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护工程范例

生态防护工程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1

关键词:堤防工程;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环境效益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传统防洪工程中的护坡结构刚硬且生态性差,不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据国家对福建省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在防洪工程中的堤坡采用生态材料进行护坡防护,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改善沿河景观。目前常用的生态护坡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砌块、三维植物网垫、生态混凝土、生态格网绿滨垫、柔性生态水土保护毯等。根据福建省“五江一溪”防洪工程中各种生态护坡材料的应用表明,各种生态护坡材料均能达到保持水土、绿化环境、构建“生态和谐”水陆交错带的目的,不同工程要根据地方政策、河势施工成本、长期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适的生态护坡材料。本文以赛江流域防洪三期工程为例,对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赛江流域防洪三期工程建设涉及赛江流域内宁德市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及福安市4个县市、8个乡镇,共18个堤段,总长24.581km。工程所在河段绝大部分属于山区河道,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较大,洪水流速大,流速一般在2.0~5.5m/s,且各县市禁止自行开采石料,难以采用传统的抗冲性能较好的砌石护坡。经综合考虑后,本工程的土堤护面材料选择生态效果更好,同时具有一定抗冲能力的、后期维护简单的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

2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生态混凝土是一种能将工程防护和生态修复良好结合的新型护坡材料,它采用连续粒级的粗骨料、细骨料(可以不加)、生态胶凝材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合、搅拌、浇筑及自然养护之后,得到表面呈米花糖状并有大量连通、细、密孔隙的多孔质混凝土。该混凝土在实现安全防护的同时又能满足生态种植要求。

2.1生态混凝土护坡性能及技术要求

生态混凝土主要性能有透水性、反滤性、抗冲刷能力等。透水性是生态混凝土最主要的性能指标之一,透水性受基础材料颗粒情况的影响大,要想实现良好的植物生长效果,需要保证足够的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层整体反滤,可保证只让水自由通过而土质细颗粒不能通过,从而实现堤坡的安全、稳定。同时,生态混凝土的表面呈粗糙沙琪玛状,对水流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好,可防止堤坡的冲刷破坏。为保证生态混凝土护坡的安全、质量可靠及生态效果,主要有以下技术要求:

(1)有一定的透水性,透水系数大于1mm/s,在混凝土中加入SR-3添加剂,增大混凝土透水性;

(2)具有适宜的孔隙率,一般以25%~35%为宜,孔隙分布均匀;同时添加“复合改良材料”和铺设“营养型无纺布”双重方式,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满足植物根系生长的要求;

(3)有一定的抗压强度,以确保安全稳定的需求,一般应大于5MPa;

(4)要求其材料内部的碱度低,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5)抗冲流速可达5.0~6.0m/s[1]。

2.2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优势

与传统的砌石护坡或混凝土护坡相比,生态混凝土护坡具有以下优势:

(1)透水性好:大孔隙率确保了水土与外界环境相通,也为动植物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消波和抗震性好:生态混凝土表明如米花糖状凹凸,具有良好的消波效果,且其多孔性能很好地适应强烈震动影响。

(3)抗流失性好:砌石护坡或混凝土护坡通过砌缝或排水孔进行排水,其流线集中且流速相对快,而生态混凝土护坡为连续小孔隙具有良好的抗流失性。

(4)生态景观性好:生态混凝土护坡可以进行植生绿化,绿化覆盖率可达90%以上,在稳定岸坡的前提下有效改善生态景观。

(5)经济性好:生态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水泥用量少约1/3,更为经济,且避免了无石料可用的尴尬。

3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的应用

3.1护坡设计

赛江流域防洪三期工程共18个堤段,建设堤防总长24.581km,其中8个堤段堤型采用斜坡式或复合式,堤坡防护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其余堤段堤型采用直墙式。斜坡式堤型断面:堤顶防汛公路4m宽,防汛道路自上而下为透水砖5cm、1:2水泥砂浆结合层3cm、C15混凝土垫层10cm,防汛道路迎水面设置C20混凝土防浪墙;迎水侧坡比为1:2.5,护面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材料由上至下分别为:覆土植草绿化厚30mm、填充复合营养改良材料一层、现浇生态混凝土厚150mm、400g/m2营养土工布一层,并设置C25钢筋混凝土框梁;坡脚为C20混凝土防冲护脚,顶宽1m,高1.5m;堤防内侧护坡采用草皮,坡度为1:2.0,坡脚设置C20砼排水沟。本工程土堤标准断面结构如图1所示:

3.2护坡施工工序及主要质量控制

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施工工序为:堤身填筑→C25钢筋混凝土框格梁浇筑→营养土工布铺设→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混凝土表面种植土回填→草皮护坡铺设等六道工序。堤身填筑前对地面清表30cm,堤身采用粘土填筑,回填厚度宜在30~50cm,土料的压实度不小于0.91,粘粒含量宜为10%~35%,塑性指数为7~20,砂卵石料含泥量小于5%;砂卵石、砂性土相对密度小于0.60,不得采用淤泥和膨胀土及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回填。堤身迎水面的生态混凝土护坡保证在堤身填筑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再进行修坡处理,在坡面上按设计图纸规格要求,进行框架梁放样施工;然后在框架梁中间,进行铺设400g/㎡营养土工布,营养型无纺布为反滤层和营养层复合结构,是在反滤无纺布上交织四种纤维携带多种缓释肥料,在混凝土浸提液作用下产生氨基酸分子团,同时具有反滤和为植物长期提供营养的作用。营养土工布需要在框架梁中间的坡面上安装牢固,以免混凝土浇筑时出现变形。生态混凝土搅拌时为保证添加剂与水泥、骨料混合均匀并搅拌,按添加剂:水为0.8:1000的比例进行稀释,在混凝土搅拌阶段添加。生态混凝土浇筑时需控制好混凝土的落差高度,避免过高产生离析现象,混凝土现浇施工高温季节避免中午气温较高时段,尽量选择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段施工。生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其表面回填种植土应采用可耕作的土料,将20余种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活性材料充分混合后配制而成的盐碱改良复合营养材料与种植土混合。生态混凝土孔隙内填充采用喷填、水填方式,填充后使生态混凝土上植物所需营养的供给具有全面性、缓释性、均衡性、适应性。面层回填可人工摊平并轻压,摊平后的土料平均厚度不宜大于20mm,最后进行马尼拉草皮铺设。

3.3工程效果分析

本工程的生态混凝土护坡于2021年1月浇筑完成,经过汛期洪水的考验,没有出现水土流失、冲刷垮塌等现象。但是当年8月发现护坡草皮存在部分干黄现象,坡面生长的草参差不齐,绿化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3.3.1原因分析

发现问题后,经现场详细调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根据气象站资料统计,福安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70mm,4~9月降雨约占全年的75.4%。全年降水日数平均207.7天,多集中在每年2~5月份,6~9月份的降水间隔时间长但是雨量大。2~5月份的降雨间隔短雨量小,靠降雨就能保持草皮植被正常生长,6、7月份后雨水分布不均衡,不利于植物生长。

(2)每年6~9月份夏季气温较高,350C以上的连续时间较长,高温导致边坡的蒸发量比较大,因为草皮底下的营养土厚度仅为20cm,遇到连续一个星期以上的高温天气,营养土层中的水份将蒸发干净,雨水补充不及时导致草皮失水干枯。

(3)本项目于2021年1月才完成生态混凝土和草皮铺设施工,完工时间较短,绿植根系的生长速度还未能穿透生态混凝土层,无法从土质边坡深层部位吸收水份导致草皮枯黄。

(4)本项目濒临河边各种鸟类较多,鸟粪和河风携带的其他植被的种子,掉落草皮表面遇到适当的气候条件就开始生长,因此时间一长草皮植被当中就混杂有其他杂草。

3.3.2补救措施

根据上述的原因分析,采取了如下整改补救措施:

(1)加强草皮护坡的洒水养护,在防浪墙基脚布设一条滴灌管道,适时对坡面进行补水,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可增加每天的洒水次数,确保植被种植土的湿度,以利于草皮顺利返绿、后期不会因缺水干旱而枯萎。

(2)及时更换干枯发黄的部位的草皮,对于枯死部位的草皮进行修复更换或喷洒植被的种子进行补种处理。

(3)加强管护巡查,有零星的杂草出现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清理,避免杂草成片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3.3.3 工程效果评价

(1)工程所用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孔隙率,能够保证植物的绿化效果,从而形成非常好的生态环境。

(2)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层具有良好的反滤性,有效防止了堤防边坡水土流失。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 6 项指标值分别为扰动土地整治率 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5%,土壤流失控制比 0.8,拦渣率 95%,林草植被恢复率 97%,林草覆盖率 25%。

(3)生态混凝土护坡的边坡具有良好的消浪、抗冲刷能力,同时可防止河道水位骤降所导致的边坡破坏,从而实现堤坡的安全、稳定。

4 结语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2

【关键词】林业碳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我国加大对林业的开发,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又不断提出林业碳汇的措施,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针对其主要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林业碳汇的重视,促使三北防护林工程得到良好发展。

1林业碳汇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概况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并建立的,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可有效确保生态的稳定性,充分治理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通常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林业碳汇是通过森林以及土壤充分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有效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为此,我国加大对该方式的利用,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为例,该县的三北防护林面积达到18.2万亩,其中建立了12个万亩的造林点,全县累计新增造林面积达到了75万亩,其防护林规模不断扩大。在该工程建设中,采用多个品种,如,油松、侧桃、山槐等,由于受到华池县的地势地形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上述品种,可有效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加强对林业工程的建设,有效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进行充分的吸附,以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林业碳汇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作用

2.1缓解工程资金压力。目前,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虽然国家近几年的投资有所加大,但是随着造林工程的推进,不仅需要继续造林,而且对于退化林分的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1]。因此,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造林工程的需求,无法发展林业建设。而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极大的缓解造林工程的资金压力,更好的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2.2采用先进工程技术。在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初期,选择的林地都是水热资源较好的,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地,具备大规模造林的条件。但是随着造林工程的推进,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地也越来越少,留下的大多数都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土地,该自然条件对于树苗的质量和造林的技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林业碳汇技术,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树苗和先进的造林技术,解决我国在造林方面的技术难关,提高造林的质量。

2.3促进林业工程发展。我国传统的林业发展是粗放型的,林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木材和林副产品,该收益类型是森林资源可直观了解的。但是在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下,林业碳汇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新趋势,不需要砍伐树木和采收林副产品,只需要树木正常生长就可以过得收益。因此,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促进了林业工程的发展,提高了人们造林的积极性,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4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维持碳平衡做出重要贡献。如果森林保护做不好,生态系统就会遭受重大破坏。因此,我国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森林资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护森林资源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带给林农收益,为此,应当提高人们造林的积极性,确保造林的成功率。

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空气遭受污染,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气候逐渐变暖,对人们容易产生相应的危害。为此,我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从各个角度出发,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尤其是在林业的发展中,我国大力扶持林业的各个项目,对其不断制定新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方法,其中不断加强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推动其工程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工程建设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首先,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实际的建设中,其法律制度还尚未健全,对工程的招标、建设等内未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招标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2]。同时对于招标双方权利与义务也尚未明确,促使工程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得工程项目逐渐减少,对三北防护林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难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具体的工作内容不完善,降低工程建设的效率。其次,在林业碳汇应用中,未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尚未进行有效监测,缺乏数据的支持,造成该项目无法得到顺利实施。同时工作人员对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够充分的了解,难以掌握具体的信息,并对其周围环境也了解较少,缺乏相应的技术,造成林业碳汇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然后,在林业碳汇的应用过程中,对其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该项目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开展,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空气中的污染物逐渐增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缺乏对该方式的监管力度,使得三北防护林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最后,我国大部分人们对林业碳汇的方式不够了解,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缺乏对该方式的有效宣传。同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各项内容尚未完善,工程项目逐渐减少,未能有效明确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使得我国工程建设逐渐落后,阻碍对林业碳汇方式的实际应用。

4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4.1完善工程建设制度。现阶段,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可有效起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对生态环境有着改善的作用,并且能够充分治理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目前,在工程建设的发展中,采用林业碳汇的方式进行环境的治理,通过种植较多的树木,使其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有效的净化空气,以达到良好的环境效果。然而在实际中,我国针对与林业碳汇工程项目的制度尚未完善,缺乏具体的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林业碳汇的各项事宜,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政府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林业碳汇的引进。根据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具体的情况,完善工程建设的制度内容,并针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改进,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良好交易。同时,在制度中,需明确工程建设招标的内容,促使在招标过程中更加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加大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力度,通过招标的形式,不断增加该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3]。并不断落实国家林业行业的具体政策,政府根据林业碳汇应用情况,可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林业有关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此不断增加碳汇工程项目,扩大三北防护林规模,从而顺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工作,可有效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充分发展,加强工程建设的效率,政府需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进一步推动林业的发展。

4.2加强林业碳汇创新。当前,林业碳汇得到不断发展,对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完善我国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内容,根据项目的具体环节,应当加强对林业碳汇的创新,使其符合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林业碳汇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的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还需应用相应的监测设备,对我国的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对林业的发展状况充分掌握,并针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有效的监测,以此得到相应的数据。工作人员需将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据信息系统,将有关信息资料录入在系统中,可有效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数据进行充分整理,便于工作人员对其更好的分析。其中数据包括遥感数据、清查数据等,通过对数据信息的了解,能够充分掌握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断加强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展开全面监测,加大对技术的创新力度,可结合我国林业碳汇的实际情况,引进国外的良好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采用正确的理念有效提高林业碳汇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使其对林业碳汇等项目能够充分的了解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可更加准确的应用,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同时,企业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全面掌握,并了解林业碳汇的具体知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有效将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林业碳汇项目的运行中,还可邀请专家,对工作人员展开全面的指导,及时指出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碳汇专业能力,继而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4.3完善林业交易体系。随着我国林业碳汇的不断发展,其交易形式也逐渐产生,但当前林业碳汇交易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内容,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形成,造成林业碳汇交易不能充分的得到实施。为此,针对该情况,应当积极建立碳汇交易的管理机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体系的内容,了解碳汇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市场做出全面的调查,有效促进市场的活跃,增加林业碳汇的交易[4]。同时,我国林业碳汇交易还可以与国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促使林业碳汇交易的对象类型不断扩大,有效促进其发展。并且,我国在林业碳汇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引进国外的理念,将其与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可有效推动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良好发展,提升其建设水平,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大对林业碳汇市场的管理力度,不断对市场形成监管,完善各项监督体系,明确市场的发展准则。并且对碳汇交易进行全面的掌握,有利于确保交易流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保证交易更加规范,使得碳汇交易可有效完成。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不断采用国外的成功经验,将其应用在工程建设中,有效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更好的发展,为林业碳汇市场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此外,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林业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防止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为我国带来较大的损失。

4.4加大碳汇宣传力度。我国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因此,国家已经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并提出具体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林业发展,要摒弃以往通过砍伐树木,采收林副产品来获得收益的落后思想,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在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林业碳汇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新趋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能为林农来带收益,同时,保障人民的利益前提下,还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公众对于林业碳汇项目认知度不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相对陌生。因此,政府和有关的林业部门要发挥现在自媒体的优势对林业碳汇项目有关知识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通过宣传要让全国各个地区和绝大多数人了解到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让人们了解未来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的资金对碳汇项目投资,从而促进三北防护林项目的顺利进行[5]。

5结束语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3

 

近年来中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然而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工程,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分割,景观及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等。边坡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路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边坡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边坡防护长时间停留在工程防护与绿化防护等简单防护上,对生态防护研究及应用较少。本文就边坡生态防护理念及其生态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论提供参考。   1国内外边坡生态防护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公路的绿化工作,已从过去的普通绿化进一步发展到目前的生态景观绿化,普遍采用生物防护及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技术,使公路建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1-7]。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提倡高速公路植被地带宽度以公路两侧48~100米为宜,有选择地种植草花、宿根花卉、灌木和乔木,其林型由低到高,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不影响行车视线。五十年代后,随着公路的大量兴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此美国制订法律要求新建公路必须进行绿化。美国的公路边坡防护原则概括为“自然为主,人工为辅”,追求边坡与周围环境最大限度地协调,体现自然景观特点[3-4]。加拿大在公路建设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在公路建设中强调保存自然与历史遗迹,沿公路建立生物通道,保持自然及生物的连续性,公路建设中明确规定了公路与自然区域要保持一定距离,将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管日本的高速公路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拉开序幕,但是目前日本在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技术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策略是“环境优先、自然再生”[6]。日本的公路生态防护基本特点是“精细化”,因国土面积狭小,且山地丘陵纵横,其公路断面形式以整体式为主,生态防护形式重点为对坡面植被恢复进行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因地制宜地采用了较多的生态技术措施[5-6]。此外,英国、意大利等国将加筋土技术与植被防护技术相结合,修建了包裹式的加筋土植草墙面的挡土墙[7]。   中国从90年代开始逐渐从采用单纯的圬工防护技术,如浆砌块石、干砌片石、喷射混凝土等,转变为采用植被重建技术进行边坡生态防护[8]。即边坡防护从工程防护为主逐渐过渡到绿化防护、生态防护。1993年中国引进土工材料植草护坡技术,随后土木工程界与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土木材料产品,如三维植被网、土工格栅、土工网、上工格室等,结合植草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陆续获得应用[9]。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开始对公路边坡采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形式,以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从此高速公路走向生态建设型道路[10],2003年研究出的岩石边坡植生基质的PMS技术,在北京五环高速公路红山岩石坡面防护中应用效果良好[9-10]。至今,根据中国不同的坡面类型,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系,主要有开沟植草法、三维植被网施工技术、厚层基材喷播技术、土工格室护坡技术、种子袋护坡技术等[10-12]。然而中国边坡防护在植物选取配置研究、生态位研究、边坡景观设计等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2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念及原则   2.1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这一概念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   边坡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物种相对简单,营养物质相对稀少,养分循环供应有限的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边坡生态防护过程中,应对相应自然条件下的物种生态学特点进行分析,确定相关植物在其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和相应的时空位置。充分利用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减少物种生态位的重叠,建立不同物种间的营养交换渠道,是维系边坡生态系统发展和演化的重要途径[5]。   2.2群落演替理论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要有植物的传播、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相对平衡等各种条件和作用。群落演替的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提示我们:边坡生态群落种群的设计,要考虑群落演替的动态变化,从初级群落向顶级群落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和控制;要考虑一旦出现逆演化和退化现象时的引导性养护措施的实施。边坡生态系统的建群物种要丰富且适宜,种群单一或简单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抗干扰能力下降;种群过多导致系统内生存竞争加剧,造成系统自组织能力降低,不利于植物群落健康演化[5]。生态护坡多样性物种筛选时,应分析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植物种群的有效匹配。多物种匹配时不是只要是乡土物种就可混种混植,乡土物种间也有相克和生态位重叠的不同物种。避免这些物种的混种混植,可有效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3边坡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景观设计是指按生态学与美学原理对局地景观的结构与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的设计基本原则:“安全、和谐、因地制宜、持续性、经济、可行、体现时代和地方特色、环保、符合美学”[13]。具体如下:(1)安全保持稳定性原则。高速公路边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受雨水、岩土体自重、温度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是对边坡进行美化的基础,边坡的景观化归根结底还是要保证工程的安全。(2)减少扰动和破坏原则。保留和恢复原有良好景观效果的自然植被;切忌为片面追求景观效果而破坏边坡本身的环境。(3)因地制宜,突出地域风格原则。强调利用现状地形设计景观,尽可能减少工程量,顺坡就势进行地形改造,理顺地形,搞好水土保持,最大程度地提高景观效果。另外景观设计应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现念并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具有鲜明风格的道路景观。(4)永久性原则。由于路基缺乏有机质,尽量选择根系深广,耐旱、耐热、耐寒、耐瘠薄土壤,抗污染、涵水能力强,适于粗放管理的植物,避免日后大量的人工维护和管理。(5)经济、景观、社会效益兼顾原则。在高速公路景观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既有利于公路保护、环境保护、降低工程造价,又能发挥改善路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方案。做到科学地进行景观类型选择及植物配置,使边坡成为景点,具有供人们使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6)美学、人文性原则。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的形成必须在满足其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的前提下,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相应的规划与设计。交通道路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景观的文化属性上。道路景观在设计上还应体现出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在所经之处尽可能少地干扰原有的建筑物,保持城市的风貌和特征。#p#分页标题#e#   3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具体措施   3.1生态位   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不同。在植物品种选择工作中,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之间的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例如马国强等[14]以新河高速公路为例,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重点就不同植物生态位宽度值、优势种群间对资源利用相似性、生态位重叠程度等进行探讨。指出山黄麻、黄金间壁玉、银合欢、构树的生态位宽度值均最高,说明其相对于其它物种来说,在裸露边坡植被恢复初期更适应这一较特殊的生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乔木层优势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度不高。   我们以物种生存空间的特性选择为例说明如何考虑生态位。边坡按坡度的不同,可分为平缓坡、缓坡、陡坡和危坡。应根据坡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从而提高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平缓坡地势条件好,可按园林空间布局要求进行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在平缓坡的高地边缘,配置以乔木为优势种的多层植物群落,重点是对乔木物种的选择;缓坡的坡度不大,可以采用深根系的草坪和地被植物造景为主,搭配少量灌木和乔木,形成开敞草地或疏林草地,考虑的重点是地被植被的物种选择;在陡坡上重点考虑藤本植物及匍匐状的地被植物的选择,加强其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危坡一般设有护坡墙,可利用藤本植物美化和柔化护坡墙的生硬感。   3.2植物选取及配置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是在长期的系统演化过程中,经过了严格的自然选择的优胜者,它们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相适应,具有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高、抗逆性强等特点。二是树种要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强。由于高速公路挖、填方路段较多,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不高,同时路面宽阔,辐射强烈,小气候气温较高,因而要求绿化树种要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并要达到易生长、易成活、抗病虫、繁殖易、耐干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等要求。乔木树种应根系发达、抗风力强,以免产生风拔或被风吹折的现象。花灌木应高矮适中,花色艳丽,花期错落,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和美感。三是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提供可选择的途径多样,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   植物配置模式具体可以分为草花型、灌草型、草灌乔混播型、悬垂与爬藤型,一般都要满足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等要求[13]。   (1)草花型。通常高速公路边坡上采用的草坪植物主要为禾本科和豆科的高羊茅、狗牙根、一年生或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百喜草、弯叶画眉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作为花卉点缀的通常为二月兰、波斯菊等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草花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种植物的草皮块,到液力喷播单一禾本科种子,再到喷播草本混合种子和增加花卉点缀的过程。目前,草花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主要用于下边坡和土质上边坡。   (2)乔灌草型。乔灌草型在草花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灌木,通常采用的播种乔灌木有胡枝子、截叶胡枝子、马棘、锦鸡儿、柠条、紫穗槐、多花木兰、伞房决明、黄荆、小叶女贞和盐肤木等。移栽灌木有海桐、松树、火棘等。以豆科速生灌木为主,草本先锋植物为辅,适度移栽一些小苗木。灌草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成坪,植被全覆盖,随着时间推移,乔灌木取代先锋草本植物,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完全被乡土植物取代。   (3)悬垂与爬藤型。主要有葛藤、常春油麻藤、络石、爬山虎、野蔷薇、薜荔、扶芳藤、美国凌霄、常春藤、南蛇藤、金银花、杠柳和蔓长春花。在植物配置上,要根据植物的习性如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点选择。在播种或喷播时还要考虑季节性。   3.3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边坡景观设计重点考虑其生态性,同时考虑视觉为主的景观形态。具体措施如下:   (1)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例如设计合适宽度的廊道等。(2)植物配置应尽量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选择根系发达、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兼顾景观效果的草本或木本植物。同时应加强常绿植物或冬绿植物的应用,以增强冬季的景观效果。还可以增加灌木应用,形成生态护坡的不同层次,既能提高护坡的生态效果,又能增加护坡的景观层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各树种垂直方向的配置和不同季节不同树种之间的颜色和谐度。(3)景观绿化物种选择以实用为主,不大量采用艳丽花木和名贵植物,少用产果树种,以节约资金投入。(4)对于石质挖方路段,在坡脚处可栽植一些藤本植物,如爬墙虎、紫藤进行垂直绿化。(5)对于较矮的土质边坡,可结合路基栽植低矮的花灌木、种植草坪或栽植匍匐类植物。(6)高度较大的边坡,挡土墙不宜一次砌成,以免造成过于庞大的整体圬工挡土墙.而宜化整为零,分成多级的挡土墙修筑,中间错台处设置绿化带;在一些景观上有特殊要求的边坡工程中,高差较大时,可将挡土墙化大为小,使其外观由大变小,具体做法是将挡土墙立面一分为二,做成“板凳”式;砖、石、混凝土等砌块或饰面的挡土墙(或是护墙),在视觉及心理上给人呆板、生硬、沉重、压抑之感,若在其立面上进行绿化处理,引入生物工程学方法或采用不同材质质感对比、浮雕图案设计等手法,则可改善其原有景观效果,化硬为软,化单调为丰富[12]。   3.4生态工程措施   高速公路生态工程防护的常用技术有如下几种方式:(1)放缓边坡。放缓边坡是边坡处置的常用措施之一,通常为首选措施。它的优点是施工简便、经济、安全可靠。边坡失稳破坏通常是由于边坡过高、坡度太陡所致。通过削坡,削掉一部份边坡不稳定岩土体使边坡坡度放缓,稳定性提高;(2)防护。①砌体封闭防护,当边坡坡度较陡、坡面土体松散、自稳性差时,可采用污工砌体封闭防护措施。砌体封闭防护包括浆砌片石、浆砌块石、浆砌预制块、浆砌混凝土空心砖等。②喷射素混凝土防护,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岩质边坡,可在其表面喷射一层素混凝土防止岩石继续风化、剥落、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这是一种表层防护处治措施。③挂网锚喷防护,对于软质岩石边坡或石质坚硬但稳定性较差的岩质边坡,可采用挂网锚喷防护。挂网锚喷是在边坡坡面上铺设钢筋网或土工塑料网等,向坡体内打入锚杆(或锚钉)将网钩牢,向网上喷射一定厚度的素混凝土,对边坡进行封闭防护。(3)排水。截水沟为防止边坡以外的水流进入坡体,对坡面进行冲刷,影响边坡稳定性,通常在边坡外缘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坡外水流。坡内排水沟。除在边坡外缘设置截水沟外,在边坡坡体内应设置必要的排水沟,使大气降雨能尽快排出坡体,避免对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p#分页标题#e#   4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边坡生态防护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与中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相比,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明显滞后。虽然中国边坡防护已经从工程防护为主逐渐在向绿化防护、生态防护转变,但是中国边坡防护在植物选取配置研究、生态位研究、边坡景观设计等相关生态防护研究方面还未能满足实际市场需要,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还缺乏质的、科学的认识。本文就边坡生态相关理念及其生态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理论提供参考。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4

输水工程;水土保持;景观设计;大伙房水库

[摘要]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除治理水土流失外,还应突出各单项工程的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使工程从简单的防护发展到防护、生态、景观效果统筹设计。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为辽宁省中南部七城市提供生活用水的重要工程,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需要,对取水口、隧洞出口、浑江水源区、永久支洞口、弃渣场和工程管理区等重点部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原有水土流失,并结合各防治区的景观、生态要求,进行了园林景观设计。

1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特点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连续隧洞输水工程,担负着向辽宁省中南部包括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等七城市提供工业与生活用水的任务。工程建设规模大,输水线路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破坏项目区原地貌,若不加以治理,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项目区的环境和工程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工程建设及影响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状的调查,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并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使新增水土流失量得到控制,而且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各防治区的景观、生态要求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取水口、输水隧洞出口、水源生态区等位置,需要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应充分考虑并突出各单项工程的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使工程从简单的防护发展到防护、生态、景观效果统筹设计,重塑秀美河川。

2环境分析

工程取水口设在凤鸣水库右岸,出口位于苏子河穆家拦河坝下游约2.0km处,共布置14条施工支洞,其中永久支洞7条、临时支洞7条。工程共设了13处弃渣场、3处料场,修建永久道路23.29km,施工临时占地73.60hm2。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属线性工程,沿线支洞和弃渣场较多,施工扰动和破坏面积较大,项目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降雨较充沛,植被覆盖率高,但土层较薄,扰动后植被恢复较困难,很难保证与原景观的协调一致。工程弃渣主要为隧洞开挖的石渣,弃渣的综合利用、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难点。此外,取水口及隧洞出口平台均为弃渣填筑而成,栽植植物较难成活;堤坡多为混凝土面板护坡,少量植草砖护坡,植物布置需要考虑垂直绿化或贴坡防护;浑江水源区戗台以河卵石为主,植物难以生长。项目涉及的桓仁县和新宾县属东北长白植物区系,区内有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阔叶灌丛、灌草丛、河谷沼泽及水生植物群落。代表植物有红松、沙松、紫杉、风桦、色木槭、蒙古栎、岳桦、白牛槭、紫椴等。

3设计目标

根据辽东山区地貌植被环境特点,确定设计目标为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主体及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景观,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主体建筑、边坡防护、弃渣综合利用等与景观建设协调融合,有利于生产建设项目后期开发利用和运行管理。

4设计原则

(1)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乔、灌、草、花有机结合,措施布局上以保证水保效果为前提,植物栽植的设计和实施与大伙房输水工程综合调度相协调。(2)水源区生态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与大伙房输水工程综合运用长远发展规划和桓仁县滨江景观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水源区水质及供水安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等立地条件,栽植适宜不同湿度、气候条件的多种类植物。植物生境研究应与取水水位调度运用相协调。

(3)根据各防治区现状,进行分别设计、分别绿化。场区园林景观规划及坡面防护方案的研究和设计等应进行方案优化比选。

(4)生态护岸设计与建设,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工程安全同等考虑。

(5)针对植物立地条件差(工程弃渣、大块河卵石、无土壤)的情况,采取客土栽植方式或拆除硬化路面以满足植物生长立地条件,提高植物栽植成活率。

5设计理念

按照“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采取适当措施,尽快恢复边坡自然状态,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结合当地的生态植物结构,逐步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自然植被自我繁衍转变。利用弃渣修筑取水口和出口的平台,突出景观建设,将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贯穿于主体工程设计和施工始末;在取水口区和桓仁水库坝下至凤鸣水库坝址以上的整个水源区堤岸范围进行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达到保护水质、涵养水源、美化绿化周边环境、减缓护坡混凝土面板表面风化的目的,建设一个绿色、封闭、安全的水源地,创造性地应用植物与石材栏杆相结合的隔离方式取代铁丝网以保护水源安全。水保工程建设应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加绿化率,突出景观生态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6措施体系

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措施体系主要包括:表土剥离与防护,浆砌石或混凝土挡墙及护坡,弃渣综合利用或集中堆放,弃渣分层压实,多种形式的截排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区域不同位置布设不同的景观绿化或绿化防护措施等。本工程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结合的重点部分为取水口、隧洞出口、浑江水源区、永久支洞口、弃渣场和工程管理机构。

6.1取水口、隧洞出口和浑江水源区生态景观设计

6.1.1取水口

在隧洞进口洞脸、隧洞进口区利用弃渣修筑广场平台,形成了隧洞进口场区。场区内布置有启闭机室、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平台顶部基本由建筑物、路面和广场砖等覆盖。结合建筑物布局,在广场其他裸露区域栽植花草树木,按园林景观要求进行植物配置,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满足景观要求。

6.1.2隧洞出口

隧洞出口洞脸、隧洞出口区、隧洞出口引河与弃渣修筑的堤防共同构筑成隧洞出口场区。场区内布置有道路、护栏、配电室等建筑物,平台顶部基本由建筑物、路面和广场砖等覆盖。结合建筑物布局,在广场其他裸露区域按园林景观要求进行植物配置。

6.1.3浑江水源区

水源工程区位于桓仁水库坝下至凤鸣水库坝址之间的整个浑江干流堤岸范围。以生态建设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对库区进行保护。按照不同的驳岸形式将两岸及堤外土地分为多个绿化区段,其中右岸分为7个区段、左岸分为8个区段。根据各绿化区段的不同情况,分段设计实施。采用堤顶植物防护、坡面植物覆盖、戗台植物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植物措施的全覆盖,以提升大伙房水源工程区的防护及生态功能。

6.2永久支洞口生态景观设计

永久支洞口虽然占地面积较小,但施工造成的破坏程度却很大。尽管工程上采取了喷锚等措施,但各洞口的开挖面仍难与区域景观相协调。由于洞口的开挖面岩石裸露,因此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难度很大。永久支洞水土保持设计主要针对洞脸外缘,栽植攀援植物,挂网植草;在洞口顶部覆土,栽植与周边相同的树种,以起到恢复景观的效果。

6.3弃渣场生态景观设计

弃渣场分布于洞线各支洞口附近,是工程重点治理的区域之一,根据各渣场地形和堆放形式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平地型渣场主要采取护坡工程。其中2号支洞弃渣场采取浆砌块石护坡,4号支洞弃渣场采取格状框条护坡,并在框条内撒播草籽。在弃渣堆放前,首先用推土机清理表层土,采用填土草袋做临时防护,弃渣堆放完毕后,再将表土回填。整理后,种植刺槐,并撒播早熟禾草籽。沟谷型渣场在弃渣堆置前,全部进行了表土剥离,弃渣分层碾压堆放,保持渣体稳定,在沟口设浆砌石或混凝土挡土墙。弃渣场排水系统布设主要根据其地形地貌条件,或是预留原有河道作为永久排水,或是预埋涵管底部排水。渣场顶部则根据情况在与山体衔接处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或是做渣体的坡面排水,排水沟的断面尺寸依据P=5%的设计洪水标准计算而得。将剥离的表土置于渣场顶部后,划分成块进行绿化,地块之间设简易排水沟,植物品种主要依据渣场周边现有树种进行配置,优选乡土树种,防止引种外来植物产生生态入侵现象,并考虑植物栽植特性、生长特性和安全越冬要求。

6.4工程管理区景观设计

工程管理机构分别设在桓仁县和沈阳市,在建设初期,桓仁分公司即按永久管理机构建设,避免重复和浪费。沈阳总公司和桓仁分公司占地区域内主要包括管理楼、停车场、道路、篮球场和绿地等,管理区绿化率40%,整个园区均按园林景观要求进行设计,主要由草坪、花木、乔灌等相间组成。植物主要选择油松、垂柳、垂枝榆、李、杏、山楂、连翘、紫叶小檗、水蜡、一串红、锦带花、草地早熟禾草坪等。

7实施效果分析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涉及到辽宁省七城市上千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省政府对该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别重视,制定了《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保护条例》,将水源保护提升到法律层次。为此,在技施设计阶段对工程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进行了详细设计。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对项目区进行保护,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弃渣综合利用及景观建设。取水口、隧洞出口、浑江水源区沿岸堤防等均为弃渣填筑,景观设计结合建筑物布局综合考虑。在建筑物以外的裸露区域进行园林景观绿化,使取水口、隧洞出口、浑江水源区沿岸等重点部位形成与周围山体相协调的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有利于项目后期运行管理,增加了新的景观亮点。

(2)保护水质。浑江水源区防护工程是对浑江干流桓仁水库坝下至凤鸣电站坝址区间的堤岸边坡及堤顶临江侧路肩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达到防护目的。堤岸路肩隔离带建成后,在两岸建成植物和栏杆隔离带,可有效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质污染。植物隔离带还可吸收有害气体、吸附扬尘、阻隔氮磷等元素进入河道。如五叶地锦具有较强的吸收氯、氟、硫的能力,有助于改善水源区环境、减轻污染物危害。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堤岸内及堤岸沿江侧路肩上栽植植物可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地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如坡面连锁砖内植草及坡面植树植草,可防止由于水流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而防止堤岸边坡失稳、河道泥沙量增大;戗台绿化后,植物有固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可有效保护戗台稳定,减少土壤流失。

(4)生态效益。原堤岸边坡大多为硬质预制混凝土板边坡,虽然工程上是稳定的,但生态效益很差,影响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植物防护措施建成后,2~3年逐步达到设计效果,由于减少了混凝土边坡热辐射的面积,因此对堤岸及周边的降温增湿效果显著,同时增加了水源地植物光合作用的面积,有利于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达到减弱“热岛效应”的效果。

(5)美化绿化周边环境。原来的混凝土板边坡景观效果很差,采取植物防护措施使河道与堤岸自然结合,形成沿河景观带,增强了水源地及周边的景观及美学效果。

(6)减缓混凝土表面风化。植物覆盖后对减缓混凝土表面温差裂缝、减缓表面风化、增加表面强度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坡面绿化还可提高堤防混凝土板使用寿命。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5

关键词:三北地区;防护林;成效;发展对策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我国政府为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建设此项工程,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此工程始于1978年,规划期为73年。就目前情况而言,此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前五期规划任务,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1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1.1生态效益

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40多年来,三北地区的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物碳储量比原来增加了13.44×108t,带来的生态效益是累计固碳量显著增加,固碳效应包含生物固碳增量、土壤固碳增量和发挥生态功能形成的碳增量[1]。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少区域水土流失也做出了贡献,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66.6%,水土保持林面积增加了1.19×107hm2。此工程中栽种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对减少水土流失起到的的效果明显。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主要建设了农田防护林,40多年来,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增加了1.34×106hm2。农田防护林建设大大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农田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提高,对于产量高、中、低的农田,建设防护林取得较好效果的是低产区[2]。防风固沙林的面积增加了6.4×106hm2。我国沙漠面积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缩减趋势,极重度沙漠和重度沙漠面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地区,生态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3]。此工程也对环境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工程开展以来,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生态屏障,对固碳、改善气候和降低水土流失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2社会效益

工程开展以来,带动了三北地区农民增收、城镇建设和乡村发展,帮助了1500万人脱贫;拓展了三北地区的发展前景,建设的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对乡村村容和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促进了三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了森林生态文化;推动了三北地区的社会进步,提升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绿色长城”工程是三北工程上的里程碑,为中国林业带来了历史性转变,对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深远意义,让百姓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幸福感;促进了其他重要生态工程建设,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以来,其带动了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珠江流域等共计17项防护林工程[4];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此工程的开展也为我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信,影响力大大提升,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1.3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建设以来,同时也开展了饲料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新工程的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同时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加工、林业养殖、森林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重点开发地区的果品年产量增加了30多倍,农民林果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复合养殖模式使林业和林副产品的收入大幅提升,建设的森林公园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到480亿元,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5]。

1.4森林资源增加

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森林生态作用明显显现。工程开展40多年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森林面积增加了2.2×107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6]。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存活率低,质量较差

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面积约4600万hm2,但是保存下来的面积只有约3000万hm2,成林的面积约2100万hm2,造林面积保存率仅约为65%,成林率只有约45%。此工程的造林保存率低的原因是工程初期缺乏经验,栽种的树木密度不合理,对当地水源量和承受能力考虑欠缺,从而导致树木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于栽种后的后期没有进行严格管护和补种,从而导致了成林率较低。

2.2造林树种比例不合理

乔木有着容易繁殖、生长速度快、生命力顽强、病虫害较少等特点,所以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早期种植的品种以乔木为主导,造成了干旱地区的乔木栽种面积较大。但是,截止到2017年,此工程净增的灌木林面积约为1100万hm2,乔木林的净增面积却只有800万hm2,说明了三北防护林地区更适合栽种灌木林,其成林率高,更容易成林。根据现有的数据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来看,应该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乔木和灌木的栽种比例,灌木更适合干旱的三北地区,栽植配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农田防护林面积降低

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农田防护林主要栽种的品种为杨树。工程早期为了更快形成防护体系,选择了生长速度快可以迅速成林的杨树。就目前情况来看,栽种杨树的效果并不理想,有衰退迹象,防护效果减弱。东北部地区的防护林基本都是由杨树组成,品种单一,而且是集中栽种,树龄相同没有层次,易引发病虫害。目前的农田防护林功能出现退化的趋势,由于农民对于农田防护林的维护意识不全面,缺乏责任心和专业知识,而且还有部分人存在毁林种粮的行为,相关部门对于防护林的更新跟不上衰退及破坏,也会导致防护林的问题愈发严重。

2.4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低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其次是地方政府,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的投入仅限于前期工程,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严重缺乏经费,导致成活率较低,成林率较低。由于经费缺乏,导致工程后期的维护和工程的延续开展受到了限制。此工程的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原计划按照投资总额的5%投入,但是实际的投入只有总资金的2%。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技术培训,这样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工程管理。

3发展对策

3.1加强科研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艰巨,工期时间长而且工程复杂,此项工程需要高科技的大力支持,相关人员还要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才能保证此工程的顺利开展。相关人员需要对大型生态工程如何构建和如何能发展经营的理论进行研究,确保稳定地高效地发挥生态功能,并且需要科学地做好修复防护林工作,防止其退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防护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这才是工程构建和经营的基础,还需要构建科学发展机制。

3.2构建完善林网系统

根据工程前期的工作情况,要更好地总结经验,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需要将当地气候、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状况综合考虑,做好湿地和沙土化治理工程及退耕还林工作,进行科学造林、护林、防风、防沙。工程从长远角度考虑,要把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做到合理、科学,在掌握人工生态工程弱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做到统筹规划,才能建立林田、山水统一的林网体系。

3.3科学构建三北生态区域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开展以来,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陆续开展了退耕还林和防风防沙工程,主体建设都是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旨。三北地区为我国较脆弱的生态地区,所以修护任务难度大,而且此工程担任着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农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职责。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合理进行规划,从全局出发,在全方面进行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经济,统筹兼顾,提高生态工程治理效果。相关部门需要将所有类似的生态工程进行整合,集中进行建设,搭建安全屏障,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3.4加强后期维护工作

导致成林率低、防护林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后期的维护工作做的不到位。就目前情况来说,工程后期的经费不足,导致维护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从而导致成林率低。此工程目前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护林工作,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风沙严重的地区,需要对风沙从源头进行控制,才可以将风沙的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已经成熟的林区进行一系列的更新改造,提高其质量和成林率。

3.5构建保障系统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资金,地方政府进行辅助投资和出劳力的方式,但是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地配套能力远远不够,加上后期资金不充足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因此,要有完善的保障系统,除了需要国家的经济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护林工作中,才能保证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国利民。相关部门还需要科学规划农田防护林,为科学造林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加大资金投入科研,搭建更完善的科技平台,提高人工生态造林的成活率和成林率,从而促进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6

【关键词】铁路隧道;弃碴场;经验总结;工程实践

随着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及大型工程如铁路、公路、矿山等不断被建设[1-2]。然而,一些工程的不合理施工却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而且,施工废弃物的不正当处置甚至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川藏铁路为例,全线隧道占比达到85%,出碴量巨大,目前川藏铁路工作已进入攻坚期,受陡峻地形地貌、敏感生态环境、广布不良地质、薄弱交通设施、恶劣气候条件等影响,弃碴场选址及防护已成为工程师和设计人员们所关注的重点,鉴于川藏铁路严峻复杂的地质环境,关于弃碴场的选址及安全性要求更为严格,但在实际施工中弃碴问题却经常被人所忽视,施工人员对于弃碴不予以足够的重视,随意选址进行弃掷。即使统一运往固定堆放场也没有进行规范的堆放管理,这种只注重主体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缺失在工程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也就为后续的水土保持及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工作造成困难甚至埋下安全隐患[3-6]。经过多年关于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己经有了成果,提出理论如下:不利干扰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大类[7-8]。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由不利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决定。因此,生态修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和减轻不利干扰的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包括荒地、废弃耕地、荒漠、树木采伐迹地、废矿地等。修复自然生态时又可分别为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不同的修复条件所产生的修复过程具有不同的差异。生态自我修复时,最开始的条件是根据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所确定的[9-12]。

1铁路弃碴场类型

在艰险的山区,铁路选线由于受到地形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因此在线路总长中,隧道占比较高,通常达到50%以上,外加填挖方地段的开工时间不同步、弃碴材料质量、运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控制工程的土石方填挖平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施工时产生大量弃碴。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弃碴场尤为重要,一般山区铁路的弃碴场有以下几种:(1)大型集中弃碴场。综合考虑沿线铁路工程的工程特点,在隧道分布较集中的段落,选取合适的位置进行集中弃碴。(2)坡地型弃碴场。坡地型弃碴场的位置通常位于沟道两侧地势较高的台地或者缓坡地上。该种类型的弃碴场布置防护措施的关键主要是控制好碴场自身的稳定性和排除水的因素对碴场的干扰。在弃碴的坡脚需要设置挡碴墙或者其他种类的护脚护坡措施。碴体周围如果需要汇水,还要再布置截排水沟。弃碴场顶部可以种植植物,在碴场的坡面也可以优先考虑种植植物来进行防护。(3)沟道型弃碴场。沟道型弃碴场的位置一般选择在山间不发育的支沟源头,同时支沟的沟底缓和,在沟道的下游没有重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等。(4)拦沟型弃碴场。由于山区地形险峻、行车运输等条件不便利,如果没有明显合适的弃碴场位置,通常把施工后的废碴直接弃置于沟道的中间位置,即所谓的拦沟型弃碴场。对于水量较大的沟道,在采用占用沟道来弃碴时,可采用泄水洞将碴场上游来水引至碴场下游,该措施既克服了水流通道问题,又克服了废碴稳定性问题。(5)填凹型弃碴场。与线路所属的行政管理等部门密切联系,征得相关部门的意见,结合地方的规划建设,可以把施工后的废碴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所需要的土地平整以及取土、石、沙等建筑材料之后所留下的废置凹坑地的回填,用废弃的弃碴填方增加土地,既处理了弃碴,又减少对现有土地资源的使用。

2弃碴场防护措施设计

2.1工程防护措施

2.1.1挡碴墙

挡碴墙一般适用于地势相对较缓、弃碴量不大的碴场挡护;墙高一般为2~8m,挡碴墙基础趾部一般埋入基岩1m深度,在挡碴墙墙背铺设砂砾石反滤层,墙身设泄水管,如图1所示。

2.1.2拦碴坝

拦碴坝一般适用于弃碴量大、用于拦河、拦沟设坝,坝体背后弃碴浸水及用于坡地设坝。坝体上设有泄水孔及导流洞,坝体基底采用钢轨桩防护,坝体前方设有消能池(图2)。

2.1.3桩间墙

桩间墙一般适用于弃碴量较大,挡护工程基础较差的弃碴场,如图3所示。

2.1.4石笼挡墙

石笼通常适用于较平坦的河滩地或承载力较低的平坦耕地,弃碴时要求碴场顶面弃一层厚约1m的易风化弃碴。石笼挡碴墙由涂塑热镀锌低碳钢丝网箱内装块石叠砌而成,网箱上表面应保持平整,并尽力降低空隙率。石笼码砌应交错码放,如图4所示。

2.2生态防护措施

弃土场的场坪在生态防护时可以撒播灌木种子,以种植绿化的方式进行防护,除灌木种子外还可种植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图5所示;弃碴场的场坪在生态防护时可以先用适合种植的土壤铺平,再在土壤上撒播草籽进行防护,如图6所示。在边坡生态防护时,弃土场边坡也可采用撒播灌木种子的方式进行绿化防护,同样的,弃碴场边坡采用摊铺种植土后再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防护。

3工程案例

分析叙永至毕节铁路斑竹林隧道、下坪隧道及下坪车站站场弃碴场,总容碴量约为70×104m3,碴场占地约5.267ha。碴场位于D2K221+100里程自然冲沟内,为防止地表水直冲碴场,造成碴土流失,形成地质次生灾害,设置引水洞将自然冲沟水流改道绕过碴场范围,并引流至冲沟下游,引水洞长为480m。

3.1改沟、弃碴施工

(1)进场,施工场地平整,引水洞下游施作洞口防护工程。弃碴场两侧施作天沟。(2)在弃碴场内下游施作临时挡碴墙,并将隧道弃碴及引水洞弃碴弃置在挡碴墙后侧。(3)引水洞贯通后,改沟,将自然沟水引入引水洞。(4)施工弃碴场上游拦碴挡水坝,封堵自然沟,施作拦碴挡水坝与引水洞上游洞口结合部位。同时设置急流槽,延缓自然水通过引水洞的速度。(5)施工碴场下游拦碴坝,分层碾压密实。(6)按设计要求弃碴到设计高程。(7)施作洞顶排水沟,并将排水沟分别与各隧道洞口天沟衔接,形成完整的碴场天沟排水系统。(8)为保证拦河坝达到截流拦蓄的效果,地表水不向拦河坝下游碴场扩散,拦河坝两侧铺设防渗土工膜。

3.2弃碴场设计内容

(1)为确保碴场的稳定,弃碴应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不大于1m,并碾压密实,压实度k≥0.9,弃碴填筑边坡不得陡于1∶1.5,平台宽度20m,分段高度不大于8m。(2)弃碴场坡脚设置C25混凝土拦碴坝,拦碴坝底设两排钢轨桩,梅花型布置。在拦碴坝前设置消能池,在坝内设置导流洞进行导流。(3)碴顶边缘自然坡体上设截水天沟,作为碴场的排水系统。(4)在碴场顶面做成纵向3‰的排水坡,横向3‰排水坡排入碴场顶面中心沟。在弃碴底部铺设盲沟。(5)弃碴前必须完成挡碴墙、消能池、下游自然沟的清理铺砌、排水沟、盲沟等工程的修建。(6)隧道弃碴体积大,地面横坡相对较陡,为确保弃碴及下坪站路基整体稳定,设置两排抗滑桩。(7)为避免弃碴填筑及压实过程使抗滑桩发生较大位移,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再弃碴。(8)弃碴必须由上游向下游逐步推进弃置,已弃碴体顶面应留出排水通道,待弃碴压实后再施做泄洪槽。(9)为了方便在碴场顶部种植绿化进行防护,在弃置废碴前要将碴场地表所覆盖的土体进行剥离并存放到某一固定位置,待弃碴完成并对碴场顶面进行平整后,将该覆土置于弃碴表面(厚度不小于0.4m),并对碴顶面及坡面进行绿化。(10)弃碴前必须完成拦碴坝、下游自然沟的铺砌、排水沟、盲沟等工程的修建。

4结论与建议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7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做到事前有指导和作业设计,事中有质量检查监督,事后有验收审计,杜绝盲目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质量现象的发生。首先,重视作业设计工作,严格按照造林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清场、整地、挖穴、栽植、抚育等技术环节达到设计要求,确保造林质量。其次,强化造林苗木管理,严格实行病虫害检疫和产地、质量检验,坚持良种壮苗造林,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第三,采用招投标制,全面实行专业队造林,并推行“一造管三年”的合同制管理。第四,积极实行监管制,强化施工质量管理。组建专业的监管队伍,制定监理管理制度。制定监管合同,责任到人,职责明确。

2沿海防护林工程效益分析

2.1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凤城市有林地面积增加0.2万hm2,封山育林面积增加1万hm2,使凤城市森林覆盖率得到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技术经济参考指标》进行测算,凤城市每年可增加固碳量5623t,价值达560万元;可释放氧气14997t,价值达1500万元。充分发挥了沿海防护林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丰富生物种群和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2经济效益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具有两方面的经济效益:一是直接经济效益。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可以结合生态+经济型模式,在发展营造生态林———红松林的同时,可以在红松幼林地内套栽刺嫩芽或刺五加,生产绿色食品———山野菜,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森林抚育间伐、更新采伐,生产一定量的木材,从而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二是间接的经济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生态旅游等间接效益则是更为巨大的。

2.3社会效益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建成后,在增加森林植被的同时,可生产出品种多样的林副产品,丰富市场。又能有效地保护水库安全,增强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抵御水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了对凤城市农作物的灾害损失,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同时形成的森林景观,美化了环境,使得凤城市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有力地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开拓了旅游产业,繁荣了社会经济,增加了就业人员,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3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造林资金投入不够凤城市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资金,国家投入的资金多是补助性质(以造林补贴发放给造林户)。而凤城市财政资金紧张,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多以造林农户自筹资金解决为主;同时沿海防护林造林地块多为造林难度较大,造林费用较高。凤城市新植造林地块平均需投入资金9000~12000元•hm-2,而实际中央财政补助仅为3000~4500元•hm-2,造成补助资金与实际投入相差较大,从而影响了造林质量。

3.2幼抚不及时,管护不到位有的海防林造林地块不能及时进行清场,有的部分地块被牛羊等牲畜破坏,存在注重造林规模,忽视林木管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现象,影响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

4对策与建议

4.1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依靠全社会力量,坚持以地方投入和造林农户自筹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建设方针。一是认真制定海防林建设规划,向上争取国家专项投资;二是要积极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由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投入;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主体进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

4.2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和土壤特点,合理确定造林树种。在苗木选择上要优先使用乡土树种。

生态防护工程范文8

关键词:公路交通;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常见问题

正文:

1.公路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展开研究分析工作

1.1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中,一般情况下会积累下来数量众多的生产污染物质以及生活污染物质,比方说在公路桥梁工程项目基础性施工阶段当中,一般都是需要使用到钻孔以及排水等技术措施,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数量众多的泥浆和灰尘,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垃圾假如说在没有得到妥善的净化处理的情况之下就进入到江河湖泊当中的话,会引发一定层度的水体以及地下水源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对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形成有效的控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假如说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中,周边水体当中含泥量超过现行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的话,那么会从整体的层面上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2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形成数量众多的土石方量,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粉尘污染问题,除此之外,公路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般都需要使用到大规模的机械设备以及水泥钢筋等材料,实际负载水平比较高的运输车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扬尘问题,与此同时路面沥青铺设以及材料和石材领域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肯定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在建成的公路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烟气、一氧化碳以及醛尾气等等,从而给也就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3施工措施不妥当引发的扬尘污染问题

为了可以对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在施工现场当中一般都是会累积下来数量众多的原材料,比方说在石灰场和石料场当中,各种类型简易性加工原材料,比方说混合水泥、沥青等材料的拌和场都是会在施工现场当中设置出来的,虽然说在施工现场当中设置上文中提及的这些场地,可以使得施工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变得较为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灰粉、粉尘以及烟幕等问题的几率也比较高,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引发的扬尘和噪声等问题隶属于环境污染包含的范围之内。

1.4整体性规划以及选址工作疏忽问题

没有针对环境展开有效性比较强的整体性规划工作,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中想要将所有的环境敏感区域规避掉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具备的不可逆性使得环境本身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敏感点位。比方说在道桥工程项目地选址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将河床这一个因素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环山公路工程项目整体性规划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纳入到规划设计范围之内的是山体表层因素以及环山公路是否会对各种类型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等等。

1.5噪声污染

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肯定会使用到大型机械设备,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较为严重的在噪声污染问题,爆破项目是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当中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噪声产生位置一般情况下都是位于公路沿线之上,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对噪声的来源展开研究分析工作,第一种就是平地机、挖掘机以及搅拌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轰鸣声音;第二就是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完成之后,行驶在公路之上的各种类型车辆产生的行驶噪声问题。

2.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中应当施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1边坡绿化

在边坡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如果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当中,难以对边坡本身的自然稳定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话,那么是应当设置出来一定数量的挡墙,防护网等防护性设施,与此同时应当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绿化措施,边坡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绿化方案应当和自然环境之间呈现出来一定的适应性,往往在边坡绿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是灌木抑或是藤蔓植物,在上文中提及的这些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促使边坡的稳定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可以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最终也就可以在边坡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2.2排水沟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排水沟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之下会使用到自然水沟方案以及植被防护方案。大多情况之下应用到的是植被防护措施,堆砌防护措施可以在防冲刷以及养护领域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外观难以得到保证,想要使其和自然环境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自然水沟防护方案一般情况下是在自然成型的石材质地路段以及坡度比较小的土质路段当中得到应用,除此之外,植被防护方案在所有自然条件之下的公路路段当中都可以得到应用。植被防护方案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来两项功能,对雨水冲刷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生物过滤,公路建设工作以及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公路径流区域内的数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对敏感性区域当中的水质恶化问题出现的几率形成有效的控制。植被防护方案正式施行的过程中,应当将防护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及时的施行一定的修剪措施,从而也就可以对沉积的泥沙数量形成有效的控制。

2.3取土场地和弃土场地

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是应当将取土场地和弃土场地放置在一个较为荒凉的位置之上,假如说在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得不将弃土场地放置在水源的旁边的话,那么就应当在弃土场地当中设置完备的排水设施,并施行一定的地表处理措施,从而也就可以使得弃土安置场地和原本的地形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取土场地和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应当得到有效的控制,一般都是会将取土场地放置在地势较高抑或是地形较为突出的位置之上,首先将选址位置之上的表层土壤保存起来,以便于可以在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继续拧的过程中得到应用,除此之外应当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取土场地设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和周边的自然地形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当在河道当中将取砂工作完成之后,应当将河道外貌妥善的恢复好。

2.4其他注意事项

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扬尘问题会使得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也就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公路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泥沙废弃物,在雨水冲刷的情况之下形成的沉积物质会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就会使得生态平衡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原本在河流当中生长发育的微生物大量死亡,除此之外,沉积物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使得河道出现堵塞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对河道的泄洪能力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应当在施工现场当中施行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相关工作正式开展之前,首先应当找寻出来适应性比较强的环境保护方案。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仍然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公路建设人员以及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致力于使得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应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累积下来充分的工作的经验,以便于可以找寻到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使得公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勋.基于宝汉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谢明宇.岩溶地区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在某公路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3,(10):64-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