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1

唱歌唱的动听不就可以了,不就美了么。我们日常去练歌房唱歌,用尽力量唱歌,虽然音调可以达到很高,但是唱后觉得嗓子很疼,这就是没有科学的唱歌,科学的用声带的结果,这样唱出来的歌,只能给旁者是声嘶力竭的感觉,听不出美感。我们面对一部曲子首先要看它是什么类型的曲子。一部摇篮曲,你就要选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去唱,面对进行曲你就要选用雄厚而嘹亮的声音,面对圆舞曲你就要选用轻快和柔和的音调。唱歌还要会真假音的转换。瑞士的约德尔调就有真假音的运用,低音部分用真音,高音部分用假音,产生奇特的效果。还有比如蒙古呼麦。“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发出多声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给人以特殊的享受。声音就像在深邃的洞穴之中穿梭一样。以上这些列举的唱法都运用了人体发生器官的科学发生,借助特定技巧,达到美学的高度,给人以享受。歌唱技巧的科学性在不同唱法、不同作品、不同的歌唱者也体现了不同的科学性。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民族唱法的声音更加集中、亮。但这并不意味歌唱者为了音色靠近,而偏离科学的发声方法。唱歌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还保护声带不受损害。

二.声乐艺术的社会科学属性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在现代的学科划分属于人文教育学科,声乐在人文学科中的性质突出的很明显。一方面,体现了人文学科共同的特性,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就是培养人的认识世界,认识人自身的目的,声乐艺术从传统上来说是以人为培养对象,以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为目的。它广泛的结合了声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各学科的知识。声乐无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三.声乐的方法论声乐是门学科

同时也是门科学,科学就有他固然的属性还有方法论。其实声乐的方法论也是美学的方法论。对于声音的处理是采用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是西洋还是土中,这都是方法。方法不是一概而论的,没有好坏之分。就像你用西洋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族歌曲一样,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伦不类。这就是方式方法运用的问题。生拉硬套也是不可取的。如许多教师或学生比较“热衷”于声乐技巧的某个方面而与之纠缠不休,处理不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忽视声乐的整体协同作用。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避免声乐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更快的提高自身声乐修养。

四.结束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2

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一个可变性甚强的复杂工程,它必须构建在真切而细致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能准确、生动、逼真地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艺术再创作工程的每一环节添色、出彩、增辉。进而,让审美客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同时,也给创作主体带来创造美的愉悦;自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确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体美感教育、综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层次、宽泛面之教学理念: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声乐器”,只有当歌者能凭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词曲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实、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和艺术联想,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应该给人以音响美、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体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综合美。富有创见地提出:声乐教师理应是歌唱全程的“专业内行”和“艺术总导演”,是人声乐器的“总装配师”。

自然,“总装配师”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全部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对学生不论是在发声、吐音、咬字或体会词意曲情,把握乐曲结构,进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天赋只能形成本色而绚丽、多采的光泽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和严格的训练,靠基础的博大和专业学识的渊深。诚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悉心帮教下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歌唱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体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严肃而重要的专业课题和案头工作核心内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达到声乐艺术家标准、是否注重弘扬声乐科学、整体美学观的重要标志。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理性、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歌唱艺术再创作全程,除了注意综上所述方面,还需不失时机地了解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独创性、有序性、规律性……甚至,它与把握艺术再创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对此,范晓峰先生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二度创作的新颖性和合理性。

新颖性指二度创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据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表现性、情感性的双重审美效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特征。所谓合理性,只二度创作过程中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独创性不仅应该符合作品主题形象及内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内容艺术表现要求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艺术新意。并对原内容和主题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富有创造性、多元性、扩展性和延伸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外延扩展与艺术内涵。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声乐艺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感人最深、影响最广、动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音乐类种;是“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最具群众性、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闻乐听的群众文化事业,是需一丝不苟、严谨如一进入创造性劳动的严肃的事业,所以不容半点虚假、马虎、随意成分掺杂其中而串味变异,进而丧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陈殷斌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花腔女高音嗓音技巧声乐作品柔韧性华彩乐句训练

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soprano)在艺术的歌唱中属于抒情女高音最纤巧、最灵活的声部,是女高音中最高而轻盈的一种唱法。花腔女高音有着繁花似锦的灿烂音色和优美的嗓音,并有令人咋舌的超高音,一般高音可达f3,能够在宽广的音域中自如地表现华丽、妩媚的音乐色彩;花腔女高音的演唱特点是擅长唱弹跳、快速的歌曲或乐句;她的技巧表现为华丽而快速的音阶进行式、分解和弦式、同音反复式和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包括各种装饰音,如断音、颤音、顿音、滑音、回音等。尽管花腔女高音的音量和力度并不是很大,但细若游丝般的声音轻灵、清澈、亮丽、利落,可以穿透各种声部和庞大的交响乐,飞扬到剧场的每个角落,震撼人心。无疑,花腔艺术是“贝尔康托”的典范和精髓,人们不得不为古今中外的歌唱家们的超凡的艺术才华和演唱功底所折服。据此,本文将阐述它的发展历程及其训练实践。

一、花腔艺术的历史渊源

花腔技巧,产生于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17、18世纪阉人歌手(Castrati)的盛极时期。音乐史学家潘察基(1840—1904)曾这样感叹道:“什么样的歌唱家啊!你可以想象这种声音,它既有长笛的甜美又有人声的温暖、平和。这声音又轻松又连贯,像一只云雀飞越天空,陶醉在它自己的飞翔中;向上又向下,同样的轻松,同样的连贯,没有丝毫用劲的迹象或者取巧、变花招的破绽。这种声音能把情感的音讯立即转变成音响,使人的灵魂驾着情感的翅翼升入无尽的苍穹。”演唱技巧上有着很高成就的阉人歌手盛行了近两个世纪之久,由于当时歌剧中的许多角色只能由阉人歌手来承担(男童后造成音质的变化来代替女声),他们既不同于假声男高音和高男高音,也不同于京剧中男唱女的旦角,阉人歌手具有比女子的声带更短、更薄的声带,同时又拥有男声的优势——呼吸器官、胸腹的肌肉、肺活量——一个强有力的呼吸支持,因而他们能唱出既高又灵巧的声音,无需用假声便能发出悦耳的类女声,其特点是音域宽广,力度与灵活并存;他们凭着娴熟、高超花腔技巧称霸乐坛,其代表人物:Folignato、Caffarelli、Farinelli、Senesino、Bernacchi、Caccini等等。这个时期作曲家们专门为阉人的特殊歌唱能力而写出了许多的伟大作品,例如:蒙泰韦尔迪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中的主角就是由阉人歌手担任的;格鲁克、亨德尔、莫扎特、罗西尼等著名作曲家的早期歌剧中也都有阉人歌手承担的角色。这些作品有无数的大跨度音程的跳音、快速乐句、颤音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音和变化音,高音往往都在highc以上,极力炫耀其惊人的绝技。在一些声乐中不仅高声部要唱花腔乐段,而且女中音、男中音,甚至男低音也要加入花腔技巧的行列,如亨德尔的清唱剧《弥塞亚》和男中音咏叹调《在桎梏中》等。可见,当时追求表现繁饰的旋律和复杂的花腔技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疑,阉人歌手是特殊声乐时期的产物。

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三位大师在19世纪初开创的“美声学派的新时期”,实现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艺术理想和演唱风格,女声的花腔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找到了男高音的“关闭”(Close)方法的金钥匙后,以男高音的歌唱技术替代了阉人歌手。在西欧歌唱艺术长远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学派和声乐大师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其声乐教学手段、方法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出了众多的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实践证明这些歌唱艺术和技巧是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花腔”的这一概念虽定位于传统西欧的美声唱法,但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曲艺中近似于“花腔”的唱腔也屡见不鲜、丰富多彩,其产生年代更久远、更古老。虽然没有音响资料考证,但我们可以在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足见一斑,并通过文字来享受到白妞——王小玉精湛的演唱技艺和栩栩如生的表演。同时,对当时的歌唱艺术发展的情况有所了解。“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乃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乃至翻到扇子崖上:越翻越险,越翻越奇……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迎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他作千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相和,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不难看出这位古代艺术家的演唱技巧已达到了精彩绝伦的地步和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青衣、花旦和湖南的“高腔”等剧种的唱腔与美声的花腔技巧确有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处。

二、花腔女高音的魅力与表现

1.声乐作品与花腔技巧相得益彰

在19世纪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拿波里学派,把“美声”的花腔歌唱提高到一个最高阶段,并形成了“华丽风格”。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对嗓音的运用、发挥极其敏感,他们常常巧妙地运用花腔女高音灵巧的嗓音并富有感染力的极限音域,来表现某种特殊或强烈的感情,其创作的此类曲目极为广泛。莫扎特、唐尼采蒂、罗西尼、贝利尼、威尔第、普契尼等在这方面有着大量的经典之作。如在莫扎特著名歌剧《魔笛》中夜后的复仇咏叹调中,一串串的花腔除了闪烁着阉人歌手炫耀花腔绝技的演唱风格的余晖外,还表现了一个母亲愤怒和报复的心。这首咏叹调对花腔女高音的技巧要求很高,咏叹调中的每一个高音都像一把利刃一样闪着光芒,作品中大量的快速走句,一字多音,需要嗓音柔韧灵活,再加上多处琶音、颤音和大幅度的跳动及装饰音型并多次达到小字三组的f。此外,中段还出现连续的三连音走句等器乐化的音型和带有戏剧性的强度变化,使该曲成为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

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中的阿黛莉、贝利尼的歌剧《梦游女》中的阿米娜、唐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齐亚》中的露齐亚、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等角色,都由花腔女高音声部来承担。另外属花腔女高音范畴的抒情花腔曲目更是琳琅满目:艺术歌曲《威尼斯狂欢曲》《春之声》《燕子》《夜莺》等等。其中,有着典型花腔技巧的声乐作品——诞生于法国的艺术歌曲《燕子》(阿古阿E.D.Acqua,1784—1849作曲),它是音乐舞台上常唱不衰的曲目,歌曲充满了古典派的形式美。全曲通过生动、活跃的节奏,轻灵而又感情含量很高的旋律,特别是中段大量装饰性华彩乐句,既发挥了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又刻画了憧憬理想生活的女主人公愿随自由飞翔的燕子远去他乡的心情。完成这首作品需要一定的声音基本功,要求演唱者声音要在气息的依托下走动,轻盈而自如、晶莹而透彻;既注意每个字清晰,又保持声音线条连贯;华彩乐段需唱得干净、利落、飘逸,做到上行音阶喉头稳,下行音阶声音位置统一;同时,演唱者需具备漂亮的音色和极富乐感的嗓音,才能使声音如同生双翼般,在云端起落回绕自得,在晴空翻飞相错而行。

在中国当代声乐作品中,出于作品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花腔技巧手法创作的声乐作品丰富多彩,有的作品以富于弹性的节奏、轻快的速度作为创作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如: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施光南的《林中小鸟在歌唱》。值得一提的是,吉林艺术学院的尚德义教授对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及其作品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深的研究和潜心的创作,他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花腔因素,把花腔技巧非常自然地运用于民歌音调中,使声乐旋律的发展更加灵活自如,更加生动精巧、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力,继《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后,他创作了具有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东北风格的《今年梅花开》、西部风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蒙古族风格的《小鸟飞来了》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另外两首花腔女高音作品《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给人们以明朗、舒畅、清新和充满自信的感受。在当代声乐作品中具有典型花腔技巧的还有姜一民的《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徐景新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春江花月夜》等曲目,它们给当代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增添了活力和全新的风格。

2.花腔演唱人才辈出

随着阉人歌手逐渐衰微,自18世纪末第一次由女声(F.Federici)在罗马登台出演歌剧起,女高音歌唱家人才如雨后春笋。她们摆脱了意大利传统中的那种空洞的炫技式表演,进而把歌唱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内容与高度卓越的技巧融汇在一起,并且力图通过她们的演出实践达到声乐艺术表现的理想境界。如19世纪涌现的帕斯塔、葛里西、托西、玛利勃兰、帕蒂、梅尔芭等杰出女高音歌唱家,近代声乐家中最卓越、著名的希腊“全能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M.Callas),从花腔女高音唱到女中音,尽女声歌唱家之能事,被誉为20世纪“花腔艺术的典范”——继卡拉斯之后又一位古典美声歌唱家——琼·萨特兰,对她来说,她的驾驭复杂的花腔技巧如同一位高超的器乐妙手一般游刃有余,她将声乐与戏剧实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盖尔·罗宾逊、丽泰·夏、贝佛利·雪尔史、凯瑟林·巴托和周淑眉等都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在我国老一辈音乐家中,被称为中国的夜莺和百灵鸟有: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孙家磬等,上个世纪末我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们纷纷在这一专业领域里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与新人,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奖,引起世人瞩目。如:沈湘教授的学生——迪里拜尔;葛朝祉教授的学生——黄英;周小燕教授的学生——高曼华;谢绍曾教授的学生——陈小群;郭淑珍教授的学生——幺红、研究生——吴碧霞;王秉锐教授的学生——郑咏等等。2005年在中国宁波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中,新人吴艳蜮以《茶花女》中咏叹调——《也许他是渴望见到的人》和《拉克美》中咏叹调——《印度铃歌》两首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曲目一举夺冠,她那娴熟自如的花腔技巧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花腔女高音的扎实功力,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

三、花腔技巧的训练与实践

花腔技巧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力,无疑需要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和逐步掌握的过程。欧洲传统声乐大师们为声乐理论及声乐教学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声乐工作者前赴后继,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并跟随多位著名专家进修,在多年教学和科研中对花腔女高音这一声种的训练有所体会,总结如下:

A.柔软性和圆连音(Legato)的训练。“连贯”是美声的重要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连贯的声音就没有“美”的声音。因此,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旋律线条(Cantilena)要像提琴或长笛那样流畅、圆润、连贯和平滑。而柔软性是声音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花腔女高音发声技巧质量的重要保证。花腔女高音之所以具有引人入胜的听感魅力,除了她高难度的技巧以外,花腔女高音的特质——高频率、高泛音所产生的柔和、明亮的、清透的、银铃般的音色(Timbre)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歌者美妙的音色来自于她发声状态的柔韧性。我们知道,发声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和发声体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张力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歌唱的呼吸正确与否更是关键。因而声音连贯、柔韧的训练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横膈膜的支持力,建立气息的对抗力量,并在歌唱时巧用气息;

(2)构建后咽腔通道,歌唱时向咽管呈绷紧状,使咽壁坚挺而有张力;

(3)打开喉咙并建立正确的喉型,同时随着时值的延长,舌根推前迫使咽喉前后拉开;

(4)声音从气息支点处通过共鸣管道向头腔高位置呈抛物线运动;

(5)需从每个元音的延长音上去建立状态。

B.音阶(Scale)、琶音(Appoggiatura)的训练。音阶(Scale)、琶音(Appoggiatura)的训练是获得良好花腔技巧的基础。古今中外,不论哪一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程的跳动形态,即音阶与琶音。特别是西洋古典的声乐作品——花腔女高音声部的华彩乐段中的快速的音阶进行式、分解和弦式、同音反复式和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等乐句,往往是演唱技术最复杂和高超的地方,也是充分显示歌者技巧与功力之处。具体训练步骤、要求如下:

(1)五度上行与下行音阶——随着旋律的高低进行,力求喉头的稳定,气息均匀流畅。

(2)八度音阶的上下行——要求“颗粒性”清晰可辨,音与音之间分隔清楚,如珍珠般均匀、灵巧;但音点与音点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形成“音线”,并有气息来控制。

(3)琶音分解的落滚练习——连跳结合,音断状态不断。在气息的支撑下,找到共鸣点(亮芯)。

(4)超过八度以上的琶音及属七分解练习——声区衔接、过渡统一自然;快速走句均匀、流畅,唱得从容有余。

揅.渐强与渐弱(Messadivoce)的训练。渐强与渐弱不仅为旋律线条增添了活力与动感,有助于深化词意和情感变化的过渡,推动音乐的起伏和高潮。同时,它的训练是传统西洋唱法常用的一种特殊技巧手法,是指在唱一个长音时,由弱到强再回到弱的嗓音控制能力,渐强能体现“感情逐渐激动的倾向”和“宽广的气宇”等表现力。渐弱则是增加“引人入胜”的音乐效果,是抓住听众心灵的重要因素。那么,做好渐弱、渐强,需做到以下几点:

(1)轻重强弱的变化取决于气息冲击力的增减,由腹部肌和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来实现;

(2)调整共鸣腔体即口形开合大小和调整声带的张力;

(3)理解渐弱、渐强的表情意义、艺术意义和美的趣味;

(4)欲强先弱,欲放先收;

(5)对“渐”的把握,需要歌者有敏锐、细微的感觉并且具备歌唱呼吸的功力和内在修养,方能张弛有度。

D.跳音(Staccato)的训练。跳音又称为“顿音”。指起音一刹那的声门闭合的灵活性以及气息支持的弹性,从而获得准确、果断的音头和干净的音质。唱跳音时,以横膈膜和腹肌的有弹性的急速、敏捷、有力的扩张与收缩,声音通过后咽通道从头腔的共鸣焦点处射出,发声状态积极、敏锐、有弹性,声音集中、颗粒性、穿透力,如钻石般的色泽。训练时可选择音阶上下行、琶音分解和音程跳进、模进等练习曲,先慢后快,快慢结合。

E.颤音(Trill)的训练。颤音(Trill)的训练是提高歌手嗓音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两个不同音高的音有规律地、清晰地、均匀地颤动,而不是缺乏规则、稳定的随意抖动。练习“颤音”的手段是先用连音以正常的发音方法连一小节相距一个全音或半音音程的两个八分音符,然后,在下一小节加快到十六分音符来唱。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人物、声乐教育家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指出:“颤音因通过喉头的振动而产生,不应依靠胸部的动作”,“应该用慢的速度来学习灵活性。应该把所练的音程唱得清晰、明确。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应保持气息稳定……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他可以着手学习其他类型的灵活性,但他应牢记熟练地掌握发音的基本法则是掌握清晰和有把握的灵巧性的根本,这对于那些天生嗓音就很灵活和那些不很灵活的学生都适用。在学习灵活性中我要告诫学生,要非常小心和有节制。”

F.装饰音的训练。装饰音属于旋律范围,它既能增添旋律的色彩又能增加节奏的活力。唱好装饰音是花腔女高音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巧。装饰音的类型有多种,唱法也不尽相同。如回音(Turns):常见在主音的上方加上小二度:在本音上方开始的称“顺回音”,从本音下方开始的称“逆回音”,在本音上加符号的和在本音后加符号的唱法就不一样。装饰音还包括倚音、涟音、碎音和颤音。他们的训练重要的不是快捷而是准确、细致,且声音不宜粗重、浑浊。所以一开始要慢练,音要准,节奏要稳,随着技巧的进步再逐渐加快速度,唱得潇洒、轻巧和优雅。

掌握以上声音基本功,并从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多方面来协调统一、整体配合,方能胜任声乐作品中繁多的、复杂的各种技巧的快速乐句和高难度的花腔华彩乐段。除此以外,一个歌手良好的听觉、音准、节奏和音乐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从心理到技术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心,遵循科学的原则,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5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4

一、声乐艺术民族化必要性的思考

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在理论上早已得到确认,许多声乐人对此也早已达到共识。其实不仅是声乐艺术,一切文学艺术都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民族化的问题。对此,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早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①这里所说的“国家的特殊气质”,指的就是民族化特色。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得就更为明确:“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②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外来艺术亦如此。同志曾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③同志也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④

的确,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每一种艺术,都以各自独有的民族化特色为生命和灵魂。声乐艺术当然也毫不例外:意大利声乐的热情奔放、夸张外露;俄罗斯声乐的沉实厚重、雄浑洪大;德国声乐的含蓄严谨、细腻优美;法国声乐的浪漫秀丽、清新典雅;日本声乐的小巧精致、多愁善感;中国声乐的朴实自然、真挚亲切……无不以独具魅力的民族化特色独树一帜,各领。

二、声乐艺术民族化可行性的论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可行性,是以历史实践经验为基础与前提的。可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就是民族化成功的历史。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狭义的民族声乐指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创作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和方法,故民族声乐也叫做“民族唱法”。

民歌是民族声乐的基石和母体。五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情趣盎然、风格各异、优美动人的民歌,同时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唱法。其特点是简便自然,嗓音运用质朴,有许多唱法接近“原生态”,随意性较强。从发声的生理学视角考量,民歌唱法基本上运用纯真声演唱,即所谓“自然大本嗓”的唱法。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歌声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感情表达直接、亲切、自然。从共鸣腔体的视角考察,民族唱法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与口腔前上部振动较多,声音也靠前,因而显得开朗。其声音颤音幅度也比美声唱法小。从呼吸的视角考量,民族唱法讲究“气沉丹田”,呼吸部位较深,排气量较小,因此歌声灵巧、秀丽、纤细、高亢。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以民歌的演唱技巧与方法为基础,许多著名民族歌唱家,如才旦卓玛、德德玛、郭颂、李高柔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民族创作歌曲的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宋祖英、阎维文、刘斌、王宏伟、吕继宏等,也都如此。

同芭蕾舞的民族化、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一样,作为“洋品种”的美声唱法,也在我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许多美声歌唱家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出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例如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王霞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殷秀梅演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都被誉为“民族美声”的经典。最后要说到通俗唱法。同现代派戏剧、现代舞的民族化一样,中国的通俗唱法也走出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例如京剧演员出身的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霸王别姬》、花鼓戏演员出身的李谷一演唱的通俗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黄梅戏演员出身的吴琼演唱的许多通俗歌曲,也都被誉为“民族通俗”的经典。

由此可见,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势在必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声乐艺术民族化创造性的解读

声乐演唱同所有的艺术活动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要实现民族化,就必须以创造性作为艺术支撑。而“民族化”又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因此,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创造性,也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声乐演唱,首先要表现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表达民族感情。情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反应。情感体验与传达,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民族声乐演唱,也要表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如真挚、自然、亲合、中正、无私、厚道、老实、诚恳等真情。

三是创造艺术个性。个性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艺术成功的支点、亮点、动情点。声乐演唱的民族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个性化民族风格的创造与形成。个性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个性的体现。例如同是民族唱法,的端庄典雅、大气磅礴与宋祖英的清纯俏丽、明朗柔美的个性迥然有别;同是美声唱法,王霞的开阔舒展、挺拔辽阔与殷秀梅的真挚凝重、沉稳浑厚的个性泾渭分明;同是通俗唱法,李谷一的俏美动人、亲切感人与吴琼的纤细清新、细腻委婉的个性也各有千秋。总之,个性创造是声乐艺术民族化之魂。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既是一个重要课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理应引起广大声乐人的普遍关注与极大重视。而限于水平,笔者只能蜻蜓点水,管窥蠡测,不当之处,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伏尔泰.论史诗.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②赫尔岑.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5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各种不同的艺术,更是一种在不断完善中确定存在方式和创造力的意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洋文化,不仅蕴含民族特色,更具有当今时代特征。所谓古为今用就是民族声乐在审美、创造、演唱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同传统当代不一样的特色,当代的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中发展起来的,当代声乐中很多理论和特征也都是从传统声乐中汲取来的。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演唱形式和方法,要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把中西结合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声音的音色上还是听觉特征上,不仅要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还要体现出国外声乐的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体现在了和声、节奏、配乐等各个方便。现如今,我国声乐艺术已经成为戏曲艺术和西洋美声艺术相融合的一种形式,各种声乐艺术在声乐舞台上都充分的体现到处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美学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音乐的审美思想,展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创造能力。

二、现代性美学特征

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中,社会上的任何事物其实都具有自己的现代性特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现代性的概念自然也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声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社会学的某些性质,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逐渐变更的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自然就是人为意志。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美学是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与社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利用社会关系可以对音乐的本质进行解读,从而揭开时代的本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外音乐对国内音乐的冲击和影响,使多元化的音乐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音乐也必然要走向世界。当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开始出现电子音乐等抽象音乐时,声乐艺术就被赋予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在中国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时尚的辨证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国音乐中包含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气息,这些因素也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的本质所在。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因素中,主要包括了传统的演唱、审美和表演等,时尚气息总体上保持紧密联系。

三、总结

声乐艺术论文范文6

1.教育功能

声乐艺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真实的生活感受,是对社会生活做出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评价的艺术化表现。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也主要体现于此。这些评价融入到声乐作品中,在人们中间传唱扩散,其中的感受一旦被认可,就对传唱者和听众产生了教育和影响。声乐作品的这一教育作用在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如时代的多数红色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三大纪律八项主义》等口号式的歌曲,教育目的尤为突出。这些歌曲在革命队伍中传唱,旋律铿锵,歌词规整,并将革命的纪律、要求潜移默化的传输给每一位战士,传唱起来朗朗上口,使得战士们在革命工作中更加精神振奋,纪律严明。如20世纪80年代的《众人划桨开大船》宣扬的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内涵。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歌曲也是屡见不鲜。如谭晶在汶川救灾过程中慰问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也是极大的鼓舞了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要勇于抗争永不放弃的英勇精神。再有为呼唤世界和平所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表现伦理亲情的《常回家看看》,表达军民情谊的《十送红军》等。这些歌曲立意深远,主题旋律积极鲜明,在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净化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精神道德风貌,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的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我对声乐艺术中此项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是参照了河南大学王思琦教授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一书。作者认为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即人们可以通过感受流行音乐来认识社会生活,体验人的情感,同时也认识了作品及创作者的感情趋向。声乐艺术的此项功能则更甚之一般音乐的叙述往往是象征性的,抽象的模拟和暗示。它的认识功能就相对弱一些,如一些器乐作品或纯音乐作品,我们在欣赏时就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欣赏能力(平静的心态,细腻的艺术认同感)才能达到认识的功效。声乐由语言和旋律结合组成,是人类语言心声的艺术化表达。这种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会更直接,更通俗化,认识功能也会大大增强。尤其一些优秀的声乐作品,其音乐旋律细腻深刻,情感变化丰富,加之歌词常由诗词组成,或优雅含蓄,或豪迈磅礴,或无私深沉。再加之歌唱家声情并茂的倾情演唱。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油然而生,这样的作品所引起的激情和认同感是强烈的,是身心的共通,是精神的升华,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使命感和精神信仰。所以它的认识功能是强大的。不同的声乐作品表达的是创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声乐作品弘扬的是不同的道德精神,价值观念。这些丰富的声乐作品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情感。热爱歌唱艺术的人们大都了解,欣赏声乐作品和自己亲自演唱声乐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欣赏作品时人们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人们在被动的观察来自外界的情感变化,而当歌者亲自演唱作品时,作品本身的情感深意,加上作者的自我消化创作演唱,意义则会更加深刻,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所以声乐艺术也是一项很好的促进人们去感受真情,并学会表达真情的艺术活动。这种诗歌舞三者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培养人类良好的思想情操,增强人们情感表达和沟通的最有效方式。

3.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