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例6篇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建立体系开放、标准统一、认定规范、管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评价,执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心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引导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规范认定工作,严格教师职业准入,结合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工作原则

(一)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统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指导、考试管理、资格认定等主要环节,系统推进改革;妥善处理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二)严格标准,稳步实施。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组织考试,全省参与,同步推进。

(三)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省教育厅负责整体方案设计和政策制定,统筹管理笔试、面试和资格认定工作;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笔试和面试工作;州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认定权限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明纪律。

(四)以人为本,公平择优。以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为宗旨,为考生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坚持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择优选拔乐教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招生考试院分管领导、厅人事处等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各州市教育局以及各高等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的组织和政策制定。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本州(市)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州(市)成立州(市)教师资格认定中心,负责做好本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具体业务工作。

(二)考试管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由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面试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统一组织,各州(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本地区面试组织实施工作。

(三)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关于笔试考场设置: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在标准化考场内进行,各州(市)按照要求提供标准化考场。

2.关于面试考场设置:面试对考场、设备和考试材料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设好面试考场并配备管理技术人员。

3.关于面试考官:面试考官由各州(市)教育局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指导中心统一组织的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担任本州(市)相应学科、相应学段的面试考官。已取得培训合格证的面试考官要根据工作需要参加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织的定期培训,以更好地掌握面试要求,统一面试标准,确保面试质量。

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对笔试、面试考场建设、面试考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各高等学校负责做好本校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的相关工作。

(四)做好政策衔接

在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同时,要依据《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过渡办法》妥善处理好省内原有政策和国家现行政策的关系,以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该办法实施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

(五)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在明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招生考试院、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各州(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分工的同时,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云南省教育厅人事处牵头,建立云南省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协调机制,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协调解决云南省组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加强交流沟通,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

(六)严肃工作纪律

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据教育部暂行办法的要求,严禁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中、弄虚作假,各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对承担考务管理、监考、面试等与考试工作相关的人员及报考人员的违规行为,坚决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3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基本情况,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的改革方案,分析了该课程的改革效果,并对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课程改革经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档案管理,建筑工程

1建筑工程档案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档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能力核心课。该课程主要是培养施工单位从事档案员岗位的工作人员,并为后续发展考取档案员资格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前期课程有《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今后能够从事档案员工作,具有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本课程涉及岗位为档案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一章节按顺序安排教学,理论知识偏重,实践的操作环节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全方面掌握这门课程专业技能的能动性受阻。而且影响学生在学习技能时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因而有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觉得在校所学课程与实际脱节,有迷茫期,不自信。针对这些问题,对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从该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何组织课题内容的开展、项目任务的划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选取、考核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复的研究和探索,形成较系统的课程体系。

2.1项目的选取在选择

项目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到学生以后实际接触的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本着研究项目结构典型、多样化,编制文件内容由易到难、循环递进的原则,选取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恒大城框架结构高层施工档案编制、家乐福框剪结构商场施工档案编制,形成的三个实际项目,对应完成的三个实际项目的施工档案资料的编制。

2.2项目任务的划分与设计

项目中任务的划分是根据辽宁省归档规范中文件的性质划分四类文件,每个项目划分的4个任务分别为编制工程施工管理资料、编制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编制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编制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项目化改革后的课程共设置了3个项目,12个任务,35个子任务,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为例,如表3所示。将课程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进行重组,将课程内容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基本知识由教师采用提前布置任务、教授重点、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及指定参考资料,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3一节课展示

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档案编制中任务2:编制质量控制资料为例,任务2划分4个子任务,要求学生会填写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2.4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法,模拟完成真实项目完成学习,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方法。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并确定组长;第二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第三步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第七步布置下次课程准备的内容。

2.5考核方案设计考核目的:

注重学生施工资料编制整理的能力提高,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施工资料搜集编制整理的情况,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考核原则: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案: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100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核施工档案编制。施工档案编制成绩=中辰小区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恒大城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家乐福超市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过程考核分数成绩=教师评价(60%)+小组评价(40%)。

3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以项目划分为导向,任务完成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解决任务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分组,讨论互评,激发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课程的设计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后能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形成长期记忆。

4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反思

首先,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要非常充分,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进步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四周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其次,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加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专业知识水平都有了提高。5结语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门技能,在工作后更好的适应档案员这一岗位,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快速进步,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赫潞.高职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5(9):17-19.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 c语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以下简称“c语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介绍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课程;也是一门编程语言类的课程,因此,c语言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不好,而程序设计课程逻辑性又很强,有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算法,编写程序也很困难,如何改革c语言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c语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是改革要符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宗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二是改革要立足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改革的具体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2、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引入综合案例,突出实践,做到核心知识点打透;二是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三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四是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引入机考,实施教考分离,使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是c语言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理论够用,强化实践”和“精讲多练”为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放弃过度追求c语言知识点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集中精力于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对于一些不重要、不常用的知识点略讲或让学生课下自学。

1、课程改革课程内容,突出精讲多练

(1)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是c语言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理论够用,强化实践”和“精讲多练”为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放弃过度追求c语言知识点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集中精力于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对于一些不重要、不常用的知识点略讲或让学生课下自学。

(2) 内容模块化

基础能力模块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而不去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细节化。初级应用能力模块引入数组和字符串的知识,重点讲解如何使用数组和字符串,强调知识的应用,并巩固练习第一阶段的分支和循环等知识。高级应用能力模块引入更复杂的构造类型―结构体,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结构体数组来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能够举一反三,解决其他相近的实际问题。

(3)引入综合案例

每个能力模块都有配套的综合性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c语言课程的所有核心知识点,贯穿整个c语言教学。案例的设计十分关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够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计算器”案例是一个“轻量级”的小案例,旨在让学生快速入门,掌握程序基本结构,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4)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针对该课程的工程性和应用性,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实践性,在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可操作性、技能性和探索性,使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能够有机结合。

2、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

在具体分析c语言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取二者之长而避其之短,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先通过演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的某个功能模块,引出知识点;再结合案例讲解引出的知识点和有必要扩展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实现所演示的功能模块;接下来,教师对学生课堂实训的情况进行点评,随后,学生进一步完善该功能模块及其它实训小案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用“问题驱动”的思想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

为配合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分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即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小组间进行交流和竞争。分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探索性、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

4、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引入机考

考核是“指挥棒”,建立一个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考核不是目的,“以考促学”才是考核的本质。传统的期末“笔试”这种单一的、“一考定终身”式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为使考核真正发挥“以考促学”的作用,我们改革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变单一考核为复合考核,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总之,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掌握C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5

为科学设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课程考核要求,首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考核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要求;二是考核的项目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对学生能力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四是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改革方案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改革方案的“过程”考核项目及考评目标要求设置如下:

1.1课堂考勤、提问和课外作业

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堂考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课堂提问分为课后布置、课前提问和课堂随时提问,但两种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课后布置、课前提问主要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课堂随时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随堂理解与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主要包括自主总结、计算应用和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体把握、案例综合分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证券市场调研

证券市场调研为学生创造了走出校门了解证券市场的实践机会。为有效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老师为学生提供调研的单位。调研的问题要事先由各小组拟定,待老师审阅通过后,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按要求由学生分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1.3阶段测试和上机操作

阶段测试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掌握情况。以抽签方式进行的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的实训项目内容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

1.4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形式。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5-6周时间内以课外任务的方式完成一份综合性行业或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报告。主要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与研究、创新与协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写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上述考核项目是证券投资学课程“过程”考核内容的构成部分,它与期末考试结合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培养与考评体系。在“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的能力培养与考评体系设计完成后,方案的实施对预期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实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在方案实施前,首先向学生公布全部方案内容,让学生明确考核项目和具体考核要求,以及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项目的成绩分布。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方式。为达到小组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预期效果,首先,是小组作业的定题要科学,既要反映课程的授课进程和课程的特点要求,又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是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分工。为使小组作业在对学生能力考核方面更具可比性,指导教师要为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统一界定,在这个前提下,由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撰写提纲,再由组长对整个报告的提纲进行整理,提交小组作业的研究计划,经老师审阅通过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和报告的分工撰写。在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参加小组作业的讨论,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的课外训练活动。小组报告会是小组作业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小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展示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按要求制作PPT课件,按小组研究报告的顺序在课堂上进行规定时间内的口述。实践表明,学生对以小组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极富成就感。

2改革效果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学生不仅对课堂听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老师的提问也没有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在课堂上理解不深的内容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解决。改革的实施,由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成绩的评定高度透明,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课堂上,不仅听课认真,学习效率提高,而且积极思维,主动发言。学习上只要有不明确的地方,学生就会及时找老师解决,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认为,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必须勤奋努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他们克服了以往的懒惰。课前提问、课堂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小组作业和小组展示促使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促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小组共同的计划任务,尤其是小组作业展示,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走上讲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小组作业成果进行讲解展示;课外的市场调研,要求学生依据调研任务,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问卷。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2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都是由教师个人演“独角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判断课程成功的标准是教案备得是否细致熟练、教师讲得是否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否聚精会神。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促进了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启发 进行思维,随时回答老师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3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外小组作业以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程中,必须更多地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结合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分析报告或公司分析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或公司分析,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这必然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着提高。为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收集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相关成绩数据,如表1所示。从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后的班级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布以及各成绩档次的百分率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得学生成绩分布趋于集中,班级平均成绩提高,成绩的优良率也显着提高,成绩分布更加合理。分析可见,改革前,学生成绩存在高低分差距悬殊的现象,显然是由于期末“一张卷”造成的。而课改后,该现象消除。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改的成绩及能力考核指标清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得以提升。

2.4提高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训练与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了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学、科研相结合,学习、研究、实践相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参与机会,为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符合。

2.5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的学习小组中,提倡合作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团队、以合作为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为手段[4]、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范文6

北京市于2001年9月1日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这12年里,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全员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中小学教师不仅教育理念有了转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京市一直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为全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多年以来,北京市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六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使课程改革得以健康推进。各区县也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有效的做法。

位于北京市西部,被称为“首都西部天然屏障”的门头沟区,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近几年来在区域三级课程整体构建和推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首先,门头沟区在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目标的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主题;其次大力推进地方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以“永定河文化”为地方课程开发主题,自主开发多本教材和多种类型基地地方课程;三是引导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通过这些举措,师生的“教”和“学”都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地处北京市城区东部、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东城区通过教研创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特色,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教研部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自这次课程改革以来,东城区在继承以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三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东城区在分析本区教师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区级教研、学区教研和学校教研三级教研,并把每一级的教研要素进行分解,完善了三级教研的基本构架。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三级教研模式中这三个层级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同时各自又在不断调整中有所提升,所以,三级教研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转变教学行为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的怀柔区在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建立可行的保障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怀柔区在区教委层面上建立行政管理机制,成立课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中小学课程管理工作;二是区教委实行扁平化管理,由教委主任、主管主任、相关科室和学校构成垂直管理的结构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事实证明,由于有了以上这些机制的保障,怀柔区的课程改革正在顺利地进行。

总之,经过12年的课程改革,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他们越来越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更加积极主动。

尽管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广大教育工作者深知: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在课程改革推进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相关链接

上海闸北区

上海市闸北区开展校际联动,资源共享,围绕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从课改试点工作开始,以“校际联盟”的组织和实施形式,开展课程建设的案例研究,引领和推动区域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开展课程推进案例研究,重点围绕 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开展案例研究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课程开发联盟”,制定研究课题;开展师资培训,指导课堂实践; 研讨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实效;依托案例形式,提炼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