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监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经费监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经费监管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1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经费管理方式

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主力军之一,伴随经费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腐败问题频频发生。科研经费使用腐败问题不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腐蚀科学精神、校园风气,而且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妨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指出全额预算管理、经费下拨方式、报销制度等与科研规律不相符[1],顶层制度供给不足、监管滞后于科研增长、智力劳动的补偿不足,行政管理主导科研资源配置使搞研究变成弄资源[2]等科研经费使用乱象成因,并指出通过健全制度、改进预算、加大监督、实施经费公开等监管对策。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现状与经费使用乱象产生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分析,探寻对策路径,以期对健全高校科研监管机制有所助益。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现有监管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内外管理部门以及人员配置科研人、财、物等要素、安排科研事务,从而达到科研目标的过程。所谓监管,即监督管理,与一般的管理实践比较,它更注重的是控制和纠偏。从立项开始,科研经费监管就贯穿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也是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指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机构、监管手段、运行方式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监管运行的内在结构、功能与作用。

(一)外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

高校科研经费外部监管主要采取顶层制度设计、竞争性招标(预算控制)、中期抽查、科研项目审计和合同监管等方式。第一,顶层设计越来越注重双向激励,即将放权、监管、服务相结合。一方面,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在科研项目资金、差旅会议、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强化过程与事后监管,对违法违纪问题加大查处。一些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也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大胆改革,强化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环节的管理,而将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顶层设计为高校内部监管提供制度依据。第二,竞争性招标(预算控制)成为有力的监管工具。2002年,国务院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在科研项目立项中全面推行课题制。虽然2015年国务院宣布该文件失效,但课题(项目)制已然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形式。课题招标立项模式引入部分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科研资源配置效益。课题招标使申报人必须合理制定预算,并控制科研经费支出,从而在投标竞争中胜出。获得项目后,课题负责人须按照预算要求管理经费支出,不能背离预算。预算成为科研管理机构监管的支出依据。第三,中期抽查、科研经费审计、专项检查的监管作用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不断加强。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开展巡视、抽查和专项治理,查处了大量科研经费案件,起到了震慑作用。各级审计部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并移送大量问题和案件线索。立项单位在课题结题时要求科研人员提供经费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这些监管措施都有利于遏制科研经费使用的乱象。第四,合同监管。对横向课题来说,委托单位通过订立合同,保障合同实行来施加监管。委托单位根据合同实施情况,以控制资金拨付来保障结果产出,但对经费具体使用支出关注不多。

(二)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管

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监管一般是学校、院系、课题组三级或者学校、院系、研究所(教研室)、课题组四级监管模式,监管的层级、部门以及涉及人员多。第一,校级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监管。高校校级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监管的有校领导班子,以及科研、财务、监察、审计等部门。有的学校还分设负责自然科学的科技处、负责社会科学的社科处、负责成果转让的科技开发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高校校级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财务审核更加严格,科研经费自查、抽查和专项审计的频率较以往有较大提高。第二,院系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在制度安排上,不少高校让院系分管科研的领导对科研经费支出、设备采购等进行审签,并督促学院对科研工作者进行教育管理。第三,课题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科研经费监管不仅限于校院管理部门。随着高校科研规模增大和管理重心下移,课题组、科研人员担负的研经费监管责任越发重要。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普遍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由课题组负责人、行政助手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监管机制能有效地降低科研乱象的产生。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暴露出的大量问题,显示监管机制还未尽人意,存在不少问题。

(一)科研经费使用乱象频现

第一,项目转包、外协套取科研经费。一些研究人员因拥有学术地位、领导职务、社会组织头衔以及特殊的人际关系容易获批科研项目。有的科研人员把获得项目通过分包“子课题”、将关联公司列为课题的外协单位等方式获利。如,原浙江大学教授陈某[3]以转包、外协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第二,报销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一些科研人员通过购买虚假发票、变造涂改发票等方式,或者将与项目无关的个人生活支出发票,用于科研经费报销套取资金。这种现象出现在许多科研腐败案件中。第三,通过采购设备材料套取科研经费。如,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某从实验试剂采购商账户套取经费75万元。[4]第四,虚假合同骗取科研经费或配套、奖励资金。如,湖南某高校教师王某与李某伪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7份立项文件,套取学校配套资金。[5]第五,经费管理人员利用职务贪污科研经费。如,北京某高校委派会计加塞个人费用报销科研经费,并将一位出国教授名下的科研经费当成其小金库,9年间贪污97万余元。[6]第六,以劳务费套现或转移资金。笔者曾根据新闻报道、公开资料、有关通报收集了科研腐败案例93件,其中科研经费使用腐败案例32件(占总案件的5.4%)[7],其中转包项目套取资金2件、报销虚假发票12件、设备材料采购收受商业贿赂及套取资金7件、虚假合同骗取科研经费或配套及奖励资金2件、管理服务人员利用职便贪污科研经费5件、以劳务费套现或转移资金4件。可见,报销虚假发票、设备采购等经费使用问题较为突出。

(二)外部监管作用受限

第一,缺乏统一的外部监管机构和标准。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层次很多,既有中央部委的,也有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相关的层级与部门各自监管,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同时,不同部门间科研经费使用的政策规定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外部监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大过内部监管,由于政出多门,经费使用标准多,多层多头监管,权责不清晰,限制了外部监管作用。第二,外部监管的范围、内容受限。从范围来看,高校科研经费体量巨大,立项层级多、类别多,项目众多,外部监管力量分散,无法做到全部涵盖;从内容上看,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繁杂,外部监管无力对经费使用内容进行具体监管,只能事后抽样检查。第三,外部监管缺乏定期持续化制度。科研监管并非是科技部、教育部等立项部门以及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的主要业务。立项部门和监督部门还有其他大量工作,用于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教育部经过两年才实现对75所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检查全覆盖。[8]第四,监管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外部监管由于站位高、面向广的特点,不具备对高校科研经费具体使用情况即时监管的便利性,但有利于运用大数据、电子化等方式开展监管。虽然某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如福建省科技厅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对经费使用等进行监管预警,但整体上外部监管科技化手段运用仍然相对不足。

(三)高校内部监管存在缺失

第一,科研经费监管呈现碎片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着项目和经费数量增减的压力,精力主要放在如何获取更多项目与经费上,对经费使用监管不太重视,动力不足,有时候甚至为调动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积极性,放松对经费监管要求;财务部门一般只对票据面上的合规性进行审核,较少审核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及科研政策,对预算执行缺乏跟踪;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管基本属于事后查处;院系分管科研领导和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科研后勤服务,经费监管手段有限。有些高校设置了由院系领导审签科研经费的关口,但由于专业细分不同、科研内情不了解等难以发挥监管效用。高校内部没有形成对科研经费的整体化监管,参与者多,管理分散,信息不共享且传递反馈滞后,造成科研经费监管盲区,容易诱发乱象。第二,课题(项目)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课题(项目)制实施后,课题组要负责经费使用、内部人员、设备资产以及事务安排等管理工作。一些大型课题(项目)组往往支配着几百、上千万的科研经费,管理者数十人。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课题(项目)组成员上,因此落实科研经费使用课题(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非常重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不论是课题组负责人,还是成员、行政助手,对责任、科研制度规范都认识不到位,没有落实好监管责任。第三,惩处偏宽松软。科研经费腐败行为因发生在校园内,有关部门就对其网开一面。有的高校怕揭露“家丑”影响发展,以自查自纠代替处分。有的搞功过相抵,大事化小,用处分代替刑责。此外,高校缺乏科研经费腐败责任追溯机制,从一些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看,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应有惩罚,对具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和领导干部也没有追责。根据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作为理性的决策者会充分估计被惩处的主观概率,根据收益和成本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当惩处概率和强度特别低的情况下,科研经费违纪行为成本就特别低,会使得科研经费违纪行为从偶发性向多发性转变。

(四)科研管理体制弊端影响经费监管

近年来,高校科研资源配置虽然引入市场竞争,提升了配置效益,但计划政令式的配置方式依然存在于科研管理体制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产生经费监管问题的深层次根源。第一,行政主导科研资源配置容易产生寻租和经费滥用。有数据显示,高校科研经费直接来自各级行政部门大约占到60%以上。[7]科研资源配置上行政化和“官本位”问题较为明显。行政人员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和最终决定权,容易产生设租寻租行为。个别科研人员通过套取科研经费请客、行贿以谋取获得项目的优势。从科技立项部门腐败案件看,科研经费寻租体现出“熟人社会”的特点。[9]第二,学术权力过于依附行政权力,使得项目获取、科研评价偏离学术价值,为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埋下隐患。目前,高校普遍建立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多是建立于行政思维上,追求项目量、经费量指标等类似“GDP”的业绩。不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都将重心放在拿项目上,忙于如何多拿项目、拿好项目、拿大项目。科研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投立项部门所好、赶制一个又一个课题申请书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则摆在次要位置,甚至研究还没有怎么开展,就忙于鉴定结题。由此,表面光鲜的经费预算常常与课题研究实际无法匹配。个别没有实际研究工作的课题项目仍要想方设法花掉科研经费,于是就有了为结题突击买设备、发劳酬,报销各类虚假发票等行为。第三,计划政令式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不符合科研规律。曾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科学验证、研究探索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科研常常有不可预见的支出改变。计划政令式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以行政业务的方式设置预算和划拨经费,缺乏合理且必要弹性,不利于科研自主。这使科研工作者在预算下拨前要垫付资金,在科研过程中未预想的支出无法报销,诱发项目经费混用、套现或报销虚假发票问题。久而久之,一些科研工作者形成不良的经费支出习惯。第四,行政管理思维与科研人员认识偏差相冲突。一方面,长期以来管理部门存在以行政业务方式对待科研工作的倾向,也就是所谓的“见物不见人”。不少人认为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是常年不足的,稀缺的科研经费应严格支出在设备、试剂、物料等方面。而科研属于脑力劳动,其投入的关键要素是人。科研经费限制人员经费支出、限制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性支出,无法完全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不利于调动科研积极性,也容易诱发违规套取经费等问题。另一方面,实施课题(项目)制后,科研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变引发了科研工作者功利化思想。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向立项单位申请的,靠科研实力、社会关系获取的,完成科研项目也要靠自己,因此经费属于其个人努力所得,支配使用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甚至,有人将科研经费当做自己的小金库。综上,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外部监管的限制与缺失,也有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三、改进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的路径

基于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刚性惩处、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整体性监管等方面改进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优化监管路径。

(一)强化刚性惩处是监管的前提

发挥执纪执法部门在监管中作用,对科研经费问题进行刚性惩处,是优化监管机制的前提。对任何预期违纪行为,当查处概率达到1时,违纪行为只有成本,没有收益,将会最大限度地遏制违纪行为的发生。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来看,惩治法制化、独立化值得借鉴。根据新加坡一些高校工作人员介绍,新加坡科研经费使用有明确规定,一旦经费上出现违法行为,没有校内处理这一做法,直接由司法部门介入。第一,要严格高校内部执纪监督,严惩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对参与者进行全面追责。由于科研管理体制缺陷等原因造成了既往科研乱象的多发性、普遍性,在惩处上可以规定一个时点,对时点前的违纪问题采取自主查纠和内部处理方式解决,对时点后发生的科研违纪问题严格查处。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惩处和法律规制。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违规及诚信数据库,对违纪人员限制课题申请,提高腐败成本。在法律规制方面,实践部门与学者应有不同观点。在判罚实践中,许多科研人员因套取私分科研经费,被判处贪污罪。有些学者认为,科研经费方面的问题具有可谴责性,但不应认定为贪污罪,部分应归于以合同诈骗罪、侵占罪。[10]不论适用何种罪名,对科研经费腐败行为应当零容忍地查纠,才能正本清源。第三,引入第三方调查,成立由业内专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对科研经费腐败等行为的调查,增强信服力和权威性。

(二)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根据经费乱象产生的机理抓好源头治理,应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优化监管机制内在功能的基础。第一,健全科研经费配置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科研行政职能转变,从“管理主导者”转为“市场监管者”,抓好宏观调控,保障重大战略性基础研究的同时,保护科研经费获取的自由竞争,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等科技工作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具体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避免寻租设租行为,转变科研领域项目获取的不良风气。完善课题招投标机制,注重项目投资效益,探索科研需求社会购买,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成果信息库。加大对科研成果鉴定监督,加强科研成果抽检,收集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信息,减少重复申报套取经费、科研造假等问题,引导科研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第二,健全科研管理激励机制。让学术权力主导科研评价,使教授委员会、学术共同体参与到科研评价、业绩鉴中去,并发挥主要作用。改进评价指标,不再单纯以项目量、经费量等论英雄,而是以科研成果产出为主,将实际科研工作量与项目、经费结合起来。在职称评聘和业绩奖励中更加重视科研内容与质量,避免“为项目和经费搞科研”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第三,完善与科研活动规律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由于科研活动的特点,任何合约均不可完备。因此,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精神,将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权让渡给课题负责人,把重点放在事后合规性检查和成果评价。让渡科研课题经费使用的剩余控制权,也可以尝试让渡部分剩余索取权。目前,在科研成果转让等方面已经给予科研人员较大的索取权,而结余科研经费方面也可以适当的探索尝试。如果科研经费预算合理,而最终取得科研成果达到或超过预期,那么有结余经费存在,可以算是对经费的节约或者科研效益的提升。因此,可以根据科研成果鉴定情况,从结余经费中给予奖励,引导科研工作者多出优质的科研成果,这与科研激励的初衷一致。第四,健全劳务费支出制度。在制度上承认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提高间接费用和劳务费用比例。在高校,参与科研的不仅包括在职的教师、科研人员,而且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依据社会工资标准和参与者能够提供的服务时间,明确科研助手和辅助人员的劳务费用标准,同时加大劳务费支出的合规性审查。

(三)优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部监管机制

要改变多头监管、标准不一、信息封闭、权责不对称、缺乏长效等缺点,应从监管机制建设入手,提升整体化治理成效。第一,建立统一的外部监管。建立科研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常设办公室,统一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标准、程序,将运动式的监管向制度化迈进。加强对科研行政部门的监督,特别是立项规划部门的监督。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科研人员行为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监管信息数据库,将各层级各行业立项(含横向项目)项目运行情况纳入数据库,进行风险预警和防控。第二,健全高校内部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学校、学院、课题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的责任分工,突出课题组负责人监管责任;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科研决策与监管中作用,通过教授委员会等载体,对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在符合保密工作要求前提下进行公示公开;建立校内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或全国系统的子系统,实现在校内科研、财务、监察、审计、人事等部门间实时沟通和共享科研管理信息,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预警;科研和财务部门应以共同派驻人员形式,联合成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对科研项目申请预算编制、项目执行经费使用等方面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前移关口,预防经费滥用和腐败问题。此外,要强化科研负责人的教育引导。在科研经费监管中,教育引导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薄弱环节。科研人员普遍对法律法规和科研制度政策规范的学习不重视。加强政策规章解释服务,加强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的宣传;引导科研人员严守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经费不是工资津贴的主渠道;倡导科研学术价值,把精力投入科研本身上来;加大案例警示教育和提醒教育,增强科研人员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树青,张忠.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5(04):265-269.

[2]熊丙奇.北邮院长如何冒领200万科研经费———行政主导让科研经费成为腐败温床[J].中国经济周刊,2014(07):17.

[3]叶铁桥.贪污近千万元科研经费浙大一教授被判十年[N].中国青年报,2014-11-10(003).

[4]黄晓宇.骗课题费75万师生三人获刑[N].北京晨报,2015-6-29(A15).

[5]朱珊.湖南两教师伪造总署公文被处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4-10(001).

[6]雷宇.检察官揭秘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N],中国青年报,2011-12-157(5).

[7]邹毅.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的现实表现、主要成因与防控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48-56.

[8]陈全.教育部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3-18(001).

[9]肖思思,毛一竹.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件再追踪:细水长流的贿赂[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4(06):72-73.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2

关键词:“放管服”;农业高校;科研经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制度,为创新进一步“松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本文以农业类高校———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表1)

一、新疆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文明校园、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18项,其中主持马产业、民族特色谷物制品、荒漠植物群落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近10项,到位经费近5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其中,主持完成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登记科技成果36项,审定新品种20个,授权专利322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260项,认定地方标准36项,审定棉花、梨、牧草、玉米新品种20个,育成新大豆27号,新甜玉17号,“雪香”梨,新农大棉1号、4号,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发表各类科技论文4,69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EI收录)520篇。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纵向科研经费,指来自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课题,包括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委)及地、州、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或批准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规划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治区科技厅、社科规划办、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教育厅、水利厅等单位;另一类是横向科研经费,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政府采购招标等取得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项目类科研经费。近1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态势,总经费达8.24亿元,2020年经费最高达1.1亿元,比2011年科研经费增加了近82%,近两年更是突破1亿元大关。随着科研经费体量的逐年增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校教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题。(表2)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逐渐规范。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努力把握政策机遇,用足政策资源和区域红利,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赋予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和完善了科研绩效支出发放流程与绩效评价方式,持续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放管服”力度,将横向项目绩效管理权由学校下放至学院,横向项目绩效比例提升至70%,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更为宽松、利于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科研氛围,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和科技推广动力。

三、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和制度下发后,没有及时结合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并且对国家、自治区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经费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一线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没有享受到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红利;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最新政策了解、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等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在高校中,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协助。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是核心所在,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更多关注项目的策划及立项工作,认为项目获批后的经费使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三)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部分农业类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并且从财物安全的角度考虑,财务数据和科研管理数据也要求相互独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较差,缺乏大数据共享平台。科研项目从科研管理部门发布申报通知开始,经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建账立户、科研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使用、项目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相关信息,涵项目的立项信息、立项金额、预算明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研项目决算信息等,被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多次收集、反复使用,然而各个部门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导致这些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的有关信息需要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奔波,通常同样的一份材料需向好几个部门提供,易造成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各部门配合协调不畅,没有形成服务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想要获得稳定开展,就必须做好资金预算工作,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前提,对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组的经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支出,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支出多次调整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问题,给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联动差,项目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和执行情况,很难准确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预算调剂,导致项目进行多次不必要的预算调剂。

(五)内部监管机制体制不完备。农业科研经费是农业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其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用于科研活动,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及目标性。然而,从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常见的是存在一些粗放式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即使有确定的监管流程,也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内部的监督机制也缺失,使很大一部分经费的支出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经常出现项目未结题经费已经使用完,或项目已经结题但是未及时办理结账手续,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在学校挂账现象,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进而增加科研管理的成本。随之,更有一些项目主持人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给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既是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实的主体,也是科研改革政策的受益主体。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各相关部委有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本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把“放管服”文件的精神理解透彻、执行到位,要充分利用“放管服”相关制度杠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积极性,要不断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改进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同时,在绩效奖励方面也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与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主观能动性,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建立科研管理责任清单。学校制定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二级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各相关职能处室、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边界,通过协调科学技术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二级学院等部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理清任务清单,强化各自主体责任。

(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打通财务核算-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腿”,最大限度帮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科研工作的繁文缛节,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各类项目管理及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需求。

(四)科学编制预算。科学、严谨的经费预算机制可以让整个经费使用过程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升预算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就需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问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预算工作,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召开培训会和政策宣传会,指导科研人员了解预算编制原则,以合理编制预算。根据主管部门和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按照“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编制经费预算,据实列支各项费用,同时履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及报账流程,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逐步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加强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的过程监管,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联合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动态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示。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禁止行为,针对科研人员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科研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严格规范科研行为。综上所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质量是切合“放管服”理念的必要举措。只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进而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有序、稳定开展,保证科研经费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9.168(01).

[2]张俊芳,沈国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与有效监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472(14).

[3]袁璨.科研放管服的政策解读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要点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3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纲要不断推进实施,国家陆续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学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的通知》《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放管服”工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不断进步。公立医院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学术研究的重要战场。公立医院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医院综合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增加投入以支持公立医院加强和发展医疗科研事业。在“松绑式”“放管服”的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拥有了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来源途径更多了,金额更大了,科研经费管理内涵也更丰富复杂了。与此同时,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医学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收支管理等的监管,也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绩效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收入与奖励分配等逐步提高了管理要求。因此,简单的经费支出管理以及仅仅针对科研财务收支开展审计工作都已不能满足要求,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者必须将管理目标向科研内控、科研诚信、科研绩效等转变,在防范管理漏洞、杜绝科研腐败的同时,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医学科研政策,以绩效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医院科研人才建设,进而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对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以及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现状进行阐述,指出相应领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深入思考,探索提升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效益方面的路径和方法,以期能为相关领域实务工作献出绵薄之力。

一、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按照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承担国家、地方政府计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取得的、由政府财政划拨的科研经费,即纵向经费;二是承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转让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咨询等获得的经费,即横向经费;三是由公立医院用自筹资金按一定比例匹配的经费,即配套经费。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大多由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实施部门与医院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因为资金来源不同、渠道多,其经费管理和使用要求也存在差异,而科研项目周期较长,支出范围较广泛,因此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多头管理、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率效益不高等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建设方面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及支出标准因政府文件和合作方不同存在具体执行要求上的不同,对不同经费管理与核算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许多科研人员不仅承担临床工作,还要进行科研学术研究,业务繁忙导致他们往往只注重科研成果、只关注科研任务是否完成,对科研经费管理则无暇顾及或忽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和财务专业知识,不能理解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部门管理要求、业务流程设计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要求,并且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的经验与知识也有所欠缺。另外,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能提高医院影响力,医院也把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作为考核内容,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其搞科研,往往对科研经费采取非常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和缺失、科研管理部门审查管理淡化、内部监管不到位等内部控制建设薄弱的状况。

(二)预算管理方面

一方面,医院科研管理往往存在“重立项、轻预算”“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比起预算编制,他们更关注项目立项申请,只因预算为申报项目的一个必经流程而进行经费预算,不深入了解具体经费的开支范围,导致编制项目预算经费时缺少论证测算,科学性、可行性分析不深入,未经过全面的考量,直接依靠经验填报,随意性相对较大,从而造成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可评价性较差。医院财务部门往往在科研项目通过财政部门审批下拨后,才参与经费管理。这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财务部门对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解读。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出现实际与预算无法匹配、部分项目超范围开支、经费额度不足、未能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等不能很好地控制经费支出等的现象。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较为粗放,中期检查或者临近结题时“拆东补西”“突击花钱”。科研管理部门对预算的管理往往也侧重于科研经费的预算完成情况,片面注重预算执行率,结题验收时候,是以通过验收为目的进行审计确认,对如何合理、合规地使用科研经费关注度是不够的。即使放管服政策出来后,逐步放宽了对预算编制的限制和调整范围的限制,也应从源头上做好经费的管控,减少出现科研经费的使用与预算编制出入较大等情况的发生。

(三)采购管理方面

医院科研经费采购制度不健全,采购流程管控缺乏,并没有做到严格规范,科研物资采购缺乏监管。大多数公立医院往往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规定科研物资采购遵守医院采购管理制度,但在执行中并没有完全照此执行,如项目组自行采购项目用设备物资,或者虽然通过医院采购部门采购,但供货商和采购价格均由项目组指定;多数医院没有配置相应的实验试剂耗材采购平台,实验试剂耗材自行指定供应商采购后,货物直接送到实验室,也没有在采购部门办理相应的入库出库手续;设备、软件等资产采购后未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结题后相应资产管理归属不明;结题时突击采购设备或材料,而这些设备和材料并没有针对该科研项目发挥作用;医院采购部门仅仅是配合科研项目组签字报销,并不对其自行采购的物资的价格、验收等进行管控,造成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及采购价格虚高等各种问题。

(四)财务资产管理方面

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一般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课题承担部门共同监管。医院往往制定了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但或陈旧或和政府文件规定不符,给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规等现象提供了空间。医院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支出的审核只着重检查票据是否齐全、规范、完整、手续是否完备等,对于项目经费执行、使用是否真实合理等相关情况监管不严,医院年度项目经费的使用缺乏财务监管。很多公立医院科研人员既缺乏经费使用管理的专业培训,也存在有意无意地挤占、挪用、扩大开支、虚列支出等现象导致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支出不符。由于不同科研项目对于劳务费发放的制度办法不尽相同,容易造成违规发放。项目终止、结题或出现变化时,项目负责人应按照规范填写结题申请结清项目费用,但很多公立医院科研人员为了回避项目经费被收回存在过度支出的现象,如违规发放工资绩效或发放比例不符合规定、超标准发放等导致经费的浪费。项目结束后,项目开展期间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薄弱,由于科研资产是通过科研经费购置的,特别是那些通用或价值较低的固定资产,存在监管缺失。事后监管不足,容易造成仪器设备的闲置和科研经费的浪费,以及医院资产流失。

(五)信息化与沟通方面

目前,多数公立医院并未真正打通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财务管理两个管理模块,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也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科研管理平台。很多公立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依然采用手工登记方法记录科研项目的使用明细并对经费额度等进行审核管理,而财务部门则根据科研项目人员填报的各种费用报销单据进行经费列支和账务处理。科研项目组关注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的进行,不注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财务部门也不掌握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不能实时有效地监督预算执行、支出进度等信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项目组、财务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不足,协同不足。

(六)内部审计监督方面

科研经费审计是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决算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审计。公立医院对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是有所欠缺的。科研经费审计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持。很多公立医院关于科研管理的制度中并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审计制度。或者即使有相关制度,也往往是将审计的工作简单定义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上以及结题环节,科研经费审计缺乏全面性,审计范围也狭窄。多数公立医院只是对科研经费的决算进行审计,忽视了执行以及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有关的审计,审计方式、审计评价指标单一。多数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依赖财务部门监管。很多医院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几乎没有开展,或者只是在年终组织财务报表审计时候一起对科研经费的进行审计,内部审计监督是滞后、受局限的。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依赖内部审计人员,但由于科研课题数量多、周期长、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专业及力量制约、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面了解课题进展和开支情况,也不参与其项目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如果沟通与协作不畅,导致内部审计监督效果不佳。

二、内部审计视角下加强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放管服”新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优化了科研经费管理策略,建立了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通过对新形势下国家及地方政府文件精神政策的研读,梳理科研经费管理中可取的路径和方法如下:

(一)完善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系统深入分析国家对科研经费在投入与支持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扩大预算编制调剂自主权、扩大经费包干制范围、扩大结余经费留用自主权等方面提出的各项规定,对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合理更新,根据科研项目性质特点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的使用办法、重新明确使用范围和使用原则。同时,制定协调机制,梳理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和审批授权,确保医院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具有明确的工作依据。

(二)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传统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管理以控制为基本思想,“放管服”改革后,科研经费管理转变以绩效为目标。在放管结合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更关注编制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当前政策改革下,政府下放预算的调整权利,预算编制的灵活性也更强了,但预算批复后一般不做调整,因此项目负责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应注重预算内容的实际可执行性,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相关要求编制,切实结合所申报的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合理评估间接费用和劳务费情况、估算间接费用比例、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及分配、概算项目总经费的支出方向与支出范围、减少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调整,避免可执行性差和降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三)设置科研财务助理,规范填列各项费用支出

科研经费的各项支出必须符合医院财务管理要求,其填列和办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例如:在具体购置设备时,需要严格执行论证、审批以及招标等采购流程;设备采购后需签订合同并办理登记、领用、付款等多项手续;劳务费需要严格基于工资明细清单和人员工资表等发放;劳务派遣人员支付费用要基于提供派遣单位和科研项目承办单位之间签订的劳动派遣协议;劳务费、咨询费实际支出时需要编制签领单,需要有本人签字并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工作单位和领取人姓名等多项信息;差旅费、会议费有严格开支标准和列支范围;会议费则是会议预算单、签到表、发票等各种原始凭据都应齐全规范。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其实占据了大量的精力,因此设置有财务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作为财务助理,一方面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专心做好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财务助理通过和科研人员的沟通熟悉项目,能够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标准、财务账务处理要求规范编制项目预算书和规范办理各项费用支出的同时,能够有效落实预算控制管理,结合科研项目进度,分析项目预算和使用情况之间的差异,向科研人员提供预算执行的具体建议,确保科研项目执行的统筹兼顾。

(四)构建信息平台,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科研项目负责人保管课题经费本、科研管理部门手工记账、财务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结题报销等才登记账务的粗放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管理的需要,公立医院应为科研人员、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以满足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拨款到账信息、经费累计使用、经费结余,设备购置、材料购置、直接间接费用支出等各项数据查阅需要;为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明细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使各方都可以对其预算支出情况和支出范围进行查阅。信息平台能及时提醒和预警,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五)重视项目结题和经费结余管理,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医院应将项目按预计时间结题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考核指标之一,对其按期结题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医院应重视结余资金管理项目,在规定结题验收时候,财务部门应详细分析项目成本,对其结余进行严格核算,然后由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后出具相关报告,办理结题手续。在项目结题之后,科研项目组不能占用结余经费,避免科研经费流失或浪费。公立医院应强化科研项目资产管理意识,统一规划资产购置,尝试构建资产共享制度,结合科研项目具体需求进行设备购置预算编制和购置审批时,应对既有设备进行综合分析;项目结题后,需要对项目有关设备材料按照归属及管理做好交接手续,避免医院资产流失或闲置。

(六)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绩效综合考评机制

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公立医院应重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高质量的医疗科研成果。医院应根据各项文件和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和制定奖惩机制,对其项目经费支出、组织和规划、支出和成果等进行绩效评价,对项目结题验收之后进行追踪审查。对于管理有效、使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的科研人员,应在间接经费方面进行有效的激励;反之,对长期占用经费却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则应适当扣减其绩效奖励。此举将促进医院更为规范的进行科研工作,进而保障公立医院科研成果具有更大的价值。

(七)建立科研信用管理体系,防范廉洁诚信风险

“放管服”以来,科研人员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经费使用环境,因而也对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廉洁风险防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应通过建设科研诚信制度、建立经费使用承诺制度、信用评级等手段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信用管理,并形成科研信用管理体系,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学术不端、违纪违规等现象。公立医院应通过加大违纪违法成本的办法,从源头上解决科研廉洁诚信问题,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诚信风险的防范工作。

(八)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推进公立医院科研管理发展

1.更新审计理念,转变审计重点,构建绩效审计新目标

传统定义的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审计是指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国家科研管理有关政策法规、财务审计相关法规以及医院内部科研、财务管理制度对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医院通过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切实加强相关内部控制、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在“放管服”新形势下,各项权力的下放为公立医院科研人员使用经费带来诸多自由和便利。同时,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严格细化预算、严格按照预算项目执行、严格调整审批流程转变为重点对科研项目绩效、科研诚信和科研能力的管理考核,转变为防止科研经费的闲置与浪费、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传统的基于财务收支的科研经费审计已不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下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重点向效益审计转变,是对包含了资金使用效益在内的整个科研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审计评价。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转变审计重点和审计理念,关注绩效导向、绩效评体系、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相关负面清单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等,构建绩效审计新目标。以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对公立医院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2.尝试建立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审计结果可信度

对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根据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在合法合规基础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先是可以直接由财务数据获得的,如:经费到位率、经费投入的总产出率、专利成果的转化率、预算编制的准确率、预算执行准确率、经费开支合规率等指标。其次是科研成果获奖数、专利数量、论文著作被引用和下载情况、影响因子等。再次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制度是否及时修改完善并认真落实、如科研项目立项相关的资质是否严格审查、内控制度制定是否科学、科研团队是否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力不足现象、是否有对科研成果审查不严或因科研成果使用不当引起的法律纠纷等。最后是重视科研人员的能力,注重对科研团队方面,如参与学术研讨会层次和次数、科研团队博士生与硕士生人员数量等。

3.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工作的协调和沟通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立医院也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职能,结合国家各经费管理部门不定期检查成果、医院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日常监管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可以降低医院层面的监管行为对科研活动干扰,发挥审计作用,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结语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4

关键词:科研经费;特殊性;内部审计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国家每年对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因此,在管理和使用上面呈现出很多特殊性,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重申报轻管理、预算执行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特殊性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科研经费应与高校的其他收入一起纳入高校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科研经费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果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简单地搞一视同仁,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高校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科研经费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数量多但金额小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纵向课题的国拨资金、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高校本身的自筹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对应不同的监管依据。首先,对于国拨资金而言又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科研资金,这部分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高校申请到这部分财政资金后,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直接把资金转到学校,这部分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财政资金监管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对于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按《民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属于高校教师通过承揽合同收到的合同款,与财政资金有本质区别,监管方式应以社会委托方的要求为主,目前主要是通过社会审计的方式确定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来源构成的多样性,使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具有复杂性。其次,不论经费来源如何,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总是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这与项目经费申请以教师个体为主,除个别团队外,很少有人能具备承担大型课题能力的现实状况相吻合。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这一特点,导致对其进行内部审计时很难捕捉审计重点,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项目变动概率大,经费预算编制困难

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体现在项目预算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开始做预算时很难对未来的走向进行准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变动可能性大。同时,由于申请科研经费的多寡不仅是考核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对教师评定职称、评先选优影响巨大,这就使得教师在科研经费项目编制预算时漫天要价。最终造成在后续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另外,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预算一旦审批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变更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若未经审批变更预算属于违法行为;若预算频繁地进行变动审批,又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这就使科研经费预算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预算环节成为内部审计中问题的多发区。

1.3忽视智力成本,经费管理体制脱离实际

科研项目研发是一项高度依赖智力投入的工作,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的科研能力及劳动付出。但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一般具有事业编制的课题负责人不允许从科研经费中列支自己的劳务支出,只有不具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如在读研究生或外部聘请的专家,才能以劳务费或咨询费的名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报酬。这一规定不符合科研项目以智力主导的特征,也是导致出现课题负责人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行为的诱因之一。二是科研完全成本与高校收付实现制之间存在矛盾。按照相关规定,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需要按科研项目进行完全成本归集。要做到这一点,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高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对与科研有关的机器设备等不提折旧,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高校管理层,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内部审计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从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构成看,主要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其中内部审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利用内部审计全过程监督的优势,在服务高校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提供了全过程审计监督服务。内部审计由于处于被审计对象内部,有条件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程有效监督审计,能够克服外部审计事后审计的弊端,加强对中间过程的问责。同时,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举,为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高校在校级和学院一般会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岗位负责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控制及决算工作,但课题组层面缺乏熟悉预算制度的专门人才。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属于高校的内设部门,其独立性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因为科研经费的申请关系到高校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在揭露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方面积极性不高、在执行审计制度方面不够严格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科研经费审计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1内部审计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揭露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许多明显违规的问题由于司空见惯,在内部审计中见怪不怪,相关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例如当前多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依然沿用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基本由项目负责人一人负责,他们对于经费如何列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当内部审计指出科研经费中不合规的开支,但在课题负责人强烈坚持的情况下,高校为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一般会支持课题负责人,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如,科研项目结题后长期不结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重视程度不够,对科研经费的效益性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当前,高校财务部门的角色基本是科研经费的出纳,只要课题负责人要求支付,不论合理与否皆予以支付。高校科研部门专注于项目经费的立项申请,对项目经费管理知之甚少。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费用支出与项目是否有关,支出是否合理、真实等方面,但实际审计中很多只是查看报销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对实际支出去向缺乏监管的动力和有效的手段,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课题研究费全成本核算不但要求包含与科研有关的直接成本,也应包含相关水电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费用。但目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对于间接成本的构成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计算和分摊方法。虽然这一问题是由高校会计核算适用收付实现制造成的,但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仍然负有一定的责任。

2.2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审计制度,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首先,部分高校对于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现行制度并不能有效约束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中不合规的支出仍大量存在。内部审计对这部分问题的监督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合规问题的长期存在。其次,由于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项目审计中缺少相应绩效评价指标,内部审计缺少依据,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中形式大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由于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在项目成果不佳时,高校教师付出的智力劳动得不到承认,许多内部审计部门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反映,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2.3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与科研项目类似,都是高度依赖人的智力的工作。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勤勉工作,才有可能揭示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堪忧。首先,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堪忧,在内部审计中尚不能完全做到严格执法。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合规审计,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无可厚非,也不用非得坚持原则对问题进行反映。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部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其次,从专业能力看,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很多高校对于审计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用事业编制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事业单位的不良习气,比如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重心放在研究领导喜好上而对钻研业务知识缺乏耐心和动力。另外,由于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在进行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导致审计工作很难深入。科研项目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与之相适应。

3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路径研究

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监督引导作用,是一个永恒话题。一方面要转变高校领导层观念,不能把内部审计看成科研项目开展的阻碍,而应看成是查错纠弊的助手。另一方面必须建章立制,严肃内部审计的纪律。同时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果意识,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3.1加强宣传,转变意识,配齐内审力量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管理层及科研项目组人员意识到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同时,高校层面应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投入力量,从人员配备及经费预算上给予保障,为审计部门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3.2确定内部审计的依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

针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制度要先行。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细则,将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区分开来,明确内部审计的制度依据。高校应该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入手,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实际,对经费申请、管理进行制度落实,确保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防止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同时注意相关制度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最后要强化制度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内部审计必须严肃审计纪律,对重点领域发现的问题绝不姑息。在内部审计中必须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关注,比如重点关注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关注科研经费中劳务费的支出,关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是否被私分滥用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另外,可以试行在内部审计中引入考核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理念,提升工作能力。

3.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部门管理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只有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所提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审计效果,因此,可以在高校内部试行轮岗制度,让内部审计人员到科研小组中挂职锻炼,了解科研项目流程,熟悉科研项目的背景知识。此外,还应该从审计工作整体出发,加强政策性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规定,在内部审计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科研经费审计模式的创新。比如可以试行科研经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也可以探索跨年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年度审计模式,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分阶段评价,减少结题审计的压力。同时可以试行在科研小组中配备财务审计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全过程监控。内部审计作为学校的内设部门,兼具监督与服务的职能,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能够积极指导课题组完善相关预算,能够有效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另外,内部审计弥补了政府审计覆盖面低、社会审计成本过高的不足,成为科研经费审计的主力。综上所述,与其他类型的财政资金相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本身有其特殊性,由于目前一视同仁的监管策略,导致内部审计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存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与无法可依等问题。只有配齐内部审计力量、严肃内部审计纪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管理层应进一步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注重审计整改状况的跟踪,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使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2]熊枫,李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困境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6(10):121-125.

[3]张浩,王瑞龙.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6(34):78-80.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5

关键词:“放管服”;农业高校;科研经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制度,为创新进一步“松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本文以农业类高校———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表1)

一、新疆农业大学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校、全国文明校园、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18项,其中主持马产业、民族特色谷物制品、荒漠植物群落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近10项,到位经费近5亿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7项(其中,主持完成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登记科技成果36项,审定新品种20个,授权专利322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260项,认定地方标准36项,审定棉花、梨、牧草、玉米新品种20个,育成新大豆27号,新甜玉17号,“雪香”梨,新农大棉1号、4号,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发表各类科技论文4,69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EI收录)520篇。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收入逐年递增。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纵向科研经费,指来自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课题,包括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委)及地、州、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或批准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规划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治区科技厅、社科规划办、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教育厅、水利厅等单位;另一类是横向科研经费,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政府采购招标等取得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合作项目类科研经费。近1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呈逐年增加态势,总经费达8.24亿元,2020年经费最高达1.1亿元,比2011年科研经费增加了近82%,近两年更是突破1亿元大关。随着科研经费体量的逐年增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校教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题。(表2)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逐渐规范。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转变,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努力把握政策机遇,用足政策资源和区域红利,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赋予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和完善了科研绩效支出发放流程与绩效评价方式,持续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的“放管服”力度,将横向项目绩效管理权由学校下放至学院,横向项目绩效比例提升至70%,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更为宽松、利于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科研氛围,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和科技推广动力。

三、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和制度下发后,没有及时结合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效能滞后。并且对国家、自治区最新科研经费制度宣传、普及不到位,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经费管理制度,导致很多一线科研人员不了解最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没有享受到国家“放管服”改革的红利;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最新政策了解、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报销繁”等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落实难”和“落地难”的问题,没有打通科研经费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经费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在高校中,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协助。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是核心所在,但科研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更多关注项目的策划及立项工作,认为项目获批后的经费使用管理应由财务部门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三)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部分农业类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并且从财物安全的角度考虑,财务数据和科研管理数据也要求相互独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较差,缺乏大数据共享平台。科研项目从科研管理部门发布申报通知开始,经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建账立户、科研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使用、项目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相关信息,涵项目的立项信息、立项金额、预算明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用支出明细、科研项目决算信息等,被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多次收集、反复使用,然而各个部门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导致这些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科研经费的有关信息需要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奔波,通常同样的一份材料需向好几个部门提供,易造成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各部门配合协调不畅,没有形成服务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机制差。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想要获得稳定开展,就必须做好资金预算工作,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前提,对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组的经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预算支出,存在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支出多次调整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问题,给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联动差,项目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科研经费使用和执行情况,很难准确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预算调剂,导致项目进行多次不必要的预算调剂。

(五)内部监管机制体制不完备。农业科研经费是农业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其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用于科研活动,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及目标性。然而,从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有许多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常见的是存在一些粗放式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即使有确定的监管流程,也缺少有效的监管抓手,内部的监督机制也缺失,使很大一部分经费的支出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经常出现项目未结题经费已经使用完,或项目已经结题但是未及时办理结账手续,也有一些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在学校挂账现象,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进而增加科研管理的成本。随之,更有一些项目主持人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给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既是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实的主体,也是科研改革政策的受益主体。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各相关部委有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本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应把“放管服”文件的精神理解透彻、执行到位,要充分利用“放管服”相关制度杠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积极性,要不断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改进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同时,在绩效奖励方面也要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从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与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和审计处主观能动性,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二)建立科研管理责任清单。学校制定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二级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各相关职能处室、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权责边界,通过协调科学技术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二级学院等部门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责任,理清任务清单,强化各自主体责任。

(三)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打通财务核算-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让“数据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腿”,最大限度帮助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给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科研工作的繁文缛节,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各类项目管理及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需求。

(四)科学编制预算。科学、严谨的经费预算机制可以让整个经费使用过程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升预算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就需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问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预算工作,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召开培训会和政策宣传会,指导科研人员了解预算编制原则,以合理编制预算。根据主管部门和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按照“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科学编制经费预算,据实列支各项费用,同时履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及报账流程,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逐步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加强科研项目中期、后期的过程监管,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联合财务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动态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示。制定负面清单,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禁止行为,针对科研人员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科研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严格规范科研行为。综上所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质量是切合“放管服”理念的必要举措。只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进而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有序、稳定开展,保证科研经费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国飞.浅议“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9.168(01).

[2]张俊芳,沈国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与有效监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472(14).

[3]袁璨.科研放管服的政策解读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要点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6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会计核算

科研经费,是指科研小组或科研单位从财务部门或财务部门以外的单位或者主体取得资金。它有着指定的科研项目用途,科研项目完成后需要报送项目基金用途决算,使用书面报告进行资金流量汇报的一种专项资金。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普遍有些混乱,没有相对的支出制度和结余制度,对其加以约束。特别是支出没有规定的报销范围和具体的报销标准,导致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普遍过低,部分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到科研工作上去。科研小组负责人与学校财务处缺少有效的沟通,财务处也很少真正参与后期科研项目小组的科研经费管理,没有一份科学的预算情况分析系统、科研项目的内部审计系统,以及后期的会计核算系统。导致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一些随意性,有些开支甚至不能正确匹配科研项目,使得科研经费账目混乱不堪。科研项目完成了,但是科研经费的报表却没有完成,所以对科研经费进行查证时,混乱的账目就容易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给了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钻管理制度的空子,从而套取国家的财政专项资金,以权谋私致使国家财政蒙受巨大损失,一些真正需要科研资金的科研团队却没有得到帮助。因此,综合来看建设严格、科学、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在科研经费的支出过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随意,经费下拨到高校时,高校扣去基本留成经费后,其余款项就交由科研项目小组自由支配了,当中因为缺少财务处的监督,造成了某些科研人员只要是和科研项目有关的活动就随意支出,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混合在一起,给后期科研经费的全成本会计核算增加了难度。

(二)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出现一些违规现象。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大多实行项目组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有权对科研经费进行支配,部分项目负责人自行审批,使大量不合规范的发票和不在科研项目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尤其是“其他”项目支出比例不清不楚,支出比例过大,致使财务将官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查证和监督无处下手。科研项目完成后不及时对科研经费进行结算,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结算工作。

(三)科研资资金的浪费和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工程的重视,高校经费大幅度上涨,有的导师将从社会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资金挂靠在学校账目外,避开科研单位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和利用,并将这个账户内的科研经费以各种名义转出,甚至据为己有。在科研设备上,除了每个高校科研团队“专用设备”的采购,还出现各课题组存在着重复采购科研设备的问题,使得高校的固有资产和设备没有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

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完善惩戒制度和管理方式

高校要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费管理制度,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切实推广下去,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来做,使科研经费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财务监管部门应当完善监管体系,充分指导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支出,对违规使用的单位和人员绝不姑息。科研课题小组要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经费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可以以国家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

规范科研经费预算,为了规范和约束科研项目的财政支出,科研项目在进行立项时,高校财务处要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和本课题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科研资金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预估。财务处要加强后期对科研工程的帮助和监督,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的跟踪服务,协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的投入到项目研究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任务的进展。

(三)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结余管理和会计核算

目前,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加强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对科研项目结束后的结余管理和会计核算,部分科研项目存在着项目完结但是科研经费没有结余的情况,影响了后期对科研经费的会计结算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鼓励高校将科研经费结余主动上交,作为该科研单位的下个项目的启动资金,利用结余资金进行自主科研项目的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会计核算信息化

高校可以利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每一笔的科研经费都有源可溯,及时了解到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和项目经费的结余情况。并进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管制度,对从中想投机取巧者严惩不贷,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三、结语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7

随着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支持,上级和学校自筹对科研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很多的院校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将大大增加了廉政风险点。建立精细化科研经费管理,发挥科研经费实施效能,符合科研经费预决算要求,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共同研讨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不尽合理,使用的任意性较强

一些高职学校在科研经费的预算时,一般是由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落实编制,但在项目资金的编制方面很多项目负责人对于《预算法》的认识不是很深,编制过程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对后期的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必要的预见性,而整个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没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的参与,所以预算编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造成了执行预算的时候,出现很多实际没有的开支项目,因此项目中的一些票据违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随意更改,资金使用混乱。

(二)科研成本难以确定,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教师既是教学的承担者,也是相应科研任务的实施者。他们在开展相应工作的时候,其工资、福利主要还是由学校的正常工资中发放支出,做到了科研经费与教学保障资金的相对独立,但是在科研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师将科研经费用于一般性的教学材料的购置之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使用成本难以核准,有时这种重复购买材料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我们不提倡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成本难以核准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有一些院校的科研经费的产出比例失衡,科技转化率较低。

(三)一些地方的科研经费存在报销违反规定的情况

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在一些高职院校里,存在校级提取相应的管理费的情况,剩下的资金将进一步分配给相应的项目负责人使用,学校对下面项目资金的使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项目资金的监管出现了真空地带,造成潜在的资金使用风险。另外,有些学校领导为鼓励科研工作,对科研经费监管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特别是对一些横向课题,认为这类的项目经费属于“代管”而非“监管”,在使用科研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尺度比较宽松,只注重票据的合法性,签字等手续是否完备,造成最终的报账出现一定开支项目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

(四)剩余资金使用不规范,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低

剩余资金的使用是困扰很多科研小组的问题。项目验收阶段,一些列支的项目没有花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会让相应的科研人员将手中的实际开支的账务拿来报销,出现了一种报假账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是鼓励厉行节约,将剩下的资金按比例分出一部分给相应课题组,作为一种奖金或是发展基金等,这种奖励性的资金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餐饮票、电话账单、人工费等这些与项目资金下发的初衷有着一定的出入票据。

三、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健全项目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将高职学校的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与校财务进行协调,进一步细化项目的预算开支的项目和资金量,做好合理使用、预期性强、合乎正常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相应的项目预算,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针对一些可能不太清楚的问题,多与上级沟通,向其他单位学习,细化保账的流程,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细化支出,核准科研成本

相应的科研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区分相应的科研支付项目和教学支出范围,对于课题的核算进一步精准化,同时实行权责结合,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权利和责任挂钩,进一步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对于一些敏感的费用报账实现严格把关(考察费、专家费、评审费等等),对于一些项目使用的房屋出租、水电使用等费用进一步细化开支,科学细化整个项目的实施成本。

(三)引进信息技术,严格资金监督审批

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项目资金审核监督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相应机制的建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支出情况可以随时在线查询,项目进程可以随时掌握,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督促管理。这种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每一个项目有着一个专属的账号,只有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才能查看管理其中的数据,这种管理方式相对比较公开透明,项目支出的账面一清二楚。

(四)对科研资金的使用延伸考核机制

这个考核主要涉及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比重。不仅对项目进行考核,同时也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相应的考核,落实其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督促项目资金使用的集约化、效率化,将项目资金真正用在科研活动之中,促使其科学化、合理化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学校层面、上级资金下发单位层面也要组织相应的第三方财务审查,将考核结论与个人年终考核、单位的评优评奖进一步挂钩,延伸考核的执行力。

四、结语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一、引言

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保持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措施,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精细化管理是提升整体执行能力和管理效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医院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各项科研管理工作,在绩效考核中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协调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医院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随着医院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获批科研立项数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分析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梳理总结了医院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二、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1.预算编制不合理

(1)由于项目立项之前经费预算难以保证准确度,项目实际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经费往往不一致,但是项目预算并没有及时调整,造成决算与预算不符。(2)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只有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参与,科研部门或财务部门并未参与,造成预算评审不够专业。(3)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主要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和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等。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也不尽相同,项目负责人难以系统全面地掌握一系列管理制度,无法合理合规地编制经费预算;同时,也没有与财务人员充分交流沟通,造成经费预算过于粗略,缺少科学合理的依据,报销审核时发现经费支出不合规,可能导致项目经费结余过多或严重不足,造成项目完成困难或经费使用效率低。(4)由于项目预算执行周期长,且科研活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科研经费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调整预算方案;同时,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及项目研究规划调整,也会导致预算方案不适用,影响预算执行率。(5)由于临床科研人员工作繁忙,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预算方案未通过科学论证,缺乏可操作性。(6)预算编制与实际脱节。有些科研项目实施时间长,需要跨越多个年度才能完成,研究经费下拨时间的间隔较长,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导致应该支付的经费无法支出,未按时完成核销,影响预算执行率。

2.片面注重预算执行率

因为业务工作繁忙,科研人员开展的科研项目,往往重视项目开展过程,忽视科研经费合理使用。但是,由于医院对预算整体执行率进行考核,以及开展结题验收审计工作,科研人员片面关注预算执行率,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的正确认识。

3.缺乏监督反馈机制

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造成部分项目的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不符,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造成科研项目验收和审计困难。

4.经费使用问题

2018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科研创新,积极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限,为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对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科研活动存在不确定性,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调整研究方案,或者只重视研究过程,对预算编制和经费支出没有合理规划,认为完成科研任务就可以结题,导致项目结题时突击花钱。科研项目结题而经费不能及时结账,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结余;同时,科研经费使用没有进行有效规划,给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很多医院督促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结账,部分科研人员在结题前突击花钱,导致科研经费浪费。

5.交流沟通不畅,影响经费使用

科研部门的经费管理工作较为粗放,而财务部门因为需要落实相关要求,所以对项目合同、报销单据较为重视。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在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经费管理相关要求无法落实,项目开展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项目预算与支出决算不一致。

6.缺乏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部分医院的科研部门没有及时更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各项经费使用情况缺少分析,无法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另外,财务部门也无法全面掌握科研进展情况,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无章可循。

三、医院加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医院应该组织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一起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细化经费管理,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

1.加强组织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工作

一方面,由于医院肩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上级部门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为医院推进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医院要加强组织部署,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另一方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既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又符合医院科研需求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医院要及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经费管理长效机制;同时,严格落实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要求,以及财务审计相关规定,有效地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

2.推进信息化建设

为进一步实现科研经费高效管理,建立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的共享协作机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医院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的对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动态监督,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向科学化、智慧化、透明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一方面,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等各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借助信息化平台对支出经费进行有效控制,转变财务事后介入的管理模式,将财务审查功能前置,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化审批流程,建立起高效的经费预算、支出审批等流程,让科研人员少跑路,进一步提升科研服务满意度。

3.加强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

如何将科研人员从繁杂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科研人员在做好临床治疗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同时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预期目标,是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医院可以在各科室,选拔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担任科研财务助理,主要负责科室科研项目管理、上报、经费使用等工作,加强与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的交流沟通,落实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规范。医院应该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培训,加强对科研财务助理的培训;同时,医院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科研财务助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项目经费管理效率,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

4.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

规范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医院要优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协作,在经费报销流程上实现“一站式”服务,由科研财务助理审核报销资料的合规性,然后转交财务部门,为科研人员减负。定期对项目费用支出和余额进行核对,检查项目经费使用进度,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通过财务、科研双登记制度,避免两个部门财务信息不一致的问题,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

5.完善科研经费预算工作

医院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应该密切联系,加强交流沟通,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验收全过程,为项目负责人提出专业建议;在关注预算执行率的同时,核实课题组编制的决算书与实际支出金额是否一致,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调整,但应避免实际支出与决算金额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从而有效落实研究方案和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科研部门总体掌握各个项目的研究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财务部门既要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也要及时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审核项目经费使用是否规范。对于立项经费与下拨经费不一致的,医院要督促项目负责人根据经费获批情况,明确项目任务书并重新编制经费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经费预算额度执行;除设备费外,其他支出科目可在适当范围内调整经费支出金额。

6.建立结余资金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结题验收后的结余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置结余资金使用期限,对结余资金的支出类型、支出方式、支出金额、支出途径等提出具体要求,强化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监管。

7.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科研经费监管

医院要强化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定期进行经费审计及考核,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科研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审计监督。一方面,医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的动态监管,规范资金管理。根据科研经费使用规定,检查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科研经费是否合规使用,将审查结果反馈给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相关问题要限期整改。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强化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的长效沟通机制,加强工作审查指导,有效解决“结题不结账”“财务入账不及时”“临近结题突击花钱”等问题。

8.加强医院科研诚信管理

在新形势下,对科研经费使用和防范资金使用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医院科研诚信评价体系,强化科研诚信管理,防止经费支出虚开金额、套用科研经费、开假发票、重复立项、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建立科研诚信评价体系,关联科研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等活动;对信用良好的科研人员,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对于存在违纪违规、项目不能如期完成等情况的科研人员,要加强项目审核和财务审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责,从源头上遏制科研失信行为,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

9.加大绩效奖励,释放科研创新活力

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强化科研成果产出考核机制,进一步推进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重视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由于一些科研项目没有科研产出数量、质量等要求,部分医院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还停留在经费执行率、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数量层面,导致很多科研产出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防范科研经费管理风险的同时,提高科研产出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成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方向。让优秀的科研人员获得合理回报,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