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例6篇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1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民素质将直接决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新型农民在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经营管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新型农民素质存在的这些现状,是由于历史条件、体制制度、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一、我国新型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第一,新型农民文化知识普遍较低。目前我国4.8 亿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明显偏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 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 年,比城市的10.20 年低2.87 年,与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11 年相差4 年,与发达的美、英、德等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时间近20 年相差更远。农民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6% ,小学程度的占38.2%,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1](P.12-4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近两亿文盲半文盲分布在农村,占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2%。总体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整体素质依次递减。2006 年5 月至9 月,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对全国万户农民调查显示,东部地区农民文化教育程度最高,天津平均为9.19 年,北京9.04 年,江苏8.49 年,上海8.46 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最低的是4.13 年,新疆6.76 年。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而西部地区农民最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另外,从农村实用人才角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农民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占3.3%,其中,江苏省达到5.2%,北京、上海均为2.5%;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受访者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大西北22 个地区,占18.9%,其中,占52.8%,青海占14.5%,甘肃、宁夏均占10.3%[2](P.5-6)。

第二,科技水准相对较低。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主体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首先有劳动者主体能力的实现和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和科技投入不足,我国农民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很大,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不到5%。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 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 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 个技术人员。[3](P.9)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90 年的2234.9 万人下降到2000 年的473.5 万人,10 年间下降了78.8%。现在全国每年约有700 万初高中毕业生、300 多万小学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95%以上的农村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从学校退学后成为农村劳动力。他们虽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通过少量的农技活动来缓慢的获得技术和知识等。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大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如老人和妇女。

基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我国2003 年农民素质,不论是农民的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还是综合素质,东部均高于中部和西部(新疆除外),西部地区除新疆外的其他省(市、区)的农民素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P.8)

第三,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人均耕地少,使用非常分散。由于农村家庭分化等原因,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小。经营规模小的直接后果是缺乏管理农村经济组织的知识和能力,使之在市场经营方面总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农村各种专业技术组织比较薄弱,目前共有各种农民合作组织约15 万个,参加各种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左右。同时,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有效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的能力相对较差。据统计,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新型农民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封建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潜在地影响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又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十分欠缺,公民意识极为淡薄;由于长期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具有较为明显的保守性和狭隘性,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又由于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束缚,他们因循守旧、信天由命甚至麻木不仁,信命而不信科学。因此,农民受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诸多方面特殊条件的限制,久而久之,这些局限性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第二,体制制度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依靠自力更生实现的。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早日实现现代化,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产业关系上轻视农业,在城乡关系上轻视乡村建设,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大量提取工业化的资金,而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不足,农民和农业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在1950-1978年的29 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978 亿元,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达155亿元。[5](P.64)

在这种体制下,重市民轻农民、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的长期推行,使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最终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造成国家在农村建设和投资等方面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发展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第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这种不足首先表现在对农业投入少。1950~2000 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平均为9.85%,占农业产值4%左右的水平。2003 年,政府对全国科研投入占财政支出的1.21%,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则只有0.31%;其次,对教育投入少。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已在7%左右,发达国家甚至高达9%左右。我国1993 年至2006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分别为2.51% 、2.51% 、2.41% 、2.46% 、2.5% 、2.59% 、2.79% 、2.87% 、3.19% 、3.41% 。3.28% 、2.79% 、2.82% 、3.01%。其中,2000-2005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如表1 所示:我国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明显不足。

表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第四,政府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少。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看,1998 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1.23 亿,占当年全国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65%,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仅为30.4%。根据2004 年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赴16 省市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农民负担沉重,乡村学校校舍简陋破败,县乡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后债台高筑,都折射出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窘况,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也是很脆弱的,不少地区的辍学率出现了明显的反弹。2001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际上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负担的,在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财政投入的不足所带来的结果是:许多农村学校实验仪器和图书严重匮乏,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还体现在城乡教育的投入结构依然明显不合理,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悬殊(见表2)。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生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2004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字显示,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包括城市学生在内)的生均教育经费相比,只有平均水平的72.6%和81.7%。北京市包括农村学生在内的全市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为6519.63 元,而该市农村生均教育经费仅为4319.54 元,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66%。天津市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7.4%。河南省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597.21 元,城镇(包括县镇)生均教育经费为979.73 元,农村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相当于城镇学生的61%。河南省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为759.97 元,城镇(包括县镇)生均教育经费为1184.24 元,农村初中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相当于城镇学生的64%。2005 年河南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619.97 元,而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平均为1159.21 元,是前者的1.86 倍。

表2 2005 年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城乡比较(单位:元)

政府对农村教育和科技投入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文化知识和农业技能低,接受现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传授技术,这无疑是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才能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曾一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基本情况调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2

一、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相关的思想政治的素材,恰当地与所教内容相结合,学方程时,介绍《九章算术》中使用方程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辉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科技、国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等数据,编拟习题,使学生一边完成作业,一边感悟领会,不断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强化学生长大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

平时,注意经常选取学生熟悉的有关本校、本班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材料,社会实践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读题、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爱劳动、爱公物、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水平.

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我国古今著名数学家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攻克一个个数学难题,为祖国和世界数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事迹和故事.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西欧人的发现

早几百年.宣扬我们勤劳的祖先的那些“最美妙的数学发明’’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的品德修养.

二、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数学是一门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与用相结合的好习惯,以及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启发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应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如人字形房梁,桥梁中的三角形,这样为使学生加深对两种几何图形的理解,选择恰当的实例,还会使学生懂得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又如,教学有关正负小数的计算时,利用学生常常在计算中出现点错小数点的位置,使计算不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假如自己是个工程设计员,由于计算不认真,计算结果点错小数点,后果将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受到深刻的教育,做作业时会自觉地认真审题,认真书写,认真运算和认真检查验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根据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客观现实的数量关系到处都反映着事物间辩证统一关系,结合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唯物主义的渗透教育是必要的,如,通过利用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把一些问题由难化易,由繁化简,由陌生化为熟悉,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分式方程时,首先启发学生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4x=20(x+1),学生容易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初步受到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答应用题能使学生把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在“情系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对甲、乙两班捐款情况进行统计,甲班共捐款300元,乙班共捐款232元,乙班平均每人捐款钱数是甲班的4/5,甲班比乙班多2人,求甲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这道题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绝好素材,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观念.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探索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 ,是面向 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是新事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能力、 主动性、 创造性等方面素质 ,而且 ,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 发展 ,这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特别是农村中学 ,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许多中学初中教育仍还被禁锢在升学考试压力下 ,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 ,初中教育仍存在着为千方百计多上几名重高生而拼搏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意 ,而政治课还被作为一门应付升学考试的科目去完成 ,许多农村中学把初中政治课作为副科 ,不管教师所学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都可以安排来从事政治课教育、 教学工作 ,有的学校干脆用政治课来作平衡教师工作量的节次搭配。在对政治课工作量的质的认可上 ,绝大多数学校把语、 数、 外学科系数定为 1 . 3~1 . 4,毕业班甚至为 1 . 5。而政治课始终为 1 . 0,政治课教师得不到学校认可 ,地位卑贱 ,因而有许多教师都不愿从事该科教学 ,即使学政治教育专业的也要求改教其它科 ,或暂处于无赖地进行工作过渡。很难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质和要求 ,这样 ,客观上降低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加之其它因素影响 ,使素质教育成为形式 ,而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这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妨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难以真正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 》在三年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要求是:初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 ,让学生了解中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让青少年知道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初中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使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国情教育 ,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初步懂得用生产力的观点、 阶级观点、 群众观点观察社会 ,知道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增强社会责任感 ,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政治观、伦理道德的教育。现行的初中政治课教材虽说历经了多次改革 ,但还是存在着不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编排 ,政治课知识理论化后的思维定式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惰性、 反正只能以书上说法为准 ,减弱了思维上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这与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

二、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而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的素质 ,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 越深奥 ,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 ,社会矛盾越尖锐 ,价值取向越多样化 ,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 ,教师要教书育人 ,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 ,教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 ,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 ,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

备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练好内功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不能只满足于“ 平面的教书匠 ,要努力成为“ 立体型 ” 、 “ 学者型 ” 的教师。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4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思政案例

1实验诊断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实验诊断是以实验室检查结果或数据为依据,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种临床诊断方法[5]。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侧重点以实验的临床意义、实验结果分析评价、实验项目的选择、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为主[5]。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主要侧重传授专业知识,讲解每个检测项目的概念、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应用,很少重视德育元素,很少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堂上[6]。我校实验诊断学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考试课,理论22学时,实验16学时,每年学生约2000人,课程设置在同学们学完医学基础知识,即将接触临床课程之际,同学们思想比较迷茫,既有对专业知识的好奇,也有对未来行医路的困惑,因此,能否搭好实验诊断学这座“基础-临床”“学校-医院”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我们应将课程思政元素尽早地融入到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

2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在学校高层的部署安排下,我们编写了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及案例库,以便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以下举几个案例,以见一斑。

2.1辩证思维,以毒攻毒

知识点:《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健康人血细胞数量、比例处于参考范围内,超出参考范围常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有不同程度增高,并伴细胞质量改变。这些改变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起重要作用。融入思政案例: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陈竺在导师王振义院士的启发下,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杀死白血病癌细胞外,有没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方法呢?于是,他们着手寻找一种能分辨“敌我”的药物,在不伤害“无辜”的前提下对癌细胞进行“改造”。1985年,他们的研究小组首次将反式维甲酸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白血病细胞可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细胞的临床试验,用维甲酸合并化疗,近半数的患者获得5年无病生存期[7]。但是,仍然还有50%的患者复发,并产生对维甲酸的抗药性[7],是否有新的办法来治疗复发的患者呢?中药有“以毒攻毒”的观点,于是,他们决定试一试砒霜,随后试验证明用砒霜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白血病取得了成功。国际同行评价:两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创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靶向治疗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使其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APL。这种联合靶向疗法已成为国际上治疗APL的标准疗法[8]。砷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显示了它的威力,中药也被推向国际医学界。提炼思政元素:几十年间,王振义、陈竺教授团队在白血病的研究过程中坚持辩证思维,为创新白血病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原动力,不仅杀死癌细胞,同时改造癌细胞,把敌人变同志;而且独辟蹊径利用祖国传统文化以毒攻毒,辩证看待事物的两面性,砒霜对正常人是毒药,而对白血病患者是良药,终于探索出早幼粒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造福患者。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更加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2.2领时代,创未来

知识点:《诊断学》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主要用于临床有出血倾向、出血病患者以及血栓前状态、血栓病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也用于抗血栓和溶血栓药物疗效的检测等。融入思政案例:王鸿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诊断学和临床血液学专家,医学检验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在国内率先提出“检验的优化组合诊断”和“在检验检测下个体化治疗”的新观点,使血栓病和出血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在20年前就在瑞金医院得以实现。他提出“外科手术前必须检测PLT、APTT和PT,以防围术期异常出血发生”的观点,得到前卫生部采纳并下发文件全国执行,取得极大的社会效益。他在国内首先创建了40余种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建立了血友病患者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中国方案”,世界血友病联盟将其纳入《血友病治疗指南》[9]。提炼思政元素:“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讲的这番话,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成为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追求和践行的目标。而王鸿利教授从医执教近60年,一直践行着这种思想和观点:在临床应用方面,结合国内诊疗实际情况,提出新观点、做出精准治疗方案,使广大患者受益,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其制定的“中国方案”被写入世界治疗指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在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争光。我们大学生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树立文化自信,引领时代新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3蚂蚁爱“蜜尿”

知识点:《诊断学》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查)。尿液检测包括理学检测、化学检测和显微镜检测。正常人尿中可含微量的葡萄糖,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常见于糖尿病、内分泌性疾病及肾脏疾病。融入思政案例:远古时期,人们就了解到尿液的颜色、黏稠度和尿量的变化与疾病有关。古印度医生曾将尿液倒到地上,如果这种尿液能招来蚂蚁,就说明它是患“痈”的患者排出的“蜜尿”,这可能是人们知道的最早的尿糖测定方法。1674年,英国有一名著名的医生,他是世界上尝尿诊病第一人,他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格外甜,“极其甜美,就像被蜂蜜或糖浸透了一样”。1880年,英国物理学家花费60年研究糖尿病,研究出干粉试剂测尿糖的药丸。1883年,英国医师发明测尿糖的干化学试纸。1911年,美国17岁大学生提出一种稳定、实用、方便地测尿糖的溶液—班氏试剂。直至1970年,用于尿液检测的自动化分析仪开始使用。提炼思政元素:回顾尿糖检测发展史,从最初观察到“蜜尿”会吸引蚂蚁这种现象到尿液中葡萄糖成分的证实,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从现象到本质探索的重要性,临床诊疗过程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和疾病相关的“小现象”,只有认真发现、仔细探索才能得出真理、得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另外,尿糖从发现到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良,前后延续几千年,是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有人为了探究真相亲自品尝患者的尿液,我们看到了在科研的道路上,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

3高校课程思政进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收入少、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向城市转移困难等,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实践证实,无论是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变革,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一)“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在用于衡量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指标中,像人们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都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约占全国人口2/3的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只有绝大多数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才能说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农业”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农民一直被固定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缺乏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和权利。农业问题最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需要农民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资源配置,力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切实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然而,中国农民存在自私自立的小农经济思想。农业产业化需要把农民系统地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但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决定了他们很难加入这样的组织,他们仍在幻想那种自给自足的封闭落后生活,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重点提出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向机械化发展,生产对象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农业信息化也在不断发展,但农业生产发展仍然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一农民素质较低造成的。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能熟练操作生产工具,无法利用网络掌握信息,无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效益,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业转移的结构性差别表现明显。农民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落后,则依靠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较少,生活不富裕;反过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又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所以,农业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农民问题。

(三)“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即是人的因素,而生产资料最终取决于劳动者这个基础的因素,有处于什么发展层次的劳动者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资料。同样,面对“三农”问题,农民便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决定生产资料的发展变化。只要农民问题得到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人是第一生产力,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农民贫穷,是因为劳动者们没有能力组织起来,离开耕地,改变自己的生产资料。此前,新中国历史上已有过两次“解放农民”,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次“解放农民”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7亿亩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5%,也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产量的18%。第二次“解放农民”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8-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55.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7倍,其增幅历史最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实现就业,还是增加收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民。高素质的农民才有谋生的资本,才能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才能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文化素质高的农户,思想观念新,发展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这是实现农民收入长期持续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因而,“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民素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不只是土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资本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一)农民素质的涵义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性质,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的综合。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辨别是非曲直、坚持正确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积极参与管理和正确处理农村社会事务的能力等。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既要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更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农村地区必须改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认识教育的战略意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职业分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农民素质与“三农”问题相关性分析

1. 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农民收入水平越高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越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其获得的报酬也相应越高。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调队根据历史数据相关分析表明,收入与文化程度高度正相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2003年,全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3416元,中专学历农户人均纯收入2567.5元,高中文化的农户人均收入为2194.1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收入为2095.7元。而且高素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明显较快,从1991年到2003年期间,我国文盲农户人均纯收入由426.77元增加到1380.86元,增加了954.1元,小学农户人均纯收入由566.51元增加到1431.55元,增加了865元;初中农户人均纯收入由641.51元增加到2095.67元,增加了1454.2元;高中及以上农户人均纯收入由696.47元增加到2304.73元,增加了1608.3元。可见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户的收入增长量明显高出文盲和小学农户的收入增长量。

2. 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能力越强

农民素质高低是其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人数逐渐减少。据浙江农调队统计,1978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为1465.2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30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8.8%。2001年,全省农乡镇经济11/20°7村劳动力为2170.08万人,比1978年增加704.8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985.11万人,比1978年减少315.79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45.4%。这说明23年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远远大于农业新增劳动力的数量。

从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构成看,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明显多于文化程度低的劳动力。据抽样调查显示,浙江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平均年转移率为3.4%,明显低于初中文化程度的6.6%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8%。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进行谋生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才能转移到这些部门去。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相应地要求有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与之相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高低,从根本上影响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越快

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影响着农村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而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在农民素质中又起到了主导作用。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把对农民的教育投资看作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色列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以色列高素质的农民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农民更快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为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采用高新技术能力的高低,同时对加速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靠型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掌握了现代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农民,才有可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闭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建立科学、民主、法制、秩序的现代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才有可能全面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综上所述,农民的素质与农民就业增收息息相关,是整个“三农”问题的本质。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农民增收的动力和潜力都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分析和研究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对充分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素质问题的根本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迅速获得提高,使农村劳动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以及经营管理等知识,那么农村的现代化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1. 强化政府主体地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全民办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义务,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要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坚决堵塞农村中小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将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的漏洞。国家要依据《教育法》逐步疏通、改善、规范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尤其要全额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也应以政府为主体。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合理分流奠定基础。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教育,如为投资或捐资农村教育者颁发荣誉称号、减免一定税费等。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

2. 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经济振兴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世界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教育是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而学习则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人才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为了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教育。一是要坚持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重点工作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着重帮助解决贫困子女入学问题,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从而全面完成三个100%。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和初中生毕业率100%;二是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尽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有真正做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才有可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 加强医疗卫生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身体是正常劳动的保证,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农村穷,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农村医疗的大事。因此要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医疗设施,创造良好的医疗条件。同时要在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方面认真做文章。一是建立乡镇卫生院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二是设立人才培养基金,鼓励人才“冒尖”;三是建立实施乡村医生公开招考、聘任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除乡村医生后顾之忧。

4. 加强高等和中等学校教育,培养一大批新世纪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学历劳动者供给的不断增加,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得到工作的机会日趋减少。因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已朝着有利于高学历人员的方向发展。而每一个劳动者要想获得较高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拥有较高的学历。

5. 加强技能和识别能力培训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培训农民,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覆盖面。这是弥补劳动力先天不足,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举措。

初中数学思政元素范文6

中共××县财政局总支委员会,现有四个基层党支部,党员总数人,占职工总数的%,机构建设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队伍综合素质过硬,是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队伍,党组织作为各项工作推进的战斗堡垒,在提高队伍素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的目标,全县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努力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强化党组织建设,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提高班子凝聚力。经过集体讨论、认真研究,年初对总支成员和各支部成员进行了调整,重新对总支成员进行了分工,做到了分工合理,有力促进了总支各项工作开展。在班子建设方面,总支定期召开班子成员会,召开民主生活会,无论大小事情,都按照“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充分发挥了党内民主。

二是强化机关建设。通过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学习计划以及各项推进措施,无论是“四树立”学习阶段,还是“正行风、促发展”工作,每个阶段都有自查报告和总结汇报,同时还健全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标准的一把手亲自过问,主管领导具体部署、班子成员相互配合、各职能部门全力主抓的“一把手”负责制,层层落实了责任,为机关“三个文明”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素质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局党总支配备了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的专、兼职干部,聘请了教师,购买了教材,班子成员带头组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精神、“两个务必”等有关政治思想以及财政、财务专业知识,分阶段进行考试、测评,整体上提高了职工政治业务素质。有效推进了总支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四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局党总支牵头组织开展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县和系统职工篮球赛、春季植树等活动,为离退休人员设置了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室,添置了麻将、象棋、跳棋等活动用品,购买了适合老干部阅读的报纸和杂志,极大地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做好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一)财政收支情况较好,实现了预算平衡、略有结余。

⒈收入完成情况

××年,我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完成年预算的,增收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其中:上划收入完成万元,与年初预算持平,同比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年预算的,增收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上级补助收入完成万元,按可比口径为年预算的,同比增长,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完成万元,为年预算的,同比增加万元。

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按可比口径为年预算的,同比增加万元。

⒉支出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万元,完成年预算的,同比增长。其中,人员经费支出总计万元(其中:弥补上年调资拖欠万元,××年第个月奖励工资万元),完成年预算的,公用经费支出总计万元,完成年预算的,农村税费改革支出万元,完成预算的,上解支出完成万元,与预算持平。

××年财政收入实现了收支平衡,收支结余万元。

(二)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一是国地税部门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十六字方针,全力组织收入入库,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比上年增收的工作目标。国税部门目前全口径完成收入万元,完成年预算的,比上年增收万元;地税部门全口径完成收入万元,完成年预算的,比上年增收万元。二是财政部门加大了全面组织收入力度,完成收入万元,完成年初预算,同比增收万元。契税征收工作在坚持以往下户征收、司法部门协助征收方法的同时,通过在房产部门设立了契税征收机构,在上年万元的基础上增收万元;预算外资金调入资金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

(三)加大财政改革工作力度,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年初以来,财政部门结合各项改革,加大了“四清”工作力度。一是结合“一免两补”清税,对森工局、曙光农场、种畜场历年拖欠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进行了清收,清回欠税万元;二是结合“收支两条线”清费,加大了对我县房地产开发及建筑工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价格调节基金采取“一站式”收费和其他各部门收费的清理,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同比增长,增收万元。三是结合加强供养人口管理清人,通过实行补助工资进卡,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持卡,在全省第二家引进活体指纹识别系统管理企业离退休人员,全年节省资金万元。四是结合资金紧张清欠,对林业局、亚麻等企事业单位通过回收借款和抵扣专项,回收欠款万元。

(四)加大向上争取工作力度,保工资、保稳定。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加大了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取得了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一是一般转移支付由上年的万元增加到万元,在佳木斯各市县名列榜首,也是全省仅有的几个县;二是省财政厅给予安排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万元,确保了全县免征农业税的同时,可用财力未减少;三是由于我县财政自身组织收入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正常的工资性支出需要,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借款,省财政厅国库处在借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在上年扣款万的情况下,今年年初省厅确定扣款万元,经多方工作,年末仅扣款万元,缓解了我县历年来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