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应用工程范例

化学应用工程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1

关键词:《软件需求分析》;应用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

一、前言

我国目前教育领域正在逐步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向综合素质发展,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模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其中,国家软件专业培养人才是需要层次丰富、具备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又能实践、又能合作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是软件工程专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基本高校软件专业都安排了不少实践教学部分,希望利用实训、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1]。所以,高校相关专业需建立配套的考核体系,切实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与创新培养的平台,这也是目前《软件需求分析》应用工程化教学方面较薄弱的环节。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安排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无法匹配,极大阻碍了实践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软件技术发展得很快,需要及时优化调整课程体系,但是实际上,实践内容案例大致都是保持不变的。其次,实践与教学各自为政,不重视彼此间的联系,不系统。软件工程专业现在涉及到六种实践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有自己的实践教学内容,彼此缺乏衔接[2]。此外,没有考虑因材施教,缺乏分层次教学,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人能力,在价值观方面千差万别,如果不区分就直接一起教学,是不能符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丰富,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还是老师安排任务,学生自己操作,遇到问题再求助老师可是如果有学生动手能力差,容易选择小组形式,从而依赖别人的劳动成果,无法有效培养动手能力。以及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课考核分成三个步骤,分别是课堂表现、程序演示与实践报告。而这样较单一,学生合格没有难度,那么考核结果就不具备可靠性。最后,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教学队伍人才缺乏,目前的老师大部分还是自己学校的,理论教学较为熟练,可是项目经验不足,指导时也力不从心。

三、教学内容改革的有效措施

现在学科慢慢交叉融合,出现了软件技术的普及应用趋势,所以,高校急需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有着扎实理论功底与实践水平的人才,同时还需掌握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并可适应社会的多变形势。

(一)充分发挥软件工程双专业特点

首先,要明确项目管理和合作的作用,要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比如作业与考核优先通过团队合作,课程设计等等也都是项目组形式[3]。此外,管理模拟实际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等,切实增强学生的软件开发与团队意识。

(二)结合双专业特点,采用案例驱动实践教学过程

应用软件开发原理、技术、方法到案例中,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并对应引进专业的完整案例,生动形象地解释软件工程原理,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让学生评分总结,可以强化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锻炼实际开发能力。此外,还需注意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典型性、先进性,通过软件工程原理开发软件时,注意引进现代化技术与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老师提供科研基础,让教学与科研实现彼此互相推动的情况。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指导,明确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双专业复合型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明确核心是专注人才的复合型,并要求具备明确的定位、清晰的层次,能够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双专业的课程融合,明确复合知识并非简单叠加。

(二)明确以项目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结合软件开发与实际工程项目,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对应不同专业,找出合适的系统案例,并创建实践模式,通过相对完整的案例完成专业课实践,并构建全方位的有机实践环境系统。明确科学实践发展观,引导学生培养软件开发技能。

五、结束语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2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对我国而言,化工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化工产业属于资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具有比较高的关联度,而且化工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产品能够直接地应用在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有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更加有力地推动化工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为化工产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问题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高校都开始慢慢地转型,很多地方型高校开始着重研究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来看,目前针对这一专业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另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校企合作,开门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当前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不同的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校企合作,开门办学”这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之中。但是,西藏的高校同内地的高校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西藏的高校里,即使在大学处于同一个班级里,但是其上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背景也是不同的。相同专业相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受教育背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种类型,民语言班、这类学生在上大学期间主要使用的语言是传统的民族语言,在参加完高考之后进入相应的大学,还要再接受为时一年的预科才能够进入对应专业。这里的预科主要是向学生教授中国汉语,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第二种类型,双语班。这种类型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使用汉语也使用本民族语言;第三种类型,汉语言班。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及举措

本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基于相关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对调研所得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依据调研结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1.调研所得结论

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西藏本地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以及相关企业对该专业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撰写论文之前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了如下结论:第一,企业更加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非常看重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另外,企业格外地关注学生是否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可能性。企业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工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学生在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学院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之中。在企业里也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第二,大学期间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关化工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技术型产业,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应该不断地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对化学原理、化工设备基础以及相关的制图等内容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必须要加强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要想在进入企业之后得心应手,在学校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学校的教育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实践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教授给学生一些最为基本的知识。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认真学习,尽可能全面而牢固地掌握和了解这些知识。第三,企业更加倾向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因为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企业会有更高的适应度,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培养与企业的要求更加贴合,这样一来当他们进入企业之后就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有些企业表示在接收实习学生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学生的时间与企业的要求相冲突,学生住宿问题也经常困扰着企业。

2.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调研结论,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发展的这一基本准则,在基础理论教授方面力求能够做到扎实和充分;在专业知识教授方面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力求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方面力求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在确立了这些基本原则后,构建了由专业知识教育、通识知识教育和职业知识培养这三个平台以及四大课程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相关实验、综合能力实际训练、真实场景模拟训练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等课程。另外,对学生的培养开始实施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按照不同的年级学期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负责教授相应的课程内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自从2012年之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陆陆续续地进行了三次修订。本次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对当前现有的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置,从而使每一门课程设计都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经过课程设置的重新改革之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相关企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已经提高到了90%,而且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很好地融入就业岗位之中,在工作过程中也比较得心应手,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结语

从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校要想培养更多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必须要与企业达成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培养如果缺失了企业参与的话,向学生传授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真真切切地学到自己的经验。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可以为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技能知识,而企业能够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之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进喜,尹兆明,吴咏梅,马朝伟.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9,48(15).

[2]王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9,35(1).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3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习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习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了解分散系统、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定义及分散系统的分类。启发式提问包括:(1)生理盐水、硅溶胶、泥浆除了都是液体之外还有什么共性?(2)三个系统中分别有哪些成分,哪个组分多,哪个组分少?(3)氯化钠,二氧化硅和粘土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系统中?(4)如果含量高和低的两个成分浓度互换,新形成的体系有什么不同?通过分析和讲解,可以发现三者均属于分散系统,分散相为固体(含量低),分散介质为水(含量高),其中氯化钠主要以钠离子(<1nm)和氯离子(<1nm),二氧化硅主要以0.1μm~1nm颗粒形式,粘土主要以>1μm颗粒形式存在于系统中,根据分散相被分散的程度进行区别分别对应分子分散系统(均相,真溶液),胶体分散系统(粒子细小,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和粗分散系统(粒子粗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若以上三个体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进行互换,则可得到凝胶类分散系统。按物质聚集状态差异,可将分散系统分为八大类,包括泡沫、溶胶、乳状液、凝胶、悬浮体等。本部分介绍约10分钟。

2.2胶体分散系统性质与特点介绍

胶体分散系统中分散粒子的半径在1~100nm范围内,是众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胶体与表面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学分支。通过系列疑问句,如“胶体分散系统到底有什么特殊性?生活中哪些体系可能属于胶体系统?它是如何联系生活,助力解决实际生产?”等问题等激发学生对学习胶体系统光学、电学、动力学相关性质的兴趣,并采用ppt结合线上小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本部分约30分钟。

2.3前沿知识拓展

通过学习发现,胶体分散系统的性质与分散粒子的尺寸密切相关。通常地,我们把至少有一维大小在1~100nm范围内的固体材料称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二维纳米薄膜和三维纳米块体,如图2所示。纳米技术已经迅速崛起为一种能够在技术和经济上与传统方法相媲美的新型技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渗透和吸附能力,可调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独特的热性能,因此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可用于稠油降粘、润湿反转、钻井液粘度调节、油田污水处理、管道防腐等多个方面。通过简单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用途和实际应用效果,激发学生探究作用机理及材料选择标准建立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本部分约10分钟。

2.4学生自主调研文献汇报

将每两个学生分为一组,以一周为限,每组阅读一篇与纳米材料在石油领域应用有关的文献并制作ppt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3~5min,采用任务驱动法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促进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19级某班为试点开展了相关实践。该班有学生21人,共分为7组,文献来源主要包括知网、美国化学学会、SPE期刊和会议论文、Elsevier等,内容涉及新型电池、纳米机器人、纳米增注、纳米导向药物等多个方面。总体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合作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均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本部分约35分钟。

2.5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课程思政的一大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纳米材料亦是如此。当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巨大,会富集环境中对人体和生态有害的物质,并跟随物质迁移或随气流漂浮至更广阔的空间,并可能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发生相互作用,并可能引发一些症状奇特的新型疾病。然而,我国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仍非常局限,从我国现状及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研精神,鼓励他们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3-4]。学习科学家们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引入了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和能源界最高奖—埃尼奖得主王中林院士的故事。王中林院士在1978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专业,为达到每门课不低于90分的成绩,无数个夜晚和周末都是陪着书本度过的,在西安读书的四年里,除了能找到书店外,其他地方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机缘巧合下,王中林投入到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奠基人Cowley教授门下,教授对他的评语是:无论做什么,都是做的最好的。1987年7月,他仅用4年的时间便拿到了别人一般需要5~8年才能取得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了该系有史以来的第一人。同时,王忠林院士还积极参与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长期推进中美教育和科技交流,为国内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科研工作者。以此引导学生学习他孜孜不倦,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本部分约5分钟。

3课后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课上基础与课下自主延拓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工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深化“绿叶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对接与融合,使学生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课后与学生沟通,超过85%的学生认为采用此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了解前沿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5]。然而通过此次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1)学生多局限于阅读中文文献,对国际前沿科技的了解有较大欠缺;(2)即使选择了英文文献,也多采用翻译软件全文翻译,对内容的理解不全面;(3)采用分组模式开展此次实践,有不少同学存在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不端正心态;(4)提问环节,学生的表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等。改进方法有:(1)优化时间安排,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消化课堂知识和了解科技前沿,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2)优化督促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3)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4

1中国茶文化当展历程

1.1多元主体推动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在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茶文化已经具备自己的发展史,茶文化具有多样性及多元化的特点。并且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所关系到的领域日益广泛,比如茶具材料的选择、水质的选择、茶园的建造、炒茶、采茶等[1],茶叶产销范围也日益扩大。饮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品,二是喝,融合少数民族独特的饮茶方式,中国茶文化变得更加丰富而富有内涵。现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热衷于饮茶,茶作为健康饮品的一种,不仅可以彰显出热爱自然的精神,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高品质的特色茶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活中的功夫茶、茶道应运而生,为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人们越来越认可养生保健,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饮茶,这也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更好发展。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获得了众多人士的厚爱,并且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休闲时刻,和好友共同品茶,不仅显得自然、文雅,又可以在品茶中良好沟通,增进友情,人们在进行品茶的时候,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所以,应注重对茶文化的创新、保护及开发,充分利用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推动茶文化的长远发展,使其的深度与广度迈上更高的台阶,并且对目前的茶文化进行持续的完善,有利于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1.2多途径发展

世界各国爱茶人士热切追求中国的茶艺,对中国的茶艺有种独特的情愫,他们在品茶、学茶、爱茶的同时也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中国的茶艺[2],有利于使中国的茶艺家喻户晓,当下中国的茶艺与茶道越来越趋于全球化。艺通于道,道与艺合,进而衍生出茶道,茶道通常是指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中,亲密无间的好友通过点茶、品茶、置茶、烹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多样的语言、精致的茶具,将茶道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时候饮一道茶,令人身心愉悦,有说不出的滋味,在无形之中陶冶了情操。茶具不仅存在着鲜明的时代性,还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茶文化和民族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展现着清雅之境、中和之道、自然之性等中国茶精神。在新时代的21世纪,教育职能部门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相关院校已经引入了茶专业,合理灌输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充分为在校学生普及茶文化,注重对茶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国家职能部门设计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与茶企良好的支持与帮助,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最大程度上保护茶文化[3]。使各个群体的人都可以了解到茶文化,在茶文化中汲取到营养。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点存在差异,所以人们对茶文化的发展方式与方向也明显不用,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种类的茶文化,社会各界的爱茶人士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渠道,从而促进茶文化实现长远发展。

2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

2.1立足茶文化,引领茶文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全球中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在整个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国茶文化是独特的存在。中国茶倘若想在以后时代占据有利位置,需要以茶文化当做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种种优势,比如微信群、微博、大数据等,使茶文化越来越繁荣。各个茶企或者院校参考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把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积极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宣传茶文化,开展相关的创新实践,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国茶文化,在茶文化的借助之下,可以塑造个人茶文化素养、生产相关产品,跟上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2.2协调文化研究

茶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世人的珍贵财富,也是一座大宝藏,引导着后人去开发、挖掘,有着无以伦比价值,这样价值又主导着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璨灿的文化增添了珍贵资源,这种财富也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4],只研究传统文化,不能适应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必须做到让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茶文化,所以开展茶文化研究新工作至关重要。

3高职土木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土木工程专业原本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自身经验来进行,将课本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外界的多种新鲜事物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丧失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较为特殊,高职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学历的门槛设置的较低,在某些方面与传统大学的教授、讲师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并未熟练掌握所有知识,具有一定的短板,因此学生也无法熟练掌握所有知识,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3实践性强

土木工程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建设建筑,因此,要求学生对当地的实际环境非常了解,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高职主要是培养一些掌握某种技术的人才,因此,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校方以及教师更愿意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只能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在书本中提到的这一部分环境中如何建筑,对环境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弱,难以创新。

4改进高职土木工程教学的对策

4.1丰富教学方式

目前,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有院校的硬件设施都十分先进,因为土木工程专业对专业度的要求较高,所以,只用枯燥的语言进行讲解无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应把原本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丰富,合理借助多媒体这一优势,提前制作好与课程相关的PPT,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与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相应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对于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明白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但是这样做,并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师扮演“领头羊”这一过程中,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专业能力,才可以真正的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才可以准确的找出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将提高师资力量当做重要日程,第一应着重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教育会议,开阔在职教师的眼界,提高其知识水平;第二应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把关,将应聘门槛设置的高一些,严格考察应聘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为院校引进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教师。

4.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众多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文化素养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发展过于单一,面对新环境时无法及时做出准备的判断,所以,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个建筑在各种环境中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发生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把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后,可以按照当地的环境自己进行判断,然后建造出与当地环境相符的建筑物,不再被课本知识所限制,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本领,也有助于我国土木工程行业标准的提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一直延续至今,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气息,在品茶的过程中,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三五知己倾心交谈,令人陶醉其中。茶文化在高职土木工程院校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院校增添了新的生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高职土木工程院校也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淘汰掉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制作视频、教学动画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严格把关,为院校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师在教学时候尽可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使抽象、枯燥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增加学生自身的本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狄霞峰.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18-119.

[2]潘琳.俄罗斯宗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启示[J].北方经贸,2020(06):102-105.

[3]马美爱.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茶文化传播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19,41(12):60-63.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5

【关键词】化工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应用

引言

课堂教学通常是基于师生的双方互动而展开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中,教师需要依照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模式以及手段进行设计,并应在着重于发挥自身主导性的同时,通过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

一、启疑导思,教知授法

(一)合理设疑,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思维活动通常依靠疑问而引发,同时,疑问也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质疑”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在不断产生疑惑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识吸收以及掌握能力,进而摸索出最适宜自身的有效学习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注重将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在具体讲解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好奇,使得学生可以经由自主探究的方式,对问题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学习[1]。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流体动力学》时,应优先教导学生对流体静力学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及学习,并可以有效掌握其中包含的基本方程式。随后再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探究出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最后,要求学生对上述两种方程式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规律,从而推算出实际状态下的流体动力学方程。

(二)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知授法,简而言之就是经由内容对其掌握方法进行探究。高质量的教学,既要让学生对自身所讲述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也应使其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探索以及分析出适宜自身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三传》时,可优先提出假设,倘若流体是基于稳定状态下进行流动的,随后,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以及学习,进而总结出其中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出流体基于实际状态下进行流动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此类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掌握,也可以掌握一套实效性较高的解题方法,即,在对自然科学进行分析以及学习时,均可以优先假设其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形态,以在其中探寻出具有规律性的因素,随后,再将相应因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效率提升[2]。

二、重视讲演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如今,个别学生在参考课外资料的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其中与课本中相似的内容,自动忽视其中有别于课本的内容;多数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课堂内对所有的问题实施详细讲解,并将教师所讲述的课程理解为“代学”。此类学生在课堂中,通常具备较低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于对抱有不良学习态度的学生实施合理的优化措施,并以实际的课本内容为基础,使其理解不同时期的学习方式,具有的差异性也较大。第一,教师应通过合理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随后,再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具备较高探究性价值的启发式讲演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提升。比如在讲解《离心泵》这节内容时,可以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比如离心泵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灌泵,为什么有的离心泵不能安装得过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此类教学方式,指的并非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逐一讲述给学生,而是在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等实施具体讲解的同时,为学生设置多个具有引导性意义的问题,并通过要求学生自行解决的方式,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第二,在课堂中,应要求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笔记,以促进其听课质量及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第三,在实施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假如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教师不应立即将其点破,应通过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疑惑”气氛的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第四,教师需要在课堂知识讲解结束以后,为学生设置多个有针对性的课后问题,并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对相应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以及论证,有助于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扩展其知识涉猎面积。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将启发式教学合理融入进《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意识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学习质量提升。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疑,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技巧,以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家华,杨绳岩,汪海燕.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实验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266-267.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6

1、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适应我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对《化工制图》的教学体系进行研究,针对教材、教学课件等多个环节,探索并形成一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其次要注意结合生产实践,选择实际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题目,组织学生去安庆石化现场参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其工程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最后更注重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解AutoCAD在化工制图中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结合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推进本课程的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首先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突出化工制图的特点,将机器零部件、连接件和装配图以及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和管道布置图的表达特点重点讲解;将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例。另外,AutoCAD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制图基础,具有空间思维能力、处理化工制图能力,为后续课程设计服务为目的。

2、教学方法的改进

(1)板书、化工制图多媒体课件和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首先从工程实践中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使学生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对给定的任务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创造思维;接着再阐述相关知识,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下一步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增强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总结要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用黑板亲自示范作图步骤、作图的思路以及规范等,可以引导和示范学生手工绘图,例如,在画六棱柱时应该先画定位轴线,再画出上下两个底面的三视图,最后补全棱线。这样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多媒体讲授作图,可以做到图文并貌,并可以呈现二维图形和三维模型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学生都感觉到换面法和截交线、相贯线很难理解,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采用AutoCAD计算机辅助作图是现代工程设计中的一门基础技能,在化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快速处理工程图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化工制图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化工制图与AutoCAD》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注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则往往会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同时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有机结合生产实际,走进工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学习化工制图的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中用到的绘图知识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阶段性的练习国标及行业规范的应用,如何绘制工艺流程图、零件图及装配图等。对于复杂的塔器或热交换器等化工设备,很难通过语言表达或文字叙述来表达模型演示的效果,这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AutoCAD能迅速准确的绘制所需的各种化工制图图样,而且具有强大的编辑功能,提高学生绘制各种化工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就会对化工制图的知识灵活运用。通过化工制图与课程设计的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启发和诱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结语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7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了解分散系统、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定义及分散系统的分类。启发式提问包括:(1)生理盐水、硅溶胶、泥浆除了都是液体之外还有什么共性?(2)三个系统中分别有哪些成分,哪个组分多,哪个组分少?(3)氯化钠,二氧化硅和粘土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系统中?(4)如果含量高和低的两个成分浓度互换,新形成的体系有什么不同?通过分析和讲解,可以发现三者均属于分散系统,分散相为固体(含量低),分散介质为水(含量高),其中氯化钠主要以钠离子(<1nm)和氯离子(<1nm),二氧化硅主要以0.1μm~1nm颗粒形式,粘土主要以>1μm颗粒形式存在于系统中,根据分散相被分散的程度进行区别分别对应分子分散系统(均相,真溶液),胶体分散系统(粒子细小,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和粗分散系统(粒子粗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若以上三个体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进行互换,则可得到凝胶类分散系统。按物质聚集状态差异,可将分散系统分为八大类,包括泡沫、溶胶、乳状液、凝胶、悬浮体等。本部分介绍约10分钟。

2.2胶体分散系统性质与特点介绍

胶体分散系统中分散粒子的半径在1~100nm范围内,是众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胶体与表面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学分支。通过系列疑问句,如“胶体分散系统到底有什么特殊性?生活中哪些体系可能属于胶体系统?它是如何联系生活,助力解决实际生产?”等问题等激发学生对学胶体系统光学、电学、动力学相关性质的兴趣,并采用ppt结合线上小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本部分约30分钟。

2.3前沿知识拓展

通过学发现,胶体分散系统的性质与分散粒子的尺寸密切相关。通常地,我们把至少有一维大小在1~100nm范围内的固体材料称为纳米材料,主要包括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二维纳米薄膜和三维纳米块体,如图2所示。纳米技术已经迅速崛起为一种能够在技术和经济上与传统方法相媲美的新型技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渗透和吸附能力,可调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独特的热性能,因此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可用于稠油降粘、润湿反转、钻井液粘度调节、油田污水处理、管道防腐等多个方面。通过简单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用途和实际应用效果,激发学生探究作用机理及材料选择标准建立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本部分约10分钟。

2.4学生自主调研文献汇报

将每两个学生分为一组,以一周为限,每组阅读一篇与纳米材料在石油领域应用有关的文献并制作ppt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3~5min,采用任务驱动法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下自主学的效果,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促进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19级某班为试点开展了相关实践。该班有学生21人,共分为7组,文献来源主要包括知网、美国化学学会、SPE期刊和会议论文、Elsevier等,内容涉及新型电池、纳米机器人、纳米增注、纳米导向药物等多个方面。总体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合作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均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本部分约35分钟。

2.5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课程思政的一大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纳米材料亦是如此。当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巨大,会富集环境中对人体和生态有害的物质,并跟随物质迁移或随气流漂浮至更广阔的空间,并可能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发生相互作用,并可能引发一些症状奇特的新型疾病。然而,我国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仍非常局限,从我国现状及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研精神,鼓励他们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3-4]。学科学家们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引入了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和能源界最高奖—埃尼奖得主王中林院士的故事。王中林院士在1978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专业,为达到每门课不低于90分的成绩,无数个夜晚和周末都是陪着书本度过的,在西安读书的四年里,除了能找到书店外,其他地方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机缘巧合下,王中林投入到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奠基人Cowley教授门下,教授对他的评语是:无论做什么,都是做的最好的。1987年7月,他仅用4年的时间便拿到了别人一般需要5~8年才能取得的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了该系有史以来的第一人。同时,王忠林院士还积极参与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长期推进中美教育和科技交流,为国内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科研工作者。以此引导学生学他孜孜不倦,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本部分约5分钟。

3课后反思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课上基础与课下自主延拓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工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深化“绿叶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对接与融合,使学生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课后与学生沟通,超过85%的学生认为采用此教学模式,对提高学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了解前沿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5]。然而通过此次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1)学生多局限于阅读中文文献,对国际前沿科技的了解有较大欠缺;(2)即使选择了英文文献,也多采用翻译软件全文翻译,对内容的理解不全面;(3)采用分组模式开展此次实践,有不少同学存在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不端正心态;(4)提问环节,学生的表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等。改进方法有:(1)优化时间安排,给学生多一些时间消化课堂知识和了解科技前沿,努力创建学型课堂,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2)优化督促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中。对于学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3)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化学应用工程范文8

关键词:道路工程;项目化设计;评价指标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西藏地区相关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道路工程类职位需求增长非常迅速,导致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岗位的人数不断增加,从而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我校《道路工程》课程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变得迫切和必然。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与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项目化设计教学是一种既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其项目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有利于当前我区交通运输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介于此,本文主要对项目化设计应用到《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希望该方法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及分析以往我校的授课情况,发现《道路工程》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与《线路勘测设计》和《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比,我校《道路工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书面理论部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道路工程》课程未得到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懂施工、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配置上还比较薄弱,这也体现了我校当前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2)目前,普遍存在着教材更新速度不及道路相关规范的更新速度,从而直接导致授课内容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单纯依赖课本的劣势。因此,教材的选择和授课内容能否及时修订直接影响着《道路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3)在具体教学中,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区部分本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对课本中繁琐的数学公式和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解,从而降低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数学基础,拓宽其学习面和提高其学习兴趣,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作。

2提高《道路工程》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2.1优化《道路工程》授课内容

以往的授课情况反馈来看,该课程存在授课内容偏多而课时分配少、理论与实践项目衔接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在教学大纲修订时,我们增加了《道路工程》的授课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72学时;同时,在教材使用上尽量选择一些侧重实践内容的教材,并增加了实验项目数量。另一方面,我校《道路工程》授课时间为大三下半学期,该学期专业课程较多,从而进一步挤压了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项目化设计方法,有利于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保证学生理解、掌握该课程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

2.2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区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交通运输类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具有一定工程项目实践能力专业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开展方式,关系到能否提高《道路工程》课程质量。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推进项目化设计的相关工作。(1)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考虑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交通运输系开放实验室,并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来作为“导师”,来指导和监督其学习和实践情况,并及时向授课老师反映学生的相关情况,从而形式有效的拉帮带学习环境。(2)采用项目化教学形式,在项目设计上,综合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参考内地高校的一些项目设计案例,提倡少而精的设计思路,做到既能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在学生考核指标中的占比,又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结合企业项目设计需求,设计相关的项目并课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对相关的教学项目展开讨论,分析项目的合理性及弊端。采用的项目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布置。(3)项目验收方式上,采用分组的项目需要项目组每一位成员上台汇报和展示自己所做的工作,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相关技术进行汇报及保证最低汇报时间,并要求组上的其他一名成员提供辅助工作,从而培养同学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根据汇报质量进行现场打分,并记入最终考核成绩。对成绩排名靠后的三位同学要求其修改后做新一轮的答辩。利用项目化教学,对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求教师做到很好的把控,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其效果明显,学生获益较多。

2.3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案设计

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需要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好的衡量指标的设计更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掌握情况。与传统授课多采用期末成绩来考核学生掌握情况相比,采用项目化设计教学模式需要相应的考核指标。在实际教学工程中,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1)提高过程考核占比。与传统的注重结果考核方式相比,项目化教学方法侧重于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掌握情况。因此,《道路工程》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传统的注重结果式考核转为学习过程与期末结果两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所占的比重。过程考核重点体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的日常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以往教学中,平时成绩主要占总成绩的20%,项目化设计模式将其提高到了50%。(2)提升小组评价的比重。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平时成绩一般通过实验报告直接给定,但其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学生具体实践学习过程。而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小组评价充分利用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和互动,能有效遏制学生单独完成实验的惰性,更能真实反映学生个人现场实践情况。其实现方法体现了个人学习掌握情况和小组成绩分析的一致性评价。该评价方法既反映了学生实践的真实成果,也体现了小组团队协作精神。

3结语

经过具体的课堂实践及与同行之间的深入探讨,《道路工程》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设计方法有利于保证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实践中,充分调研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实际掌握能力,结合《道路工程》现有课时分配和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结合我区交通运输类岗位职能要求开展相关项目化教学设计及相关评价标准建立,该方法的实施在我校《道路工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同时对其它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桂娟.浅谈“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8):166.

[2]赵桂娟.“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6(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