Young,R.,Non 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Performance at mercial Banks[J].Journal ofFinancial Review, 2004

[2]De Young,R.and K.Roland.,Product mix andearnings volatility at commercial banks:Evidence froma degree of leverage model[J].Journal of FinancialIntermediation, 2001;10

[3]Diamond,D.Financia lintermediationan ddelegated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

[4]Stiroh,K.J.Diversification in banking:Isnoninterest income the answer? Journal of Money[J].Credit, and Banking, 2004

[5]郝国盛.进一步拓展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策略选择[J].经济管理.2003;11

[6]李佳,王琴.基于DEA方法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金融观察[J].2007;1

[7]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

[8]盛虎,王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8;05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6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0年9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球经济已步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整体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国内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货币信贷概况

2010年第三季度,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6月末低1.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季度现金净投放2952亿元,同比少投放195亿元。货币总量增长总体有所回升。M2增速8、9月份持续于19%以上的较高水平运行,均超过6月末增速,近期货币总量增速有所抬头的态势值得关注。Ml增速逐步放缓,主要与上年基数较高有关,第三季度回落幅度则明显减缓。目前,M1增速仍持续高于M2增速。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

2010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少增1.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比6月末高1.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少增1.4万亿元。8、9月份存款分别增加1.1万亿元和1.5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维持在1万亿元以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仍较为充裕,这与近期外汇占款增加较多、贷款投放偏快等因素有关。外币存款余额为2298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比年初增加212亿美元,同比少增107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住户存款增长逐步加快,活期占比显著提高;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稳步回升,企业存款期限结构变化较大。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高1.9个和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同比多增1438亿元。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8_8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3月末低6.1个百分点,比6月末提升1.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同比少增2.5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增加6824亿元,同比多增1733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新增住户存款中活期占比为55%,分别比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提升3.9个和12.7个百分点,呈逐步上升态势。非金融企业存款中定期占比达到82%,比上半年高30个百分点。主要是9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结构变动较大,定期存款新增6826亿元,而活期存款减少3167亿元。与往年同期相比,当月非金融企业存款结构变动仍属正常,主要受假日季节性因素等影响,如企业节前集中发放工资、奖金,部分企业于节前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通知存款以提升收益等。9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6%,比年初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1203亿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2010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9.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6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2010年年初增加6.5万亿元,同比少增2.8万亿元。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制造业。2010年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这三个行业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分别为3723亿元、1547亿元和935亿元,占全部产业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5.6%、18.9%和11.4%。对“三农”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增强。2010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9.3万亿元,同比增长30.3%,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9.8%,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2.37万亿元,同

比增长19.4%,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0.7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反弹。2010年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尽管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4万亿元,但增速自6月份以来呈现总体稳中趋升态势,第三季度各月增量均保持同比多增。贷款投放出现一定反弹,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等贷款需求仍相对较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意愿增强有关,尤其是部分银行在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逐步达标后,信贷加快投放情况更为突出。分机构看,中资四家大型银行贷款投放相对偏多,2010年第三季度增量在全部机构中占比达到40%,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部门分布看,住户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有所回升。9月末,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2%,增速比6月末低7.1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增长,比2010年年初增加2.4万亿元,同比多增5277亿元。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在住户贷款中占比为45%。其中9月份新增804亿元,比上月多增265亿元,为5月份以来首次月度增量环比上升。随着第三季度以来部分地区楼市有所回暖,住房贷款增长走势仍需密切关注。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同比少增2.9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同比少增6713亿元。票据融资比年初减少8098亿元,同比少增1.7万亿元。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银行业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9月末余额同比增长20.5%,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9月末余额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中型企业高12.0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15.2个百分点。

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4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比2010年年初增加432亿美元,同比少增564亿美元。分季度看,外币贷款第一季度大幅增加292亿美元,同比多增377亿美元,但第二季度后外币贷款投放有所放缓,这可能与商业银行外币资金头寸相对紧张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其中,第二季度增量明显回落至30亿美元,同比少增572亿美元,第三季度外币贷款则有所回升,当季增加110亿美元,同比仍少增370亿美元。境外贷款比年初增加187亿元,同比少增72亿美元。2010年以来,境外贷款逐季增加,前三个季度分别新增17亿美元、46亿美元和124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超过同期外币贷款增量,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2010年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6.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比2010年年初增加1.7万亿元。9月末,货币乘数为4.32,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低0.03和0.05。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其中,中资大型银行为1.4%,中资中型银行为1.1%,中资小型银行为2.4%,农村信用社为4.0%。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2010年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9%,比6月份上升0.10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3.86%,比6月份上升0.0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上升,9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5.03%,比6月份上升0.08个百分点。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2010年9月份,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25.54%和30.19%,比6月份分别下降2.18个和0.70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4.27%,比6月份上升2.88个百分点。

受境内资金供求关系变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影响,外币存款利率总体走高,贷款利率小幅下降。2010年9月份,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93%,比6月份上升0.17个百分点;3个月以内、3~6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30%和2.46%,比6月份分别下降0.09个和0.35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2010年初至6月19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264个基点,升值幅度为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1271个基点,升值幅度为1.9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9.1329元人民币、100日元兑7.9999元人民币,较2009年年末分别升值7.27%和贬值7.77%。汇改以来至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3.5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9.65%,对日元汇率累计贬值8.6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汇改以来:~2010年9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4.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2.3%。

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6936元,最低为6.8284元,181个交易日中97个交易日升值、6个交易日持平、78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295个基点(折合0.43%),最大单日贬值幅度247个基点(折合0.36%)。

二、货币政策操作

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按照货币调控的总体要求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一是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与节奏。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分析监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合理均衡。第三季度共发行央行票据约1.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3430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4.1万亿元。二是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在科学分析预测流动性供求形势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不断优化对冲工具组合,以央票

发行为主、短期正回购操作为辅,不断优化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基本平稳。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趋缓、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着部分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各期限品种操作利率大体平稳,有助于促进市场预期稳定。2010年9月末,3个月期央行票据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分别为1.5704%和2.0929%,均与6月末同期限品种的操作利率水平持平;3年期央行票据操作利率为2.65%,较6月末微幅下行3个基点。四是适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2010年第三季度共开展了3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模共计1000亿元,其中分别开展3个月期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400亿元、6个月期300亿元和9个月期300亿元。

(二)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为管理好通胀预期,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改进考核机制,相对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减缓贷款季度、月度间起落的程度。

(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推进

自2010年6月扩大试点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大幅增长。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264.8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6倍。自试点开始至2010年9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970.8亿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177.3亿元,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金额1570.9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222.6亿元;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493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191.4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个案试点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107笔,金额为274亿元。截至9月末,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等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166笔,金额为305亿元。其中,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已放贷金额224亿元。

2010年10月,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工作部署,新疆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为首个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省区。

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两项配套政策。一是《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二是《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境外机构可申请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用于依法开展的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

(五)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已上市的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不断规范,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上述五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7%、11.38%、11.73%、11.64%和12.53%;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5%、2.08%、1.10%、1.14%和1.22%税前利润分别为1663亿元、892亿元、1074亿元、1438亿元和379亿元。中国农业银行继续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选择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山东八省(区、市)进行深化改革试点,构建一整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促进“三农”金融业务的决策重心下沉,调动县域支行面向“三农”的积极性,为“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国家开发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转型,服务于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2010年8月25日,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同时,按照“一行(司)一策”的原则,继续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此外,积极推动光大银行上市工作,光大银行股票已于2010年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效明显。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9月末,累计对2408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9亿元,对236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50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7%以上。同时,对新疆等省辖内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借款19亿元。资金支持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对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和扎实推进改革发挥了有效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显著改善。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2010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493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6.1%,比上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7.2%,比上年末上升1.2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支农投放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余额为5.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12.3%,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万亿元和2.0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353亿元和3962亿元。同时,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截至9月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14家,农村商业银行64家,农村合作银行212家。

(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外汇管理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深化出口收汇改革。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山东等四个省(市)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允许境内企业在境外开户,存放境内企业具有真实、合法交易背景的出口收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二是完善对外担保管理。2010年7月28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满足境内机构“走出去”融资需求。三是规范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2010年6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所涉的外汇登记、购付汇、结汇、股权转让等问题,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

三、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保持复苏势头,-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美国就业改善仍不明显。欧元区各成员经济出现分化,日本经济在日元升值、内需乏力的情况下增速有所下滑。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仍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增速趋缓。主要金融市场呈现震荡态势。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部分增长强劲和通胀压力较大的国家则逐步收紧了货币政策。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折年率为1.7%,低于第一季度的3.7%。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较快复苏反弹后的回落阶段。就业状况仍无改善。7 9月经季节调整后失业率分别为9.5%、9.6%和9.6%,已连续17个月超过9%,持续时间为近30年来之最。进出口逐步恢复,贸易赤字攀升。第二季度美国进、出口额分别较第一季度增长6.3%和3.4%,贸易逆差为1233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长12.9%。伴随经济复苏和税收增长,联邦政府金融救助开支也显著下降,2010年8月预算赤字为905.3亿美元,同比下降12.6%。价格涨幅有所回落,6 9月CPI同比分别涨1.1%、1.2%、1.1%和1.1%,而1~5月CPI涨幅均超2%。

欧元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复苏势头可能放缓。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1%,远高于第一季度0.3%的增速,为4年来最大增幅,同比增长1.9%;对外贸易继续复苏,6、7月份贸易顺差分别为22亿和67亿欧元,但仍低于上年同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7、8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均为10.1%。物价水平温和上涨,7~9月,欧元区HICP同比分别上涨1.7%、1.6%和1.8%。第二季度德国制造业和出口增长强劲,抵消了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经济的疲弱表现,是拉动欧元区经济的主要动力。第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增长2.2%(折年率为9.1%),同比增长3.7%,创1990年以来最高增幅,带动欧元区持续复苏。但第三季度以来,受欧元区加强财政整顿和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经济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

日本经济缓慢复苏,但日元升值和持续通缩使经济复苏形势不容乐观。因资本支出和库存投资好于预期,2010年第二季度实际GDP经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为1.5%,高于0.4%的初值。受全球需求增长放缓以及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日本出口动能出现减弱迹象。2010年8月份出口环比下降2.3%,同比增长15.8%,增速连续6个月放缓,为2009年12月以来最低值,当月经常项目盈余为1.1万亿日元,同比下降5.8%,贸易顺差出现近15个月来的首度下滑。失业率仍然较高,7 9月分别为5.2%、5.1%和5.0%,消费者信心指数趋于恶化。7~9月CPI同比分别下降1.1%、0.9%和0.6%,连续19个月负增长,仍未摆脱通货紧缩困扰。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未来日本出口拉动型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增速继续快于发达经济体,部分新兴经济体主动收紧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2010年上半年“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0年第二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长8.8%,巴西GDP同比增长8.8%,俄罗斯GDP同比增长5.2%,增速均创2008年以来同期新高。受国内需求增长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影响,拉美、东盟和非洲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复苏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部分增长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为防止经济过热而主动收紧宏观政策,加之全球需求转弱,其增速有稳定趋势。同时,由于全球流动性持续过剩和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套利资本大量流入经济增长形势看好、利差较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剧了新兴市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及货币升值压力。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波动。2010年第三季度,虽然美国公布经济指标疲软一度引发市场担忧,但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整体保持良好势头,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缓和,市场避险情绪减弱,同时市场担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持续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主要国际货币对美元普遍升值。2010年9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3623美元/欧元,较6月末升值11.8%;日元兑美元汇率为83.76日元/美元,较6月末升值5.8%;美联储公布的美元广义名义贸易加权指数第三季度累计贬值4.8%。

国际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实施进一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1年期美元Lfbor于2010年5月25日升至年内高点后逐步回落,9月30日为0.78%,比6月末下降0.39个百分点。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受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继续震荡上行,2010年9月30日,1年期Euribor为1.433%,比6月末上升0.127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震荡走低。2010年7、8月份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走低。9月份以来,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减弱,且国债价格在持续走高后有向下调整的需要,加之全球股市强劲反弹,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债市资金回流股市使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短暂回升。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2.51%、2.26%和0.94%,较6月末分别下降0.43个、0.31个和0.15个百分点,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28个、1.12个和0.35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市震荡走升。2010年第三季度,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股市一波三折。2010年7月份,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和美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洲公布银行压力测试结果3,欧美股市一度出现强劲反弹。8月份,美欧公布的经济数据走软,主要股市震荡走低。9月份以来,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再次探底的担忧减弱。受此影响,美欧股市在经历8月低迷行情后开始强劲反弹。截至9月30日,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分别收于10788点、2369点、2482点,较6月末分别上涨10.4%、12.3%、5.2%;而受日元大幅升值和持续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日经225指数震荡走低,收于9369点,较6月末下降0.1%。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受购房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等因素影响,2010年7月美国二手房销售量环比下跌27.2%,创1968年以来最大跌幅。8月份美国新房销售量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为28.8万套,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减少28.9%。9月份美国房屋市场指数仍处于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洲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受政府财政紧缩和住房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英国住房市场在经历大约一年的反弹之后开始趋冷,9月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下降3.6%,创下该指数以来的最大月度降幅。德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继续保持稳定,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的住房价格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日本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在政府对节能型房屋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政策刺激下,2010年8月份日本房屋开工数量同比增长20.5%,连续第三个月上升,增幅远高于前两个月。但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截至2010年7月1日,日本地价在一年内平均下跌3.7%,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平均下跌3.4%,商业用地价格平均下跌4.6%。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主要经济体央行继续通过低息和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基准利率水平分别维持0~0.25%、1%和0.5%不变,日本央行时隔四年多重启零利率政策。10月5日,日本银行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0.1%,意在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和经济下滑。美联储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采取增加国债购买等非常规手段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并使通胀率回升至目标水平。日本央行近期也宣布扩大对银行的固定利率贷款规模并推出了总额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欧洲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则较为谨慎。

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央行继续上调基准利率。为缓解经济过热、通胀及资产泡沫压力,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秘鲁、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央行继续提高本国利率,加拿大和瑞典成为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加息的国家。为阻止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巴西宣布调高外国投资者购买本国证券的金融交易税,韩国加强了资本流入管制,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先后警告将实行某种形式的管制。

(五)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基础尚不稳固,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活动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超过2009年上半年,并接近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前的2008年同期水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5.0%,较2009年全年水平下降1.0个百分点。同时,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出现一定波动,2010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较大顺差;第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回升并超过第一季度,但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我国资本和金融项下资金净流入放缓。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72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59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5亿美元,收益顺差80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58亿美元,同比下降68%,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15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5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入124亿美元。

下一阶段,全球经济可能呈现缓慢复苏态势,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国际收支仍将保持较大顺差态势,货物贸易进出口持续顺差,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量流入。跨境资金套利活动依然存在,可能通过外贸、外资、金融等传导渠道,加大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138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9.9%。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43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6.9%。从债务构成情况看,2010年6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中,贸易信贷占60.1%,贸易融资(如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支持)占18.5%,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8.6%,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

(六)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仍在继续,但面临的风险上升。国际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8%,比2010年7月的预测上调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1.7%、2.8%和7.1%,比2009年实际增长率分别高5.2个、5.8个、8.0个和4.6个百分点。全球通胀压力总体缓和,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差异较大。预计2010年和201 1年,发展中经济体物价分别上涨6.2%和5.1%,发达经济体分别上涨1.4%和1.3%。但需注意的是,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尚不足以弥补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缺口,未来全球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银行体系脆弱性可能威胁经济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胀及资本流入压力加大。各国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共同推进结构改革,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四、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从国际环境看,目前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还不明朗,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可能性不大,但已步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整体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需环境。从国内情况看,实施应对危机一揽子措施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回升。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主要受基数原因和政策主动调控的影响,有利于经济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2010年8月份以来,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前期出台的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地发展热情较高,投资动力较强,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从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指标继续上升或回稳,总体仍处在较高水平上。其中第三季度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与就业预期指数分别较上季提高2.1个和1.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预期指数较上季提高1.2个百分点,出口订单预期指数略有回调。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比较复杂。世

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一定的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同时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济复苏还比较缓慢,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压力不容忽视。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此外,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73.2%,处于历史同期中的较高水平,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居民占比较上季有较明显上升。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从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逐步巩固,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下一阶段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扶贫、灾后重建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研究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银行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价格杠杆调控作用。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测和管理。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积极、稳妥地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专栏1:有效汇率

汇率通常是指表示两国货币之间对价关系的双边汇率.如2010年9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为6.7011元/美元。但要考察一种货币对其他多种货币的综合对价关系.需要引进有效汇率的概念。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经常以贸易比重为权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通常用于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些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具体使用中.人们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在数值上等于其与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购买力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测算有效汇率时.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样本货币范围和贸易权重等相关参数,因而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计算自己的有效汇率并作为参考。例如,美联储一直以来对外公布自己计算的美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按不同货币篮子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自有三个指数.分别是包含所有贸易伙伴货币的广义指数。仅包含主要货币的主要货币指数以及其他重要贸易伙伴指数.以反映美元对不同贸易伙伴群体的竞争力.这些指数在世界范围被广泛引用。又比如.市场推测新加坡金管局选取大约19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名义有效汇率.主要考虑贸易重要性和经济竞争关系.并直接将名义有效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而俄罗斯仅选择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有效汇率.简洁明了地反映卢布对

主要贸易伙伴的竞争力。

部分国际机构还使用统一篮子计算多种主要货币的有效汇率,以便对这些货币的价值变化进行比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货币统计(IFS)中统一公布其计算的各成员国货币的有效汇率数据,但更新较为缓慢。使用更为广泛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数据.每月15日BIs会在其网站上公布58种货币(包括欧元及欧元区17个成员国货币)截至上月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81S计算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自1994年至2010年9月已累计升值34.9%和57.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在BIS测算的58个经济体货币中位列前10位。

由于有效汇率在衡量汇率水平方面更具科学性.因此有效汇率调整与双边汇率调整相比.更能发挥调节进出口、经常项目及国际收支的作用。当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2010年前三季度对美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量中占比仅为13.0%,对欧盟、日本和东盟所占比例分别为16.3%、10.0%和9.8%。不仅贸易伙伴多元化.而且贸易计价货币也在逐步多元化.尽管美元仍是主要结算货币.但部分贸易已以欧元、日元等货币计价后再折算为美元。与双边汇率相比.有效汇率更能代表企业贸易计价和结算的实际汇率水平,对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更具参考意义。

专栏2: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金融部门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切实改变经营和服务理念。要把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作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经营业务的重要战略,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努力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1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1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6.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6.7%小企业贷款新增额占企业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为34.%.较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9月末.共有1 3家中小企业发行了14只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6亿元;共发行了11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募集金额37.4亿元,涉及57家中小企业。此外.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