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现代文化的意义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字: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价值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E·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即使我们承认,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然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1]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已发生“错位”,传统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二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稳定性,因而现代生活中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三是尽管现代生活仍继承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但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而是有所修改的被接受并发展;四是现代生活在创造着新的文化。这或许可以用错位——继承——发展——丰富来表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其次,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的,而是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文化发展过程。有选择,是指现代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有创造,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有意识,是指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现代生活也在创造着新的传统文化。现代人的生活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相反,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它们中具有遗传活性的就会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化生活毕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着历史反差。现代生活是传统生活的延续,内在地包含有传统文化的某些因子。这些因子经过转化而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展现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而不断丰富着内涵。总之,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方式的呈现、历史继承、现实创造与丰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历史条件、文化基点与现实影响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总结起来,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包括:

(l)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4)强调刚健自强。《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5)强调“厚德载物”。《周易大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关心大局、以大局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阐发之道”值得我们借鉴。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锑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75位诺贝尔获得者才齐集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孔子“不语乱、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述而))),其所学、所思、所论、所教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3] 转贴于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基础上的同一性,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之言。如何才能达到“和”?中庸方能。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是“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承受,而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芒。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张文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2. 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钱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于混奇、花菊香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角注:

[1] 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儒家  道德文化  现代意义

千百年来,儒家道德文化与社会礼俗相结合,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温柔敦厚、和平礼让的东方古典主义的人文品格,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资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精神领域,即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于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笔者拟概括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所谓内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现代道德主体心性的修养、人格塑造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主体的内心需要和精神追求,因而是“内在”的;所谓外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协调和规约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作用,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功能,具有工具性,因而是“外在”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3

山水文化的萌芽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至上,因此,最初山山水水中留下的只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遗迹。后来,歌颂人类这些丰功伟绩的传说出现了,山水文化从此起步。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撒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所谓“五岳”、“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佛教与山水有着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落在这样的地方,能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身养性。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世界各地的佛教名山难以数计,不仅记录了佛教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佛教名山同时又是文化宝山。总而言之,佛教信仰对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老的道教和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慢慢酝酿沉淀着山水文化。

山水与文化的相互浸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提升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至此,山水美开始具有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观点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古哲学典籍《周易》秉持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美关系的过渡。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这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渗透在山水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游览山水的同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山水又引发出无数诗篇。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后,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儒生应“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读书人不仅需要积极有为的精神,又得有消极恬退的思想准备。如果仕途失意,或不满时政,既要坚持“志于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脱,那么山水之间就是最好的去处。

从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简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蕴含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晶,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或使山水改变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

山水文化的现实意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在超脱意识下,传统文人自觉地把山水自然视为自己的精神乐园,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把自然的品质当成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的象征,发挥人的主观性去把握自然美,从主观道德的角度通过“化景物为情思”方式领悟自然之美,自然美也就成了人的主观精神的映射。黄宾虹《山水画语录》指出:“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廉政 反腐败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丰富、内涵深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和阶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丰富的思想中,尤以明代薛u的《读书录》中关于廉政的论述最为经典,“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①在薛u的理解中,把讲廉政、守清廉的人分为三个类别并区分层次:上上者是“不妄取者”,该类人员思想上明是非,价值上辨美丑,行为上自控不妄取;中间者是“不苟取者”,该类人员重名声声誉,守气节操守,故清廉勤政;下下者为“畏法律、保禄位”,该类人员上害怕受到法律制裁,怕失去官位,故守规矩,按规章办事不逾矩。

纵观古代传统廉政文化,尽管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关于廉政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等内容的综合,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的反腐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要思想体现

集中于德政和取财。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要求为官者要讲廉洁并无私心,“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除了食君王禄,对于治下百姓要无任何索取;对于个人来说,要求“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把节俭当美德,视名节如身体。

第一,以德保廉,德廉同一。孔子主张施“仁政”,为政为德。《论语》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的是执政者一定要让有德之人担当。如果能执政以德,执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受到群星爱戴并形成核心。那么德中又以什么为重要?看看历史上的孝文帝和武则天关于“廉”的论述就明了了。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没有大兴土木,一次打算修露台,一计算需要百金,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武则天认为:“君子行廉以全其身,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贵为天子的他们都认为执政首先是解决统治者的道德问题,俭以养德、以德执政才能德行惠民。

第二,廉不乱取,生财有道。从政者要廉政,就要做到廉洁正直。廉洁说的是要不把公有资源为己所用、为己所有;正直说的是从政者要做到公正无私心才能有公信。孔子认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得其道得之,不处也。”现实生活中,富与贵是每个人的期望,富可让人们生活得富足,贵可以使人得到尊重,但是如果不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即使富裕也不能得到贵。所以汉代的刘向认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以财为草,以身为宝。”只有做到廉洁和正直,从政者才能赢得尊重,名利共赢。

集中于执政和操守。从古到今,老百姓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对勤政廉洁的官员既拥护又爱戴,正如宋朝刚直不阿的廉吏典范包拯所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第一,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中,强调从政者需要德为先,公正执政,执政为民。孟子与梁惠王有一段对话,“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的意思是说,不能把义放在后而把逐利放在前,不能不守仁义而把亲给舍弃,建议梁惠王一定要讲仁义,施行政,不要把利放在首位,不能为了不义之财而使廉受到伤害,如果这样就不是君子所为。所以孟子还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为官者,其基本的要求就是有德讲廉,廉才能正,正才能为民。胡寅认为百姓贫穷有六个原因:上重敛、官吏贪、好用兵、末作众、惰游多、俗好奢。作为为政一方的父母官,须廉为先,执政为民。

第二,修身慎行,德化他人。“公生明,廉生威”,“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讲的是有德之人素来讲究勤俭,为政清廉,所以政治清明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百姓爱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非常节俭,即使称帝后,一样讲节俭,反对奢华。除了自律外,他还要求大臣和子女们一样要崇俭行事,以俭修身立德。他认为,“珠玉非宝,节俭是宝。”臣子们也认为,“陛下昭德垂训,莫此为切。”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节俭美德,朱元璋让画师把自己过去的艰难历程画于宫中,诫勉子孙说:“富贵易娇,艰难易忘,久远易忘。”他率先垂范,外出考察身体力行,带领臣工、子女、随从能步行就步行,深入农家体验生活的艰辛,目的就是让臣民们不忘俭,平时注重修身,以俭为德,行事从俭,朱元璋通过自己重俭的修身和慎行,教育和感化了一大批从政者,推动了明朝开国时期的廉政建设。“身正为范”,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每一个从政者要崇俭养修德,以德化人,形成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政治清明。

集中于公私和细微。廉洁执政,就是在行使公权力和处理社会资源时,不为私所用或者不谋私。当然这儿的私不仅是指自己,也指身边人或者家人亲朋。自古以来就有“于细微之处见大”的说法,意思是执政廉洁要从细微之处去彰显,通过执政为公、执政为民来实现。

第一,厘清公私,奉公克己。《说文解字》中关于“公”的解释是,“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说的就是追求公平就必须背私,反过来理解克己就是奉公。据《吕氏春秋・贵公》记载:“昔先圣王之治天下,先为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②讲的都是“公”的重要性,把“公”的地位提高到“存亡之本”,并要求君王和从政者遵行。关于“公”的论述,最为精到可以见《礼记》。《礼记・礼运》中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处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中所推崇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在封建社会只能是空想,但其所表达出来的关于“公”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却有着现代价值。关于公与私的选择,无论是对于从政者还是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取向,从政者克己奉公,就能厘清公与私,因公生廉,因廉生威,因威而得长久并受到百姓爱戴;个体的人因私而不伤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共赢而彼此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廉洁执政,谨行慎微。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对后唐灭亡的评价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翻开历史不难发现,后唐灭亡就是缘起于后唐皇帝宠爱乐工伶人。这对历代治国施政者提出治理国家要防患于未然,要克“私”为公,切勿“勿以恶小而为之”。执政者一定要做到自警、自省、自重,时刻不能放松自己,如果不能做到谨行慎微,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不保禄位,滑向犯罪。宋朝的《鹤林玉露》记载着这样的一件事,管理府库的小吏盗窃了一枚铜钱,时任崇阳县令的张乖崖将他收为囚犯,判了死刑。判决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发人深省,催我们深思。“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执政者一定要从细微之处做好,坚决做到防微杜渐,以防变质。执政须为公,从政须清廉,经得住诱惑,守得住物质上的清贫,最后才能有精神家园上的富足。如此,方能“吏之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官须廉洁是为官之首要,从选择做官始,就需要落实到细微之处,于细微之处见官德。

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源。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是历经各个时代总结廉政建设经验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宝贵的思想历经岁月不褪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思想的源。诸如,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孟子的“政在得民”,墨子的“俭节则昌”、“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仍有现代价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之中,熏陶执政者克己奉公,一心为民谋福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担当起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其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转变,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完善,其廉政思想不仅是现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家治理者,使他们牢靠地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促进了从政者的官德建设。首先,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于廉政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当官就得为民,自古以来人民习惯于称国家治理为“公仆”,说的就是当官的要全心会意为人民谋利益,也是为官的第一德,换句话为官清廉,执政为民是官德的核心要义。在社会主义官德建设中,培养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坚持执政为民,增强为百姓服务的自觉,才能抵制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的官德标准。

其次,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可以增进官员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律是相对于他律来说的,他律具有强制性,人遵守起来具有被动性;自律是指人受着内心价值观的影响,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主动性特征。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体的制度而很规范,他们对官员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持久,起着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的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反腐氛围。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老百姓都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而把廉吏典范视为国家栋梁加以宣传与褒奖。今天,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期,人民群众对党加大反腐拍手称快,坚持有腐必反、有错必纠,正在形成腐败人人喊打的大好局面。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来源于中华传统文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基础。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当前实际有所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包含着廉政文化思想,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弘扬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的“大同”思想是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指引,共产党人新时期的目标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在借鉴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如此,“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内容可以直接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找到渊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强调为官从政者要崇官德、尚节俭,要执政为民,克己奉公,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说,社会主义官德是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官德的提炼,更是创新与超越。

继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创新中国特色反腐之路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营销;指导意义

[DOI]10.13939/ki.zgsc.2015.40.027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她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周代开始奠基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汉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研究也主要是集中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1 “以人为本”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尊重人的价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这一观念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即: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切实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顾客需求。作为企业营销人员来说,对于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管理,将心比心,强调民本、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即使在企业、商家和消费者发生矛盾之后,坚决不能做出违背消费者意愿的事情。应该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愿望,为他们创造方便,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这就是“以人为本”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上的反映。始终将“消费者至上”作为首要观念,要有主动为顾客做导向的观念,将消费者作为中心,同时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应该是满足消费者一切合理的要求和欲望。首先,企业要将消费者置于核心地位,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必须要熟悉顾客、了解顾客。由企业去发现和定位顾客,再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去影响和引导顾客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营销理念的要求。这一理念要求企业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并创造出良好的需求实现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包括从战略决策到营销策略的全过程的面向顾客机制。其次,给消费者提供购买产品的便利。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更注重消费的感觉,看消费活动是否能为自己带来舒适和美感,更注重购买的便利性。因此,企业要完善自己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和方便顾客。最后,企业要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企业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性的需求,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了解到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开发和完善新的服务。

2 “天人合一”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天人合一”在现代语言中即为“和谐”,古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下一家”等均体现出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营销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指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谐,广义上来讲,更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和谐共存,互利发展。一个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要放长眼光,深远考虑,追求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一锤子买卖”向长期黏滞客户转变,这样,客户会更加忠诚于企业,为企业和产品做免费宣传,建立良好口碑,向企业和产品及服务提出合理建议,交易成本由于惯例化而得到节约;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向社会索取转变为为社会付出,这样,企业会获得社会对其诚信度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品牌,在客户选择企业和产品或服务时,增加“印象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高压严惩的管理理念向关怀员工和发掘员工优势转变,这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会成为提供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员工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也会提升,其潜能优势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互相牵制,互相打压向互利互赢,开放学习的方向转变,这样,企业之间才能互通有无,长久发展,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成为战略伙伴,从而使竞争优势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

3 “信则人任”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孔子曰:“信则人任焉”,“民以诚而立”。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所谓“诚”,主要指诚实不欺,诚实无妄。所谓“信”,一般指讲信用、重信誉。要诚实守信用,反对失信和欺诈。在现代营销理念中,“诚信营销”的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守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现代营销中,守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守信就是要求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讲究信用。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信誉已成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守信,才能为企业和营销人员带来良好的信誉。谁赢得信誉,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损害了自己的信誉,谁就将被市场所淘汰。守信就必须要信守承诺,不仅要信守书面承诺,还要信守口头承诺。口头承诺虽然无法律的约束力,但却是营销人员帮助顾客建立购买信心的重要工具。聪明的营销人员都不会冒着丧失信誉的风险违反向顾客许下的口头承诺。此外,承诺还有明确的承诺和隐含的承诺之分。明确的承诺是合同、协议等明确规定的应履行的义务。隐含的承诺则没有明确规定,它是隐含着的承诺,如“合格产品”本身就隐含了承诺对该商品所应具有的质量负责的含义。一旦营销人员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履行承诺,则有义务做出解释,请求顾客的谅解,必要时应主动赔偿损失,接受惩罚。第二,负责。负责即要求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对自己的一切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承担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道义上的责任。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并且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人员一般独立地做出营销的决策,因此他要对自己独立自主的营销活动及其可能带来的一切短期和长期的后果承担责任。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而且要对顾客负责。因此,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应向顾客讲实话,如实地为顾客介绍营销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向顾客提供能真实有效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千方百计地为顾客排忧解难,赢得顾客的信赖,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社会效益。坚持负责原则,要求营销人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必要时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4 “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海纳百川的非凡气概,使儒家思想能够涵容异质,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整合。“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理念中即为“整合营销”。所谓整合营销,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重组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全面的、一致化营销。简而言之,就是一体化营销。整合营销主张把一切企业活动,如采购、生产、外联、公关、产品开发等,不管是企业经营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还是具体的实际操作,都要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组合化营销。“整合营销观念”将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企业营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种策略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使之前后成线、上下为经、左右为纬、纵横成网,其优势在于,一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所提出新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组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的整合;五是有利于企业上下各层次的整合;六是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的整合;七是有利于营销策略的整合;八是有利于企业长远规划的整合;九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

5 “以礼治国”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儒家的这种以建立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民众“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思想对于现代营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营销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现代营销中的“礼”可以内化为企业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也可以外显为礼仪、品牌、服务、荣誉、公众形象等。两相对比,作为“礼”的这些要素与现代营销文化的主要构成恰恰不谋而合。由此不难想到,在中国开展企业营销文化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民族文化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核,形成有本国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如:儒家重视礼节仪式,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正规企业都有举行特定仪式的习惯,开业、庆功、表彰、竞赛等,并以此作为特定的宣传推广利用公共关系策略,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在营销服务别要注意不以富贵而为之,不以贫贱而不为,潜在的顾客可以变成现实客户。欧美的一些奢侈品牌早期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消费者有限,但仍然做好中国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逐渐扩大战果。

纵览古今,许多华夏子孙以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人处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企业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业营销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企业营销文化基础。例如,把这种文化应用到品牌文化策略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品牌、甚至是一套系统的营销管理策略与理念,在全球经济界进行推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营销思想体系,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营销理论,深入探讨现代营销实践活动,更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吸取其营养。

参考文献:

[1]陈文武.文化营销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3-34.

现代文化的意义范文6

现代设计中,如何对待本国文化传统是存在分歧的。有观点认为现代设计起源西方,理当追随西方主流设计元素和观念,对将文化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观点不屑一顾。也有一些设计者在作品中过度使用传统元素,形成了在现代设计中堆砌传统符号的滥觞。完全摒弃和不假思索都是对文化传统地不尊重和不理解。如何消除偏见,在设计中合理运用文化传统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它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印刷术实现的,而印刷术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平面艺术的表现手法还有书法和国画。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得到启发的。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有重叠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通常传统文化指具体的旧有的文化形式,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建筑服饰、中医武术等。而文化传统则泛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在品鉴传统文化时对形式的回味,对思想的认同,对意境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文化传统影响所致。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已经取得了一些认可,诸如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中的许多设计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符号:中国红、中国龙、京剧、汉字、四大发明、旗袍、大红灯笼、中国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被黏贴在现代设计中,发展成了中国设计的象征。这种教条的设计理念带来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渐渐发展成单一的标志,降低了设计的品位,陷入了缺乏突破的窘迫。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万载,产生的设计元素不可计数。对中国现代设计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其中的珍宝的是需要深入挖掘的。以字体设计为例,中国古代文字最早通过象形、会意、仿音结合形成体系,每个字都自成体系,本身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形,这些特点本身十分适合进行艺术设计。更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定型文字,进一步丰富了平面设计创作的空间。但是,中国文字也存在着形式复杂,难以完全掌握的弊端,但中国文字所展现出的民族信息和文化底蕴是独一无二的。

日本与中国有着相似的东方文化背景,但其为了使本国的设计融入国际环境,不得不大力发展非日本化的设计,但同时日本也很重视保护民族性的设计。这种双轨制的设计理念在赢得国际经贸的同时也为日本本民族的文化争取到了广泛的了解和欣赏。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止于形式的应用并非设计的真正意义,除了体现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性。故而使用“文化传统”要比“传统文化”更贴切,这就意味着设计是对于那些思想精髓和民族气韵的传承。纵观国际上在设计领域领先的国家无不如此,德国设计的理性主义与他们一丝不苟的民族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法国设计热衷奢华风格与他们早期认为设计是为权贵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而现代设计革命在英国产生与英国历史悠久的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主义设计能够被荷兰、日本和斯堪半岛的国家最早接受,也是因为这样的设计风格与他们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设计思想都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设计先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传统彰显的是形态、意境和神韵,所传达出来的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感,可以概括为“行”、“意”、“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成就的青花瓷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青花纹样的清丽典雅,青花瓷倍受青睐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它飘逸自然的风格符合中国道家文化的审美思想,云淡风轻的气质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确地把握住现代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精神归宿,才能使得设计出的作品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引起共鸣。

中国文化传统与平面设计

随着中国平面设计成熟与发展,传统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挖掘出具有文化基因的设计元素,就必须了解不同元素所传达的思想信息,除了细节的展示,更深层的是把握时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对于文化传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从“有形有意”到“无形有意”再到“无形无意”的升华。如果“无形无意”了还能表达出传统的元素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还留有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层面的文化传统,甚至是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否定,那都是一种结合。并且越是“无形”的应用,越能证明设计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思考,从传统中领悟到了真谛,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打动人。

我们已经知道无视传统,否认传统的做法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的存在与否、生命力如何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如何应用,好与坏不在传统本身,而在于每一个生活在传统之中的人如何看待它。

中国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独有财富,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常常被寓意为一种形.一种意和一种美的化身,包含着人与传统元素的和谐统一。它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现代设计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散发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