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培训范例6篇

科研培训

科研培训范文1

(一)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5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共4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三品”生产基地50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16件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部级或省级著名商标,21个农产品获得部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20多项先进技术的推广,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市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快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提高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培养了自己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许多经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学员成为村里的“能人”,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村农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择业。许多参训农民将从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信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逐渐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增强了致富创收本领。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99亿元,比去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增长19%。

二、当前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农业一体化。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日益持久,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的程度逐步加深,与世界农业的一体性不断增强。东营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生产条件优越,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首选的农产品供应地。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下,加快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份额的划分,是东营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东营市农科教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二)农业劳动者的弱势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批中青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制造业,农业劳动者已逐渐演变成老、弱、病、残人员,对新生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农业新技术的接收能力大幅度降低,而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东营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农业劳动者提供现代化、全方位的科教服务,已成为东营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选题。

(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而从东营的现状来看,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东营市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新机制新途径,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进一步加强东营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分类培训,将农民知识需求、层次结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接收能力加以细化,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从农民需求出发,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粮食、棉花、蔬菜、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及农业企业人员、农民信息员、农资经销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政策法规、乡村文明、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普及性培训。

(二)强化农民教育培训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民培训师资队伍水平。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学历教育与职称学分相结合、送高校培训与请专家就地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题研修相结合、政府资助与个人自修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民基层农技培训队伍建设。

科研培训范文2

规范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针对全科医生的儿科教学,应包括不同年龄小儿主要卫生问题及社区保健,社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等。学员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社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医疗技术,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一般急诊急救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及初级治疗与预防技术是重点培训内容。

1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系统、正确的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得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学员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规范和强化此项技能。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以患者为的中心,患者的感受受到重视,要求临床医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扩展思维,善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教学培训的重点,当发现一种临床症状时,能够从多系统多视角去考虑、分析、鉴别,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逐渐建立起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例如:某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或皮疹等症状,不能单一考虑小儿内科疾患,扩展临床思维,考虑与儿科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急腹症、传染性疾病等,予以鉴别并及时处理,以免误诊或耽误病情。

3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检验项目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培训要学会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信息更是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儿科相关科室轮转,如影像科、电诊科等,学会或提高在心电图、X线、CT、MRI等检查结果的分析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4合理用药:带教老师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患者。指导学员用药前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不仅掌握药物的适应证,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必要时应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备受关注以来,输中药制剂的患儿逐渐增多。因有些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故输液时勿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过敏体质的患儿更应该慎用[3]。还有,喘息患儿输氨茶碱时会出现烦躁、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出现惊厥等,需严格掌握指证,输液时速度应缓慢,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可能的风险,经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正确评估病情,及时转诊

学员通过脱水、抽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休克等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转归的学习,掌握正确评估患儿病情的思路,如腹泻病、急性喉炎等疾病。初期虽然不严重,但时刻考虑其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儿争取在病情进入不可逆阶段之前能够在综合医院得到综合治疗,否则重度脱水伴有血压下降,进入休克失代偿期或喉炎加重出现极重度呼吸困难时,抢救成功率就很低了。对于新生儿,需正确评估高危儿,如有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患儿,需积极查找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和遗留胆红素脑病、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儿科专科医生带教时,应充分考虑社区的需求,帮助全科医生识别危急重患儿危险程度,熟练掌握转诊指标,准确有效地进行转诊。这些培训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儿存活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开展儿科特色教学—儿童保健教学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在儿童保健方面,关注范围过窄,不注重发育和行为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综合医院儿童保健专业的优势,在培训期间,让学员了解影响儿童发育和行为的因素,认识各类儿童时期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疾病状态下的儿童行为,参与评估、提供并指导使用一些简单的筛查表格等,帮助受训者在以后工作中拓宽思路。此外,把儿童的躯体和心理行为统一起来,也有助于全科医生筛查出社区中有行为偏离或异常的儿童,尤其是有高危围产因素的婴幼儿,使其尽早地接受专科检查评估,并协助家属找出一些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5]。

加强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让学员了解国内外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及循证医疗结果,以保证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特别是《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培训项目之一。全科医生是社区第一线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难免遇到突发公共卫生医疗事件的发生,需掌握紧急处理或院前急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但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主要来自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但知识面较窄、基础欠扎实的社区医生和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他们缺乏最新的心肺复苏(CPR)知识,有的仍沿用目前认为是错误的CPR方法。因此,通过学习最新的CPR理念和方法,使他们对CPR有统一的认识,规范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在临床上正确实施CPR,改善心肺骤停患儿的预后,使危重病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抢救。

科研培训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科研训;创新性人才培养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创新人才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国内不少高校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的价值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制的构建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对于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一)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是增强国家人才储备,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恰逢人才盛世,人才研究开发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十分活跃。学术研究走向繁荣,国外人才思想源源流入,精英人才纷纷涌现,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历史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善于把传统人才思想、国外人才学术理论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实践结合起来,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振起伟大创新力的翅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大军,这不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乎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创新为基础的时代,是人才制胜的时代。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已经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战略人才贮备资源,只有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发展空间,谋求组织进步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跃升需要完善、高效科研训练体制的支撑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通识教育的推进使得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创新训练已成为重中之重。高校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项目越来越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全校性规范的科研训练项目不仅汇聚了科研设施优势、研究师资优势、专业整合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专业院系的合作效应和群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参与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科研题目。高校科研训练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勇于突破,而对于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适度压力下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体科研与创新能力与科研团体合作能力。总之,完善、高效的科研训练项目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跃升的可靠选择。

(四)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尽管高校科研训练项目先后在国内各大高校发展起来,几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锻炼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科研训练项目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例如学校对学生科研立项的经费支持、学校实验设施的进一步投入、科研项目前期培训和中期指导、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的空间。进一步研究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改进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开展中获得完善,在进步中成为传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典之作。

高校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才能在增强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储备,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科研训练体制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训练团队如何指导、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如何约束,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办法。同时,还要看到,如何打造高水平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团队,增强学生科研动力与协同研究能力,更是当前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状况的访谈与思考

在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之间,实地访谈了五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老师,和十五位来自浙江大学第十五期、第十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相关同学,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涵盖了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本概况、组织与管理模式、项目申请流程、现状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

访谈法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社会调查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取无结构式的随机访谈。无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谈中,无论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部环境等,都是不统一的。

笔者在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受访者中,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Teacher)记为T,同学(Student)记为S,并对每位受访者依此进行编号。例如:编号为J-T-1的受访者即是J院系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老师中的第一位受访者。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笔者从实地访谈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视角。

笔者前往J院系进行实地访谈,J-T-1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院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果涵盖了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专利和课件建设等多种科研形式。现在J院系对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训练非常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经费和人力。当然,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和档次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能够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在该学科的特定范式内进行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坚固的基础(J-T-1)。”J院系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社科院系,拥有多个重点学科,本科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而院系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视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C-T-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即SRTP的实施,表面上学生只是完成了一次科研任务,实际上,SRTP的精髓在于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尝试着走完整个科研的过程,在该学科的范式之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研究假设、搜集各种资料、获取各种数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或者假设,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就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来撰写报告或者论文了(C-T-2)。”笔者认为,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以SRTTP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是纯粹的科研,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学习、沟通、思考、协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N-S-2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外显特征是科研,但科研只是其部分属性,科研仅仅是载体或者途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我们塑造了自己的学科意识,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科并喜欢上自己的学科(N-S-2)。”

(二)大学生科研科研计划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J-S-2在访谈中说到,“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第十六期SRTP训练计划,我感觉自己收获最多的不是学术上获取了什么,而是真正明白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科研训练计划中,我结识了其他学科的同学,并成为了好朋友,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J-S-2)。”

“科研训练一般都是有几个人组成的团队来申请立项,而团队成员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院系,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歧,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用大局观来看待问题,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D-S-1)。”

“科研训练确实大大提升我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浙江大学的SRTP训练计划还是很规范的,必须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立项、期中捡查、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规范化的训练能够培养我们规范化的做事态度,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只有正规才有机会,细节往往对结果会造成决定性的作用。今后不管我是读研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都是很好的经验(X-S-4)。”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SRTP确实很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指导老师往往很少出现,基本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在做,指导老师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问题我们也只能邮件联系,而很多东西在邮件里又很难说得清楚(X-S-3)。”

“现在浙江大学的SRTP科研训练,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做,都是为了拿二课分数,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SRTP流于形式,立项审批不太严格,中期基本不检查,到结题了交个报告上去就算完事了,所以学校还得抓好各个环节(H-S-1)。”

“各院系在SRTP的审批过程中界限分的比较清楚,不少院系都对本学科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力支持,而涉及到交叉学科就非常尴尬,双方院系都不愿来批这样的项目(N-S-1)。”

“有的质量较高的项目,往往是导师大课题的子课题,都是跟着导师在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何谈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C-S-1)。”

三、总结与建议

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辅以详细的实地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了基本认识和初步了解,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需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应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放在重要位置,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颁布相应的管理文件,确保经费独立;不断完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督导,落实相关责任。

其次,需要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总结多年来施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良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种短板和瓶颈。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对症下药,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这一中心,把握学校职能部门和指导教师这两个重点,整合各类资源。

第三,需要选树典型,形成常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在每一期的执行过程中要挖掘重点、优秀个案,让参与的学生与教师现身说法,并根据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王爱民,崔建伟.SRTP 和课外研学活动融入导师制的模式研究[N].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5)

[3]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4]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N].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N].大理学院学报,2008,(07)

科研培训范文4

【关键词】学科骨干教师 培训模式 政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3-02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分类、分层、分岗组织全员培训,保证教师每5年接受一轮培训。为提高不同层次的教师素质,各级各地培训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本文以初中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班为例,力求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培训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实际需求。

一、培训思路

教师学科培训一般分教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学科研修班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围绕学科教学开展研究学习,培训学员目标分别定位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根据教育部对骨干教师的界定,骨干教师必须师德高尚、教育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因此,初中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熟悉教材各知识点,能够驾驭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的磨砺中,对教学的各种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愿望;这部分教师至少完整带过一届学生,具有3~9年教龄。在培训中,如何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再提高,在教学上找到提升的技巧是根本任务。培训目标则是让学员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研究能力,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参训学员从合格迈向骨干行列。

二、培训模式

学员在原有水平上找寻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培训必须强调探讨、练习、总结、借鉴过程。培训模式分成理论引领、名师展示、集体备课、实战演练、培训反思五个环节,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设计推进。

(一)理论引领――理念建构

学科教师培训第一讲一般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旗帜作用,指引本地学科教学前进的方向;二是航灯作用,能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本期培训理论引领环节由市政治教研员做专题讲座。市教研员是学科政策研究的领导者,是地方学科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是学科教学开展的指导者。讲座的内容包括2011版新课标解读,新课标下典型课例教学技巧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专题讲座中安排学员就政治学科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专家答疑解惑,力图让学员对学科的教学理念有系统的把握。

(二)名师展示――经验借鉴

本期学员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业第7~9年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人找不到发展方向,职业倦怠情绪就会出现。这一时期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将本学年教学知识重新组合,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是他们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名师现场执教,帮助学员找寻自我发展方向。本期名师一课由首席政治学科教师蔡老师执教。整个环节包括课例展示、课例剖析、名师讲座三部分内容。

课例展示采取微型课的方式,授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第一次授课的目的为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第二次授课的目的为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学生能力。在第一次授课中,老师采取接受式学习与研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第二次授课中老师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教学知识,课前学生早已得到任务,收集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社会的变化。教学中学生在小组讨论、PPT解说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在正确认识和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各种现象基础上,提高观察、判断、合作等能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对学科教学知识融汇贯通,立足于运用自如的教学方法。名师展示给学员带来精神洗礼,让学员在教学再认识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并找到学习的榜样。针对以这两节微型课为载体的专家小讲座再次让学员将自身散乱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在对比的基础上得以汇总,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集体备课――智慧共享

教师培训的学员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学员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判断能力。注入式的培训教学方法很难让他们认同,参与式的教学重视学员间彼此经验的交流分享及思维的碰撞,学员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学习中,更能实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二是学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际经验,他们教学有差异,方法有个性,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互为教师。培训强调学员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培训实效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本期培训设计了磨课研讨环节。班主任将学员们每6~8人分为一组,根据当时学校的教学进度,每组学员集体研究初二下册《社会主义本质》教学,并集合多人智慧共同备好一节微型课。

(四)实战演练――技能习得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学技能得以展示的主渠道。深入、全面研究课堂将是本期培训重要环节。本期培训实战演练创新点有四个:一是课堂展示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代表本组学员教学水平。二是学员既是表演者,也是评委。每组代表学员展示后,小组成员自评,再到全班学员点评。三是课堂观察由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由点汇成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体学员对每节展示课从教师讲解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侯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教师理答、问题设计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联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七个不同的维度为观察点对展示课堂进行全面解剖。力争做到点评有数据,分析要全面。四是学员展示采取微型课教学,让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学员们通过这种实战演练,互相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提高了教学技能,也提高了听评课的水平。

(五)培训反思――知识完善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日三省乎身”中,天天反思,及时改正不足,发扬长处,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圣人。反思才能自知己短 ,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培训反思仍然采取小组交流式,要求每组成员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中的最大收获及如何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二是教学工作中存在最大问题及其对策。讨论采取问题树―目标树分析进行,探讨结果在全班陈述。专家全程参与,就学员讨论及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就学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

三、经验总结

实施上述培训模式后,可从以下方面作出经验总结:

第一,培训对参训学员有一定的要求,强调学员的主动性、参与性,强调学员本身资源共享。因此,学员必须熟悉教材,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二,培训应有明确的目的。本期培训对象为具有3~9年教龄的教师。这教龄段学员相当一部分有教学反思但不善总结,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把知识点讲透,但不能系统全面地设计教学;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但对不同层次班级和学生的教学技巧掌握有难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整个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教师的选择等紧紧围绕怎样让学员突破发展的瓶颈,为学员找到发展的方向及动力开展。

第三,名师展示是本次培训的亮点及难点。名师展示是为了给学员确立学习的榜样,是学员认清自身存在差距的有力证据,是学员发展的方向。名师水平有多高,培训学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培训的档次就有多高。

第四,学生使用应适当。名师展示使用微课型进行一课两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2组,每组学生只接受一节微型课教学。一方面,动用学生数小,对学校、学生教学进展影响也最小;另一方面,学生为随机分组,学生学习程度较平均,教学对比明显。

第五,培训时间应控制在3天之内。政治教师普遍教学班级较多,部分教师还承担班主任工作,如果时间太长,参训教师的工作就难以安排,学员培训就会不尽心。

【参考文献】

[1]卢荷. 学科教师培训模式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2(9)

[2]武和平,张维民.西部地区中学外语教师(英语)培训模式创新微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科研培训范文5

本文认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引导员工运用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培训实践”,使其直接感受隐性知识,二是通过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能手等作为“经验载体”指导、评价员工的行动过程,使其间接感受隐性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实践”能够使员工直接得到行动体验,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经验载体”能够使员工在有限的培训资源里得到指导、点播,获得更广泛的隐性知识。综上所述,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对于“培训实践”和“经验载体”均衡使用,确保员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既能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又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更广泛的知识。

二、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

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2.经验载体。

科研培训范文6

关键词: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46-03

0 引言

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许多大学把经管类本科生的教育定位为:为研究生阶段输送优良生源,培养有强烈学术兴趣、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1]。近年来国家以创业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发明等形式组织了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1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特点

经管类本科生在思维认知、知识构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与理工类的本科生截然不同。在科研训练方面,经管类本科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经管类本科生其所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相对理工类专业较广,内容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可选的题材较为广泛。

1.2 经管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常用问卷调查并结合走访调研进行实证性研究,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来进行经济管理科研项目的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不同于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科研结果。

1.3 理工类本科生的科研,其研究的结果往往确定。对于经管类的本科生来说,其科研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科研结果往往不可预知,科研训练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2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为了解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在校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经管类专业二至四年级学生。问卷回收率较高,回收的所有问卷采用手工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科研训练从选题到立项及相关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科研训练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就是要为现代经济发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是:巩固专业知识(41.96%),自己兴趣所在(52.68%),对就业有帮助(38.39%),对评优、评奖有帮助(17.86%),可以获得物质奖励(7.14%)。因此大部分参加科研训练的同学期望通过训练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以便对升学和就业有较高帮助。

然而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定位与管理是由校团委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各学院具体落实,由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合成团队,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开展的一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因此,本科生科研训练类似于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并没有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达不到科研训练目标。

2.2 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科研和授课压力都很大,无暇顾及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科研训练项目教师投入精力较多,效果难以评价,学校又缺乏相关激励措施的建立与实施,因此教师积极性缺乏。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学术报告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27.91%的同学已经参加过科研训练,44.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兴趣但没有机会参加科研训练,因此,学生还是普遍具有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积极性的。如果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启蒙思路无法正确、快速构建,难以出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就得不到满足,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会渐渐减弱、消失[2],先前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的经验、体会,会对后来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逐步减弱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2.3 学生选题缺乏必要宣传、指导,存在盲目性,课题难度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有11.1%的学生表明不是不想参加而是不知道,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上。参与训练的同学中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相关科研方法、技术的缺乏,也有同学认为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科研训练的项目,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大多数选题是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擅长的领域分解出来,课题研究内容和难度与本科生学习的特点、知识结构缺乏有效结合,学生因此基本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而由此期望通过科研训练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目标很难实现。

上一篇职业培训

下一篇技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