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难点范例6篇

语文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1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    彭三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现代化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之一。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对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有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组合成多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而,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遵循教学需要性的原则。

三、突破重点、难点必须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即在教学中为了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媒体,在什么时候出现多媒体,都必须讲究艺术性。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操作课件,月亮由于饶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0-01

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汉语词类系统概况

《提要》将汉语中的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等。 虚词分为六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叹词的作用是附着。拟声词的作用是表示声音。以《提要》为准我们可将现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情况汇成如下表格(并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词句为例):

2.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词类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法知识素养。所以,中学语文词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法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全面了解课本所采用的教学语法体系,关心并积极参与语法方面的学术讨论,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法教学水平。这样,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语法功能这个标准,意义标准和形态标准也可以是参考项。例如"课本、台灯、太阳"都是名词,"唱、打、读"都是动词,"聪明、高兴、红火"都是形容词,这些词都是根据意义就可以直接辨认其所属类别的,没有必要对每个词都用语法功能去检验一下。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能力比灌输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词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取教学办法,帮助学生又正确、又快捷地理解词的含义和用法。在适当的时候,再对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活动建议,如要求学生将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词类知识写进语法笔记本或者组织词类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增加词类知识。

3.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学习 存在困难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27

虽然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然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对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方法,进而帮助小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

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不仅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还积极的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语文知识点的学习。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点方面存在困难。进入小学阶段,较之于学前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进行更多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学习,然而部分小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难以全面有效的把握知识点。学生反映学习的知识点较多,会出现遗忘知识点等多种情况,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困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不仅小学生在有效把握基础知识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有效应用知识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现代教学对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小学生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不仅影响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能力的提升,而且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积极性。

3.难以有效把握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点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学生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学生的学科学习相对会变得十分顺利,反之,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把握课堂学习,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难以及时有效的把握,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盲区,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盲区难以及时得到消除,对学生后续知识点的学习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4.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科学习,并能够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部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之一,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导致学生难以将精力关注于语文知识点学习,自然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二、克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除了文中分析的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之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的困难。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展开学科教学,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

1.帮助学生有效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点。针对上文分析的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学生只有能够有效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才能进行难度更大的知识点的学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发现,教师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将语文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渗透到语文学科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由于小学生要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点数量较多,渗透到语文学科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而且还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提升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的能力。针对目前小学生在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方面存在的困难,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点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应用知识点的机会。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目,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例子,这些方法对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与技巧。针对目前部分小W生在有效把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听课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听课有效性的方法,在帮助学生有效听课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性。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4

【关键词】单元复习;提高实效;紧扣主题;找准复习点

人教版教材以单元专题做经线,以单元导语、阅读课、语文园地为纬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的单元复习课常以“炒冷饭”似的将过去学过的单元课文温习一遍,再把语文园地中各板块按部就班地练习一番,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学生非写即读,非抄即背,教师在上面讲得焦头烂额,学生在下面身心疲惫却收获甚微。时间久了,如此索然无味的复习课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单元复习课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杜绝学生机械的重抄、重写、重背、重练习。复习要突出一个“精”字。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三讲”、“三不讲”观点,“三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我很有启发,这一观点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复习课上来,变成“三复”、“三不复”,即复习重点、难点、疑点;不复习学生会的,不复习学生能学会的,不复习复习了也不会的。

一、捕捉文本细节,凸显重难点

单元复习受时间限制,不能面面俱到,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效率,教师要“居高临下”,关注整个单元内容,捕捉文本细节,确立复习重难点,使学生明白复习的方向和内容,这样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1.透析单元导语 明确重难点。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不必篇篇课文都重新复习一遍。单元导语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单元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内涵价值,从单元导语中明确复习的重难点。

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祖国的西部,交流对西部的感受。根据单元导语“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确立复习的重难点为:复习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句子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2.结合课后习题 提炼重难点。课后习题往往是文本教学的重点所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紧扣课后习题展开文本教学。在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可对一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稍加整合梳理,提炼出复习的重难点。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围绕“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三篇精读课文,对这三篇课后习题进行整合,复习的重难点:品读课文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二、激活已知经验,查找疑漏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课堂交流与练习接受学生获取知识的反馈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了解学生疑惑、错误点设计复习内容,形成新的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对症下药。

1.课堂交流中查找疑惑点。课堂交流能有效地获取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课堂交流,要建立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比如可以问学生,学完了这个单元,你做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哪个词还没有理解,对哪篇课文还有疑点?老师与学生随和的交谈中获取的信息反馈才最有价值,教师才能准确地知道学生的疑惑点。

2.课堂练习中查找缺漏点。教师经过一个单元教学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漏在哪里,平时的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明朗学生这阶段的学习缺漏点。例如在完成小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后,在学生练习课堂作业本中的一道习题,是关于反问句和陈述句两种句式的认识。通过反馈来的情况,我看到学生能很正确地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而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出现了不少错误,以及对它们的认识还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根据这一反馈情况,我便能确立其中的一个复习点:加强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练习,与学生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能用文字叙述下来。这样从课堂练习中查找到学生的缺弱点,接下来的复习就更有针对性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复习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重视复习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 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学习词汇、句法和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基本材料;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教师 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意义教学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 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意义的教学,将一段完整的阅读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逐句或逐字地翻译和讲解,有时还 进行无谓的对比、引申和分析,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全部用在对十几行文字的分析上。甚至将一个完整的饶有 趣味的故事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弄不清人物的关系,难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既不利于对语言形式的 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整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 不仅仅是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把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获得丰富的语言信 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 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如在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借助一张旧的Ch ina Daily, 介绍picture editor, chief editor,photographer, editor, journalist(reporte rs),cover the events等知识,当然介绍最好用英语,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尤其 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这样 可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如L14中,face-to-face,latest, hand等词。指导学生查字典和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 猜测词义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阅读技巧,要注意培养。 

        在阅读之前,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如L14,可以提问What doesthe chief editor do?What do journa lists do?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因为阅读总要有个目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指导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带着上述指导性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遍阅 读可要求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完成,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难点,发现问题,以便在课上主动提出。第一次阅读 应是快速的、“扫描式的”,切忌用手或笔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 意思,并用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对于那些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的学生都应给以表扬 ,用脑思考和使用字典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6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的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于文中介绍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打破人为因素和自然的限制,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这就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而其强大的交互性,又使演示可自由控制时间,画面可以停留、重复,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实践证明:多媒体如果用得好,真可以?语文课大放光彩。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时空,化难为易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扬长避短

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过多的滥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时,由于这些科目抽象性比较强,科学理论高度比较深,为了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讲课时较多地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效果会很好。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语文应当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它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字词等知识,更要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复杂教学目标,这些难道仅仅是依赖一些花里胡哨的课件就可以达成的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及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积累、思考而逐步形成的,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只是一时辅助而已。有人说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我觉得不免有些夸大其辞。比如有人举例说进行“写某个小动物”的作文教学时,播放“某个小动物”的录像,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觉得有些牵强,录像再逼真,能取代学生在生活中的实地观察、切身感受吗?录像只是短暂、有限的画面,能代替长时间、分时段的细致观察、比较和描摩吗?而且,有了课堂上看电视的方便,学生还能养成平时留意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吗?再比如说对想象力的培养,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丽画面摆在那儿,学生只顾“欣赏”美图,目光、情感和想象都框定在这张机械造作的画上,如何再从优美的文学语言中再创造、再想象、再感知《桂林山水》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魅力呢?这些精美的画面到底是培养了想象力,还是抹煞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