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设计范例

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1

景观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和美感,生态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美学原则,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文化和美感之中,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重要责任。应当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承担保护场地生态的责任,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多样绿色植物。这些绿色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再生发展平台。

2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旅游休闲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下的“旅游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原来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在湿地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某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主要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适宜从商、适宜学习和适宜旅游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建设以湖泊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建设成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风景人文特色。在湿地建设中,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供氧气,补充营养水分,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湿地建设,可使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完善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促使景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当地湿地景区引入生态景观设计,首先要保存好湿地地貌,使其独特优美的风光得以保留,增加连贯性的经典,多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桥梁、亭台,打造良好的背景环境。充分利用湿地的旅游资源,把湿地打造成一个可供旅游、观赏、休息的好地方,给游客以惬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湿地资源可举办各项湖泊类大型赛事活动,让游客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影响,了解生态景观,了解湿地的作用,增强湿地旅游的品牌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还给观众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创造一个放松的休闲空间。还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3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条件

3.1突出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观,展现出这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一些生态景观的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景区的卖点,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景区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地域的特色。通过文化和自然的互动,积累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的知识和经验,凸显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体现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从一方湿地和生态景观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因素也会影响生态景观的设计,湿地建设应该结合自然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根据自然生态的演进程度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湿地中,荷花、莲蓬、水生物、飞鸟较多,这些植物与动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时兼具观赏功能。首先要了解乡土物种的特点,乡土物种是经过植物长期的发展淘汰保留下来的,特别依赖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减少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成本,促进场地环境的更新、养护,并且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景观中,所创造的景观形象也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应该结合该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例如引用当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来增加文化底蕴。还要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将现代特色与传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促使生态景观形成人文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3.2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

不同地区的湿地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长出水藻、芦苇、鱼虫、珍稀鸟类等。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它以湿地为核心,其生物链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湿地的建设中,还需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建设功能,尽量避免人工设计,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同时,适当增加人工辅助自然生态的设计,比如修建喷泉,建设引水湖,不但能减少湿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还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观。可见,在景区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物,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提高对湖泊、湿地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产出的物种也不同,产出能力也不同。处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物种的产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实现湿地景区的物种丰富性,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湿地不仅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水生物种的产量,既有自然保护的作用,又有休闲观赏的功能,不妨多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多旅游景区生存的环境都是多物种栖息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优势,采用保留、恢复、再生等方法,促进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3.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周边环境的多样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湿地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发展生物多样性,以此为重点结合湿地建设,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比如,某湿地保护区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多达36种,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昆虫200种,浮游动物180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2

 

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物资源,而且蕴藏着珍贵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2]。抚仙湖流域每年都吸引着数10万旅客,使得抚仙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水质都受到破坏[3-4],特别是抚仙湖近面山区域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地削弱了其旅游景观价值[5-6],因此,对抚仙湖周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笔者选择澄江县抚仙湖近面山区域(图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案,以优化、美化澄江县生态旅游环境,从而实现打造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县目标。   1研究区概况   澄江县位于滇中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7'~103°04',北纬24°29'~24°55',南北长47.5km,东西宽26km。澄江县共辖6镇以及1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40个村民委员会。全县国土总面积为75677hm2,地质地貌复杂,河流湖泊众多,气候宜人,植被类型丰富。抚仙湖是国内第二深水湖泊,总面积为21200hm2,湖长31.5km,宽11.5km,湖岸总长90.6km。澄江县属中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加之又有梁王山作屏障,以及抚仙湖与阳宗海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光温不同步”的气候特征。特殊的地貌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2规划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7]。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是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模式,其中包括7种景观生态属性(类型)———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8]。基于上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分析澄江县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原有植被及植物种类组成的基础上,改变景观色彩,使抚仙湖周围植物景观在色彩上和季相上有所改观,使景色更加吸引人,并与湖泊景色相协调,特提出以下规划原则。   2.1“青山绿水”—自然性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和功能往往与环境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其“原生性”是生物进化和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生物生产力水平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也是区域气候条件下最高的,植物组合方式与环境协调,景观规模与尺度上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自然风物。因此,在规划区域内要尊重和维护现有生态体系的自然性,并采用人工手段加以抚育,使受损生态系统的“干扰性”向“自然性”转变,重建原生性的植被斑块,联通分散斑块。所选植的树种必须能够很好地适应抚仙湖当地气候,因此最好为当地的原生植物,若是外来植物,则必须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2.2“天地合一”—和谐性原则   澄江县以抚仙湖、梁王山、帽天山等自然景观来打造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势必要在现有的生态体系中嵌入人工建筑物,人工建设的异化景观需与自然山体水系保持和谐,以人为景观与周围景观的自然过渡的“空间语言”体现自然—人文—生态的和谐之美。选择出的植物及在种植时必须与周围的景观格局相和谐,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改善现有的景观格局。   2.3“远近结合”—纵深性原则   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多层次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干道,美化公路沿线走廊带,激活景观亮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广告招牌;通过对道路断面和小规模的地形局部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通朝向湖面、滨水和重叠山峦的视窗,扩展视觉多样性。   2.4“春花秋实”—时序性原则   景观优化配置还应遵循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绿化树种配置应注重季相变化和色彩变化,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有画龙点睛之妙。现有的抚仙湖周围植被目前均以绿色为主,因此所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季相变化及色泽变化。为满足这一要求,除原生裸地生态恢复树种外,湖岸、道路及旅游景点绿化树种应重点考虑落叶树种和彩叶树种。   3规划目标   坚持林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优化、美化澄江生态旅游环境,花10~15年的时间打造为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县。具体目标为:①抚仙湖近面山的绿化、美化和彩化;②抚仙湖周边景点的美学观光价值提升;③公路干道的绿化、美化和彩化;④抚仙湖滨水带的绿化与湿地恢复;⑤帽天山磷矿废矿区的植被修复;⑥抚仙湖东岸石灰山山地的植被恢复;⑦乡村生态旅游农田景观的优化与配置;⑧“农家乐”农户生态旅游的景观资源优化。围绕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5个方面展开规划设计,具体设计路线见图2所示。   4规划方案   4.1抚仙湖环湖近面山景观优化   近面山森林覆盖率为40.97%,环湖公路沿线可视域内森林覆盖率仅为21.92%,同时林地质量参差不齐,景观价值低下,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景观特色不显著。抚仙湖东岸石灰岩山地是植树造林的难点区域,已有的人工林以干香柏(Cupressusduclouxiana)等为主,结构单一,管护较差,存在岩石地表裸露地段,水土流失严重且污染物易直接入湖等问题。   4.1.1优化方案   在海拔较低且土层较深厚的区域考虑用杨梅(Myricarubra)、椤木石楠(Photiniadavidsoniae)、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进行绿化。在石灰山用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olia)、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m)、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红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var.atropurpurea)、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进行绿化。在栽培时,不改变现有植被,而是在空隙地区种植色叶灌木如清香木、黄连木。在种植时,清香木及黄连木用种子或小苗种植,红叶小檗、南天竹、迎春花、爬山虎移苗种植。红叶小檗、南天竹、迎春花应相对集中成片,而爬山虎则栽培在陡峭的面坡基部。#p#分页标题#e#   4.1.2重点实施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   对坡度25°以上旱地实施退耕还林,面积为372.04hm2,具体措施见表1所示。坡耕地的耕作伴随着森林景观的破碎化,坡旱地的植被重建是退化森林景观的恢复过程,使碎小的旱地缀块转变成较大规模的森林缀块,优化景观格局,降低景观破碎度。   2)西岸面山森林抚育工程   对坡度25°以下的山地植被进行生态优化和抚育,面积为10413.26hm2,具体措施见表2。为了提高环湖路沿线可视域区域森林郁闭度,通过人工抚育的手段减少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石灰山灌丛、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的面积,使其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和暖温性针叶林转变。   3)东岸石灰岩山地植被生态修复工程   对石灰山山地植被难恢复区域,选用乡土树种抚育现状植被,对荒草地应强化植树造林及管护,规划面积为1686.39hm2。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增加难利用地的植被覆盖度。树种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乡土植物如旱冬瓜、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清香木、黄连木、滇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石楠等,辅以种植一些石灰山地适生的灌木如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盐肤木(Rhuschinensis)、浆果楝(Cipadessabaccifera)等。从而增加植被盖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石灰石山地的景观特色。   4)北岸农田景观树营造工程   抚仙湖北岸是澄江县城及村寨农田分布的区域,城乡二元景观突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科学引导农户规划作物种植,形成规模化特色作物为背景的乡村农田景观的同时,在农田景观体系中,适当种植景观乔木,以营造远近结合的视觉景观效应,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景观乔木植树面积达3780hm2,规划植树400株。树种选用滇朴、黄葛榕、黄连木、胡桃(Juglansregia)等。   4.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澄江县境内公路绿化缺口较大,行道树地方特色不显著,无规模化景观效应。   4.2.1优化方案   1)环湖公路绿化   环湖公路由于离城区、抚仙湖各景区较近,因此在考虑绿化树种时,除绿化外,还应考虑季相变化,因此,在本规划中主要考虑使用色叶树种。具体栽培时可选用银杏(Ginkgobiloba)、樟树(Cinnamo-mumcamphora)、椤木石楠、水杉(Metasequoaglyp-tostroboides)、冬樱花(Prunusmajestica)、枫香(Liqui-dambaformosana)、清香木、黄连木8个树种,并根据各路段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状况分段栽培。由于这8个树种均为乔木树种,生长稍慢,因此在栽培时应选用高度在2m以上的大苗。由于冬樱花需要一定的荫蔽,因此在选用冬樱花绿化的路段,可考虑用樟树和冬樱花间隔种植。银杏、水杉、枫香最好种植成纯林,以充分体现其秋叶的华丽和优美。清香木、黄连木、椤木石楠3个树种最好采用间隔种植。   2)澄江至帽天山公路绿化   与环湖公路相比,澄江至帽天山公路大部分是山路,游客相对较少,且在接近山顶处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因此在选择绿化树种时主要应考虑树种的适应性及管理的便捷性。建议选用枫香、椤木石楠、樟树、柿树(Diospyroskaki)、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var.sinensis)、迎春花、冬樱花、绵竹(Bambusaintermedia)进行立体绿化。在接近山顶路段种植枫香,在乔木树种空隙种植常春藤及迎春花;在公路下段种植樟树;在中段种植冬樱花及椤木石楠;在视野所及的零星空地上插缺补空地种植波斯菊;在村寨附近地段可考虑用绵竹和柿树进行绿化。   3)澄江至阳宗海公路绿化   该路段的特点是游客较少,路段长。因此绿化时应主要考虑绿化成本。本规划拟采用绵竹、柿树、樟树、爬山虎、黄槐(Cassiasurattensis)和迎春花进行绿化。   4)环湖岸绿化   环湖公路下方的湖岸是抚仙湖旅游景观的重点区域,其特点是湿度较大,海拔相对较低。建议在离湖较近区域用黄葛榕(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水杉及垂柳(Salixbabylonica)进行绿化;在离湖稍远、土层较深区域选用银杏和滇朴(Celtisyun-nanensis)绿化,以增加美感,突出抚仙湖的自然风光和山野风韵。   4.2.2重点建设工程   1)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5条交通要道分别采用不同树种进行绿化,种植合适的树种,形成既有特色,又有美感的“绿色通道”。5条大道分别选用樱花、银杏、枫香、香樟和黄槐作为优势行道树(表3),形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创造良好、多样的植被景观,使之提供环境和美学的功能。表3绿色通道重点建设工程Tab.3keyconstructionprojectsofgreenchannel绿化工程项目公路名称长度/km主要行道树种植株数澄马樱花大道澄江—马金铺14.33冬樱花1440澄阳香樟大道澄江—阳宗海28.18樟树2820澄川银杏大道澄江—江川26.44银杏2650澄华黄槐大道澄江—华宁24.68黄槐2470澄帽枫香大道澄江—帽天山12.71枫香1270下层地被选择免修剪,耐干旱、瘠薄、高温,花期长、艳丽程度适中的植物如: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狗芽根(Cynodondactylon)、朝天罐(Os-beckiaopipara)、千里光(Senecioscandens)等。边坡植物应选择根系深、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覆盖度好、易于成活及景观效果好的草本植物或当地野生的低矮灌木和藤本植物,最终使低矮灌木和藤本植物逐步演变为稳定的、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群落类型,如万寿菊(Tageteserecta)。绿篱类隔离栅的植物选择,除了应具备边坡绿化植物的特点外,还要具有带刺、枝叶密实等特点,如火棘、悬钩子、叶子花(Bougainvilleaspectabilis)等。#p#分页标题#e#   2)环湖岸绿化工程   以适宜当地环境的黄葛榕为优选树种,主要集中在西岸和北岸实施,东岸土层贫瘠不适宜种植。   4.3帽天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   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周边废弃矿区是次生裸地主要分布区,其特点是土壤瘠薄、干旱、日照强烈,植被破坏严重。矿山迹地地表裸露,造林困难,是区域内最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极大地削弱了周边旅游景观价值。   4.3.1优化方案   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矿山迹地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其中人工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面积153.18hm2,选用樟树、楠木(Phoebezhennan)等树种进行种植;荒山和灌木林地118.84hm2,规划进行植被抚育,对其中的矿山迹地次生裸地进行重点生态修复。   4.3.2重点建设工程   1)矿山迹地次生裸地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选择坡柳(Dodonaeaviscosa)、戟叶酸模(Rumexhastatus)、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旱冬瓜(Alnusnepalensis)、爬山虎、迎春花作为绿化树种。具体措施:先将种植地大致平整,在中心地带混合播种坡柳、戟叶酸模和旱冬瓜种子,次年将旱冬瓜树苗从较稠密区域移栽至稀疏区域,使旱冬瓜树苗在整个地段上分布大致均匀。由于坡柳及戟叶酸模为强阳性植物,待旱冬瓜树苗长至第三年时,大部分坡柳及戟叶酸模植株由于光线竞争而死亡,此时应适时补植锦绣杜鹃苗木。在公路边及裸地边缘种植迎春花;在陡坡坡脚种植爬山虎,并让其植株攀援在裸岩上。根据实地调查,采用GPS现场勾绘,实施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的面积为19.49hm2。   2)帽天山造林工程   对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面积为83.14hm2。   3)帽天山植被抚育工程   对荒山和灌木林地进行植被抚育,适当间植阔叶树种如旱冬瓜、楠木、樟树等,或播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如滇青冈、高山栲(Castanopsisdela-vayi)、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delavayi)、滇石栎(Lithocarpuskerrii)等的种子,以促进荒山、灌林地向地带性的原生植被类型转变。抚育实施面积达118.85hm2。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

基于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若能对其中的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加以思考,实施好相应的设计内容,则能提高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的利用效率,确保其优化配置的有效性,同时能提升农田防护林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需要结合土地整治要求及农田防护林的功能特性,给予其生态景观设计更多的关注,并对其设计方案形成过程加以控制,促使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1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概述

在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时,需要明确其相关内容。具体表现为:(1)开展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工作时,应对设计理念、方法等要素进行充分理解,使这方面的设计工作更具合理性,更好地完成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工作;(2)通过完善、优化生态景观配置的设计方案,可为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应用价值提升、功能特性保持等提供更多的保障,且能增加其应用中的生态效益。

2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根据土地整治的要求,在进行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工作时,为了得到切实有效的设计方案,则需要了解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的设计要点。

2.1合理运用设计理念

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是否良好,关系到设计效果及设计方案的实用价值。因此,需要注重设计理念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设计方面的合理运用。具体表现为:(1)将有效的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到位,满足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为这方面的科学设计提供支持;(2)设计人员在实践中应考虑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合理运用,使相应的设计工作更加合理,降低施工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变更发生率。

2.2设计中生态化过程的思考

为了使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方案有着良好的适用性,满足其设计质量可靠性要求,则需要对设计中的生态化过程加以思考。具体表现为:(1)通过农田防护林带树种冠幅、树高、胸径等属性的考虑,确定当前防护林疏透度,从而为不同树种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影响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的设计效率及其应用效果;(2)加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使用。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三维空间对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不断完善这方面的设计效果,实现设计方案的科学应用。同时,在了解农田防护林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强化其林带有效防护距离设置中的控制意识,且在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支持下,将针对性强的生态景观设计落实到位,实现对农田防护林的有效设计。

2.3其他方面的设计要点

(1)考虑设计中的景观化过程。为了得到应用价值良好的农田防护林方面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需要设计人员对景观化过程加以考虑。具体表现为:通过识别项目区醒目及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视线节点景观等特殊场所景观,确定优势景观空间和重要景观节点,并由此确定重要的景观轴线,满足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方面的设计要求;注重对农田防护林所在区域景观优势空间、轴线及节点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完成景观功能划分工作,确定实践中所需的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方案。(2)注重综合化设计。在了解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要求、实际情况及形势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景观功能区的划分、景观轴线的确定、不同树种的选择及利用等,实现生态景观的综合化设计,且将相应的设计内容落到实处,促使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应用状态,逐渐实现其生态景观的科学设计目标。

3提升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策略

3.1强化设计方案形成中的控制意识

为了使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水平能够不断提升,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则需要不断强化生态景观设计方案形成中的控制意识。具体表现为:(1)将切实有效的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过程方面的控制计划实施到位,及时消除其设计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避免影响生态景观设计效果,从而为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2)根据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具体情况,强化其设计方案形成中的控制意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控制机制,促使生态景观设计方案有良好的适用性,满足其设计水平提升方面的要求。

3.2提高信息化设计方式利用效率

在开展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信息化设计方式在其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利用效率,为相应的设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具体表现为:(1)设计人员应不断强化信息化意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中,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实现对信息化设计方式的高效利用,不断提升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方面的设计水平;(2)基于信息化设计方式的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可增加其设计中的技术优势,使设计方案质量更加可靠,最终达到其生态景观设计水平提升的目的。

3.3其他方面的策略

在提升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些策略的科学使用:(1)充分发挥设计人员拥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基本素质良好的专业优势,促使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更具针对性,逐渐提升这方面的专业化设计水平,避免引发质量问题;(2)通过对设计方面专业理论知识、精细化及创新设计理念等要素的考虑及充分利用,不断加大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获取这方面的丰富研究成果,使得其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3)注重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应用,并从成本经济性、方案可行性等方面入手,对最终得到的设计方案应用价值、作用效果等进行探索、总结,为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田防护林中生态景观设计要点的明确及策略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效率及质量,且能提升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因此,未来在提升土地整治水平、保持其农田防护林良好功能特性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其生态景观设计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设计工作,促使生态景观设计效果更加显著,满足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形成方面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宗亮,丁志宏.水工结构与景观、生态融合设计工作实例分析[J].海河水利,2019(3):27-28.

[2]杨佳一,史宝胜.浅谈植物景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16):73-74.

[3]李良涛.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4]尤龙辉.沿海道路建设对防护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植被恢复效应[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4

由于此段采矿活动频繁,将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满目疮痍,原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缺林少绿;该项目地紧邻黄河,为人工水体的建设和植物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能够对景观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据现状,将台地景观区分为三段进行分析与设计。

1.1地形平缓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1.2梯田式景观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1.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1.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2台地造景设计原则

2.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种植注重竖向景观效果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2.3植物造景与水景相融合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2.4适地适树,采用节水耐旱植物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3台地景观规划设计

3.1地势相对平缓区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观区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3.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3.3.1台地景观设计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边坡的处理

项目地中大面积裸露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裸露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3.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台地植物种植设计

4.1设计构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种植设计构图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感。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5.2生态效益分析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5.2.1储备碳汇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气体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5.2.3减弱噪音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6总结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

1引言

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生态系统具体由经济、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元素组合成人工形式的生态系统。如今城市发展当中,生态城市理念开始盛行,园林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生态平衡及发展,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因此,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出优质的休闲服务区域,以此来尽可能的改善其城市整体环境水平,最终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是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类型。

2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当代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距离自然越来越元,在加上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直接促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往后生态环境的关心程度越来越弱,尽管有些人确实关系环境,但也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变。因此,城市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当中,具体要求突显出其自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城市居民们深切感受到自然所带来的美妙感受,这样才能自觉的参与其中,积极的关心和爱护自然,真正节制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1]。具体可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从交通工具及方式选择、到装修材料的采购、再到食物的购买及垃圾的处理等,这些生活小细节都可实施改变,以此来实现尊重自然、突显自然的目标。

3资源节约型生态景观设计

主要是针对园林工程土地实施有效的规划、利用及管理,以此来促使其每处景观都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出本身的潜力及特性。而从其常规的角度来分析,针对土地的改造应当越少越好,因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也是在实际的规划当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其原本自然地貌的特点,并据此加以利用和实施。国内有多处园林工程设计都是秉承资源节约的理念加以设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园林工程景观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水资源,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像一些湖岸、河流及湿地等,均直接形成动物自然食物资源及主要栖息地。同时水资源还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景观范围当中的空气湿度及温度等,都可直接以水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的效应,都应当借助合理规划用地、建筑与水体的布局等方面加以提升。因为在开发任何景观区域时,首先都应当注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保护工作。当然,也可直接借助植物配置来实现气候的控制效果,从而极大的缓解风暴气候产生。

4因地制宜型生态景观设计

因地制宜设计理念,要求设计人员应当对各地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就比如园林地区的气候类型、建筑物的特点、区域内的民俗风情等,这些都属于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一般因地制宜并不需要大修大建,因此在经济成本上相对较为节俭,主要是能够就嗲的突显出设计方案的优越性[2]。同时还可巧妙的运用场地自然特征进行设计,像一些废弃材料、水文现状、道路交通情况以及人文地貌状况等等。另外,因地制宜还可有效的补救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及人文氛围。具体可充分借鉴前人经验来进行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因地制宜设计理念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及效果。同时在微观方面,将极大的提升对资源的利用率及高效性,这样才能真正促使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最终保障植物类型的多样性,实现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最终发挥出自然要素的生态作用,实现园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5以生态效果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

通常园林在城市当中都属于人们休闲与娱乐的空间,特别是其在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园林工程建设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极为重要。人们可借助园林工程来实现接近自然的愿望,从而使人们产生远离大厦、喧嚣及城市空气污染的的情况,一般园林工程当中的景观都是由不同的土地单元组合而成,在实施设计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经济、没血及生态学方面的内容。然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必须要以生态效果为主,要坚持人的感受需求作为中心规划设计理念。具体要求园林工程的景观设计,应当保持和谐统一的特性,要求其真正具备相应的人性,必须要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同时,还要保障园林工程多方面功能性,比如园林景观需通达、建筑成本需经济、生态环境需稳定、空间布局应合理、景观视觉要优美,景观之间保持疏密相间,景观植物要求多样化,尽可能避免单一情况产生[3]。

6景观设计需符合区域生态环境需求

园林工程景观应当具备宏达的背景以供欣赏,在充分强调其住宅形式的科学性同时,要求促使其生活应向人性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而针对园林工程的周边选择,则可选择较为弱势的形式实施围合,或者也可直接选择半开放的形式。城市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因为人并不是自然主体,因此需充分尊重和重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性。而景观设计主要依着于自然,因此园林工程不可强势存在于自然,其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因此其无法直接代替自然本身。

7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生态景观设计并不是单纯针对自然环境实施艺术加工,其具体是实现园林景观、自然生态及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在针对园林工程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以此来充分实现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加工。最重要的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风.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技术应用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7(5):105~106.

[2]丁笑菊.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J].江西建材,2016(21):199.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管理

1河道湿地在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托于河流、湖泊是湿地建设的普遍规律,湿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大多历史名城都是依水而兴。例如,法国的巴黎依托于塞纳河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河的两岸形成了文化,获得了繁荣。在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坐落在长江三角群、珠江三角群,依托于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中,湿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源,是推动人类生存之地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河道湿地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多作用,其不仅能够为人类生活提供水源、绿地,起到休闲旅游、交通运输等作用,还能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减少洪涝灾害等起到重要作用。加强河道湿地生态景观建设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多样的景观,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为人们生活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众所周知,河道湿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其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并且很难恢复。在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河道湿地生态的脆弱性,在建设中加以保护,加强生态景观的设计与管理,使其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开发建立城市绿地,调节城市气候,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2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2.1加强防洪与生态安全

在进行河道湿地景观设计与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河道湿地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保持其防洪排涝功能,避免因为景观设计而影响其根本功能,在设计与管理过程中要确保河道的整体生态安全,保障水体质量以及供水安全,生态景观设计切记要以河道湿地基本功能为前提。

2.2坚持自然、生态原则

对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与管理,首先要对河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河道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的基本情况、当地的气候天气等,设计与管理要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保护周边环境,同时使得设计能够与环境进行充分的协调。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破坏河道湿地的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性的原则,确保河道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减少对河道湿地中原有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

2.3依托河道的独特性,兼具观赏性

在对河道湿地各个景观的结点、各个河道的功能分区、各个河道的护岸风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托于河道本身的独特性来开展,突出河道湿地的特色,可以根据经济、历史文化遗迹生态环境等特点,将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分区,可以分为亲水景观、商业区域以及生态休闲等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对景观进行设计和管理,充分体现出河道的独特性,同时体现出观赏性的原则,确保河道湿地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使得河道湿地的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提高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观赏性。

2.4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协调建设原则

在开展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河道湿地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对各类资源进行平衡,从数量上均衡设置,从而有效地避免资源单一而导致的生态失调。在河道湿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河道湿地景观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等价值,避免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推动湿地生物圈的自然循环发展,适度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大力挖掘湿地的文化内涵,推动湿地景观社会功能的发挥,加强协调建设,积极营造生态湿地景观设计与湿地自身的生态特征相协调,应用生态材料和良好的工艺技术,尽量不破坏湿地本身的自然状态,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造景,并加强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展现。

3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的要点

在对河道湿地进行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到河道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情况,适当的应用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对河道湿地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提高河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3.1河道湿地景区的设计

在对河道湿地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风格设计,如果仅采用单一的主题风格,会容易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由于河道湿地空间跨度较长,如果采取单一的设计会使得整体过于单一,降低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审美度。因此,在对河道湿地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在不同的区域中设置不同的风格,提高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多元性,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展示不同的风情。

3.2河道湿地景观植被的选择

景观植物是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河道湿地作为一个水生态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切实考虑水生植物的种类、习性。一般在对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建设缓冲带,一般河道较浅,缓冲带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场所,为河道湿地中的鱼类等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并且缓冲带还能够起到净化水流的作用,有效的降低水污染。水生植物作为河道湿地的一种景观,要依靠合理的设计确保其与河道湿地更加协调,体现出河道景观自然地特点。

3.3河道形态设计

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河道的形态设计,重点从河道的平面形态上进行考虑,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特征,基于此进行设计,体现出科学的原则,展现河道本身的特点,体现河道的特征。在对河道湿地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河道的原貌,避免断面,体现出自然性。

3.4加强水体设计

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水体设计是核心,如何实现河道湿地水系统的自然循环是应首要关注的问题。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河道网络的疏通和恢复,维护河道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河道湿地自然形态进行重塑,积极恢复或保持河道水系的生态活力。要从河道湿地的整体环境出发,积极优化河道的引水和排水系统,积极推动湿地景观与农业生产生活进行协调,实现对河道湿地的高效利用。在对河道湿地水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河道水体的空间自然形态作为基础,尽量展现河道然蜿蜒曲折的水岸形态,周边的池塘、湖泊等可留出水面,不栽种植物。此外,在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管理过程中切忌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要尽量突出农村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构建良好的湿地景观,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景观效果。

3.5加强生态景观的管理

河道湿地生态景观在设计完成后,后期的施工管理、养护管理都不可小觑。要结合生态景观的基本情况开展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的管理,确保设计的合理性,按照设计方案来开展,不破坏河道湿地的生态,保护河道湿地的多样性。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切实根据河道生态的基本情况做好养护管理,关注植被的多样性,关注生态系统。

4总结

加强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与管理,提高河道湿地生态景观的生态型、观赏性、自然性,促进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潘丽.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0):92-93.

[2]韩瑞宝.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以迁西县滦河滨水景观带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1(11):110-112,33.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7

北京河流生态景观空间安全格局设计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北京河流自然形态、结构和功能,营造出自然、生态、野趣、可持续的河流景观,以有利于河流的自然支持系统形成且不影响河流的泄洪功能。主要包括河流自然河床的河滩地设计、水空间设计和边坡护岸设计。

1.1北京河流河床滩地设计

目前北京河流多处河段都进行了河床混凝土衬砌,这改变了原来河流的天然形态和走势,硬质化河床导致河流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河流生物的消失和河流生态功能的退化。(1)河流河床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基质,既有利于河流水体内生物和滨水生物的生存及繁殖,同时也可使得河流水体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2)重构河床微地形,展现自然形态多样性。通过河床上中下游、点线面、表中底立体空间的综合塑造,重新展现自然河床的形态多样性。(3)河滩地要保留静水区和湿地,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生物群落。对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可以在河床内利用地势变化设计水系,使其低水位可以保持一个长期的水面,能够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1.2北京河流河床水空间设计

北京是重度缺水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致使境内降水减少,加之上游来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节水政策实施及河流水资源利用过度等导致北京多数河流长期处于干涸缺水状况。此外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导致河流面积急剧减少,加大了洪涝发生的机率。以上原因使水空间开发利用受到较大的约束。(1)河流水空间设计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能够常年有水的水系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流量的河床。在水源缺乏的河流,疏通小水子槽,使上下游贯通。通过疏挖小水主槽形成具有一定水深的过水断面,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活动。小水子槽根据河流动力学规律进行布设,通过人工措施形成初期子槽,当上游来水时将会对人工子槽进行重新塑造,这是自然河道动态自我调整的必然规律。人工子槽应充分考虑河流动力学规律,避免自然重塑时造成显著变化,保证其相对稳定性。(2)局部构建拦河跌水小坝,以扩大水面面积。通过拦河小坝处建设达到增加蓄水水面、形成深潭浅滩、自然跌水。小坝上游壅水形成深潭,坝顶及下游形成急流浅滩,卵石间隙适于生物栖息、繁育、避难。另外,在坝上设置形式不同的鱼道,利于上下游生物相互连通。(3)在水源丰富的河流内,可以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活动需要把岸线自然延伸以营造广阔的水面。

1.3北京河流生态护坡设计

北京河流治理工程中现存的硬质护岸较多,主要注重岸坡防洪、抗侵蚀的功能,采用抛石、砌石及混凝土护坡等工程技术措施,虽然满足了工程安全上的要求,但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目前建设的生态护岸在技术措施、推广程度和效果上并未达到应有预期。根据欧洲、日本、韩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北京本地特点和实践经验。构建3种适于不同结构河岸的生态护岸模式。(1)植被护岸:在水流弱、岸坡缓的地方采用植被护岸,以草坪、花灌木及水生植物为主。(2)驳石护岸:在浅水岸边,坡岸坡度比为(1:3)~(1:5),且水体流速缓慢的地方。采用自然石护岸,石材护坡表面粗糙,水面以下部位可以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水上部位可以在石块间隙种植草以及扦插柳条,结合植被护坡。用水生植物点缀坡脚,即自然美观又有护脚作用。(3)植草袋护岸:河岸部分坡度较为陡峭地段采用植草袋进行垂直绿化,可很好地解决景观协调性,改善景观环境,同时使上下部生物通道得以贯通,完善河流生态环境系统的连续性。

2北京河流生态系统设计

目前北京河流存在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河流生态环境不健康,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难以满足河流区域内各种生物活动需求,对北京大环境改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北京河流生态设计目的是恢复和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河流生态缓冲带、河流生物多样性、河流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

2.1北京河流湿地恢复与保护设计

由于北京河流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缺水严重,导致北京天然河流湿地面积急剧削减和湿地功能的下降。目前北京河流湿地环境问题已十分严峻,严重影响到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1)河流湿地恢复与保护设计河流湿地恢复与保护设计是运用生态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和方法,建设、培育和恢复了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河流内拦蓄雨洪,储集水面,形成水系,同时构建植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底泥相互作用的完善的湿地系统,以增强河流生态恢复功能,提高河流的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力。此外,原有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的完整河流自然湿地内,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保留原始生境,如地形、水域、树林、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等。(2)湿地植物设计根据湿地内不同水深,培养适宜的湿地植物。植物配置上体现物种多样性,北京地区能够种植在水边和浅水的主要湿地植物有鸢尾、荷花、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花蔺、花叶芦竹、菖蒲、慈菇、梭鱼草、石菖蒲、薏苡等挺水植物。能够种植在水深50-100厘米范围的有萍蓬草、睡莲、菱角、芡等飘浮植物。在较深水体(100厘米以上)中水底以种植苦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为主,其在水体净化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水体中飘浮植物有青萍、紫萍等。

2.2北京河流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设计

北京是水资源贫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不足300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然而河流硬化浪费了大量雨水径流,导致雨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因此,河流雨水利用再度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河流雨水利用及收集方法和技术还未形成,河流水生态恢复措施有待探索。(1)设立分散的雨洪水源控制区。就是在雨洪水源发生地采取源头分散控制措施,将水源收集截留下来,并对水源进行初期水质净化处理。主要措施是在河流边坡的下凹式绿地内,设置卵石区和滞水区,收集雨洪水源,降低水流的流动速度,延长水流时间,对雨洪径流进行拦截、消纳、渗透,使得雨水中的污染物在边坡上得到充分的降解和滞留,减轻后续河流湿地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从而保证净化后的雨水才能进入河流。(2)下凹式绿地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在河流边坡绿地中因地制宜地设置起伏地形,竖向上营造低洼面。在河流边坡绿地的低洼面适当建设渗透管沟、入渗槽、入渗设施,以增加土壤入渗能力,消纳降水。渗透管沟可采用人工砾石等透水材料制成,汇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沟进入碎石层,然后再进一步向四周土壤渗透。下凹式绿地表层到底层结构通常为表层土、100mm碎石、无纺布、500mm碎石、150mm砂层及可渗透的底层土。

2.3北京河流生态缓冲区设计

北京水系流域基本上都建设了河流生态缓冲带,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流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部分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并不完整,如有些地块缓冲带断裂,不能形成一个连续的体系。树种单一,仅使用杨树和柳树等。另外生态缓冲区受到人工干扰与破坏严重,管理与保护措施不够。河流生态缓冲区一般设在水岸线以上20~50m范围内,是一道立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由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的植物绿带构成。河流生态缓冲区能够对河流内部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保护,是理想的生物栖息地,是河流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河流生态缓冲区利用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实现加固堤岸、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代谢土壤污染物、阻拦陆上固体垃圾、降温等生态作用。研究表明,河流生态缓冲区宽度大于30m时,生态保护作用更明显。

2.4北京河流生物多样性设计

目前北京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河流建设上也没有合理的体现,以及河流自然受损严重。这些导致河流植物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生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大幅度减少。难以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河流生态环境系统。(1)构建稳定的自然河流系统和多样化的河流生境。要创造河流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变化,岸坡或陡峭或舒缓,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形成丰富稳定的河流系统。保持河流自然过程存在,保持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刷和淤积等这些自然现象存在。河流水面忽宽忽窄,其贮水和流水功能也很强,能够构造多样性的河流,这样能够提供新的物种产生和生存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单调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河流系统。复杂稳定的河流环境,有利于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2)增加河流的连通性。在河流、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主要生物栖息地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生态廊道连接,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有利于生物的引进、迁徙和生存。(3)综合考虑河流各种生物生态习性,通过河流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和合理营造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和多样食物来源。如生物利用滨水植物在河流两岸生存繁衍,各种昆虫和其他动物也依赖滨水环境生存,这使河流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增加了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景观的异质性。

3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是以河流为中心向外扩展,将生态河堤、生态隔离带、河流水系、湿地、河滩地、滨水景观、河流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区域景观等所有要素的建设、保护与利用包含在内,能够形成集生态功能带、人文景观带、绿化产业带为一体的完整的河流生态景观系统。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北京河流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更好为北京社会发展、居民和游客服务。由于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导致了北京部分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呈现破碎化,严重影响了整体河流水系生态景观廊道格局的构建。如一些河流水系的两岸没有建设足够宽度的绿带,在沿河两岸修建大体量建筑,严重破坏了河流作为生物通道的功能。另外,河流廊道与湖泊、林地、公园与风景区等的生物通道连接还不够畅通,没有与周围其他区域构成完整的绿道网络。对此,北京河流生态廊道的建设与规划设计仍有较多工作需要统筹完善。

3.1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空间体系设计

立体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空间设计是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空间体系设计的基础。目前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的设计是一种简单的模式,以渠道化的河道和堤岸、边坡绿化为主要形式。应加强亲水空间的营造、加强外部交通网络和绿道沟通与联系,使河流内部及附近水、生物、设施、植被、人等各景观要素互相交织,合理安排各种功能,形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完善的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空间格局。

3.2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地域性设计

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是一个时空变化的生态景观系统。其流域所流经的各个地块的乡土风情、植被、地貌、水文有很大变化,在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系统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河流两岸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地域性景观。因此结合不同的河流场地环境,设计变化的河流生态景观廊道,需要我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河流生态景观形式,在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景观序列中,原则是保持其原有地方特点。根据不同主题和功能要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环境,使人们感受到不断变化的景观空间。如在不同的地段塑造不同的河流,丰富的河流形态、自然清澈的河流水系、多样性的生物群落等。如北京潮河生态景观廊道设计中,就将潮河生态景观划分为八处,每处设计巧妙利用潮河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突出各处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展现潮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

3.3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自然性设计

河流自然性设计要求尽可能恢复和保护河流自然形态。主要措施有尽可能恢复河流自然曲折的形态,保护原始形态河漫滩;合理开发河流空间,控制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干扰;拆除河流内各种构筑物;恢复自然河道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天然的河流结构,完善自我调节功能,以此为基础允许洪水过程的自然发生,同时使河床避免破坏性的冲刷、减少淤泥产生等。

3.4北京河流生态景观廊道连续性设计

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应有一定的连续性才能体现其生态景观廊道的效果和生态功能。在设计上要求完整且有足够宽度和长度的水系、绿道、河漫滩、泛洪区、生物栖息地及滨水区用地等。只有系统完整并达到相应面积和长宽的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绿地才能具有完善的游憩、景观与生态功能。美国威斯康星洲东南区环境廊道的规划中规定了主次级生态廊道面积和长宽等基本数据。其中主要生态廊道的面积应至少162hm2,3.2km长,61m宽;次级生态廊道如果不和主廊道连接,应不小于41hm2,1.6km长;独立的自然资源区应至少达到2hm2,61m宽。

4总结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8

在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地带进行景观恢复与设计时,首先要对当地的生态情况、地理条件以及具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设计出合理方案。如,邢台煤矿位于邢台市的南三环两侧,南北部分地势较高而东西部分较低,属于一般的平原地势。而邢台煤矿的两大塌陷区位于的李村乡年降水量丰富,约为533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土壤结构复杂,由种植层、粘土层、砂石层和卵石层组成。全市及周边地带总居住人口为2911人,耕地面积不到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量较低。

2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

2.1塌陷区生产适宜性分析

2.1.1发展绿地系统以及耕地系统

因矿区塌陷地带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且具备一定不稳定因素,故并不适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设,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再造时,就要着眼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据市区的风格有规划的进行当地植物的种植与培养,这样既美化了矿区环境也呼应了城市主设计主题;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塌陷区进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复其耕种的功能,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既为边缘带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积;最后,适当的开展养殖业,拓宽发展平台。

2.1.2进行产业景观的规划

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生产目标、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求员工加班。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响,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会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塌陷区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可以为紧张工作的工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他们缓解疲劳。

2.2塌陷区景观再造地质条件分析

研究资源城市边缘地带地质真实情况,以邢台煤矿为例:地矿邢台地质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评测了研究区的地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地区拥有70~105m的标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平坦的地形;开采活动大部分都集中在该地区的西部,频繁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东部地区只拥有少量开采工程,所以地质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状况较好,也就是说采空塌陷区的地质灾害在西部地区比较严重,在东部地区相对轻微一些。通过1996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该区域地形图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数据,发现地面塌陷最为严重的地方已达到了7.4m的深度。我们根据开采年限将塌陷区划分为了三个区域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分析,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区域定义为Ⅰ区,由于开采年限较短,具有继续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我们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区域定义为Ⅱ区,但是如果该地区开采年限不足10年,则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而开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区域,虽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几率较小,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物流和市场等项目的建设要求;我们将下组煤不再进行开采的区域视为Ⅲ区,这部分区域几乎没有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开发多种工程项目。

3邢台市边缘带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进行仓储物流和市场用地设计

根据设计规划,将此地区开发成为了龙岗钢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园。其中在邢煤电场路的北面以铁路为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建材城和钢材城,钢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环,用来储存钢材和运输钢材,该园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满足钢材存储和交易的销售区,第二部分是商务中心,第三部分则是中心公园。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电场路,北面也与南三环相邻,用来各式各样的建材的存储和交易,该园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营区,第二部分是展示区,第三部分是物流仓储区,最后一部分是商务中心。除此之外,还设计构建了龙岗物流园,其西面与西北留村接壤,东面是邢台煤矿,北面临南三环,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物流产业和工业的发展,由四部分组成:物流园区、商品集散区、物流加工区以及服务于物流产业的配套区。

3.2规划绿地景观———“四园两带”

对于规划绿地景观,不仅要考虑景观和生态因素,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建筑规划在塌陷情况趋于稳定的区域,而建筑周边不稳定的地方则用来建造公园绿地,也就是所谓的“四园”,然后根据现有道路规划,沿南三环和钢铁路两侧建造绿地景观,即常说的“两带”。以形成“斑块”和“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3.3保护农业生态景观

在塌陷区,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拥有塌陷隐患的区域及划拨到开采范围的区域,在这些区域我们会构建农业生态景观。以邢台矿区的塌陷区为例,它被大片的园林和耕地环绕,这些资源均能够修复其农业生态系统,如果政府给与资金支持,则生态恢复的程度和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3.4进行塌陷区边缘住房建设

滨江路以西基本上属于塌陷稳定区,通过南水北调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批准,我们以南水北调干渠为轴线,于其东西两侧建设居民住宅,即东西两个金牛集团阳光苑小区,再加上李村居民区,这个区域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居住区,妥善安置了因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迁的居民。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