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经济范例6篇

食品工业经济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绿色环保;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自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就开始实行了“限塑令”,要求在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自此我国开启了低碳环保的新篇章,为食品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一、低碳绿色环保的食品工业有利于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高能效、低排放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制高点。

食品人们赖以自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有安全的食品才能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为了谋取利益忘记了初衷,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具大的危害。食品加工企业在保正食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低碳环保的理念。

从消费者的角度评估,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支持产品的可持续性,调查显示,80%的消费者认为,至少购买过一种可持续产品;集中在健康及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上的购买力正在上升,并已突破3000亿美元。来自60个国家的消费者中,55%的人表明,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来购买致力于良好的社会与环境影响的公司所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在电子类产品消费领域,75%的消费者致力寻找更绿色环保的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在汽车行业,28%的消费者致力寻找混合动力的、电动的、或者其他种类的环保汽车。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消费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倍,从2013年的1160亿美元增至2540亿美元。在食品工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希望食品机械在食品加工工程中能做到更环保。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但全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一些小作坊生产设备较落后,产能低,污染大。今后,有关部门仍需加强食品产业结构亟需优化,推动食品工业走高科技、少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食品机械企业也需紧跟时展步伐,顺应发展潮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走节能、环保、高效之路,帮助食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低碳餐饮,勤俭节约――以荆门烹饪酒店行业协会为例

低碳餐饮是指运用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理念,坚持低碳管理,倡导低碳消费,以维持生态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的绿色食物和饮料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因此低碳餐饮不仅仅要求食物本身的天然与营养,还要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低碳环保。荆门烹饪酒店行业协会向社会倡议,养成科学饮食习惯,推动使用营养标签;倡导“均衡饮食、重质适量、剩菜打包、减少垃圾”的消费观念,引导顾客理性消费,减少浪费,并希望消费者和商家共同努力,做到低碳餐饮和勤俭节约。

荆门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曾名为“市烹饪协会”等)于1984年12月底成立。《荆门烹协三十年》用50万字及大量图片,记录了荆门餐饮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不断向省内外展示荆门餐饮特色的过程。协会成立期间,还发出了《餐饮业食品安全诚信倡议》《早点经营价格自律倡议》《坚决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的倡议》《“低碳餐饮”的倡议》等,引导市民合理消费。

三、促进低碳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严格以HACCP体系作为生产加工标准

HACCP是一种控制仪器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将食品生产加工后产生的危害扼杀在摇篮里。严格按照进行监管加工。(1)食品生产危害分析;(2)确定食品生产关键点;(3)建立各环节关键控制点;(4)建立可持行的验证程序(如图);(5)建立相应的记录系统。

2.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完善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政府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扶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检测机构,加强其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测能力。推广应用速测技术,建立政府技术监督、企业自行检测、社会检测机构补充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统筹监测工作,统一制订抽验计划,统筹协调食品安全机构检测工作,建立检测信息的互通互认机制,共享监测信息。

3.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评价中心,承担食品污染物监测、重点品种评价,风险评估等工作任务。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及时研判食品工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并提出干预措施。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及时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开展风险分析,为政府决策、媒体的报道以及尽快平息事件提供科学的数据;为法律法规规范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广泛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其他地区的危险性评估资料,建立预测预警模型,有效地减少或预防食品工业发展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总结

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地扩大发展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尤其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食品行业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中国特色经济必须针对低碳食品工业系统,实现创新促进“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的达成,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深刻的选择,是成为“中国梦”的一个新的起点。

工业企业是中国主体的碳排放,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的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转变。食品工业作为世界第一大支柱产业,在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民,国内的低碳生产转型的压力和未来国际碳标签体系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广泛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食品工业实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目标。可见,我国食品行业的进行低碳转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进一步研究低碳生产转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企业供应链。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吴林海.中国食品工业“三废”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基于1996~2008年间考察[J].食品工业科技,2012(01).

[2]吴林海,赵丹,王晓莉,徐立青.企业碳标签食品生产的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06).

[3]吴林海,徐玲玲,王晓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Logistic、Interval Censored的回归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4).

[4]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2

“快速融入‘主食’产领域,以新主食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木兰就是要抓住主食加丁业,这个上游连‘三农’,下游惠民生的基础产业,实现木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黑龙江省木兰县委书记张国文,对即将到来的“新主食经济”时代充满信心。

据了解,在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黑龙江省工信委主办的2014年黑龙江省主食加丁产业木兰“科企”对接会上,9家企业入驻木兰食品工业园区,投资金额达13亿元,为木兰“新主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新路径,主食加工重划木兰工业版图

从2004年木兰县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何缓解落地大项目少、支柱产业难以形成、财政增收压力大等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矛盾,如何冲出低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符合木兰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的问题,摆在这届领导班子面前。

木兰县委书记张国文认为,木兰要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定位,跳出县域经济传统发展的思路,要着眼木兰县情及哈尔滨市发展大局,依据国家建立“粮食绝对安全、口粮基本自给”的战略方针,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机遇,快速融入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农业部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计划,全力开辟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主食加工业。

一方面,木兰县围绕“绿色、生态、环保、有机”的定位功能,以构建食品产业园为依托,全面启动了建设“低碳工业新区、绿色产业基地、山水旅游胜地、江畔宜居名城”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木兰打造成“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全省肉羊养殖第一县和全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样板县”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为让更多企业进驻木兰,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木兰。县委书记张国文多次与国家农业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黑龙江省工信委等部门沟通,推介木兰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业的强大优势,主动争取农业部“科企”活动进木兰,使木兰和省工信委中小企业局联合承办、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黑龙江省工信委主办的2014年黑龙江省主食加工产业“科企”对接会在木兰县顺利召开。

为做好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的主食加工业,木兰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浙江、江苏等从事主食加工的科研基地、企业和机械装备等国内领军企业及科研单位进行考察论证,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利用现有优势,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业发展。同时,邀请北京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制了《木兰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一张新主食加工业版图呈现在木兰人民眼前。

辟建产业园,传统农牧业向新主食加工业转型

黑龙江省木兰县位于北纬45度,拥有广袤的绿色生态沃土,稻米、杂粮、大豆、畜产、山林特产等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53万亩,其中水田100万亩,80%为地表水灌溉,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水稻认证面积60万亩,是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多年来,木兰县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依托近18亿斤绿色有机粮食资源,先后引进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养殖业迅猛发展,木兰县制定出台了肉鸡、肉羊养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已经建成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14个,2013年全县肉鸡出栏量达到1500万只,肉羊饲养量达到10万只。2014年,木兰县又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了肉羊产业扶持政策,计划新建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6个、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16个。

如何让新主食加工业与传统农牧业有机融合?木兰县决定在原省级工业园区基础上,辟建食品产业园区。木兰县针对目前大众消费“即食、即热、即烹和即配主食制品”的庞大市场需求,把食品产业园划分为“一院四区”,食品(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主食食品加工区、畜禽制品加工区、果蔬山特产品加工区、团体人群营养配餐食品加工区。食品园以“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以主食加工为主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不仅使其成为集食品研发、加丁、包装、储藏、保鲜、运输于一体的龙江现代食品产业园,而且要把食品产业园打造成为绿色食品产业的集中地、循环经济的示范地,更要让它成为食品加工业的高端平台,让传统的农牧业要素在这里成功转型,满足百姓餐桌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的快餐新需求。据介绍,木兰食品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24.5亿元,增加税收4.5亿元。

形成产业集群,营养安全制胜新主食时代

木兰县县长司炳春说:“‘新主食时代’,要靠安全、营养取胜。产业抢占市场,要靠强大的产业集群取胜”。木兰县为打造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的主食加工业,在设立食品产业园的同时设立食品(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围绕木兰县水稻、大豆、玉米、山特产品及畜禽产品等丰富资源及木兰县食品(主食)加工企业共性技术需求,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立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展食品(主食)加工适宜性与标准化、加工工艺的工业化适应性改造技术、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院通过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生产线的有机结合,构建适用于在木兰食品(主食)加工企业中示范推广的工业化产业技术体系,为木兰县以至于周边县区主食以及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3

一、发展清真食品工业对构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多赢格局意义重大

清真食品,是指按食用清真食品民族的饮食习惯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食品、副食品及调味品。[2]而在国际上清真食品被称为“穆斯林食品”,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习俗所做的穆斯林饮食,即符合伊斯兰教“HALAL”(哈俩里)①法规的饮食。清真食品工业主要包括清真食品加工业、清真食品制造业、清真饮料制造业等经济门类。我国的清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清真饮食从唐代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清真食品不仅是穆斯林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以其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内涵,深受非穆斯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已超过世界人口的28%,约有20亿消费者,清真食品现在的市场总值超过了6500亿美元(世界清真论坛2011年的统计)的规模,约占全球食品行业的17%。[3]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穆斯林人口聚居地,占全国穆斯林人口的近六成,达1100万人(2010年),是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消费地区,且周边还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约5亿人)的穆斯林消费群体②。所以,若乘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东风,振兴和发展清真食品工业,可获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

(一)助推新疆的资源、地缘和人文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新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其农牧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巨大的特点。2014年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疆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农业增长7.2%,畜牧业增长5.7%,渔业增长5.7%。此外,新疆的特色林果植物面积近2000万亩,果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瓜果之乡”的美誉。新疆又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仅次于内蒙古),牛羊等家畜基本都是在天然牧场放牧,牛羊肉的品质独特、肉味鲜美,是高质量、高品质的绿色安全食品。新疆是典型绿洲农业地区,污染相对较少,大部分区域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符合有机绿色产品生产条件。截止2014年底,新疆已建成5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823.6万亩。此外,新疆位于亚欧大陆核心地带,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而且这些邻国和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10个少数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与中亚、南亚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一些跨境运输通道将进一步畅通,近5亿消费群体对清真食品即将展现“大胃口”。况且,新疆与周边国家市场具有市场距离短、物流成本(含保鲜成本)低等许多便利条件。发展清真食品,新疆拥有无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食品工业是与农牧业的产业关联度最为密切的行业,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环节,它在实现一个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疆若能瞄准就近庞大的国际清真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清真食品工业,必将能把自身的资源、地缘和人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有效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劳动人口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

当前,增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已成为中央决策层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再次作出“以增加就业为重点,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指示。在国民经济产业门类中,食品工业又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一个工业门类,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食品工业在选址上一般接近原材料产地,因此食品工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就近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地区发展。它不仅能促使传统农牧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还能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前,“新疆现有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因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较高,成为少数民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吸纳少数民族就业的重要基地”。[4]以1995年成立的清真食品加工民营企业———新疆阿尔曼实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现有的1000余名在册职工中近80%是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员工,公司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了15000余户农牧民,此外,该公司现有的680多家阿尔曼超市加盟店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问题。由此可见,新疆清真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必将使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

(三)有利于解决农牧产品“卖难”问题

长期以来,“增产不增收”一直在困扰新疆农牧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新疆的农牧业连年丰收,但由于流通渠道不畅,农牧产品滞销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秋季由国家商务部牵头,动员对口援疆18个省市帮助解决新疆农牧产品滞销问题的报道经常成为固定的媒体新闻。继2010年自治区政府宣布“为破解农产品‘卖难’困境,投资4亿元,升级改造覆盖天山南北的农贸市场”之后,面对2014年出现的10万吨至50万吨农牧产品滞销的问题,新疆商务厅又首次了《新疆农产品卖难应急处置方案》,其“卖难”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此外,由于新疆的农牧产品加工能力弱,无法提升农牧产品附加值的情况较为突出。农牧产品并非都是最终产品,有一半以上要通过再加工,来实现其最终消费的效用。可见,食品工业是结合农工商为一体的产业,是农牧产品产销的延伸,是农牧产品实现其价值的重要环节。可以肯定,若新疆清真食品工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迅速扩大农牧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地农牧产品“卖难”问题,而且能提升初级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农牧业生产发展与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统一,带来社会经济方面的多重效应。

二、新疆清真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新疆虽然占尽发展清真食品工业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但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也不少。

(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由于在相关的调查统计中,清真食品工业未被单独统计,故在新疆经济统计年鉴中无法获得其准确产值数据,因而无法对其整体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行专业分析,但从新疆清真食品企业的相关资料中我们发现,目前新疆清真食品生产企业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之列,小微企业偏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局)的一份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新疆共有259家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其中在册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只有175家,而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在新疆最新100强企业中,仅有1家清真食品企业(康尤美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新疆39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上市公司37家,H股2家)中没有一家清真食品企业,在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也找不到新疆食品企业的踪迹。目前,新疆多数清真食品企业的生产仍停留在以原料初加工和传统加工水平上。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企业不能进行精细加工,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狭小,竞争实力弱。

(二)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

新疆现有清真食品生产企业的地域分布处于分散和不均衡状态。在175家清真食品生产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区,特别是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为集中,占总数的3成还多。虽然南疆地区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约占全疆1100多万穆斯林人口的近80%),但其区域内清真食品企业则发展较为缓慢,如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的清真食品生产企业累计仅有20余家[5]。这与南疆各地州长期只注重发展石油化工和煤电煤化工等重工产业,而忽视发展能够带动当地农牧业生产的食品工业,政府缺乏因地制宜的长产业发展规划,对轻工产业投入不足,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差、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相对滞69后等问题,是分不开的。

(三)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问题较为突出

新疆目前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方式,疆内本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受此掣肘较多。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新疆也不例外。目前新疆的大多数清真食品企业仍属中小型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故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担保中仍存在明显的信贷歧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新疆大多数清真食品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即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而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相对较少,而且在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相对匮乏,其间接融资方式也主要局限在小额的商业银行贷款。况且,企业在办理贷款过程中,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较多,信用担保较少。究其原因,目前疆内清真食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家族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其资本结构的单一性、封闭性的特点较为突出。企业80%-90%的股权由企业创办人或家族的一些亲戚控制。企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现有清真食品企业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资金或靠有限的银行贷款来获得发展,企业主们普遍缺乏对外部融资,尤其对上市融资重要性的认识。另外,政府也缺乏针对疆内清真食品企业的上市融资服务平台和相关鼓励政策。总之,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新疆很多清真食品企业止步不前,安于现状,无从考虑扩大规模和对外拓展的问题。

(四)清真食品标志与国际市场不对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清真食品生产、加工贸易突飞猛进。目前,世界上所有伊斯兰国家都实施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①(1997)发表的清真准则,其中包括清真屠宰、清真食品、清真化妆品和清真可用物品的标准。当前,马来西亚清真产业促进署(HDC)制定的有关清真食品及用品的认证标准得到了世界穆斯林普遍认可,其制定的《清真食品生产、配制、加工和储存的一般准则》具有世界公认的权威性,由其颁发的HALAL认识标志全球通行。2013年3月,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5省区,共同颁布实施了5省区清真食品认证联盟标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并集体签署了《清真食品认证联盟标准合作备忘录》。然而,新疆作为国内最大的清真食品消费市场,未能加入上述认证通则,也没有签署相关备忘录。新疆本土生产的清真食品还不准使用国际通用的哈俩里(HALAL)标识,从而得不到多数伊斯兰国家市场的进口许可。2013年4月举办的“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上,由于新疆生产的清真食品外包装上没有国际通用的标志,未能获得在展览会主展区进行展览的许可。

(五)清真食品企业品牌意识差,缺乏驰名品牌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消费者较为熟知的清真食品品牌均是内蒙古和宁夏的产品品牌。如“伊利”、“草原兴发”、“夏进”等等。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自治区发展清真食品起步早,决策部门有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清真食品品牌打造过程中突出品牌文化、品牌意识。而且,在延长产业链上也能进一步做文章,如被称为中国清真牛肉第一品牌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物流与营销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合生产,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然而,新疆的清真食品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产品营销观念陈旧、缺乏自创品牌意识,许多很有潜力的特色清真食品消费局限于新疆内部市场且难以提高市场份额,不少区域性品牌未能成长为全国性品牌。与之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一家土耳其跨国食品集团———ULKER(优客)的几种清真食品(巧克力、饼干、咖啡、糖果、果汁饮料等)品牌却成为目前新疆市场上各少数民族老少皆知的清真休闲食品品牌。

(六)清真食品市场存在一些混乱状况,市场监管不够得力

目前,新疆清真食品市场秩序相对较乱,假冒“清真”标识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企业主错误地理解清真食品的概念,甚至以为只要是牛羊肉,就是清真食品,缺乏对清真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严格管理;一些企业因受物质利益驱使,在没有清真食品合法经营资质的情况下,在其产品包装上随意使用“清真”标识,甚至存在一些清真食品企业由非穆斯林人员经营的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新疆清真食品的口碑和外界认可度。我们认为,市场混乱主要是监管的问题。不难发现,在新疆清真食品市场监管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立法依据,对疆内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中缺乏有执法权的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参与。虽然,自治区政府在2005年起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但与宁夏、青海等兄弟省份的有关条例内容相比存在较大的欠缺。比如,新疆的《条例》中对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的资质,以及企业员工中具有清真饮食习俗之职工比例等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而这是取得国际清真食品认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振兴和发展新疆清真食品工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充分认识发展清真食品工业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多重效应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之东风,力争让清真食品业成为新疆的“航母”级产业,并把它纳入目前正在拟定的相关建设规划之内,在财税、投资、立项、融资等方面出台特殊支持和鼓励措施。鉴于清真食品工业对助推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及提高农牧民增收方面的特殊作用,可以考虑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将其纳入对口援疆生产性项目规划中。建议新疆决策层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所拟定的打造“五个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为内容的地方规划改成“六个中心”,增加“国际清真食品产业中心”的内容,出台具体的产业政策,给予应有的产业地位,进行引导和扶持。

(二)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龙头骨干企业是指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不仅能带动新疆清真食品工业的产业化发展,还能延长产业链,增强整个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扩散功能。我们认为,培育清真食品龙头骨干企业先由专门机构加以引导和规划。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清真食品企业率先上市融资,使生产要素向这些企业集中。可以考虑在穆斯林人口较为集中的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进行区域规划,集中力量重点扶持。要凭借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建立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三)加强新疆清真食品认证制度建设

当前,清真食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庞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了好的产品,如果没有达到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清真食品通用标准也无法让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得不到外界认可。新疆清真食品的认证标准不仅要符合国内清真食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待于与国际上通用的清真食品认证标准接轨。为此,新疆应尽快实施上述西部5省区的清真食品认证联盟标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推进清真食品标准化建设;尽快申请建立“新疆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实现新疆和诸多伊斯兰国家清真认证的互认,为新疆清真食品顺利出口到世界伊斯兰国家市场铺平道路。

(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品牌产品的支撑。打造一个驰名品牌,对于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带动行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旗帜,是无形的资本,培育一个好品牌,是企业实现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一个驰名品牌,其核心价值的辐射强度绝不亚于一个龙头骨干企业的聚集效应。好的品牌不仅可以使生产经营企业树起良好形象,还可以提升整个地区清真食品产业的知名度,进而可以增强整个清真食品行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积极引导新疆清真食品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创造具有较高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高品质产品,打造品牌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现有各种弱小品牌整合于名牌,形成整体优势。

(五)加强对清真食品市场的规范管理

清真食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与伊斯兰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能否获得市场准入的问题,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因此,借鉴国内外经验,改变新疆目前对清真食品市场监管工作软弱无力的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修改和完善当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其中要明确工商、公安、质检等有执法权限的部门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相关职责;严格登记注册条件,把好市场准入关,明确规定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及主要管理人员的相关资质。其次,加强动态监管,规范经营管理,尽快改变假清真、冒用清真标识违法经营的局面,在全疆范围内进行一次专项治理。再次,建立由消费者、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进而实现对行政执法主体单位行使权力和实施管理行为的监督。

四、结语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4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行业管理股、商务股工作人员为组员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经济商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中小企业股做好菜篮子产品加工技术改造,严格把好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工艺、设备等关口,从源头上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指导商务股做好“万村千乡”项目建设,监管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等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按时上报信息、报表、材料等日常工作;指导行业管理股做好食品生产行业管理,积极配合商务股做好流通行业食品安全工作,协调配合相关部门督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按时上报相关信息、报表、材料等食品安全日常工作。通过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建章立制,使食品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为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局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结合本单位食品安全职责,制定了《*县经济商务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县商务局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县经济商务局2009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县经济商务局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使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有章可循,为做好经济商务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认真做好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我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经常深入到企业进行指导,同时还经常安排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检查。2009年上半年以来,共开展食品安全检查4次,出动检查人员16人(次),对超市、农贸市场进行检查,确保超市、市场的食品安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县经济商务局认真开展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县9户生猪定点屠宰厂进行检查,有效地预防了瘦肉精、注水、病害猪肉产品上市。通过加强监管,生猪屠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市场注水肉和病害猪肉上市的问题得到杜绝,城区定点屠宰率达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确保了猪肉产品市场安全供应,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肉产品的需求。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强化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为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高经济商务系统干部职工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相关企业职工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鉴别食品真伪的能力,我局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以“《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3月法制宣传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保护知识产权周”、“6月安全生产月”等系列宣传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三鑫花园向广大群众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名单》、如何鉴别病害猪肉、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2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10余人(次),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我县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局于2009年3月9日举行了一期食品安全培训班,相关企业参训人员达23人,同时,以食品安全检查为契机,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70余份,接受企业职工咨询35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生猪定点屠宰厂、酒类流通企业、食品销售企业或个体户等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了他们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经济商务局虽然在食品安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全县经济发展基础弱,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产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管理人员和屠宰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不规范,经济效益低下,检测手段落后,难予100%保证猪肉产品市场的安全供应。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5

(一)从兵团食品发展资源来看,兵团发展食品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兵团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兵团十四个师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107.7公顷,冬夏温差较大,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具有天然的预防和免疫能力,开发较晚,生态环境比较好。在“十二五”期间,兵团将重点建设150万亩红枣等干杂果基地、100万亩葡萄基地、50万亩香梨等特色林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按照科学技术、生产手段、设施装备和管理方法现代化的要求,围绕沿边出口和城市发展,高标准建设30万亩特色明显、市场导向、以反季节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

(二)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

兵团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优势突出表现为兵团绿色食品的发展上。一是绿色食品日益成为兵团新的经济增长点。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设在兵团的委托管理机构———兵团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负责兵团农牧团场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绿色食品申报和管理工作。兵团绿色食品数量由2000年的36种猛增到2010年的200多种,有90多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40多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面积也由32万亩扩大到1500多万亩,绿色环境养殖牲畜80万头。二是以“冠农”香梨、CHAILKS番茄酱、木纳格葡萄、花园乳品、佳丽乳品、金屯葵油、赛里木牌食用油、神内牌胡萝卜汁等为代表的产品畅销区内外,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优质加工番茄是兵团的特色优势,有良好生产和加工条件,新中基生产的CHAILKS番茄酱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三是兵团优势产业布局日益科学合理,从“三带一区”经济格局到现在提出重点在天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额盆地—北屯、吐哈盆地形成8个优势产业带(区),对兵团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创建品牌都创造较好条件。四是兵团具有发展食品工业良好的地缘优势,面对中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广阔市场(有8个周边国家,13.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出口潜力。

(三)从食品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来看

2009年,兵团实现工业增加值148.7亿元,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9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6.9%;兵团制造业企业1209个,食品工业企业355个,占到29.36%;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总产值为29.74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总产值为10.34亿元,占到销售总产值的34.77%;在兵团工业总产值行业构成中,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到全部兵团总产值的59.26%,而食品工业总产值又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36.5%。

(四)从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来看

兵团食品工业增长速度与我国食品工业增速基本是一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总产值年增长率接近18%。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到“十五”时期更是高达17.3%。这远远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兵团25个规模以上行业中,超过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行业有7个,而在这7个行业中,食品加工业增长64.1%,饮料制造业增长3.5%。

(五)从提供就业岗位来看

随着兵团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兵团城镇化已由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47%,已步入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食品工业是消费品工业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一个工业门类。因其就近原材料产地,因此食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团场劳动力就业和兵团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兵团“三化”协同发展来讲,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兵团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出路。食品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支持兵团农业的发展,通过吸纳剩余一线大田劳动力,提高职工收入,并推进兵团城镇化。

(六)食品工业内部结构及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特别以石河子高新技术开发区知名食品企业,如今麦郎、娃哈哈、旺旺、康师傅、伊利、雨润、燕京等为代表,已经初步显现出食品产业聚集效应;并且,石河子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食品产业聚集效应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区域内食品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内该产业集聚并提升集聚水平;食品工业发展和集聚水平提升,会对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提出重新调整的要求;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要求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会提高食品工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这对兵团食品工业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经验。

二、兵团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从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来看,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食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是衡量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不仅是食品工业高度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农业产后部门纵深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重要反映。兵团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距离发展中国家也还有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兵团食品工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从食品发展战略理念上看,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充分予以重视甚至忽视了。兵团食品工业要完成从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换,就必须弄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和谁竞争?即要清楚知道企业市场现在的、潜在的竞争者是哪些?二是在哪竞争?要清楚兵团食品工业企业市场份额是多少?在各竞争层面上优势是什么?比如:我们在竞争形式上处于一般竞争、形式竞争、产品竞争和品牌竞争?三是我们食品企业靠什么竞争?也就是说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四是如何竞争?也就是产品定位、业绩何来?未来产品如何定位?等问题。而事实上,无论是从行业层面上看,还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我们对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充分重视或者说没有意识到。

(二)兵团食品工业集中度低

从产业布局来看,整个食品工业在产值上的前几位省份之和呈上升趋势。西部省份的四川省在食品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到2005年已经被挤出了前八强,而东部和中部省区部分省份所占比重已越来越大,食品工业的聚集程度在不断提高。从食品工业发展实践来看,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除主导省份山东、广东,而山东农产产业化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食品工业将走进“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而通过表3,我们既可以感到在兵团新型工业化格局中,食品工业是兵团工业格局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同时也可以看出,兵团食品工业尚处在依赖资源起步发展的较低级阶段,还没有将兵团食品工业统筹发展考虑,特别是在行业中没有明确地地位定位目标,明确的竞争模式等等。表3是兵团2009年六月召开工业经济会议后,笔者从各师工业发展重点产业中汇集的兵团十三个师(除建工师外)工业战略布局中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从规划中我们既可以感到各师都非常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但也让我们有个忧虑,这样会不会造成兵团食品工业相互争夺资源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

(三)兵团食品生产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生产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少

全行业广泛存在企业规模小而散,科技投入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低、生产效率低、综合利用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市场无序竞争等现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比重偏小,大量食物资源得不到加工,且技术装备仍显落后,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快。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投入不足,众多食品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仍较低,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普遍不高。加工食品粗多精少,餐桌食品仍未形成工业化生产。这种现象在规模以下企业中更加突出。

(五)缺乏创建兵团食品品牌意识

从兵团“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培育20家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企业是创建名牌的承担者,鉴于兵团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带“农”字号,“十一五”期间要创建的20个知名品牌中农产品名牌将为数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兵团知名品牌就是创建知名食品工业产品品牌。但由于农产品创建名牌意识薄弱、兵团农业产业化层次还不高、农产品生产因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产品市场认同度和竞争力较低,达不到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农产品创建名牌成为“纸上谈兵”、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方式简单等因素影响,兵团兵团缺乏创建优质食品品牌的意识和氛围。

(六)缺乏兵团食品工业人才

食品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技工、工艺师、机械师、质检人员、经营人员、策划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然而在兵团食品企业中,以上人才在不同程度上度都难以满足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兵团食品工业发展战略思路和措施

(一)提高食品工业聚集度

1.政策制定或者主管部门的作用应该在于努力维持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或者适当的为食品工业的集聚创立外部条件,或者适时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集聚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

2.为了充分发挥食品制造业的积聚效应,应该加强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重组,走以食品工业集中若干师开发区为中心,原料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的积聚模式之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3.调整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把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生产模式按照契约方式、合作服务方式或纵向一体化方式调整,以适应食品工业集聚的需要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调整和优化食品工业结构、主动加强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对接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形成以大集团为骨干,中型企业为配套,小型企业为补充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原料为依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合作模式,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

1.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组织领导。由于食品工业门类多、涉及面广,为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议建立兵团食品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兵团食品工业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兵团绿色食品协会。要积极支持和发挥食品行业协会作用,为政府与企业做好行业管理的双向服务工作。

2.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行业管理组织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3.加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及经验。

4.逐步推进食品生产的法制化建设,促进兵团食品工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四)以绿色食品发展带动兵团食品工业大发展

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家市场,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食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且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花样增多;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对绿色壁垒进行有效规避。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可以对绿色壁垒进行有效规避,同时也是调整农业机构、增加农场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兵团边境经济带的农牧团场具有发展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丰富资源,并且这些地区无工业污染,有开发绿色食品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开发绿色食品尽快使职工脱贫致富是一条有效途径。

(五)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名牌效应

1.将农产品创建名牌与兵团农业产业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牌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都是集经济集约化和社会化于一体,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生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和形式,此外,农业产业化对名牌战略实施拓展了范围。

2.抓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使传统名牌农产品向现代名牌农产品转化。

3.对农产品成功实施文化投入。人们的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充分表明人们对“农产品”不仅仅是“食”的需要,也对它寄托了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4.巧借会展经济塑造兵团农产品名牌。

5.充分利用兵团上市公司“壳”资源,为农产品名牌创建提供支持。

6.运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弥合了农产品供求的时空差异,使发展落后的农产品营销与其他非农产品营销处于同一平台的发展阶段。它为农产品创建名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平台。

(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

1.综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规划、投资导向目录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食品工业。

2.增加食品工业项目技改信贷投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

3.体制创新。团场场办工业企业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和人格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合伙、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

(七)培育壮大兵团食品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工业发展

兵团食品工业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新机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食品龙头企业为企业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采取重组兼并、出资买断等形式,组建大企业集团,以提高食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在优势产业集群中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如食用油应考虑组建跨师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兵团食用油集团,叫响兵团食用油品牌;在开发特色资源(甘草等)重点扶持昆仑神农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酱用番茄重点扶持新中基股份公司;乳制品重点扶持佳丽、新金牛等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畜产品重点扶持天康、绿翔等企业,等等。只有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扶持一批规模专业化和标准化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才能增加农工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食品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八)重视营销,锁定市场

1.按区域性市场定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食品市场空间巨大,应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澳门应是兵团绿色食品的主要出口国和地区。

食品工业经济范文6

一、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

食品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也是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食品工业,对协调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扩大内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20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大量转化农产品为基本特征的食品工业以年均13%的增长速度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同期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重要产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5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均增长率接近20%,产品销售收入年增长率为17%,利税总额增长率为17%。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仍然保持在15%以上,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对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等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二、农产品深加工国债专项实施成效显著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效果显现。

第一,农业连年丰收,粮食总产和单产连续三年增产,2006年粮食超过9800亿斤。

第二,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幅增长超过6%,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6.8%,2005年6.2%,2006年7.4%,农民增收连续3年超过300元。

第三,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农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幅度明显增加,2006年农民全年消费总额比上年增加了4000亿元。

第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主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第五,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由此可见,中央的“三农”政策效果明显,农业和农村良好的发展局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我委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支农惠农的重要抓手,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国债专项,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择优扶强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办法,对具有一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支持领域是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特色资源加工以及食品机械等六大行业。截止目前,该专项共安排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项目252项,涉及到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果蔬加工及特色资源综合加工等多个行业,项目建设总投资47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安排国债资金22.94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实现产值231亿元,销售收入540亿元,利润62亿元,利税58亿元,出口创汇4.66亿美元,转化农产品1667万吨,带动农户800万户,提供直接就业28余人。专项工程实施5年来,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推动了食品工业技术进步,提高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截止目前,大部分建成项目所生产的产品都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部分产品还通过了HACCP(质量危害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和国外相关认证,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以建设和完善食品工业行业标准体系为出发点,对食品(原料)生产和流通领域提出相应的标准建议,使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努力满足了人民生活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需要。

(二)推动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具有资源优势的行业,作为矿山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产的接续产业,在吸纳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我们重点支持了阜新伊利乳制品公司等4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这批项目预计明年可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建设可直接安排就业近1万人。

(三)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农业、林业所占比重较高,资源特色优势明显,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安排的中西部地区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70%以上,项目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仅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实施的两个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通过建设养殖基地,就带动了4100多个养殖户,农民直接增收39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增收209元的31%,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促进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通过重点对一批拥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有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培育和支持,体现了引导重点企业和行业排头兵发展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升级的总体思路。通过专项的实施,高新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了行业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了重点行业原料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如乳制品行业前十位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4.7%等。

(五)行业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综合利用水平低的现状,重点支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对农产品原料的“吃干榨净”,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食品,提高其在食品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

(六)填补生物化工领域的国内空白,加快了我国能源替代的步伐

积极研究和推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替代资源,缓解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开发完成了以玉米为原料,采用生化法生产乙二醇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世界领先水平。且项目投资和生产成本均大大低于目前石油化工路线。主要产品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均达到了同类石油产品的质量标准,并在聚酯、聚氨酯、防冻液生产及相关领域得到应用,达到了石油原料的同类产品水平。该公司20万吨化工醇项目的建设,将实现乙二醇产品的产业化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其发展有效促进了小城镇的物流、商流、人流和信息流,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活跃了小城镇经济,推动小城镇发展。青岛九联集团通过“公司+合作联社+农厂”的产业化运行模式,把其所在的小城镇周边的农民变成了农厂工人,并在镇区为他们开发了1000多套公寓,使这些农民成为小城镇居民,推动了小城镇发展。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提高食品工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资源和投资依赖型转向自主创新驱动型。改变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向资源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形成一批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二)探索建立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要按照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采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进一步明确规范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二是通过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三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农民、供销合作社、社会事业单位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和经营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横向联合实现纵向协作的联结模式;四是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农民自己的加工企业。总之,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使参加一体化经营的农户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引导各方面增加对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投入,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组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但要更加突出精深加工和对农民增收作用更为明显的项目,重点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项目,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向食品工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