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例6篇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强、应用广,是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依赖于纸质教材的传统课堂仍然是大班和传授式的讲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不佳[1-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式需要移动APP终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95.1%。手机APP终端使翻转课堂越来越可行。鉴于此,笔者提出以手机APP终端移动教学平台和云网络教材为载体,开展《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改革[3]。

一、翻转课堂特征

1.翻转课堂定义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交换,教师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提供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形式来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则答疑,师生共同探究和互动交流等[4]。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是先教后练,而翻转课堂是先学后练,把传递知识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强化和内化安排到课内[4-6]。

2.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图

翻转课堂特征是先学后练,在课堂外,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也可通过手机APP终端平台(教师把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此平台),自主学习和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困惑,把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内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项目制内容展示交流,协作探究,完成作业,教师主导课堂讨论,把相关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归类总结,布置下节课内容,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见图1)[7],从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国家课程标准等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实现了从低效率、高成本的低级思维学习转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高智慧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8]。

二、移动APP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开发

1.移动网络平台的选择

大学生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上网已经成为主流,其特点是方便、快捷、实时,信息浏览量大,不受地域限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较强,比如水泥基本性质测定、水泥的生产工艺和易性调整,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都需要较多课时的实验操作来培养能力的提升。但混凝土性能测定、损伤检测、破坏修复等都需要高精密的测量仪器来实现。由于安全等问题,学校很难将学生派驻到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认知,因此搜集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砌筑材料、钢筋和沥青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测定、损伤修复、实际工程应用的真实现场视频非常重要,将其放置于移动APP终端,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为培养操作性强的现场工程师,需要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采用手机APP终端平台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移动APP终端开发

本文使用APICloud Stuido开发手机APP应用,开发者在云端和APICloud Studio中创建应用。在云端创建应用时,在APICloud里注册并创建应用,在云端资源库里创建SVN项目,并作为工作空间中的项目检出APP应用。在APICloud Studio创建应用时,创建APICloud项目,开发者在APICLoud Studio创建的应用和云端资源库建立连接,项目代码改动后,可以使用APICLoud Studio的代码提交功能提交代码到云端资源库。

三、《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与实施路径

重庆文理学院《土木工程材料》?n程在第3学期开课,总共48学时(理论32+实验16),采用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认知等教学方式,以项目制组织教学,具体见表1。该课程概念、规范和标准多,而知识点逻辑性不强,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但章节之间衔接不够周密,其知识点广、杂、乱且难以记忆。最大的问题是新生没有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现场的专业认知学习,没有感性的建筑材料基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施教难度增大。针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学校相关实验设备少等现象,提出《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及相对应的考核方式(见表2),推行切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敢创新、重责任”的高素质土木建筑现场工程师[9-10]。

1.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FCM教学模型

笔者在Robert Talbert 翻转课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11-12],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教学经验,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设计和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由资源平台建设-课前准备与学习-课堂知识强化-课后温故知新等构成,手机APP终端平台为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FCM设计实施路径

(1)资源平台建设

翻转课堂中,教师课前设计非常重要,是整个教学的主线。首先要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供学生准备学习,并根据整个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进度,实施翻转教学模式,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源平台建设:

①云教材课程体系设计。把传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和教案进行梳理、归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编写项目制的《土木工程材料》云网络教材体系。

②移动APP终端开发。以手机为工具,开发APP终端系统,把工程材料图片、视频、云教材等放置于APP终端平台上,学生可随机实时的进行线上学习。

③现场施工视频搜集。学生在第三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对工程材料还不熟悉,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还从未接触过。通过视频感性认知工程材料非常有效,教师把工程材料按照模块进行分类,针对性的寻找施工流程、混凝土配比、现场浇筑等视频。

④项目视频讲解。对搜集到的视频编辑和修剪,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要求,配置教师本人的录音,针对性的给学生讲解。

⑤课堂授课内容录制。课前准备要有知识的引入、重难点提示等,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录制课程导入视频,并结合项目视频讲解,针对性的进行FCM教学。

⑥学前任务单。课前任务单是整个FCM的主线,要罗列出重点、难点、授课具体内容、具体知识点、图片和视频等。以课前学习、课中讨论和课后练习为主线进行知识点的串连。

(2)课前准?溆胙?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创建丰富多样的资源平台,实施小组分工、项目导向、自主学习、现场认知和测验评估等教学环节。

①课程要点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掌握知识情况和学时安排,制定本节课程的学习要点,学生通过APP终端平台进行点击和整理,了解知识要点。

②项目整体梳理。以项目为导向,把各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通过项目串连各知识点,并系统梳理主线。

③项目视音频的学习。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根据个人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观看项目视频,学习知识要点,最后完成习题。

④网络在线交流讨论。根据课程项目制要求,各小组组长根据内容进行分工,各组员学习、研究资料并探索问题。在手机APP终端平台的在线交流模块中,各组成员提出问题、提出见解,教师则在线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内化。

(3)课堂知识强化

①项目展示交流。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制教学,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课堂上学生从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和项目应用等方面分阶段进行展示。每节课每个组学生汇报项目的进展,其他组学生针对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打分考核。

②重难点讲解。课堂项目展示汇总,教师应起积极主导作用,针对每组项目的可行性、存活期、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及存在问题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意见,把相关知识渗透到项目中,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③课堂提问及讨论。对学生在课前、课中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师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应大胆提出自己未消化的知识,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疑问进行梳理和答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测评。

④回答问题。教师答复所有学生问题,进行课后作业的讲解,并有选择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答,布置下一节课程任务。

⑤总结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组学生的项目进行梳理,优化思路、综合评价。

⑥独立、协作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团队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设计和任务执行能力。

(4)课后温故知新

①知识要点归纳。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把交叉组提的问题和教师总结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补充和有效完善。

②作业练习。课后进行作业练习,尤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砂的级配、砂的分计筛余、累计筛余、砂细度模量的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中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计算,建筑砂浆配合比计算,钢筋拉伸计算等。加强作业练习,温故知新。

四、总结与反馈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2

当一本本教辅材料充斥着学生的课堂时,教师如果依然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学生们就不耐烦在课堂上听老师烫剩饭。那么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立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辅材料,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以提升课堂效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尝试获得了点滴心得。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军事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中亦是如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要想让教辅资料为语文教学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效果,首先应对其有透彻的了解。

《现在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教辅”有这样的解释:“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那“教辅材料”就是“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图书资料的总称”。高中语文教辅材料大致分为文本导读、知识点巩固练习或二者兼而有之三大类。其突出的优点就是: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可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缺点就是:1、内容都是预设好的,缺少时应性和灵活性。2、对文本的解读多是较单一的,难免片面。因此,教师应首先认识教辅材料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辅助和辅导作用。

二、以己之长,补其所短

语文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就应避免把语文课上成了对教辅材料的简单重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结合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讲材料之所未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教辅材料中没有的东西。利用教辅材料的不足来凸显自己课堂的魅力。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语文课堂充满新鲜感和期待,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一)用独特的讲解方式,增强语文课堂的新颖性

高中语文教辅材料基本都是纸质呈现,且一旦出版就固定不变了。学生自学起来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做到采他山之石来攻己山之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而且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新颖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笔者在讲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的用法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学生听不太明白。这时笔者引用英语里面已讲过的“从句”知识,告诉学生当“之”出现在“从句”里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才有这种作用。学生立马茅塞顿开,而且还新奇于英语会和文言文有联系,自然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有了兴趣这一内驱力,课堂效果当然会得以提升。

(二)深入的文本解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很多教辅材料只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或知识点的练习巩固而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丢掉了对文本情感价值的解读和挖掘。即使有涉及,也只是针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做些简单分析所以很难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要求,也没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针对教辅材料缺少时应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具体讲授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解读来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比如,在讲述《兵车行》时,笔者在学生了解了文本主旨之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时被唐朝军队攻打的边疆百姓过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再联系国内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以及最近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最终让学生明白损坏人民利益的暴恐分子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战争中没有胜利者等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和平并自觉维护和平的人文情怀。

三、巧妙吸纳,为我所用

(一)利用固有知识创设展示平台,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他们的主人公意识。笔者结合徐州市推行的“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计划”,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手头的教辅材料自主学习。然后把自学的收获和疑问与组内同学交流,最后把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课堂交流讲解之后,再利用教辅材料自检。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满足各自的认知需求,会更好的解读文本、参考教辅材料并积极主动的和组内同学交流讨论,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目标。

(二)利用解读冲突设置讨论支点,培养质疑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一直以来都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我国明代的著名学者陈献章亦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多么重要。况且,很多时候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学习兴趣又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知识语文学科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对教材做个性化阅读。但教辅材料对文本解读的单一性决定了它们很容易在一些开放性问题或争议性问题上出现冲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巧妙的利用这一冲突来设置讨论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帮助他们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学会表达,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辩驳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声声慢》时发现,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教学参考书》(苏教版必修四)里说“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不是落英铺地。“憔悴损”是此人自己而不是菊花零落。由于自己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非常学案》(江苏语文出版社必修四)里的解读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是指零落的黄花堆了一地,“憔悴损”菊花枯萎零落。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枯萎凋谢,有谁堪与共摘?这时,笔者把两种解读都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讨论哪一种更好,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这时,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起来了,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各抒己见,兴趣盎然。他们在质疑——讨论——解疑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还培养了质疑精神,增强了思辨能力,更是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得以提升。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3

【关 键 词】 写作;选材;小学;四年级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研究主题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的选材能力。

(二)研究内容

以“成长的故事”为课题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选这个课题的原因:首先,每个孩子都在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难忘的故事,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话可说。其次,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故事,在这么多故事中该如何取舍,选出最合适的、最好的材料来进行写作,学生将在这堂课上学习如何选择材料。

二、教学规划和方案

(一)四年级学生写作时选材能力的现状调查

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情况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很多专家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马学林、闫继芬两位老师对吴忠市东塔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选材能力作了调查。调查学生共409名,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研后发现,每次写作时,马上有材料可写的占8.5%;每次写作时,觉得没什么材料可写,需要借助作文选仿写或编写的占83%;完全没材料可写,甚至借助别的书籍还是写不出的占6.5%。

本课例组的执教教师也对执教班级――四(1)班,共35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四年级“写作选材”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写作时觉得自己会选材、有材料可写的占18.7%;不会选材、没材料可写的占81.3%。通过座谈也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最令自己头疼的困难是不知道怎么开始写作文,就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题材来进行写作。

种种数据表明,四年级学生写作的面临最大难题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欠缺选材方面的能力,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案设计

根据研究主题,《成长的故事》一课分为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 观看动画,帮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选材。播放动画,动画的大致情节为:一小男孩在桌子边上看爸爸喝啤酒。一天,家里没人,小男孩拿出一瓶“三得利”啤酒,打开盖子喝酒,猛喝一口,感觉味道不好。继续喝上几口,头重脚轻。妈妈回来了,狠狠地批评了小男孩一通。小男孩一连睡了很久。随之教师点出本次的写作题目《成长的故事》及提出写作的第一个目标――选材。

2. 学习例文,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怎样选材。在看了动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例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乐趣,感受小作者的天真和无知,感受小作者最后的明理。通过学习例文,也让学生明白小作者的选材也属于一般的童年回忆,会写一写很好笑的事情,体现出童年的天真烂漫,也能写出知错悔改的好品行。学生对这样的材料也能接受,自己也可以模仿着写。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指导选材做好铺垫。

3.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选材。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自己会选什么材料写成长的故事。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梳理所选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何选材,不局限于有趣的事。另外,教师再指导学生甄别材料,选择最有意义的写作素材。

4. 指导写作,当堂作文。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的事情,不能仅仅叙事,而是要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组织学生当堂作文。

5. 进行点评,再次帮助学生明确如何选材。教师通过点评表扬选材好的学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明确怎样的材料才是好的材料。

(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1. 课堂观察重点

(1)学生对此次作文练习是否充满热情、课堂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是否会选择材料,能在较短时间内动笔写,并按时完成作文;

(3)本堂课上所写作文与学生以往作文比较。

2. 课堂观察工具

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和课后学生问卷,希望通过定量及定性的方式统计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准备工具:手表、笔等)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例研究小组对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将选材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一来,教学的意义就不够了,没能达到“授之以渔”。

2.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引导还不够。教师不能仅仅播放动画,还应该组织学生交流观后感,点出“有趣”,并组织学生回忆自己成长中有趣的事,及时交流。如果老师再适时地将学生交流中得到的好的材料加以板书,那么就能为后面的指导选材打好基础。

3. 在第三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交流选材时,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太多,即便是发言的学生,交流的材料也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那些有趣的、好玩的事,而学生理解的好玩的事,往往是傻事、可笑的事。尽管教师在黑板上写了生活的多味瓶――“酸、甜、苦、辣”,引起了一阵“涟漪”,但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这和学生平时缺少观察生活、留意生活有关。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校园活动照片,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同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梳理出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不同方面的写作素材的话,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写作素材,帮助他们理清选材的思路。

4. 第四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当堂作文,结果所用的时间太长了。而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那么就应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进行选材练习,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5. 在第五环节点评时,虽然学生很喜欢老师的评价,但是由于受时间限制,教师只能评价极少一部分学生的文章,绝大多数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扫兴。面对这一情况,当时执教教师也很无奈。可事后想想,如果能让学生互评,教师再选择评价,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然在组织学生互评时,教师应当有所引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强化评价标准,减少学生评价时的随意性。

到了第二轮教学实践,教师已有明显的进步。上述问题中的设想都得以有效地落实。尤其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帮助学生明确选材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层次性、清晰性、多样性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上课时时间紧凑、教学重点明确。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选材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教学成效】

1. 提高了学生选材的能力

实际上,如今小朋友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但是一遇到写作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这是因为他们不懂选材。本次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就告诉了学生什么是选材,让学生明白了选材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与写作题目或者文章中心相关的材料进行写作,它也是写作的一项本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方法,先从审题定体裁开始,引导学生明白了本次写作写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因此所选的材料一定是记事的,而且选择的材料不是一般的故事,是能从事件中有所收获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事情。再依次告诉学生选材要根据题目明确范围、选择角度等。这样说看似容易,可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确实不易。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组织学生观看动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安排学生欣赏照片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整理、筛选写作材料,从而教会学生学会选材,这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虽然一节课不能完全提高学生们的选材能力,但只要坚持不懈,必定有更大的成效。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就不怕没东西写了。

当然,在选择好内容后,教师就得适当地指导、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这样的“趁热打铁”,定能事半功倍。

2.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我们都很清楚,一切学习的源泉都来自于兴趣,对于刚起步写作的学生来说,兴趣的产生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可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动画片那鲜艳的色彩,真实的场景,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甄别素材、讨论自己写作的素材,又通过观看照片,拓展学生的写作视角,从而使他们有内容可写,写作时,也就兴致勃勃了。

由于整堂课,教师都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而言,作文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3. 明确了自己教学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用数据和文字记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既科学又明晰。再加上课后学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看来有效的课堂观察确实意义非凡啊!

【附录】

附录一:课堂观察量表

本班学生共____名,课堂举手发言学生有____人,全班共举手发言____人次。

教师指导后,在1分钟内动笔开始写作文的有____人,3分钟内动笔有____人,5分钟内动笔有____人,5分钟以上有____人。

学生完成时间统计,15分钟内完成有____人,15至25分钟内完成有____人,课堂上未完成有____人。

课堂精彩亮点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二:课后学生问卷

各位同学:

今天的作文课题是《成长的故事》,你上完课后,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写的作文满意吗?请你比较以前所写的作文,在下面的表格里打上相应的钩,答案没有对错,只为研究使用,请您如实作答,谢谢。

2. 你对今后写作文是否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A. 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B. 更有兴趣,但信心还不足

C. 更有信心,但兴趣还不足

D. 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

3. 你还希望老师帮你解决哪些作文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王礼平. 围绕中心巧选材 精挑细选出华章[J]. 优秀作文选评,2010(3).

[2] 黄忠敬. 课堂观察:让老师拥有一双“慧眼”[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4).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政治课;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于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因为过度使用等因素,存在一些负面效果。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非常明显

1.教学内容丰富,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认知广度与深度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多种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通过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把大量的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时少,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手段添加引入相关的课外知识,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拓展学生认知广度与认知深度的目的。

2.生动直观,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由图像、图形、文本、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语言组成,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师讲清道理和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明理。

3.教学情景境逼真,便于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特定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促进其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通过强大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创设相关教学内容的真实情境,逼真的声音、画面、色彩,以其强大的感染力,让师生身临其境,产生以境生情,用情感人的积极效应,从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实现理论课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能力,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更高。制作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追踪最新研究学术成果,精选素材,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才能制作出精品课件。因此,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吃透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而又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1.重操作轻沟通

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很好地把握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投影屏幕而不在教师。而教师则长时间坐在多媒体控制台前操作课件,面对电脑屏幕宣讲,不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完全成为教师与电脑、学生与电脑的人机交流。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充当播音员和解说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展示课”、“视频课”或“动画课”。这不仅贬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得非人性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传授理论知识、道德规则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多媒体,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使多媒体课件成为阻碍师生情感交流而不是增进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1]92。

2.重形式轻内容

从本质上看,多媒体课件是一个物化了的教学工具,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性表现形式。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偏离了教学目标都是不合格的教学课件[2]140。然而,一些教师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资料的趣味性却淡化或偏离了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应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如,有的教师仅仅是将教材和讲稿内容搬上课件,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有的课件过分强调图像、声音、文本、色彩等元素的多样化,形式上过于花哨热闹,反而容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重感性轻理性

由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远大于传统教学,部分教师又一味追求课件的直观性,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维逻辑融入课件中,且很少启发学生思考,结果出现这种现象:有时课件播放节奏过快,画面转瞬即逝,多数学生感到目不暇接、耳不暇闻,不能像黑板板书那样有充足的存留时间和思维空间,大部分学生既无法正确处理“读幻灯片”与“记笔记”的关系,又无停顿思考的时间,容易形成理解与听讲的阻断,造成学生“知识点消化不良”,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感知的表层化、碎片化、瞬间性,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全面分析、辩证看待,积极寻找对策,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把握课程性质特点,恰当选择课件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理论课程,更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时效性,在多媒体课件的选材和制作上应突出课程的这一鲜明特征。运用多媒体创作课件,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准则。多媒体课件既要有很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要适应青年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用现实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事例感动学生。具体而言,首先,内容要准确、精炼。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精炼,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要服从、服务于教材,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还原于教材”[1]89-90。制作课件要避免内容过于繁杂的“教材搬家”或内容过于简单的“电子板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把握好教材的理论脉络、基本观点和重点难点。其次,形式要适当。一是精心选用各种资料。坚持以少而精的理念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资料,不能一味堆砌资料。二是合理搭配所选资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并精心安排它们的比例、顺序和结构,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例如,视频资料就不宜滥用。

(二)课堂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坚持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师要走出“只要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一定好”的这一认识误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必须适度。并非思想政治课的所有章节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学内容单纯使用文字文本的多种媒体展示,其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板书、讲解。如果所讲内容涉及大量图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则借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因课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曲解。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教具展示、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不足,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分心时,教师可以及时改变教学方法,通过黑板板书、精彩讲解和精辟分析来进行场景转换,使学生暂时从多媒体影像中脱离出来,调整状态,进而重新集中注意力听讲。在一节课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段,教师应慎用多媒体,宜采用口授、板书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板书、讲解同步,教学效果会更好。无论如何,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即使不用多媒体、只用黑板也能上好课的本领。

(三)注重师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颇具优势,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起到的主导作用。科学实践证明:学生能记住课堂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2]141。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坚持“教师主讲与师生交流为主导,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为辅助”的原则。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互动建构的主体,是建构有效课堂互动的关键。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要留有课堂讨论、即兴发言、及时总结等互动环节,为教师预留弹性的活动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避免只顾埋头操作计算机进行,而应经常走下控制台,走近学生身边讲课,关注学生的各种举动,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不仅是语言,还有目光交流、思想交流等,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信息通过表情、手势,甚至声音反馈给教师,教师可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从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来看,人与人的交流是最直接,也是最珍贵的。师生之间现场及时、灵动的语言交流不必多说,就连音容笑貌、愁眉苦脸,举手投足、交头接耳都能成为反馈信息或应变信号,赞许的微笑和会意地点头都能散发人文关怀和人格魅力,这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2]141。

(四)利用网络作平台,建立学生课外学习交流的多媒体资源库,延伸多媒体教学的范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课外的师生互动,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课外自学设计制作辅助型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体现交互学习的特点,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测训练、自主体验、在线答疑、讨论留言、布置和提交作业等功能。如,建设原著资料库、案例资料库、视频资料库、试题资料库等供学生课外阅读、讨论和观看。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5

在目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教材的编撰者越来越意识到现有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编者凭直觉想象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会谈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与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利用大量课堂时间所学习的“伪”商务活动材料对学生毕业后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轨的现状,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使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资料已经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商务活动记录。这些真实材料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将极大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获得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商务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要求学生熟练履行交际任务或运用交际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交际活动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拟定和修改商业合同等。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商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弥补教材内容与真实商务活动的差距,利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记录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成为教授商务英语教师的首选。在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些公司内部复印公司的谈判和会谈记录,利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授课,提高了利用网络真实商务记录促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王东升吉林医药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从网络下载的真实商务记录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真实的商务记录作为学习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且训练特定的语言技巧。在商务英语课堂使用商务记录是对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网络真实商务记录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交流意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真实的材料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后,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面对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这些来之不易的真实材料犹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它的日益流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材料。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技术辅助的语言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有许多益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级的思维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先进的技术促进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随着一些国际商业机构的透明程度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其真实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报告。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这些商务活动的记录大多数是英语形式的。获得这种真实记录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或英文的会议记录、报告记录就能够得到很多的选择。这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可以容易的制作成幻灯片或打印出来成为商务英语课堂使用的材料。

三、使用真实商务资料的优势

把网络上真实商务资料合理的应用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件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由于真实商务资料信息量大,需要学生把大量信息按条理归纳整理,重新组织信息来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技巧,在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材料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交流意识。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按照真实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会议,协商合同,作报告等。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结论

高效课堂交流材料范文6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学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学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学。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

(3)“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4)“资料处理利用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作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