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例6篇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四、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2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资料,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走访,咨询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以及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看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就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保持健康。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忽视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忽视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使有健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没有融为一体,不能互相促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归根到底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等软件就没有可靠的载体。大学是人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冲刺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体育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心理。此外,由于大学生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大学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还能通过他们对其父母、邻居、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有可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的轨道。其次,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其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即使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让大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最后,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大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和单向传授式教学改为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式的教学和互教互评式的教学。理论课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和答辩式教学,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引导其增强体育意识,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练习方法供大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他们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及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教学中要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变主从型为合作型,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变传授型为进取型,并把课内体育健身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总之,教师要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大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这是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动作和过程反复多次呈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深刻分析和学习教学战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提出新见解。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需多方参与。教育工作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只有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时习惯于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别是知识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更由于支持力度太小,形不成主干课程应有的影响力度,使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出发,把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使体育与健康课真正融入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发挥它的功能。其次,体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家长的淡出问题。目前的体育教学忽视调动家庭教育的潜在力量,使得课程教育的正面效应经常与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发生冲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利用全国高校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家长学到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家庭教育跟上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向健康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体育与健康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防学生个体的淡漠。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学校其他部门配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育比赛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直接感受、体验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健康美、自信和喜悦。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幕后走向幕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动脑、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1.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完善组织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才会得到增强。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使体育锻炼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增加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医学知识,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写健康教育的卫生知识教材。

3.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学校需体育教师60万,但整个教育系统大约有体育教师32万,尚缺28万人左右。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人数令人瞠目,每年均在80%左右。为此,现在迫切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以岗位培训的方式对在职体育教师和校医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加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数量。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健康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需要初中体育教师不仅更新知识体系,而且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同时,重点关注对健康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体育健康知识的内容

体育健康知识其的内容相对比较多,主要包含了运动卫生方面的知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科学锻炼的知识,还有安全运动的相关知识等很多的知识。这些体育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需要体育教师对其进行深入地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现阶段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学习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中对于健康知识的理论课时相对较少,体育课中其的课堂的活动技能课很多,由于体育健康知识理论知识太多,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筛选,因此对于健康知识的传授没有足够的时间。并且初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体育课的课时容易被其他的文化课使用,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很难实现。

2.在体育课的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渗入相对缺乏。而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体育教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得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有效地结合,很容易导致学生即使学到了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教学事倍功半。

3.由于一些体育教师坚持固有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的健康知识了解不全面和完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法灵活使用体育健康知识的理论知识,使得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更不用说在课堂中把对体育的技能方面的学习和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了。

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知识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思想

现阶段,随着新课改实施的逐渐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关注既要重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面对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给体育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体育教师首先要确立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的体育素质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所谓的体育素质,不仅仅是指体育课本上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实践的能力,还包括要把表面的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内化,进而逐渐树立成为自身做事的准则和思想道德的素质,让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健康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身的潜能以及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所以,关于体育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健康知识技能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知识内容的学习,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知识的专业度。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新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从健身育人这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进行体育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更为健康地发展,体育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标准,根据新时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掌握有关的体育健康知识并把其融入到体育的实践活动当中,进而提高自身体育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一些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体育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观念,对教材中过分形式化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淡化,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际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在现实的体育锻炼中经常用到的体育健康知识不断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把不适应时展的内容进行调整或者删减。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已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对内容中过多的项目与过于零散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这也体现出了现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的灵活性。使得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在教学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社会的变化以及时代的要求,对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总结,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建立生本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才是教学课堂的主人,因此要在教学中发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轻松愉快的的教学氛围。在对教学进行设计和安排时,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征来设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对健康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勇于发表自己意见。让教学课堂更为和谐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得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的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康知识,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晓蒙,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授问题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7:89-94.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和心理学课相混淆、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要力求教学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与方法;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课程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切入点;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自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1]且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2]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在忽视学生实际问题,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细致的探索。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者们的强烈愿望。[3]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德育课。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这里的人是不受时代、国家和种族限制的纯粹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体验和感悟。两种课程在理论依据、内容、任务、工作原则等方面都是不同的。(2)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有的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却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等同起来,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4]心理学课是以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因此不是空泛地讲授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高境界是能“顶天立地”———既有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容易忽略实践,授课时脱离学生具体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容易导致学生遇到现实的心理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4)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要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获得真知、激发思考,就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情境的重要性就如同:“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视频呈现、角色扮演、场景渲染与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5)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保持价值中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价值灌输,而是经由活动和特定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思考、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成长,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

3.基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问题和困惑来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无论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是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保持价值中立,都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实践。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本文提出应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单纯的体验式教学,而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甚至是引导形式上都应贯穿生活化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二、基于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全方位的生活化,它包括了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课程形式的生活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以及引导形式的生活化。

1.课程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

课程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在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初,就要去思考,本堂课要传递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理念,或者要教会学生一种怎样的方法。如果抛弃了理念和方法,就容易陷入心理学课的误区中,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失去方向,缺少“灵魂”。而此处的“灵魂”就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和希望教会学生的方法,有了灵魂才能变心理学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思维定势、情绪ABC、合理归因等。将心理学理论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素材需要立足生活进行思考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例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思维定势”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会从阐述“思维定势”这一心理学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告诉学生何谓“思维定势”,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学上经典的量水问题、“穿越A4”的剪纸游戏等。这一设计看似生动有趣,但仔细一想,这节课并没有一个生活化的理念或方法,没有立足学生实际,只是流于活动形式。要生活化“思维定势”这一主题,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而非心理学概念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思维定势”来引入主题,重点放在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做一个框框,如果人在框里,他是思维的囚徒,但更是生活的囚徒(“囚”字即“人”在“框”中)。如果跳出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就破“框”(思维定势)成“人”(更完善的人)。如此一来,立意高远而生活化。又如,一节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催眠”为内容的心理课,多数教师会着重讲解催眠的知识,如催眠是什么?催眠能做什么?催眠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一设计或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不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将催眠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传递一个有关催眠的理念以及教会学生运用催眠的方法,这也是上好本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难点。如何将催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我们可以先去思考:催眠的本质是心理暗示,催眠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催眠和广义的催眠,狭义的催眠是指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而广义的催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说,广义的催眠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有益影响体现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上。从狭义催眠导入,立足生活,着眼于教会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课就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2.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

知识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就如同我们学习物理而没有具体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物理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僵化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如此。一部分心理教师将心理课堂变成活动的拼凑而忽略了创设情境。简单的拼凑活动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讲授灌输,再好的心理健康理念也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5]因此,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应贴近生活,强调体验。角色扮演、团体活动、辩论、象征游戏等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这些形式生活化后呈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角得以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如能创造性地思考,善于运用这些形式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程内容: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和形式固然重要,但课程内容仍需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生活化的内容就要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探索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如经了解,某高中体育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身高、体型等劣势感到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关于提升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某小学的男女生关系紧张,矛盾较多,可以设计能够使男女生换位思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课例如下。学情分析: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男生和女生的相互排挤和相互不接纳引发诸多矛盾。本课主要通过心理画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差异性思考。教学目标:本课以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差异•融合”为题,主要解决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问题,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促进差异的融合。教学过程:将全班男女学生分成四个组,两组男生,两组女生;以活动“亲密圈”导入,并请同学谈一谈感受;画像。(1)自由画像。请A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请B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C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D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2)展示画像。(3)发现差异。优点画像:让学生再画一次:(1)发现优点;(2)画像展示;(3)发现融合。全课总结:本课是在深入了解五年级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画像让学生换位思考,发现“差异”,最终实现“融合”。在自由画像环节,A组同学和D组同学、B组同学和C组同学都是画同一对象,但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男生丑化了女生,女生也丑化了男生,却美化自己。教师将画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促进了换位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不到优点。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他人的优点,并通过再次画像让学生将发现的优点展示出来,最终促进男生女生的“融合”。形式和内容良好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是有效的,这离不开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4.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生活的可贵之处在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生活又不会立即告诉我们这些选择的答案,它会让我们在“体验———思考———再体验———再思考”的循环中获得启迪。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价值观,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情绪ABC理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教师通常会在导入阶段就告诉学生正性情绪是有益的,而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调控负性情绪,引出情绪ABC理论。这并非价值中立,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如果遵循价值中立,则是引导学生,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一样,都有其积极意义,负性情绪如恐惧对个体生存具有保护意义。情绪的钟摆效应也告诉我们,要体验正性情绪,必然要具备体验到相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的能力。而我们不能改变负性情绪,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负性情绪的存在,因此才需要进行情绪ABC。这样一来,我们不是让学生一味去唾弃负性情绪,而是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寻找负性情绪的价值,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负性情绪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接纳负性情绪,改变我们的认知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情绪问题,最终实现悦纳自我。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理念,并深入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如何从目标、形式、内容、引导方式上创设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使学生能从中更好地体验和思考,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去获得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希望通过研究启迪新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吴际 罗伟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崔海荣,王利玲.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4(2):57-58.

[3]辛峰,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118-120.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卫生教育;学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07-03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Ⅱ: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AP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YU Xiao-ming*,ZHANG Xin,ZHU Guang-rong,et al.*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impact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Methods By using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153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8 008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771 teacher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Different models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students' KAP,and the independent lecturing was prior than separate teaching.Educational level and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were the infuluencing factors to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onclusion Effective model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concerning about the impact of family.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Student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30204)。

【作者简介】 余小鸣(1958-),女,北京市人,医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少卫生与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卫艺司;

3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学校健康教育早已被认定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观念和增进健康,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策略。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受个人认知、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2]。该研究试图探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可操作的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体现时展要求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采用分散授课和独立授课2种以上健康教育模式的县市39个,再采用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学校153所(小学77所,中学76所)的学生8 008名,其中小学生4 011名,中学生3 997名;家长8 008名,教师771名。

1.2 方法 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参照教育部、卫生部1992年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及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3-4]中所涉及的要点为基础,自行设计“中学生调查问卷”与“小学生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试验和专家论证。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学校健康教育现况的满意度评价等。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均包括37项问题。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χ2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等,结果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定为0.05。同时,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该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距离;Di表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愈接近1,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愈接近0,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劣水平[5]。

2 结果

2.1 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比较 依照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分层,设定采用分散式授课者为模式1组,独立授课的学校为模式2组,分别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无论小学、中学,采用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得分和及格的比例均高于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他学科、采用分散授课的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中、小学生独立授课组健康知识的指标值均优于分散授课组,见表2。

在健康态度上,同样采用一般分析和TOPSIS法综合评价2种方法,结果显示,单独授课组学生与分散授课组学生在对待健康问题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更为重视健康教育,见表3。

对行为的一般分析发现,中、小学学生仅在个别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采用综合评价,呈现相反结果。小学分散授课组的日常行为习惯较独立授课组好,而中学则是独立授课组学生健康行为优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4。

进一步将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作为综合指标进行评价,TOPSIS法分析表明,中、小学采用独立授课组学生在健康知信行的整体评价均好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5。

2.2 家庭影响因素 将父母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4个层次,分别就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对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家长对孩子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态度等与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小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与父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和0.151,与母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78和0.160,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与父、母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和0.155,0.173和0.174,同样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和健康行为得分越低。同样,中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也随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低,而达到大专以上的父母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高。

分析还发现,家长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其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的得分。由表6可见,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的家长其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比认为没必要的家长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高。在行为得分上,仅中学生的健康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好的家长,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比认为不好的家庭的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不同关注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上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中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特别关注者,其子女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于完全不关注家庭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小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建议

3.1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知、信、行存在影响 目前,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2]。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有些将健康教育课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开设;有些将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某一门课程或多个课程中,采取分散教学。该研究对不同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层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的知、信、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整体而言,学校采用单独授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无论中、小学生,知识应答正确率、对健康问题的态度倾向以及健康行为方面均优于采用分散式授课的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是说,独立课程设置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健康知信行上显示出优势,该教育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健康知识,表现出更加重视健康和更为积极的良好行为。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形成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发展、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分散式教学强调把健康知识教育贯穿到各个相关学科,不失为一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理念;然而分散式教学的效果必须是以具备有效的综合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是学校全体师资对健康教育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在我国,目前健康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分散式教学不利于完整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功能。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建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辅以学校多课程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

3.2 家庭因素与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密切相关 该研究探讨了学生健康知、信、行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文化程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子女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对子女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等方面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就总体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存在影响。无论中、小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相应也越高。同时,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方面的得分。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关注度越高,越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子女所获得的健康知识得分相应也越高。由此提示,不能忽略家庭在促进学生健康知信行上的作用,在注重改善学校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把家庭作为发展完善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的促进因素。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23-324.

[2]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北京:1992.

[4] 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GB/T 18206-2000).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6

一、研究目的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获得,只限于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体育知识和文化的掌握很不系统和全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让学生在多媒体提供的环境中获得系统的知识,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积件,或查阅教师提供相关知识的网址,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平台上,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巨大资源,让学生畅游在浩瀚的体育知识的海洋中,拓宽了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为方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理论教学活动,把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传统的课本加粉笔的授课形式变成点击鼠标展示动感画面的互动授课形式,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促进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转变,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发展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影响。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文化,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的健康化、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南京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二(1、2班),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部初一(1、2班),南京市第十三中初中部初三(1、2班),南京市第二十九中石城校区初二(3、4班),南京市中华中学初二(5、6班),南京市栖霞区摄山中学初二(1、2班),南京市栖霞区花园中学初一(5、6班),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初中部初一(3、4班),南京市高淳县下坝中学初三(1、2班),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初二(1、2班),以及参与研究学校的全体体育教师,学校分布在全市各地区,有省重点中学,城郊结合部中学,也有郊县中学。

2.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为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

3.研究方法

(1)实验对照法

①分组。实验组:参与研究学校的单数班的学生,共452人;对照组:参与研究学校的双数班学生,共455人。

②实验方法。实验组:采用课题组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为基础自主研制的《怎样科学锻炼身体》《快来参加快乐的体育活动》《认识自己的身体》《体育活动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合理营养饮食与身体健康》《正确扮演运动角色》《体育运动中的安全》《运动伤害预防ABC》《打开体育与健康知识宝库的钥匙》《健康长寿的历史智慧――中华养生知识》《走进自然的生活方式―野外生活》12个Plash课件,在,各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机房进行教学实践。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以书本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

③统计方法。本研究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差的计算统计方法。

(2)问卷法

对参与研究的班级学生和参与研究及听课的教师发放了问卷,其中学生问卷907份,收回有效样本810份,有效回收率为89.3%;教师问卷200份,收回有效样本1鹤份,有效回收率为84.0%。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对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呈现,

三、结果与分析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题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作为课件研制的内容,贴近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动画、音频等功能,把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件把体育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通过图形、动画、文字等处理,以一种逼真模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所设计的情境中,通过策划,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结合点,从而完成新一层次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媒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了最优化的作用,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61.3%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这表明教师对现代技术在体育理论课运用非鬻强烈,对体育学科与当前的课程发展趋势非常关注,30.4%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有必要,两项数据加起来有91.7%,表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已经非常认同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总计8.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年龄偏大,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的教师。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通过研制、讨论学习和观摩,并积极在教育教学运用,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的作用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教学时,能轻松驾驭课堂,并大大减轻了教学负担。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体育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所帮助,而体育知识的获得,主要是看信息的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视听媒体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据教育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它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

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多、更快、更好地获取体育信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学生能够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而对教师来说,能以有限的时间获得大量的有关信息,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28.25%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课件授课后教学效果非常好,57.5%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课件授课后教学效果较好,而只有9.7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另有4.5%的学生认为与以前的授课方式效果差不多。数据表明,运用课件授课教学效果总体是好的,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课件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条理清楚,易于接受,知识掌握的牢固。一些学生认为教

学效果一般或与以前的授课方式效果差不多,这表明课件制作的本身还有缺陷或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艺术还有待于改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上网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不喜欢跟着教师的鼠标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加强。

3.方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理论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课题研究就是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传统的课本加粉笔的授课形式变成点击鼠标展示动感画面的互动授课形式。制作完成的课件,保存在可移动的光盘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时,只需携带一张光盘,在多媒体教室即可进行,这样达到了资源共享,方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理论教学活动的目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广大参与教师注意了转变角色,自学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不能因为学科的特点,而将自己拒之门外。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授者转变为帮助者,教师应该意识到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一个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师,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不会使用教具的教师一样,那将是很难想象的,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根本谈不上在体育理论课中开展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丰富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方向,初步建成了比较丰富的、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体育理论教学资源库,其内容以新教材新大纲为基准,紧跟新课改的步伐,目前已经完成的为12个相关内容的理论课件。

(2)推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教师研究方向与方法已趋向成熟,由只重课件制作转向课件制作和教学模式兼顾的转变,由研制演示课件转向研制交互性学习课件的转变,由只重教法研究转向重学习研究转变,由注重实践转向理论研究的转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许多教师撰写了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在省市的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建立了相关的体育学习资源的专题网站:http://省略,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或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学生、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投入到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去。通过问卷调查,见表3,77.5%学生喜欢课件形式的体育理论课,他们感觉新颖有趣,教学效果非常好;许多学生能够经常通过网络等媒体浏览体育动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2.建议

(1)在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关注的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相结合,努力使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在教学中要考虑教材的实际需要,选择制作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能为了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强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为了好看,更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3)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现代教育技术课件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交互性,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加强自学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