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辅导范例

语文课程辅导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1

1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这门课程是一门对学生成长影响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除语文之外的所有学科的学习,因为这些学科都是在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2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平时在社会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和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接受外来文化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能在没有打好语文基础的情况下去热衷于外来文化,绝大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文这门学科息息相关。我们看到,目前在全国各地,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到了大学,学生们现在有的连给家长写一封书信都感到困难。语文知识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只有从小学阶段开始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读写和理解能力,才能在越来越开放的新环境下有效的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并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3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竞争力会会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让孩子逐步接受很多的古今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古今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语文是打开学生思想视野的一扇窗。语文作为人生中的启蒙科目,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已经很明确的看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4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主题班会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缺乏认知和判断力,很容易受教师、家长等的影响,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因年龄、性格的原因,小学生活泼好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尝试把语文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发挥情感教育法、柔性管理法的优势,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成长环境,使之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一、语文学科和班主任管理结合的作用

年龄、性格等因素决定了小学生天生好动,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加以约束。小学时期,无论语文教育,还是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都非常有益。新课程环境下,除了关注小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兼顾素质教育。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将学科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始终把小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其进行鼓励、启发、引导,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使语文课堂及班级管理更加具有人文性[1]。

二、语文学科和班主任管理结合方法

(一)课文诵读与德育相结合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道德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从小开始,甚至贯串学生整个求学生涯。对小学生来说,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课程的学习之外,人文素质培养也非常关键。学校要依托语文教育、班级管理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性格发展及未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散文等都非常具有诵读价值。语文教师要依据课程背景及教材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素材。课程实践中,引导小学生诵读《泊船瓜洲》《秋思》等古诗及《金色的鱼钩》《桃花心木》等故事、散文,培养小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爱国情怀、审美能力等,使小学生在朗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认识到具备美好品格的重要性。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引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素材等,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和教育。比如,某班在校级体育比赛中失利,班内学生的情绪普遍偏低,班主任可尝试用《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对小学生进行鼓励。通过顶碗少年的故事,教导他们面对失败不气馁,遇到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这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非常有益。

(二)主题班会与综合性学习结合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改变传统班会、语文课程教学模式,通过主题班会为小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把主题班会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创新课堂形式,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也变得更加容易。班级管理工作及课程实践中,除了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兼顾其人际交往、才艺展示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主题班会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潜力,无论对语文课程学习,还是未来成长及发展都非常有帮助[2]。例如,新学期开始,某班级召开“拥抱亲情,感恩家庭”主题班会,教师鼓励小学生现场朗诵《妈妈的账单》《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等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契合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辅助。

(三)语文教学与传授道理相结合

小学生思想单纯,应该通过日常管理及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品格优良的人。课程实践中,除了教授小学生生字词,要求其背诵课文、古诗词,了解文章主题、结构之外,还要通过直观的文本内容,使学生了解人性善恶,明确友情、亲情、爱情的真谛,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及爱国情怀等。依托语文课程,使小学生受益终身[3]。例如,在教授《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告诉小学生时间的重要性,让小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适当引导,小学生在无形中便有了时间意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班级管理成效,甚至还能够减少违纪情况的发生。再以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为例,依托文本学习,让小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文学知识的渴望,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及学习习惯,这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乃至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益。该教学环境下,班主任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以刚性管理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约束,使其在学习、纪律方面都更加积极、主动。综上所述,班主任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要从传统班级管理及学科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日常学习要求,将语文课程知识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借助直观的文本知识、情感教育等,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其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上),2016(2):196.

[2]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多元课程结构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公共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鉴赏、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并为学好其他各类课程奠定基础。目前大学语文仍然存在着课程不受重视、课时过少;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系统、与实际生活脱节;忽略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只强调其工具性;教学方法陈旧,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境况,只能通过教学改革。

一、构建多元课程结构

多元化开放式课程结构采取大学语文必修课为主、配套应用能力实践课以及人文系列选修课的形式,以期给学生营造出“大语文”的观念,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语文课程;并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关怀,全面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其中,必修课即大学语文课通过对兼具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名家名篇的综合性赏析与内化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同时,辅以旨在发展学生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应用能力实践课。大学语文必修课和应用能力实践课建议相互结合、穿插展开,一学年保证68个课时及以上,分两个学期上完,学分为3分及以上。至于选修课,则可开设西方作品赏析、中国文学作品赏析、中国文化概论、演讲与口才、影视鉴赏等课程。每门选修课34个课时及以上,学分2分。这一系列相互配套合作的课程全方面、多元化的覆盖了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优化选择教学内容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来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为:认知性目标———语文基本知识;技能性目标———听说读写;情感性目标———审美水平、道德情操等。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进行优化和更新。

(一)把握一个中心不动摇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这个前提下,教学内容不管是以文学史为框架,还是以文种、性质划分专题,都要注重作品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覆盖性和思想的导向性,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面去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正面的导向作用。

(二)扩展作品的外延常识

为了促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所教内容,大学语文的课堂不应仅教授课本上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还应将与该作品相关的内容包含进去,比如作者生平、哲学思想、宗教背景、历史文化渊源等,尤其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将这些作为一个补充资料,用以扩充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加强语言写作能力的培养

言语训练和应用写作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还要作为重点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培养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应用性人才。

(四)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改革就一定要变,教学内容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加入适量具有当代特色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新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如科学发展、网络文化、影视剧本等,使大学语文课程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生活,更让学生乐于接受。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专业形象慢慢简化成为信息传递员。要想顺利辅助学生实现信息的加工、理解、评价和应用就必须创新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式是介于“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之间,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多种教学资源为支撑、多种互动模式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方式。(1)课前预习,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课本及事先列好的相关参考书目;(2)引导学法,阅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作品的体例、作品情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3)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4)归纳讲解,通过讨论,学生对作品、作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看法,此时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扩充,将作品内容、讨论结果、课外知识与学生的既有知识建立上联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感悟能力;(5)课外学习,课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需求、专业、兴趣等创建学习交流平台方便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再网上进行答疑和辅导。该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时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大量的读书,总结读书方法;要善于归纳和联系知识,能够迅速准备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还要合理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且这一方式也有其缺点,即不适宜大班授课。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意识的设置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中问题的设计最为关键:提出的问题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要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经过实践发现,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兴致高昂时甚至可以让他们开展一场辩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三)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一些符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1)导入情境创设法:在导入环节讲述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现实生活场景、诗文、笑话等,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2)多媒体情境创设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风格选择适当的配乐,播放出来让大家共同诵读,或者直接播放朗诵录音,再利用投影仪展示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视频。(3)戏剧情境创设法:教师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修改为剧本,再表演出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再创作——重现的这一过程,营造了一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他们文学创作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四)专题讲座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专题,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将它们深度化、系统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打破大学语文: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赏析———布置作业的固有教学模式,还可以以悬念开头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故事化,使原本枯燥直白的介绍变得生动有趣。

四、革新教学考核体系

秉承变静态为动态、全面开放的考核原则,大学语文的考核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期末考试、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测试以及课堂表现。(1)期末考试虽然采取开卷的形式,但会加大题目难度、增加主观题数量,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字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2)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会安排学生至少做三次应用文写作练习,应用文写作的分数就按三次练习的平均分来算。(3)每年的12月会安排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模块的分数直接取自测试的分数。(4)课堂表现由课堂活跃程度和课堂讨论组成,课堂讨论则是以贯穿整个学期的几次讨论作为依托,根据每名学生分组发言的情况进行评分。

五、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而语文教育是提升涵养、培养人文素养的教育,是贯穿终身教育一个环节。故而教师要直面问题、端正心态、博采众长,努力探索,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琪.五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使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确立角色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复杂的角色定位,但是这个角色的定位是灵活的。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下,教师总是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成为了小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控制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控制者、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进行分组,通过合理分工、搜集资料等方式去进行问题的解答,形成一定的认知突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主题文艺会”,将活动的组织、表演的内容和环境的布置都交由语文课代表和其他几名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合作去完成文艺会的设计,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全权由学生来进行安排,不仅在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在教学中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学习有着非常殷实的资源条件,也有合适学生的语言环境,可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课本当成唯一的语文学习资源,这样的想法不仅片面而且狭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能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在课程资源扩大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范围也跟着随之扩大,日常生活和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条件,这样的范围扩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便利。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身边和周遭环境以及电子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下载“神舟五号”飞行中的视频以及照片、采访等,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欣赏到宇宙的样子,引领他们感受宇宙的浩瀚。在本课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途径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活动资源。

二、巧设情境,激活课堂

(一)结合情境表演再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情感、语言等内容,让学生将自身代入到文章的角色中,与其产生共鸣,将文章中的情形再现,以此来促进学生情感的形成。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与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与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达成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于文章中所讲述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比较陌生,对“圆明园的毁灭”的伤痛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运用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过去的圆明园,再结合课件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让学生走进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然后再继续阅读文章后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及毁灭后的情形。在通读文章后,学生的情感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为了能够让学生萌发爱国之情,产生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的情感,教师此时就可以加入情境表演的环节。设计侵略者、保卫者的角色,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设计角色的语言及动作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侵略者的无耻与保卫者的无奈,从而萌生保卫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伟大情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小学语文科目由于大量的文字、少量的画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PPT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色彩鲜艳的画面、丰富的图片、新颖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丰富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音乐加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好听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心情,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背景音乐更好地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使课堂效率进一步提升。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对话和故事的形式为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对话情境与故事情境,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表演或观看表演的形式进入到角色中,体会并理解角色的心情,深入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以《秋姑娘的信》为例,这是一篇科普童话,它运用秋姑娘写信的方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等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先播放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描述。或者是播放冬天即将来临,动物、植物准备入冬时的视频,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文章中,体会到秋姑娘对大雁、松鼠、青蛙、树木的关爱与体贴,由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利用语言艺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的科学应用可以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合理丰富。小学阶段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利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语言艺术的科学应用能够进行生活实际合理创设,同时代入真实的情感色彩。例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使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边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边进行讲解。随着背景视频或者音乐的渲染,再加上文章中关心贫苦老百姓的语句,这样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三、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一)运用富有趣味的方式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创建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有了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如果没有使用能够引起他们注意力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就不容易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学和情境创设相融合,将生硬的语文知识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情境。例如在进行汉字教学时,传统模式下对于汉字的教学通常会对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和训练,由于课堂的不生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创设不一样的情境模式,例如游戏识字情境或者是故事化识字情境模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游戏识字情境,以小学一年级第一课的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萝卜蹲”的游戏来进行课堂创设。让学生将不同的字戴在脑袋上通过喊口号的方式来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对汉字进行认知巩固,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

(二)开展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要创建一个能够对学生学习有帮助,同时又生动有趣活跃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打造生态课堂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可以创设角色扮演、外出实践等方式进行。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再利用自由分组的形式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扮演,最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票选出演得最好的一组。在预习时学生就要对角色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时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避免了教师讲课文内容的这种枯燥的模式。例如,运用外出实践的形式开展活动,在作文课“我眼中的春天”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去实践,让学生观察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再通过在课堂的讨论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先运用口头作文的形式将自己眼中的春天描绘出来,最后再对自己的作文加以润色成为一篇完整的作文。将这些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问题总是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教师则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好奇心自主探索课文内的知识。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首先在课前布置好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的态度进行预习,接下来则可以加入一些适当的讨论环节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提前将问题进行布置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摆脱教师教的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任务即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精神以及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领域不仅拓展到生产与生活领域,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必然趋势。但是,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成果开展信息化教学,一些教师在理解上存在误区,导致信息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有用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现状

(一)对信息化排斥

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小学各学科中全面铺开,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思想相对保守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存在排斥或者不信任的心理,认为信息技术华而不实,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异常,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动手、动脑环节都不够,远不及原有的讲授法教学模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固守“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坚持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进而影响教学实效。

(二)对信息化理解存在偏差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要结合教育的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或者设备,辅助学生有效地学习,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电子计算机,也就是开展计算机化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就是通过制作PPT来辅助教学,或者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设备来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而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导致没能真正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三)对信息化使用过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出来。但是在使用信息化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出现了对信息化使用过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关注点更多是在信息化应用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学生自主探究、学法指导的关注不够;二是盲目开展信息化教学而忽略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也就是教师被信息化所左右,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因为信息化手段使用频繁,导致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关注不够,甚至盲目增加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忽略了对教材的应用,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抓手,学习效率下降。

二、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教师主动适应,接受信息化趋势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有效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作用不是被弱化了,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思想理念上,还是在教学行为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针对教育的信息化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和适应这一趋势,为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做好准备。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依据教育学理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学思想。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把握,在“新课标”的指导基础上领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优势,认真分析信息化如何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问题,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却对信息化“盲目应用”。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厘清二者的关系后,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与优化,从而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大量的信息化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应用这些设备,需要教师在教学技能上进行积极的学习。这里的教育技能不仅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还包括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智慧课堂等新设备的灵活应用。在技术层面要掌握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收集、音频和视频文件的编辑、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应用、图像的编辑、创建在线协作学习平台、在线问卷调查等技术,这为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此,学校可以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质,这样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信息化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师备课,提高备课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备课一般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学习顺序,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现在的小学语文更加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仅仅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难以完全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要求。对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说,虽然现在要求把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但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决定了每位教师还应该从个体需求出发来进行针对性备课,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源、扩展视野。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能够给教师提供便利,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寻找课件、视频、试题、教学设计等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和吸收。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基础教育精品课平台、教研网等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会经常性地组织各类线上讲座,这能够给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提供强大的助力,给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养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效率会不断提升,为高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助力。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看似简单易学,但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持久的付出,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其开放性特点越发明显,需要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死板地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利用教育学理论中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关系理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需求,通过给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技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这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进而培养学生对新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内容,这对于正处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来进行逐步的学习。首先,从小学生熟悉的葡萄导入,然后教师利用地图给学生呈现教材中葡萄沟的具体位置,它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区附近的一处峡谷内;接着从地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介绍这里日照量足、昼夜温差较大,所以水果的甜度较高;然后可以应用视频资料给学生介绍,因为它的水源为高山融雪,所以葡萄的味道甜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给学生呈现这一地区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葡萄沟的葡萄之美味,更能够体会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进而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这样,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了有利于其体验学习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无形中提高,学生感觉收获满满,充分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居于中心地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动起来”,也就是既要动耳听,还要动脑思、动口说、动手写,也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对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也就是要调整教学方法。而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达到这些目标,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首先,教师要利用好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合了普通黑板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即通过白板、电脑、投影设备的组合来增加教学的视觉效果。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及时地给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保障。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了编辑和批注功能,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针对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利用编辑和批注功能补充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对这些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存储与整合,真正呈现出“原生态”的课堂,这对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高年级段应用效果更好,也就是利用信息化设备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前置,即在课前教师把相关的学习资源利用现代信息设备推送给学生,这里面既有教师录制的短视频讲解,也有与课内资源配套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在课堂上,教师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利用校园局域网的数据整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时搜集各种数据,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任务则完全交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拓展教学时空,满足个性化需求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6

摘要:

在现在的很多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统一性的,他们在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功能是相似的,他们同时存在一个空间中,利用着共同的校园资源。实现两者的真正互动,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是目前改善我国高校校园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局面的最直接的方式。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校园资源的整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携手合作同时促进双方关系各自开展的工作,进而来提高各自工作的实效性,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中相互扶持,相互成长。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碰撞与冲击下,高校的校园文化正在努力的寻找自身长期发展的方法。高校校园文化也正在向个性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认为:第一是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其实就是接受教育。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其实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向导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有着极深的吸引力和指导执行力。最后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个飞速进步的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随着其在高等学校日渐的受到更大的重视,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加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为主要政治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已经在各大高校之间蓬勃开展。这些活动也是形式多样,内容精彩丰富,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喜欢和参与。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讨

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在积极的展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讨,其中有很多的活动都是较全面的地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了起来。例如在学习理论的方面,很多的高校都相应的成立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举办了各类的学术讲坛,还有很多学校开展了征集论文、辩论竞赛等活动。还有一些高校各自成立了实践小队和志愿者等,展开积极的下乡实践、志愿者活动,充分表现了现在的大学生的积极、蓬勃的精神面貌,成为了校园中一道光彩的景观。这种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很好的提升了校园的整体影响力度,而且效果显著。当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自觉意识并不是很强,有很多的高校对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没有将中央下达的有关政策与意见并没有积极的进行落实和实施,缺乏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认识,没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有效的利用和开展,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科学的系统的开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还需要很好的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其实需要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机制来进行有效的保障。但是由于很多的高校并没有非常的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以至于没有很好的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缺乏动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操作实施并不成熟。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自觉意识并不是很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能很好地进行实施操作。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也需要更好的进行协调,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更加的顺利。

四、结语

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大学生的观念深深的受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展现的形式又是样式多样,可能会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省会的体会到它的影响力。因此便提醒我们要更加的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有力的将二者结合。

作者:陈卓 单位: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口报,2010-1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4(10).

第二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功能分析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对高校积极向上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高校社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能力得到前面培养。通过对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更加频繁,近几年教育部门不断深化和落实教育改革,我国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飞跃。在现阶段的高校中,学生社团种类日益丰富,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也加强了跨校发展,以及社会联系,学生社团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社会对于高校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给予足够支持和重视。

一、高校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研究类的较少,娱乐类偏多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社团更加偏重于娱乐化,相对来讲,研究性质的社团较少。主要是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社团,科技型较强,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枯燥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在社团中放松,以此导致社团人数不足。而大部分学生主要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例如武术社团、体育健身社团、音乐社团等等。

(二)社团成员的年级结构不平衡

在如今的高校社团中,社团成员年龄结构具有不平衡性质,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人员组成比例上分析,大多数的社团成员来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大三、大四学生数量较少。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一大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社团活动,而大三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选择,影响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

(三)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社团中,通常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间接也影响到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和管理,致使社团中问题矛盾频发,不利于社团的日后发展。

(四)经费不足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社团中,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发展经费的不足。所有社团的成立、发展、以及运行,都不能缺少经费,如果没有足够经费的支持,社团的发展将会难以进行。现阶段的社团发展经费,很少由学校进行拨款。解决对策:面对种种困难,高校学生社团要想谋取自身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各大高校应当给予全面的扶持,增加经费的拨款,支持社团发展,鼓励成立社团,特别是具有研究性质的社团,同时帮助学生制定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以此提升社团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高校社团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条例,避免出现个人独断行为,公平公正,保证社团工作的顺利、合理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接触面广,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成立的,能够吸引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加入,同时能够独立开展社团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具有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的特点。部分高校社团数量甚至接近100个,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几乎全校学生都参与过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种类日趋丰富,主要有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文学类、学术研究类、艺术类、综合类、以及音乐舞蹈类等等,涉及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广泛,能够极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课后生活,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充满乐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审美情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增强师生凝聚力,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当前的高校学生社团,主要由教师与社团成团共同组成,共同进行社团的日常活动、自主管理、以及建设发展等内容;社团成员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需要积极配合理事会成员,以此保证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高校学生社团,间接中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提升整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解,进而为创建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贡献力量。

(三)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在会员更替的同时传承校园文化

在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社团中更新换代较快,每年都会有新成员加入,社团中核心成员会同新成员进行沟通,传递社团精神,以此保证社会精神能够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每个社团都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取向,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都会对所有成员起到影响。社团成员能够在良好的社团环境中,逐渐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为高校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机关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现阶段很多青少年往往由于家庭因素影响,逐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分担、分享、以及奉献精神,进而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难以融入社会。而高校学生社团,很多具体工作都需要社团成员亲自动手完成,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分享,如何聆听他人意见。此外,通过社团活动,能够进一步扩展成员的人际交往范围,通过与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交往、沟通、接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关于人际交流方面的建设。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因此各大高校更应当注重自身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高校学生社会,能够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所以,高校应当给予学生社团足够的重视,以及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出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进而为建设良好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唐玉琴 单位:湖南株洲云龙示范区职教城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文化影响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愈加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才有了今天光彩夺目的辉煌。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地,应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担,寻求文化建设新的突破。高校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潮流,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这对于增强文化底蕴及文化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高校是为国储才的重要场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不仅关乎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两个帮手: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宣传、培育、践行等多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在不断改善物态文化的同时,还在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并着力建设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1]这样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学生只有真正的“内化与心,外化与形”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加富有内涵。

(一)契合大学精神,丰富精神文化

何谓精神?“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用理想信念支撑起的身躯才是人应该拥有的精神,而用学术自由,注重人文情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等构建起来的大学才是真正有内涵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传承百世依旧历久弥新。提到蔡元培先生就想到了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一全新的大学精神,这一耳目一新的口号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提到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想到了他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大师们的兢兢业业所积淀、凝练而成的精神成为了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激励者人们通达人生、事业的新境界。

(二)发挥大学特色,增强物质文化支撑

在学生精神文化得以加强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物质文化支撑,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必要的物质支撑是对精神文化升华最好的激励。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让学生能够保持愉悦心情,文化积淀、身心健康的前提与保障。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形象、宣传工作,充分显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物质文化魅力。学校所拥有的自然环境、整体布局、硬件设施都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建筑物、自然环境都是学校无声教育的力量所在,同时也是增加在校学生归属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源泉。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征集道路、湖泊、桥梁名称活动,校园景观宣讲活动,图书馆、校史馆参观讲解活动等提交学生对物质文化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不断增加校园物质文化的人文品味,充分发挥其无形育人作用。高校亦可因地制宜,在校园植树、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可以利用墙壁、走廊、橱窗、校联等媒介,精心设计、宣传文化教育载体,努力使校园每一角落成为“教育的潜在课堂”。[2]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只有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时代主题,才能让高校物质文化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三)挣脱传统枷锁,健全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的制订一定程度是对过去情况的总结。制度一经制定便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很少有人去挑战其权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本身的时效性、指示性、实用性将会失去,这时候一昧的教条,师生都将会成为教育制度园囿下被动的工具。例如对照大学生《学生手册》,你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学生手册》中找不到解决办法,而老师只能凭借既定的思维模式,在不突破以往惯例的情况下,自我甄别与判断。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枷锁,以实现制度文化的创新。大学制度文化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创新,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文化制度体系,让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强大的文化动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校园制度文化是对师生的一种约束力,但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文化缺乏活力,缺乏育人的感召力。因此,只有当制度的强制力变为了由内而散发的感召力,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才将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而高校应继续完善各种制度创新,使学校管理更人性化、合理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探索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核心价值引领

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拥有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诸多典型代表人物,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为盛行,各个学派通过不断地求学、问道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与发扬着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特性代代相传,形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历史的车轮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再次契合,形成了为中国人民所共同遵守并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集中概括和对本民族先贤传统价值观加以发掘、提炼、概括、总结的结果,[3]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阵地,更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广泛开展道德宣传、文化交流、辩论比赛,慈善公益等活动,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契合的巨大力量。

(二)发扬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文化吸引

上文讲到了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物质、制度,如果物质与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那么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才是大学文化传承的命脉,校园文化的魅力亦源于此。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即便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抗日年代,依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是什么让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之内创造了如此之多的辉煌?答案是氛围,是一种优秀文化聚集后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当今高校建设亦是如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高校要能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接触平时难以企及亦或可望不敢求的专家、学者、名人、创业家等,让他们能够近距离交流,这是对他们精神升华的最好举措。名人报告、尖端科技人才讲座、主题文化巡演、风采大赛等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决定了是否能够打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与鼓舞。

(三)发挥学生主体,推进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并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以及精神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精神文化创新,关键在全校师生是否能充分彰显个性,发挥主观能动力,从而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对传统的、常规的校园文化进行命律转移,推动其传统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与途径。高校校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最激烈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在坚持开放性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将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参考体系中进行横向的比较,既要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又要强化对外来文化优秀因素的借鉴和吸收。[4]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两个主体,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奖评考核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高校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其次,要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让学生在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中提升文化创新的灵感;最后,师生合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共同建设优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各大高校均能“层林尽染”,每个层次的学校培养模式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保持同一目的———让学生成才。因此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怎样建设好校园文化值得高校教育者深思。

(一)搭建互动平台,把握思想动态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媒介获得想要的信息,现在更加方便、实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免费无线热点技术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了解最新信息,一个网站的推送消息可以瞬间让成千上万人知晓,新闻的受众面相比于十年前、二十年前扩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此,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新媒体这一“先进武器”。新媒体对提高大家的知晓度、参与度有很大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学校应“接地气”地建设好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媒体平台,多些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消息,让学生在阅读后能有所获,能够由心底为学校“点赞”。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高校教育宗旨。

(二)加强文化管理,探索育人新法

明晰的办学理念,鲜明的组织文化和精神特质孕育了优质的大学文化,而优质的大学文化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层要能够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并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探索,真正形成该大学应有的独特人文气质风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意志不坚定、困顿迷茫的状态,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会让原本可以走向幸福的青年学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各种不良文化思想也会影响师生们的价值取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更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之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混沌中能够看清自我,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精髓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砥柱。

(三)深入学生内部,分析学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模式有所认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索其人生理想与目标。教师对待学生不仅要有教无类,而且还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深入学生内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活状况、行为习惯等制定不同的方案,增强对学生行为的可预见性,将一些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深入学生内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科学有效地分析学生需求,学生德、智、体才能均匀、健康发展。

作者:杨千里 单位: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

[2]张志刚.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福建省中小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紧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4]韩喜平,徐景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之思考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迫在眉睫,宿舍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只有充分分析宿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向上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宿舍,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环境和组织优势,而且对于学生宿舍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宿舍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1]。大学生宿舍文化更全面更真实地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宿舍作为大学生的“后台”场所,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正规场所,宿舍是学生“私人化”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它与正规的学习活动有着很大差异,相对而言宿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随意性、自由性、非组织性、个体性。学生的思想限制较少。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进宿舍已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品。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在宿舍里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社会敏感问题,这对宿舍学生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情绪不够稳定,对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了解有限,只凭有限的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误导和迷惑。如果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偏执、极端的思想政治认识,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宿舍文化质量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一个范围内群体生活方式决定着群体区域文化,反过来群体区域文化也影响着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样,宿舍文化的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宿舍内床上用品、洗漱用具、学习用具、衣服鞋袜等物品的摆放和布置方式体现着学生的宿舍物质文化。学生宿舍成员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宿舍文化氛围,共同约束和规范宿舍成员的心理意识和交往方式。低质量的宿舍文化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正常心理情绪,使得宿舍低级趣味、歪风邪气蔓延,一些学生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不良网页等现象,纪律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下降。

二、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入宿舍,学生宿舍网络环境管控处于盲区

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处于压抑状态,进入大学有了充裕自由支配时间,电脑成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的陪伴者。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足,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难以正确合理地分辨,很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吐糟,长此以往将形成不良的宿舍文化氛围,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新型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提出了挑战

目前大多高校在校生是95后,不是我们在他们身上贴标签,而是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们对朋友圈子若即若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他们充分利用组织的有利条件,如归属感、安全感等,但是他们不愿意遵从组织的约束,随时可以跳出圈子。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理念是亟需推进的。

(三)宿舍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注重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在宿舍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心理状况及学习状况关注度不高,这些软件建设已经落后于新时期大学生宿舍生活的需求,对学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管理制度上而言,管理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管理脱节,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一些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缺乏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从运行机制而言,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遇到问题相互推脱等问题。

(四)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宿舍服务人员低素质、低效率的服务及宿舍服务文化的落后提出了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社会、学校的服务要求心态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他们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由于学校宿舍管理模式、制度等的不完备,一些宿舍服务人员由于素质低,对学生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宿舍发生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极为不满,甚至是失望,从而影响了良好宿舍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良好宿舍文化的途径

(一)完备宿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学生宿舍是一个群体聚居的地方,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相配备,才能规范大学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为,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向广大学生征集宿舍文明公约,经学校审批向学生公布大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并且要求每个宿舍张贴一份。杜绝宿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让每一个学生监督、维护自己制定的宿舍文明公约。

2.将学生宿舍卫生、表现进行量化,纳入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测评奖励项目中,在具体操作中要求辅导员严格执行,督促学生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以促进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3.宿舍服务人员要建立学生宿舍电子档案,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宿舍号、寝室长、宿舍成员,宿舍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将学生在宿舍中的卫生状况、晚归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定期向教学院(系)及时反馈,进行教学院(系)和宿舍的双重管理,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可以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让不同专业年级的任课老师参与进来,每个老师负责一到两个宿舍,定期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又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4.辅导员检查宿舍制度。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其中进宿舍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学校的其他场所,宿舍是相对隐蔽、独立的,更需要老师的关照。要求辅导员不定期去检查学生宿舍,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改进宿舍环境。

5.男女生互查宿舍制度。由院系学生会组织各个班级的男女生互查宿舍,并对宿舍情况进行打分,最后评出优秀寝室,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情况极差的宿舍进行教育、监督和整改,从而为学生的美好生活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楼、进宿舍、进网络,为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提供思想意识保障。

设置大学生宿舍专职辅导员,其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宿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榜样,为大学梦而努力奋斗;设置楼层管理员,其工作职责是管理和规范楼层宿舍学生的日常行为,杜绝不良之风;设置宿舍心理咨询室,处理宿舍突发事件学生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给予心理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的引领,树立正确的网络自我筛查能力,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是目前亟需加强的。

(三)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宿舍管理干部队伍。

宿舍是养成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和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只依靠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发动学生中间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各院系学生会干部、自律委员会干部及宿舍长的培养工作,做到有错必纠、有事必报。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合理解决宿舍发生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推进积极向上宿舍文化的形成。

(四)严把宿舍服务人员引进关,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宿舍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

虽然宿舍管理服务社会化,但是对于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引进学校高层也要参与进来,严把宿舍服务人员的质量,突出服务素质、文化程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对于新引进的宿管员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贴心的服务。

作者:王思源 单位:江汉师范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刘秉文,廉益人.略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3(5):95-96.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一直稳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面对这样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对于人才的引用和选拔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培养符合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单论述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这两者的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各行各业之间、国家与民众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化成为了当下时展的主流,也是时展的根本趋势。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接受新兴意识,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现代化学习意识,能够与国际快速接轨,成为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变为国家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新生力量。

(二)引导方向,体现正确原则

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问题,以被称作“新人类”的九零后为例,九零后有很强的观念意识,利己主义盛行,缺乏对于社会时事的关心与重视;但是九零后在接受新鲜事物,做出新的尝试方面更有勇气,敢于冒险,不易随波逐流,强调突出自我。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对于文明建设、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思想原则。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意义

高效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培养新生力量,为社会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人才战略的政策。高校思想政治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变化,更进对于人才需求市场的要求,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与社会,能够随时进入备战状态,接受全新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最终为社会建设输入大量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二、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扩展知识教育面

信息化意味着网络化,也就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展开的,而网络的全面覆盖性、高速便捷性、文化渗透性等多种特性都在某种意义上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有了一个较为良好的了解渠道,进行学习吸纳,充分进步。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与更多的信息相结合,配合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便捷学习。

(二)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

学校是社会发展中始终不变的一方净土,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浓郁的教学氛围,我国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戏等等,都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而这种教学环境也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面的思想,塑造积极进取的观念,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对思想政治与德学习和应用,使得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学体系改革,这其中也包括高校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建设,将信息进行了过滤和选择,既将信息开饭,又优先选择利于学生阅读与吸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断充盈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达成教学平等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

三、反观思想政治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其中主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流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的价值取向和政治面貌。而校园文化在建设和积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延续性,对于互联网的推进存在一定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化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发展,提倡主流文化不断进入校园,同时对亚文化的存在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反文化现象进行坚决的反对和抵制,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

(二)创新发展作用

在上文中提到,校园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排外现象和滞后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对“反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高校思想政治则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大量人才,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创新的思维方式,并充满当下年轻群体具备的勇气与活力,对于文化建设是一大助力。

四、总结

国家教育方针中在针对信息化全球的现象提出要求高校主动自觉学习网络,掌握信息的快速传播手段,占据网络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等策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两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实效互动,前者帮助后者的教育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后者帮助前者加强建设,与国际接轨,稳步推进。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将这两者结合,互动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游永慧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敏,张淑敏.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性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13(03).

[2]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白蕾.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浅析

摘要: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结合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并究其原因,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宿舍文化;现状;建设

宿舍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实战地,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避风港,是大学生学习广泛知识的源泉,即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宿舍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用。另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集中表现在: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但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宿舍文化建设形势单一,大学生宿舍学习氛围不浓,熬夜上网现象严重等。所以,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能有效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也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构建和谐校园,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1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1.1宿舍文化的内涵

高校宿舍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学生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宿舍的文化特征,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则宿舍文化是以宿舍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涉及到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等,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

1.2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宿舍精神文化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宿舍的业余活动较少。高校宿舍文体活动多流于形式,参与人员少。第二,大学生心里失衡,自控能力较差。第三,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性格逐渐变得孤立和浮躁,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变差。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生活作息规律混乱,则会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宿舍文化建设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管理。因此,高校应正确地引导、支持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的建设,把宿舍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

2目前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信息流通迅速,网络技术发达的新形式下,高校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的住所,同时它也是学生思想交流、感情倾诉的场所。但由于高校学生基数较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继续听之任之,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会停滞不前。主要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基础设备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文化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宿舍文化的根本。目前高校大学生宿舍基础建设基本健全,但是“大学生追求现代化、人性化设计理念,希望所居住的环境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在床上围上床帘以制造自己的私人空间;在有些学校没有空调和热水器设备也会造成不便。

2.2制度和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文化建设要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做保证。第一,我们传统的宿舍管理是“以管为主”,而当今大学生是要求“以人为本”、“服务育人”。有些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而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烈;第二,大多数宿管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往往只会进行惩罚,而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得学生更加叛逆。第三,宿舍安全隐患较多,违规使用电器,或者是让推销或发传单等陌生人出入。

2.3自我管理

第一,卫生情况。很多学生是十分重视个人卫生,而忽略了集体卫生,;第二,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集体意识较弱,所以宿舍关系比较紧张;第三,攀比现象。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扭曲。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互相攀比,缺乏学习气氛和团结意识。

2.4网络文化

网络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利用是关键。随着科技的发现、电脑的普及,互联网上这种虚拟的的交流方式改变了宿舍成员的生活模式、大部分人宁愿与网络上陌生的网友聊天,也不愿与同寝的朋友沟通。同时,互联网上纷繁杂乱的信息同样也融进了宿舍生活中,对宿舍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3如何更好地开展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的发展,以及人际交际的能力。要想更好的完善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宿舍文化,仅仅依靠学校的全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作为宿舍的主人,更应该严于利己,积极配合学校的宿管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宿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宿舍环境的好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改善宿舍物质基础的投入和宿舍管理体制的完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也要充分认识宿舍文化建设对自己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明宿舍”评比、“文明个人”评比等活动。日常生活中更要学会自立与自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激发自己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为宿舍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作者:周秀秀 罗成广 单位:黄淮学院数学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张民杰,孔剑平.学生宿舍文化简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设,2001.

[2]马慧.“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管理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

[3]何三保.关于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武夷学院报.2013,32(1):88-91.

第七篇:大学语文课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语文课程以其人文性、通识性等特性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影响和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能力提升空间和实践平台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巩固、提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又能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高。

关键词:

大学语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强调知识的宽度和理论的深度。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引导学生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渐进融合、协同互促的有益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程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1.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上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授课内容,面向全口径、各专业学生,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因其课程性质和受众特点,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普泛式教育和引导,其内敛和外化的精神内核能够很快映射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性上看。

第一,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定位在语言文学,具体涵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写作、文学评论等方面,可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浓缩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增加大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文修养,进而启发思维、开阔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精选的人文著述带来人文精神养成的同时也实现了强烈的审美评价,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都可得到提升,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又可以端正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第二,通识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通识性特点,既有知识的基础性,又有文化的综合性,是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拓宽学习视野的课程实现方式。我们知道,高校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有效实现渠道,作为通识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在校园文化养成和引领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以锻炼,尤其是演讲口才、基础写作、阅读品鉴等方面能力。第三,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由古及今、注重文史哲的结合,既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将启蒙性、哲理性、典范性融汇一处。这里,学习选文原典是表层,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底蕴是内核。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容扩中外、兼收并蓄,汲取了多元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可以让出生在物质文明发达年代的青年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借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安排还能有效交融传统性和时代性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协同影响

1.高校校园文化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顾问欧文•拉兹洛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中表述,“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就像语言和宗教或法律和艺术一样,科学、技术和经济基本上是文化现象,由社会在它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的精华。”文化体系中包含多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可谓是其中一种,它是高校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是物质建设、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校风学风以及文化设施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综合的产物,具有内容开放性、定位高雅性、品类多元性、内涵创新性、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其核心是校园精神或校园风气的养成和彰显。受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青年学生是文化主体,以立德树人是主要导向,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主要内容。

2.大学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向推动。

第一,体现内涵导向。虽然大学语文仅是一门课程,但是它的定位和特性使其可以在教学各个过程和环节中强化校园文化精神。以作为校园文化浓缩代表的校训、校风为例,我国各高校校训、校风多来源于古文典籍或传统文化思想,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分别出自《周易》和《论语•子夏》。以笔者所在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校风“励精图治,至善日新”出自《大学》,学风“见贤思齐,厚积薄发”出自《论语•里仁》和《杂说送张琥》。可见,学生在学学语文课程过程中,既能探寻到文史典籍的初始含义,更能结合校园文化精髓领悟出当下之思。大学语文课程一方面推动学生对经典典籍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指引校园文化内涵导向。第二,实现品质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有着不断扬弃、凝练、积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门课程的广泛教育、一种精神的提炼锻造、一位教师的人格影响、一项长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起到推动校园文化品质优化的作用。例如,每位在校生都要参加的成功素质训练是黑龙江工业学院较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从大学语文课程中精选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作为每日“目标强化”和“分享感悟”两个训练环节的指导文章,“治国、齐家、修身”的理念进一步熔铸到学生的思想当中,也进一步影响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确,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多弘扬真善美,推崇修身扬善、砥砺德行、练志怡情、敬业奋斗等精神,这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积极的,进而对构建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驱动力。

3.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反向促进。

第一,重视课程建设。高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态度,一种是看做为高中语文的延续,或者缩减学时将其边缘化;一种是充分肯定,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时。可以说,无论是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皆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启迪和辐射作用。一些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载体文化建设得较好的高校往往愈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在确保普遍开课的基础上,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和课程反馈皆有所进步。正所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要全局谋势造势。这里,校园文化成为了一种隐性的整合手段和教育方式,既提供了课程建设的理性指导,也体现了激励和反向促进作用。第二,提升学习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的外延,其传承性和互动性使其可以广泛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时刻参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常常可以提升学生学学语文的效果,例如:在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生组织开展的“学风建设口号征集活动”“校园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楼宇赋名活动”“诗歌创作大赛”“书香校园有我”“善小善为———文明养成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普遍运用到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为此在课堂上和老师请教探讨,和同学互动交流,如此,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三、基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路径

1.融合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创新评价模式。大学语文课程传统考试方式比较单一,重知识轻运用,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该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如学生参与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部分平时成绩,既可以是独立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笔试试卷中加入多元、开放、发散式的题目,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第二,注重写做赏鉴。大学语文课程应将知识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在能力,因此要启发思维,锻炼学生学写学做。例如,鼓励学生创作文学作品、模拟写作常用公文,尝试做各种创意案、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鉴,精选优秀篇目和内容,进行书面或口头的鉴赏评价。在学生中形成思考感悟、品味意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赏鉴评价、诉诸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积淀修为。这样,一改通常死记硬背、僵化理解的学习状态,创设一种别样的教学环境,以写做赏鉴为突破点将课程知识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能力之中。

2.融合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第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实效的展现不能离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各式样、类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凝聚着校园精神和文化主张。青年学生参与率极高的朗诵、辩论、风采大赛、话剧表演、征文等人文类活动都是较好的锻炼平台。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积极参与人文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工科学生往往都是大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建议教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过程中,积极关注所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和进程,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将二者相结合。第二,投入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活动开展能对学生起到“近朱者赤”的互动影响和春风化雨般的渗透陶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团不必一定是在学校注册、开展活动的传统式学生社团,还可以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范围内组建的类似兴趣小组的小型社团。和大学语文课程密切相关的社团如文学社、戏剧表演社、新闻社、朗诵协会等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此类小组、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后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还能跳出课本范围,自主地向更精、更深学习。

作者:申长崴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闫慧霞.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3).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冯玉新.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东高等教育,2013(1).

[4]齐瑞星,华静,大学语文[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国年,王颖.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2011(7).

[6]汤溶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韩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D].扬州大学,2009.

第八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构成内容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非常关注的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此,深入探究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注重对学生文化思想的培养、感化和熏陶。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比较成熟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高校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迈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指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的主要目标。[1]高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摆脱功利的目的,注重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对人的发展和培养,将“以人为本”当做高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特色

高校一定要注意个性的发展,高校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就要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色。高校的生源层次、专业特点和培养目的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就使得它们与普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个性的发展,以职业特征为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高校所构建的校园文化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效能

效能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较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效能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成果,注重质与量的有机融合;第二,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它的多元性;第三,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高校的效能可以较好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将组织行为的效益发挥好,不断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师生的内在结构得到不断的改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易于出现的问题

1.认知领域的偏差

首先,软文化建设被忽视,过度关注硬文化建设。如今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新组建的,它们有的是技校、中专合并升级而组建成的,在院校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管理者为了快速的提升成效,过度的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使软文化建设被忽视。这样的建设模式会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变得非常肤浅,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其次,没有正确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而是简单的认为是校园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这样的想法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整体规划分裂开,有的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文艺活动,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被大大的削减了。

2.自身定位不明确

首先,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等同。大多数的高校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的,这就使得高校依然没有摆脱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高校的自身定位比较低,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高校的办学需求也无法实现。其次,将普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生硬的搬过来进行套用。有的高校认为自己和普通高校完全相同,于是照搬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这就使得高校的特色得不到较好的体现。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的接受网络文化的冲击。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西方的价值观在高校得到大面积的推广,高校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观看美国大片、好莱坞大片等,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影片传播到高校里,对高校的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比较喜欢西方的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有的高校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使学业荒废了。网络上的信息非常的复杂,有反动信息、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等,这些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沉迷于游戏中,整日泡在网络里,没有进取心,整日浑浑噩噩的,对学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学生沉迷于网络,使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的冷漠,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的退化。

三、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策略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首先,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念不动摇。高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落实到实处。[2]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采取的宣传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其次,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通过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校园文化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高职校园文化就是创新的结果,所以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注重自身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时展的精神,使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2.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升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水平。首先,办学理念一定要实现精准定位,这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其次,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建设,这关系着高校的前途命运、改革方向和教学质量。第三,注重校歌、校徽和校训的建设力度。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和理解可以通过校歌体现出来;高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校徽体现出来;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历史可以通过校训真实的反应出来。最后,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情感培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知,加强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将高校的育人方向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3.优化制度文化,不断进行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里包括制度文化建设,它具有较好的规范性、约束力和导向性。高校的建校历史比较短暂,办学根基比较浅,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比较混乱,所以创建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非常的重要。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两点内容:第一,对外办学理念。创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比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调查、订单培养、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等。第二,完善校内保障机制,比如后勤服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和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等,还可以对高校的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制定教学管理规程以及创建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等。[3]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要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高校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要与国家的理念相一致,符合学校和社会的实现情况,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与时俱进;第二,制定制度和努力践行相结合,做好反思评价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

4.提升企业文化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高校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协调,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呈现出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特征。首先,在学校精神塑造和培养的时候,可以将企业识别系统引入其中,创建独特的高校识别体系,其内容要通过高校的校歌、校徽和校训等载体进行体现,从而使高校的职业教育特征得到较好的展现。其次,不断的吸引外来的先进经验。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可以开展企业文化专修课或者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通过企业中的先进事迹来不断激励自己。[4]高校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校进行讲学,让他们制定教学计划,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将企业管理文化的优秀制度引入到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中,以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开展与企业相同形式的活动。

5.创建品牌文化,提升品质

首先,将高校品牌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上去,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杰出校友宣传、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校风校貌宣传和建设校史馆的方式来进行广泛的宣传,不断的回顾学校的办学艰辛历程,将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使学校的发展精神得到提炼。其次,将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去,使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得到高效的整合,整体规划校园的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将企业的运行机制借鉴过来,推行竞争制度,在全校范围之内,通过答辩和竞聘的方法来明确学校的资助额度和资助项目。学校开设的活动都要由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策划和开展,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较好激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校园品牌文化。最后,将品牌文化的作用发挥好,品牌文化建设要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上去,创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文化项目,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师生的喜爱和行业的认同。

作者:杨婷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54-56.

[2]杨勇军,李新庚.组织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内涵、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22-24.

[3]李洪波,张徐,任泽中.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4-55.

[4]朱淑娟.高职高专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3-4.

第九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项目来源: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项目《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项目编号:C2014D001

【文章摘要】

本分指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路径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校园文化品味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加强高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职业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很多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师风建设,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校学生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扩招,更多的家长与学生希望能够进入高中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在此情境下,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进入高校学校的生源,往往存在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高校学生自信心普遍不足。二是高职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三是高职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高校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动手能力强,二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以以此为着入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尽管发展规模与速度有明显提升,依然存在着基础薄弱,资源偏少,师资力量不足等弊端,而且由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急需性和对技能要求的片面性,造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单纯强调技能培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2.1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大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其实校园文化的含义很广,广义上说既包括学风,又涉及校风、师风等一系列文化内涵的东西。目前,高职的校园文化的活动的思想还不够先进、艺术内涵欠缺,显得层次偏低,而目,只重视普通的文体娱乐活动,高雅性质的活动少之又少。其次,很多人都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处、团委、系部从事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做的事情。其他各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全员参与的机会少、意识也不够强。例如:高校的领导层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模式中校园文化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未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放到第一位,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他们只重视职业能力,而忽视职业素养。这些都说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品味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很广,其实包括像学术活动、知识类活动、娱乐性活动、社会实践、参与企业活动等,内容很广。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的形式比较单一、例如文体比赛、社团活动等。同时在大部分高职校园中,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尤其高雅活动太少。另外,在校园文化的所有的活动中,教职员工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但是实际上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少之又少,要想开展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的师生活动也是十分缺乏,这也是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2.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很多高校愿意在实训室、校园基础教学设施上投入很多,但是在活动场地如大礼堂、报告厅等设施投入上还不足。学生开会的大教室、演出的场地、学生活动、运动的场地都特别紧张,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平常在学习之余感到枯燥,没有合适的场所去参与和放松,这也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参与活动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全员参与不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很多教师都是投入教学与科研,忙着发论文,搞项目以及其他领导交派的任务,没有拿出时间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更别提到学生寝室谈心、交流,与学生一起完成文体活动。三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学生参与活动度不高。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寝室基本上全部通网,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另外不良网络文化也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投入不足、建设方法上存在问题。而最为核心的原因是,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都没有意识到高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技术技能、职业岗位、企业行业的重要性,忽视了它们的彰显。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路径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娟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词选段,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再加上语言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难以直接理解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鉴于此,教师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应当讲求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在丰富的诗词教学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诗词的基本概述

古诗词,简言之,就是指创作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其他古文,主要采用古代的语言描述方式。以诗歌为例,按照诗歌的音律角度来进行划分,古诗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的创作不受格律的束缚,如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律古诗等,比如《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主要指的是格律诗,产生于唐朝,在创作的字数以及对仗、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绝句、律诗等。如果按照诗歌描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着历史文明,凝聚着智慧与情感,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制订教学策略,同时创设各种情境,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获得认知。

(一)深入研读教学目标,明确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课文,也进一步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进一步激发并培育广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并展开充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与精神内涵的理解。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就应当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课程改革的实施确定方向。首先,古诗词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包括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和形式美,在美学感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充沛感情。由于古诗词与现代行文结构完全不同,例如平仄、押韵以及句式长短等,使古诗词的朗读和吟诵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节奏感和铿锵力,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而这正是美学鉴赏的核心。因此,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起基本的古诗词感受能力,在诗词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趣。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词通常是以描绘祖国秀丽河山或抒发创作者深厚情感的经典之作,能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引导学生能够基于对诗词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自己的所思所悟变得具象化,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或者绘制出来,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显性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

(二)更新古诗词课程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应当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将学生放在诗词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学习中的乐趣。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主要停留在字词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内容中心思想的归纳上,新理念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促使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获得综合素养的形成,并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古诗词《小池》的学习中,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经典诗歌,通过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在教学中就应当站到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搜集或创作一副能够体现古诗词内容但又是学生身边可见的“美景图”,例如“公园一角”,围绕学生熟悉的画面展开诗词的教学,并在画面中融入一段学生的故事,引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出相应的诗词内容,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课堂与生活之间的亲切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对画面以及古诗词内容加强理解,进而促进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对于画面描述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

(三)不断优化古诗词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考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注重诗词背诵与理解的教学目标转变出来,更加注重诗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例如,能够通过古诗词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为此,在诗词学习中应当适当的创意设计。例如,在学习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从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思维引导。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诗句中所描述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性问题“面对这一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例如壮观、美丽、神奇等。第二,思维迁移。在学生沉浸于美景中时,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的瀑布又是怎样的感受?第三,思维表达。根据前面的问题展开归纳、补充,深度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实现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第四,思维拓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更广阔地思考,例如,“在祖国的许多地方还有像庐山瀑布一样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哪里?”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将实现思维引导、思维迁移、思维表达和思维拓展融为一体,形成思维训练的闭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诗人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如果只是单纯地读,重复地背,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古诗词教学,一定要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基点,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精准制订教学策略。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例如,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提高诗词教学的立体感,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学生通过这个学习平台,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知这首诗,这样要比从单一的角度学习获益会更多。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鉴赏诗歌。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基本的鉴赏技巧,让他们从诗词的语言技巧、构思方法、主题情感等方面出发,从不同角度得到个性化的认知,并且反复锤炼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更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古诗词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他们的认知印象也会加深。再如,教师可以以学生为对象录制微课,记录下学生的精彩瞬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其他类似的诗文,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知,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分享活动,确定一个核心的主题,学生事先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自主搜集素材,然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逻辑上的编排,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内化能力。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举行古诗词分享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探讨与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微信、钉钉等平台,让学生在线上开展交流,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促进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并将伴随学生终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课,持续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永杰 .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J]. 新课程,2021(40):21.

[2] 朱晓鸣 . 基于新课改背景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8):3—4.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8

摘要: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与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2015JG026)阶段性成果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并在各个专业全面开设,“大学语文”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从目前全国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开设效果来看,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学目的不清晰,开设的目的意义不明确

虽然全国各高校都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每个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有所不同。虽然各高校在制定本专科培养方案时,基本上都是将这门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但从实际开课的情况而言,完全达不到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彰显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不明确。主要表现为:1.有些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上较为随意,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有的高校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部分院系开设;有的高校是文科院系开设,理工科院系不开设;有的高校只在工科院系开设,文科及其他学科不开设;甚至还有的高校的院系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本院系部分专业开设,其他专业不开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观性与随意性。2.教学课时偏少,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每个高校在这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开设一学年,每周四课时;有的高校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有的学校开设就更少,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这门课的开设上,仅仅几周的时间,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3.师资力量不稳定。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公共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队伍在各个高校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当前的国内各高校,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课程,都有相对较为固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有专门的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学团队,教师基本上都有专业基础,都有一定时期的课程教学经历,从而能够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从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队伍而言,虽然仅仅“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还不能单独成立院系,但专门成立大学语文课教研室的院校也为数不多。大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较为简单,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只要有高中语文基础就可以讲授这门课程,按照高中的讲课方法即可完成这门课程的教授。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根本没考虑专业基础,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文科教师都能讲授这门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让文科教学工作量不饱满的教师兼职任课,以致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4.大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或者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往往采取大班授课,将若干个自然班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授课,每班都在200人左右,甚至近300人。大班上课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存在的道理,在教学资源(教师、教室等)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但大班教学有很多不利,由于教室较大,听课人数较多,在话筒、音响等教学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让全班同学听清楚、听明白,更谈不上领会与理解。再者,由于学生较多,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位听课学生听课状态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尤其是作业的批改,教师很难做到每次学生的作业都能给予批改,致使难以把握与了解学生的课后知识巩固情况。

(二)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部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对这门课的教授态度的定位缺乏科学性,盲目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高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改变。众所周知,高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着较大差别。高中语文课是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而“大学语文”课是对在校大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人文底蕴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由此而言,由于两门课程教学目的的不同,高校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如果仍然采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再者,由于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会有知识的不足,缺乏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根据每一单元的篇目制定出不同的讲授方式,将每一篇目的精彩处讲授给学生,致使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多

截至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数百种,有规划教材、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等。教材数量虽然众多,但是各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总感到束手无策,很难选择出适合自己院校使用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开展。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现象:虽然学校为“大学语文”课程指定了教材,但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致使教师对课程的讲授有较大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增删讲授的篇目,甚至有的教师仅讲授极少部分的篇目,其余篇目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进行自学。此外,教学内容、教学篇目的选取与中学教材也有较大的重复,缺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又加之没有专业的教师讲授、教材的不适应性以及大课堂教学的弊端等因素,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到课率不高,学生听课状态不良,产生应付消极态度。

诚然,“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部分高校已经走进了困境,研究者一直也在思索着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源,探究着走出教学困境的思路与对策,但最终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困境依然存在。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从任教经历上而言,也感触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也在思索问题的根源与走出困境的方法。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教学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与思路:

一是“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得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与开设价值。给予“大学语文”准确定位,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稳定有序、高质量的教学队伍。非专业的教学队伍,不仅弱化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关键是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的稳定教学队伍,以确保“大学语文”课程的圆满开设。同时,“大学语文”课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与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开阔的知识视野,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让教授内容不仅知识化,而且趣味化、美育化与生动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是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定期开展课余师生间的交流与辅导答疑。四是规范教材内容,统一教学大纲。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地选取教材。教学内容应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注重教学篇目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与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领会。正如文艺评论家朱光潜所言,“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注重两点:第一点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精当,能使学生受益;第二点是选编的教材一定要难以得当。”[1]

因此,高校只有加大“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学者陈洪所说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成为高校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要通过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途径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2]

作者:孙拥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中文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J].高等教育季刊,1942(3):123-129.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6-18.

第二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功能文化探究

摘要

大学语文是中国大学教育中最为特殊的主体,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状态: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关注度不够,专业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本文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等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功能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语文;特色功能;课程体系

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大学语文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应该改变吗?大学语文功能和特色体现在哪里?在当代文化视野下我们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功能中去寻求答案。

1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1)大学语文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不强。

(2)上课人数较多。大学语文课程常以大课即公共课形式出现,课堂人数众多,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情况对于重视思想文化交流感染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充满挑战。教师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无法对所讲内容进行细化,深度与广度都会被弱化。

(3)教学理念单一,缺乏创新性。人尽皆知,中小学教师教授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被高考等应试考试所迫,学生一般要学习拼音、字体等,所以,中小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字、词、句、段落等的练习,进行单一的大量机械的习题训练,然而训练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如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仍按照中小学方法的教授方法,只针对一篇文本来进行教学,不联系实际,也不拓宽深度与广度,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缺乏创新。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策略

2.1完善课程设置

教师要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标准,将“文”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文技能,现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方面。(1)提高文学修养。文学作品离不开遣词、造句的赏析以及文学语言的感悟与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学的鉴赏提升文学修养。(2)提升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中国文学中大量优秀的篇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自我充实与完善的意识。大学语文课程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作品的鉴赏引领学生关注具体知识点背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品位,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2建立多元教学模式

(1)古文部分——品格•胸怀。《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作品。其中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迁怒,不贰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古人的这些至理名言无不透露着睿智的思想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礼”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熔铸于我们的生活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他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2)诗歌部分——亲情•爱国。学习古代诗歌,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学习苏轼旷达的心境,在人生得意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赞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静心修炼自己的品性,正确看待失败,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豪迈豁达,悠然自在,不被外事所累。苏轼有着超高的才华,“笔底才华少有,腹中滔略无穷。”学习苏轼,更要学习他的才华横溢。苏轼的诗大多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希望学生学习他的词后,像他一样乐观、豁达、自在。通过学习现代诗歌,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的《乡愁》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国家更有热忱。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冰心的《纸船》等,都闪烁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给人温暖的力量。通过这类优秀的诗歌的学习,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3)现代文部分——人生•世态。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等,学习这些篇目,了解人生、世态,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朱自清的《背影》等,品味亲情的重要性。“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的这两段文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亲情。

3大学语文特色功能

3.1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大学文学教育的使命重在培育“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人文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语文要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用历史文化的眼光审视、观照、评判作品,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3.2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应该把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应用母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结合各学院的教学实际得出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拓展内涵,拓宽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对书本外知识的理解。“内涵式”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外延式”途径重点培养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职业人文素养。形成当代大学生的“大语文”观念,促进人文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

3.3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都体现了独特的人格与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感。我们要注重强化李白的人文精神。注意为学生画出一个“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画出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李白作为我国唐朝诗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终其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去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他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着“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迈洒脱,有着“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他的诗里,我们感受到一个高傲孤独的灵魂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学白,我们可以学到他的洒脱、爱国、关怀人民等优秀品质。

3.4让文学成为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情感维度

文学要注重人文主义,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提高文学修养,更要提高人文素养。文学与人生、生活紧密相连。文学用其多彩的内容、深刻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缺少人生历练,缺乏社会实践。而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体会作品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世的沧桑、历史的苍茫。

3.5文学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审美观念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人们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受到愉悦、更能使人们心灵上得到放松。带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能够告诉人们真实与虚假、好与坏,也会告诉人们美与丑。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向上,不仅反映了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讴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崇高品质,更加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的糟粕,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观念。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态度体悟生活,构筑人生美好未来,以坦荡的胸怀、高雅的志趣投人社会生活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读书是一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大学语文课程承载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思考、挑战自我、走向自信。

作者:吕丹 宋丽丽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婷婷.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学术探索,2012.

[3]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第三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文章以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以期《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教学模式

一、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况

1.使用教材

由杨经华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2.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分专业在大一两个学期开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34课时,分17个教学周完成。根据2014年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11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3个教学周内完成。2015年的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8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6个教学周内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前七个单元为文选,第八单元是欣赏写作。在文选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在欣赏写作部分把重点放在写作方面。3.教学模式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表演者;学生是观众,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支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1.过程性评价及意义简述

近年来,过程性评价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备受关注,高校在学科改革中不断地融入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又称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结果进行合理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化、激励性和发展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文学知识,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2.《大学语文》分类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将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分为: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课堂讲解、成果展示、评价成果为主的四段模式进行教学。从课堂讲解这一环节开始,学生要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建立档案。四段模式具体如下:

(1)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

目前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这种大背景下,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作为独立院校,要在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找到适合独立院校发展的方向,将对独立院校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开设等息息相关。《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应该结合学院各系部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符合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匡亚明先生在1978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基于以上,在依然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语文》的情况下,结合各系部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选择了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文选和写作,文选分8个教学周完成,写作分9个教学周完成。

(2)课堂讲解

传统的课堂讲解是“满堂灌”,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劳,失去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认真设计每堂课的导入,通过有效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并在每个环节设置科学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讨,把这种内在的学习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在教学中,以家国情怀中的《秦风无衣》为例,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在学习文章后让学生结合今天的爱国事例谈谈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爱国方式及爱国方式。在地域关怀《伞下的侗寨》中,根据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省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侗寨,进一步了解侗寨、探索侗寨的人文美。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用多媒体介绍家乡,通过这些切实认识到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最后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介绍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散文集,并鼓励学生写文化散文。在写作部分,课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进行大量练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3)作品设计阶段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有别于其他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作品设计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写作练习等。因为是大班上课(120人),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学号,将班级学生分为15个小组,每组8人,各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在这个阶段虽然作品内容不同,但是要严格遵守以下规定:①根据不同的作品,小组内部自行决定派出几名同学参加,如演讲比赛,每组可派出1-3名同学代表小组参加比赛,但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至少参与一次。②各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并做好相关记录,坚决不允许小组负责人单独完成。③各小组要独立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阶段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阶段进行成果展示。文选部分的成果展示设定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在结束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要自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主要在学习下个单元之前进行,并把这些成果以照片或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写作部分的成果展示将集中进行。小组在展示时需要记录清楚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指明各阶段的完成者。最后要为小组建立文学部分和写作部分的学习档案。

(5)评价成果

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这一过程将进一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过程性评价需要从评论者的角度和被评论者的角度出发,但是更注重被评论者的需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这一阶段,小组要拿出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在小组内要进行互评,同时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小组的学习档案,不但要关注学生展示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小组的协作程度等。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实现跟同学、老师的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增强对本课程的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砖添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应该对这门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学生,从心理上直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亦师亦友。这样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和学或许从根本上才能改变。

总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改变了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教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学的状态,逐渐使大学语文教学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从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起到作用。

作者:火兴彩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博.浅析强化过程性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J].工作指导,2016.01(总第235期).

[2]张秋平.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D].2014.5.

[3]王英瑛.过程性教学成绩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JAVA基础》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2014.12.

[4]段秋月.如何让语文课堂走出困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举隅[J].语文建设,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