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例6篇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1

1.1推动了技术和品种的转化应用湖南农业大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紧密对接地方政府的战略需求和涉农企业的实际需求,先后与湖南省14个地市(州)、100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科技战略长期合作关系,与300多家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挂职科技副县长到当地开展技术、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共转化推广新技术、植物新品种、专利等科研成果400多个(项),农作物应用面积达1亿亩以上,其中由湖南农业大学选育审定(登记)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示范面积超过5000万亩。例如:依托食品学院周建平教授的发明专利技术“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创建的湖南康奕达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不仅打破了“蒸炒—压榨—浸出—精炼”的传统工艺,省却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全部保留了营养成分,而且加工过程中不产生苯并芘,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该技术还提高了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再如:“培两优188”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两系法杂交稻品种;“C两优396”和“C两优9号”这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抗性等表现深受农民朋友认可,在湖南及周边省市的推广中已成为主栽品种;“湘油11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3号”、“湘油15号”和“湘杂油1号”也是我国推广面积相对较大的“双低”油菜品种。

1.1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种专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种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种都由湖南农业大学育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水稻、油菜、柑橘、生猪、水产、茶叶、葡萄等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金健米业”、“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坛坛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饲料”、“洞庭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与湖南农业大学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东江鱼”、“临武鸭”等四大农产品品牌,主要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学校有13位科研人员担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有10位科研人员担任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从农业生产实践和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引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科教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加强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选题和需要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相结合,研究的技术成果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同时,引导激励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农业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经济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稳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转化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配套技术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周期相对较长;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收益和经济回报率相对较低,受中试、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投资兴趣;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风险投资的资金往往倾向于成熟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相对较难。

2.1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人员评价方面,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科技人员未能实现分类评价,现有的评价办法涵盖范围不全面,往往适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不适用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广的人员。在项目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结题验收的数量和形式,忽视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等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质量。在成果评价方面,主要根据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及著作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甚至把发表SCI、EI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首要标准,没有面向农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不足。

2.3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第一,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不紧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晋升职称的需要,相同条件下,科技人员更青睐于从事容易的纵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而对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应用开发类项目兴趣不大。第二,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偏离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可转化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视在转化应用中需要集成的相应配套技术,使其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技术瓶颈而无法实现。第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利的发明创造,并以此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参数,却往往忽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科学评价专利技术在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效益。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如果仅仅是从项目本身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一些研发成果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授权,却因为其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对接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必然没有转化可能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截至1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为136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生物等学科领域,但已经转化或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50件,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措施

3.1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①制定引导学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计入其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实际需要,选派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或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员除了全额享受学校规定的工资、津贴、福利和奖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专项经费。第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人事制度。①学校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配备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库。②制定完善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办法,遴选一批转化推广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技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据其成果转化工作实绩给予相应待遇。③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每一个产业从校内学术带头人中遴选配置1名岗位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从相关学院选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第三,布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转化。①围绕省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相应组建一支包括产业专家、涉农部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对接。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加工增值等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派遣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1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针对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第一,改变在职称评聘、科研工作量计算等评价过程中过分依赖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论文、专利、品种、科学技术奖励的做法,重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二,对从事科技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支撑的科技人员,以经济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重点。第三,对于应用研究类项目,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点,评价技术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对于产业化开发类项目,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反应作为评价重点,评价项目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2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在省、阳江市“科创十二条”政策颁布后,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市科技主管部门制订出台了《阳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19年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方案》、《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科技资金投入逐年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龙头、骨干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2019年,阳江市联邦金属化工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8.5%。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我市持续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阳春酒厂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露酒产品开发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阳春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星创天地认定,陂面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陂面淮山)。2020年,广东信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7家,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阳江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阳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规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率达到17.24%。

(四)科技自主创新成效明显提升。全市企业累计实施自主创新项目66项。其中,获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和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个,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个。2019年全市新增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6个,9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全年申请专利量885件,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发明专利40件;专利授权557件,比上年增长10.74%。

(五)民生领域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我市积极组织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2019年,陂面镇中心小学承担粤东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馆(室)项目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申报阳江市科技计划(卫生类)项目67项,16名本土农业专家被认定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并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为当地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年累计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户2500多人次。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撑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仍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省、阳江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市缺乏相关政策惠及的主体,如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在我市能真正有效落实的创新优惠政策并不多。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任务艰巨。根据《阳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到2022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要力争达到50家。在2019年,我市筛选了10家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列为培育目标企业,但提交申报材料的只有3家,通过认定的仅为1家,而且通过认定的这家企业还是再次认定的原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在我市目前现有8家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十分艰巨。

(三)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实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不多,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多为阳江市级,省级创新平台不多,部级创新平台建设还未取得突破。研发项目的质量不高,缺乏高技术科研项目成果,承担省、阳江市重大科技专项的能力不足,开展产业领域瓶颈技术攻关的项目不多。

(四)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虽然逐年壮大,但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才占比不高,在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的技术人才仍然缺乏,支撑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仍不健全。

三、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视察,政协委员对我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大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助力阳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积极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阳江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制订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0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12家。

(三)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培优计划,推动阳江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省级创新平台,引导新钢铁、新兴铸管、凌霄泵业等企业建设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省、阳江市科技项目、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专业镇和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高技术人才进驻我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开展科技项目需求征集活动,将企业技术需求推向技术市场,促进高端技术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借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创新资源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3

1.目标分析。建模过程中首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便是清晰而具体地确定建模目标。首先,确定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所能解决的问题、能获得的收益。研究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对于明确人才管理重点,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推动油田科技创新和核心战略实施,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考虑如何应用能力素质模型。它可以用于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员工选拔、职位升迁、绩效管理、培训开发、继任者计划、薪酬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2.建模流程。为提高模型的信效度,在构建素质能力模型时,采用了专家评价法、行为事件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构建方式。

3.模型构建。(1)访谈对象、内容和方法。根据研究需要,选取胜利油田有代表性核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共访谈15人。访谈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国家、集团公司或企业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拥有专利,但未获第一类专家称号的人员;取得工程技术创新成果并获企业以上机构鉴定或认定的人员。三类人员各占访谈总量的1/3。调研期间,严格按照典型行为事件访谈技术要求,采取2对1的方式,采用“STAR”方法(“STAR”方法:指在行为事件访谈中,既要了解某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及被访谈人的行为表现,还要了解该行为导致了什么结果。其中:S(situation)指该事件发生的背景,T(Task)指被访谈者在当时的情景下承担的任务,A(Action)指被访谈者为承担任务所采取的行动,R(result)指被访谈者的行动带来的结果。)进行深入访谈,并征求受访谈人同意进行了录音。访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受访人对自己几年工作中最成功、最满意的3~5个事例进行回忆描述。通过典型事例的挖掘及信息整理,可以揭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行为和素质特征。(2)数据分析。根据访谈录音资料,课题组成员将笔录与录音相对照,最大限度地运用被访谈者自身语言,加上情景回忆,逐字逐句地整理出访谈纪录,访谈记录平均10000字/人以上,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本次调研访谈优秀工程科技人才15人,得到合格访谈记录15份。整理完成访谈记录后,课题组对访谈记录进行了主题分析编码。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15份个体典型行为事件编码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得到25项能力要素对应的有效典型行为编码2522项,平均为168项/人,76次/每项。按照频次出现多少统计,以高出频次平均值25%(具有显著差异)的能力项为基准,筛选出频次和频度排在前10位能力素质,依次为:SU1创新能力、T1忠诚事业、SU17解决问题能力、T8主动性、T3责任心/事业心T7自信心、SU3逻辑思维能力、SU4发散性思维能力、SU2综合分析能力、SU18调查研究能力,这些要素是构成核心能力模型品格和通用能力要素的基础。根据访谈的初步结果,可得到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初步能力素质包含以下十项内容:创新能力、忠诚企业、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3)素质能力模型的修正。在完成初步模型之后,对参与访谈的专家进行二次访谈,根据专家的意见,对素质能力模型进行增补和归纳。将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纳入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项,将责任心/事业心扩展为自我管理能力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忠诚企业综合归纳为自身素质项。将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性归入行为方式族,并将自信心修订为坚持性,加入行为方式族,指的是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目标,表现出持续的热情,不丧失信心以及主动帮助别人。将发散性思维能力归入知识储备族,并增加知识性内容,即核心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工程技术知识。知识储备族两项内容合并为一项,即工程技术知识和思维。

二、胜利油田核心人才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加大核心人才引进力度。(1)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明确需要引进的紧缺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和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与国际科技界的互利合作,采取参与式实践、访问交流、协作攻关、讲学指导、课题招标、工程招标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先进技术。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不断创新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的途径和方式,加大引进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为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项尖科技人才,可预留10%左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职位作为公开招聘职位。(2)依托创新型人才团队建设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发挥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设计院等四大院的科研优势,在核心技术领域和主干专业,组建一批能够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和事业发展、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在国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团队。采取短期兼职、做访问学者、特聘研究员、借聘等办法,积极延揽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精英和博士后人才加入技术人才团队。(3)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用好国家、山东省和中石化集团公司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科学制定引才计划,主动走出去,积极延揽能引领油田科技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4)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人才聚集功能,从高校、社会大力引进油田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大力引进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不断壮大核心人才队伍基础。

2.完善核心人才发挥作用机制。(1)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攻关作用。对重点工程项目及立项攻关课题,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首席,由专家带头开展科技攻关,并负责技术把关。油田处室和二级单位可根据业务技术工作需要,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日常决策提供技术咨询,进行技术把关。在技术评比、开题论证、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等工作中,聘请专家担任评委。对专家提出的科研立项课题,业务主管部门对论证计划要优先安排,并在研究经费、人员配置、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保证。鼓励专家组织开展本领域或跨领域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每人每年应组织或参与组织1~2次。支持专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2)充分发挥专家参谋咨询作用。油田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油田决策提供参谋和咨询服务。专家负责油田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编制油田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攻关重大技术难题,参与油田重大项目投资、工程设计、技改方案、科研课题等前期技术评估论证。组织开展“胜利专家行”、“胜利专家论坛”等创新实践和技术交流活动。(3)充分发挥专家培育人才作用。发挥专家专业素养、创新思路、科技攻关、解疑释惑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及优势,聘请专家担任油田培训机构兼职培训师,首席高级专家主要承担本专业前沿技术培训任务,高级专家主要承担专题技术培训任务,首席专家主要承担本单位培训主管部门分配的专题技术及基础技术知识培训任务。依托专家研究领域和攻关项目,组建人才团队,有效发挥专家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聘请专家担任“名师带高徒”的名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梯队人才,力争带出一批“高徒”。同时,根据专业及工作需要,选聘青年核心技术人才担任专家技术助手,聘期2~3年,拓展“导师带徒”形式。

3.完善核心技术人才的评价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核心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层级核心人才的特点,运用核心人才素质能力模型,构建完善以学识水平、能力指标、业绩指标、道德指标为基准,建立横向基于专业分类、纵向基于职位和能力分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分不同评价目的、不同业务领域、不同职位层级,完善市场评价、专家评价、360度评价、人才测评等立体多元的评价手段。完善核心人才定期考核和跟踪考核制度、评价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4.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本激励机制。(1)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在明确专家待遇的基础上,探索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和办法,研究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完善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对技术创新、转化、推广和保护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发放一定数额的技术奖酬金。对科技成果在本单位内转化投产并产生效益的,可以从新增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奖金,重点奖励科技成果开发、实施转化的主要贡献人。对专利、专有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发明者,依据技术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对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可以分级给予一次性奖励。(2)强化职业发展激励。一是对于品德优良、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专家,及时选拔到上级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上来,促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探索设立资深专家,对连续干满三个聘期,连年考核优秀,在本专业领域内实现重大技术创新、革新突破,业绩突出的专家,经组织考核推荐,可聘任为资深专家,不占单位专家岗位职数,激发专家从事技术工作的热情,稳定专家队伍。三是根据油田实际需要,适度扩大设岗规模,在技术密集、任务繁重的生产一线单位、名牌基层队,高设、多设主任师、工程师等技术岗位,发挥在基层工作的核心人才对生产工作的支撑作用。(3)加大荣誉表彰力度。对在解决生产、科研现场重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及创新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油田和二级单位给予表彰奖励。推行以专家名字命名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实验室等工作,增强专家荣誉感。并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大力开展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崇尚创新事业、追求科技成就的价值导向。(4)实施人本化管理。建立专家柔性流动机制,油田根据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建设等工作需要,充分尊重专家意愿,可跨单位交流使用专家。对于科研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可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强调自主管理。

5.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做好核心人才培训工作。(1)实施针对性培训。素质能力模型体现了胜利油田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的根本要求,胜利油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就是要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可以以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胜任能力模型为依据,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体现这种依存关系。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状况进行评价,找出其素质能力薄弱项和素质短板,据此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设计个性化培训课程,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培训效益。(2)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搭建符合核心人才培训需求特点的学习平台。探索实施核心人才自主培训,核心人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费用上油田给予一定的补贴。(3)学习培训与工作研讨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提倡结合生产科研,开展经常性课题研修、专业研讨交流、论文评比等活动,使知识共享成为核心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积极支持核心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支持核心人才参加本专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与重要国际业务谈判,始终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学术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核心人才按程序参与本单位、油田的决策咨询活动,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重大工程立项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4)加强实践锻炼环节。通过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选拔优秀的核心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关键技术职位工作,或参与相关技术攻关课题研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协调安排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的核心人才进行岗位交流,制定轮岗交流制度,不断拓展科技人员的知识领域、增加实践经验。(5)加强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培训。通过举办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不断拓展核心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转变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持续提升创新观念和思维能力。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4

一、发展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124万人,人才年递增率达到3.5%左右。

――人才素质大幅提高。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到82%,2020年提高到8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分别增加到2015年的13人和2020年的20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

――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向重点发展产业、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流动,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基本协调。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2015年达到1∶3.8∶5.2,2020年达到1∶3∶6。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在全区优先重点发展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小高地,增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管理优、人居条件佳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8%,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6%,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排位稳中有升,各项科学技术成果数量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能力

全面把握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型特点和成长规律,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建设为主题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改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展创新创业载体,推进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加强学风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国内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技术影响力。

(二)着力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规模

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源头建设。加快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自然增长。大力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作为重要补充。重点在食品、汽车、石化、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产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教育、政法、医药卫生、宣传思想文化、社会工作、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人才高地,急需紧缺人才基本得到满足。

(三)着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

围绕我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发展布局,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工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层次、区域、行业、领域、所有制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形成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协调发展的局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结构。统筹专业技术人才区域开发,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重点开发地区流动集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

(四)着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高端引领格局

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八桂学者为引领、以各行各业特聘专家为骨干、以人才小高地团队为基础、以海外引进人才为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格局。利用5-10年的时间,累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吸引培养400-600名科研技术骨干;选聘200名左右“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培育70个左右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团队,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人才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引进人才来桂创新创业,构建有广西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新格局。

(五)着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载体

依托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等实践平台,在重点抓好人才小高地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扩大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培养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建设,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桂创业兴业提供载体。

三、重点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领工程

目标任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建设100个左右以八桂学者为核心,400-600名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富有广西特色的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基地、成果推广基地和优势学科;选聘200名左右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重点引进并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

主要举措:以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从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建设需要出发,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八桂学者,通过大力度投入、大力度支持,使八桂学者及其团队保持和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持续提升本行业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设立特聘专家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高层次拔尖人才,对特聘专家及其团队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其组织申报和主持实施自治区重点课题、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所带科研团队的科研技术水平。在全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继续开展“海外留学人才八桂创业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周”、“外国专家广西行”等活动。

(二)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提高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扩大人才小高地引领范围,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力争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总数达到50个,2020年达到70个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

主要举措:充分发挥人才小高地集聚、培养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区”功能,打破所有制、部门、地域界限,进一步扩大引领范围。在自治区千亿元产业、新兴产业中打造一批产业人才小高地,鼓励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设立人才小高地。强化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用聚集人才、促进科研、辐射产业、推动发展的成效来检验小高地建设的成效,提高小高地建设水平。建立专项资金随人才小高地数量增长而增加的投入机制,提高小高地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人才小高地申报设立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三)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目标任务:以提高原创能力和发展科学事业为核心,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领域,遴选培养具有世界前沿水平、可提名推荐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力争累计选拔、培养院士后备人选30名。

主要举措:结合八桂学者的选聘培养,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采用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核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区企事业单位中遴选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作为院士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优先支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对象担当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研课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鼓励和支持他们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

(四)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

目标任务:按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紧贴产业发展规划、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引领学术技术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力争用10年的时间,培养选拔10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左右具有区内先进水平、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成绩显著的优秀人才;4000名左右在各学科、专业、工程、项目中起到骨干作用,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主要举措:与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分层次、多渠道选拔和培养“十百千”人选。对人员严格筛选,定期考核,重点培养。多渠道筹措资金,根据人选的实际情况,定向投入,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工程”人选通过竞争承担国家或省区市、部门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委以重任,并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工程”人选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加强以“工程”人选为核心的人才群体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群体。

(五)博士后“两站”建设工程

目标任务:着眼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量从目前的12个增加到30个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从目前的31个增加到50个左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300人左右。

主要举措: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重点加强我区重点优势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站申报工作。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博士后科研项目和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发挥好博士后“两站”的纽带作用和孵化器功能,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施“博士后留桂”计划,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区工作。

(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目标任务: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经济社会建设,制定加强科教文卫和社区、农村等各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充实一线,造就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基层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举措:以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重点,结合国家“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制定“广西千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专家到县乡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推广使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以岗位管理为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基层人才发展阶梯,制定和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倾斜政策,为基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在本职岗位发展进步的职业台阶。进一步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的制度。

(七)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目标任务: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派5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外企业学习深造,每年举办30期高级研修班,培训300名左右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在汽车、钢铁、石化、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训1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举措:建立以自主培养与借力培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脱产培训与自学成才、院校进修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培养体系,对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实施公需科目培训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整合各类资源,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与互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八)专业技术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

目标任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东盟问题研究与咨询服务中心,面向东盟国家输送汉语教师的培训基地,东盟国家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地之一。

主要举措:以全区优势产业为切入点,以优势科研院所为载体,加强与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区域性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中国―东盟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办好多种形式的留学人才和项目交流会、留学人员服务团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根据项目、技术发展需求,与国(境)外签定人才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区内专家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走上国际舞台。

(九)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系统工程

目标任务:建设一批公益性人才服务机构、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实践基地,搭建便捷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均等化、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主要举措: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事业,健全专业技术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专业需求,制定和相关信息,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供求信息服务。完善人才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大市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服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需求,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培育发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快建设自治区级考试评价基地。

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统筹规划继续教育,鼓励各行业各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根据全区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二)创新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制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做到用当适任。注重在基层一线,在重点、难点工作中去培养和选拔使用人才,坚持在“用”中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建立灵活多样的能岗匹配制度,让专业技术人员有职、有权、有责。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和完善职称评价手段和方式,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调整功能定位,健全分类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相衔接的制度。

(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配置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的水平。鼓励建立行业人才库,定期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深化“广西人才居住证”制度改革,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流动。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成果转化、有偿技术开发、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专业技术人才“柔性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5

201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部级高新技术园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联合共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作为环保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为了推进研究院的市场化运营,2011年7月,由宜兴环科园和哈工大共同出资组建的“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创造高等院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质优势与企业资本优势、市场优势高效整合及合作的新机制,打造高科技环保产业联盟,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崭新的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的科研定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环境污染防治及资源化、能源化技术创新为宗旨,开展相关的示范研究、致力于环境污染处理工艺与设备的研发、强化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形成研究-开发-应用密切结合的一条龙模式,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为推进和保障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的市场化运行和项目产业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宜兴环科园决定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并且哈工大以无形资产控股51%,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主体的信任。哈宜公司定位为环保技术研发和环保工程投资公司,主要担负环保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的任务,其市场销售定位为技术输出而非产品输出,主要输出内容为环保标准、环保先进技术、环保工程总包、成套设备、咨询技术服务。哈宜总公司运行采用“-品-所-公司”模式,即“一个科研产品+一个研究所(团队)+一家实施产业化的企业”,将通过联合优秀企业和机构,在某一领域或以某一专项技术为基础建立专项技术公司或合资子公司,通过特色专项技术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总公司将构建完整的环保工程全流程专业化子公司团队,目前已成立6家专项公司,初步形成哈宜特色产业链的新模式环保产业联盟。

“拥有我国实力最强大的水处理研发团队,依托着我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我相信这将为今后的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一个新的范本。”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放说。马放告诉我们说:“在哈宜公司的平台中,核心科研人员及团队,全部以技术入股,并有‘哈宜’代持,进行统一管理,既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为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雄厚的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与摸索,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在硬件建设、管理制度、体制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已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在人才资源上,研究院以哈工大副校长任南琪院士为首任院长,已形成以院士、长江学者、知名教授领衔,以青年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工程技术研发转化团队。目前,研究院拥有固定人员37人,其中科研技术人员24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依托哈工大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常年有2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研究院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工作;2012年研究院在宜兴开办首届“环境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为宜兴本地培养高端环保技术人才。

在基础设施上,目前哈宜公司拥有宜兴环保科技大厦三层大楼共计4800余平米科研研发平台,配套建设分析实验平台、多个基础研发实验平台、中试模拟实验平台、企业联合专项研发平台、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平台、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功能中心。仪器装备固定资产价值2000余万元,5个监测分析实验室专业仪器设备80多台/套,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气质联机、总有机碳测定仪、ICP-AES原子发射光谱仪,具备污水处理设计的65项指标实验室计量认证能力,为周边地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哈宜公司还建有6个专项功能研发实验室,配建有十余套大型中试实验设备,主要用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物化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处理新技术等中试平台,供技术研发及技术成果工程转化使用。

此外,由宜兴市政府和宜兴环科园投资,在哈工大校园内建设1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已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依托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队伍和资源设立研发中心。

喷薄的发展

崭新的运营模式与雄厚的基础力量让这一创新联盟占据了环保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仅一年多时间,他们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喷薄式的进展。

在平台建设上,基于哈宜平台,先后引入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江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团队,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开发共享技术平台。

在公司孵化上,哈宜公司针对环保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分布,与社会资本结合,发挥全体优势,已成立江苏哈宜鼎泽厌氧技术公司、江苏哈宜戴沃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哈宜明轩泥科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哈宜卓易信息技有限公司、江苏哈宜美科面源污染治理有限公司和江苏哈宜乾坤净水技术有限公司等6家专项技术公司。

在对外合作上,为充分发挥哈宜研究院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优势,拓展哈宜公司市场合作空间,哈宜研究院和哈宜公司与多家企业在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工程设计、环保工程承建运行、环保设备制造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幅拓展了哈宜联盟的规模和影响力。这些企业包括:哈尔滨辰能工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安地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哈工大常州高端装备技术研究院、扬州市金威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三亚弘盛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大晴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

在专利技术上,2012年哈宜研究院与哈宜公司申报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目。形成了以高效环保工程菌剂技术、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深度净化处理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大好的前景

科研专业技术工作范文6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关于开展第八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58号)精神,现就做好全区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聘范围

按照农业部、人事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l993]农(人)字第52号)和《印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的通知》([1994]农(人技)字第4号)的精神,凡20*年12月31日前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从事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推广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务。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高级农艺师职务(含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下同),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者:

(1)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创性的推广课题。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农业技术问题,并取得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广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推广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推广科技人员,具有培养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2、对于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未达到任职年限破格申报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者,必须在担任高级农艺师之后取得下列成就之一:

(1)获国家发明奖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主要贡献者”是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人员,不论有无证书)。

(2)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二)专业理论要求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术,了解相关专业及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

2、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是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3、对本专业理论技术有创造性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4、熟悉有关前沿理论在本专业国内外应用情况。

5、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三)业务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2项:

1、曾提出过有重要学术和实用意义的推广课题,在推广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2、曾编写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论著。

3、负责指导过国家重大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4、主持或为主参与制定本专业技术推广规划。

5、举办过高层次、高水平的科学讲座,能指导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6、解决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疑难问题。

(四)工作业绩要求

1、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编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或省级农业学术、技术推广教材20万字以上。

(2)在部级学术技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5篇以上。

(3)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提交学术论文3篇以上。

(4)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全文4篇以上。

(5)正式出版过不少于10万字著作的作者。

2、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3)主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推广面积和技术水平达到规定要求,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4)主持的部级推广项目,经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技术有2项以上重大改进,经部级专家鉴定通过,已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推荐名额

全区推荐总名额为25名。县及县以下岗位职数核定内的申报人员原则上不占用推荐名额。

四、上报材料

(一)各县市在推荐上报人选时,需呈报下列材料:

l、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正式行文的推荐报告2份。报告中应清楚介绍整个推荐过程,并注明推荐人选的排序、是否占用指标等情况。

2、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确认表(见附件1)1份。严格按单位类别和专业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共同签章。

3、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人选情况一览表(见附件2)1份。此表严格按照备注中说明逐项填写。

4、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年在岗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1份。认真按照表中要求逐项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审核并签章后上报。

上述文件、表格需文字性材料和软盘(1张)同时报送。所有表格采用统一格式。

(二)推荐人选的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