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教案范例6篇

文化教学教案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校本化 教学优化 情境学习 思维状态 凸显体验

一、课程校本化与教学优化

“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在课程、教学领域中,依据国家意志和师生实际开展优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校本化教学的过程与传统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课程校本化”其实是“生本教学”理念实践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校本化建设过程中,语文学科主要通过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将教材文本融合于拥有学生知识、生活和情景的再构文本中,从而得到贴近在场学生的创造性情境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偏重老师预设下的完美设计,或偏重某项特定的活动体验,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或偏重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而更多时候很少审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确定性,众说纷纭的评课,不自觉地成了鼓吹课堂成功的支持者,最后给予的印象结论是——凡上的示范课都是成功的课,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界定没了相对标准的角度。现在看来,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在语文学科校本化教学建设中,教学的优劣更应该成为判定教学行为得失的重要维度。语文校本化教学的有效结构应是,教学起步阶段能够从照顾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发展阶段能够以生之“趣”促教学之“动”从而创造“有生”情境,教学高潮阶段能够顺势让学生获得重组、超越或颠覆“前概念”的学习体验;教学尾声阶段能够给学生留下明晰的再学习能力。

下面笔者就以同仁开设的公开课《饮酒》三个片段为案例,谈谈在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二、案例相关陈述

1.背景说明。

这是一堂为校内优质课活动评比开设的试讲课。课题是出自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由我组同仁老师执教。执教班级为本校七年级学生,学生水平在年级中为较好。本次教学性质属于借班试教。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以下三项目标:(1)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情境,根据补充的资料丰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2)通过品味诗歌的关键词领会诗人心境。(3)初步了解陶渊明这一隐士形象的独特之处。

在上课之前,教师为学生的“学”准备一份课前预习资料。资料中包括三项重要内容,包括提供了《饮酒》一诗的原文以及注释;提供了一组能够表现出陶渊明个性特征的诗句;设置了一个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请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教学片段陈述与评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说到陶渊明,鲁迅这样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那么,隐士,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描述说出来听一听。

生:隐士吧,一般应该住在深山老林里。

师:你说的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对吧。

生:隐士嘛,说话方式应该很自我,常人看上去比较脱俗。

师:嗯,讲的是隐士在气质上有这样的特点。

生:想象中的隐士,喜欢不问世俗之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喜欢喝点醉酒,还可能弄点高雅的音乐孤芳自赏,还有点怪异。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全面,从他们的概括中我们能感受到隐士的所具有的内在之处。

生:隐士的样子嘛,外出访友都还会戴着草帽。

师:我们的同学很有想象力,这样的想象真的很形象,这算是让我们看到了隐士的一个外形。

生:许多的隐士其实为了更好地谋求仕途,所以,假的隐士多过真的隐士。

师:没错。我们知道,陶渊明,确确实实选择做了一个隐士。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好,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一首饮酒诗,看看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先结合注释阅读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据理解自己去朗读。

……

(评析)

这是课堂的始发阶段,在“印象隐士”的适中求问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因为,对于“印象”,只要有过了解,自然就能够说出一二。因此,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小提问,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片段二)

师:很遗憾,电脑放不了音频文件。听录音就改为诵读了。大家一边听着诵读,一边再调动想象,并借着想象去丰富一下诗歌中所写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分钟后)

师:谁先来?

生:诗歌所写的这个地方,诗人出门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有山自然也有水。

师:悠然见“南山”,或许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许,但是下面说到飞鸟相与还,可以想象清晨有鸟飞来飞去。

师:就是说会鸟鸣不断。

生:可以看到山头那里还有缭绕云雾,透过清晨的日光。

师:那一定很安静,宁静。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可是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这又是一个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个住了很多农民的村庄,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师:那么,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诗人虽然生活在人多之地,但是眼里是另一种情景。所以,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安静。

师: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

生:深山里条件没有那么好,一个人生活总得跟外界打交道,不然就可能成为野人。

生:其实,隐居的意义就在于在内心里得到一种清净,修炼,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炼一种清净的内心。

师:讲得太好了,心灵的隐居才是隐居真正的内涵。大家再想象一下,诗人现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样?借助提供的学习资料,大家去想想这个问题。

生:他正在采。就像农夫一般的打扮。

师:还可能做其他的事吗?

生:我在想,他或许正在地里劳动,“种豆南山下”。

师:没错。会饮酒吗?

生:会的。而且会喝得有些醉。

师: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生:可能他太闲了,只有劳动打发时间。

生:可能这样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许是劳动可以让人变得自我一些。

师:所以,能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起码内心更心安理得,自由从容。

(相关教学设计)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地方?)听录音,用你的想象丰富它,诗人在一个怎样的所在?

(1)南山之美,课文直接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想象:山峦、云雾、泉水、夕阳、飞鸟。

(2)“人境”,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闹的车马中坐的是谁?

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到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心灵的隐居)

2.诗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样?

3.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评析)

这是课堂的发展阶段,对比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都会发现执教老师精心设置了许多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的精心在于紧扣诗句,不脱离本文;适合学生表达,又符合人物本色;问题连环相扣,又自然衔接。以上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课堂发展阶段顺利并且深入推进,学生的表现多有价值之处。

(片段三)

师:刚才通过对“悠然”与“茫然”的区别体会,我们初步感受到了陶渊明对质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并且在这追求中力求自由轻松的快乐,他的醉,本质含义更是对这样的生活陶醉之情。回到课堂开头的那个问题: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应该像一个农夫一样过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师:陶渊明在生活状态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过着很世俗的生活,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许多行为都很质朴。

……

师:陶渊明诠释的“隐居”并非一种姿态,而是一种生活;“隐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而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诉我们隐居无需放弃现有的一切,并在诗中告诉了我们隐居的秘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析)

这是课堂的高潮阶段,教师的最后一问,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非常巧妙地回应开头,完成了一次整体关照。看似没有必要,其实非常必要,回马枪的功用在于让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旨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笔者认为,这是执教老师高明之所在,因为,再精彩的过程,再精细的策略,再精巧的环节,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某一个单一的重大问题,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课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关于教学案例总结的几点思考

校本化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有效教学?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语文特性又符合教学本质规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量的个性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然而,透过上述一则案例与分析,我们或能对当前如何开展校本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优化上多一些新的认识。

1.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打开课堂之门。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一来看,教师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努力做到能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一种情境式的学习。在教学始发阶段,通过学生“学前经验”或“前概念”的诱发,非常迅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教师是有备而来的,她为学生准备的学前资料三项任务布置,就提前让学生完成了一种已有知识的提炼。这是“学”的良好预备,也是“教”的最好准备。这种从学生中来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敲开教学之门的最好秘诀。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教学阶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对学前资料学习的反馈与检测,而是根据课堂即兴中对教学对象——“陶渊明印象”的描述,再次创造全新的学习情境,把课堂预设中要呈现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步步让课堂生态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饮酒》教学创设的提问是得当与有效的,因为很好地生成一个激发多数学生认知的可接触性话题。

遵循“生本教学”理念的校本化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学情,再努力创造不同机会激励学生呈现自己的“前概念”,从而在学习交流中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意见作出比较、选择,让学生思维感受到刺激,做出多元反应。因此,课堂结构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的心理,未卜先知,巧设桥渡之路,激励学生热情参与,做到快速打开教学之门。

2.教学不在于教,以促成学习思维状态作为使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促进教学生成。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二来看,我们注意到教学活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进。执教老师能够机智地抓住学生经验反馈,通过发挥自由想象、补充文本内容两大预设的教学问题,不断掀起学习高潮,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性、过程性体现得很充分。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来,教学活动便成功地诱导学生保持住了活跃的学习思维。也正因为这一点,这段教学过程很有活力,有效知识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学的本质表现就在于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真正的生成。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譬如,教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点,学生想到的已经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东西,这种生成为下面的矛盾问题做了很巧妙的铺垫,也为揭示陶渊明这个人物的内在做足了点染。因此,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不可忽视的是,保持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才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任何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精彩与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激发学习思维涌动,排除终止学习思维的障碍才是需要值得考虑与实践的。

3.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优胜教学多项内容的侧重。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三来看,执教老师驾轻就熟,以一个环节服务另一个环节,以一个有效问题过渡到另一个有效问题,使得《饮酒》一课的教学主旨凸显,轻松地让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清晰认识。我们注意到,经过课堂上的反复体验,学生对于陶渊明“隐居”形象的再认识已经相当明了。事实上,对于《饮酒》的解读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就学生经验而言,在一堂课里能够对一个主旨问题得到这样充分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

这样看来,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需要改变教师以往意识的是,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看似小范畴,但能让学生获得有效体验,对于一堂课来说,也是足够了,而并非一定要获得语言、背景、技巧、情感、内容等在内的那种“五脏俱全”的印象。事实上,一方面有教师的胸有成竹,一方面有学生的多元理解,彼此在一堂40分钟课堂时间里能充分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实施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2.案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它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并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家。教师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西方的“文化中心论”这一枯燥而又难懂的概念时,我采用案例教学使“文化中心论”变得更加具体,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这样比平铺直叙地讲课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记。

2.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打破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不是一种定向思维,而是一种变通性的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变通性思维并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发掘事物本质。案例教学把学生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动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人生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突出实践性,客观地反映文化冲突的实际情况。

案例教学的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的意见或观念,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中西方见面时的寒暄语为例,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谈论天气,既可作寒暄语,又可用来打破僵局,通过双方的寒暄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中国人则经常以“吃饭了吗?”“你上哪去?”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多少有点触犯隐私的语句来与对方寒暄。案例教学使课本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案例收集与选择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在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当学生已经熟悉案例教学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3.1真实性和典型性。

一个完整的案例必须包含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反思与讨论等部分。要客观地描述人物与事件,要有真实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3.2可读性。

要点表述清楚,有连贯性、整体性,没有无用的资料。撰写案例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案例的复杂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无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3.3多样化。

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例类型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类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案例主要有四种类型:(1)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2)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3)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4)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收集与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几种类型案例的变换,保持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新鲜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案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跨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案例正好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4.1案例的引入。

教师上课过程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编案例,另一种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一些其他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弄清案例的背景。

4.2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必须提醒每组学生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案例讨论一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案例中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我们的决策标准是什么?哪一个方案是最佳备选方案?这一方案应该如何实施?何时将计划付诸行动?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帮助学生处理词汇及语法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3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对于同一案例,每个组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例如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而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时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及修改。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 案例教学法 优势 步骤

案例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它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方面――跨文化能力培养,尤其需要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剖析清楚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跨文化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于,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有助于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概念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力作用,例如: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打招呼方式的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牢记与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要说“你好!”而不是问对方要去那里或吃饭了吗。在中西价值观念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失去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以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中庸之道”为切入点,联系西方人对个人成就感的注重为例,推出中西价值体系有哪些明显区别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疑问;此时再指导学生过案例归纳总结,查阅资料,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时确而增加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跨文化冲突实际情况。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其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性的意见或观念,而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以英语国家的礼貌原则和平等待人的心理文化为例,英语中充满了 Thank you;Please;Excuse me 这类礼貌语言。表示拒绝时,要说 I'm afraid;Sorry;Thank you.他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你应该如何”,而代之以委婉语,如 Would you mind ...?Would you please...?等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而用 You'd better ...;Let's ...,shall we?How about...?Why not...?通过案例教学法,西方文化的“礼貌”原则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

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扮演角色,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情境,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为在真实语境中克服跨文化冲突奠定基础。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要遵循以下几个操作步骤:⑴课前结合授课内容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材料中要包括具有教学价值的事例及其背景、情节和说明。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真实、生动;案例要典型,有跨文化知识代表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要讲究系统性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易于做归纳和总结。⑵在课堂上适时运用案例。案例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请学生观察并总结此案例中揭示的跨文化冲突问题,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通过案例巩固学生当堂所学文化知识并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评价,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和概括性。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通过分析与评价,使学生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以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为例。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英语里打电话的模式为:电话铃响,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西方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都具有这种接电话的常识。通过给出接电话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中西接电话方式以及用语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评价,并及时做好概括总结,学生在此基础上做的有关打电话的对话一定注意到了此类跨文化信息的处理。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有效克服语言学习带来的跨文化冲突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交际过程中积极思考、自觉参与、主动了解相关跨文化冲突案例,获取更多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信心,发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anice YaldenM《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2].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外语界》,2000.3。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4

(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

在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中,公民的个人权利与需求高于集体的权利与需求,人们比较倾向于个人责任感与自主性,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公民比较强调集体内部的和谐与依赖,强调集体的需求与权利。

(二)权力距离维度

权力距离维度体现在公民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公的接受程度,调研得出,国家的富裕程度、现代科技的先进程度、城市生活的多样程度越高,人口数量越少,传统文化越少,权利距离数值就越低,反之,权力距离数值就高。

(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即公民对不可知事情的规避程度。在规避程度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不可知的情况担忧程度比较高,所以倾向于用清晰的准则指导自己的言行。而规避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乐于冒险去探索未知。如在教育中,规避程度高的教育制度倾向于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言行,而规避程度低的教育制度乐于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与探索,发掘出自我价值。

(四)男性/女性维度

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中,男女在角色上有差别,男性形象健壮刚毅,追求物质的富有与事业的成功,而女性形象则温文尔雅,是贤妻良母的角色。在以女性为主的社会中,男女没有很大性别差异,他们对家庭子女的照顾和财富贡献方面都有各自的义务。Hofstede认为,东方员工倾向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数值较高,对未知的不确定规避程度高,倾向于以男性主义为主。而西方人相反,他们倾向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数值较低,对未知的不确定规避程度低,倾向于男女平等。

二、文化负面影响

既然东西方人们的文化有根本差异,那案例教学法对中国学生是否适用?

(一)学生集体主义与自主想法之间的矛盾

由案例教学法的简介可知,此法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想法,且必须有创新精神才能解决教师分配的问题。中国的学生很多倾向于集体主义,以集体的想法为主,在个人思考问题与集体讨论中,相对于自己的思考更多倾向于考虑别人的想法。比如在小组讨论阶段,中国学生倾向于倾听优秀生的回答,常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优秀生的回答常代表了班集体的正确答案,个人另类的想法会有偏离主流的嫌疑。但案例教学法提倡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创新地解决问题,这更适合于个人主义较强的氛围。

(二)学生权力距离高与教师旁观身份的矛盾

东方人权力距离数值相对高,教师有史以来代表了权力的一方,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思想,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几乎平等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真正能做到旁观,不去插手学生的讨论与分析。中国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很重视教师的反馈,肯定的反馈意见能鼓励学生,而否定的意见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作为权力象征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调节学生更少地关注教师的反馈而放手大胆去做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学生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与迎难而上的矛盾

东方人对不确定因素的规避程度较高,很多人遇到问题倾向于规避,且规避程度随着难度的增加而加强。但案例教学本身就是解决真实工作问题的教学方法,如果心里倾向于拒绝挑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将不能有预期的发挥,这势必将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男性/女性维度方面无大矛盾

在男性和女性维度方面,中国人男性维度较高,而西方人女性维度较高,注重男女平等。但中国商务英语专业班级内以女生为多数,男生占很少数额,这也从数量上决定了班级中的表现不会有中国社会中男强女弱的境况。所以案例教学中,要求男女平等参与问题的解决还是可行的。这方面的文化影响即可忽略。由上可见,文化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都在案例教学中有负面的影响。虽然文化维度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基础,但如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所以在中国应用案例教学法,还是应该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因素。由于案例教学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知识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所以教师们应考虑相关对策以便辩证地应用此法。

三、结语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红红火火,学校纷纷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而文化课改革没有现成模式,没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那么如何针对职高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让学生想学文化课、会学文化课,进而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则是文化课改革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学校文化课的改革和探究,结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和实践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获得了启发和思考。 

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1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8%的学生“感兴趣”。课堂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完成学习任务的远比上专业课多,文化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教师教学现状教师的文化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因此,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有得过且过之嫌。(2)部分教师确实想提升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有迷惑、茫然之感。 

原因分析(1)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认为到职业中学就是学专业课和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因此轻视文化课,忽视了文化课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性功能。教师则认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是配角,自认为被“边缘化”,便觉得低人一等,抑制了教学活力的发挥。(2)文化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怕学文化课,而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3)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发展脱节。文化课的功能和作用是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奠基,因此,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培养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相联。而目前文化课教学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的专业依然是同样的文化课。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鉴于以上分析,要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必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念(1)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发展平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及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知识,搜集、挖掘、整理文化课知识在生活和专业实际中的联系和应用,从而为其专业学习奠基,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不要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因此,要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讲课”变成“活动”,把教师转变为“导演”,把学生变换为生动活泼的“演员”。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让课堂高效、有活力。(3)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结合其专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低起点、严要求,小步伐、快频率,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式,逐步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学案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师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用教案实施教学。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预先帮助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备课则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预设。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预习准备、课堂研习、检测反馈等内容,或者说,学案就是将教案中的知识目标问题化、能力目标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潜移化。其中,问题是导学的核心,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学生拿到“学案”,会有一种尝试的冲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学案其实成了教师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各就各位”、相对独立。而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组建异质学习小组,也就是组内各成员在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方面互不相同,以利于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以4~6人为一组,有机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组设组长一名,布置、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和任务。各小组成员在各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后,可以组内合作、探究,也可以组间竞赛、交流。每小组均设一展示阵地,用于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导入,可以通过生活实际、专业实践来导入,也可以通过文化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来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发学案,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制定学案,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准确概括学习要点,科学安排活动方案,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和建议(如果学案中有“预习课文”要求的,则要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3)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各组员之间密切合作,互帮互学,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合作的精神得以培养。(4)成果展示。在前几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组员可以自主展示,可由组长推荐展示,也可由其他组“点将”展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表现的机会。教师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关注、思考这些展示成果,以便下一阶段点评、研讨。(5)点评提升。展示结束后,教师发动组内其他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质疑、辩论、修改等互动环节,最后由教师作总评,各组员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6)检测反馈。为检查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安排此项检测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全面批改、抽组批改,也可由学生组内互批、组间对批,有利于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改进下节课的教学设计。 

2.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1)督促学生使用好“学案”。课前要通过教师抽查、组长对查、组员互查等形式,了解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而掌握“学情”。课后抽查已用好的“学案”,以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要重点讲解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独立解决或组内合作交流能解决的内容,则应少讲或不讲,否则就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基础上讲精、讲透、讲活。(3)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学案。经过全面思考、精心制定的学案,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全面的知识要点,还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与心得体会,因此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以便在后续学习、复习巩固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文化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环节值得关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案”制定“学案”不是备课,不是编写教案,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师生活动、启发引导等环节,并且难易得当、有的放矢,让各层次学生均能有活动、有思考、有收获。 

文化教学教案范文6

【案例背景】

研究生本化语文高段课堂精读课文教学已经有五个多年头了。上过了很多的公开课,得到了许多肯定和中肯的建议,这项研究一直在继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了全国的生本课堂大赛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生本课堂,又进行了新的内容的改革,比如,增加了每个小组的一块小白板,在课上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小组交流时的要点或者感悟,这样到前面汇报时就可以给全班同学带来更深刻的直观的形象的讲解;另一点改革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小组汇报带领全班互动进行一堂课的学习,改成多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和上下互动!

《草原》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开学第一课,召集日时已经把导学案布置下去,学生们完成的很认真。就是不知道这课堂上的改革效果和原先比能够如何!很是期待啊!

【案例描述】

课前,跟学生们细讲了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点改动的地方是由一个小组汇报变成多个小组汇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变,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都可以,可以感情读、课本剧表演、重点句分析内容形式多样。

课前两分钟的铃声响了,我们的内容一贯是《文化点心》,今天负责《文化点心》学生请来他小组内的成员给他按动鼠标,播放幻灯片,他站在大屏幕前激情的介绍就好了。他介绍的是《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从作者到内容简介到读后心语到推荐理由,处处用词精炼讲究,课件设计精心,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全票通过,都要看这本书。看来,这个小家伙今天着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的是生本课堂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我针对这一课的三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听写,写完后,课代表提示批改时注意事项,然后各个小组批改,对的就读课文,错的马上改正并记住。一会就全体读课文了,统计了一下,全班44人,只有两个人分别错了一个字,正确率99.4%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大家对字词的基础已经能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

然后进行的是主要内容的小组交流,由组长指定本组最差的同学来说,并要求他说明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主要内容,其他组员倾听,进行肯定、补充或者否定修改。这样,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全班反馈了,我点的是五组的上学期全班最低分的那个学生,他用的是六要素法,但是,发言一结束,马上就有听的仔细的学生指出,只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缺少起因和结尾,并要求他现场改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可以顺利的使用六要素法了。别的组又补充了小标题法归纳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次小组合作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就是学生们针对导学案上的主线问题进行的个性化的理解。全班沸腾了,各个组在组长的领导下,组员的集思广益下,交流了各自认为精彩的理解,就开始为回报写小白板,排练汇报的内容和形式。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规定的10分钟的时间在这里一晃而过,当我问到:“哪个组到愿意前面来汇报时”,全班共8个小组,全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要上来。我快速的选择了3组,结束这场纷争。三组汇报的是分析老舍直抒胸臆的写法,并且在小白板上标明了什么是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好处是什么,然后指明本课的几处直抒胸臆的地方。我暗暗佩服,为生本化教学带给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而喝彩!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后有的进行了补充,还有的进行了课外阅读中直抒胸臆的补充,这很了不起!在评价中大家都给了汇报组满分,我也及时的肯定:“你们是我的而骄傲!”这时我及时的插入,趁热打铁:孩子们当你看到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如果用以前的描写方法,比如比喻,你怎样写?学生答:这红红的玫瑰像极了美丽女孩的笑脸。我说“可以。我们用修辞来表达对玫瑰的喜爱。但是现在就直接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你对玫瑰的喜爱。谁来试试?”学生“这朵玫瑰让我陶醉。”“我是多么的喜欢这多玫瑰花啊,这香气让我闻一下还想闻一下。”“看来同学们是真的明白了。了不起啊!”

下一个汇报组带给大家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他们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抓重点句用多种方法的精彩分析。都用到了分析句子修辞法、抓重点词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法,想象的方法等,真是精彩绝伦,又引发了下面同学大量的补充、拓展,对草原之美理解的淋漓尽致。更绝妙的是,他们组精彩的朗诵,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厚了。这时在下面的朗诵培训班的同学不甘寂寞,主动要求读一段,他的朗读带我们深深的陶醉,以及我个人心灵的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全班都要求读,我很识时务的满足了这个愿望,谁能够阻止这样的激情时刻呢!

再下一个小组汇报的是人情美的纪实描写,也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最后一句“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情深何忍别”。该组组长声情并茂的讲解,就像一个精彩的主持人一样,让大家都忘了鼓掌,当他的发言都结束了,我们还在等着听,没听够。两秒后醒过来的我们如雷的掌声淹没了教室!

就这样第一课时在不该响的铃声中被迫结束了,大家都很不情愿的下课了,没汇报的小组期待下一节课快点到来,汇报完的小组思考我要补充点什么呢?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生本课堂强调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会创造学习上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课每个组的汇报点不同,这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汇报点,让全班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是学生积极探索,进取向上的不竭动力。所以在这一课上,作为老师一定要多表扬肯定学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甚至是夸张的表演,都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自信心无比强大起来!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