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例6篇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趣味化设计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于教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在不断探索研究新课改的时候,只是停留在对新教法和新学法的研究,对学生作业设计与作业练习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甚至忽视了作业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以至于课改理念很新颖,教法很灵活,学法很实用,作业设计却很死板,如字词重复抄,试卷大量做,作业设计脱离实践等。这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显得格格不入。呆板落后的作业设计与灵活新颖的教学新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繁多无味的作业中消失殆尽。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呼唤具有新理念新教法的教师,也呼唤更具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语文作业的趣味化设计提出自己的一点策略

一、多样化设计,让作业妙趣横生

小学生的生活精彩纷呈,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有用的信息,抓住有利的时机,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业设计除了涉及到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作业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外,更要涉及到画画、观察、搜集、操作、竞赛、表演等方面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让每项妙趣横生的作业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寓学于乐,寓做于乐。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设计观察性、竞赛性、游戏性、实践型、开放型,灵活性、表演性的作业,把语文技能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各项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让学生画一画雪地里的小动物们的作品,并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在雪地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学习《车的世界》时,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车的图片,在上课时交流展示;学习了《贺年片》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意、设计贺年片送给长辈、老师和朋友。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且注重了作业的灵活性、人文性,有利于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趣味化设计,让作业相映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设计作业就要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尤其是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还要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生喜欢游戏、猜谜语、讲故事以及表现自己,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如在学习开放识字单元时,设计词语接龙、开火车读词语、汉字听写比赛等游戏性的作业,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积累字词的兴趣,而且避免了机械抄写词语、重复认读词语、枯燥学习字词的落后的作业形式。很多学生喜欢发挥想象讲故事,学完了《乌鸦喝水》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或续编故事,来满足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愿望,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教师趣味化的设计和学生活泼有趣的完成,使教与学相映成趣,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得了极大的解放,使每个学生在趣味作业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层次化设计,让作业趣味无穷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水平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分层设计个性化作业。如在学习《天鹅大虾和梭鱼》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可让喜欢朗读的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故事;让喜欢讲故事的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喜欢搜集材料的学生搜集与课文主题“合作”有关的其他故事,并和同学一起交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画出三个小动物用力拉车的图片,并分析大车未动分毫的原因;让喜欢动脑筋写故事的学生,续编故事“三个小动物明白了合作的道理后,他们是怎样拉车的”。这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就从不同的方面学习和巩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综合化设计,让作业趣味盎然

小学语文课本所涵盖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精细的设计,既能实现学科间的无缝对接,又能让作业趣味盎然。如学习《村居》这首古诗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古诗,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等能力;学习《做最好的你》时,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树立自信心的锦囊妙计,帮助身边的朋友树立自信心;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开展“诚实守信伴我成长”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活动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五、生活化设计,让作业趣中有乐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实现其趣味化,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如学习《秋天到》后,可要求学生到校园、田野寻找秋天的足迹,观察秋天的变化,交流自己看到的秋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去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观察与交流中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和修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也有了新的期待,对语文教师作业的设计赋予了一定的高度。只有设计出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等形式多样的作业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作业的趣味化设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作业更加趣味化,才能让作业变成孩子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明旭.浅谈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8):107.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趣味性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但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形式单一陈旧的计算题与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从而使作业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比如,在学完“表内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小朋友们,秋天是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呀!老师决定明天带小朋友们出去郊游。郊游时大家是不是需要吃点心呢?这次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由小朋友们自己买。这里有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3元,面包2元,炸鸡腿6元,汉堡堡5元,果冻1元……大家有50元买本组的点心,请小朋友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划一下怎么买才能使大家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呢?再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将作业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不仅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爱学乐学。

二、蕴游戏于作业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出各种图形,并数数所摆出图形的角的个数。因摆法不同,图形不同,角的个数自然不同,在动手完成作业中,学生既可以摆出三角形,又可以摆出长方形。如学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设计“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小熊打电话邀请小兔去他家做客,门牌号是112号。小兔很高兴地答应了,可等他来到小熊居住的小区,呆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小朋友,你能帮助小兔找到小熊的家吗?这样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改变了计算题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与其他学科巧妙相结合

新课程要求淡化学科理念,而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候,应当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加强数学与语文、绘画、音乐等学科的融合,从而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整合性作业:请大家读这首《春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读完后,你发现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它一共出现几次?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请你也找一首诗,要求: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这样与语文整合的数学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再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与教学,让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配合下,利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数学作业,将枯燥的作业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并加强数学与如语文、绘画、音乐等学科的融合,从而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改变作业设计形式的单一化,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参考文献:

[1]华应龙.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趣味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发展,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也慢慢随之变化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越来越重要。作业的设计布置是巩固和拓展语文课堂知识的表现和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技能的基础。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理念和观点,所以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创新。下面就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做了探索和实践的讨论。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工作,所以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和活泼性。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有着活泼、热情、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但是,现在传统的作业设计都是一些呆板、枯燥、趣味性低的机械式的抄写内容,有的还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的题目,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这样类型的题目没有一点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站在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计,尽可能地设计出新颖、科学、趣味性强的题目。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房子,并写清楚你为什么觉得它是最漂亮的,最后和同学分享。这样,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画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故事体现它的意义所在,并且学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乐趣。

2.主体性原则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求知欲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上,要符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出不一样的作业内容,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如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古诗两首》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作业,针对基础比较扎实,理解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易解的题目进行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背诵时间的限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制定。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前,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只是单一地对课堂课后习题的补充和抄写,作业的内容也只是乏味无趣,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过于形式化。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对重复的题目产生了厌倦和排斥,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也只是盲目地抄写作业,并没有主动去思考和探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符合作业设计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完成并且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作业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每个民族小学的生活和特点的作业,让学生体会每个民族小学生活的乐趣,激发、巩固和提高他们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作业中要充分融入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设计出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习题。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玩出了名堂》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去玩自己认为有趣有价值的游戏,然后再想想自己这个游戏有什么值得探索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还有很多原则和策略,上面只是其中的一些基础性原则和策略。在实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出有创新、有价值的题目,提高和巩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标。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小学二年级 趣味数学学习法 趣味元素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小学科学等科目相比,趣味性明显不足,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兴趣才是保持学习、探索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有目的地提高课堂氛围的趣味性,使学生充满学习的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情介绍

小学二年级数学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及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包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角的认识、简单的乘法运算及基础的统计知识等。数学中最枯燥乏味的不是数字的加减计算,而是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以更主动的方式接触这些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同时,二年级数学在一年级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的难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抽象的数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吸引力十分有限,若教师一味采用施压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后续学习效果。

2.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学习法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趣味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1借助游戏导入课堂教学。

游戏是孩童的天性,以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保证游戏具备趣味性和教学性,两者要以适当比例存在,如果一味强调趣味性就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过分强调知识,又会导致游戏的趣味性不足以吸引学生。同时,游戏还需要具有诱导学生思考的功能,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和探索的欲望,教师将更容易展开新课教学。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写有数字的帽子和写有乘号的题板发给班内同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结合,组成一个乘法公式,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简单的乘法运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大脑进行快速计算,锻炼了理性的思考方式。

2.2在讲解过程中增加趣味元素。

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在讲课过程中继续增加趣味元素,能够使学生继续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将走神的学生吸引回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题目增加一个故事作为背景,将题目隐藏在故事中,故事的设计应当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易于明白。例如,小明的父母周末带小明去动物园玩,看到狮虎兽的园区旁管理员叔叔拿着水桶不知所措,小明是个热心肠的小朋友,就拉着父母上前询问,叔叔告诉小明:“我要给老虎准备食物,但是喂食的单子丢了,我不知道该准备多少肉了?”小明问:“叔叔,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老虎啊?它们每顿饭吃多少肉?”叔叔说:“现在一共有8只老虎,每一只要吃5块肉。”小明说:“叔叔,可以用5乘8来计算,应该是40块肉。”教师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既讲解了课堂内容,又向同学们传达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个观念,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认识观。

2.3巧妙设计课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课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每一章节的后面均设置了练习,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但仅有这部分练习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练习课,提高练习强度,加强知识巩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为同桌出题,做完后互相改正,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修改其他同学的题目时会发现其他潜在的错误,并引以为戒,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更扎实。其次,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成两组,写好题目放到暗箱里,让每一位同学上前抓取一个题目并解答,答对了得分,答错不得分,最后记录每一组的总得分并给予优胜方一定的奖励。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小游戏,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复习环节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趣味元素添加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趣味教学误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堂上使用游戏教学、引导教学等手段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深刻理解趣味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课堂上融入过多低质量的趣味元素,尽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弱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趣味教学时,为了避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配趣味元素与数学元素的比重。趣味元素的设置应当点到为止,满足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不应过度在课堂使用趣味性元素,导致学生分不清什么是教学重点,模糊了学习和玩乐的差别。例如上述第二节中提出的三种趣味学习法在同一个章节的教学中不应当全部使用,教师还是需要适当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学习的印象。同时,过多地使用趣味教学法,也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师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增加学生课后负担,因此总的来讲,教师教学在讲究趣味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2)注重游戏或故事的品德教育。教师设置的游戏环节在兼具趣味性和教学性的同时,还要起到一定的品德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例如,应当适当降低游戏的竞争性,避免学生之间为了追求胜利产生矛盾;设计故事时要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等。

结语

将趣味元素引入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对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要从多角度思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游戏环节,避免课堂仅存趣味而失去教学本身的目的,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趣味教学;创新思维;新鲜感;互动

一、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创新趣味的导入

7到14岁的小学生身心结构尚处于发育初期,心性不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语言、思维、注意力很好的控制,好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从上课开始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开始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在上课开始的5-10分钟,应该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开始的这几分钟,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手工做一些课堂小道具,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激发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开发他们的动脑创新思维,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趣味问题的设立

为了学生更加深入感知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趣味性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好汉查理》一文,老师可以设置提出“查理看起来是个调皮、爱捣乱的孩子,为什么查理在杰西心中却是个好汉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同时也要达到有趣味能让学生充满好奇的目的。

(三)趣味游戏的设计

小学课文大多生动有趣、篇幅短小,还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掺杂在其中。这些生动有趣的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寓言故事课文教学中,可以提出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故事中人物,让学生可发性思维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从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启发”等等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小游戏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焕发活力。

二、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实施好创新趣味的导入、趣味问题的设立、趣味游戏的设计策略,能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并且能发挥出趣味教学的最大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策略只是起到了大方向的指向作用,在课堂上具体应该如何实施还应该有具体的应对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趣味融入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要两抓手,一是通过实施策略外部激发,二是应用具体方法内部挖掘。这样双管齐下,通过趣味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保障趣味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根据策略提出相应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主导课堂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真正把学生当做有着内在规律却又独具个性特征的完整生命个体。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被别人肯定、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等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趣味教学法结合并用,抛出一些简单有趣、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与团队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探求真知的趣味感,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求知的快乐。教师要注意,设计的活动、问题的都不能超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动一动脑就能收获胜利的果实”的乐趣。以三年级下册教材《画杨桃》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准备一个杨桃,上课开时教师拿出杨桃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又来了位新同学,它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杨桃”(创新趣味的导入策略)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它有关,同学们看见课文题目想知道什么吗?”学生1:“我想知道杨桃谁画的?”学生2:“我想知道画杨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学生3:“我想知道作者在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教师:“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现在你们都是小侦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各种猜想,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自主找出问题答案。这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老师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自由式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融入游戏互动环节。一方面可以利用设立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应用趣味教学法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乌鸦喝水》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五分钟课文,然后,老师把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共同谈论课文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创建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实现趣味教学,有效的运用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对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不当会使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一旦开始了积极大胆的说,就很难保证课堂纪律不出现混乱。这样一来,教师对于控制课堂纪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不但影像了教学进度,而且还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特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教师在运用趣味教学法的时候,要对学生提出几点纪律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适当地对纪律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建议教师把纪律这一条纳入考核评比结果的范围之内,把课堂与一定的奖罚机制结合起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能及时集中注意力听课,控制自己课堂上言行举止规范的良好习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创建兴趣活动运用方法,结合策略以《七颗钻石》为例设计活动: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讨(每组五人)活动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活动过程: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先需要做一个课堂纪律行为示范,然后向学生明确活动要求与活动时间,每一个人的责任要求,确保学生明确此次活动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走入到小组中,提问或者指导与学生活动,并且随时观测学生的活动进度,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参与活动中。活动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范文6

摘 要 趣味体育授课方法是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学生创新思考与实践动手的氛围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张扬个性发展、贯彻“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的需要。笔者认为,只要大专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授课方法、围绕教学方法设计趣味性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添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就能有效提高大专院校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运动中去尝试、理解、掌握、创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使体育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趣味性 教学情境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趣味体育概念开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很多种叫法,如大众体育竞技项目、趣味运动、夺标运动、趣味夺标运动、趣味游戏等[1],但其含义基本一致,强调体育的趣味性。将趣味体育的方法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曾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深入,趣味体育的教学效果逐渐回落[2]。现将本人多年在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趣味性授课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作以小结,与同仁交流。

一、实践意义

趣味性授课一直是教师在完成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任务中追求的,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要求的,一方面,趣味性授课可培养教师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趣味性授课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致和兴趣,是学生喜爱专业并将之作为终身事业的动力之一。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终身从事体育运动,却可以每个人都终身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大专院校体育课堂教育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灵活掌握要领、灵活运用技巧到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大专院校体育趣味性授课方法采用的直接意义在于转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和娱乐性强,教学中鼓励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又体现了“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宗旨,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3]。

二、方法邹议

(一)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授课方法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要内容稳定但方法多变。长时间采用一种或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无新意,不能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可在某一授课内容中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法、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可创造自主创新的学练空间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身体平衡知识和学习平衡技能前引导学生玩“金鸡独立”游戏,这样切入课程的方法可使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识,提升课堂授课效果。在趣味性授课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有趣的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设置的目的是要提升教学效果;但有趣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格为条件,要尊重他人。

(二)围绕教学方法设计趣味性教学情境

围绕教学方法的需要设置宽松的环境、成功的体验等教学情境是增加大专院校体育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可将“单人夹球接力跑”引入教学,营造竞争性的教学情境。可把班上学生分成两队或数队,每位队员跑的时候都要用膝关节处夹球跳着跑,到终点后把球交给同队的队员,队员接到球后再按照同样的规则往回跑,之后计算两队队员所用时间和。在设计趣味性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营造要与教学方法合二为一,服务与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营造要服务与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情境的营造要体现学校特点、时代特色。

(三)在教学情境中添加趣味性教学内容

学生对喜欢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地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根据大专院校体育授课内容的主旨思想进行外延和引申。一般来说,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如跨条追逐)、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健身活动操)、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如超越跑)、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跆拳道)引入课堂教学[4],使之成为核心教学内容的辅助内容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在添加趣味性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仍然以授课内容为中心,不要喧宾夺主;要注意添加的趣味性活动项目的数量要适当,不要导致授课主旨偏移;要注意授课内容与添加内容的有机穿插,合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辅助的趣味性内容对核心授课内容的提升作用,增加大专院校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三、结语

体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趣味、挑战的魅力课堂,也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挑战自我的课堂[5],这就要求大专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环境。采用趣味性的授课方法是活跃课堂氛围、强化课堂效果、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让每个学生在运动中去尝试、理解、掌握、创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使体育服务于学生处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邹师.趣味体育的概念及编排原则与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1994.36(15):42-46.

[2] 周月红,王厉兵.大中专院校趣味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3):139-414.

[3] 李会明,尹明辉,闻忠波.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3(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