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理论知识范例6篇

化学理论知识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1

1.化学理论性知识对学生学习重要作用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在运用化学基本概念的原理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深入事物的本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精髓,它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在化学教材中起到统领和制约全局的作用。

首先,化学理论性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其次,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论是大量的丰富具体的事实性材料和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对理论的学习不能靠简单的记忆,更多的需要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后认真地思考和理解其实质,该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新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3.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1)概念形成策略

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从大量具体例证中,通过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策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例证的获得可以是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者教师处获得,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获得。其次,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这一阶段最关键。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教师和同学等开展交流,进而形成正确结论,并将该正确结论通过练习,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中出现的物质的量,对于这一新的物理量,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在设置这节课的时候就必须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先让一个学生回答本班有多少学生,紧接着回答一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对于前一个问题很简单,而后面的问题就难以回答,那怎么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再提醒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一捆电线如何测量其长度?学生很快说出称量1米电线的质量,再称一捆电线质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立即联想到上个问题,知道一个水分子质量,再知道一杯水的质量,就可算出。然后慢慢展开内容,其实,物质的量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就像一刀纸等于100张一样,1mol等于NA,约等于6.02×1023个。

(2)概念同化策略

新概念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产生有意义的同化,结果是新概念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将原有认知结构丰富并扩大,这就是有意义的概念同化。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

首先,寻找并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已有概念,这是概念同化的前提,通过将新概念学习与原有概念建立联系,初步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其次,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类比,这个过程包含对新旧概念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既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又要认识其差异,毕竟它们不完全相同,这是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

例如: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因此,对电离平衡的学习就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策略。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巧妙引入电离平衡,并使二者建立联系,初步理解电离平衡的含义。

其次,将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精确类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点。相同点在于二者都具有平衡的一般特征,平衡移动原理对二者都适用,区别在于二者建立平衡的本质不同,电离平衡其实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关键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准确应用新概念。

最后,在明确二者异同点之后,通过对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再分析,将相关概念从不同侧面联系起来,形成概念的整体结构。

(3)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已有知识的组成是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并且根据知识层次将新知识放在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外化,一方面加深新旧知识的相互构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化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教版高中化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好的化学成绩与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化学和科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高中学生要重点记忆的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等。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涵盖的内容广泛。学好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学好人教版高中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就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这就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详细,难易结合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认识化学和科学部分的内容与初中化学知识接轨,让学生开始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同时,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引入会以生活实例导入,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有关乙烯的学习中,乙烯具有催熟的效果,教材中提到生活中苹果会释放乙烯,那么桃子或香蕉等其他没有熟透的水果就可以与苹果放在一个袋子里,这样苹果所释放的乙烯就可以很快地催熟其他水果,这样说的实例既能使高中学生形象地感觉到乙烯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编排结合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很高。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虽大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忽视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盲目追求高中学生的升学率,教师只给学生讲述考试的考查点,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化学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教学模式会抹杀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给他们一个知识点,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极为不利。

2.教学中忽视了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

很多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只有大量的做题才能提高化学成绩,因此高中学生就盲目追求题海战术,而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教师指导学生盲目地做题而忽视了人教版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学习消化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本身就很抽象,而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有的高中化学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参考物而盲目追求教学的进程。高中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讲课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1.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是让教师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吸收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让教学过程高效、科学地进行,还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知道化学理论知识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教版的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酸与碱的学习中,教材中先引入了酸的学习,教学中应该让碱的教学中以与酸的性质对比开始,这样的教学方式明确了教学的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是一个整体、抽象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具有辅助作用,化学实验的现象可以很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中。

总之,合理、科学的人教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构建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延果,郑长龙,盖立春,等.化学课堂结构的教学行为解读[J].化学教育,2010(06).

[2]王聪.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9.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理论知识 能力 转化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7-02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词汇、语法、文化层面的知识教学,它还是一种以人与人交际行为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是一种将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综合为一体的教学,是一门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以及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层面的要求。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明白、学会汉语知识,然后在一个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完成交际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者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这种掌控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掌控教学的能力的关键所在。

1 为实现有效的人际交际教学目标,课前准备、预设是对外汉语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可行性条件

要顺利实施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在教学实施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既定的、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既定”是指依据教学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反思总结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主线;这里的“可行”是指在课前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围绕教学目标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生发、收回的细节问题。

课前准备。在明确既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于短期汉语项目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一种即刻就要使用并帮其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工具教学要求教师要从总体上明确应以怎样的理念来实施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教只能让学生记得,而让学生参与,学生才能学会。那么教师就要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但记得,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就要学会掌控自我。

(1)掌控自我。所谓掌控自我,是说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和应有的价值。掌控自我,是控制教师不要任由自己的理论知识膨胀,而是要精巧地把自己储备的理论知识用到关键上;掌控自我,是说教师要明确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准备好要说的内容,明确要怎样说,并十分清楚怎样说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要学的语言知识,并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这实际就是教师把充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转化成能力的一种表现。掌控自我,还在于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为了掌控教学不但要设计教学步骤,还要设计自我,即教师要把自己合理地放在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所谓合理,是指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生词、语法点的时候,教师不是枯燥语言知识的讲解者,而是以实际范例、有趣问题引发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引领者;在练习的环节中教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课文单一语境到多种语境的教练和导航员;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要设计自己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控制者的身份,教师要设计自我怎样才能不露痕迹地随时改换身份参与到既定的话题讨论中,怎样才能在保证讨论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话语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的词语和语法点表述自己的观点。

(2)课前预设。如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还要关注课前预设问题。这种预设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转化。课前预设是保证师生、生生互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因为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以练代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课前预设就是说教师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文化冲突,避免文化休克阻碍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学生。譬如,《高级汉语口语》第四课“一定要将官司进行到底”中涉及歧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针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教师在课前预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课文中谈到当今有多种歧视,除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外,还有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等现象。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敏感问题。教师在涉及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的时候,就要控制话题的范围,话题主体由课文单一语境向多种语境过渡时,要尽量避免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话题与学生生活过近,要避免不当的话题扩散导致交际搁浅。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缄默知识 转化理论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意见》同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但是在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恰恰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薄弱的环节,往往收效甚微。“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状况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早已充分认识到。如何提高其实效性?本文拟借鉴缄默知识及其转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缄默知识及其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西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观念是:“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匈牙利裔的英国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vi,1891-1976)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从而挑战了这一观念(目前国内对缄默知识和明言知识的译法尚未统一,在本文中,以及本文引用的相关文献中均采用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的译法)。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明言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自诞生之日起,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与广泛认同,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缄默知识的理解与译法尚存在分歧,有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相对于明言知识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关于缄默知识特征的一些共同理解。

第一,缄默知识是属于个人的知识或经验,具有鲜明的个人性;第二,缄默知识不能进行系统的表述或逻辑说明,具有鲜明的难言性;第三,缄默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与环境中才能被激活,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第四。缄默知识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五,缄默知识一经形成很难消退遗忘,较少受环境与年龄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缄默知识是个体在实践中积累并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常以个人经验、感悟、信仰等形式存在的但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类型。它具有鲜明的个人性、难言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稳定性。

(二)缄默知识的转化理论。

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如果采取适当的策略,缄默知识和明言知识是可以彼此转化的。关于两者之间如何转化的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等人在1955年提出的SECI模式。SECI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被广为引用。

在SECI模式中,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的转化可以通过四种策略实现。这四种策略分别是:缄默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的过程,称为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fion);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的过程,称为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明言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的过程,称为知识的融合(Combination);明言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的过程。称为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

1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之间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缄默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得以传递。在这一过程中较为典型的活动是“师徒制”。

2 外化。外化是将缄默知识明言化的关键性步骤,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缄默知识被清楚表述,从而使缄默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类比、隐喻和假设是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形式,一定的技术、倾听和深度会谈是推动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

3 融合。融合是将零碎的明言知识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升华的过程,目前在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电视会议、电话、E-mail等是推动这一过程的有效工具。

4 内化。内化意味着个体将习得的明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缄默知识,意味着个体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团体协作(teamworking)、做中学(1earningbydoing)和在工作中培训(on-the-job training)等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

在这一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螺旋的、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之间实现了不同层次上的转化,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得到了交流、传播与共享,个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缄默知识理论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笔者拟根据缄默知识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行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其中的明言知识,而且必须充分重视其中的缄默知识;我们不仅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明言知识体系的传授,更要使明言知识内化为缄默知识,注重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观。

(二)深入理解缄默知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加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境性与实践性。

首先,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状况,这是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新的缄默知识:即变外部要求为引起共鸣、触及灵魂转变,继而促进其对思想政治理论明言知识的领悟、理解。

其次,改变学校教育的“孤岛”现象。高等学校应该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家庭、社会的联系。高等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主体,但它应该是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品质。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后。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不仅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要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在体验中提高能力,领会明言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缄默知识。

(三)利用缄默知识转化理论,组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首先,重视榜样和示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促进缄默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形象、生动、实际的特点,非常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除了注意明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考虑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从而促进缄默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给学生以表率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而且教师的“一行”的作用甚至超过“千言万语”。可以说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3] 窦洪庚.化学知识结构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5.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www.133229.Com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

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

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3] 窦洪庚.化学知识结构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