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物流金融;模式;发展现状;发展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二)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企业提供传递实物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2.垫付贷款业务

发货人(供应商)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送货,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提货人(借款企业)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全部货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发货人结清货款,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3.仓单质押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是指融资方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的仓储中心,并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金融机构依据质押仓单向融资方提供用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型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二、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典型业务模式

(一)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1.银行方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1999年开始涉足、探索、尝试货押和票据业务;2001年正式出台动产与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管理办法;2004年推出了“贴现”;2005年“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实现战略转型;2006年开始整合全链条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推出了“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品牌。

2.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中国诚通集团(CCT)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CMST)是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自1999年起,CMST开始了仓单质押业务。凭借自身以及母公司中国诚通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尤其是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的仓库网络的独有优势,通过10多年实践,已探索出了多种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模式。

3.物流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二)典型的几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1.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例

诚通旗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主要利用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目前,中储已与20家银行签署了总对总框架协议,合作开展金融物流业务,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奥地利中央银行等。

除了目前大多数物流公司和银行都在操作的动产监管业务外,中储还提出了金融物流业务创新模式,将原有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供应链模式等融入其中,并逐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对于中储而言,其物流金融业务已经相当成熟,而且这些业务都非常好顺应了社会对物流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从静态质押到动产质押业务的跨越,为我国物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以宏兴建材企业为例

宏兴建材企业,主营建材业务,采购款占用了公司的大量资金,同时账面上有数额巨大的建材存货,存货占有资金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由于企业经营扩张,流动资金吃紧。

宏兴建材企业在无奈之下,邀请鼎兴物流咨询公司前来为公司诊断,鼎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引入万通物流公司作为质押物监管方,为宏兴建材打开了通往银行的快速融资通道。万通物流将该公司的建材存货作为质押物向招商银行取得融资,委托符合招商银行准入条件万通物流公司进行监管,招商银行根据融资金额和质押率为宏兴融资。同时,万通物流公司负责建材质押的全程监控,而监控的建材正是向招商银行贷款的质押物,这就解决了采购款资金问题。

三、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

传统的静态质押监管是指这批货物质押后不再变动,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发货,客户的货物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很多企业都要不断的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和生产,客户的实际贸易和生产过程因为融资而被打断。因此,物流金融企业为了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动态质押监管。

(二)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

最初对物流金融服务有大量需求的客户主要是有足够固定资产以便获得银行贷款的流通型贸易商,随着物流金融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大为改观,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所以也开始参与到享受物流金融的服务行列。

(三)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

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物流金融的实施者正在从三方物流发展到四方物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融通商、保兑商与物流相结合的形式,是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同时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明显。

(四)从自有仓库向库外仓库发展

这一趋势是指在物流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流金融企业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于是将非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外包给专业从事仓库监管的企业。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监管服务,另一方面使物流金融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参考文献:

[1]黄湘民,陈雪松.中国物流金融研究、实践现状及进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56.

[2]莫智力,邵丹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8(8):13-16.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物流科技,2008(1):23.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 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道:“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金融风险的内涵。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之中,金融活动又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金融风险存在的空间非常广。另外,金融风险的形成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风险的成因,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影响损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风险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1)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率蕴含着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机构,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是一个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自有资本比率较低。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因而其抗风险能力就更差。(2)金融创新工具的高杠杆率潜藏着金融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大和银行被驱逐出美国金融市场就是例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高收益的诱惑下,金融企业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证金交易,其特点是“以小博大”,在给交易者带来获取高额利润机会的同时,酝酿着巨大的风险。(3)金融活动的虚拟性潜伏着金融风险。定义虚拟经济,金融总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称作为虚拟,就是因为他自身“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运动特征,使它的价格常常与其赖以产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去万里。在我国出现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现的海南房地产热,大量的银行资金被投入海南房地产。随着泡沫的破灭,银行资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风险产生的外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金融业已成为国家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核心和纽带。金融风险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为: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失败,也会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金融风险的产生。银行自由资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资金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的呆坏账大量增加,准备金不足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遭到破坏,严重会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引起连锁性、社会性的风险事故。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1994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和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90年代以后,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巴塞尔资本协议》随之诞生,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的里程碑。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与发展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物流;物流金融;物流银行;资本模式

面临日益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一场在物流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伴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国内金融行业的成熟,将物流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物流金融,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发展,这将是我国的物流产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最佳契机,也是物流企业规模向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物流金融的分析

1.物流金融的背景与现状

1.1物流与金融的脱节

物流和金融的脱节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脱节。首先,我国以“物流”命名的企业有73万多家,除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外,其余的均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金融意识较差,金融管理部门控制能力弱,企业闲余资金的合理利用率差,多数物流企业的利润依靠物流运输的收益,从而难以规避金融风险,使得企业步履维艰。其次,金融机构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支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繁琐,针对物流业务的金融产品屈指可数,金融部门对物流行业重视程度低。最后,物流与金融的脱节,不是两个部门的脱节,而是社会两个最重要的职能部门的相互背离。物流是社会的可见性资源的移动,而金融是社会看不见资源的流动,物流与金融的脱节,势必会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物流企业内部强化的需要

物流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必须了解市场规则和游戏。而市场经济要求资金的最合理和最大化的利用,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实力,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在会计核算,监督上做好基本功,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展。如今,不少物流企业不单引进物流方面的人才,而且还大量引进金融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内部强化的意义。

1.3金融机构创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行业也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成熟,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相同的条件改革创新。而物流行业在证券、保险、期货等上却处在相对的空白期,面对如此大的一份蛋糕,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会轻易放过,要想获得市场,金融机构必须在业务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获得较好的收益,取得市场优势。

总而言之,物流金融就是在新时期,新的创新下,物流企业在满足企业内部强化基础上的一种物流和金融紧密相关联的各项金融业务的总称。

2.物流金融的模式与分析

2.1物流银行

所谓的物流银行,又称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的银行,是指银行在满足市场稳定性,流通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以符合抵押要求的相关物流商品为信用质押,通过银行的审核和监督,开展向有信用的物流客户提供信贷、担保、结算等中间业务的一种综合性质的银行。

2.1.1物流银行信贷担保

银行在放贷过程中都践行“谨慎安全”的原则,往往把资金投放给信用条件好,收益稳定且具有良好名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像物流行业这类高成长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往往力不从心。物流银行就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与传统银行相比,物流银行有以下先天的优势:

第一,在资产抵押方面,更具灵活性,无论是有形、无形资产,还是流动、固定资产,都采取合理评估。现代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都拥有大型的仓储仓库,搬运的机械,运输车辆设备以及办公场所和相应的财产,这都可以增加贷款时企业的资产信用,不少企业还拥有保税区业务,港口场地,进出口报货单证等无形资产,企业将其作为资产抵押或者担保,其融资额度也必将增加。

第二,在信贷投放上,物流银行采取了公摊风险和合作收益的原则。所谓的公摊风险,也称优而则其选,是指银行客户必须把会计核算与财务审核的数据反馈给物流银行,银行控制企业在风险业务上的资金使用,而在具有高速成长的业务上,会扩大其原有的资金投放,将风险与企业公摊承受,从侧面减少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收入。而合作收益,是指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物流银行将企业业务中的订单、生产、供应、储存、运输、服务等活动视为一种与资金业务相关的互动系统,银行会利用其手上的信息管理技术,为每一环节提供资金的支持,使企业业务更加规范,资金使用更加合理,也就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第三,在风险控制上,企业的日常的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决策,也会出现很多的诚信问题,信贷担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诚信的金融交易。物流银行在坏账准备,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业务处理上,会产生很多的信用问题,这是因为行业的革新是机遇与风险并行的,在风险控制上,企业需要创新和挑战,更需要资金支持,物流银行就很好的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2.1.2物流银行结算

银行与企业的结算,是企业日常成本计算的依据,也是企业资金核对的保证。中小企业对于票据和资金的结转管理都比较薄弱,如果需要清算结算,而资金又很紧张,银行的结算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银行在服务上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采取现代的结算支付手段,开展网上银行结算业务。物流业务是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其复杂性、变化性和不可预见性使企业的结算业务遇到很大的调整。而物流银行开展现代结算业务,可以有效监督结算双方的经济行为,监督企业的应收,预收账目,为企业的资金保驾护航,由于采取现代的结算方式,同时为企业和客户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社会效益。

2.1.3物流银行中间业务

如今的银行的收益不单是存贷之间的利率差,而更多的是中间业务的收入,也就是银行的服务。现在的银行采取了全面撒网的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服务,往往是服务项目众多,但是收益不如预期。物流银行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无论是企业的物流部门,还是专门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银行都是立足于物流方面,开展金融政策的解读,金融理财投资和特色业务服务。广东发展银行在这方面是开拓者,利用珠三角的有利环境和众多的物流企业,开展了形势多样的服务,无论企业大小,广发行都为其定制特色的业务,讨论合作事宜。广发行利用自己的营业网点和区域内众多的物流园,点对点服务,获得了双赢的局面,对物流银行很有启发意义。

2.2物流金融仓库

物流金融仓储金是指:生产经营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企业的仓储中心并据此获得协作银行的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分阶段还款。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从而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其实质是物流企业提供货物的存放与保管、信息增值等中介服务,将银行不愿接受的信用资产转变成其乐意接受的质押品,获得像物流银行般得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仓库的新模式,对于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为那些有保管实力的物流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担保模式

2.3物流金融的资本模式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市场,这就要求企业要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为企业、社会、国家创造最大化的资本收入和最安全的收益保障,为股东和所有者的合理权利服务。物流金融的资本模式在我国现行的一般有三大类:物流金融证券、物流金融基金、物流金融保险。

2.3.1 物流金融证券

资本市场最好的融资方式就是发行股票,进行上市。在我国的主板市场上,涉及物流行业的运输物流股票有78只,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比如港口运输类,大型仓储类、公路铁路类、运输投资类的企业。在相对灵活的中小板上,物流相关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发行物流金融证券,是不少有实力的物流企业的最佳选择,也是物流企业所进行的高端竞争之一。

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的同时,也是企业自我提高的途径。因为企业在发行IPO的时候,有着严格的资质审核,企业必须整合利润收入和经济资源,完善企业的经营结构,建立顺畅的董事会制度以及独立的会计审核,并且要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这些都是不少企业所欠缺的。在国内,顺丰是物流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之一,但是在发行上市这个问题上,其总裁王卫却提出暂不考虑上市,这就是国内不少物流企业融资时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自己的心血企业上市后就需懂事会共同经营决策,另一方想要做强做大自己的企业就必须上市融资。

面对这样的境地,国家证监会应对物流企业在股票上市适当放宽限制条件,鼓励企业规范上市。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的努力,物流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融资体系,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尽快建立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给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2.3.2 物流金融基金

基金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一种有效的投资和融资模式,能为社会、企业和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利润收入同时,最大程度的做到专业化和风险规避化。因为基金是通过专业人员的利用金融知识对资金的管理和投资,具有共担风险,分享收益的特征。

物流企业的基金模式有三种。第一种,物流企业如果拥有闲余的资金而没有专业的投资规划部门时,可以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基金公司,为企业资金提供合理的投资规划方案,还可以利用资金建立起企业自身的基金公司,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设立公募基金,进行专业的金融投资。第二种,大型基金公司和物流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为物流企业设立专项的基金,吸引投资者,面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资金可以支持物流企业开展创新业务,开拓市场。第三种,私募基金,这是一种不面向公众的基金,也是一种高风险的基金,又称风险基金,这和物流企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的行业特性密切相关,企业的发展决定了私募基金的收益,所以私募成为不少企业的一种冒险而又创新的挑战。

2.3.3 物流金融保险

保险是金融领域中的金钥匙,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国内的物流保险中,主要是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但是作者认为,物流金融保险仍为一片新的大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物流的服务性质是多功能、全方面的,其增值的第三方服务较多,供应链控制因素复杂,质量难以控制,运营风险也随之加大,传统的车险和货险早巳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需求。物流公司迫切需要专业的物流险种,为其分担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所承担的运输压力。因此,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开设长途、短途、地面、航空、航运、固定区域运输和国际运输等不同情况的更为细化的保险模式。

物流专业险种的开设,能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利润源泉,也能为物流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是行业间双赢的局面。

2.4物流金融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金融创新是指变革现存的金融体制或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得现有体制和工具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创新可以是制度的、技术的、工具的,甚至是理念和构想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成熟,金融创新成为国家新的进步手段,也成为物流行业内的竞争的制高点。

物联网的提出与发展,新的电子商务格局的转变,电子技术(GPS、NFC)等智能科技在物流发展中的使用,物流金融创新的局面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企业只有紧紧跟随创新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节奏,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成就物流金融的一番新事业。

二、物流金融的作用及意义

UPS中国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代表陈学淳曾表示,未来物流业的决胜点在于金融服务。他认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目前,国际四大物流巨头在海外也均已涉足物流金融领域。物流金融已成为物流企业和金融部门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各自新的利润源泉。发展物流金融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物流金融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并成为拓宽金融服务领域的新渠道,在增加了金融服务项目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

第二,物流金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资金和安全的保障。

第三,物流金融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为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信用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为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提供了市场信息依据,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物流金融有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为物流开展的增值服务,并降低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成为中小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企业可以拓展服务领域,有助于积极争取客户,赢得市场份额,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的领域中都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新时期以来,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前进的动力。物流金融对于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中国的物流金融正处在蓬勃发展向上时期,这是中国物流金融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国家法律政策逐渐扶持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风险和机遇是共存的,物流金融还有许多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克服解决。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理论的梳理,介绍了物流金融背景和现状,并着重分析了物流金融的几种现代资本模式,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规划方案,同时为商业银行从事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一些运作思路。希望中国的物流金融能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茂海. 新时期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探讨[J].当代经济,2010(9).

[2]左雪莲. 物流金融风险规避途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1(11).

[3]刘华,曾小贵,程海峰.物流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1).

[4]马辉.基于物流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5]王传松. 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11).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4

摘 要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范围十分狭窄,选择融资方式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问题则更加突出。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在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的融资效果是不一样的,受规模不大、资金短缺的限制,中小企业有必要对各融资方式进行透彻分析,在最优状况下选择对其自身最适宜的融资方式。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

融资方式,是指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对资金筹集的方式、途径和渠道。实质上,融资方式是一种资金转移的形式,即资金从盈余部门向亏损部门转化的形式。目前,众多专家和学者对融资方式的研究大都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方面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的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源融资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流方向。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从内部筹集资金的过程。内源融资不利用外部资金,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与此同时,内源融资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或股利,其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其它各种融资方式,因此,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内源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只有当资金需求数量远远超过了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时,企业才会考虑内源融资以外的融资方式。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并将其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对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集中性的特点,能使企业在较短时期内获得大量资金。在当前经济日益复杂化和信用化的进程中,外源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资本的主要渠道。

外源融资最基本的融资方式就是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企业进行债务融资,需要定期向对方支付利息,且到期需要归还,银行贷款、债券、商业票据以及租赁都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股权融资是指企业以稀释控股权为代价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对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没有到期还本的义务,也不需要支付利息,在企业有充足的盈余和现金时,向股东发放一定的股利。股权融资的具体方式有优先股、普通股。

二、融资风险评估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

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风险是不一样的,反过来,风险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所以有必要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风险进行分析说明。由于内源融资是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无需承担融资风险。对此,本文仅对外源融资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1.债权性融资的风险评估

企业采用债权性融资方式时,最直接的一个经济后果就是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这无疑会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一旦企业没有能力支付利息或归还本金,企业将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甚至会引发破产的可能。可以说,债权性融资使企业不仅要面临经营风险,同时还要承担起财务风险。随着财务风险的加大,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便会要求企业为增加的风险采取一定的保全措施,如提高利息支付、限制债权资金的使用情况等等,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过多的约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股权性融资的风险评估

若企业采用股权性融资方式时,企业无须承担到期偿还本金的压力,可以无限期使用获取的资金。另外,股权性融资方式免除了企业支付利息的义务,企业不会出现因清偿能力不足而产生融资风险的情况。企业在使用资金时,由于通过股权性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可以当成企业自有资金,不会受到众多约束,也没有额外的使用成本,这可以使得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相较于债权性融资,股权性融资只需承担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较小,因此,综合起来看,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时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整体上小于债权性融资。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分析

2011年上半年,频频曝出因央行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小企业停产或者半停产,甚至出现大规模扎堆倒闭的消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可忽视。比如,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居多的浙江温州,上半年的信贷形势不容乐观。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新增贷款投放总额为238.28亿元,相当于2010年同期投放量的66.5%。同时,作为我国中小企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区域珠三角地区,受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人民币升值、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整体盈利下滑的趋势,大量中小企业已经或正在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而外向型中小企业却首当其冲。

另外,根据2007年世界银行下属的一个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源于内源融资和内部留存收益(资本和留存收益分别占30%和26%),向银行贷款的比例约占20%左右,以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为代表的外部融资不到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限制了融资渠道

“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源于内源融资”和“向银行贷款的比例约占20%左右”,这充分地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基本上只有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两种形式,而内源融资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是,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单纯靠内部融资会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偏低

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认识到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强度,但由于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还是不能满足大型商业银行较高的放贷条件(例如企业经营运作状况的硬性指标和用于抵押或担保的资产金额的要求),所以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来讲是难以获得的。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对外部变化的承受能力是比较低的,政府对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微弱调整就会对中小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当政府在2007年11月份做出实行信贷紧缩这一较大的政策调整后,特别是近一年时间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就变得更加得困难。

3.创业板融资企业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2009年11月份推出创业板以来的情况来看,创业板的股票是比较受资金的追捧的,说明中小企业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地融入资金,但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太少,整个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4.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成本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主要包括基准利息和在此之上的浮动部分,这个波动一般是在20%以上;担保费用,一般来讲,每年的费用是占借款总金额的3%;评估抵押物的登记费用,这部分金额一般占总融资成本额的20%;用于防范风险的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放款的同时,会以提前扣除贷款利息为名扣除一部分的贷款本金,所以中小企业在贷款的行为中实际得到的金额一般只是贷款本金的80%。由此可以看出,较高的融资成本也会降低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积极性。

四、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

从上一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分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倾向于外部融资。但是,面对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中小企业在选择外部融资方式时会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使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大打折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门,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其融资能力并不完全匹配,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扶持力度。

1.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

中小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难以达到一般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国家应该尽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体系,适当放宽中小企业上市条件,调整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发行上市门槛,在评估企业资本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成长潜力的考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成功融资,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设立“绿色通道”――推出创业板。

除此以外,可转换债券的运用也可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可转换债券更是一种集股票和债券优点于一身的融资工具,国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在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的初期,信用担保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信用担保机构熟悉中小企业的状况并向其提供担保,这就减缓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还贷困难的担心,从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快信用担保立法,明确担保行业的监管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担保机构以及其担保行为,明确担保行业的行业准入和行业管理办法,使担保机构建立以后按设立的章程运作,使担保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担保功能;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等等。

3.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向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4.政府直接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成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成立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公司,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尤其是在没有建立关系型融资时,便于中小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融资方式,减少融资的盲目性,提高融资效率;政府在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以提高融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卓瑜,祁西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02.

[2]罗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04.

[3]丁凯.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财务与金融.2010.02.

[4]王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之我见.经济师.2010.02.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范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金融沟通的加强,金融保险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受到不小的压力,在这一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需求,改变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促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本校2009、2010、2011届毕业生就就业率、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跟踪调查。

1、就业率分析

本校金融保险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较高,都超过了90%,尤其是今年更是超过95%,这也超过了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此可见,本校金融保险专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就业方向分析

通过对2009、2010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跟踪分析来看,80%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金融保险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了其他行业工作,这也是正常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公司,从事保险咨询、保险的、保险策划、信息分析和理财服务等工作。

3、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本校初步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状况,并结合保险公司的反馈和毕业生的座谈会,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本校毕业生保险基础知识较扎实,工作踏实,能安心保险一线工作,但有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欠佳,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大多数保险金融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为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提供了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得不够好,高职教育特点没有明显突出自身的特点。

二、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1、金融人才数目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金融业并构与联合的浪潮推动下,不仅保险公司需要金融保险人才,而且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劳动民政部门也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在保险业的发展与拓展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惯例,开设一间保险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约80人,分公司约50人。而有专家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0%,可以说,中国保险业对金融保险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2、岗位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扩充、人员调整等引起管理系列、内勤系列、银行系列的人才需要。其他行业对金融保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需要;二是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以纪人的需求;三是邮政、货运、航空、汽车销售等部门需求保险兼业人才的;四是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人才的需求。

3、能力需求分析

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现代保险业需要的是保险与金融融合的多面型的人才,不仅要对保险知识了解掌握,同进还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从企业和各保险公司的反馈来看,各各企业除注重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那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上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保险实务类课程开设,注重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注重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供给、有需求,应当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我们却看到金融保险专业就业的双难矛盾: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的原因何在,我们从学校、教学、企业、学生四方面分析了内在原因。

1、从学校方面来看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培养出人才的类型,对于金融保险这一专业,学校没有及时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未做相应调整。同时,学校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相似性,对基础理论课程比较重视,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时代性,对目前一些比较重要的险种,如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重视不够。这种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保险的实务性,没有突出层次性,加之与本科院校雷同,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与本科生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2、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来看

教学手段上,尽管不少高职院校以多媒体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但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由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行业发展动态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强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难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试卷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从企业、公司方面来看

部分企业、公司只是关注当前市场份额,需要螺丝钉式人才,目光短视加上对保险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在就业市场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不如电脑、财会、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

4、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为主动,但是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对薪资、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希望到大中城市可沿海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希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而不愿意从事保险外勤工作。就业理念上的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加上心理素质不高,使得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错失良机。

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与就业协调发展方略

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适应市场,改变观念,丰富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手段,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p#分页标题#e#

1、端正就业择业观念,沟通信息,找准自身定位

(1)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在就业理念上有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如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就业趋势的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时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深对就业的认识。同时,可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制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以教学促进就业的目的。

(2)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校分析了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保险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群是各类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保险人或经纪人、证券及银行等相关行业金融保险方面的从业人员,并由此培养目标出发制定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找准自身定位

由培养目标和方案可以看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找准自身定位,不仅要注重基础,还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在意志上还要有一股子特别的“韧性”。

2、丰富人才培养内容,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竞争力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调查、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专业,面向应用,构建课程体系。首先,确定理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以下原则,要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既合理,又实用,特别要包括与金融保险行业知识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了加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入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次,根据金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由原来单一金融保险方向课程向多个方向延伸,如包括保险综合管理、保险营销、涉外保险等,注重培养多方面能力。

(2)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在构建了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后,课程内容上可以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要以培养应用、操作能力为中心,在结合一定的地方特点、行业特点,突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不忽视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为就业提供多方保证。同时,推行模块教学,对模式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高职特色,建立模块教学内容及体系。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除了不断整合,适应市场外,还要志时俱进。一方面,可以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校外的保险专业人士阐述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热点,接近专家。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选修课,适当引入外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

3、调整人才培养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1)改革教学方法

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还可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或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专题形式促进教学。

(2)培养职业精神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今天各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之一,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相关活动,有目的打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在工作压力较大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为就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发挥实践课程作用,拓展渠道,打造实用型人才

(1)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开展以下三方面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就金融保险专业而言,还可以和相亲保险公司联系,利用其软件,进行情景教学,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保险业务各环节、各技能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将实践二字在教育教学中很好落实。

(2)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