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例6篇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效率;生态足迹; 可持续交通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55-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8

如何将交通能源使用带来的经济和环境影响作为能源效率评价的重要因子,建立最客观、最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可持续交通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1]。生态效率是测度经济活动利用自然资源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由于强调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的统一,表达直观、方法综合且操作性强,近年来已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旅游等领域取得不少应用性研究成果[2-4]。交通生态效率(Transportat ion Ecoefficiency,TE)在国内外汽车共享服务、交通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也有一 些初步的研究[5-8]。但现有交通生态效率计算的是单位产出的交通工具终端能源使用效率[9,10],涉及交通活动形成的各种污染物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本文基于生态效率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交通运输业的资源消耗特征和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引入生态足迹方法对交通环境指标进行优化。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交通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及环境产生的影响,旨在为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等相关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1 交通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 Indicator,EI)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的比值[11](公式(1))。根据公式(1),交通生态效率指标地选取应涵盖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生命周期内所有经济价值、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但因计算目标的差异及环境影响指标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12]。因此,一般选取生态效率核算指标时,在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方面主要考虑交通建设投资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以交通经济总产出(TGDP)表示,不涵盖环境外部性影响的经济成本。交通环境影响指标方面主要考虑将自然作为资源来源和污染物的排放池,确定交通运输活动中自身消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及其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由于各种类型的环境影响无法直接叠加,在集成之前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赋予相应权重,但是赋权方法尚未达成共识[2]。

生态效率=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1)

生态足迹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该方法选用了吸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CO2所需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但很少关注同时排放的也有重 要环境影响的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13,14]。事实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引起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首要污染物[15]。本文认为污染生态 足迹不可忽视,参照优化的生态足迹模型将污染物进行合理转化纳入核算帐户[16],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

TEF=eF1×(A1+A3)+eF2×A2(2)

式中:TEF为总的交通生态足迹,是交通运输活动的能源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和污染物消纳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和[17,18]。A1是能源消耗用地生态足迹,计算提供化石燃料替代物甲醇和乙醇所占用的土地面积[19];A2是交通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包括铁路、公路、农村道路、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占用面积的总和;A3是交通污染消纳用地生态足迹,计算单位公顷林地的污染吸纳能力,将包括机动车尾气型污染[20]、船舶大气污染[21]、飞机排放及机场大气污染物[22,23]消纳部分转换为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占用[16];eF1为化石燃料地等价因子;eF2交通建设用地等价因子。为了分析交通能源消耗与交通污染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本文将能源消耗用地核算的化石燃料用地A1与污染核算的化石燃料用地A3分开计算和讨论。

丁?宇等:基于生态效率的深圳市交通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2 深圳市交通生态效率的计算

深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作为连接粤港两地的重要枢纽通道,在完善高速公 路网络、机场和港口建设方面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交通需求增长迅猛,交通发展面临着能 源短缺、土地资源的限制、灰霾污染等挑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0-2006年深圳市交通运输业相关数据,对相应年份的交通生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选取

本文所研究的交通工具以交通局统计为准,包括船舶、飞机、汽油轿车、轻型汽油车、中型汽油车、重型汽油车、柴油轿车、轻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和摩托车。深圳市交通生态效率计算所需要数据分为3类:①基础数据。包括交通经济产出水平、交通基本建设投资及更新改造投资、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交通建设用地总量、城市道路建设面积、飞机起降架次、各类道路交通工具运营里程及保有量等,这些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城市统计年鉴及交通发展年度报告。②标准数据。包括各种交通工具污染排放因子、均衡因子、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燃烧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等,数据来源于相关研究文献。③调查数据。包括出行方式、跨 境交通等。如调查资料数据与年鉴有误差,以年鉴为准;年鉴上没有的数据,采用相关调查数据估算[24]。

2.2 交通污染物及污染排放因子的选取

污染物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所选取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影响要远超过未选取的污染物项目;2)所选取的污染物项目之间在形成机理和污染影响上不存在明显重叠性;3)所选污染物为常见污染物且核算数据容易获得;4)所选污染物有较成熟的处理方式和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16]。

根据深圳市交通污染评价研究,选取目前深圳最主要的污染类型――灰霾污染(Haze),污染物主要来源是船舶和飞机产生的NOx和CO,机动车尾气产生的PM10 ,NOx,THC和CO[25]。考虑到污染排放足迹的假设、指标的科学性,污染物排放因子数据来自实验室监测或相关文献[20-23, 25-28](见表1)。

2.3 结果与分析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所得2000-2006年深圳市交通生态效率结果见表2

2.3.1 交通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

表2结果显示,交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至2006年上升了近2倍,上升幅度呈现波动的趋势,2000-2004年、2005-2006年增长速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如图1)。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经济价

表1 不同类型交通工具污染物排放因子

Tab.1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

污染物Pollutants飞机(Kg/架次)Aircraft船舶(g/MJ)Ships汽油轿车(g/km)Gasoline cars轻型汽油车(g/km)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中型汽油车(g/km)Mediumduty gasoline vehicles重型汽油车(g/km)Heavyduty gasoline vehicles柴油轿车(g/km)Diesel Cars轻型柴油车(g/km)Lightduty diesel vehicles重型柴油车(g/km)Heavyduty diesel vehicles摩托车(g/km)MotorcyclesPM10--2.42.22.21.62.42.92.21.6NOX8.11.82.42.54.85.31.41.511.50.1THC--0.85.24.57.21.73.53.91.8CO18.50.241.52.428.723.14.44.411.42.0

表2 深圳市交通生态效率计算结果

Tab.2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ransportation ecoefficiency

年份Year能源消耗用地生态足迹(万hm2)

Fossil energy land ecofootprint交通建设用地生态足迹(万hm2)Transportation land use ecofootprint污染消纳用地生态足迹(万hm2)Pollution land use ecofootprint总的交通生态足迹(万hm2)Total ecofootprint交通经济效益(亿元)Transportation economic benefits交通生态效率(万元/ hm2)Transportation ecoefficiency2000205.4970.60823.139253.20175.6740.2992001221.7480.64226.575274.95381.9820.2982002246.7480.73731.096307.694100.9670.3282003275.3660.74836.107344.716124.9990.3632004305.0910.77841.532383.463184.8720.4822005331.3400.79447.889419.374219.2810.5232006362.7710.80955.063461.884254.9110.552值和环境影响对生态效率增长的贡献和影响不同。2000-2004年经济价值增长速度显著上升且明显高于环境影响的增长速度,2004年经济价值增速达到48%,拉动交通生态效率提高33%;环境影响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对生态效率的变化影响不大。2005-2006年,经济价值增长速度趋于平稳,环境影响增长速度加快,与经济价值的差距明显减小,交通生态效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交通经济增长是 拉动深圳交通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在交通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消耗用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80%,明显高于污染消耗用地生态足迹及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并且能源消耗用地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与总生态足迹一致,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如表2、图2)。污染消纳用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11%左右,污染消耗用地生态足迹占能源用地生态足迹的比重由2000年占11%到2006年占15%,是生态效率评价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0.2%左右,受新增用地限制,变化幅度不大。因此,交通能源消耗及其排放的污染物是制约交通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图1 交通生态效率的变化

Fig.1 The variation of ecoefficiency2.3.2 生态效率的经济价值分析

图1表明经济效益提高对于交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 改善作用。交通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通过交通建设和投资引致的乘数效应来实现[29]。2000年以来交通建设投资总体有所提高,2000-2004年出现较大波动,经历了突降突增的变化,2003增幅接近3倍达到最高水平;其余年份波动不大,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交通投资的波动周期明显超前于经济效益的变化,这是因为交通运输业具有资本密集、投资周期长、沉没成本等特性,增加投资引致的乘数效应等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得以显现[30]。

分析交通建设与投资的各种驱动因素,最明显的因素之一就是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表3显示深圳市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和交通建设投资的变化规律相当一致。2000-2004年进出口贸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因素综合影响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2003年对香港、美国等主要地区的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规模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物资需要快速

图2 交通生态足迹的变化

Fig.2 The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表3 交通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Tab.3 The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n national economy

年份Year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交通建设投资增长速度(%)Growth rat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对外贸易增长率(%)Growth rate of foreign trade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GDP增长速度(%)Growth rate of GDP交通建设投资对GDP贡献率(%)Contribution rat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200041.064.326.802 187.4515.702.38 200135.14-14.47.312 482.4914.301.80 200230.51-13.227.142 969.5215.801.30 200385.14179.134.583 585.7219.203.02 200477.48-9.025.464 282.1417.302.30 2005127.1864.224.134 950.9015.103.26 2006171.9035.229.865 813.5616.603.76

及时运输,推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交通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接近2002年3倍,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31]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 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居民出行的机动化需求快速增长,2000-2006年居民汽车拥有量和机动化出行量同比增长均在20%左右[32],机动化增长对道路设施产生巨大的需求,道路建设长度增长了近4倍[31]。但是新建道路增加容量有限,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间越来越不平衡。

深港生活圈间紧密的联系对交通建设与投资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深港从“前店后厂”的传统方式,逐渐转变为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相融互动的新型经济和空间一体化格局。2004年以来,深港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休闲、公干、探亲等为目的的跨境人员达1.5亿,占全国总量的54.6%[33]。深港自由往来的前提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海港、空港、铁路场站、公路场站和各类口岸等为依托,水运、民航、铁路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相衔接,为深港合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跨境设施。

第三是城市空间的拓展。深圳市建成区2000年仅有330.5 km2,城市土地以外延式 扩展,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719.8 km2[31]。随着住房市场开发逐渐由特区内转移到关外,中心城通过土地使用性质置换,就业岗位越来越多,以工作为出行目的以小汽车为通勤交通工具的“潮汐式”交通流快速增长,占机动化出行方式的40.5%,由此带来的跨界线交通饱和度超过0.9[32]。因此,交通建设与投资为适应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集中在发展公共交通、交通瓶颈的枢纽、路段、路口改造及特区外道路的新建。但是由于交通设施建设周期长、公共交通的社会性等特性,公共交通和更新改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有限且缓慢的。

2.3.3 生态效率的环境影响分析

图2表明,交通占用的各种资源对环境的压力都有一定的波动,先后于2000-2002年、2002-2005年、2006年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能源类型、交通方式、出行方式、政策等因素是影响生态足迹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

与能源用地相关的计算项目是用电量、汽油和柴油的油耗量。不同能源类型的污染排放系数有较大差异,电力和燃气的排放系数相对较小,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相对较大[4]。但是深圳市目前能源消耗方式以石油为主,交通运输业年均油耗增长10%,而全市加油站设施发展相对缓慢,现状加油站点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加油需求。同时,燃烧所排放的NOx、CO等污染物是深圳市灰霾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交通能源消耗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供需矛盾的压力,对电力、天然气需求极为迫切。

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生态足迹变化加以比较(见表4),道路运输产生的环境压力 最大,占总生态足迹的95%左右;水上运输和民用航空相比较而言占总生态足迹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增长幅度较大,是不容忽视的交通环境影响因素之一。根据能源表现形式不同,进一步对汽油和柴油两种不同能源消耗方式下机动车所消耗生态资源量加以考察,以每种交通工具生态足迹占总污染生态足迹的比例表示,结果如表5所示,重型柴油车和汽油轿车对交通环境压力的影响较大,两者消耗80%左右生态资源量。汽油轿车对环境影响的压力逐年增加。而重型柴油车对环境压力呈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其他交通工具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处于较低水平,变化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小汽车及重型柴油车是交通生态足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交通生态足迹的波动性变化是不同政策下交通需求与环境保护博弈的结果。 近年来深圳市交通环境管理力

表4 按污染物来源各种交通方式生态足迹的变化单位:%

Tab.4 The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pollutant sourcesUnit:percent

年份Year污染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比重

Proportion of pollution land use ecofootprint in total ecofootprint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

Annual average rate of ecofootprint道路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道路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200090.641.387.98---200191.561.297.1616.017.263.00200292.521.186.3018.267.033.01200393.331.085.5917.117.053.01200493.991.015.0115.847.043.01200594.590.944.4716.057.073.01200694.890.914.2015.3411.968.00

表5 各类机动车生态足迹所占比例的变化单位:%

Tab.5 The variation of motor vehicl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roportionUnit:percent

年份Year汽油轿车Gasoline cars轻型汽油车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中型汽油车Mediumduty gasoline vehicles重型汽油车Heavyduty gasoline vehicles柴油轿车Diesel Cars轻型柴油车Lightduty diesel vehicles重型柴油车Heavyduty diesel vehicles摩托车Motorcycles200043.044.261.821.980.679.1329.040.69200144.404.221.751.860.668.9329.050.68200245.914.171.671.740.648.7129.020.66200347.304.111.591.620.638.4928.940.64200448.114.091.541.520.618.3629.130.63200549.904.071.481.420.608.2028.320.61200651.174.011.411.320.587.8527.970.58

度不断加强,2003年试行欧Ⅲ燃油标准及2006年的《交通污染治理白皮书》等政策对推动需求逐步趋向燃油经济性汽车的结构转变,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柴油车等带来的生态足迹变化较为显著。但是 经济快速增长引致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和机场客运量的显著提高,私人化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及交通设施供给增长受限制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及公共交通可达性、吸引力下降,使 得环境压力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考虑交通环境污染对生态效率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引入污染生态足迹指标,构建反映城市交通的生态效率模型。尽管目前对交通生态效率分析方法还在发展过程中,但其较为科学的概念内涵、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工具;亦有助于从城市或区域尺度上考察交通运输活动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拉动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圳市生 态效率的实证分析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总体上深圳交通生态效率有所提高,生态效率增长的特点是建设投资拉动。交通运输业投入能够减缓交通供需矛盾,带来高速的交通经济增长,应成为今后投资的重点。同时,高速的投资增长也带来交通需求增长迅猛,交通运输业发展对设施不足、能源短缺、排放污染等外部效应显现的不适应将越来越明显。重型柴油车、汽油轿车与公共交通对生态效率分别具有减缓和促进作用[24],因此,从交通发展高效流动的需求角度理解交通生态效率的矛盾之所在,提高绿色交通方式和可替代能源投入,增强轿车和船舶燃油效率的技术研发及推广,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推动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对提高交通生态效率具有长远的意义。

目前生态效率的计算,由于数据收集和方法方面的局限性,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资源占用方式在不同时空尺度的比较研究尚未解决。另外,在交通生态效率的经济价值分析中,在交通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估缺乏定量参考依据。但是,交通运输业对城市发展具有资本密集和公共效益的特性,其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交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应成为今后研究方向之一,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曾辉老师的悉心指导及循环经济实验室杨磊、马振邦、路旭、曾祥坤四位博士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rcio DAgosto &Suzana Kahn Ribeiro.Ecoefficiency management program (EEMP):a model for road fleet operation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04,9(6):497-511.

[2]吕彬,杨建新.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J].生态学报,2006,26(11):3898-3906.[Lv Bin,Yang Jianxin.Review of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coefficienc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3(11):3898-3906.]

[3]王震,石磊,刘晶茹等.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21-126.[Wang Zhen,Shi Lei,Liu Jingru,et al.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Ecoefficiency Analysis on Regional Industr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6):121-126.]

[4],杨桂华,郑彪等.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J].生态学报,2008,28(5):2207-2219.[Li Peng,Yang Guihua,Zheng Biao,et al.GHG Emis sionbased Ecoefficiency Study on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s in ShangriLa,Yunnan Province,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5):2207-2219.]

[5]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coefficiency in Transport.Workshop Report and Background Paper[R].OECD,Paris,1997.

[6]梁勇,成升魁,闵庆文.城市交通生态占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3):484-488.[Liang Yong,Cheng Shengkui,Min Qingwen.Ecolog ical Footpri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ity[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3):484-488.]

[7]夏凯旋,何明升,张华.北京市发展汽车共享服务的经济生态效率及其可行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2):64-70.[Xia Kaixuan,He Mingsheng,Zhang Hua.The Economic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Car Sharing Service and the Feasibility to Implement the Service in Beijing[J].China Soft Science, 2006,(12):64-70.]

[8]李艳梅,张雷,杨涛.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55-57.[Li Yanmei,Zhang Lei,Yang Tao.Study on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ach[J].Productivity Research, 2007,(1):55-57.]

[9]Poulton M L. Fuel Efficient Car Technology[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Ashurst Lodge, Ashurst,Southampton,1997.

[10]吴华清,张本照.生态效率:一种资源定价的新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9):50-51.[WU Huaqing,ZHANG Benzhao.Ecoefficiency:A New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Pricing[J].Price:Theory&Practice, 2008,(9):50-51.]

[11]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6,16(5):1-6.[Zhu Dajian,Qiu Shoufeng.Ecoefficiency as the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of Circular Econom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5):1-6.]

[12]Lucas Reijnders. The Factor X Debate:Setting Targets for Ecoefficienc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8,2(1): 13-22.

[13]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0.[Wang Shuhua,Mao Hanying,Wang Zhongjing.Progress in Rea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 Over the World[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6):776-780.]

[14]周伟,曾云英.有关生态足迹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的争论[J].生态经济,2005,(11):3 0-33.[Zhou Wei,Zeng Yunying.The Debate on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logical Economy, 2005,(11):30-33.]

[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Centerfor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Exchange. China Urban Air Pollution Control[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1.]

[16]白钰,曾辉,魏建兵等.基于环境污染帐户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优化―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8):1789-1796.[Bai Yu,Zeng Hui,Wei Jianbing ,et al.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ounts: A Case Study in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19(8):1789-1796.]

[17]李丽平,田春秀,国冬梅.生态效率―OECD全新环境管理经验[J].环境科学动态,2000,(1):33-36.[Li Liping,Tian Chunxiu,Guo Dongmei.Ecoefficiency:New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OECD[J].Environmental Science Trends, 2000,(1):33-36.]

[18]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1-103.[Zhou Guomei,Peng Hao,Cao Fengzhong.Circular Economy and I ndustrial Ecoefficiency Indicator System[J].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 2003,16(6):201-103.]

[19]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与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618-625.[Xiong Deguo,Xian Xuefu,Jiang Yongdong.Disc ussion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pplied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3,22(6):618-625.]

[20]余艳春,虞明远.我国公路营运汽车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及预测[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6):154-158. [Yu Yanchun,Yu Mingyuan.Estimation and Forecast of Forhire Motor Vehicle Emission Volume[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25(6):154-158.]

[21]蔡薇.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量的计算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28(4):485-487.[Cai Wei.Calculating Methods for Ship Air Pollutant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Engineering),2004,28(4):485-487.]

[22]蔡君仪.飞机排放及机场污染物测定方法和仿真技术研究[J].飞行试验,1993,9(1):37-41.[Cai Junyi.Study on Detemination Method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Ai rcraft Emissions and Airport Pollution[J].Aviation Test,1993,9(1):37-41.]

[23]冯少英.机场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以广州白云机场为例[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17(3):11-13.[Feng Shaoying.Evaluation on Airport Air Pollution of Baiyun Airport in Guangzhou[J].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2004,17(3):11-13.]

[24]孙鹏,王青,刘建兴等.沈阳市交通生态效率与环境压力[J].生态学杂志,2007,26(12):2107-2110.[Sun Peng,Wang Qing,Liu Jianxing,et al.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Urban Traffic in Shenyang City[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7,26(12):2107-2110.]

[25]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灰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控制对策[R].深圳,环境保护局, 2007,10.[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zhen.The Cause and Control Measure of Haze[R].Shenzhe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7,10.]

[26]王伯光,张远航,吴政奇等.广州市机动车排放因子隧道测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4):13-16.[Wang Boguang,Zhang Yuanhang,Wu Zhengqi, et al.Tunnel Tes t for Motor Vehicle Emission Factors in Guangzhou[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1,14(4):13-16.]

[27]罗澍,何龙,陈嘉晔等.建立深圳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因子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0,16(8):7-12.[Luo Shu,He Long,Chen Jiaye,et al.Elementary Research on Es tablishing NOx Discharge Factor for Automotive in Shenzhen[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00,16(8):7-12.]

[28]邓顺熙,陈洁,李百川.中国城市道路机动车CO、HC和NOx排放因子的测定[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1):82-85.[Deng Shunxi,Chen Jie,Li Baichuan.Emission factors o f CO,HC and NOx from Motor Vehicles on Urban Main Road in China[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0,20(1):82-85.]

[29]刘南,周庆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定量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5):150-155.[Liu Nan,Zhou Qingmi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on National Economy[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23(5):150-155.]

[30]王江,王镜.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特性分析[J].政策论坛,2008,(4):37-40.[Wang Jiang,Wang Jing.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Features under New Situation[J].Policy Forum, 2008,(4):37-40.]

[31]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城市统计年鉴(2007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enzhen.Shenzhen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2007)[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32]深圳市交通局.深圳市交通年度报告(2002-2007年)[R].深圳,交通局,2008.[Shenzhen Transport Bureau.The Traffic Annual Report(2002-2007)[R].Shenzhen,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8.]

[33]香港规划署.北往南来―2007年跨界旅运统计调查[Z].省略.gov.hk/gb/pland.gov.hk/indexc.html.2008,10.[Hongkong Planning Department,Northbound Southbound―Crossboundary Travel Survey 2007[Z].省略.gov.hk/gb/pland.gov.hk/indexc.html.2008,10.]

Shenzhens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 ceBased on Ecoefficiency

DING Yu LI Guicai

(The Key Laboratory for Recycling Econom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2

一、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内涵与特征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__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__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

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__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__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__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__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

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绩效;存在问题;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存在着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一次性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期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责任。然而,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企业绩效评价,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仅对财务进行评价,其评价方式简单。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理念与企业绩效评价仍处在分离状态。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的内涵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加入循环经济要素,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理念,结合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不仅反映经济成果,还应反映生态保护成果。在企业风险管控中增加污染治理,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谋求企业利益,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要求企业必须满足两个转变:(1)由量到质的突破,从单纯追求企业效益转变为追求效益增长质量,注重绿色管理,提倡绿色消费;(2)放弃利益最大化的固定思维,转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兼顾政府、客户、员工、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方,树立企业正确价值导向。

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1.体系不健全,缺少生态环境因素当今社会已开启循环经济时代,而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表现出滞后性。评价体系中未能着重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原则,缺少生态环境因素。当前企业制订的绩效计划,忽略了生态保护方面贡献率,使得绩效评价可操作性差,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史晓燕[1]、付强[2]等学者建议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经济效益、资源和能源消耗、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创新发展等方面全面展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入了生态环境指标,例如环保投资率、能源消耗率等,更为全面综合评价企业发展。2.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该为一元评价主体或二元评价主体[3]。所谓一元评价主体是指评价主体仅仅围绕投资者,所用评价指标为单位成本、销售利润等。二元评价主体是在一元评价主体基础上增加了债权人,同时加入了偿债能力的指标。在循环经济下,创造企业价值的参与者不止上述主体,还应包顾客、括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企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意味着企业还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之路。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平衡。3.企业绩效评价依据信息未包含循环经济理念企业依据的会计信息不健全,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理念。现有的会计信息缺少资源环境对企业收益影响,更不能体现企业产品废弃物对生态的破坏。会计报表仅反映企业偿债、运营状况、盈利和经营、投资等,而缺少资源耗费计算及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被排斥在资产之外。同时未将企业环保责任纳入企业负债的范畴。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没有明确生态环境的披露方式和范围。故企业绩效评价建立在此会计信息上,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理念。更有甚者,直接伪造环境数据,对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产生不良影响。

三、现有企业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上述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找出了以下主要原因。1.以单纯考核代替整体绩效评价当前很多企业的企业绩效评价中,仅以考核代替整体绩效评价,忽略了对评价过程的监控。以环境绩效评价为例,片面绩效评价使得企业不能全面了解已有的环保措施、节能技术普及度、员工环境教育度。缺乏反馈机制,使得环境考核令不能落实,奖惩机制形同虚设。最终使环境绩效评价丧失效果,达不到考核目的。2.企业决策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决策者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一些企业决策者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只关注企业短时间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采用单纯的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存在极大缺点,即反映结果单一,具有静止特征。仅以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全部情况集中在财务指标上。因此,使得企业不惜透支未来来谋取当前经济利益,短期内经营状况良好,而缺乏可持续性。由于财务指标仅重视经济效益,使得企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难以顾及。造成的后果是为发展企业经济,减少环境保护投入费用,企业经济发展停留在粗放经济发展阶段,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3.企业忽视社会生态责任生态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不可分割的部分。生态责任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公众和市场三部分。对自然的生态责任体现为爱护自然环境,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企业经济,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对公众的生态责任体现为给公众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体现为顺应循环经济潮流,生产绿色产品,推进绿色消费,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市场经济贡献力量。循环经济发展最终结果不是抑制企业经济效益,而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只有将生态责任灌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结论

建立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论述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内涵,进而对现有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日后定制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体系缺少生态环境因素、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企业绩效评价依据信息未包含循环经济理念等;(2)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以单纯考核代替整体绩效评价、企业决策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忽视社会生态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8-54.

[2]付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经济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界力量和作用的总和。环境的作用在于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以及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愈来愈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协调发展,而且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保护环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面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必须看到,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人类若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就失去基础。所以,保护环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类健康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环境问题产生于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环境问题解决于发展,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既包括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又强调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环境通过不断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意的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忽视代际公平。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2.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

3.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

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工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影响深的工业部门,像化工、冶金、能源、建材、轻工等行业,要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生产技术,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

(1)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提高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

(2)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制定工业发展地区布局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依据自然地理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启发和强化工业界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人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对工业污染的法制管理,增强对污染行为的约束力和处理强度,改变执法不力的状况。

(4)正确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制定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政策,以增强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吸引力。

(5)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在工业建设投资中的比例。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2.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农业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产业,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土地沙化。广泛植树造林,加强防护林、经济林的建设。(2)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土地管理秩序,严格控制各种非农业占用土地,努力稳定现有耕地水平。(3)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土地,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等。(4)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加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

3.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动力,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量的多少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同时,能源又是对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要素。

(1)能源总量,既要保持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必要的、合理的增长,又要努力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特别是控制煤炭消费总规模。要努力引导节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革新,在较少能源消耗水平上达到较高生活水平。新晨

(2)提高能源效率,每年减少3—4亿吨标准煤的消耗,就会减少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粉尘2500多万吨、煤渣4300多万吨。因此,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看,节能降耗都是正确的选择。

(3)稳步降低过高的煤炭在能源总量中的消费比例。例如,发展水电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水利电力工程。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发展小水电建设,替代一部分农村薪柴和煤炭消耗,也可将煤炭更多地转换成电力,减少煤炭直接燃烧的数量。这些措施都能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4)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建设,替代一部分火电。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太阳能、风能,进一步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

目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关系处理的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针对环境的特点,突出解决环境和经济的矛盾,探讨制定发展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谁水平和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湘城.论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中的职能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2).

[2]杨小军.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5

关键词:林业会计;缺陷;完善;措施

1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森林采伐过量,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单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者(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并对外报告,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6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史是以已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亦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性的学科。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劳动作过如下解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白然条件,以此取得对自己有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求得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或者生态环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基础。也可以说,不仅是生产劳动,自然界也是社会物质財富的源泉。假如没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包括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

源,人们耍进行生产是不叮能的。从原始的集体采集、渔猎,古代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到近现代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或直接、或间接,无不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过程。因为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概而言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演变是相伴、共生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可同时产生经济、生态两种效益。无论效益是高是低,是好是坏。甚至有不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往往成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是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对于社会经济来说.生态环境并不是纯被动地接受人类的改造和利用,它具有某种不自觉的能动性。生态效益如何,或早或迟、直接、间接地关系着经济效益的好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基础条件,无论这个生态环境是原始自然的还是人们劳动生产改造过的。例如,我国古代南方劳动人民创造的桑蔗基鱼塘,北方的枣粮兼作等等.相反,如果有意无意地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能够获得成功,也只能是暂时的,最终必将受到惩罚,或得不偿失,甚至导致整个地区文明的衰亡。马克思以自然与社会客观法则的认识为依据,指出过人类对自然采取掠夺式、敌对的、糟踏的态度,就等于损害了自身生命进程的自然源泉。恩格斯曾经督促人们注意,自然界并非处于被征服状态被人类控制,人类对待自然不能象对待被征服民族那样随心所欲。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②自然界对人类违背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而盲目行事的惩罚,不止表现为自然现象的剧变,而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它将不同程度地给社会经济造成损失。这就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演变約紧密关系已甚明了。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基础的生态环境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馈干社会经济活动,制约经济效益。人们正在进行生产活动的生态环境乃是已往生产活动的结果之一,此次生产活动作用后的生态环境,将成为下次生产活动的基础。很明显,研究社会经济史,如果只看到经济发展而看不到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以及生态环境演变对于社会经济的反作用是很不够的,它无法圆满解释社会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增长与停滯甚至倒退的复杂现象,一时的生产力发展或生产关系进步而社会经济反而呈萎缩状况的现象等等。田此,和现实中制订经济发展规划要同时考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样,我们研究社会经济史,也不能忽视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把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和生态环境演变对经济效益的制约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生态系统中无生命和人类以外的成分在数量上占着绝对的多数,这种情况决定了自然科学在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題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人类的或者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人类进行改造和创造的生态环境代替自然的生态环境的现象已经基本普及,而这些生态环境都深深受着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影响。当今世界上暴露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多与经济盲目开发有关。这种状况,又决定了社会科学对于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同作战。

社会科学在研究生态环境问题领域中最重要的作用和突出优势是考察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和引起演变的社会力量,对此,社会经济史研究当是无可替代的学科。研究社会经济史,有助于掌握生态环境是如何演变的,人的力量如何作用于生态环境。从而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为解决问题、预防问题提供相应的依据。在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中,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本身的研究与生态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私有制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迫使大量农民流移转徙,进入当时相对不宜耕作的深山老林,进行粗放的、甚至不顾后果的刀耕火种,(属临时谋生性质),造成了森林过早地被毁灭,导致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湖淤积的恶果。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到了晚近以来,这样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生态环境问题本身的另一重要特点也决定了它的解决离不开历史的考察。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后果与经济效益相比较具有下述特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效益与生产者、生产单位有更为直接、切身的关系,成为首先被关心的对象,并且较为迅速具体地体现出来。在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认识受到局限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反的生态坏境后果便往往被眼前的经济效益所掩盖而不易披人们注意。如毁林开荒活动,垦殖者首先关心和得到的是粮食生产效益,多为维持目前生计所为。至于森林过度砍伐后造成植被破坏,将会引起水土流失等恶果则不易引起重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19世纪的情况,在当今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而很少顾及到比较远的影响。③这前者即指经济效益,后者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各个因素都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局限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考察难以完整把握。只有联系已往的情况进行系统考察,才能对变化加以说明。一般说来,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是缓慢的,即使出现某些突然的变化,亦多属长期过程中积累的结果。有时候,变化被自身的持续反馈过程所遏止,或者被相关的其他因素所掩盖、补充,直到无数次产生相同性质的生态效益的生产活动反复进行,其累积量达到相应的临界状态,或者有了适当的契机或某种关键性的力量出现时才得以发生。仍以毁林开荒为例:始初零星的或个別的小面积砍伐垦殖。影响甚微,尤其在实际感觉上体现不出来.当垦殖者不断增多,规模扩大、时间持续久远,森林被毁面积达到了足以影响本区生态环境时,或因暴雨等因素导致剧烈水土流失现象出现,山地因此流为石田,湖河因此淤塞,所谓的生态环境问題至此才真正显露出来.而事实上,变化早巳开始了。

更有甚者,在强烈的经济欲望或者生存动力的驱使之下,有时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产生,也不能及时措置、妥善解决之,以至于继续“饮鸩止渴”,致使问題愈益严重。例如,我国宋代东南地区以及清代湖广地区发生的盲目围湖造田活动,到后期都曾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过度围垦湖河水面,造成了“洪涝无蓄水之地,干旱无灌溉之水”,从而导致了频繁遭受水旱灾害的恶果,提出了严禁围湖造田,实行退耕还湖的建议,亦曾有过掘废围田的行动。但是,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土地集中等社会经济因素推动下,却不能善始善终。④一直到解放以后,盲目围湖造田的问題尚仍存在。

生态环境问題的暴露,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历史上甚至发生过一定范围内文明急剧衰落,尚不知祸源就在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近代或现代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題,其发生可能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导致其变化的力量或因素则存在更早。要清楚、准确地把握生态环境问題,就必须从历史、特别是社会经济史人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所施予它的种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考察这种影响下生态环境量变的范围和质变的程度。过去世界上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普遍不足是缺乏社会科学的有力配合,而社会科学中最能考察、说明以往情况的包括社会经济史在内的历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参与研究的更是少得可怜。结果造成了研究途径狭窄,论证不够充分、全面的局面,更有不少问题无法得到解释。试想以这样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给现实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呢?所以说,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但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尚离不开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研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