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文阅读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1

摘要:纵观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呈现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不少教师依旧把持着文本解读的话语权。为了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笔者开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与探索。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完善优化合作学习的策略,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活动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师生共享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鉴于当今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呈现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笔者近几年致力于探索初中阅读教学中介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元素,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立体分析与深度思考,初步构建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

1活动驱动之“双线合璧”———小组合作学习生长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少教师它更侧重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单纯地以教材的知识线来推进课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而笔者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备课时,一方面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知识线),另一方面要以发展能力为重心(活动线),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知识线的选择和活动线的精心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备课设计中要做到“双线合璧”,此乃小组合作学习的生长点。

1.1知识线—教师—主导

知识线是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挖掘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延伸知识的应用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1.2活动线—学生—主体

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依旧把持着文本解读的话语权,我们需要思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式”之“华丽转身”。在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设计,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做到“知识线”与“活动线”双管齐下,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学生活动,组织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琦君的《春酒》为课例,本节课活动设计从题目“春酒”入手,整节课以题目为主线,围绕题目去开展学习。如《春酒》第一个活动设计:“补说题目”。主要通过“听读—速读—补说”几个步骤来整体感知作者在散文中回忆的人、事及独特的情。这是课堂的铺垫活动,也是个体独立完成的活动,听和说的活动设计。如《春酒》第二个活动设计:“细品题目”。深入课文,从字里行间去细细地品味“春酒”。分组分别品读描写“我”的情节、描写母亲的情节、描写乡邻们的情节。引导通过读品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活动,也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活动,品和写的活动设计。

2合作学习之“三点共面”———小组合作学习发展点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立体的三维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借助于知识这一“杠杆”,特别注重能力培养,主要是以“自主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展示能力”为主线,形成的三点共面,这三条主线构成了“三角翼螺旋桨”,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平衡,相互促进,这也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点。下面以《春酒》为课例,具体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自主—合作—展示”:

2.1自主学习———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前提是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提高学习的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说,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就无有效、高效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方能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春酒》阅读教学课例中,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自主地进行圈点批注法进行批注,时长约5min。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我们倡导合作必须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这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保证。

2.2合作学习———核心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核心主线。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提及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设定适当难度的课题”。换而言之,他也是告诉我们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本来很具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因为有了“合作”而“有了预想不到的精彩”。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次次的“相遇”与“对话”,是与客体世界(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合作学习”可采用6人小组合作、两三人微小组合作、组间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方式。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可以得到学习方法的弥补,产生智慧的碰撞,对知识和能力都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也将逐渐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在《春酒》教学课例中,在“细品题目”环节,活动任务是:从字里行间去细细地品味“春酒”。为了更充分地合作,笔者`采用了“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即将三个任务分配到各组,分组品读:1~3组品读描写“我”的情节,4~6组品读描写母亲的情节,7~9组品读描写乡邻们的情节。引导通过读与品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之前的自主圈点批注的基础上开始合作学习,此环节也正是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聚焦点。

2.3展示分享———升华

展示分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合作探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展示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对素材的理解、感受、延伸、启发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和其他小组共同分享成果。通过这种展示使得单一式合作变成立体式合作,从而构建成网络结构,相互链接,彼此分享,这样就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如《春酒》课例中,学生在品读描写“我”的情节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小组进行交流分享,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示例:苍穹组认为:“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而同样品读这句的飞扬组则立刻提出了补充意见:“每个人怀里”这样的字眼,春酒里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通过各组的合作探究,最后明确作者琦君笔下的“春酒”是一杯荡漾着童真的春酒,是一杯浸透着母爱的春酒,也是一杯流淌着乡情与风俗的春酒,这更是琦君对故乡的最深沉的、最刻骨铭心的眷念。本文的主题也因为小组的展示分享而得以升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完善优化合作学习的策略,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天德.浅谈如何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J].语数外学习,2014(6):21.

作者:曾静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

第二篇: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就多媒体在阅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同仁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乐读好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1]。

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起辅助作用。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以多媒体代替教材和黑板,讲解过程中以多媒体代替板书,直接导致学生忽视教材,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如果在教学中生硬地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要求学生看着屏幕朗读课文,再对课文进行平铺直叙地分析,必然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文字的魅力,也感受不到这个中国孩子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强烈愿望,无法体会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现代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如果再过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照搬教材,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无法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2]。

2.师生互动不够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过多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上,不可避免地忽视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专心扮演观众角色,跟随着幻灯片的放映而浏览其中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活跃度,品位不到文字中所蕴含的魅力,也不易于接收文章中所传达的信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3]。笔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教体局组织的一次听课评课活动中,有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放映幻灯片的时间占到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教师一边放映一边讲解,但学生的注意力主要在幻灯片上,对于教师的讲解,则注意力不够,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小,难以提升阅读水平。

二、巧用多媒体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通过不同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模式。多媒体能够将语文课本中枯燥的文字转换成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生动[4]。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时,将课文内容及其中的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园里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园中各项活动,以及作者玩耍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作者在田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等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以及摘黄瓜、捉绿蚂蚱等游戏,体会、思考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和开心快乐,从而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让学生分享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孩子珍惜眼前的快乐和美好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便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受到评课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施行,个性化阅读在教育界备受关注。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增加感情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阅读材料,还要能够将其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从而对阅读内容产生独特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展示黄山风景区的自然风光,并对其中各种形态的“怪石”进行特写,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黄山风景的美和“怪石”的神奇。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黄山景区内的各个景点,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关音乐,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接受优美画面的熏陶与感染[5]。

3.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包括认读品质和理解品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认读品质是指学生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以及将语句正确、流利地读出来的能力。只有提升小学生的认读品质,才能够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再加工,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多媒体通过将图像、文字、声音相结合,将阅读材料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不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意义,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养成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理解品质则是阅读品质中的核心品质。学生首先要对阅读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解品质,才能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时,通过动画的形式对更羸射鸟的情景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更羸和魏王的反应,以及大雁掉下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更羸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作出判断的。这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在将这一重点内容形象化后,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刻。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通过字面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意义,从而达到提升阅读品质的目的。

4.利用多媒体发散思维

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形象思维的形成,然后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且抽象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充分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时,其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采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以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动物儿歌》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形象展示蜻蜓在半空中展翅飞翔、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蚯蚓在土里穿梭、蚂蚁在地上搬运粮食、蝌蚪在水池中四处游荡、蜘蛛在房前吐丝结网等多种画面。在播放这些画面的同时,配以相应的音乐,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随之提高。

三、结语

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科学、合理地运用。只要运用得当,便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16-117.

[2]朱龙文.利用媒体构建小学语文阅读乐园[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6(3):58-59.

[3]姜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6):191-192.

[4]李莉芸.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12):38.

[5]陈运会.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8):113.

作者:丁萍 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中心小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其语文阅读能力和提高其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下,笔者将在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象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为此提出几点相应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陶冶情操的价值属性以及塑造品格的功能属性,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其语文素质,更能够在中学阶段里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目前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所花费的课时量较大,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其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因而对于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探讨与寻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方法是其无法逃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在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分析基础上出发,挖掘并分析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此提出相应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1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通过优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定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反馈等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便是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方式。也就是说衡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否优化有以下三个标准:首先,优化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含有个性化与人性化合二为一的教学评价;其次,优化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更加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最后,优化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

2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2.1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课本仅仅是教师讲课的依据之一,然而,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难以领悟并遵循语文课堂阅读中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他们不会在课堂上引申、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不知道如何加工剪裁并巧妙处理语文阅读材料,没有化难为易及化繁为简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从而使得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也就难以达到。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以及结构章法等等。这样索然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岂能让学生感兴趣呢?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学生机械解读课文的能力,却难以谈上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发展能力。

2.2陈旧化的教学观念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较为陈旧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比如: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如何分段,了解分段的主旨是什么,学习掌握生字的注解是什么、生词如何解词,再根据这些进行练习和考试的问题设置,这种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道而驰的具有概念化与模式化性质的陈旧教学理念,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过程中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2.3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质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与反应,只顾自己的习惯,从而自由“发挥”,始终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不当的课堂教学决策与教学方法;同时,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也造成学生难以对课堂教学集中精力,难以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产生较高的兴趣,这样缺乏主动性的学习状态,也表明出教师没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观点认为这种照本宣科的讲授法,只能够将信息传递于学生,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最终将会使得学生陷入被动的机械式学习中,从而缺少主体参与性。

3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必须接受并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教师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学会主动汲取语文知识,教师还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导”的配角角色,以学生为主角,竭力培养其多样化的阅读能力,甚至于解决实际性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3.2与文本对话,交流阅读文本的原始感受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它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因为这种理念最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充满复杂性的阅读需求、阅读心态以及阅读心理。作为学生语文阅读的引导者以及语文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引导并激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储备与知识储备,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流,碰撞出情感上的共鸣,全方位地领悟并体会文本信息的涵义,从而通过这种共鸣达到积累语感与感悟人生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接触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与情感,不作任何事先限定的特定目的与目标,充分触碰作者的心灵,这种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阅读方式将使得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后,以其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储备去与阅读文本,与作者展开直接的交流与对话。教师需要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三者合一的对话情境,以帮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启发并引导其与文本展开对话,鼓励学生谈一些阅读文本后的心得与感受。此外,文本内容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记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促进学生加强对文本中有关信息的记忆和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

3.3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与交流,促进互动生成

作为一个应该有着动态过程与建构过程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认真且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还应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开发课程、使课程更加丰富,从而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这样的教学将能够实现师生共有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目标。首先,教师要积极走到学生中去,走下“神圣”的讲台,或是站在学生的背后,积极旁观、聆听、解答;或站于学生中间,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标签参与讨论,这种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对话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属性,能够激发学生与学生间,与老师间的对话欲望。其次,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将其生成为全新且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因为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其认知、情感、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不能够自发地产生并完成,它需要通过不断地与同学、老师进行语言与精神上的交流,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取长补短得到共同的新的认识,才能在生成较正确的“一元理解”的同时,保留其个人合理的“多元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造对话情境,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法与方式给予正确且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将习惯性地回答问题变为相互间的讨论问题,这样在互动中便能产生思想碰撞,能使其更为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阅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这样的课堂过程便能称之为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

3.4发展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途径之一。因此,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得要从兴趣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原始特性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相应阅读兴趣,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方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因材施教,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针对性地鼓励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阅读。因人而异,分类引导,这样就会发挥各类学生的不同特长,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3.5采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时还要提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恰当的生活作为主题素材,尝试引导学生以阅读为基础展开拓展练笔,比如:续写、扩写与仿写等等,这些读写结合的双向练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拓展练笔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吸收与探究阅读教学内容,而这意味着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性阅读跨越性的转向自主创造性阅读的阅读目标。举个关于《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例子,这篇美文像是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但是它们尽情地展示出了自己的生命色彩与力量。回首十年,心中产生的“焦虑和悲痛”之感又会令人领略到一份沉重,一种悲哀。细细品味后会发觉,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紫藤萝的花朵视为榜样,与其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于生命的长河中,让生命更加璀璨夺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篇散文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形式,仿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进行联想,将自己所想所感真切地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如上所述,这些理念的更新和教学上的策略,目的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提倡将学习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发展。而教师则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放在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上,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上。只要把发展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课堂教学的氛围将会热烈而活跃,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将会得到一步加强,其学习效率也会明显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也一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有效优化。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胡青,赵凌,肖君,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讲授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海燕,卢幕稚.初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俞克长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中心学校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提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要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找准角色定位,从而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我们充当的角色是创设情境,做学生阅读兴趣的引领者;学生质疑的引导者;讨论互动的掌控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探究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感悟的过程,教师是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升华思想,读出真实性感悟,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学中为自己准确定位呢?个人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做学生阅读兴趣的引领者

万丈高楼平地起,课前导入是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此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者,我们应特别重视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譬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能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如教学《草原》这一课,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曲子,同时播放辽阔无边的草原景象的视频片段,在学生聆听音乐、欣赏广袤无垠的草原过程中,接受音乐的熏陶中,感受草原的壮美。在欣赏感受了草原之美以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巧妙导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问题:谁去过草原,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家是如何为我们描绘美丽的大草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阅读中思考,学生再读阅读之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引导欣赏掌握知识。

二、学生质疑的引导者

学会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质疑式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欣赏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及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生将文本中的疑惑转换为具体的问题,主动发问。因为疑惑的存在,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会强烈,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并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因此我们的引导要讲究艺术性。譬如教学《寓言两则》,设置阅读任务,由学生组织课堂互动,学生亲身参与到对课文的解读上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角色表演,其余的同学充当评判者,这样每位学生都动起来,熟悉课文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完成“疑义相与析”,同时拓展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累积,像这类故事内容丰富的课文,只要我们精心引导,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由此可见,根据教材课文内容设定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自主学习的氛围从此开始。

三、讨论互动的掌控者

讨论互动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载体,学生在讨论中获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教学《触摸春天》,要求学生谈论课文“写了哪些事?是怎样写的?哪些句子很优美,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发散思维。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理解。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们全程参与掌控讨论,让学生的讨论不至于偏离主题,从而形成获取知识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

创新源于想象是,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获取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并提升创新能力。

1.运用语言魅力激发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是靠我们教师开发的,教学一些写景课文,如《七月的天山》等课文,让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作者描绘的这一幅景色,是想表达怎样的感情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写等等。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为自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当然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以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强,他们会尽可能的模仿我们的语言进行想象,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美妙句子积累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欣慰,这样就更愿开动大脑进行想象了。

2.声情并茂的朗读,导引学生想象

朗读的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这是引导学生展开想的又一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浪的时候,别忘了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先听多媒体朗读,视频上则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画面,然后教师范读,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能从朗读中想象当年,中朝两国人民携手保家卫国,亲如家人的主题思想。灵活多样的朗读,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想象,还调动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我们的导航。而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教师还得为自己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德明2017《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程教育研究》第30期。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一、前言

一个人具备较强阅读能力不但可以拓展思维空间,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语言表达魅力,促进交际能力发展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对于语言文字理解应用和语文素养发展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激发培养不够等突出问题。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提高,以及核心素养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研究了解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现状,结合语文教学学段目标要求特点,运用丰富多样阅读方式,促使他们产生浓厚阅读兴趣,并逐步养成主动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改善提升。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现状

(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不够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把学生看做文本阅读的主人,并且要在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思考时间。然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依然习惯运用过多的问题讨论来替代自读感悟环节。学生主动阅读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培养,内心情感得不到有效表达释放。从而对主动阅读意识和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缺乏思维发展有效关注

影响语文能力完善提高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感受关注不够,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总是围绕老师引领来进行。从而不利于他们对文本蕴含情感的深入理解。尤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思维,不能及时进行激发扩展。使学生无法融入到阅读文本中,从而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并不利于语言文字理解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提高。

(三)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影响语文素养形成发展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文本阅读技能以及语文应用实践能力发展提高具有重要促进意义。然而,由于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训练,而对于学生阅读习惯方式培养通常比较轻视。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对于主动阅读意识以及阅读理解效果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三、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建议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教师不断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阅读兴趣,是有效提高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前提。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围绕文本内容结构特点,进行课文意境情感的深入挖掘。同时教师要充分结合阅读文本特点积极营造浓郁的读文意境,促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语言文字描述下的情感意境中,并产生主动阅读欲望,使阅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教师在《海上日出》一课阅读教设计时,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课堂上不失时机进行课文美丽场景进行语言描述渲染,进而使学生在优美意境中产生强烈的主动阅读欲望,并展开丰富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促进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提高。并使学生在浓郁的阅读情境中感受到语文文字的无穷魅力,有效增强了主动阅读效果。

(二)加强阅读技能训练促进阅读效果提高

高效的语文阅读活动是读者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过程。阅读课堂上学生只有把所有思维都倾注到文本内容的感受之中,才能展开深层次阅读理解并加深课文情感的深入体验,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效果,教师要对课文背景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深入阅读做好充分铺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高效阅读,才能促进文章内容深入理解,和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提高。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阅读技能训练培养,进而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兴趣。并逐步完善提高阅读方式,促使他们在知识海洋中获得丰富的营养,使语言积累运用能力和情感素养得以深化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进行阅读技能指导。比如,可以根据课文中典型的句段进行情感意境挖掘创,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初读、品读、研读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体会到文字描绘下场景的生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阅读体验空间,并且通过课文优美句段的品读感悟来深化内心情感,从而促进阅读效果发展提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课文《火烧云》阅读教学中,因为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夕阳西下,难得的饭后休闲时光,作者驻足农家小院面对变幻莫测漫天晚霞展开丰富想象。并最终以优美的文字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火烧云奇观。学生阅读后很自然会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自然场景中,也会随着作者描绘的画面自然展开联想,并为生动有趣的场景所深深感染,进而产生尽情诵读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训练培养,同时使学生明确,要想通过朗读感受到文章语句的优美,并达到感同身受,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阅读指导中,教师根据文章句段所蕴含情感特点和标点符号所体现的语气变化,指导进行语句节奏停顿划分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语速和节奏的掌握。

(三)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情引趣引导学生融入到文本意境中,并鼓励进行自主性的课外阅读来扩展知识储备。进而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同时,有效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同时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培养。课堂采用兴趣引导和鼓励尝试方式,促进主动理解能力发展提高。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为未来语文素养能力均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更好促进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均衡发展提高。此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课前布置一些针对性的阅读提示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有目的阅读,为思维扩展延伸和文本蕴含哲理深入理解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效果的及时检验和恰当评价。比如可以运用指名学生逐段大声读文,然后全班集中根据每个人读文情况进行建议性的评价。既加强了学生初步读文情况掌握,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关注,潜移默化促进了主动阅读良好习惯。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完善提高,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在语文素养形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阅读指导四年级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时,教师有目的对诗歌描述的不同时代场景意境进行创设,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画面美感的感受。并运用多媒体播放符合课文情节变化的舒缓时而激昂的音乐,从而使学生被诗歌意境所感染。并在生动直观画面观赏中,产生情感波动,从而加深了诗句蕴含深厚情感体验,有效促进了阅读效果提高。

四、结语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并加强阅读技能训练促进阅读效果提高,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阅读习惯养成。才能有效促进语文阅读效果改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敏.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学生之友,2012(9).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3

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做对题目。但是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地位取代,并且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教师提出问题,打断了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另外,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总是会使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几乎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工具。学生在这种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的欲望。这样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对语文生字词以及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和阅读习题答题模板的总结。初中阅读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会话,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交流,只是停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个层面上。甚至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的总结也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就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学生也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怀疑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积累语文知识,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在充足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取得发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而教师只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课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知识的讲解总是局限于课本中,很少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涉及,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这样还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还是不够,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教师还应该总结出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4

语文作为一门对体验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做合格的倾听者和参悟者,在阅读中体会语文文字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深刻理解文字并有所感悟,从中受到启发,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教师既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

语文是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把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是当代教师根据时展总结出来的新型教学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证实,语文越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越快,对语文情感的把握就越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感悟教学,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中往往就可以通过对学生设置一些亲身经历的机会增加感悟。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这一课的讲授时,就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模拟将石子放入水中后,瓶中水的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很好。语文教学中,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能仅仅依靠对个别字或者词的理解感悟,文中的情义与韵味是需要依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留意得到的经验,只有真实感悟到了,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线。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经验和感悟拖拽出来至课堂教学中,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很好。例如,在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经验,先各自想象出园子里是一番怎样美好的景象,在学生争先回答以后,教师就可以提出对如斯美景没有欣赏到是多么可惜,直接可以引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未能欣赏到满园的春色而感到惋惜,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直接又有效。

2.语文教学中适当角色扮演

在语文学科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这样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更加方便理解和感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他们分别扮演野狼和山羊,让学生自己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狼伪善后掩饰的凶残的真面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山羊的机智和聪慧及一步一步揭开狼的真面目的计谋,也有了全面的认识,这对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又如,在讲《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外拓展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是断了尾巴的小壁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谈谈没有尾巴的感受,以及向别人借尾巴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对文章描绘的角色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讲《狐假虎威》这篇教材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把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既能活跃思维,又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3.语文教学中开拓思维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开拓能力。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独自体会文章内涵并进行多元化理解。例如,教师在讲《生死相随的海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小海鸥求救及其他海鸥不远万里赶来救援时恢弘的场面,当一只海鸥与受伤的海鸥生死相随时的壮烈与感动。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海鸥,与文中的海鸥一起飞翔,一起受伤,与受伤的海鸥生死相随,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之中的亲情与友情。这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阅读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又如,讲解《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对草堂进行联想,脑海中形成草堂可爱的画面,进而进行诵读,让学生与作者沉浸在草堂的魅力之中,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又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各自的体会,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先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预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提问,在学生的回答中开始课程讲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心情,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毕竟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也是多元化的,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既能够集合学生的智慧,又能积累学生的学习素材,把对文字的感悟上升到对作者的感悟。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阅读感受,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总结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根据每篇文章表达内容、体裁、具体阅读要求的不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优化配置学生阅读时间,使教学更具可操作性,从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进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颜军 单位: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策略浅析

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其将来发展以及继承人类文化打好基础。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健全人格。本文先是针对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价值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价值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策略

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人与文化价值之间的重要桥梁。教育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人类文化的重任,文化是人类发展所凝聚起来的无形财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进步。教育作为传承文化价值最广泛最基础最有效的途径,历来备受社会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揭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承担着文化价值教育的重任,尤其是高中文学作品往往都包涵了厚重的文化思想,其背后隐藏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文化理念,我们有必要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价值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价值教育。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价值教育的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感受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课常常被上成简单的知识传授课,让学生查字典、学生词、记妙语、分析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给人感觉就是“形势依旧繁华、内容枯燥乏味”,在课文被肢解的四分五裂,学生咬文嚼字的同时,课文中所真正包含的文化价值往往被轻视,甚至丢弃一旁。可能出于应试教育的心理,或许高考对文化价值考查体现的不够明显,高中语文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去关心所谓的文化价值教育,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剖析课文上,仅仅是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至于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文化价值,则是寥寥带过。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十几年一成不变的教参上规定的内容,没有将新时代的文化价值理念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失去了阅读教学应有的意义。

(二)重思想说教轻个性塑造

文化具有多样性、多元化,不同学生对文化价值的感受也不一样。文化价值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千篇一律的个体,而是要塑造有个性的思想和灵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不能简单地给其冠上“思想教育”的大帽子,其还需要细细品味、娓娓道来。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理想和感受都不同,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是人个性的光辉。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刻意的凸显文化价值教育,在分析课文时进行政治说教,大讲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等于将自己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足以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征。高中生的思想已经具备了自我判断和认识,教师只需要做好导学的作用,引领高中生在阅读作品时得到关于文化价值的启发和教育,并且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自己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三)重教法展示轻学生参与

文化价值重在体验和感受,忽视了主体的参与意识,无疑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文化价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体验、积累、沉淀,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日积月累、学有所成。从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来看,还是过多地追求教法和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这就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出于尴尬之境,既想放开手脚让学生百花齐放,又要考虑课堂教学效果,结局往往会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困境。教师如果把学生单纯地当成学习知识的对象,将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再想方设法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很容易形成固性思维,影响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忽视了学生真正想学的是什么、教师真正要教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想一想,缺少文化价值教育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是否能提高学生对文化进行正确认识和掌握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价值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语文具有文化价值的教材资源

一是要合理地使用阅读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典雅、启人深思的作品,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来进行文化价值教育。可以说,高中语文本身就包含深厚的文化价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感受文化价值,领悟文化的魅力,开阔个人视野,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伟大而不张扬的母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母爱定位;如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思想;如普希金的《致大海》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所蕴含的对自由、平等、民主的文化价值体现。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文化价值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阅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对话,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很高,也才能真正爱上阅读、领悟和积累文化。二是要合理地利用语文读本。高中生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语文教材外,还需要加强课外学习,才能扩展文化视野,更加全面地体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素养。而高中《语文读本》就是对课堂阅读的延伸,许多著名的诗歌、演讲、散文、小说都被收录其中,大大增加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含量,提高了文化思想品位,有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文化价值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创建丰富多样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

首先,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加深对原著的亲身体验,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来解读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如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完全能够通过马蒂尔德的虚荣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文化,同时也可以看到其所具有的诚实守信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如鲁迅的《祝福》,学生一起讨论能够加深对封建主义残忍、虚伪的病态社会的认识,明白旧社会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如名剧《等待戈多》,让学生讨论领悟到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隔阂,同时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阅读课。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做好笔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思想。最后,要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不应该具有功利性,应该建立在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父母、朋友的正确引导,课外阅读具有文化价值的辐射功能,教师要改变目前高中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的现状,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作品,可以开列书目、设置活动,发挥古今中外名著的文化价值教育作用。

(三)文化价值教育要求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

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和影响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教育的质量,所以,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文化价值教育的前提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资源,而不是简单地传递课本内容,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实现阅读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同时,在教学上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完成对文化的解构和建构,通过两个经验世界和精神生活的交融,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不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涵着很深的文化价值,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文化价值教育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真正体验阅读的魅力,深入阅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

作者:臧会双 杨朴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J].学术研究,2005,07.

[2]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李富民.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J].考试周刊,2015,89.

第三篇:农村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

摘要:

加强语文审美阅读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注重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美;仔细分析,让学生判断文本的美;善于调动,让学生品味文本的美,是根据不同审美阅读阶段而实施的有效的审美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策略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告诫青少年,要“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阅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也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审美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极致,审美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也是学生应该进行的基本功训练。它不但能帮助学生挖掘文章的精髓,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审美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加强审美阅读方法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使命。结合时下“甘肃省2015年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的主流形势,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问题进行论析。

一、审美阅读教学现状

审美阅读重在情境的渲染,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美的熏陶。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资源配置不完善,教师教法单一、陈旧。多媒体(电子白板)未完全普及,文字展示的场景、情景动态氛围无法实现,这制约着审美阅读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一些教师教法单一,对学生的审美判断把握不到位,分析不详尽,学生在阅读中蜻蜓点水。(2)学校课时安排紧,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学生在家中的阅读。高中学生在校阅读时间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这是极其有限的。回到家中,很多家长怕耽误学习,不让学生阅读其他书籍。

二、实现审美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阅读包含三个阶段,一是感受阶段,二是判断阶段,三是品味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仔细分析,善于调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1.注重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美

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应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给学生展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画面和动态视频,让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时就能感知艺术的美。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帮助学生获取初读文字的愉悦感。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模拟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带入阅读中。教师必须课前精心备课,编写文本,制作课件。在课堂上用巧妙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教师要顺势引导,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展示给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自然会得到艺术的享受。也可以和学生一同朗诵,做到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真正达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的境界。只有在朗读(或泛读)上做好铺垫,学生才会产生审美初感,为品赏文本打好基础。

2.仔细分析,让学生判断文本的美

在学生初步感受文字魅力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思考,感受作者在文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之美,继而挖掘文字背后的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句段分析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美的特征,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情趣。进行《荷塘月色》教学时,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在配乐朗读的渲染下,学生被荷塘的月色美所陶醉,教师随即引领学生跟随朱自清的脚步,“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在“荷塘岸边”听、嗅、视、触,“零星”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缕缕清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荷塘月色之美,一层一层地向学生涌来,学生的情感已浑然融入朱自清的情感世界中。作者的心绪与文字相融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辨优析劣,求同存异的比较,也能让学生掌握美的特点,获得审美感受。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都属于散文,都是纪念被反动派杀害的青年学生,揭露反动统治者的罪恶。但在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前者重抒情议论,结构跳跃大,风格奔放激越;后者重写人叙事,结构严整,脉络清晰,语言深沉凝重。通过这样的细致归纳、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路和风格一目了然,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树立了美的观念。

3.善于调动,让学生品味文本的美

一部好作品潜在的艺术美,需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能有效完成对文本的鉴赏品味。首先,教师要用已学知识和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形式美。可以用提问或列提纲的形式给学生以思路的追问:文章分几层?它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分总结构?文章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文章的段句间的过渡和前后是否照应?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审美阅读的想象力。用已有的语言艺术和文字符号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画面,形成一种意境认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动已储存的知识,形成意象,再进一步去品味欣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联想、想象和创造形成有机结合,在语言文字的感染下,进行对照、思考,更好地构建超越文本的审美阅读。

三、结束语

总之,审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教者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潜心钻研教材,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掌握规律,总结经验,灵活多样地使美育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张延宏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付荣超.品味语言的五种基本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对策

【摘要】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现代阅读理念,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改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对策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二、以学生为主体,把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精神实质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现代阅读理念,农村小学教师要真正把握其内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个性思维得到解放。首先,教师通过自学、培训和观摩等,理解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放下架子看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渐渐摆脱思想观念与客观教学行为不符的做法。最后,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营造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课堂为目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尊重学生发展,整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

课堂上,教师要抛开师道尊严、标准答案和绝对权威,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阅读目标的种种差错,要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其选择能够达到的个别目标,然后教师逐步整合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发问的形式或者简单的书面测试来检验学生目标的达成效果,逐渐把个别目标与整体目标进行统一。另外,教师在生成性目标的设立上要做足功夫,比如学习魏书生、俞依老师的教学技巧,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得以全方位、全方面、多层次实现。

四、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选择并拓展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并符合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农村的学生较城市学生而言,眼界视野和思想深度上,都比较肤浅。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要考虑到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相结合,使学生通汇贯通,并且教师自身要广泛涉猎课内外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的所学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教师还应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结合本地特色设立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根据文本需要,选择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要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恰当选择,如分小组学习、一对一学习等;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如角色扮演、课外观察等,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是要具有可行性、有效性,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多元而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倾听学生想法,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此外,基于学生本位,教师要给予学生选择权,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课前教师要对内容进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敢于在原有方法上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勇于尝试,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的评价主体

在农村,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很高,学生家长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而很少发表意见,并按老师的要求来纠正孩子的错误,从而导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校长、家长和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教师要发挥桥梁作用,沟通校方的同时多做家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丰富评价主体。

(二)多元的评价方式

由于农村条件所限,教师的眼界和知识层面较城市教师还具有一定差距,农村教师的评价方式无非通俗的几句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表扬,创新评价较少。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则需教师基于学生的独特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奖惩,学习周弘的赏识教育,掌握恰当的评价策略。

(三)多元的评价内容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要求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及情感体验;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程度;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多元的评价标准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是通过观察、想象力、听说读写及对文本的感悟、内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但是,农村教师一般看重结果性评价,以成绩定高低,评价标准单一。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观察、问卷等方法,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及对文本的批判性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合理。

七、结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相关学者能更关注农村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状况,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赵紫燕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孔令才.让个性化引领阅读教学之路[J].读写算(教师版),2011(24):37.

[2]娄彩凤.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应树立的几种新观念[J].文理导航,2010,(25):35.

[3]张地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现状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学前教育,2009.

第五篇:做好小学语文趣味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

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良好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能够推动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前小学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直接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趣味阅读,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小学语文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趣味

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而言,其过程过于枯燥乏味,而且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内容优势,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外部因素,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勇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不被传统理念束缚。以下,我便简要论述开展趣味阅读的三点具体措施。

一、合理开发教材,创建良好教学情境

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学生长期受到“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没有合理地利用教材、注重教材的内容,进而忽略了教材中趣味性的部分。长期如此,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最终影响了整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因此,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能合理利用教材。小学语文课本是为学生量身订做的教材,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详细的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增添趣味性的环境,用以缓解学生的课堂压力,增添阅读中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在语文教材中,配有桂林山水的精美插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之余,模仿文章描述画中内容。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创作,解除了学生的束缚,学生可以凭想象去描述桂林山水的画面,在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个人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反馈,给予一定的指点,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这种利用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方式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语文课堂的阅读氛围也会被改善。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被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元素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搜索功能,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中,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方式。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使阅读教学更加多样化。除此之外,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创建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辅助教学。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寻找相应的视频文件,通过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选择的视频应和学生的年龄匹配,且视频应尽量剔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视觉上的直接刺激,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教师进行良好的阅读教学做了充足准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学生的亲身演绎,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和文中人物的距离,在获得阅读感受的同时,也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然而,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阅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维持纪律,确保情境在良好的秩序中展开。其次,教师也要保护学生的情绪,切忌一味追求课堂秩序,不顾学生的情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增添阅读教学趣味性的前提,学生高昂的情绪则是保证良好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能够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在维持一定秩序的前提下,保护学生的阅读情绪。

三、不被传统理念束缚,用于开拓新型教学方式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和教师受传统理念的束缚,阅读方式过于程序化。为了增添语文阅读的趣味性,教师应能摆脱传统理念束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革,每一代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不断改进。要开拓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掌握,了解学生具体的阅读需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需求。其次,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良好的沟通关系除了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需求有所掌握,也方便教师拓展思维方式。学生的能力和经验虽然不及教师,但是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助于产生创新性思维,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参与感,对阅读的教学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在小学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程序化理念的影响,阅读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而要增添语文课堂的阅读趣味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充分发掘其趣味内容。同时,教师也要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因素,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便利,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也要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拓新型教学模式。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之中。

作者:曾盈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万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徐光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04)

【2】徐光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1(04)

【3】赵建鼎.蜕变•简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渴望“简装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

第六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

小学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要将这种学习习惯贯穿到学习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基于广泛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习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归结到学习上去,让孩子们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和分析,学会形成阅读的主题,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并且在主题学习中能够理解文章主题,通过主题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内的有效编排和组合,能够将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并且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有效组合,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的巩固和拓展起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系统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通过阅读将语文知识面全面夯实,可以做到厚积薄发,对待一切的语文问题都游刃有余,语文的课堂学习要将阅读贯穿其中,同时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根据不同的文章目的和行文线索,我们可以将课堂的阅读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时间,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阅读首先是学生的阅读,我们将传统的讲课,改为阅读为先,教学其次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得到深入的体会,前提是要给予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思索分析与感悟,这样就能够深入体会文章内涵,进行初步的思考,学生对于文章初步理解,教师进行有效点拨。

1.深入阅读经典段落,仔细体会自我感悟。

对于文章的分析思考,首先要给与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包括在课堂之上,我们宁可让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少上一点课程,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提升自己的效率,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的段落,需要更加充足的阅读时间。例如课文《三顾茅庐》,是一篇古典文化的历史性文章,并且每次刘关张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都有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这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和亮点。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去体会分析,进行自我感悟。

2.主题文章随机选取,自我兴趣有效选择。

文章的分析和阅读不是局限性的,而是有着广泛的选择空间,除了我们课文中主要的文章之外,我们更可以通过相关的类似文章进行兴趣月底。例如以上《三顾茅庐》取自《三国演义》,并且带有精彩的语言动作描写,我们下一步为了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也可以在这个范围之内自由选择文章,像《舌战群儒》中的语言描写,《三英战吕布》中的动作描写等,都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小故事,而且是本书中的亮点。

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通读和浏览

对于某一些文章,我们只需要体会它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需要迅速搜索其目标,这种方法成为系统脱敏法,能够让孩子们迅速的从中获得答案,提升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这样也是阅读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

1.同类文章找特点,找出共同的方面。

例如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等文章,都是描写风景的文章,并且都有着风景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对于对象的核心刻画,我们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找出关于每个对象的特点的句子,这样我们就能很快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学习了课文。

2.不同文章找差异,找出其特别之处。

不同的文章反应同一种事物的不同面貌,所以对于不同的文章,它们也是有着共同的主题,但是描写的角度不一样,例如对于文章《桂花雨》和《九寨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但是一个风格朴素质朴,乡土气息浓厚,一个却是通过优美的风景描写去突出当地的自然风光,提升了对于大自然的鉴赏之美。我们通过不同的文章去找差异,就是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就是将不同之处加以发挥和突出,来找出其中可以学习的地方,而且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来找出各种不同的优缺点,同时进行相关文章的阅读,通过阅读来链接不同的文章,将其中的亮点进行有效的研究和仿写。

三、立足课内拓展课外,进行有效的串读和思考分析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将课文进行有效的归类,并且将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成为我们当前阅读的主要方式。比如像《螳螂捕蝉》这一篇课文,我们将其中的主要故事内容和道理放到一起去,并且将相关的寓言联系在一起去,我们学完这一篇寓言,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另一篇寓言,像传统的《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寓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并且通过让孩子们去有效的思考和分析,去进行道理的自我感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课堂的学习中,阅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能够迅速的提升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兴趣,根据课文学习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方式,同时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学习目的,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不同的阅读方式贯穿到其中去,同时能够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将课内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

四、总结

这种基于广泛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习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归结到学习上去,让孩子们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和分析,学会形成阅读的主题。

作者:张莉 单位:陕西省三原县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林茅.阅读树•教师指导用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阅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净化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创设阅读情境、深入解读细节、准确把握主题、解读人物形象、课堂互动讨论、鼓励课下阅读等几种方式,为德育渗透保驾护航。

一、创设阅读情境,实现德育渗透

为了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教学中去,我们必须营造阅读情境,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对学生进行品德和人格的教育,启发他们健康成长。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照片,播放与之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从而配合学生朗读课文,来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情境。这样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阅读情境中去,引导他们领略自然之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解读细节,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相对不高,对于全文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欠缺,而通过引导学生解读细节,能够“管中窥豹”,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句进行深入解读,从这些字词句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对于全文内容和主旨的掌握及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古井》中有句话:“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展现,通过这句话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风险精神的重要性,对于他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准确把握主题,强化德育塑造。阅读的直接功能是对学生实现德育教育和人格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准确把握主题,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实现有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从课文中获得的启发,不断实现德育教化功能。准确把握教学主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灵和智慧的成长。解读人物形象,直入德育本质。人物形象是语文阅读中的灵魂,所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几乎都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准确解读了人物形象,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动机、思维方式和人格品德,这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可以围绕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进行人物解读,比如“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双唇,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滴”,这些动作和神情,生动表现出勇于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一英雄形象对于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三、课堂互动讨论,提升德育认知

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围绕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思考题,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比如,还以《我的战友》一课为例,可以站在时代和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在当今人性化的社会中,这种英雄主义还适合时展的需要吗?如何理解和看待英雄主义?”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鼓励课下阅读,实现德育延伸。阅读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鼓励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第一,多开展课下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第二,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到图书馆阅读、开展阅读写作大赛等,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形式,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作者:褚雪芳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电教设备探讨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实学生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电教设备的助力,使阅读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

关键词:

电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包括四项基础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他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很重要。尤其是阅读,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设备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以读为本的理念

阅读教学中,读是根本。泛读、初读、通读、精读都是阅读的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人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无论何种形式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要置身其中,南宋朱熹说,看书之前先要把书读熟,使读者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同情感表达要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学生大多依靠直观思维进行学习,无法理解教师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朗读。这时就需要借助电教设备了,将标准的阅读播放给学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标准阅读方式进行阅读,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看人民吃水困难,于是带领人民和战士挖井,人民在喝井里的水时,会想起伟大的领袖,作者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讲也不是单纯的讲,这是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电教设备就可以轻松达到上述目的。传统的肃静、凝重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惧怕,尤其是在听不懂教师讲的知识时,而采用电教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为师生建立友谊桥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深刻了解文章内涵。

二、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是理解的过程,机械的灌输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吸收知识。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有重点的进行讲解,从课本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通过阅读文章,学习读懂文章的方法,从句子的运用、语系习惯、词汇的描写等多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将课堂学习的文章阅读方式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章阅读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如《乌鸦喝水》《司马光》,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这种阅读方法需要以预习为基础。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运用电教设备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那么这就是课堂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人民对总理的情感,无法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电影,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加以指点,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融入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然后在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再进行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最后再分析写作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只是死记硬背。这其实是教师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而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通过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让学生谈谈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寻找雷锋?因为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论时间过了多久。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正确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电教设备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电教设备的辅助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邓奎生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新村小学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分离开来。其实不然,阅读和写作都是如今高考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最近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下面我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的认识,并简述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从而切实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联系

写作是一个学生释放和展示的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具备大量的素材,而阅读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汲取和吸取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表现,展现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对形成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人生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教学可以摆脱写作教学中枯燥无味的现实,通过阅读也可以将他人与学生自己的经历向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另外通过阅读可以对阅读素材中的结构、表达等写作手段进行积累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表达方式、写作结构以及修辞技巧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却无法将这些积累应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无法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仿写阅读素材等来培养写作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策略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仿照文本阅读中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另外,在语文教学阅读课,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并进行相应指导,从而提高阅读水平。除此之外,将一些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课上进行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去探索。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阅读来说,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文本,主动提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巧妙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词语表达也很精彩。如要成就一篇经典文章,就必须要有精确的词语表达。要想能够做到对词语的准确表达,作者一定具有驾驭这些词汇的能力。对于一些生字词的学习不能只注重会写,更要会运用,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词不达意。在阅读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先抄写生字词再阅读文章”转变为“诵读含有生词的语句后来默写生字词”。其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本段思想的词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明白一些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文章。再者,让学生学会复述文章的部分或整体。复述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些教学环节都能够培养学生辨析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加深了阅读的印象,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精彩

学生的学多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的。采用模仿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让学生模仿《荷塘月色》的景色描写,仿照其中的观察角度和细节对景色展开描述。让学生感悟文中句子的精彩,进行仿写段落,找出其中的中心句。综合多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写作。课本中文章的句子是语言的模范,文章之多无法一一模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模范的段落,最后在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对某一个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尝试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和感悟,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之后进行写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

作者:花亚军 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新课改实施以后,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口语能力培养只放在“口语交际课”上,而应该把口语能力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包括阅读课上、写作课上。

一、深度挖掘教材,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围绕蕴含哲理的词语或者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习《坐井观天》时,学生熟读课文以后,组织学生围绕“小鸟”和“青蛙”说的话进行分组讨论,并设计问题:“到底谁是正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讨论,学生最终得出了三种不同结论。一是,小鸟是正确的,因为小鸟说的是事实,天确实很大;二是,青蛙说的也没有错,因为青蛙住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井口那么大,因此青蛙也是正确的;三是,他们两个都是正确的,青蛙是从它的角度去看天,那么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天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小鸟从它的角度去看天,这个答案也是正确的。小鸟和青蛙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因此小鸟和青蛙都是正确的。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哪个答案,教师都要给学生以赞美和表扬,因为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得到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当然也会有所提高。

二、续编课本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编故事是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学习《狐狸与乌鸦》,熟读课文以后,根据乌鸦上当受骗的心理设计问题:“如果乌鸦再次捡到一块肉,并且被狐狸看见了,他们会怎么做呢?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续编的故事最后要包含课文词句。”每个学生先自己编故事,然后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同桌,相互交流并进行评价,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有的学生编的是乌鸦不相信狐狸的花言巧语,没有再次上当;而有的学生编的是狐狸改变以往策略,对乌鸦进行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乌鸦再次上当,悔恨不已,发誓再也不与狐狸见面。无论故事是否精彩,都是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都应当给予赞美和表扬,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学生编故事的过程,亦是发挥想象的过程,并且学生编写的故事包含课本词句,这就要求学生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让编出来的故事更加形象生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多组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表演课本剧,提高口语表达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表演艺术,这种训练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儿童生玩,活泼好动,因此相对于理性事物,他们对感性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以表演代替单纯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授课方式,例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熟读课文后,观察书中图画,找到小蝌蚪、青蛙、乌龟、鲤鱼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抓住“迎上去”“游过去”“追上去”等关键语句。除此之外,还要将神态、语言都表演出来。学生明白表演要求后,自行进行排练。排练结束后进行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当评委,评论他们的表演,找到不足之处,并评选出最好的一组,同时要给以奖励。学生通过读课文、排话剧、演话剧、评话剧,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口语训练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找准切入口。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戚慧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探析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肢解文本、过度解读等问题,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很高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教师不能再用肢解文本的方式进行教学,相对而言,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探究性开放式学习内涵分析

1.探究性学习内涵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将教材作为物质载体,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经过多次阅读体验与训练后学生就能逐渐取得探究知识及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人类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是问题,问题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向学生提出适合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设置教学情景,教学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设计高水平的教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也就没有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教师需要依据预设好的教案实施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地随时捕捉学生的想法、疑问等,因为这些是教学的生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逐渐实现教学目标。

2.开放式教学内涵

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课本,不限制学生思维,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沟通并交流的教学方式。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不仅能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一些审美体验、信息,还能帮助小学生发展思维。大多数小学生在阅读上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很高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兴趣与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放式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并获得阅读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开放式阅读教学目标。

二、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阅读教学具有自主性特点,因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阅读的各个流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包括提出探究课题或问题选择、阅读理解到分析归纳,最后到评价交流等等,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前提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出来,它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探究性

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植根于学生原来具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的图式框架开展个性化体验、想象性填充或者是创造性构建,将阅读的再创造功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发现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外读物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搜集及查阅,然后自由地提出想要探究的课题或者是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与引导的角色,只给学生划出一个主题范围,例如教师给出以某篇课文为主题等等,对学生并不过度地限制。

4.发展性

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坚持使用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充分遵守了新课程改革的大纲及教学理念,充分关注了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充分关注了对学生的自我发展。

5.合作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单独依靠一个人完成,常常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来完成的,学生合作可以探究课题或者是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非常强,而且小组成员的个人特长及优势也都能在其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及共同进步。

三、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环节

1.自由阅读环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课堂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或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内容及兴趣选择朗读或者是默读,学生阅读完文本材料后应让其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的关键与重点是“自由”,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2.合作交流环节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后的下一个环节是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要分析文本内容、思想、主题及情感等等,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实现。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让各个小组讨论,对小组的讨论意见要尊重,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优势、特长及性格等等,使得每个小组中都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让小组成员间能够取长补短、合作团结。

3.评价总结环节

小组学生完成一轮激烈讨论之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但是仍然会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学生应该将其讨论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让教师给其评价并作出总结,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讲解及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

四、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手段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主动进行探究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真正地产生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也会逐渐地进行深入探究与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内容,在讲述课文《月光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激发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初的好奇心,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以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这种音乐下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较大兴趣。再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学形式理解这篇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找出问题答案,并将其以报告形式在班级展示。教师还可以找一些相关类型课外读物增添课堂的活力,并增加学生阅读量。

2.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使用生动形象教学策略

目前的教学,有一个问题是教学环境过于压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其对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有绝对把握权,学生常常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非常沉闷、没有生气,学生阅读积极性也不够高,上课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长期被动接受学习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形成无主见、随波逐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教学技巧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多鼓励赞美学生,教师不要过度批评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秦兵马俑》时,课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交流,还要使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来放映兵马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其真切地认识并感受到兵马俑的外观,从表面形象感受上增强对文章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抓住机会促进深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时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阅读自由,明确自己的教学位置,适当地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章,鼓励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课文《半截蜡烛》时,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思想观点等等。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在某一点加以分析会不会更完美呢”等相似话语,不打断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当地表扬学生,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及开放性阅读,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与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对课文理解,让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体会写下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启发指导其进行小练笔,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讲完课文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介绍景物的小练笔,这样不仅提高其阅读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其写作能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科学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最后创新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需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作者:黄常清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

第六篇:小班化阅读教学语文品质塑造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遵循“学为中心、基于语用”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一、落实阅读目标,凸显学生学习主体

小班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在施教时,能够和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意识的束缚,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学情,为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荷花》时,教师给出阅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自然之美。2.学习掌握典型词语,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3.学生自选目标:有感情朗读或背诵课文。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自发进行集体讨论。教师随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并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参与性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从教师设计的目标不难看出,其难度是比较适中的,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特别是设置自选学习目标,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学习目标,正是学习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教师随机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体现出小班化教学的优点,为教师近距离接触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优化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的共性现象。小班化之后,学生群体规模减小了,但学生个体差异依然存在,因为人数相对较少,也给教师施教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式教学成为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给出不同的指导,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进步和提高。在学习《惊弓之鸟》时,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出一组思考问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那只鸟是什么鸟?更赢凭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鸟?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更赢的本领大在哪里?你感觉更赢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师给出要求:“回答问题时,可以自由选择问题给出答案,先回答者有优先选择问题作答的权利。”学生听教师这样规定,都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题让学生选择回答,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小班化后,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利用阅读问题创设互动机会,课堂上的研究气氛渐浓。

三、培养语用意识,注重学生长远发展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基本形式,读写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施教策略。教师要从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用训练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形成语文素质和能力。小班化教学为师生互动创造更多时空条件,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针对学生阅读实际实施精细化语用训练,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语用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学习《绝招》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能力迁移训练题目:“根据课文写法,介绍自己的绝招。”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然后展开书面介绍。在展示时,有个女生这样写道:“我的绝招是跳绳,不仅速度快,还有许多花样。我可以带三个人一起跳,还要确保跳绳不碰到任何一个人。在我认识的会跳绳的人当中,还没有发现谁比我跳得更快。我曾经在体育课跳绳比赛中拿过冠军。跳绳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够锻炼意志。”也有学生说:“我的绝招是爬树,无论多么高的树,我都会如走平地。不过妈妈爸爸都不让我爬树,说是会折断树枝,破坏环境,更重要的是太危险,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从学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学习主动性已经被激发起来,参与训练的热情很高。学生畅所欲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语用意识。因为人数较少,教师给学生展示机会,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也形成了学力。小班化阅读教学有自身特点,以生为本应该是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宗旨。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阅读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阅读需要,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任橹燕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第一小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探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具独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包含阅读教学内容在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投入了广泛的关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一些标题触目惊心的文章和专著,对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深刻的反思。应该说,这是社会对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整体思想的指导。那么,什么样是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呢?通过我们的”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对此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作为教改的重要成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这己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由于个别教师在具体操作上“得形忘意”,依然是“新瓶装旧酒”,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走的还是单篇教学的旧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下面,我们结合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谈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自然也有明确的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乃至一段话的分析、一个词的理解,都可以包含阅读教学的诸多目标,而这些目标事实上难以准确地分解,即它的目标“从横向看有一定的不明确性,从纵向看有一定的不可分性’。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对教学目标作整体把握。以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另有一个参考阅读材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新闻体裁(消息和通讯)的特点:②学写简单的消息和通讯。且不说参考阅读材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单是篇教读课文,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讲的东西是很多的,于是围绕众多的教学目标,设入大量时间,而面俱到地分析、讲解和落实,必然不能突出的整体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突出和教学的高质高效地进行。当然,教学不能跨越凌驾于单篇教学之上。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应以单篇地分析,学生的“反三”和“旁通”就失去了“举一”和“触类”的根基,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据。就这个的教学而言,应通过教读课文体会领会“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简明性的特征,体会领会“通讯”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事例的典型性”的特征,并在自读课上反馈印证,就足以完成本的教学目标了,切记弱化其它诸如感情色彩、层次结构和修辞学习等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下:整体感知———教读示范一一自读迁移———总结反馈。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面面俱到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处于一种维护性学习的被动之中,他们往往试图根据老师所讲所授去弄懂弄通每一篇,而教师为此将教学目标短期化、知识化和习题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缺陷:①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显得非常薄弱:②教师教读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迁移:测验的题海训练代替了必要的总结反馈。再以初中语文《孔乙己》、《范进中举》为例教学核心教学目标只有三点:①运用小说知识选取恰当的欣赏小说作品②了解人物塑造的方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③理解对比、讽刺手法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三篇课文在中考中经常涉及相关内容,因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教读示范这个环节,却忽略了自读迁移及其过程。同时,又由于教师不放心学生而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单篇幅讲解和阐析,使学生学完一连串纷沓而来的“例子”之后,依然难以跳出具体例子的窠臼、从整体下把握教材。究其根源,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的失衡,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

三、教学材料理解的整体性

无论哪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通常都以单篇课文教学为基本单位,教学同样如此,但它更注意几篇课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上。因而,对材料和单篇课文的整体理解在教学中就显得极为为重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由整体而局部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的第一条要求便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往往在人为的斧铖之下被肢解为枯燥乏味的习题,什么意义、作用、层次、修辞之类,不一而足。无论阅读材料还是单篇作品,都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整体认识局部的观念意识和素质能力,而不是由局总枝节的护理、分析、归纳到整体。首先,对材料的整体感知应建立于单篇作品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像有些教师,没有单篇作品的整体感知,却把课文寻找很多比较点后分置于不同的学时,这仅仅是抓住了教学的皮毛和外形,没有得到教学的精髓。可以说,对的整体把握应建立在单篇作品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瞻前顾后,既体现在起始课的整体感知之中和小结课上的反馈迁移之下,又体现在单篇课文教读或自读里。其次,整体感知应凸显个性特征。如果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体感知欠缺个性色彩,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所阅读的材料都如一个光溜溜的“浑沌”,也就失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对学生而言,必将缺乏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兴起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它认为,读者是阅读活动的驾驭者和主体,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阅读活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读者”上,而不是作者和作品本身。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作品作整体把握时,不能将含义作为一个固定的思想模式去追求同一性,而应该讲模糊、讲浑沌,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打上自己体悟经验的烙印,凸显学生阅读活动中整体感知的个性特征。在我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一点,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再如:《孔乙已》的主题是什么?《藤野先生》的写作动机是什么?胡屠户的市侩中难道真的没有一点真诚吗?……对这些问题,我们凭什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不允许学生阐明自己的看法?鲁讯先生不是也说过,“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总之,语文学科除了其因有的工具性本质外,还在于它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阅读能力迁移的整体性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方法,以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介绍文本背景,提升阅读认知力

教师在过往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进行综合理解能力方面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综合理解力很强,但于文章背景认知方面却处于薄弱项。文章背景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方式,通过文章背景的介绍,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力。而且随着新课改全面实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在文章背景介绍方面加强补足。例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引领学生进行文章写作背景查找。从中了解到《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在1936年2月创作。当和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时,为了视察地形,攀登上海拔千米被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皑皑的塬地出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于是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查找并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贯通了文章内容,养成了良好的查阅背景资料的习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与学生都受益匪浅,也充分体现了加强阅读教学中背景介绍的重要性。

二、思考阅读疑问,提升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有部分地区推行灌输性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创新元素和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鼓励支持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对课堂学习的文章提出疑问;教师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对文章产生疑问,表明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不仅可以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还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另一种方式的学习路径。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课程时,学生就对于“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中的叙述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产生了疑问,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资料翻阅和解读。老舍先生在文中那样叙述是因为济南的周围都是小山,可以有效地遮挡凛冽的北风,所以才会形容济南的冬天没有风。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样回应学生的阅读疑问,并带动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体验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是培养其语感、更好理解文章的一个良好途径。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学生可提取不同的主体、客观环境等要素,理解文章的表述,找到文章情感表达的核心,从而丰富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如,教师在讲授《我的童年》时,引领学生以文章作者的角度来学习理解文章,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体会,在之后的学习和答题时,有更好的语感及良好成绩。同时学生在第二次读这篇文章时,还可以换位第三方角度进行阅读,就能更好地了解季羡林先生所叙述的童年生活的特点以及他对过去的童年生活的缅怀心情,从而对于文章全局有一个清晰整体的概括认识。学生在进行第三次文章阅读时,再从自己个人角度去分析了解,就会全面客观地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述童年时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苦难时光的深切缅怀,同时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并愿意学习作者的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四、比较阅读,提升学生阅读鉴别能力

(一)古今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学生进入到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已经可以相对广泛地接触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古今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鲁迅的《雪》进行古今作品比较,可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较阅读

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把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的方式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因为作者在人生当中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其心境自然会因时期不同而有所改变,那么所写作的文章风格感悟自然会有不同。例如,教师就把杜甫的三首诗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分别是《春望》《望岳》和《石壕吏》,学生们通过仔细、多遍阅读比较,对于其前后期语言创作风格和思想意识转变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这样的把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鉴别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现阶段一些采用这种策略的学校和教师,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让学生阅读同一作者文学作品,要适度开展灵活穿插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厌烦情绪。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比较阅读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具体策略分析。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具有无限活力及开放性,同时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一定要不断分析创新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语文教学的蓬勃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咏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4).

[2]郑志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及能力提高的技巧[J].考试周刊,2014(77).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7

一、背景回顾,感知作者价值观

学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体差异。而高中语文文本中很多的主题和内容都跟作者所经历的生活联系紧密,这些内容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若隐若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需理清思想内容的基础,结合作者际遇进行背景回顾,根据文本的不同表述内容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观教育意义,以此对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例如,在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为学生渗透讲解八一三惨案,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事迹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用心去感受文本,促使学生能在思考中得到不同启发:人不能缺少反抗精神;勇者无畏;斗争需要谋略;权衡利与弊;为国捐躯,后人铭记;中国女性外柔内刚;为信念不懈追求的积极价值观;等等。又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以对话著名的,不仅有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还有秦穆公与烛之武的对话。在这说退秦师的精彩对话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得以呈现。文本不仅反映出各个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复杂斗争,还赞扬了烛之武能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险阻、临危受命,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引领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思考烛之武事件的启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忠言逆耳利于行;说话技巧很重要;等等。这些启发性的答案都是学生自主思考而得,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在文本积极思想的感染下,学生的道德品质被慢慢提高,并逐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正面的价值观。

二、映照现实,感悟作品价值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链接现实,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思维力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好判断价值的方向,从而正确实施价值观教育。受到多元思维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很多时候也是活跃的、热闹的,学生也能受益于教师的引导而踊跃发言。但是,过分热闹的课堂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学生在理解文本、回答教师提问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偏颇,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等,甚至会误解文本。因此,教师要注重把现实引进课堂,通过课堂来映照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避免现实社会中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曹禺的《雷雨》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讨论问题:当周朴园为弥补自己的罪过而把一张五千元的支票交给鲁侍萍时,鲁侍萍一边说谢谢,一边接过支票,并慢慢把支票撕碎了,鲁侍萍的这一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但出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竟然对鲁侍萍撕碎支票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鲁侍萍应该接受支票,让周朴园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买单,且鲁侍萍可以利用支票适当改善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学生给出这样的回答,跟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准则是相互背离的,是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需要教师站在文本作者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判断、取舍多元化的价值观,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金钱贿赂、用钱买罪等现实违法问题,提醒学生无论何时都应抵制金钱的诱惑,不能为金钱折腰,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促使学生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情感,为学生实现精神漫游、提升人格提供条件。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致力于融入价值观的积极体验,有效实施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空间,促进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

作者:程危宁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措施

一、扮演文本角色,感悟人物情思

扮演文本角色是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一大举措,是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组织学生扮演文章中提及的人物角色,以此体验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情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扮演文本角色是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更具创造性的解读。一般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用于角色扮演的文章多是一些童话故事或文言文篇目,一是因为这些作品需要学生仔细解读,字句斟酌的了解人物形象;二是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且人物性格鲜明,扮演起来不会太难。比如,老师在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曹刿、鲁庄公、乡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变文言文对话为白话文对话,展开一场“历史性”的论辩,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还须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一些肢体动作、个性语言,将曹刿爱国、有责任感、卓越军事才干和远见卓识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鲁庄公目光短浅、性格随和、善于学习的特征表现出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阐明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真切感悟文本人物道德情思。

二、巧妙结合读写,引发情感共通

除了以上两条有效举措外,老师还应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共同推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以读促写、以写增读,达到引发学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互通的目的。比如,学习完《背影》一文以后,学生心中定然会升起一股感动之情,深深体会到身躯佝偻、半生惨淡的老父亲对儿子的父爱,无不为之动容,这时老师便可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写一篇以“父亲/母亲背影”为主题的作文,给学生一个思索亲情、表达感激的机会,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老师在教授《春》这一篇散文时,当讲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一小段时,老师便可鼓动学生模仿朱自清的写法,尝试写出“春是……”的句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对美好春天的理解;另一方面与作者共同表达对春天美好情景的喜爱之情。

三、结语

总的来说,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唤醒初中生的内心体验、感悟文本人物情思,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通,这对于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是极为有益的。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教学实况,娴熟运用体验式阅读教学,竭力创新阅读教学举措,进而提高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效。

作者:潘俊豪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第三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主话题

一、引言

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关键目标,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阅读则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可见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重点。为了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设计主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通过《故乡的榕树》认识主话题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主话题一般是教师通过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于阅读教学能起到主导作用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可以是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主话题能够有效地实现整体性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文本的含义,能够让学生积极讨论,且包含的信息容量较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篇文章来提炼主话题。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花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便可继续提问“:关于思乡怀旧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你们能说出几篇吗?”学生经过思考后会积极地回答,教师便可深化主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榕树来表达思乡怀旧之情的?文中一共写了故乡的几棵榕树呢?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果,S形驼背的榕树是详写,直立的榕树是略写。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要以榕树为中心呢?文中关于榕树的回忆都有哪些呢?”在阅读教学中,这些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了阶梯状的教学模块,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设计主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重点,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任务,结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主话题。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将亲情作为主话题,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试着为本文换一个新的标题,与原来的标题进行对比,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亲情呢?”通过这一话题的设计,教师便能够带领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体会亲情,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设计主话题时,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阅读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展开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雷雨》电影,将人物与情节梳理清楚。运用视频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功能,学生很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产生深刻的印象。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走向了灭亡,你们认为罪魁祸首是谁?”,以“罪魁祸首”为主话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罪魁祸首”,同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情节来谈谈对于“罪魁祸首”的认识,由此加深印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引导与评价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结合教材与学情外,教师发挥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保证阅读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教师拥有语感以及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由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探究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感受,假如学生出现了偏颇,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评价,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表统一的观点时,教师可不做评价,由其他同学补充结果,充实探究的结论。当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可对整个话题进行评价与补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并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评价学生,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地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等设计主话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蔺忠绘 单位: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校青海师范大学教育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考

一、要求学生强化预习,解决基础知识障碍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显然费时耗力,降低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较为恰当的做法是将一些基础性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前进行,通过学生预习的方式解决他们所能够自行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效果,并在当堂检测环节予以体现,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运用于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以及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教材和领悟主题、把握特色等方面,这才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点所在。

二、设置阅读思考提纲,引领学生合作研究

阅读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许多时候单向的灌输模式制约了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久而久之这必然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对此,笔者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改革,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学生进行答案的给予,而是开展思维引领实现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任务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提炼出一组前后连贯的思考题,思考题的设计与教学重难点保持同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照这样一组思考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下。无论是学习探究还是独立思考,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被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答案,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设置阅读思考提纲时,还兼顾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载体设置,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学习,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功能。

三、分层分级开展交流,汇集智慧完善提高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对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不仅在小组层面开展交流,还要在班级层面开展交流。笔者在每一个小组都明确了一名组长,带头组织本小组的学习研究,无论是分工还是合作都体现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原则。大家对照教材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小组交流中针对答案不够全面或准确的现象还要进行讨论研究。小组学习过程中,无论学生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都要求每一位成员进行踊跃发言,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都成为主角,避免边缘化或旁观者。在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内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还注重进行思维点拨,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答案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四、强调课外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分析能力不足、表达相对匮乏等现象与学生的文学底蕴积累不足有关。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联动,不仅要抓实课堂这一环节,还要对课外拓展延伸进行深入研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同样需要课后多读多写的有效配合。笔者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开展多读多写专题训练活动,对学生每学期要阅读的书目数量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提出具体阅读任务的同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摘记的方式,对作品的主题进行领悟,框架进行提炼,以及一些好的技巧手法进行总结,还做好摘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外阅读中的精华积累下来,既提高了分析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积累,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以创新的理念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以创新的措施纠正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让阅读教学更具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仲海春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昧洋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讨

一、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首先,国家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可以通过在选取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进行改革,选取一些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文章,也可以在基本教材之外多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可以有机会读到内容更丰富的文章,开拓他们的视野。其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对小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重视并实施小学生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提高学校语文老师的入校门槛,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格,特别是专业知识要具备;其次,可以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然后,学校的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常常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让自己的墨守成规阻碍了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并对他们的成果做出指导性意见。这个过程很关键,老师的指导意见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从而鼓励孩子们去阅读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里总是有大量的文字“空白”地带,这些区域是培养学生们进行创新性阅读的良好条件。教师们在通过设置一定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利用在课后储备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填充。充分开拓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全面激发学生们的思维的火花,使孩子们对所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新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进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灵活性。最后,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功近利,只追求成绩,要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多关注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有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要尽可能去了解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和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

二、结语

总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要把握好方向,要明白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既然历史选择了素质教育,选择了拓展性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就应该各司其职,真正为孩子们去考虑。积极开展和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利用这个模式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耐心地引导他们去适应并接受这样一个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受益匪浅,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会解决很多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让孩子们摆脱一直以来的“读死书”,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今社会中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阻力,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并推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希望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老师可以批评指正,共同促进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作者:金建平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镇张庄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

一、丰富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知识面

拓展阅读是阅读的延续,它不同于课外阅读的自由、随性。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求必须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它应该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小方面进行拓展阅读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想象感悟来进行拓展阅读。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一个个单独的文字组成的故事或者故事雏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当“看到小女孩在圣诞夜冻死在墙角”的时刻,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大年夜里,你们在做什么等”,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共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平等、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为学生合作共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提升。为此,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营造活泼的阅读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让学生一起讨论所学的内容。当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交流成果的展示,鼓励能够提出不同想法的学习小组,并要求班级其他小组向其学习,使其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培养其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自主、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开发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语法教学,教师只是将阅读教材中所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顺应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教育需求,在阅读教学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新颖的阅读方式。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以点带面式的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把精读的内容作为中心和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开展开来,由精读一片文章带动阅读更多的书。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一节课的时候,除了学习本节课文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鲁迅先生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生平)等让孩子对鲁迅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可以让孩子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关课文。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资料就能完成、全面的了解课文。这对拓宽学习内容,开拓学生读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所谓阅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阅读情境或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进行学习。一个好的阅读情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除了课文所表述的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影像给学生们播放春花、春雨和春草。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理的顺序,播放不同的媒体资料,使学生进入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样做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理解、表达等多种能力。总之,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好的阅读学习氛围,使其体会到阅读的精彩,最终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四、建设交流平台,增强阅读积极性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也需要引导学生更多的读书。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书本走向应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时候建立阅读交流平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可建立一个班级阅读读书角,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聚在一起读书,同时准备一个阅读拓展卡,写上读书心得。阅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时候,除了让学生学习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外,也要让学生对人生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性的善恶美丑,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安徒生的童话,了解更多的寓言童话故事,丰富学习知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设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共同的阅读学习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以及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应重视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在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后,要尽量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空间,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实现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底蕴,提高综合阅读素养的目标。

作者:杨丽丽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小学

第七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学习探究

一、剖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不高,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阅读教学课的效果较差。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老师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自然学习法的提出与特点

自然学习法是由美国人伯尼斯•麦卡锡和丹尼斯•麦卡锡1979年在《自然学习设计》一书提出的。在30多年中,这种学习法一直在被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出了学习的循环圈的概念。她用四象限来定义学习的循环圈。麦卡锡将学习过程具体分为五步:直接体验、用心反思、形成概念、付诸行动和融会贯通。学习开始于直接体验,经过一定的反思加工,来到分析时刻。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积极的加工,学习者开始思考新知识的实用性,并将新知识和自身融于一体。这个学习的循环圈包含了学习的四个核心要素——体验、反思、探究和行动,强调学习过程中反思和体验的统一、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统一,是一种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模式。该项研究还提出了全脑教学策略,强调发挥大脑两半球的协调作用。它将学习理论和脑科学研究适当地结合起来,具有它的科学性。

三、运用自然学习法指导教学

本文以中职语文课文《我的母亲》(作者老舍)为例,探究自然学习法运用于阅读教学的方法。

1.利用学习的循环圈指导阅读教学

(1)直接体验。

自然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从具体的经验开始的。当人们对某一新事物有了直接体验时,人们会被它吸引。人们对新事物的学习会带有个人独特的爱好或者学习倾向。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新任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联系。在此阶段,教学的方法是分享。学习者可以倾听、分享相似的经历,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笔者努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多角度的学习体验。通过交流,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课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直接体验,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种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轻松,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共鸣。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始学习《我的母亲》之前,笔者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描述他们心中母亲的形象。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有些学生甚至来自于外省,所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戴和思念之情。通过此环节,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的辛劳,体会到了母爱的沉重。而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就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就使学生基于过去的经验,建立了和新知识的联系,在心理上消除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更容易走进课文。

(2)用心反思。

在经历了直接体验阶段后,学习者进入了用心反思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开始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地分析问题。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建立个人主观体验和客观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反思。在此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授法。在传授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传授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后,笔者开始向学生传授关于阅读教学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努力让学生明白关于记叙文的一些常识,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修辞方法等。在此过程中,笔者的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虽然该阶段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的建构知识。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并作出归类。例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这几个概念容易混淆。笔者和学生一起详细地分析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自身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和分析消化的过程,让这知识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接下去的过程中进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用心反思,这样才能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准备。

(3)形成概念。

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过滤加工之后,认真地审视知识,深入地理解知识,并提出概念。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从感知体验升华到形成概念,掌握了新知识的本质。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前期的直接体验和用心反思,对所学知识形成概念。例如通过对《我的母亲》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记叙文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修辞方法等。

(4)付诸行动。

学习者对新知识形成概念后,必须运用到实践之中。所谓“实践出真知”。运用是学习的目的,运用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在此阶段,学习者要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重要的和必要的技能,并对这些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者要认真观察某样事物的操作方法。通过实践,学习者要对结果进行比较,对所学知识可以产生质疑,在实践中验证或完善知识。在此阶段,学生积极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进行实践和尝试,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引导。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我的母亲》的教学为例,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舍的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而是为了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作记叙文。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验证了有关阅读分析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提高了分析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实践,学生也可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继续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可能使知识得到修正或更加完善。

(5)融会贯通。

学习者在经过实践之后,透彻地理解新知识,并对新知识作出适当的改进,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所学的知识,将新知识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和用心反思,形成了新知识的概念,并将新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知识,最终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水平。例如在对《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实践,初步掌握了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今后的不断地学习,会不断地完善,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2.运用全脑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

神经科学认为大脑左右脑的加工模式是不一样的。学习要使大脑的两个半球协调发生作用。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出了21种有利于全脑学习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借用隐喻与明喻、形成范例、运用想象等。这些策略的适合对象是多样的,比如第11种策略“几何教学”和第12种策略“数学概念形成”适合数学学科教学。其中的有些策略是可以运用于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1)运用想象。

想象属于右脑加工的模式。想象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提高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老舍母亲一人在战乱中保护儿女的场景,并让学生想象她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将这场景和心理活动描写出来。通过想象和描写,学生明白了老舍母亲的坚强的性格,体会到了她的伟大的母爱。这样做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又领悟了文章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诗性语言。

诗性语言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它能够使学习者体会到丰富的言外之意,也能使学习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例如,马致远的《秋思》的开头三句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每句运用三个名词,将意象进行叠加,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诗性语言不仅有助于传达信息,而且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诗性语言对文章的意境进行描绘,以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诗性的语言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例如,可以让学生仿照舒婷的作品《思念》的开头“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写一段话,要求写出对母亲的真情。通过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写作,学生体会到了母爱之美。

(3)戏剧、角色表演和肢体语言。

戏剧和角色表演能够促使多感官参与行动,从而加深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会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右脑会进行工作。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表演者能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让学生表演“母亲”在战乱中保护儿女的情景和“母亲”送小女儿出嫁的情景。在表演中,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4)精益求精。

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倡学习要精益求精,并鼓励学习者进行创新。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笔者一方面鼓励学生精益求精地阅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调参考答案的唯一性。很多时候,答案是多样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分析《我的母亲》中“母亲”形象时,笔者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分析。例如对“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的看法,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只要是这些见解能自圆其说并且符合常理的,笔者就对学生多加鼓励,以激发其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反思教学实践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自然学习法能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运用自然学习法指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虽然麦卡锡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是在运用此理论指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联系教材,将自然学习法合理地运用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运用中,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而非生硬地照搬。另外,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此方法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二是麦卡锡在《自然学习设计》中,将左右脑的两种加工模式和学习循环圈的理论联系起来。学习的循环圈理论和全脑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两者的合力,而非将两者孤立开来。

作者:钱孝红 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八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在对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书面的语言中获得一些信息,和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因此存在着个别的差异。同样,它也是学生利用课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想法、情感的一个过程。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上文对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做了简要的阐述,下边我将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实际情况,简要地谈论一下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1.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点学生起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阅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教师就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基础都不相同,而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以及基础来选择,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再通过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诵,可以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法、确定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容。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每个学生因为个体的不同,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这时候教师邀请一些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教师在聆听学生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尊重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拿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

3.教师的主导性

虽然在个性化阅读中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放弃主导作用。因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在思想等方面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对文章的理解上难免产生偏差,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而不是盲目地迷信权威以及所谓的答案,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总之,教师要注意随时发挥在个性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对个性化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学习与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孔子说:“学而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学后当思,思考后再去实践,在实践中出真知。所以,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就应当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去检验所得。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局限于课堂与课文的阅读方式。教师要综合使用读、写、说这些方式让学生的阅读突破教材本身,向生活与实际中延展。这既能使教学做到知行合一,又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体验观察并去表达生活,真正地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得到扩充。但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时,教师一定要遵从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而不是强迫的作用,让学生享受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思考和感悟。在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感悟积极表达时,教师要对学生充分鼓励支持,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表示赞同欣赏。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出推荐书单,尊重学生阅读与否的选择。这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发展自我的个性思维能力与个人独特的性格品质。在教室这一环境中尤其是在小学课堂里,老师的认同与欣赏赞扬是学生获得信心与兴趣,健康心理得以成长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小学语文三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无论使用怎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应切记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激励、引导与支持,把原本死的、凝固的语言文字变为活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一定要记住以欣赏与鼓励为本,学生智慧的火花需要用它们来点燃。

作者:李晓博 单位:甘肃省陇南师专附属实验学校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主动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向学生讲授有效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能够以一种向学生下达阅读目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目标性阅读,增强阅读的专注性。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交流学习优秀的阅读经验,教师也要从旁指引,通过阅读示范等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的阅读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馈,加深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培养阅读的自我反思。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正确定位学生的课堂阅读目标,设置合理的阅读起点,预先设想可能的阅读结果,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解读阅读文本,全面的分析文章情节,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必要内容。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改革理念,保证教学的真实性,切忌出现浮华教学。教师要多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效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是主体。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一个人大讲特讲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将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舞台,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阅读学习地位,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因为,判断学生的阅读效率,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阅读参与度为依据的。教师要想做到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二)科学安排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安排阅读活动,应该在满足学生阅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成阅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教师安排阅读活动时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广度,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教师也要通过全面的教学考量,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设置不同效果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分别参与,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活动安排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设计也要通过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完成,全面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深入探究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的准确三维定位,选择对学生最为有利的阅读方式。

(三)转变阅读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加以改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注重以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向学生解答阅读问题,很少向学生传达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忽略了学生阅读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文本解读教学方式,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阅读能力、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使文本的解读变得生动丰富。

三、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

(一)设置阅读问题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在阅读理解上也有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向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即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阅读角度更为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对作品的认识。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阅读问题的设置可以围绕“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的写作手法”等完成,提炼出文章中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具有深意的语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目的性,有利于学生更加迅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提高阅读质量。

(二)安排阅读探究

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写作丰富性特点。对于同一篇文章,经过不同生活体验的读者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见解是十分正常的。也正是因为文学的这一阅读特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有阅读风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辞优美、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阅读体悟。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形成阅读语感,培养学生的自有阅读风格。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探究式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获得解答。在阅读中,不同的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得到的阅读答案也具有多样性,如此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模式,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达到极佳的阅读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提升阅读效果,发挥阅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学习阅读技巧,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加强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阅读活动,形成多样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顾智琴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

第十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经典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能够陶冶情操和塑造灵魂,通过反复品味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普及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较大价值。

(一)培育道德情操,提高理性思维

名著通过文本传递世界经验,学生通过名著阅读理解世界情感。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培育学生道德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学生个体理性能力。名著包含爱国与正义、情感与道德等文史哲知识,书写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叙述着对现实困境的抗争,学生可通过阅读培养适应社会的素质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在阅读中建构自我,逐渐培养深度的思辨能力,学习名著中的优秀文化,为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二)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大脑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名著阅读不断进行思索和想象,判断和推理文章语句的含义,将现有知识和文章观点进行联系和比较,对激发大脑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较大帮助。名著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人物进行梦幻描写,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想象力发展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必然带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通过阅读被激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而得到发展,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在阅读过程中所收获的语言和词汇,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自由表达立意和观点,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认识客观世界,领悟人生哲理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读好书不仅可以了解世界,与高尚者进行心灵对话,还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对农村初中生开展名著阅读教学,能够极大地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通过名著里的故事情节带给学生全新的世界,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不朽的文学作品领悟人生哲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能带给学生实用的人际交往经验,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以阅读的契机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有限,多数时间在校园或者家里度过,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让学生“足不出户”却“游遍”大江南北。学生在经典文学著作中领悟人生哲理,品味精彩情节、领悟深邃思想,比起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更为深刻和有效,对塑造学生人格有较大帮助。

(四)承载教育功能,锻铸审美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能教授学生准确和规范地表达,在语文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阅读名著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锻铸创造能力,发展抽象思辨能力。初中生处在抽象思维发展和探究的重要阶段,名著阅读教学起到活跃思维、陶冶性情的作用,培养初中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中学阶段重点开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在各种语境中领悟丰富涵义,名著阅读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意义。

二、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然而名著阅读教学并没有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落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依然局限在“讲、读、背”上,教学模式较单一,缺少师生的互动与探索,在教学机制、教师阅读素养以及阅读环境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僵化,课堂缺乏创新

研究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后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内容较为枯燥,对于小说教学基本采用“主题—人物—环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步骤,课堂缺乏创新。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名著阅读落实不够,名著阅读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归纳段意,掌握写作主旨和特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局限在表层理解上,导致学生逐渐失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名著阅读变成写作背景介绍、段落大意划分、中心思想总结,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动力,无法发挥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二)名著阅读教学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

名著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延伸,对名著阅读应采用特定的评价方式,才能发挥名著阅读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作用。传统语文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考核标准,用考试来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名著阅读教学并不能采用此种方式。在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对知识重点的讲授,或者是对名著阅读篇目的推荐,没有针对名著阅读的成效制定出评价机制,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不到适当评价,直接扼杀学生名著阅读的主动性,无法在阅读中感受进步和获取信心。

(三)教师阅读素养欠缺,名著知识储备量不足

教师素养在名著阅读教学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如果放任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则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课堂引导和课外指导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初中教师在名著阅读素养上有所欠缺,很多教师自身名著知识储备量不足,无法对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进行游刃有余的指导。很多教师需要借助名著导读之类的工具书才能进行教学,不愿意花费时间阅读名著,只关注传授知识,没有个人阅读名著的体验,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无法进行导读指导,阅读素养的欠缺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感染力不强,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倾向于快餐式书籍,传统文化经典遭冷落

农村初中学生鉴于个人阅读能力所限,其经历和体验并没有达到对名著心灵理解的程度,同时休闲娱乐方面的图书充斥着初中生眼球,受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一些网络小说、青春小说成为初中生追捧的阅读对象,传统文化经典遭冷落。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看以言情、武侠和科幻为内容的快餐式书籍,对名著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情节产生距离感,由于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弃名著而追通俗,无疑限制了学生素养和思想的发展。

(五)学生阅读时间受限制,阅读环境有待改善

初中生课业繁重,每门课程均有各种学业任务,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延伸,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起到补充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必然无法较好地开展阅读计划。学生在校时间被繁重的学业任务所侵占,校外又受到诸如电视剧、电脑游戏等影响,有些学生还需担任一些家务和农活,阅读名著的时间大打折扣,无法保证充裕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与欣赏。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并不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将名著阅读视为浪费学习时间的课外阅读行为,没有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甚至阻碍和责骂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

三、有效开展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对策

阅读是读者与著作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强调个性体验和感受,读者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阅读得到思维碰撞,从而收获阅读体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以上对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本文以广东省英德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为例,从发挥课堂功能、营造阅读环境、开发阅读方法、更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素养等角度,探究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课堂熏染功能,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教师应把握阅读课的价值取向,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审美能力。学生对名著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课后是否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直接影响学生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应将提升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切入点。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可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撇开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挖掘文本自身,将名著中的崇高主题和完美形象通过丰富的情感意境点化出来,让学生有享受美的意识,并愿意去追求美。学生骨子里喜欢表现,喜欢和同伴竞争和比较,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将阅读成果通过竞赛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教师可适当将课本延伸至课外,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为具体的名著设置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有趣并值得思考的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课后会迫不及待地自觉阅读相关名著。

(二)营造名著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名著阅读意识

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堂阅读氛围,还应注重学生名著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内课外共同构筑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营造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的阅读潜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发挥出来,例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在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上都放置名著等方面的书籍,教室文化少不了名著名言,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环境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天性,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步入文学殿堂。教师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进而激发其名著阅读自主意识,学生一旦喜欢探究,其学习欲望相应增强,是构筑名著阅读合作环境的前提,有助于学生名著阅读意识的逐步完善。教师平时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探究学习,划分学习小组,安排统一的阅读进度,分阶段把握阅读情况,定期组织阅读指导,开展“走近名著”讲座,形成良好的学风。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荐的课外阅读12本名著的要求,分年级、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作品后面标明需要阅读的天数,按照教师制定的小组阅读计划在“阅读卡”上填好句、好段和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加强名著阅读技巧指导

语文教师应针对名著的特征采取适合农村初中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具体方法有预备工作、口述练习、写作指导等。预备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名著阅读的思想准备,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先看“序”的习惯,通过阅读序言,了解名著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做好名著阅读的心理准备。口述练习放在名著阅读的进行阶段,教师可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巩固学生阅读的阶段性成果,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设置环节,让学生口述名著故事大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在课后举办朗读故事比赛、名著戏剧表演、问答比赛等,创建学生课内外平台以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指导可通过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来实现,读后感的形式较多,例如续写故事、给故事里的人物写信、写故事大意、改写结尾等,并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在校报《氵含中人》上开辟阅读园地专栏,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成果进行报道,以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四)更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构建名著阅读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设计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开展,学生作为受体被动接受知识,名著阅读教学要求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个人审美、创造等能力,单纯依靠传统备课和授课模式难以达到效果。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应具备动态性特征,逐步摆脱教案的控制,从教案走向教学设计,设计出更具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转变,并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差异性,设计符合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系统。在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名著阅读评价制度的构建,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阅读评价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及时评价也有助于其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在阅读评价制度上寻求突破,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个人读书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包括读书表现、已读书目、学生自我反思、读后感、参加的读书活动、师生评价、参与校级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情况等全方位信息,有助于学生及时对自我阅读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语文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为学生设立考核标准,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统计和能力分析,客观评价学生名著阅读成效。

(五)提高语文教师阅读素养,扩充名著知识储备量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阅读;课堂改革;阅读内容;阅读途径

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很少主动阅读文学作品,这使得他们的情感比较匮乏,语感能力较差,精神世界得不到丰富。为此,语文教师应大力推进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指教师确定某一素材,并围绕该素材提供相关阅读作品,鼓励学生由点到面地阅读,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内容更加多样化,学生能成为阅读主体,能表现出更多个性,有利于提升心智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借助拓展性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改革阅读小课堂

改革阅读小课堂是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使学生对课堂阅读产生更大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阅读学习中。例如,《峨眉道上》这篇文章主要写峨眉山上的铺路人历经千难万险,默默工作的奉献精神,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疑问:峨眉山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同学去过?在学生们讨论之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峨眉山的险峻地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铺路人工作的艰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选几名学生,让他们背着同学在教室内行走两个来回,以感受课文中背石头老人的艰辛。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章《挑山工》,让学生明白其实铺路人和挑山工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很平凡,但他们的辛勤劳动却在为人们造福。教材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后随着阅读的积累,逐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学生对阅读有抵触情绪,然后让学生逐步从被老师要求阅读发展到自己主动阅读。

二、扩展阅读中课堂

扩展阅读中课堂是指教师除了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知识外,还应该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体验书本所描述的各种人物和事物,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例如,阅读《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文章时,考虑到这些文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教师在组织拓展性阅读活动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内外欣赏大自然的景观。虽然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中穿梭,很多景物都是司空见惯的,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他们会产生更多全新的认识,对大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感触。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尝试写一写读后感。很多学生写作文比较畏惧,尤其是面对写景类文章时,常常不知道如何下手。通过拓展性阅读,学生能学习到文章中的描法,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升。教师在扩展阅读中课堂时,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或者组织一些课外活动,选择一些实施性较强的主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亲身实践和感受书本上的内容。

三、开辟阅读大课堂

开辟阅读大课堂是指教师在拓展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到社会中去,鼓励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下感悟阅读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展知识。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告诉学生做事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同类型的励志类文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帮助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在生活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一些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独自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甚至有些父母离异导致家庭不完整的学生,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引领他们积极阅读励志类文章,并在生活中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消除心理压力,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开辟阅读大课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使他们做到学以致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对生活理解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透过生活现象发现本质,学会运用文章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四、结语

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取很多间接经验,并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语文能力等都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借助拓展性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秀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路径选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