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范例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生态农业;整合资金;转型升级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人口23.96万人,88.1%为少数民族,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也是部级贫困县、武陵山片扶贫攻坚试点县。近年来,通道县沿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一、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农业产业逐步建成。通道县“围绕旅游兴农业”,致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了菜业、果业、药业、兔业、茶业、休闲农业六大农业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亿元。(二)生态农业方式逐步形成。通道县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生产标准化,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金融、物流、防疫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6%,蔬菜恒温育苗、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乳汁饮品等56个农业新品种、42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三)生态农业主体逐步发展。通道县目前有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6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8家(其中省级以上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91家,农民的劳动技能有了提升。(四)生态农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是产品收入增加,2016年全县生态农业销售收入7.2亿元。二是带动了加工企业逐年增加,2016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8家,占全县2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66%。三是采摘体验、农耕观光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来食住行游购娱消费2亿元左右。

二、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目前通道县粮油、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油茶及黑老虎、钩藤、灵芝、竹狸、金银花等特色种养产品分布零星、覆盖面小,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价格不稳定,农户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市场信心。(二)生态农业产业加工不足。目前通道县仅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而且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大,加工转化率不到60%。一些偏远的乡村还停留在“木头卖方、萝卜卖筐”的自然农业阶段,基本处于“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境地。即使少数产业有规模种植支撑,却经常无法足额消耗初级产品,积压农产品的生产风险转嫁到了农户身上,尤其以畜禽养殖较为突出。(三)生态农业品牌不响。虽然全县农业资源丰富,油茶、茶叶、柑橘、猕猴桃等农产品遍布,但是大家各卖各的货,没有统一包装,没有统一品牌。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例,虽然有着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生产的高山茶品质优良,但时至今日仍未摆脱“万家种茶,麻袋卖茶,作坊加工”的现象,全县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四)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不多。概括起来,产品技术、行政管理、市场开拓、产业融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体现在产品技术方面,企业的科技转换能力不强,没有研发中心;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经济研究、组织体系没有对接市场,没有形成科技注入的引导机制;体现在市场开拓方面,市场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眼光短浅;体现在产业融资方面,政府没有农业融资平台,企业没有创造条件争取金融资金、民间资本;体现在利益联接机制方面,企业不愿意与广大农户产生经济关系,在具备相当优势的高山绿茶、仿野生种植、侗药苗药等领域没有主动跟踪服务、开拓市场,存在政府和企业热情高、群众兴趣低的“两高一低”现象。

三、通道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一)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否适用山区。一般而言,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以“七化”为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要使山区农业达到平原地区生产条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资金不足。在基础条件不优、生产耕作不能全面机械化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不可能大量进入。客观地说,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山区地区推进存在制约因素。(二)农产品天然没有市场价格优势。通道县农户普遍反映,“不丰收无效益,丰产贱卖更没效益”,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农产品还没像工业产品一样,形成稳定的市场价格自我调节体系。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国家宏观的政策调控有关,要放开农产品市场价格,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二是企业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经营,仅仅进行简单的产品集散,农产品时缺时剩,企业无法调控产品价格。(三)山区农业如何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农业经营有农户、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四种组织模式。就山区而言,各种模式单独发展都有一定限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源田生菜业公司探索的“基地在内、销售在外”的模式,通过公司全额投资、7名公司技术人员现场负责,有效解决了农村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等难题。目前已扩展到2000亩标准化示范种植,带动农户种植5万亩,所产蔬菜全部销往香港,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已经成为香港强记菜业公司下属的四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源田生菜业公司的经营体系,整合了农业公司经营、农户经营两种组织形式,折射出的是“飞地经济”的影子,值得借鉴。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2

1.1农户投资行为不同的形态

首先,在生产经营投资上,我国的农户投资行为呈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以及中性三种表现形态。在生产经营投资方面,风险厌恶型的农户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先进的技术要等到确认后,才开始应用。投资偏好型的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等信息比较迅速,具有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倾向于通过技术来改变生产结构,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而风险中性型的农户,处理这些信息行为缓慢,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被动性和延迟性。因此,大部分的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经营投资少。其次,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农户脱贫的愿望之下,在平均生产经营上,农户支出方面具有两个原因:为了在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得不使用很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了正常进行再生产,不得不购买价格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1.2农户兼业行为

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另一个渠道,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打工。男人一般从事搬运工、建筑工、装卸工等,女的一般从事酒店的服务、饭店打杂等工作。这能很好地解决农户资源的短缺和人口生存的压力,成了农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农业收入,改变了农户“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改进了农户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地冲击和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农忙的季节,如插秧,大多是亲朋好友帮忙完成生产,现在,农户开始选择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说明了农户开始具有衡量比较市场的意识,间接地实现了扶贫的效率。

2、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特点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追求家庭福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病人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家人会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自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的主体转向了家庭,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户在经济利益和家庭福利最大化上,在不断地寻求均衡,从而促使效用得到最大满足;而家庭生活的稳定干扰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农户经济行为才能按照市场导向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和配置生产要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农户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不经济农业”,即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享受独立财产,使农户具有致富脱贫的冲动,从而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在姻缘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基础上,以家庭组织的稳定性作为生产行为的持久性。农户主体缺乏认识,忽略了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农户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因此,农户经济行为的目标首先表现在满足家庭生活上。一般情况下,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家庭人员结构、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决策方式和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收入的增长和稳定,体现了农户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当前,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农户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收入稳定要求农户避开市场风险,而收入增长要求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双重目标的矛盾,也限制了农夫致富的动力。目前,生态农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都建立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通过保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持续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然而,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效应”导致了生态农业和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矛盾性。生态环境的无偿性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最大的利益,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砍乱伐等。另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阻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快速的发展。

3、农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农户资源短缺,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户的经济行为在农业生态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户经济行为决定着农业生态的发展。

3.1农户素质对农业生态发展的作用

舒尔茨曾说:“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但是它的差异并不重要,非常重要的是物质资本质量差异,而最重要的是农民能力的差异。”生态农业可以在劳动力丰富和高素质下进行;也可以在土地资金短缺和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也可以在传统技术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下进行,由于生态农业是生产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容纳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条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户的要求是实现“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目标。因此,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充足,农户要生产出安全、卫生质量达标的绿色食物,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农民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我国贫困农村的劳动者普遍缺少技术专长,并且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转移,面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来说,剩余的老弱病妇这些半劳动力很难接受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因此,农户的素质问题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3.2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持农用生产力的持续性,为了优化农户行为,真正保证农用地的持续利用:首先,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通过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确定农作物合理的施肥实践、品种、方法等。其次,绝大多数土壤生物是独立存在的,如真菌、细菌、微生物等,在自然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通过有机质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得到的,所以土壤生物是养分利用的调节者。要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就要改善土壤结构,达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生产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到土壤生物的产生,如土壤耕作会导致土壤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土地生产的持续性以及更低总量的动态平衡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土地制度的明确,会让农户产生稳定经营的预期,土地产权的合理性也会放置乱占耕地和乱挖资源行为的发生,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才能发展生态农业。

4、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户经济行为

4.1引导优化农户的生产行为

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大力宣传农户经济行为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何法律法规,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一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完善产能包责任制,建立有效地土地流转机制等。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要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帮助农户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保护农户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农业的力度,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激励农户投资和优化经济行为,政府鼓励农户采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农业技术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农户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不断地增强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优化农户的经济行为,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

4.2优化农户消费行为的衡量标准

优化农户消费行为是实现农户合理优化消费行为的过程。在农户消费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农户消费、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三者具有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国家消费政策制定的目标。因此扩展农户消费的领域,引导农户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防止消费规模膨胀,适度绝对农户消费规模,是一种动态、可持续的消费。处理好消费资料间的比例,与社会供给、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等保持一致,使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趋于合理。消费和生产密切相关,积极的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的作用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据适度的消费规模准则,合理优化农户消费结构,加强农村市场的科学管理,提高法制建设,降低农户交易成本,为农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4.3创新土地产权制度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产权制度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保护农户的合法财产权益,充分有效地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与市场经济取向一致。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占有者,即承包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等。在一块土地上,农户具有使用、转让和出租的权利,但是农用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农户可以把他当做财产传给继承人。因此,明确土地的产权,在生态农业发展上,为农户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使生态农业效益和土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扶持力度,带领群众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向农村扩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安全问题增多,生态农业发展十分紧急[1-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和政府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背后,我国的资源、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生态污染加剧,极大地威胁农产品安全,进而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4]。

1.2研究现状

有关学者进行了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也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现今社会,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出现一系列问题,面临着种种困难,有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的挑战[5-6]。

1.3研究目的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具有生态、文化等多样化的功能,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多重功能作用的发挥,只是关注农业生产。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堪忧,生态环境损害。本文通过对生态农业综合分析,在资源与环境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山东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7-8]。

1.4研究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农业现代化步伐,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9]。因而,本文在说明我国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生态农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建议。

2国内外农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相关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理论是生态农业的基础。生态经济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与经济结合的基础上对农业进行研究和管理。农业生产领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变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变换,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才得以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平衡予以综合,确保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来建立这种平衡[10-12]。

2.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日本是较早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其农业运动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期,公害问题频频发生,市民环保运动出现,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形成;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半期,生态农业不断发展,产销合作社迅速壮大;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农业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产品流通渠道多样化,生态农业渐趋成熟[13-15]。

2.3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农作物的栽培用落叶枯草等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通过生物方法,减轻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日本政府推动生态农业的策略对我国有借鉴意义:一要提高财政支持,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做好生态农业的推广,提供完善的咨询和服务;三是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法律体系,健全生态农产品认证制度;四是协助推广生态农产品,促进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3山东省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基本概况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目前山东省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研究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整体情况、空间布局等问题,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

3.1.1历史回顾

自1985年,山东省的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研究实验、试点建设和生态农业县建设3个阶段,先后进行了大量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示范户试点建设,并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0]。

3.1.2区位交通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靠海,紧邻韩国和日本,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北部与河北相连,南部连着江苏,有利于发展对内经济,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易于扩散。因而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生态农业十分有益[21]。

3.1.3自然条件

山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土资源丰富,滩涂、近海海洋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就发展生态农业来说,山东的自然环境占据很大的优势。

3.1.4社会概况

山东一直以来是个农产输出大省,是京、津、唐地区蔬菜、水果的主要产地,山东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此外,山东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山东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生态农业能够迅速发展[22-24]。

3.2生态农业的现状及特征

3.2.1生态农业的现状

山东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因素,建立了立体型生态农业、林粮立体生态农业、林养结合生态农业等。山东省的立体型生态农业根据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结构和食物链设计,建造小型的农业生态系统。“林粮立体生态农业”的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和粮食作物种植业,将苹果、核桃等果树与冬小麦、大豆等间作套种,实现对该地区的光热和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林养结合生态农业就是在用材林和生态林内放养牛羊,在果园内放养鸡鸭,啃食杂草,这样,减少农药使用量,也减轻环境污染。

3.2.2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

山东省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大致规划为三区、两线、一洲。具体说来,就是分为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该区生产体系较完善,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鲁中南山区生态农业区,该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人均耕地少但工业污染轻,产业结构复杂;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和京九铁路沿线,济青公路沿线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京九铁路沿线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区;一洲则指的是黄河三角洲,该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较好。

3.3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3.3.1市场需求不明确

当前,农产品消费者不能意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农民的思维比较僵化保守,看不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就农产品消费者来说,城乡居民能够意识到农产品质量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够,需求尚不明确。

3.3.2缺少规模生产条件

山东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能进行规模种植的土地不多,而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大规模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分散的土地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3.3.3劳动力数量、质量不高

近年来,山东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涌入发达地区,土地多由农村老年人和妇女管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3.3.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违背。重金属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家畜粪便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随意丢弃,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山东省生态农业综合分析

4.1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

山东省的生态农业在发展之初就是在有远见的专家引导下进行,并由政府部门支持。在政府投入大批经费的情况下,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持续农业、低碳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其中,蓝色农业是沿海地区利用海域种植或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4.2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党政府密切关注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的政策和补贴,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十分有利。但是,山东省生态意识普遍不强;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较少。另外,山东省生态农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农村地区和小农户贷款困难,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5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对策

5.1山地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针对性的发展,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山东省的山地地区如山东半岛的低山丘陵地区,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全面,农业经济发基础较好,但在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利用低山丘陵发展林粮立体生态农业,将林果树和地瓜?低矮农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山地的光热资源;二是开展林养结合生态农业,在山地树林内放养牛羊等家畜,在地势较低的果园内,放养鸡鸭,以此达到牲畜生态除草、粪便绿色施肥的效果。

5.2平原地区多样化发展

立足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为加快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证。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发展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可以利用动植物间的产出关系,开展食物链型的生态农业;在鲁西平原地区,可以开展蔬、沼、养3位一体和种、养、渔、沼4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水果,将多余的蔬菜苗、水果叶等作为饲料,同时将养殖的动物粪便制取沼气,将剩余的沼液用于喂鱼、施肥等,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减轻农业污染。

5.3沿海地区开发观光农业

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多风险,生态农业的经营波动影响着人们对其发展的信心,从而开发农业的观光模式,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对减轻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沿海交通便利、距离城市或著名景点较近的地区,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生态观光园、农业休闲区,以林果采摘、绿色垂钓等模式,吸引城市游客参观。

6结论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质量安全;标准化;安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产品供求关系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质量理念、品牌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1]。安乡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足,小规模生产经营逐渐被“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取代;产品优质、销路畅通、经济活跃;龙头企业在市场尝到甜头后,不断的往高品质高效益方向发展,同时更多农业生产投资商来安乡规划。安乡地形地貌为平原,农产品基地周边无三废污染,灌溉用水为沟渠水,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生态条件,都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让品质质量效益共存,保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得到有效补偿,真正实现农田—作物—人类可持续发展。

1安乡生态农业保障措施现状

1.1农业标准化生产

按照农产品产销全过程质量有效保障的要求,组织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按品种制(修)订一套技术规范,把标准转化明白纸,使复杂的标准能看得懂、学得会、可操作。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训,提高标准化转化率。

1.2质量控制措施

(1)产地环境。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整治考评工作,农产品生产基地均建立废弃物集中处理制度,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废弃农膜、农药瓶、农资包装袋)及作物秸秆由乡镇实行集中处理,产地环境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现在采用水肥药一体灌溉设施技术,一是便于管理,节约水肥用量;二是提高肥药利用率,降低肥药地表表层渗透率。(2)科学使用农药。基地农药使用严格按照“预防用药、高效用药、安全用药”原则,做到“五不、一遵守、一规范”:不使用国家禁用农药、不使用高毒农药、不超范围使用农药、不超剂量使用农药、不使用过期农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范施药操作程序。(3)推广使用有机肥。根据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测土数据,结合各种作物的需肥特点,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近几年,我县商品有机肥越来越受欢迎。大面积积极推广生物制肥和畜禽发酵肥作为基肥使用,一是腐殖质能减少耕地土壤板结;二是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能应对长时间干旱天气;三是肥效均匀释放,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口感、甜度、大小与没有使用有机肥的产品差别明显。(4)规范生产档案。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时填写生产记录,详细、准确的反映出该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全过程的真实情况。对于不填写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填写不完整的生产主体进行限期整改和处罚,并自觉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查。(5)开展日常自律检测。明确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必须超过农药安全间隔期天数后才能收获上市。对基地出园的产品,采用自检或委托检测合格后,方能出园。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销售,并按《农产品检测不合格样品报告与处置制度》进行处置。

1.3严格履行生产者职责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行行业自律、自我监督和社会承诺,并依法承担生产不合格农产品引起的质量安全事故责任。利用市场对质量安全要求的倒逼机制,强化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主动提高农产品产品质量。

1.4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依托农产品知名品牌,依靠有市场、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选择质量安全意识较高、田间培管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通过品牌打造市场,品质打响口号进行外销,在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上进行“身份证”编码推介。

1.5修建冷库

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冷库,在蔬菜外运保鲜、扩大种植面积和避开低价行情等方面起关键性的作用。

2安乡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并趋老龄化,新型农产品经营主体发展迟缓

目前,我县50~70岁群体占务农劳动力65%,文化水平小学和小学以下、初中比例占务农人员91%。老龄化和文化水平低的基础导致我县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迟缓。为响应国家号召,我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兴起,但大多数无人引导,随大流发展,没有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广阔的销售渠道。对比临近县澧县星级庄园、桃源县古镇效应的个性农业发展态势,我县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农产品经营主体发展被动迟缓。

2.2农村土地流转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乡村整村发展命运堪忧

农村土地流转后发展形势各异,经营较好效益高水源充足的区域,土地流转价格顺势上涨,而真正用于发展农业的资金比例下降,加重了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经济负担,乡村整村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多为空谈。

2.3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混乱,农民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县正在逐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技术,但是网络上的农资价格虽然便宜,品质却鱼龙混杂,购买者无辨识能力,一旦出问题无处寻查原由。实体店农资经营者主要推荐利润高的产品,并夸大其功效,反而利润少、国家认证认可的科研产品无人问津。农产品经营生产主体靠经验施肥用药的传统性生产方式仍存在。

2.4仿效农业扎堆发展,品牌打造过度依赖政府

网络时代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多商机,千篇一律的葡萄、草莓、西瓜采摘园,黄桃、猕猴桃、樱桃、火龙果等高效益农产品试种,稻虾、稻鱼、荷鳅种养殖,加之乡村旅游模式开启,各个季节的油菜花节、荷花节、葡萄节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目前农产品产业链仅为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未能与食品企业签订订单生产,传统生产—销售方式导致生态农业产业化单一。安乡农产品品牌推介基本由政府主导,过分依赖政府将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一体的管理体系建设断节,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2.5机械化程度低导致人工费用过高,标准化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我县田间培管主要是半机械半劳动力,温室大棚除雪除冰、整地、施肥、施药、移栽、采摘等需要大量的雇佣人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偏向向周边农户进行农产品收购,获取差价利润,不利于整个农民合作社发展,也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管理。

3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3.1政府抓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管理模式带动标准化生产

在现有运营功能完善的龙头企业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要求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共同发展,统一挂牌、统一计划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集思广益共享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彻底摆脱项目资金流向分散、设施设备建设闲置、农产品收购市场混乱、小农户滥用农药等情况,摆脱等政策靠扶持要补助的生产经营模式。政府要支持和尊重龙头企业,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企业要给予奖补。

3.2订单式生态农业生产,打造精致农产品

少而精,精而美为当前都市人所追求。逢年过节,乡里自家的腊肉、土鸡、土鸡蛋、鱼、蔬菜特受欢迎,一到市场全打折扣,品牌的力量抵不过自家人的一句真话,打造精致农产品也是发展生态农业必修课。订单式的生态农业有助于农产品产品提质、生产者安全意识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加。食品企业与农产品经营主体签订生产合同,要求其安全、外观、成熟度、口感、大小达到要求后才能统一收购。通过拉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杜绝因赶市场行情、赶销售旺季、赶收获时间进入市场而进行的违法生产行为。

3.3加强宣传培训,择优劣汰激发生产信心

加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宣传培训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县级生产技术培训,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学习典型和先进生产技术。设立农业标准生产引导奖补资金,制订奖补资金考核细则,调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对于违法生产农产品、不按要求进行整改、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要加大惩处力度和予以曝光,从法律上给予保证。

3.4推广生态生产技术,提高高新技术应用率

从当前国内的情况来看,环境问题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2]。由农业专家坐阵,筛选和引进适合安乡的先进生态生产的理论与技术,开展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试点示范,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在长势、产品外观、市场行情上,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加快新技术应用率。

参考文献:

[1]刘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11):80-90.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5

1基本情况

1.1大理镇基本情况

大理镇是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环境优美镇4项桂冠于一身的中国优秀旅游城镇。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雄奇俊秀的苍山,南北分别与下关镇、银桥镇接壤,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田园景观城镇。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沿,点苍山以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降雨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4.9℃,年平均日照时数2227.5h;年平均降雨量1051.1mm,相对湿度66%;无霜期长,平均228d,低纬高原气候特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农业种植区集中分布于苍山山麓至洱海一带,海拔1950~2100m,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气候环境条件。

1.2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大理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大理镇生态农业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大理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着力推进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733.3hm2,优质玉米基地400hm2,优质蚕豆基地186.7hm2,无公害蔬菜基地1606.7hm2。二是推广应用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洱海。近年来,大理镇通过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源头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残留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削减,对保护洱海,改善洱海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发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目前,已建成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97hm2(其中蔬菜792.7hm2、粮食804.3hm2),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四是做大做强特色花卉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充分利用大理花卉优势,主要发展茶花、兰花、玫瑰等花卉名品。

2存在问题

2.1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大理镇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农业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粮食作物面积逐步缩减,高需肥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大幅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人口密度高,生活污染负荷加重,环境承载负荷较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与洱海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的矛盾突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2.2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大理镇是一个人口集中、城镇化率高、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全镇人口密度911人/k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0.045hm2,低于全州全市平均水平。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农业对城市的依赖性将更加增强,面临资源短缺、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

2.3农业产业小而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

大理镇农业仍然以分散、家庭式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规模效应未得到较好体现。龙头企业不强、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农村土地流转成本高、流转难度较大,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农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小而弱,缺乏优势品牌和品牌培植能力;农产品与市场连接机制不健全,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

2.4优势资源结合不够、产业融合不足、潜力挖掘滞后

市郊农业和文化旅游是大理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大优势资源,休闲农业与蔬菜产业是大理镇两大支柱产业,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城市和旅游资源结合不足,农耕文化、农村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无序化、商业化、同质化现象突出,存在小而散,特色优势不明显;规划引领滞后、管理机制不完善、功能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程度低、环境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蔬菜产业存在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冷链物流滞后,产业链不长,连接机制与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优势发挥不足。

2.5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服务农业的功能未能较好体现

大理镇农业既有市郊农业的典型特点,又有都市农业的功能特征,农业内涵丰富,涉及层面广,迫切需要各个层面知识、技术作支撑。按现有技术力量,难以满足农业新常态发展需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3对策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3.1主要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组;二是编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项目实施方案;三是争取中央、省、州、市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强化项目整合,统筹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发展生态农业。

3.2具体措施

3.2.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广节水、减肥、减药的“一节两减”节本增效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物结构,推行水旱轮作制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绿色蔬菜生产。通过推广应用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对海西田园风光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3.2.2发展土地集约型、效益高效型生态农业

结合大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成立农业经营主体,集约利用土地,发展高效型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3.2.3以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原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销售批发交易市场等产业服务体系;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网络、超市、实体店等现代营销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壮大具有地理标识的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2.4结合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加强产业融合

加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不断挖掘大理地区特有农耕文化、白族民族文化,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5加强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

以科技为引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积极与农业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办农业园区,开展绿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创意、品牌农业等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大理镇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大力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5):51.

[2]黄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11,613.

[3]冯卉.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5(7):33.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的脆弱和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而农业生产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及自身的污染严重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日益发展,但在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来自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耗竭等生态问题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随后美国农学会进一步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美国国会在农学会的基础上,重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阐述,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我国,许多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尽管这些概念存在着不同表述的差异,但总体来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保证人类及其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保持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资源、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农业生态破坏。比如在化肥使用方面:1978年我国共使用884.0万t,2002年已达4339.4万t,年均增长率为16.3%。根据1hm2使用的化肥计算,我国比世界平均消耗量高2.67倍,比发达国家也高2.1倍。因为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板结,农作物产量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又导致对化肥使用的追加,这造成了对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   1.2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利用不合理,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由于生态破坏,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统计,1998年我国受灾面积为5014.5万hm2,2000年为5468.8万hm2,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62.9%,达近20a最高水平。据专家评价,20世纪90年代洪水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00亿美元,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1998年,仅长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1.3因农业资源短缺与人口剧增,导致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1978年,我国人口为9.6亿,2002年已增长到12.8亿,仅在1/4个世纪里我国的人口就增长了3.2亿,其中乡村人口在2002年为7.8亿,占总人口的60.9%。巨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的可利用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技术落后,导致许多贫穷落后地区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陷入了恶性循环。1.4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据统计,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1989年的23.8%上升到1995年的42.5%。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1995年乡镇工业的烟尘、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工业排放总量的54.2%、46.5%和38.6%。由于环境污染,制约了农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数量和质量。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世纪初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必须采取措施和相应对策。   2.1提高整个国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提高整个国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认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全体国民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只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宽裕和幸福。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使人人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2建立农业生态安全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农业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主要确保农田、山地、草场、海洋和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安全,要强化农田的生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农田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位农田的产量,通过建立森林、草场等基本的生态安全保护带动全国的森林和草场面积的不断扩大与质量的提高,通过现在比较行之有效的休渔等措施,逐步建立稳定的海洋生态体系,提高海洋渔业的产量和质量,采取以预防为主,重视对现存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环境的安全。   2.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尤其是人和农业资源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口数量的高速增加,必然要耗费更大量的农业资源,最终导致农业资源匮乏,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应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提倡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p#分页标题#e#   2.4发展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资源利用率   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激烈竞争的世纪,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力争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继续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突出抓好优质良种、高效养殖、模式化栽培、机械化节本增效等技术推广,积极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产品新品种。继续加强“绿色证书”等农民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5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明确中央、地方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起抓;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不断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使资源环境管理真正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2.6大力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农业自我适应和改造能力弱,农民综合素质低,科技应用与推广困难,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政府合理地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加强财政支农力度,发挥国家投资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用工业建设,调整经济发展中的工农业关系。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政策,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再次,用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小乡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第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购销、加工、信贷、保险等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产业,它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而且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无偿地”、“默默地”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网络、水电、防灾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业物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建设,并考虑对生态农业生产进行适度的生态补偿,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WTO规则中“绿箱政策”所允许的政府行为。生态农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也不是单家独户或局部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宏观大环境的整体改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建设,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提倡清洁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优化,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需要领导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示范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以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依法”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继续提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口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氛围和环境;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了废、废了再建,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等,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投资与贷款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农产品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的推广鼓励政策、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7

(一)区位优势

遂平县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位于郑州、武汉“1小时城市圈”的交会地带,距驻马店市高铁站仅12min车程,是驻马店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副中心和后花园,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核心区域所在地,也是全国物流运输先进单位。

(二)生态优势

遂平县域内有全国最大的彩叶苗木基地,?岈山郁金香园连续2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供港蔬菜基地每年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提供新鲜蔬菜,是茅台酒厂有机小麦原料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资源优势

遂平县总面积1080km2,全县“一山两岗一平原”的地势似一张横放的太师椅,是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的主产区之一,连续13年粮食产量突破1亿t;是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四)旅游优势

遂平县境内的?岈山风景区是豫南唯一的国家5A级风景区;曾亲临视察的?岈山卫星是全国第一个;建筑面积12万m2的?岈山温泉小镇已全面开放,叫响登山赏花沐温泉旅游品牌。

(五)产业优势

遂平县产业集聚区现有上市企业13家,引进并建成了徐福记、克明面业、今麦郎、燕京啤酒、思念食品等各类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粮食初级加工延伸到面粉、方便面、糕点、挂面、休闲食品的食品工业全产业链。

(六)人文优势

遂平县公众安全感调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县连续13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连续3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二、无可比拟——发展定制化农产品的六大保障

(一)面积大

通过多年的高标准粮田整治,全县6.73万hm2耕地中,有基本农田4.87万hm2,其中万亩方22个,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二)土质好

遂平县土壤中富含各种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据测算,全县富硒耕地面积0.0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0054%。

(三)配套全

全县基本农田井、渠、路、电、树配套齐全,具备实施大规模耕作的条件,全县90%以上的耕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服务优

全县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108家,可以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深化全国土地确权试点县、全省土地托管试点县、茅台酒厂有机小麦基地等改革,形成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品牌多

供港蔬菜、天碧西瓜、鸿壹香椿、杰美葡萄等享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8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6个农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18个农产品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

(六)融合深

全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二三产业配套建成了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龙头,带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独一无二——发展生态小镇的六大特色

(一)自然条件优越

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河南省特色小镇、河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等荣誉称号。

(二)交通优势明显

周驻南高速穿境而过,高速引线南北贯通全境,?岈山通用机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三)文化底蕴深厚

遂平县是豫中抗日根据地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革命斗争;是全国第一——?岈山卫星诞生地,主席曾亲临视察。

(四)景观资源丰富

?岈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岈山卫星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产业发展强劲

全县以?岈山5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叫响“登山赏花沐温泉”旅游品牌,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六)社会影响广泛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8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环保技术;应用对策

1常见的农业环保技术介绍

1.1电子杀虫技术

在对电子杀虫技术进行应用时,还能阻碍害虫进行生殖,这样一来害虫的数量就会因此大量的减少,从而就能降低对农药的使用频率,并以此有效地防范农药给土壤和空气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1]。此外,相比于农药,电子杀虫技术的成本更低,而且效率更高。综上,为了有效解决农业虫害问题以及减少农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应积极对电子杀虫技术进行运用。

1.2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在采用种子磁化处理技术时,主要是通过人造磁场来对处于播种阶段的种子进行影响,从而基于受到物理反应的作用下,进而使种子产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以此促进种子的生长。除此之外,利用种子磁化技术,农作物的整体功能也会变得更加强大,比如新陈代谢功能、消耗功能、吸收功能、抗病功能、抗旱功能等因此都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的保证农作物的生产率[2]。

1.3防病促生技术

于农作物而言,病害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为了能够有效的对病害问题进行防治,农药是农民常用的一种方法。不可否认农药可以有效的解决病害,但是其给环境和农作物产量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防病促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对电极线进行利用的基础上,然后用其连接地面,紧接着电极线周围就会有很多利于农作物生产和能够防范病害的物质产生,基于此,病害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同时,其还能形成自动循环的空间电场环境,而这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2应用农业环保技术的注意事项

2.1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产量和质量都要予以重视,以此使农产品能够更加绿色安全。而为了能够使农产品更加安全,在应用农业环保技术时,应尽量避免不要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因为虽然化学药剂可以有效解决各种农作物生长问题,但是其也会使农作物本身沉淀更多的激素,而这些激素人们在进食后,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2.2注重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污染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应积极应用农业环保技术。然而,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而且知识水平低下,故而在解决农作物问题时,因为他们对农业环保技术并不了解,所以农药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和使农业环保技术在生活中更加普及,要积极的对农业环保技术进行推广,以此让农民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农业环保技术,并且在运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也能有效避免因为应用不当从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2.3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

在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废弃物在排放的过程中倘若不做任何处理而是直接排放,那么势必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事实上这些废弃物是存在一定的价值的,可以将其当成是植物的天然肥料,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处理废弃物,而且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对于一些废弃物倘若是需要额外进行处理的,比如秸秆等,切记不能直接对其进行焚烧,否则这将会严重影响空气的质量,进而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对废弃物进行排放和处理时,一定要注重方法,即最好能够对其进行循环应用。

3如何高效应用农业环保技术的对策

3.1加强生态农业管理

在进行生态农业管理时,其一般具备如下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复杂性强,三是范围广。为了能够落实生态农业管理工作,在管理时一定要有创新的思想、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此外,为了能够加强生态农业管理,除了要有相关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保障外,对于如下方面也不容忽视:第一,应积极地引进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到农村中,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第二,为了能够有效的起到环保作用,当地政府还可以鼓励农民使用清洁的自然资源。第三,为了强化生态农业的管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

3.2重视环境保护理念

当前很多农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即很多时候会为了经济利益从而损害到生态环境的利益。因此在进行农业种植时,要充分考虑其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发展生态农业应用农业环保技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对这些技术进行采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护环境,故而在生活中,要重视对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工作,如此人们基于充分了解发展生态农业的作用意义下,他们就会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为了能够充分的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对农业环保技术进行应用,从而便能提高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效率。

3.3积极应用农业环保技术

为了能够使农民能够积极、高效的应用农业环保技术,可以从如下途径来进行:第一,改进土壤质量,即可积极对土壤改进技术进行应用。在此过程中,首先可以将一些氧化剂加到土壤中,然后通过化学反应以此让其分解其中的重金属物质。而完成该项工作后,为了使土壤的营养更丰富还可以将一些有机元素加到土壤中。第二,可对植物树液提取技术进行采用。众所周知,树木有着很强的修复功能,所以可以对树木的树液进行提取,然后利用一些技术来对其进行研发,这样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更加稳定,而且对于农业环保技术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第三,可对微生物技术进行采用。比如向土壤中投入一些微生物以此促进枝叶残渣的分解,进而形成土壤所需的营养成分。又或者可对废气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比如构建桑基鱼塘等,这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有利于良性生态循环的形成。如此,不仅环保工作能得以落实,同时农业环保技术的作用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便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4推广农业环保技术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因此推广和重视应用农业环保技术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而为了能够使农业环保技术的普及范围更广,则可以通过如下手段来实现:第一,在农村开展农业环保技术的相关讲座,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第二,有效利用海报宣传和多媒体宣传的方式来提高农民对农业环保技术的认识,并且在推广农业环保技术的过程中,要设法让农民意识到农业环保技术的重要性。第三,可以将农业环保技术融入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进行推广,这样不但能够使农业环保技术的作用在各环节中都能有所体现,同时于生态农业种植而言,也能带来更大的效益,基于此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就能有效的引起农民的重点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农业与我国国民生计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如此,基于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下,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和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言也可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魏云龙.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7(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