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例6篇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自1995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次提出“全球契约”概念、号召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兼顾社会公益、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以来,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不断纠偏,责任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务实,并正在由被动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准确,理念不够清晰,实践过于形式化,归根结底是没有将社会责任理解透彻,在企业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责任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系统的事情来做。那么如何搭建符合企业自身的,能够实现落地的社会责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规划、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并无公认定义,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公益慈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营之外做一套新的、额外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不断投入和付出成本、难以回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事情,与员工无关。这些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不正确的理解。

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横向维度,分为必尽责任、应尽责任、愿尽责任三个纵向维度。公益只是一份愿尽责任,是责任维度的一部分,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积极行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企业在社会责任理念指引下,进行经营管理及一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梳理和总结,它只是与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并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外宣、外化的工作,更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又做了另一套事情,而是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考虑获取利润的方式,考虑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社会责任的定位和推进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阶段,要做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投入一定的成本,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是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经营和发展现状进行,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要力所能及,并贵在坚持。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本职工作密切相关,是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本职工作综合价值的新方式。负责任的企业需要负责任的员工,员工履行好本职、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是公司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二、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要组织深入开展社会责任研究。包括社会责任工作调研、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责任实践指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研究、社会责任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等。通过研究,不断加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断指导和深入开展各项实践工作。尤其要指出的是,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行业及企业的特点,结合标准,选取能够反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引导和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中,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所涉及的领域、议题、指标,从定性到定量,这样才有助于推进所属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实时掌握社会责任各方面指标的履行情况,及时诊断运营中面临的风险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公司抵御风险与持续发展能力。

三、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有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不断提升,意味着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不断发展直指完善“真我”。同样,企业也存在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处的每一个阶段或境界的进步,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自身成长与利益共享体取舍、作用及共同博弈的社会规律。企业的社会责任命系于追求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形成一个交融渗透、共生互动的“德性共同体。”更加形象的来说,就是关切投资者多助、关心社会者多赢、爱护员工者得力、创新经营者有为、胸怀责任者致远。

因此,企业要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开展责任文化培育,发挥文化导向作用,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弘扬责任观,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有机融入到公司的管理文化、服务文化、执行文化,培育和丰富公司的责任文化,从责任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广泛开展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培训,编制社会责任读本,普及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知识,了解社会责任基本理念与实践领域,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每个人的岗位工作中,激发员工结合岗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四、搭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

有共识,更要有落实。要让企业社会责任落地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要明确机构职责、要能够真正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管理。董事会应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机构,提出社会责任目标,负责社会责任报告的审批。设立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负责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审批;设立社会责任工作办公室(常设)负责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持续推进。同时,应当建立社会责任联系人制度,子公司、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配合社会责任各项信息收集及工作的推进。并应当进一步与信息化结合开展工作,逐渐引入考核导向。

五、编制企业社会责任规划

企业是具有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包括专业优势、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编制社会责任短、中、长期规划,明确社会责任工作理念、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制定系统、可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战略目标,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公司的战略管理,通过战略引领开展各项社会责任工作;明确逐年任务,有针对性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务实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是通过社会责任管理,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将责任文化落地为责任行为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做好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结合经营活动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各种有序、有效、双赢的互动活动,同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企业可每年在不同的子公司、部门设立不同议题的社会责任实践(研究)基地,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结合实际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七、畅通企业社会责任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的沟通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沟通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如何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的宣传、交流、学习机制,如梳理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在公司网站、内刊设立有关栏目,每年设立“社会责任日”,开展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及个人评选等。对外沟通主要通过编制和传播社会责任报告,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使其成为企业的一份宣传资料、也成为企业的名片;同时,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责任专题学习、论坛、研讨活动,不断了解和获取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社会责任工作。

八、编写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越来越多的企业每年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并在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发挥作用。报告在企业内外沟通及企业形象树立方面,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产品手册,变成了企业的一张名片;以责任形象和责任沟通创造价值,内建文化,外塑形象,并持续提升价值。报告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梳理,对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的展望。每年年底,企业要启动报告编制工作,社会责任工作办公室要召集分公司、部门共同召开协调会,讨论报告框架体系和提纲,并向子公司、各部门收集有关素材和数据。在编写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必拘泥于任何一个标准,对于披露的社会责任指标覆盖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管理结合起来,设定切合企业实际的指标索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经营从社会责任角度的呈现,是站在服务方的角度去分析相关方想要了解什么,是企业与相关方互动的过程;同时,报告不仅仅是完成披露“任务”,更是对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普及,是内部教育与公众教育的结合;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责任工作本身的推动会更加容易、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刘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谭力.浅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范围与内涵[D].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3]程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4]黄群慧,钟宏武.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7月.

[5]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www.133229.cOm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3

破除唯赚钱论的“弗里德曼咒语”是从认知角度防止富士康“十四跳”悲剧重演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基于现实企业和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完整理解企业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真实逻辑与现实机制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终其一生都坚持一个著名观点。“企业唯一的且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的同时,尽可能地赚更多的钱”。我将“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赚钱”的观点,称作企业社会责任的“弗里德曼咒语”。之所以称之为咒语,一是此观点影响深远,至今国内有不少著名学者还称其为“弗里德曼的名言”;二是由于对此观点的驳斥并不符合弗里德曼的负责任行为标准和论证逻辑,在论证上近似“鸡同鸭讲”,而丧失强大的逻辑力量,也无法做到纷争“止于智者”。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区,都会不时地掀起企业社会责任大辩论。弗里德曼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辩论就发生在本世纪的2005年,国内已有学者在2011年将其译为中文,有兴趣者不妨上网浏览。

弗里德曼的观点是以肯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为名,行否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之实。表明肯定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并不要求企业行为作任何改变,只需一如既往地继续“美国人的事情就是做生意”的一贯逻辑。当然,这种“在商言商,赚钱至上”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弗里德曼是在倡导自私行为,而只是说其习惯地将终身信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逻辑“合理地”延伸至企业领域而已。

客观地说,弗里德曼论证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思路本身并无可非议。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是要求企业行为对社会负责任,换作学术语言表达,就是要求企业行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弗里德曼的世界中,由于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企业作为“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利行为会自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

此外,弗里德曼还具体论证了企业在追求利润目标之外向社会捐赠所面临的现实悖论与困境。一是公司是虚拟的人,不能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包括企业主或公司管理者。如果是企业主决定向社会捐赠,这代表的是个人行为,反映了个人的道德偏好,而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无关。如果是公司管理者决定向社会捐赠,那么他要么是未尽到受托人义务,未按照股东意愿花钱,从而无法实现通过追求利润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要么他只是代替股东进行个人捐赠,只不过利用公司实现避税而已,而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无关。弗里德曼据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根本上有颠覆性的学说”,“显然损害了自由社会的基础”。论证逻辑看似言之成理,无可批驳,但是,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只要能够着眼现实企业和企业的现实运营过程来研究企业行为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其实并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及其论证逻辑所存在的明显漏洞。

弗里德曼之所以从根本上否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原因在于他依照经济学的假定,将企业视为纯粹的生产函数,将企业运行过程视为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而企业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企业运行过程也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是社会组织,它由社会人组成,企业运行过程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内嵌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因此,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或增进社会福利的方式与途径,从来都不只是仅依赖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或通过纯粹追求利润而实现。

相反的,强调纯粹追求利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流行,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相当程度上都能够“自我实现”。如果我们能深入剖析下“富士康十四跳”事件,就不难说明这一点。据调查,富士康的员工待遇,不论是工资,还是吃住条件,普遍优于同类型企业。但是他的员工为什么接二连三毅然决然地跳楼了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富土康没有充分认识到员工的“社会人”属性而酿大错,富士康将员工与社会彻底隔绝的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他们变成了生产流水线的一部分,从而使其员工在心理认知上不自觉地就将自己贬低和异化为物,而非一个真正的人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旦人与其社会关系网络彻底隔绝,失去了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他就无法成其为人,自然也就可以轻飘飘地纵身一跳了。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人对于企业而言不过是人工成本,是账本上一组冷冰冰的成本数据。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只是纯粹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就像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的那样,我想要雇佣的明明只是一双手,但为什么要让我面对一个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会催生怎样的企业行为,催生一个怎样的社会。人永远是人,不管他被什么类型的企业雇佣,都必须被当做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生产线的某个环节,或者财务上的人工费用或人工成本,否则“十四跳”的悲剧会以不同的方式不断重复上演。

需要问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是否对立”这个问题本身就再一次表明,要让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植于社会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超越利润目标和捐赠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历史源起,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从产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捐赠”和“与利润目标对立”的烙印。

其实,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原始蕴含并不复杂,就是指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何谓对社会负责任,就是要求企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要求立足社会价值本位,探索更优的企业行为方式。追求利润无疑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或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方式,虽然利润不应成为企业单一或根本的目标。迄今为止,利润仍然是衡量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与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是反映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力与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追求利润,抑或更准确地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企业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正因为此,追求利润并不天然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冲突。

但是,前已述及,只要着眼现实企业和企业的现实运营过程,同样也很容易说明单纯追求利润并无法自动地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企业是由社会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企业运行过程是不同社会主体发生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过程。着眼现实的人,每一个主体或利益相关方都有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独特潜力、能力和优势,只有社会和企业能够认识到

这一点,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的不断创新,持续地创造出增进社会福利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模式。

首先,我们无法忽略产品本身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仅将产品视为实现利润的工具与方式。如果产品的安全健康要求仅满足于法律规定或者能够蒙蔽大众就可以安心大发其财,那么形形的“三鹿奶粉”还会不断涌现。其次,我们无法忽略人本身,而将人仅视为人工费用或劳动力商品,如果这样,社会文明与秩序终将崩溃。最后,我们无法忽略自然环境,而仅将其视为转嫁外部性的“公地”,如果这样,我们终将自食其果。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否定追求利润,但是呼唤探索基于社会价值创造的更优企业行为方式,让企业这一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组织,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或增进社会福利。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两大契机:汶川大地震和丑闻事件

――对于杜绝社会丑闻而言,空洞的道德说教能够比法律更有效吗?

简单来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政企不分”。那个时期,虽然国有企业普遍承担众多社会功能,但是由于不存在“真正的企业”,

“毛之不存,皮将焉附”,无责任承担主体,自然也就无所谓有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其次是改革开放后,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相一致,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众多跨国公司推行“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而对东南沿海众多中小企业进行“责任验厂”,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激辩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为“贸易壁垒”,或蓝色壁垒(劳工),或绿色壁垒(环境)。第三个阶段则始于2006年,这一年可谓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三大重要标志。一是新修订的《公司法》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在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也首次提出社会责任概念;三是总理对国家电网公司的我国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作出批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这一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摆脱了单纯的“贸易壁垒”理解而正式进入探索实践阶段。

当然,虽然自此开始,企业社会责任开始成为国家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真正为民众和媒体所熟知与广泛传播,则主要缘于两方面契机:第一,2008年全民抗击汶川大地震极大地激发了国民捐赠意识,企业社会责任也因捐赠,特别是“王石捐赠门”而被社会广泛关注;第二,丑闻事件层出不穷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目光投向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这两方面对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认知与根植始终是“双刃剑”,一方面确实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公众对它的理性认知。比如,对于杜绝社会丑闻而言,空洞的道德说教能够比法律更有效吗?

康菲漏油事件:违法问题只能通过立法执法才能有效解决

――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并不能遏制或拒绝丑闻事件

虽然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各种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大家很自然地希望通过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遏制或杜绝丑闻事件。但是只要理性思考再往前一步就不难知道,这种美好的愿望是靠不住的。无论是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还是黑砖窑、拖欠工资等问题,都是恶性违法或严重违反道德底线的问题。试想,能让人失去人身自由的法律严惩,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寄希望于通过单纯的道德倡议或激励解决它们吗?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绝不是解决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问题的灵丹妙药。违法的问题只能通过完善法律,特别是切实解决有效执法问题,才能有望得到有效解决。

康菲事件也不例外。回顾世界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面对社会期望,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历来都遵循着“压力一回应”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让一个企业有效承担法律或道德底线责任,首要的途径只能是依靠有效的立法和公正有效的执法;其次是发挥包括媒体监督等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团体的力量,也就是说通过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让企业行为对公众负责任;再次是发挥“货币选票”的作用,通过直接威胁到其经济利益,让其主动承担好底线责任;最后才能期望企业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和严格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

以康菲公司为例,为什么它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一直不积极,从利益层面分析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作为一个石油生产企业,康菲不是出售最终消费品的公司,消费者没有充分的用脚投票权,它只需要维护好与己有切身利益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就可保证自己的核心利益不受损。这样一来,公众的利益与呼声就不能对它形成足够压力;其次,在公众呼声对它没有形成足够压力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国家的行政处罚压力和法律压力就需要迅速补位,让它能够善尽义务。当然法律的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对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法律或道德底线问题,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积极推动普遍义务或责任的标准化、法制化进程,通过将企业应当履行的底线责任转化为企业生产守则、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行业自律规范、行业标准,并进而上升为国际标准或法律法规,再推动企业形成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和社会形成公正有效的执法,而逐渐形成解决社会普遍问题的有效强制机制;二是推动企业通过有效提升运营透明度、形成守法合规文化和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的特定优势和作用,全面提升企业的合规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合规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对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它在制度规定是自然会有高标准的合规要求,但是单纯依靠内部监督,无论是受制于资源投入,还是管理的局限性,都会使它无法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但是,通过大力倡导社会责任意识,增加企业运营透明度,引入有效的外部监督,借重各方面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就会显著提升企业的合规管理成效。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肤浅理解将导致异化和倒退

――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促进社会资源更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的视角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就会带来新时期的“企业办社会”或“向企业乱摊派”的回潮;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好人好事”式的理解,还会催生出新的“企业社会责任租”,进一步将极富中国特色的“寻祖”事业发扬广大;恶性事件的新闻效应一过去,对社会责任的热情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或者流于口头上的道德空论。

虽然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几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企业社会不是简单地捐赠,而是需要更广泛地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特别是要不仅对股东负责任,而且要对员工、伙伴、社区、环境负责任。表面看起来,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始终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对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负责任,如果它们之间的利益相互冲突,企业怎么办?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激励和保证企业表现出高道德水平行为,并且还能最终增进社会福利?要让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真正对社会负责任,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目前社会上每一波企业社会责任讨论热潮的产生,几乎都是丑闻事件的伴生物,遵循着极为表面化的逻辑:之所以出现恶性事件,是因为这些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所以全社

会要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前已谈到,严肃的法律惩罚都无法阻止违法的步伐,又怎么能将希望寄托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肤浅理解,不但无益于解决重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而且还会引发出新的问题,而直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热潮的异化和实质性倒退。

先简单地讲一下异化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促进社会资源更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的视角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就会带来新时期的“企业办社会”或“向企业乱摊派”的回潮。众所周知,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于社会分工体系落后,社会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迫使企业从事很多自身并无优势,也干不好的事情,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这种“好人好事”式的企业社会责任,导致的最后结果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阻碍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细化、优化和社会进步。

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好人好事”式的理解,还会催生出新的“企业社会责任租”,进一步将极富中国特色的“寻租”事业发扬广大。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某些机构或许会从中发现寻租机会,向企业随意摊牌各种所谓的社会责任捐赠任务,或者借机搞各种评判或颁奖。假借“道德高地”之名,通过设置人为的道德门槛而行寻租之实。只要企业愿意给钱,我就认为你讲社会责任;不给钱,我就不给你认证或颁奖。细心观察现在很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比或颁奖,不难发现这种钓鱼寻租的普遍性。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根本性改善,就会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出现实质性倒退。

一方面,着眼企业视角,这些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泛利益相关方责任”和“列举社会责任内容”式的理解,让很多企业领导人感觉到,企业社会责任无非是要对员工负责任,保证员工安全健康,不拖欠工资;对环境负责任,促进节能减排;诚信守法经营等等,这些企业早就做到了,只不过以前不会宣传,或者没有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已。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过是新瓶装老酒,没什么新东西,大家不过是在玩概念,企业并不需要付出新的艰辛思考和扎实行动,至多是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向社会多发几本责任报告而已,而不能立足战略高度和全方位推动管理创新的视角,认真严肃地思考企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创新方式、途径和有效机制,以及企业为什么要不断提升运营透明度和可信度。如此感受和认知必然导致企业的领导层对一个无法为企业带来显著变化和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无法倾注真正的热情和智慧。

另一方面,着眼社会大众视角,大家已经日益感觉到企业社会责任好像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是不能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价值,或者将出现各种恶性事件归结为企业不讲社会责任,而不能了解社会责任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也不会深入探究企业立足社会价值本位追求更优行为方式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紧迫性。恶性事件的新闻效应一过去,对社会责任的热情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或者流于口头上的道德空论。长此以往这样,无论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内部动力,还是外部的社会动力,都会日益枯竭。这在国际上也是有明显教训的。

树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要防止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异化和倒退,首要的问题在于树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切实立足社会价值本位思考企业的目标设定和行为机制。

要防止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异化和倒退,首要的问题在于树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切实立足社会价值本位思考企业的目标设定和行为机制。企业不是人,它是一种设定性存在,一种社会性存在,一种历史性存在。企业的面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和制度安排,不断地发生组织形态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要让企业表现出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需要对企业治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作出深刻和全方位的变革。

对于底线责任,立足社会视角,全社会必须立足国情、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的长远目标,实事求是地加快推进法制化、标准化进程,特别是要保证执法和社会监督的有效性;立足企业视角,则需要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和增强运营透明度,积极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与监督,保证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对于自愿的更高道德追求,全社会要在有效引导企业的个人理性更好地向社会理性转化上持之以恒地下功夫;对企业而言,则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发挥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势,探索更有效的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15-02

一、印象管理和社会责任报告概述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Leary&Kowalski,1990)。任何人对于别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总是十分关注的。人们有时为了在他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而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事。在会计研究领域,印象管理被用于对企业操纵和控制财务报告语言信息的描述所反映出来的管理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公司通过对财务报告文字描述的操纵与控制影响人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看法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R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2011年中国社科院撰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企业社会责任得分平均为19.7分,满分为100分。可想而知,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

二、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历史不长,有关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大部分内容是非财务信息,加上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印象管理有了可乘之机。

1.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解释为“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是否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以及披露的内容多少,都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决定的。人们的行为都存在自利性倾向,因此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进行印象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很可能夸大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活动,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赢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没有事实基础,没有真实反映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

2.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相关性的解释为“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利益相关者依据社会责任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会有失公允、有失全面。因为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经过印象管理包装之后的信息,这些信息加入了管理层的主观意识,可能放大了企业某些社会责任事项、隐匿了一些不好的事项,还可能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侧重于环境保护,而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有关的薪酬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的不多甚至不披露。此外,当公司绩效好并且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时候,管理层充分披露各方面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运用印象管理夸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当公司绩效不好的,无力履行社会责任,管理层运用印象管理消除一些不利信息,尽可能维持公司的形象。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这种有选择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得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3.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清晰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清晰性的解释为“清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是为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前提是管理层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简单明了。管理层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应将与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充分披露,语言应通俗明了。从理论上看,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无关。但事实上,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紧密相关。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时,管理层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种利好信息传递给报告使用者,相应的报告的清晰性相应提高;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差时,管理层为了掩盖一些问题,运用印象管理来包装报告,同时会刻意运用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增大阅读者的阅读难度。运用印象管理会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尤其是在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不佳时。

4.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比性的解释为“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可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内容,格式和时间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编制报告,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信息使用者可能依据该企业不同时期的报告进行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的同一时期的报告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经过印象管理包装后的社会责任报告,使得企业披露的信息前后各期不可比或者是不同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可能严重影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

三、规范印象管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公司运用印象管理包装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企业进行印象管理,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远看来,长期的印象管理对企业某个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理层通过印象管理来转嫁自己在管理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影响企业的业绩;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长时间来投资者或者是债权人察觉到企业披露的信息不真实或者是有诸如此类的担心,这样会影响企业的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这种不利的影响会远远超过短期的利益。因此,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我们都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印象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1.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法律法规。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是自愿性的,同时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给企业运用印象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缩小印象管理的操作空间,使得社会责任报告更加规范化。政府在制定信息披露准则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其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应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制度准则时,首先要分行业来调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操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经营收益、产品服务和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发展责任(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法律责任(税收责任)、道德责任(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和公益事业贡献五个方面,依据这五个方面来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为进一步制定具体准则奠定基础。其二,区分行业来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准则。根据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不同行业信息披露的侧重点的不同分别确定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列举出不同行业强制披露的内容和自愿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要披露,披露的时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于利益相关者需求强度高、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规定企业进行强制披露,并同时披露定性、定量信息,而对于需求强度不高的信息,建议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附注的形式披露,但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其三,行业内具有统一的标准。在列示每个行业应披露的具体内容后,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指标设计,统一指标口径。根据指标来编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且规定报告公布时间,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公布,前后期的报告应具有可比性。

2.建立印象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但要使得制定的准则得到有效的执行还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作用。其一,鼓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严惩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激励其他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虚假披露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一方面起到警示管理层的作用,对其他企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利益相关者,在参考社会责任信息做出决策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以防误解。其二,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专业知识有限,加上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辨别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的效果不好,所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从更加专业、独立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进行审核和监督。监督部门严格按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准则,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过程中加强制度和监督,提高设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

[2]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3] 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7,(3).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几十年的经济进程中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反思,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的化,而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企业是上述现象的直接参与者,从企业出发,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上述现象的重要途径,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来判断。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Joseph Stiglitz在1985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或称多重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股东,还存在政府、社会公众、员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管理演变为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过程,企业追求的利益不仅仅是股东权益,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权益。例如,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员工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维持企业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员工获取的薪酬是其生存的保障,企业发展也关系员工自身发展,员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各种权利的保障上,尤其是涉及员工自身安全的保障更为重要。企业对员工的保障程度相对应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从企业获得大量的税收用于经济建设,企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政府的财政,当然,政府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社会、环境上的公共支出,需要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信息,如环境保护的信息,上述现象也说明了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以各种间接手段调节影响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社会公众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消费者,自然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在食品完全事件频发的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作为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原因。当然,企业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这里不再逐一阐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为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工厂开始遍布全球并且不断的扩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等,随着大气、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模式得以产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要讲求高效低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对各种资源的利用都以可持续为前提。这些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正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更为明显。这种重视可以体现在众多法律法规等文件中,例如《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定,会计准则中相关章节也都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例如,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同时,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引文件。上述现象均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企业扔有存在大量的违背社会责任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正常福利得不到满足,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危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企业的外部,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河北唐山的钢铁厂的燃烧煤炭排除的废气是当地雾霾严重的重要原因,淮河两岸的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使得淮河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由于某些不良厂商的存在使得与大众直接相关的食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得到了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关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何种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公益责任 社会责任 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 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