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途径范例6篇

职业道德的途径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1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及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的品德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可见教师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肯定无疑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的受教育阶段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提高中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学习,勇于创新

加强教师自身道德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一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开放”,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道德发展的方向。二是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三是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要像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

2.勇于实践,总结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个教师的师德认识再深刻,师德情感再深厚,不进行道德实践,其师德意志也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所以教师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锤炼、不断进步、不断升华。

3.与同事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在同一个学校,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不同学校,要求教师们通过互联网,校际之间协作互动、资源共享,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4.内外结合,形成合力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加强外在的监督和激励。对于忠于职守,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迈进,逐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

5.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从业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好会计,若说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从业的基石,那么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则是从业的灵魂。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是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既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得准则规范,也是衡量会计行为好坏的标准。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到:第一,爱岗敬业。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工作,掌握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满足会计工作的要求。第二,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不弄虚作假,正确核算。守信是讲信誉、重信用、履行会计人员应承担的义务。第三,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涉及面很广,不只是记账、算账、报账等表面上的工作,还会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提高法制观念,了解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章循章、知法依法。第四,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准则,是树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另外依法办事也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五,客观公正。做好会计工作,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是会计人员必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否则,很可能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假公济私,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后果不堪设想。第六,保守秘密。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会了解某单位内部的财务和生产经营等保密信息,甚至有可能接触到单位的重要商业机密。而这些机密对于给竞争对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会提升自身的业绩,更会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以任何形式泄露机密,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正直会计人。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师 职业道德 建构 途径

[作者简介]姚国平(1967— ),男,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江苏 仪征 21190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77—02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一词最先见于古代教育家荀子《劝学篇》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①现代意义的道德主要指人们应当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亦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教育活动等。教师职业道德亦称之“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它具有“以史鉴今”、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教历史的真谛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做人,做一个敬业爱岗和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师德去铸造学生的灵魂。本文旨在探究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以期为历史教师师德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以身立教”,热爱本职工作,历史教师才会有工作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历史教师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就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勤”的标准在他看来,即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历史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正是历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历史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其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提出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的标准。在刘知几看来,只有具备“才”“学”“识”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家。为此,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著《史通》,开创了我国史学评论的先河。历史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历史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历史教师甚少,许多历史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历史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则要求其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历史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历史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就立即表示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教师笑着问她是否读过读马克思的原著,她作了否定回答,教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早就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这一案例说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是不能用类似压制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的,这样只会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阶级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这正是历史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正是出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对其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促使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为使学生“成人”,孔子还十分强调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他还提倡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③即一个人就应像松柏一样能经得冬天严寒的考验。

历史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要了解、关心、爱护他们,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历史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历史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其交朋友,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历史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

热爱学生的途径:一是历史教师要诲人不倦,不求索取,无私奉献。二是历史教师要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正与民主,这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尊严和内心世界,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才华、智慧、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历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一种爱,对他们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爱寓于严,而严又应出于爱,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四是历史教师对待学生要细致耐心,循循善诱。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必备的条件,学生的成长因各种因素制约而显示出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智慧,期待每个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

“身教重于言教”,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曾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④,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师严”,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肃然起敬,感到教师的学识、品格、行为都值得敬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如果教师其身不正,缺乏师德,学识与品格一无所敬之处,就难以为人师表而使尊严尽失。

历史教师只有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这种“向师性”的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其身亡而教其存”。也只有在学生心中长存、深受学生爱戴、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以身作则,是历史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需要其具有远大的理想、诚实正直的人格、勤奋好学的作风、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素养、为国育才的责任感等。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人格、学识、风范、行动去影响、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以充分发挥其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五、秉承传统“史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

“史德”原指著史者之心术,即史家所应具备的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品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可谓秉笔直书的典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⑤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好的史书必须以“实录直书为贵”,做到“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绝不可“饰非文过”或“曲笔诬书”。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其著作《文史通义》中也认为:“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⑥史家若缺乏“史德”,就会在著史时趋炎附势,曲笔诬书,为尊者、亲者讳。鲁迅先生将秉笔直书总结为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由此可见,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家的传统美德。

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传统“史德”,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实面目;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以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和“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今天,历史教师只有秉承史德的优良传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善于坚持真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去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和讲授历史,才能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用坚定的信念鼓舞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历史教师只有秉承传统“史德”,才能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修正错误,“择其善而从之”。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意见,甚至对于学生的尖锐批评,都应该善意接纳并给予鼓励,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于自己讲授中的错误,要勇于修正,并认真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误人子弟”,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②③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95,95.

④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9.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4

论文关键词 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是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既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得准则规范,也是衡量会计行为好坏的标准。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到:第一,爱岗敬业。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工作,掌握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满足会计工作的要求。第二,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不弄虚作假,正确核算。守信是讲信誉、重信用、履行会计人员应承担的义务。第三,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涉及面很广,不只是记账、算账、报账等表面上的工作,还会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提高法制观念,了解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章循章、知法依法。第四,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准则,是树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另外依法办事也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五,客观公正。做好会计工作,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是会计人员必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否则,很可能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假公济私,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后果不堪设想。第六,保守秘密。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会了解某单位内部的财务和生产经营等保密信息,甚至有可能接触到单位的重要商业机密。而这些机密对于给竞争对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会提升自身的业绩,更会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以任何形式泄露机密,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正直会计人。

二、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能力低,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

现实中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技术匮乏,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对不断变化中的会计法律、法规及统一的会计制度缺乏学习热情,拒绝接受新事物,与现实脱节,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造成事实上的错账、坏账,严重背离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综合素质低下,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不足,会计人员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总体素质偏低,经过正规系统培训的会计人员很少,中、低层次人才占多数。从而导致会计从业人员自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参与会计资料和信息等的造假,对一些账目进行虚报、谎报,甚至是随意篡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决定,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存在

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许多人在对物质生活的追逐中迷失了方向。有些会计人员经不起金钱、利益的引诱,导致、贪污受贿、弄虚作假、违背准则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不到位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有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职业道德守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仅在有关的会计管理条例中包含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

(五)组织管理者的不良道德影响

新《会计法》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主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的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单位对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缺乏独立性。加之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滞后性,漏网之鱼也让某些组织管理者抱有侥幸心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不可谓小。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由会计职业的具体业务、利益和具体活动内容等决定的。它是保证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对于遏制当前的会计造假,优化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树立会计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建立社会公信力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不给予高度重视,必将导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危及我国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并使其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一)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对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监督、制约,还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种措施,都要以国家法律为最终保证。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使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当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职业道德教育依赖的是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只有形成扬正气、去邪恶;尊实际、弃浮夸的社会舆论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成效。

(三)营造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要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治企。在整个社会中认真开展保先教育,共建和谐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引进竞争机制

不断深入的经济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靠拢。有竞争才有进步,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在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规律下,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德育途径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中职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以下分别从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组织项目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特色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在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简言之,其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技能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兴趣优以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比较浓厚的动力,巧借“东风”,“捆绑营销”,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不过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首先要帮助学生走出道德无用论的误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会比较高,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之后,学生们常常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学技能有用,学职业道德知识无用。因此要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简单地说,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缺德”之人是坚决不用的。

其次,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依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自觉进行德育渗透与正确引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多加利用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积极创设德育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还要善于挖掘学科建设中的德育机会、要擅于捕捉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古有严训: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界的精英、道德的楷模。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谨行慎言、言传身教,当好学生的榜样,发挥好表率作用。

再则,要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两厢情愿”,即德育工作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而要提高德育实效,德育课教师除了要上好德育课外,要积极弥补自身的“短板”,也就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训活动,了解实习过程有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对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专业实际、实训实习生产的实际,做到理实结合,有的放矢,更能提高德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生存、生活、生产的第一要素,安全出现问题,一切都可能归零。安全问题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从校企方面的共同点作为契人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当下也是未来的基本要求。同时,安全意识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安全教育人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非常好的契人点,并且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目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利用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生产车间等一切与学生有关的环境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时刻警示大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更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比如,车工实训,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仪器的使用,还必须熟知安全注意事项等,教师在训练前要详细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实训中,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巡视,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教师还可以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的安全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把生产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操作者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然后在实训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与实践中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3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养成。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抓住了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把握住了中职人才培养的“要害”。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而保证质量不仅依赖于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依赖于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因此,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与强化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十分重要。当学生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时,才会有一种相应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是一种很高境界的职业道德品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系数将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方面,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对在校学生树立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品质量关乎企业,而学生的质量关乎学生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和强化学生产品质量意识,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学知识”,积极“学技能”,认真“学做人”,先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产品”。

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安排学生参加集体劳动、组织学习竞赛及技能竞赛,安排产品的加工实训,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竞赛过程中、实习实训过程中,专业技能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更重要地是让他们体验工作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劳有所成,劳有所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呼唤起应有责任意识,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员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在开展系列项目活动中要创造性地融入德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德育是情感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更能感悟、内化和升华。因此,德育要创造性地融入到一系列的项目活动中,形成内容丰富具体、形式多样可操作、且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德育活动模式,才能达到德育实效。

目前我校开展了很多项目活动,包括课程教学活动、个性化培养活动、技能体能才艺竞赛活动、班班有歌声活动、晚间1小时专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三化”的管理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等,能很好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活动开展卓有成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其中课程教学活动是育人的主渠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能为提高技能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比如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目标任务式、学习竞赛式、趣味课题式等教学模式进行,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在技能竞赛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的实习环境中,教师都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习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让学生们在“赛中学”。同时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我校的“特色班级建设”德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自2011级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了。该活动模式包括班级德育情境创设与实践、班级企业文化的探究与实践、班级品牌建设的探究与实践等。以上活动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育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要紧扣新时期下的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德育情感,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5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高校教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还需要承担提高全民素质、引领与传承社会精神文化、传播知识等使命。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十分有必要。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知识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职业道德观

高等教育要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就要积极创新,变革传统育人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立身,明确职业道德观,树立开拓创新与勇于奉献的价值理念,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创造者,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另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教师应该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利义统一观,做到以德立身,以身作则,言行统一,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影响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努力学习道德理论

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加强教师的道德认知教育,要求其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了解并融合现代化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有效控制与支配自身的情感、意识、思想,然后将其外化于个体的行为来作用于社会。高校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时,须注重教育部门组织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其中教育部门的组织学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能够克服自学中的不利因素;个人自学则不受时空的限制,机动性与灵活性相对较强,但是会受自控能力差和理想觉悟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的奖惩、考核、分配和人事等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恪守师德,有效约束与激励教师的行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如在考核评价方面采取公开、公正与务实的考核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分配制度方面做到“不劳不得,优劳多得,多劳多得”;在人事方面可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教师留得住与进得来的优惠政策。

4.强化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作为一种自觉性的精神力量,教育法律意识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而教育法律思想体系虽然在教育法律意识中具有主导作用,但是其不能自发形成,需要有意识进行培养。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从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等方面出发,加强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正确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职业道德观,努力学习道德理论,强化教育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尊重知识和教师,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师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