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议论文范例6篇

教育类议论文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1

一、T类: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二、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三、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四、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8年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五、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六、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

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

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

①与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非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评论、文摘、短篇报道、科普文章、文艺、新闻等作品,以及会议简报、动态、讲座等资料性质的材料;

②刊号中含有H、HK等由香港出版发行且未被认定准许或不能确定是否准许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

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部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

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

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

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

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2

一、会议主要议事范围

(一)工委会议

1、学习传达讨论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等上级单位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研究贯彻执行的意见;

2、研究处理中央、省委等上级领导所作批示的贯彻落实意见,讨论报请上级党组织要求办理的重要事项;

3、研究制订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提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和步骤的意见,讨论决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研究每年的重点工作;

4、研究提出筹措和使用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方针、政策、措施;

5、讨论决定高等院校、委(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工作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6、讨论高等院校校级领导班子考核、奖惩、任免的决定和建议及其他人事事项的处理;讨论决定委(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处级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和机构调整;

7、研究规划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8、研究加强工委自身建设问题,交流讨论工委委员各自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分管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协调相互间的工作;听取讨论教育纪工委有关案件的情况汇报;

9、研究确定委内日常工作中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重大事项;

10、委领导认为需提请讨论的其他事项。

(二)厅长办公会议

1、学习传达讨论国务院和教育部、省政府等上级单位有关教育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研究贯彻执行的意见;

2、研究处理国务院和教育部、省政府等上级单位领导对教育问题所作批示的贯彻落实意见,讨论报请上级政府要求办理的重要事项;

3、研究制订全年教育工作计划,讨论研究和决定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工程招投标、高教园区建设、高校设置、科研师资建设、后勤改革、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教育收费、教育评估督导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重大的教育工作事项,研究处理学校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意见,研究处理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的办法;

4、讨论和决定教育各项事业发展及改革措施,研究制订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等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研究规划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等;

5、讨论和决定厅机关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晋升等重要的人事问题,讨论和决定全省教育系统省级及以上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推荐、表彰、奖励等;

6、研究确定厅内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事项,研究处理厅内行政、后勤等日常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业务事项;

7、研究处理属于厅长、副厅长、监察专员、巡视员、助理巡视员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业务事项,协调相互间的工作;

8、研究决定厅直属单位事业发展、机构改革、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9、厅领导认为需提交讨论的其他事项。

(三)处长会议(中层干部会议)

1、学习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等上级单位的重要指示、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

2、部署工委会议、厅长办公会议决定的有关重要工作;

3、研究讨论和决定涉及全委(厅)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4、通报有关全省教育工作的重要情况;

5、委(厅)领导认为需提交会议的其他事项。

二、会议的出席人员及主持

(一)工委会议

1、工委会议由工委委员参加,根据会议讨论内容可吸收有关人员列席。不能出席会议,需履行请假手续;

2、工委会议由工委书记召集和主持;工委书记缺席时,由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

(二)厅长办公会议

1、厅长办公会议由厅长、副厅长、监察专员、巡视员、助理巡视员及办公室主任参加,根据会议讨论内容可吸收有关人员列席。不能出席会议,需履行请假手续;

2、厅长办公会议由厅长召集并主持;厅长缺席时由厅长委托副厅长召集并主持。

(三)处长会议(中层干部会议)

1、处长会议由委(厅)领导及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负责人参加。不能出席会议,需履行请假手续;

2、处长会议由工委书记、厅长召集并主持。书记、厅长缺席时,由书记、厅长委托副书记或副厅长召集并主持。

三、会议的准备、召开及记录

(一)工委会议

1、工委会议根据需要适时召开,原则上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如遇紧急事项或特殊情况,可由书记决定提前或延期召开;

2、会议议题的建议由工委委员提出,工委书记审定。各职能处室、厅直属单位需提交工委会议讨论的议题,都应在会前提出具体意见并经分管领导审定的基础上,于会议召开前2天通知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并征得会议主持人同意后列出会议各项议题,通知与会人员。如对议题有异议,可在会前提出。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不允许临时动议;

3、会议讨论材料由有关处室、直属单位报经分管领导审核后,于会前2天交办公室,由办公室分送与会者;

4、工委会议由机要秘书担任记录。

(二)厅长办公会议

1、厅长办公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原则上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如遇紧急事项或特殊情况,由厅长决定是否提前或延期召开;

2、会议议题的建议由厅班子成员提出,厅长审定。各职能处室、厅直属单位需提交厅长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都应在提出具体意见(涉及几个处室的应事先经过协调)并经分管领导审定的基础上,于会议召开前2天通知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并征得会议主持人同意后列出会议各项议题,通知与会人员。如对议题有异议,可在会前提出。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不允许临时动议;

3、会议讨论材料由有关处室、直属单位报经分管领导审核后,于会前2天交办公室,由办公室分送与会者;

4、厅长办公会议由办公室秘书科长担任记录。

(三)处长会议

1、处长会议视需要不定期召开,由办公室负责通知与会人员并作必要的记录;

2、会议议题由委(厅)领导确定。如对议题有异议,可在会前提出。会议讨论材料由有关处室、直属单位报经领导审核后,于会前2天交办公室,由办公室分送有关人员。

四、会议内容的整理及贯彻

1、工委会议、厅长办公会议、处长会议讨论决定的内容,由办公室整理并根据需要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办公室主任签发,如有需要报委(厅)领导签发;

2、不编发会议纪要的,由办公室将决定的有关内容抄告有关处室或厅直属单位;

3、有关干部、人事工作的决定由职能处室按程序负责办理手续。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类报纸 新闻报道 创新

新闻报道是任何一张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在当前教育成为热点关注领域的宣传态势下,教育类报纸新闻报道要摆脱消息源缺乏、报道深度欠缺、表现方式单一、可读性不强、影响力不足的局面就要创新求变,注重从教育和新闻的双重视角,找准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契合点,探求教育立场与民生视角的深度融合,提高新闻性、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提升影响力、吸引力、引导力、服务性和传播力。

一、确立大教育观念,以教育的眼光关注社会,以社会的眼光关注教育

做教育新闻首先就应该读懂“教育”二字。传统的“教育报纸的新闻就是给学生给老师看”的观念造成报纸自身在新闻题材与视角的选择上过于狭隘。所以,要跳出“教育新闻=学校报道”这个框框的局限,明白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教育新闻不能仅围绕教育谈教育,还要从社会生活与人的生活的角度来谈论教育。教育新闻走进社会生活不但能扩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更能贴近受众,有效的化晦涩难懂的问题为通俗易懂,也能促进新闻报道时效性和贴近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新闻记者要树立并强化大教育观念,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点,将一个普通的教育现象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多维透视,向受众展示某个教育现象、追溯这一现象的形成历史和产生原因的同时,展示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前景,这样的教育新闻才是有“内容”、有“价值”、有“高度”。

二、坚持“受众本位”,创新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

今天教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发展变化,新兴教育热点不断涌现和受众成为信息者即自媒体特点的资讯爆炸时代,教育类报纸要不断研究和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改变传统的受众与传播观念,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立足于为受众服务的平民化视角,契合受众的“悦读”需求,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开道、用典型引路、用受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此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要重视受众对媒体信息“通俗化”的要求,找准“专业”与“通俗”的契合点,做到准确、生动、透彻、易懂;要在“短”字上下功夫,小众的东西做成大众化,化高端为通俗;要强化“点”的味道,要“小题大做”,把新闻做成“好玩”的产品;版面编排采用模块化的版式结构,内容清晰,通过整合做大重点新闻,弱化和梳理次要新闻,做好图片新闻,打造版面视觉中心,方便读者轻松阅读、快乐阅读和快餐阅读。

其次,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深入基层,体验民生,了解受众需求,开辟受众言论专栏;另外,也要积极关注论坛、贴吧、社区等,寻找发现问题新闻,制作热点话题讨论的好素材,开辟版面,开展互动讨论。

第三,彰显人文精神。媒体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现代文明意识的倡导者,肩负着引导健康社会舆论的生成和促进社会先进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责任,在教育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倾注人文关怀,形成精神感召力。当前,教育新闻在进行报道时要特别注重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内涵,重视报道对象和阅读受众的内心需要倾注人文关怀。

三、直面热点,主动设置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议题,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媒体的重要职能。媒体设置议程之后,舆论势必围绕这个议程展开和发展。当前,教育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首。教育类报纸要切实提升议程的设置能力,主动设置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议题,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发挥主流教育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育类报纸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焦点、难点,一方面要以理性思维、社会效果为基调进行舆论引导,注重宣传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避免热点过热,舆论失控;另一方面,对理应引起足够重视的热点问题则应注意“加温”,进行深入开发,增强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类报纸在注重舆论宣传时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既要先声夺人、准确报道,更要明辨是非、深度解析,要加强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塑造,不仅要实现对新闻事实的引导,更要着力实现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引导。

四、做深做透教育新闻,注重发挥评论的作用

首先,要做深做透新闻,注重报道思辨色彩。新闻的最高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仅是“记录”当代。在教育领域发展迅猛、信息海量的今天,教育新闻记者要加强深度报道的力度,关注教育领域的时代命题,关注未来社会走向,在思想库、意见源这一角色中拓展空间,以报道高度和深度获得社会影响力,推进报纸品牌建设。例如,政策解读类深度报道要以解惑为起点,以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为重点,突出“为什么”,注意用联系的眼光分析新闻事件;问题分析类深度报道注重对事件意义的理性探寻,多角度切入,探析原因,分析利弊,争鸣讨论,主动引导;主题透视类深度报道将事件置于更深广的背景中,全景式报道,揭示其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其次,要借鉴都市新闻报开设评论版,为报纸注入灵魂思想。评论代表的是一份报纸的价值取向,反映积蓄于读者心中、表达某种时代意义的精神脉动。评论要写得活,既要针砭时弊,又要提出办法建议,既可以从细微处议论,也可以就大政方针发言;评论既要运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大言论”论述和宣传重大事件,又要满足读者对短平快言论的需求,可以开设快评、微评等专栏,简短评价,字字珠玑,拨云见日;评论可以恰当推出漫画快餐,让人在喜“阅”中了解新闻事件;评论要重视互动,精选网上精彩博文或国内主流媒体或者是知名人物的微博,开辟群众性讨论专栏,为评论引入更多受众的声音。

五、增强新闻的服务性,提供有效、高效、高品质的服务

在教育新闻的诸多功能中,服务功能应该放在首位。适应公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在报道教育信息的同时倾向受众关心的角度从那些被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问题、需求入手报道新闻,在新闻选题上得到读者的认可、在新闻内容上启发读者。教育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注重对教育事件和政策的权威、精准解读,做到政策下达,舆情上达,架起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要深入了解建设当下各个教育层面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了解社会需求,向受众公开传播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举办公益讲座、评选优秀新闻等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显示社会责任感,彰显服务力,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六、创新模式,推进媒介融合,提高传播力

教育类报纸新闻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应积极推进传统报纸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将报纸自身的“深度”“高度”和“公信度”优势与新媒体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网络服务,捕捉新闻线索,了解社会热点、焦点,把握社会舆情,及时聚合舆论、引导舆论;积极推动报纸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全媒体信息采集、集成、分发平台,建设全媒体舆论引导新格局,全面提高传播能力。

总之,信息全面、清新自然、时尚前卫、内容深刻、文化价值、服务到位,且为受众所需的新闻报道,是一份教育类报纸能够获得读者青睐,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在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文举,《当前教育新闻的不足与改进方法》,《中国记者》,2010(12)

②张宜迁,《教育新闻:寻求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结合点》,《视听界》,2011(4)

③刘爱香,《让教育新闻既有可读性又有可品性》,《新闻采编》,2011(1)

④李毅荣,《教育新闻报道的选题创新路径―以中国新闻教育类获奖作品为例》,《东南传播》,2012(8)

⑤王志忠,《做“活”教育新闻》,《新闻采编》,2009(5)

⑥陶慧林,《教育报刊提升服务力的思考》,《科教文汇》,2009(1)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4

一、系统查阅文献,切忌挂一漏万

要想写好综述,第一步是系统查阅文献。在这方面,特别要讲究科学的严谨态度,认真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以对特定时期内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嫌麻烦、想取巧,仅根据少量文献就撰写综述,不但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可能贻笑大方。那么,怎样查阅文献才算是系统或较为系统呢?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数据库关键词查阅法。例如,笔者2007年撰写《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文时,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含“有效教学”四个字的文献的精确搜索,共查到1982―2007年的核心期刊文章篇目115篇,全部期刊文章篇目536篇;其二,专题文献关键词查阅法。例如,孙孔懿先生在撰写《素质教育研究之研究》时,以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的《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为专题文献样本源,将其1987―2005年所有转载文章和索引文章题目中含有“素质教育”的全部目录逐一登录,共查到转载文章198篇、索引篇目文章1612篇。[1]当然,实际写作时查阅的文献会更多,因为许多文章在讨论某些问题及其观点时,常常会标明参考文献,为了探明究竟,还须查阅其原文。读到这里,如果有些教师因此对写综述产生畏难情绪,那大可不必。有将查阅文献的范围和数量适当缩小的方法,即将综述的名称适当缩小,如将“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改为“近年来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检索范围就可以缩至近3―5年,检索内容就可以缩为“有效教学策略”。

二、细致梳理文献,切忌粗枝大叶

面对查找到的那么多文献,如何细致梳理并列出写作框架,是写好综述的第二步工作。细致梳理文献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单有耐心还不够,还须有条理。如果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梳理文献的条理就要考虑“现状”的限定,涉及起点追溯、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研究特点与总体状况、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其中,主要研究内容的确定,不能想当然,要依据所涉文献在论述特定问题上的数量比。例如,笔者撰写《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文时,在对文献进行初步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所涉问题众多,难以面面俱到,通过确定一个所涉文献数量比之后,“主要”与“次要”的区别立即清晰,即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国外研究述评、概念研究、特征研究、策略研究等方面。[2]此外,如果是对某一研究专题进行综述,梳理文献的条理就要考虑综述标题的限定。例如,笔者撰写《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时,对所涉文献的梳理就要考虑“争议”的条理,如争议的由来与焦点所在、不同观点及其论据、争议的自然延伸与波及领域、争议的“无解”及其反思等。[3]由于梳理文献的过程较为漫长,很容易出现因缺乏耐心而虎头蛇尾或因急功近利而粗枝大叶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撰写《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的过程中就有体会:起初,为图名称响亮,按照“当前德育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来梳理文献并撰稿;后来冷静下来,严格按照“热点问题”所需文献数量比来重新梳理文献,删除初稿中凑数的“热点问题”,并老老实实地将标题改为“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

三、精要论述文献,切忌简单罗列

在具体撰写综述的过程中,能否精练扼要地综合论述所涉文献,是决定综述是否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关键。这是综述本身的特性与功能所决定的。综述本身具有综合性,参考文献众多,其中所涉及的理论、概念、观点、方法、争论等更是庞杂,如果一一罗列,文章篇幅都不允许。再者,综述的功能在于帮助读者迅捷地了解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动态,只有精练扼要,才能为读者的学习与研究起到应有的“向导”作用。这里的精练,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来把握所涉同类文献及其观点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在综述的行文上对所述观点进行分类、归纳;这里的扼要,指用简单明了方式,抓住所分类、归纳观点的要点进行论述。以《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为例。该文在论述“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时,先精练地告知读者“在目前的有效教学研究中,对策略问题的探讨是一个显见的热点。尽管研究者对哪些是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教学有哪些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提出的策略名目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类。[4]”然后,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四类有效教学策略(针对教学进程的、针对多元创新的、针对特定标准的、针对特定学科的)的主要特点和内容进行介绍。当然,精要论述文献,实际上是对所涉文献进行二次加工,也可以采用详略对比的方式,突出某一方面的“精要”成果。例如,在《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一文中,论及“课改的系统反思”方面的研究状况时,作者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关于课改的反思性文章很多,但多数大同小异,或比较课改前后的变化来论述其成效,或针对其存在问题来再思考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相比较而言,张荣伟关于‘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在反思视角上显得更为系统――以‘政府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时代背景;以‘专家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理论基础;以‘教师行为’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实践路径;以‘学生发展’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具体成效;以‘学校生活’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文化建设;以‘高考改革’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评价制度;以‘社会反响’为视点,反思‘十年课改’的舆论导向。尽管其内容主要针对‘十年课改’,但是其反思方式及其递进关系,值得鉴赏。”[5]

四、精当评论文献,切忌空洞浮泛

除了综合性之外,评论性也是综述的主要特征。因此,综述的最后,一般都要求有评论,其写法类似一个评论家,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对该文所涉研究领域的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发议论、讲道理。这部分最不好写,也最容易写得空洞浮泛,诸如说一些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成果有待系统、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之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至于“为何”、“如何”则语焉不详或不了了之。要做出精准、恰当的评论,不仅要求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所涉文献,而且不仅要求作者能够在所涉文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能够提出引发进一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一文最后的评论――“回顾这场远未结束的争议,有几个问题不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其一,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为什么至今未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加以澄清和说明,至少是对此加以必要的引导?政府在此的明显‘不作为’,与新课改实施中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抑或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问题其实无关紧要?抑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什么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也不甚明了,正期望这场争议能得出个明确结果?其二,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比较清楚了还是更加模糊了?我们能清楚地知晓新课改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又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如果答案都不是充分肯定的,那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想想应该如何改良这场争议的状况?其三,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会对广大正在实践新课改的一线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他们面对这场持续且无“正解”的争议,会怎样看待新课改,又会怎样看待我们这群自称从事新课改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对坚持新课改的信心会因而更加坚定吗?这不能不是每一个参与这场争议或研讨的学者必须负责任地思考的问题。”[6]

如何写好综述还涉及其他一些注意事项,包括选题、摘要、导言、参考文献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研究之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4]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1C).

[3][6]乔建中,冯媛媛.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江苏教育研究,2012(4C).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5

>> 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 浅议中小学的教学研究 于教育技术征文的中小学教师基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的 中小学数学概念衔接教学研究 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数学教师合作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数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策略 基于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方向的思考 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可行性策略 谈促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路径 基于微信群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教学研究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要素构成初探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浅议 小学数学教师活用教学评价浅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浅议 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浅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余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国际数学教育界的4位顶级专家在会上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培训讲座。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探讨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在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数学教育 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 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0-02

当今时代,只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为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完善研究方法,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拓宽研究视野,2015年7月7日至9日,“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培训会中,4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顶级专家,即国际数学教育杂志(ZDM)执行主编、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数学建模研究专题委员会(ICTMA)主席、ICME-13主席、德国汉堡大学的Gabriele Kaiser教授,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现为PISA专家顾问团成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张立民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弗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梁贯成教授,共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49家单位的20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培训会议。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梳理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简略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其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当中,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一 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即是对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熟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并研究问题,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可以设计研究方案等,与专业的研究工作者相比,数学教师有着极大的优势。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提高科研能力,成为一名教学和研究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二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者提出教育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培训会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介绍了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多种方法,如: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行为研究、历史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当然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内容,下面简单介绍三种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录像研究法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费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做了题为“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video studies”的专题讲座,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录像研究的精彩讲座。梁教授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的录像研究的背景和结论出发,介绍了国际数学课堂录像研究的意义、优势、原则、框架和方法。

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的镜头中捕捉到利于研究的不同画面,不同的研究者也可以针对同一视频录像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相比现场观察,录像研究有可以重复观看,中途可以做停止、倒退、快进等操作的优势。因此,录像研究法深受研究者们的喜爱。录像研究主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讲话字数的比例、教师提问的个数和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复习旧课与学习新内容的时间比例等。研究者可以从录像中研究了解这些问题,反复地观看课堂教学的过程,确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人类学研究法

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做了题为“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讲座,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教育,所举例子形象生动,资料丰富,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学科化、多视角化。其中,人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富于人文性,也是人文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们可以以人类学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考察、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法来阐释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人类学中最引以为自豪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就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数学教师们可以利用学校课堂能亲身参与学生活动的优势,以人类学独特的视角,融入教学过程。培训会中,Clements教授介绍了他在2011年从人类学的视角提出的“5―R模型”,并以反函数、代数方程与因式分解以及有关几何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运用“5―R模型”,最后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3.统计分析法

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张立民教授做了题为“Sampling considerations for large-scale assessment”和“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data”的讲座,介绍了大型测验中样本选取的方法,并亲自用Excel、SPSS等软件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使得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座中还特别介绍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IRT是在一定假设之下,用一个数学函数去反映考生在试题上的可观察的作答表现与其不可观察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心理与教育领域存在的随机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国际教育测评项目(PISA)也在应用IRT编制测验、建立题库和进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

IRT具有经典测量理论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如: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具有不变性;项目难度和考生的能力水平定义在同一度量系统上;IRT定义了CTT中没有的项目信息函数和测验信息函数等。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IRT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目前,已有几种计算机程序如BISCA、LOGIST、BILOG和MULTOLOG等都较成功地实现了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为教师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扫清了障碍。培训会中,张教授介绍了自己所编的IRT程序包(TAM Tutorials),并结合具体实例,用R软件演示了如何分析数据,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张教授提供的技术资源合理地开展研究。

三 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述三种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可以加以深入学习及合理借鉴。(1)可以通过观看一节课,或者观看几节课的录像视频,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角度对录像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如:分析教师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来组织不同内容的教学,如何加深学生对某一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等,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2)可以以某章节的数学知识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定期的、有规律地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练习册、问卷及访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3)可以基于IRT做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水平的研究,可以做中学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适应性评价,也可以做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测验研究,还可以做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等。当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研究者们也可以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

教育类议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本科教学质量 课程论 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导言

本科教学质量问题于1998年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自此该议题进入学术界视野。至201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多条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要求。国内高校本科教学要朝着正规、创新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从观念上改变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1 一流的培养目标

国内高校要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目标。现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从系统论的角度将目标可设为:①培养具有健康体格、健全人格、文化修养,具备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的人才;②培养具有爱国心、具有国际视野,敢于承担风险、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人才;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宽厚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④培养具有“仁慈、公正、诚实、宽容、信用、克制、孝廉”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人才。

2 完备的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课程

课程的知识结构类课程可分为通识课、大学科基础课、小专业课和高级拓展课四大模块。

通修课应注重知识系统的完备性,可分为国学类、艺术审美类、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医学类、世界视野、英语、计算机等几大板块。通选课之“通”并非意味着课程冗杂、繁琐,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切记内容过多、过滥、而应取其精华,坚持精义论与多元论相结合,取其精华。大学科基础课即相似专业或学科基础课,对相似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统一规划设置,把有内在联系的相似学科、相似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一起来,淡化专业界限,为培养宽领域人才打好基础。小专业课由各院按照本院专业具体发展要求而设置的具体专业课程。该课程贵在“专”,意在“精”强调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升华。高级拓展课则是是对专业知识的升华或者是向研究生教育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各专业学科前沿讲座类课程、高级研讨班、跨学科综合课程,高峰体验等。

2.2 能力提升课程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内高校突破就业瓶颈的一种有效选择,课程设计既应包括开展科研活动、学术讲座、氛围营造、文化熏陶等氛围模块,也应设置体验模块,让学生进行真实情景训练,例如组织创业论坛、创业沙龙,模拟创业公司等。课外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有实际创业愿望的学生高校可组织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进行市场调研,大学生创业科技园以及政府可提供政策帮助。(2)社会实践课程。学生能力提升既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磨练,由于文理学科方向差异,文科类的学生可直接参与导师课题调查与研究,在研究中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拓展知识洞察能力,增强认知实践能力。理科生可参与项目建设,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思维训练课程。国家提倡培养创新性人才,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因此,笔者认为思维训练课程是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可设置一些高峰体验、seminar,低年级的研讨课与补习课,中高年级的科研计划,高年级的顶峰体验等类型的课程,通过研讨,让思维在碰撞中进行创新创造。

3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直接关乎教学质量。传统教学大都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过多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失去自主、自动的机会。笔者在综合考虑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后,建议采取SSR模式、基于问题学习模式、高峰体验模式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强调seminar研讨会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深化知识学习。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强调宿舍生活、合作性研究小组、兴趣小组活动、讲座、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等活动的重要性,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联系,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学术团体。从课程实施与评价上,重视对教师授课的指导,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利用高新技术丰富课堂,发散学生思维。此外,对于一些偏才、怪才、天才,注重因材施教,建立优秀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引入“特区”观念,具体课程和教学方法具体设计。现以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教学过程可分为问题自学、课堂讨论、服务性学习、高峰体验等四个环节。

(1)问题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尽量多的问题,从中取一,确定某个核心问题,由学生查资料自学,并限期自学,在自我学习中培养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讨论,可先分为小组讨论,小组整和观点后,以小组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老师进行知识总结,老师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纠正和补充,在不断讨论中使师生达到观点上的一致。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3)科学研究,服务性学习。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服务性学习也不可或缺,所谓服务性学习即社会实践学习。文科生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进行实地调研,理科生参与实验项目建设。此观点在上文中已经阐述,不再过多涉及。

(4)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令人满足、兴奋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认可、自我价值获得的心理状态。课程后期,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探析,再思考,升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验,在探析中得到自我认可、自我肯定,将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单元,传统的教育评价仅把考试成绩和学生出勤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新型教育评价应该颠覆这种考核制度,利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自评、互评等方式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果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学生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

5 总结

本文从课程论和教学论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给出了一些建议,高校要实现自我突破,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完善学院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关键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 龚威.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课程保障.江苏高教,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