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经济学原理范例6篇

再生经济学原理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 经济思想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7-02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现状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现代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经济学以理论抽象、模型复杂、术语深奥、逻辑性强、假设条件多、流派多、相互冲突甚至矛盾的观点多等特点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重大障碍。目前国内研究型高校的经济学讲授偏重模型和逻辑性的公式推理,而以教学型为主的国内高校的经济学讲授偏重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教学向来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笔者认为模型和逻辑性的分析应该放在中级和高级经济学来学习,而对于大专及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思想方面。

目前国内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研究成果颇多:周怀峰(2009)的《普通本科案例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当中强调案例对于枯燥的理论进行过渡,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博昭(2008)的《关于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当中额外强调采用小论文的方式加强学生主动式学习。陈晓芳(2007)的《经济学教学的几种操作模式》详细介绍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具体步骤。以上学者大都围绕案例教学谈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没有意识到经济思想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的重要性,现在大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容易照搬经济思想,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正是与此,应该注重经济学基本原理及经济思想发展规律这二个部分的教学。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新尝试

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三年多以来发现目前本科大多学生对于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不易理解,如再添加晦涩模型数据便更难以接受,于是有必要调整初级经济学的学习重点,由原先重视模型化到向经济学原理及思想方面转变,透过经济史讲解经济原理及其思想。这即是本文提出的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新教学模式。

1.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基本教学模式。目前来看,本科学生已经适应“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教学模式。具体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原理的讲述,结合原理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经济学发展思想变迁,引出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性,再结合基础模型总结经济学内在规律。

现在就按照“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顺序具体讲解这种教学思维。初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应该是系统性、完整的一个整体。学习微观经济学应该从原理入手,把握西方经济发展脉络和思想变更以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先原理意思就是注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诠释。首先原理要精炼,围绕作为“理性人”从事经济活动作出的经济行为探讨交替关系、机会成本、边际量以及对激励作出反应;然后探讨“理性人”之间如何进行交易,比如贸易可以改善生活、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最后探讨宏观经济如何运行,包括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物价与货币发行存在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短期交替关系。

以上几大原理指导着经济学方方面面的具体研究方向。学生学习经济学应该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掌握其内在实质和基本定义,比如像理性人、机会成本、边际量这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定义。

再思想就是通过学习经济思想掌握基本原理。经济学发展速度最快的近三百年中,经济学发生了几次革命,经济学的革命对于我们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和正确把握适应中国的经济学路线有很大帮助,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曾经担心国内高校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转而放弃了或者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度看待主流经济学流派之间的矛盾与观点的区别,介绍各流派观点形成原因。

这个部分的教学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部分高校却没有重视这部分教学,只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另外担心学生能否吸收这部分内容。笔者个人认为这个部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采用图表归纳相关基本知识,相信学生可以接受。

后模型是指通过原理的讲解和经济思想的理顺再利用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模型这个部分的讲解尤为重要,它是进入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学习必须使用到的一种分析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掌握基本分析工具,如生产可能性边界、预算线等。像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还有市场理论等等都可以利用模型来解决问题。

在初级经济学的学习中,以上三个部分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原理和思想的教学时间,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必要的。模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它是将原理和经济学思想归于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这种过渡为更高一级经济学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新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鉴于目前刚进门的大学生无法很好掌握经济学知识,入门无道的现实,作为教员来说,当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入手,提纲挈领,总领经济学基本原理下的基本概念,以及背后默认的基本假设;然后在简单回顾西方经济学上千年的发展的同时着重讲述三百年来经济学快速发展过程。主要讲述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揭露经济学思想背后的利益链条。作为学生应该掌握近代以来各主要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作为教员应该负责任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制度选择,并非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习目标可以更加明确。自引入国外教材后很多学经济学的学生无法解释最基本的问题,学习不能致用。这主要是西方功利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相容性导致的,我国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在2005年7月15日发表题为《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告戒青年学子必须学会取西方经济学之精华,去西方经济学之糟粕。故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功利性,学习经济思想史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的认识,更能够开拓经济学视野,在比较过程中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促进适应自身的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制定的预期目标有三个: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原理和概念。然后针对思想能够简单说明历史当中重要的几次经济学革命内容以及观点。最后能够根据模型说出经济学意义,并能够简单作图。从实施效果来看发现很多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经济思想对抗很感兴趣,喜欢经济学流派之间的不同观点。

第三,案例教学的使用更能够突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内学者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好的见解。作为先原理再思想后模型的教学模式来说,案例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个部分当中原理和模型都需要案例教学的辅助,学生才能够正确理解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以及对模型的正确的理解。

消费者理论具备典型特征: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和预算线比较讲解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区别。首先是边际效用的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定义;这些定义都可以用模型来讲解,而且可以举例进一步讲解这些曲线推导出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些规律都不易理解,但采取举例说明,就可以很好解决。

三、总结

通过经济思想史角度下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初级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原理、思想、模型三个典型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注重第二个部分即思想部分的教学,达到学生有“思想”地去鉴别西方经济学的能力,同时应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吸收原理和模型,以巩固整个知识整体。

参考文献:

1.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周怀峰.普通本科案例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博昭.关于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22)

4.陈晓芳.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种操作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07(22)

5.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6.张淑云.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王洋,苏兴强.学习技术还是学习思想――西方经济学中的难点评析[J].税务与经济,2006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环境资源

一、前言

现行的会计体系是针对传统经济社会的,其构建也是为了对传统经济的合算,对现在的循环经济的合算并不算完整,在资源、环境、循环成本等方面没有充分反映出其信息,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也不能预测出企业将面临的环境方面的责任与风险。所以说,在现代的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试图建构一个会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德国出现的。德国于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这项法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从对这项法案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成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循环经济,主要的思想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利用融合在一起,自觉遵守和应用自然生体系统中的生态规律,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污染实行零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①。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输入上要求尽量减少,最好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污染物的排泄上,要做到最小化。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2.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可知,在本质上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然而,并不是传统中那种对排泄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么简单。不仅要考虑生态的平衡,还要考虑资源的是否再生。因此,为了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经济是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之道。因此,循环经济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减量化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两个方面,在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或者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在产品消耗过程中,要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要想走可持续发展,只从末端治理,而不事前控制是不能够行之有效的。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在实际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或者生产者在产品、包装等方面要承担起义务,通过多次的使用物品,达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提前化,这样一来对资源的节约就大为有利。再循环原则指的是,一个生产出的产品,在履行完其作为产品的功能后,可以作为资源,再次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废弃物或者排泄物而遗弃,也就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废物利用或者回收利用。通过这三个原则,基本上就可以为循环经济构建起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或排泄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体系。

三、循环经济会计

1.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

要想使企业在资源的利用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并且降低成本费用和排泄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循环经济会计便应运而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帮助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谓的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这样的一种会计系统,它以能够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基本目的为目标,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基本原则,以企业的循环资源作为活动研究对象,能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反映和管理的会计系统②。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中的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一切资金运动。

2.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会计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兴起的,它的本质核心就是考虑如何资源再利用,做到资源循环,使人们能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有限利用、废弃物化废为宝等方面进行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活动能够做到资源消耗低速率、资源再生高效率,环境污染做到最小化;并且,最为人性化的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考虑现在的公平和以后的公平。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支撑理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认定为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造资本而言的,是指诸如用来制造机器、建设厂房、设施建设、产品生产等这些人造资本要运用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环境、生态系统,等等。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核心就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企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自然资本理论强调的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要素,两者都是要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本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方面强调动态平衡。因此,自然资本理论无疑成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支撑。

四、循环经济会计现行的核算体系

第一,我国的企业还并没有完全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合算的体系中。这方面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核算的不够全面,因为,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对环境问题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到了的会计核算的体系中。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也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环保方面的资金进行核算,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转情况,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第二,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无法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反映。大家都知道,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可是,在循环经济下,强调的是资源的可循环性,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不再单纯地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不能够对环境因素做一个有质量的收集,不能够分析环境状况,如污染的面积有多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的因素等不能合理测量。这就会影响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建构。第三,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够包含全面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公布企业的经营信息,是采用图表加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若是能够将环境、生态等信息编入其中,将会使领导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了解,知道在环境中企业如何做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初探

主要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应的,构建出对应的会计体系,即减量化物料流转与资源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会计。

1.资源会计与物料流庄会计

所谓的资源会计,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就是对资源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因为这个可以对资源的投入做一个有效的统计,得出在投入的资源与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准确预算,这个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加工的全面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根据减量化原则,同样能够提出一个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这个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原材料、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出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流动的跟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结合物料成本合算与环境成本核算,对物流流动和使用进行准确记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双赢。

2.废物再利用会计

这里的废物再利用会计,主要的是能够对废物的再利用过程中,对财务的信息数据有一个全方位的跟踪和反映。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财务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都是其合算的主要内容。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是企业领导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个非常好的经济依据,并且,在于其他成本核算进行分开进行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3.再循环会计

再循环会计,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一个整合了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会计体系。它所反映的是经济多动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是有多大的程度,在进行计量之后,将得到的信息报送给财务主管,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现今社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会计的体系,将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经济活动,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出资源会计、物料流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可持续发展会计等会计体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反映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分析,保障环境与生态的平衡,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董希莲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合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张小有.森林碳汇视角下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铜陵市;思路;对策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铜陵市委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铜陵。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施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装备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处理负荷。

(三)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次上展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中进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个企业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副产品以及在企业内部处理废物的企业内部制造系统循环;其二是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工业园,使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能源或生产原料,从而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在社会层次上,循环经济贯通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资源的社会大循环体系,其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业、再加工、资源化产业、最终废弃物处置的环保产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铜陵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铜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铜陵虽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冶炼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铜陵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资源储备的现状不能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与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的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多年来铜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铜陵循环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料、节地节矿等各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三个环节。

1、资源开采。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煤、油、气、地热等能源资源和铁、铝、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2、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物料消耗强度;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综合利用建筑、筑路垃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技术和早作农业技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

3、社会消费。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纸与旧课本、废旧轮胎、废塑料、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电池、电子垃圾、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四、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二)加快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

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连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交通工具强调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类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

(三)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整个铜陵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实施峰谷电价。

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否则,不予批复立项,不予办理城市规划手续,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

(五)搞好市情民情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要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教育。充分发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报社、铜陵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让市民充分认识铜陵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冬梅.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2、潘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董春辉.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陈彬.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蓝大煌.依托中心城市做大县域经济[J].当代广西,2007(12).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5

一、前言

现行的会计体系是针对传统经济社会的,其构建也是为了对传统经济的合算,对现在的循环经济的合算并不算完整,在资源、环境、循环成本等方面没有充分反映出其信息,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也不能预测出企业将面临的环境方面的责任与风险。所以说,在现代的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本文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试图建构一个会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德国出现的。德国于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这项法案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从对这项法案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成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也可以说成是资源循环经济,主要的思想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利用融合在一起,自觉遵守和应用自然生体系统中的生态规律,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污染实行零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①。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输入上要求尽量减少,最好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污染物的排泄上,要做到最小化。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2.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可知,在本质上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然而,并不是传统中那种对排泄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么简单。不仅要考虑生态的平衡,还要考虑资源的是否再生。因此,为了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个闭环的物质流动经济是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之道。因此,循环经济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减量化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两个方面,在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或者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在产品消耗过程中,要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要想走可持续发展,只从末端治理,而不事前控制是不能够行之有效的。

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在实际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或者生产者在产品、包装等方面要承担起义务,通过多次的使用物品,达到对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提前化,这样一来对资源的节约就大为有利。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一个生产出的产品,在履行完其作为产品的功能后,可以作为资源,再次被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废弃物或者排泄物而遗弃,也就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废物利用或者回收利用。

通过这三个原则,基本上就可以为循环经济构建起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或排泄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体系。

三、循环经济会计

1.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

要想使企业在资源的利用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并且降低成本费用和排泄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循环经济会计便应运而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帮助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所谓的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样的一种会计系统,它以能够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基本目的为目标,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基本原则,以企业的循环资源作为活动研究对象,能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反映和管理的会计系统②。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中的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一切资金运动。

2.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会计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兴起的,它的本质核心就是考虑如何资源再利用,做到资源循环,使人们能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有限利用、废弃物化废为宝等方面进行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经济活动能够做到资源消耗低速率、资源再生高效率,环境污染做到最小化;并且,最为人性化的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考虑现在的公平和以后的公平。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支撑理论。

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认定为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造资本而言的,是指诸如用来制造机器、建设厂房、设施建设、产品生产等这些人造资本要运用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环境、生态系统,等等。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核心就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企业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自然资本理论强调的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要素,两者都是要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本和在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方面强调动态平衡。因此,自然资本理论无疑成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另一个理论支撑。

四、循环经济会计现行的核算体系

第一,我国的企业还并没有完全的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合算的体系中。这方面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核算的不够全面,因为,企业在进行核算时,对环境问题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到了的会计核算的体系中。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要求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也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环保方面的资金进行核算,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转情况,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无法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反映。大家都知道,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可是,在循环经济下,强调的是资源的可循环性,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不再单纯地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不能够对环境因素做一个有质量的收集,不能够分析环境状况,如污染的面积有多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的因素等不能合理测量。这就会影响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建构。

第三,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够包含全面的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公布企业的经营信息,是采用图表加文字说明这种方式。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若是能够将环境、生态等信息编入其中,将会使领导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了解,知道在环境中企业如何做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初探

主要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应的,构建出对应的会计体系,即减量化物料流转与资源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会计。

1.资源会计与物料流庄会计

所谓的资源会计,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就是对资源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因为这个可以对资源的投入做一个有效的统计,得出在投入的资源与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准确预算,这个可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加工的全面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根据减量化原则,同样能够提出一个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这个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原材料、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出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流动的跟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结合物料成本合算与环境成本核算,对物流流动和使用进行准确记录,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双赢。

2.废物再利用会计

这里的废物再利用会计,主要的是能够对废物的再利用过程中,对财务的信息数据有一个全方位的跟踪和反映。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财务情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都是其合算的主要内容。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是企业领导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个非常好的经济依据,并且,在于其他成本核算进行分开进行的情况下,更能为企业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3.再循环会计

再循环会计,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一个整合了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会计体系。它所反映的是经济多动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是有多大的程度,在进行计量之后,将得到的信息报送给财务主管,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现今社会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会计的体系,将会更加有利于会计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经济活动,达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构建出资源会计、物料流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再循环可持续发展会计等会计体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反映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分析,保障环境与生态的平衡,进而实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

注释:

再生经济学原理范文6

一、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先要学好,学不好就难以用好。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存在着误解、错解的问题。

简单举几个例子,例一: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有明确的说明,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着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衡量社会主义的成就和得失的标准,应是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标准的统一。笔者提出这一观点,竟有学者提出批评。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错解为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力标准论,宣称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的一元论,再讲生产关系标准和上层建筑标准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二元论、三元论。并宣称唯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列宁、斯大林和邓小平批评过的唯生产力论即庸俗生产力论强加于马克思主义。

例二:马克思讲过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这方面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国几乎所有的相关著作和辞典对此都存在误解。都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解读为只是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包括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把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解读为没有扩大生产场所和增加机器设备,只是提高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把粗放型增长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相等同;把集约型增长与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相等同。这种解读既错解了马克思《资本论》相关论述的原意,也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相悖。不能把我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错解为由外延型转变为内涵型。我国每天都有大量新企业增加,不能排除这种外延扩大再生产。也不能把外延扩大再生产理解为只是原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建设虽也存在,但更重视和强调的是增加技术含量, 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着力于创新驱动发展。马克思很重视科学作为生产力的独立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包括《资本论》中的许多问题搞清楚。有些马克思本已讲得很清楚的问题我们还在争论,或是做了错解。在这样情况下,怎么能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因此,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学好,要弄懂它的原本涵义,按照其原意掌握它的精髓。

例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建立社会主义要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人民的国家手中,以建立国有经济。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写入我国宪法的。但有的学者否认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他们引用恩格斯批评有人把俾斯麦的某些国有化称作社会主义,是冒牌社会主义,将恩格斯这一有针对性的批判移接到我国国有企业,诬之为冒牌社会主义。这种张冠李戴的分析,实际上混淆了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已经67年了, 应系统回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认真总结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可以说,当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际, 与之相应,我国经济发展顺利,成就明显;反之,经济发展就会遭受挫折。改革开放前所犯的左的错误,恰恰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很快,短短3 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与我们较好地把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关。那一时期我们认同和宣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视尽快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就是要抓好两大环节: 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直到列宁、斯大林反复提出的基本原理。

但后来,急于求成的主观唯意志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偏离了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具体体现为1958 年搞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在生产力还落后、社会主义刚刚开始建设的条件下,就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既违反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搞大跃进,又违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拔高生产关系,搞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刮共产风。这种既违反自然规律又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后来还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忽视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忽视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前30 年和后30 多年的经历都要加以认真梳理和总结。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敢于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问题。改革开放38 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而言,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忽视了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我国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的富豪在不断增加。有报道称,我国富豪数量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帮助最后的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扶贫确保每一个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然而,扶贫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贫困人群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处在较低的生活和收入水平上,两极分化问题会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果回避或不重视两极分化这一现实问题,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便只能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的抽象概念。当然,不能搞劫富济贫,也不能限制富豪群体的扩大,更不能搞国进民退, 但一定要持续探讨缓解两极分化的理论与对策。强调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讲创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要实打实地研究问题,要回顾得失成败,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写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对马克思所讲的政治经济学对象要有所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过去我国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也都是这样表述的,尽管有个别的学者提出要研究生产力,但主流观点还是强调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个别的学者引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讲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据此提出首先要研究生产力,这是错解。针对前人的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马克思系统深入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生产占首位,所以要首先分析生产。因此,才有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的说明。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要研究生产的社会形式,并指出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不过,我们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但是他又没讲要研究生产力。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到走向衰落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经济规律,要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他没有任务来为资本家出谋划策,研究通过什么办法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他固然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但这是就资本主义既有生产力的发展来考察的,重在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随之变化,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怎样由形式隶属发展到实质隶属。因此,马克思不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考察生产力的发展是服从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宗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