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例6篇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中央企业;社会责任;障碍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10-03

[基金项目]国资委课题项目“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彭华岗

[作者简介]陈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钟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北京100836)

一、中央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到位

与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更高,但是中央企业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到位,对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少数企业甚至对社会责任存在片面看法。有企业在社会责任自检报告中表明,企业承担责任的主要动力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或者说,企业把很多社会责任内容作为政治任务来承担。此外,有56%的接受调查企业(总样本数为25)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经营成本,有2家接受调查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

还有部分中央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某企业指出:“强调社会责任,同时要避免将一些本应由全社会承担的责任归到企业身上,重回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不过分夸大社会责任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毕竟属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范畴,其作用方式不同于法律,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只能在一定限度之内。过分夸大社会责任对规范约束企业行为方面的作用,甚至希望以推行社会责任解决执法监察无法完全解决的企业违法违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容易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偏离正确方向,而且会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一些企业还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把理应由政府部门负责的事情揽到企业身上,结果“不仅对企业健康成长不利,有时也会培养政府惰性”。

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还不清晰

中央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过于模糊,边界不清,企业管理者不清楚哪些工作是企业必须做的,哪些是企业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受访企业反映,社会责任内容过于宽泛,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管理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都无准确定义,具体到中央企业这种特殊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就更为宽泛和模糊,出于不同角度和目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为企业框定了不同社会责任内容,让企业管理部门常常元所适从,无法判断这些观点的是与非。而相关管理部门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缺乏清晰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使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向不明,对错难分,无从下手。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100%的受访企业所认同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依法纳税、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公益事业、员工职业安全卫生、减少环境污染,这类社会责任可以认为是央企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此外,有些社会责任内容并未得到一致认同,但反对意见不足20%(可称之为普适层),具体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文化、有效配置资源、行业道德规范、诚信经营、社会捐赠、节能降耗等;最后一类是争议层,反对将此类事务纳入社会责任范畴的企业比重超过30%,具体包括财务状况、企业利润和技术自主创新等。

三、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框架

企业要将社会责任真正转化为行动,必须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否则,中央企业就无法规范地、持续地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但中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始于近两年,多数企业都没有成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首先,大部分企业没有在决策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机制。1/3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自检报告没有提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50%以上没有建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在25家受访企业中,半数以上没有在高层决策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机制。在建立利益相关方利益保障机制的企业中,选择建立重大决策前专家论证制度的比重最高,达到100%,而直接征求外部利益相关方意见和决策方案需经委员会同意再提交董事会的各占50%,使用外部董事代表外部利益相关方利益的占到30%。

其次,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行为缺乏系统性,表现为“就事论事”,即简单地把一些具体的管理体系(例如维护员工管理体系、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体系等)罗列起来,没有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全面的体系来管理。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11家“已建立社会责任相关机构”的企业所具体描述的仅是某一具体社会责任内容领导机构(譬如扶贫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小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优质服务年”工作领导小组、“反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慈善帮扶救助基金、社会事业管理部、扶贫领导小组、工会、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等),并未建立全面、统筹全局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再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内容不全,多数企业在谈到社会责任管理企业时,都只简单提到几个具体内容的管理体系(譬如生产安全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其他的社会责任内容则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譬如企业公益管理机制、社会责任沟通机制等)。中央企业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评价系统,难以对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进行衡量、评价、反思和改进,很难规范地、持续地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最后,社会责任沟通机制不畅。截至2008年10月,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仅有18家,占央企总数的12%左右,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有20%的没有、也不打算社会责任报告。还有17%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与社会沟通的渠道。这说明部分央企对主动、新型的责任沟通机制还比较陌生,也有所抵触。社会责任报告的比率不高。

四、现行中央企业考核制度没有涵盖社会责任有关内容

现行中央企业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主要表现在主管机关尚未建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由于国家没有清晰、规范的体系要求和考评约束,导致各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别很大,一些履行社会责任较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最终,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指标。而目前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主要考核的是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过度偏重经济指标,没有涵盖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必然出现企业社会责任做得越好,

考核成绩反而较差的现象。

某电力企业就提到,其在2004―2006年任期考核指标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3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3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三项考核目标全面完成,但年度考核等级3年均为B。主要原因是企业总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公益性资产投资,其效益主要体现社会效益,而不反映为企业的财务收益,公益设施的折旧和运行维护支出还要分摊到企业成本之中,导致考核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无法完成,从而直接影响到年度考核结果。

五、外部社会环境存在障碍因素

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仍不完善,使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诸多障碍。

1 公众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期望过高,给央企造成过大的压力。由于央企多数是公众服务企业、资源垄断企业。公众认为他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他们的责任要求远高于其他企业,某些要求对中央企业而言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致使无论中央企业如何努力也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的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难以获取应有的好评和价值回报。因此,社会舆论的过高期望给中央企业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使这部分压力非但没有转变为动力,反而构成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障碍,无形中增加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

2 央企捐赠合法性受到质疑,多头劝募盛行,企业疲于应付。一部分人认为中央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其所有权归于全民,收益也归全民使用,央企以企业财产做捐赠会面临社会的捐赠财物合法性审查,陷入“央企究竟有无捐赠权”的争论。多数民众认为央企做捐赠相当于拿全民的钱为少部分受益对象服务,还有人质疑这种行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拿全民的钱为个人博取声誉,实为“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使央企的公益捐赠成了好心难得好报,公益捐赠很难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捐赠积极性。

此外,我国现行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覆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行为和劝募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比如,谁是社会捐赠的主管部门?什么情况下,谁有资格发起募捐等关键问题都没有明确,这为慈善组织的劝募行为大开绿灯。很多中央企业反映,各种劝募经常登门,手段无所不用,不分时机,不讲条件,不考虑承受能力,企业疲于应付,备感疲惫。而且,我国慈善公益组织普遍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专业性较差、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低下,企业和员工十分担心善款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的企业反映,“企业不怕捐赠”,但“滥用善款”、“浪费善款”“往往容易影响员工捐赠的积极性”,这反过来降低了企业的捐赠积极性。

3 不对称性社会责任实践增加成本,削弱竞争力。一部分中央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相对于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处于不利局面。例如,某汽车企业就反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汽车作为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能源消耗、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向,并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保持着国内竞争优势。虽然混合动力汽车的环保效果显著,但是其成本比经济汽车要高出1/3左右,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4 社会负担过重,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历史原因,中央企业承担了很多“企业办社会”的责任,直到现在一部分企业依然没有完全卸下这部分包袱。而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央企业还“被迫自愿”地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譬如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企业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已无力承担其他责任。一部分企业反映,过多过重的社会负担阻碍了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某钢铁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主业重组上市及7家辅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居家人员和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每年费用高达5亿元。此外,目前企业尚有离退休人员10.76万人,今后几年离退休人数还将持续增加,每年承担的费用超过3.3亿元,这些历史负担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使企业无力顾及其他责任。也有企业认为“当前履行社会责任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或者说是困难,就是目前企业还承担着医院、生活服务、离退休管理、厂办大集体等社会职能”。为此,企业每年支出的费用达到上千万元,该企业认为虽然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不等于企业办社会,承担本应该由政府、社会团体及其他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

六、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国资委2008年1月了一号文《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指明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八项主要内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除了这些措施,笔者认为还应该通过以下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加强社会责任的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有关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就社会责任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央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形成社会舆论的支持,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一致,保证社会责任的实施。

第二,改善中央企业的责任管理体制,为中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考核机制上,应该将社会责任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而考核结果反而越差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督促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考核的压力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制订相关法规,对捐赠市场体系予以规范管理。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央企捐赠法规,明确捐赠管理细则。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出台央企捐赠法规,明确央企捐赠的合法性,捐赠的自主量裁范畴以及相应的决策管理流程,使央企捐赠管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规范各类社会公益团体的行为,避免这些团体对企业提出过多或过分的要求,使企业捐赠行为真正做到自愿。同时,要提高各社会公益团体运营的公开度,使企业和员工捐得放心。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2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企业的工人在权益保护、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毒害了众多的婴幼儿;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造成松花江下游流域严重污染;2006年黑龙江、山西矿难此起彼伏,数百名矿工遇难;2007年国产牙膏“二甘醇”风波.国外禁中国产牙膏,认定其对身体有毒害作用:2008年“5.12”大地震后万科老总王石只捐200万元,限每位员工只能捐10元:三鹿奶粉事件,再现问题奶粉毒害婴幼儿。最近这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话题。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资源逐渐从政府手中转到企业手中,也就是说企业逐渐成为拥有众多资源的社会行动的主体。相对的,拥有的资源越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越大。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在追求利益时,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我国企业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社会责任感.造成企业的唯一目标便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忽视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责任感。我国楼市房价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虽然国家一再打压房价.但是却很难起到作用,房价越打压越升高。近几年内国内大中城市房价只升不降,几乎已经成倍增长。普通民众很难负担起高额的房价。而且房地产商一味生产可以带来更大利润的大户型和高级住宅,造成一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供应比例偏低。同时过多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业,可能会造成投资风险过大,如果出现房屋大量滞销.就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缺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缺少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企业最终遵循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负责,保证企业本身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生态环境负责,保证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在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资料上费功夫。近几年,每年国内大事件中.都会有企业因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发生。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松花江下游水域水质被严重污染,沿岸的居民无法正常使用饮用水,严重影响大量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事故原因就是因为企业不遵守正常的操作规定,违规操作导致意外发生。企业在对消费者同样很冷漠,最让国内消费者愤怒的就是两次问题奶粉毒害婴幼儿的事件。而且2004年阜阳奶粉被曝光后.2008年竟然又出现问题奶粉。可见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乏,甚至是忽视。

第三,企业缺乏伦理感,包括人权意识和环保意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负责人伦理道德的低劣造成的。前些年社会上一直很热点的问题—一农民工讨薪问题。正是企业伦理感缺乏的例证。农民工大多被雇佣在建筑行业,从事危险性大,劳动强度大,收人却不高的重体力工作。然而他们却不能在完工之后拿到工资。一个企业如果连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都没有.那么它根本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完全成为唯利是图的经济机器。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依靠牺牲破坏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利益。很少有企业会通过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四,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发展不到位,这主要是国内企业的捐赠理念和内在驱动力不足。“5.12”大地震后。一些国内企业的表现非常突出。“王老吉”一个企业就捐赠了1亿资金。但是令人心痛的是,许多大型企业却反应迟缓,甚至冷漠。作为房地产业的巨头之一.万科在灾后的表现遭到质疑,其老总的作为更是被国人唾骂。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创造利润,捐赠理念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同时中国在制度化方面不完善,企业完全被动地响应政府的号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跟谈不上制度化。

第五,我国企业缺少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企业发展的软条件之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融人社会当中,与社会形成互动。但是我国企业很少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些大企业拥有企业文化,然而这些企业文化多是督促员工努力工作,如何更好地降低成本,扩大生产,很少与社会责任相关。造成企业在社会上过于独立.没有真正融入社会,更别说参加城市建设、文化发展了。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企业在建立社会责任体制方面还很不健全,有些企业一提到企业社会责任感觉是非常陌生,根本不知其内容是什么。而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就是承担责任,没有认识到企业处在广泛的社会关系中.与利益相关者还有一些非契约性的关系(譬如保护环境、慈善事业),这些关系虽然不像与股东的契约关系那样具有刚性,但企业同样应该考虑其行为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协调有关利益关系。尤其在一些加工型生产企业里,老板们把产品、利润看得很重,而不把工人的生产安全当一回事.在他们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工人的价值和人身安全。

第二,政府部门难辞其咎。很多地方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要求或监督力度不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企业的违法行为。于是,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政府管得太严,他们就搬厂走人。

第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企业社会责任无从落实的又一原因。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违法成本低也是一个原因。一些私营煤矿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失职、渎职,另一方面。死亡一个员工20万元的赔偿远远小于矿主所能获得的利润,使其不惜铤而走险。另外,企业员工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太差.维权的成本也太高。

第四,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严重地供大于求,而支撑我国工业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素质要求又比较低,这就形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强资本”和“弱劳动”现象,企业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难提出自己的民主诉求。更不用说什么保障了。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建议及对策

(一)借鉴sa8000的合理因素,制定国内相关标准,为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以sa8000(socialacountability)为首的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也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行。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0)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其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工基本权益.目标是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公认的工作条件.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由于sa8000重点保护劳工利益,因此,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已遇到sa8000标准的限制,给该类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困难。

虽然目前不宜在国内推广sa8000,但是笔者认为.sa8000为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也必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悉,国际标准组织fis01也将成立专门的csr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因此.我们仍然要认真研究sa8000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借鉴其保护劳工利益的科学标准,提出中国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尽快制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而在地方,也可以借鉴sa8000的合理内容,制定出地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地方率先推行,从而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规范企业行为,努力为其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建立披露信息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美国著名法官布兰狄西有一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社会公开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的唯一指标。笔者建议,为了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这样的社会公开机制之所以能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就在于它能止恶扬善,驱邪扶正,唤醒全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颂,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使那些利欲熏心、不愿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来自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引入公众舆论压力和政府监督因素。高度的道德伦理准则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它会在日常运作中为公司赢得声誉和信赖。企业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觉分担社会责任的好处,各项推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制度才能找到恰当的传导机制。

(三)责任到人,加大处罚力度

2008年9月11日以来,“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发了中国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也迅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风暴。2009年3月2o日,中央纪检委、监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消息称,中央纪检委、监察部已于近日,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有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的处理决定,有五部委共8名司局级官员被给予撤职、降职和记过的行政处罚。但中央纪检委、监察部的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对有关官员进行刑事处罚的意见。以及被处罚官员所犯过错的内容。在利润面前,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哪里?营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的目标,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该企业一定不会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必须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究。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则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目前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以后,直接追究公司责任,对公司进行罚款,而造成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却往往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公司受到处罚,损害的是股东的利益.而真正的肇事者却依然逍遥法外,损害公司利益、不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制约,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难以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不履行公司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公司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从健全公司内外部结构治理入手,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政府;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安全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主要与相关企业自身责任感缺失有很大关系。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近一段时间,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购买需求越来越大,而随之产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民间更是有顺口溜表达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无可奈何:吃素的怕毒素,吃荤的怕激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这充分说明了目前食品安全的问题十分严重。从相关数据中我们更能够清晰地看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我国每年上报的食品中毒案例有三万多件,而这一数据仅仅是众多事故的一小部分,据估计我国每年的食品中毒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0万,这说明食品中毒在我国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责任,因此,建立并强化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食品安全危机的主要途径。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压缩生产成本,导致了企业丧失了自身责任感。

(一)生产过程责任感的缺失。生产过程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1)相关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过量的使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从而造成产品的生产问题。(2)产品流通过程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由于很多企业的食品产业链较长,这种情况就会造成食品在流通过程中时间过长。对一些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来讲就可能导致食品变质,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则会让这些变质产品继续流通出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3)消费环节中社会责任的缺失。消费环节的缺失主要是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缺少造成的。这两方面责任感的缺失会导致变质产品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政府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监管力度不够等。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各部分较为分散,每个政府部门只对生产的某一环节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情况就造成了权利的分散,导致责任推脱情况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部门缺乏足够交流,因此不能够对企业进行统一标准的监察,这样就使得相关企业钻了制度的漏洞,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官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政府官员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会助长相关企业的风气,造成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种问题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石家庄的政府官员在知道三鹿奶粉存在问题之后并没有及时上报,这样最终导致了大面积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我国食品企业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足够认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这个外力推动企业自觉且高效有序地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在推动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是规制作用。国家有关部门通过颁布、完善和丰富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可以约束和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二是激励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补贴、优惠的税收政策等方式,通过奖优罚劣达到激励企业履责的作用。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责效果。三是监管作用。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法规要能正确实施就必须依靠监督,否则再完善的政策、制度与法规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防止企业作出逃避社会责任行为的必要手段。四是协调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和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对于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标准尚未达成一个相对一致的共识,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缺乏有的理解与合作。政府对此可以发挥其纽带作用,搭建好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心。

三、政府推动食品行业社会责任的措施

在食品企业中推进社会责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作,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根据我国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的作用来看,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推动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政府需要对企业做好相应的责任宣传

通过宣传能够让企业更清楚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政府的社会责任宣传让企业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并且明白出现问题可能承担的严重后果。在多方面背景下,企业就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生产,从而保障了生产质量。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食品企业往往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政府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宣传,让企业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达到提高食品安全的目的。

(二)提高食品企业准入标准,加强企业资格审查

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食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监管时较为方便。但是,我国的食品企业一般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企业数量众多,因此政府很难对每个企业都做到严格的检查和监管。政府部门要切实实施食品生产方面的经营许可制度,及时纳入、许可以及管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新业态。倘若食品企业未能连续达到相关的食品安全要求和规格、整改后仍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企业,要根据相关规定撤销该企业的相关许可。

(三)建立食品可追溯机制,实现食品召回制度

这两种制度对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有极大的限制作用,一旦相关企业存在问题,企业能够迅速找出问题企业,并且对相关产品召回,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费者的损失。如在三鹿奶粉实践中,我国对于问题奶粉的召回表明我国在产品召回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大量毒奶粉的收回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损失,并且保障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权益。

(四)联合他人参与,实现对企业多方位的监督

由于我国的食品企业众多,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电视的接触越来越多,使得很多媒体和个人就承担起了监督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宣传,联合非政府组织、媒体、个人对企业的全方位进行监督,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促使企业在多种监督的压力下,进一步履行自己在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

(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强化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方面,政府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让更多的食品企业能够有法可依,从而为今后的生产工作提供了保障。其次,需要明确监督部门责任,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重点限制和监督一些有问题的企业。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专业的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监督,足见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我国没有类似的部门,部门的职责过于宽泛,这样就会造成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出现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等情。此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监管体系,从食品的各个环节出发,保证各环节的生产安全。这样就为食品安全提供了足够的保障,让责任分配更加明确。最后,要加大处罚力度。在监察过程中,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要迅速进行解决,明确责任人和单位。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重的经济、物质、精神或其他处罚,处罚既要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刑事方面。这样就能够对其他企业重视食品安全,进一步强化食品行业社会。食品安全对于政府来说是重要的大事,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监督、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强化企业履行社会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完善和健全监管体系以及政府需要对企业做好相应的责任宣传。还要人人参与,实现对企业多方面的监督,建立食品可追溯机制,实现食品召回制度。这样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杨宝良,陈羽.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09(08)

[2]胡轩,胡迪.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考量及其均衡模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3]刘德佳,赵连章.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科学社会主义,2010(02)

[4]官欣荣.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规制与司法介入[J].中国商法年刊.2009(05)

[5]何静.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6]王建中.社会责任:企业发展的现实和使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6)

[7]李智.赈灾捐赠何以适度――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利益平衡[J].中国商法年刊,2009(10)

[8]雷兴虎,刘斌.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架构与实现机制[J].中国商法年刊.2009(09)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C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50-02

1 和谐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除了为股东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受企业行为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捐助公益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因此,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工资和福利,构造各利益主体间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积累财富,树立诚信、守法的企业形象,还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猛,已经成为创造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发生的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经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敲响了警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2 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由政府、供应商、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一个契约共同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投资,因此企业必须对他们负有一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目标、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达到了建设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

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说,具体内容包括:对消费者要履行在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的责任,保证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的服务;对债权人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提供借贷安全的责任;对雇员要自觉遵守劳动法规,承担员工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的责任;对政府的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依法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对社会慈善事业、公益事业、环保事业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等。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越来越积极,但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非常不相适应。民营企业出现问题最多的、并引发较多社会与公众指责的,也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在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许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低水平之上,不少企业的行为是“只赚钱,别的都可以不顾”,逃避社会责任的情况还很突出,表现出对纳税、就业责任的淡化,对社区、慈善事业的忽视,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摆脱,企业小股东、雇员、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等等。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反面事例比比皆是,凸显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迫切性。

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经济责任、员工权益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不卫生产品和假冒伪劣药品

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缺乏有效卫生质量控制,消毒程序不能满足要求,以低价的成本赚取高额利润,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以致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乃至政府管理信任,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

2.2 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事件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使不合格原材料加工生产,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设计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2.3 缺乏职工权益保障

民营企业在职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违法使用未成年工,雇用童工现象严重;侵犯人身权利,扣押身份证和侮辱体罚工人等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工人工作条件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2.4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个别企业以节约成本为由,较少考虑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靠污染环境致富,将利润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有的民营企业在工厂选址、开办和关闭上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无视其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对资源使用不够节约,在管理上也欠科学,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紧张。

3 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对策

面对我国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企业、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由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强制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3.1 加强企业自律,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发展

3.3.1 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实践中,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加强企业伦理教育。民营企业家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摆脱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经营管理理念。民营企业家在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职工的职业活动,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和贯彻。企业全体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精神就得到进一步强化。

3.3.2 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观”则认为企业自身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第二位的目标。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生存。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发挥出所有员工的潜力,创造出更好的经营业绩和更加高效的团队。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并不矛盾,而且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期业绩是正相关的。

3.3.3 加强组织保障

我国民营企业在组织建设制度上明显不足,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管理社会事务以及负责战略化研究和实施工作。因此,加强组织保障,以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3.2 加强外部约束,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3.2.1 加强外部制度规范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行为的形成,仅靠企业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的。实践也表明中国的市场机制和公众监督正在发挥作用。而企业主动改进社会责任绩效作为一种战略措施可以回避、减轻或转移政府、投资者和公众媒体等外部直接压力。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及发展路径,使得强制性的外部制度建设――法律的强制驱动力,公众意识的规范性驱动力,同行做法的示范性驱动力非常关键。因此,在重视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道路上,应该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外部驱动力的建设。

3.2.2 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规章制度秩序、法律规范秩序建设还相当不完善,因而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与约束主要靠政府监管部门来完成。如,通过政策与法律制定规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方向引导、规则约束;政府监管部门有权对市场违规行为进行追究与处罚。在中国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强有力地监管企业行为,惩罚企业的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权益。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社会责任会计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不少企业在追求“财务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责任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事件相继曝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自1924年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促进了各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新认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强制性地防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再度发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指南针,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与否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亟待探讨并需明确的问题。随着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入以及社会责任运动的进展,我们需要重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下认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加以改进。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与界定

自谢尔顿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应包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的新思想以来,众多的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与界定,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已有三大代表性的理论:一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相等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Carroll,2000);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相并列,认为企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Brummer,1991);三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认为企业责任可以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所要求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卢代富,200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7;张兆国等,2009)。以上三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又存在历史局限性。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而发展的,例如社会责任从只涉及经济责任发展到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再发展到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慈善责任、环境责任等。

要弄清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概念,首先要明确当前讨论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然后以该目的为中心,再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只有这样,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才会更准确,也更有意义。例如,目前许多学者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时,把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等各种责任都包含在内,实际上不符合当前我们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目前,企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应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已经比较完整地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的各项会计报表已经能够大体反映出企业对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我们讨论的社会责任应该指除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企业的法律责任之外的那些还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之内的“社会公共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准公共性的私人性物品、时代性、效率性、可计量、尚未纳入到会计日常核算范围。

(一)准公共性的私人属性物品

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应由市场来解决,而准公共物品比较特殊,部分具有公共属性,部分具有私人属性。政府与市场作为最基本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企业是市场的基础细胞,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指市场的那部分社会责任。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与阐述。把政府这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手段排除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之外,很显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二)时代性

企业社会责任自提出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其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入,有很多企业自身责任之外的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已纳入到企业的核算范围,实际上相当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内化为企业自身责任,现在来看,这些经济活动与事项则不应该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任何研究都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失去理论的生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同样如此。

(三)效益性

效益作为经济活动是否值得进行的一个评价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中,同样不可或缺。由于资本的趋利性本质,企业都以价值最大化作为最大的经营目标和最终的结果,所以应该遵循“社会责任边际成本=社会责任边际收益”的效益原则,否则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几乎都忽视了政府的存在。所以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社会责任都要由企业来承担,那么政府这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企业社会责任由政府来承担,产生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如果由政府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效果更好的话,为什么还要由企业来承担呢?因此,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时,必须先分析哪种承担方式更优越的问题,而效益则是最关键的衡量指标。

(四)可计量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有很多,而在这些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中,虽然大多数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但还是存在一部分不可计量,或者说不可用货币来计量。不可计量的这一部分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是否应该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去,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货币计量是目前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基础假设,财务战略与会计核算体系紧密相连,财务战略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而做出的资金活动的安排,会计核算体系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事项的核算与反映,因此,财务战略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就当前环境来说,不可计量的经济活动与事项不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中或许会好一些。如果强制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反而会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界限过宽也过于虚无,会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财务战略最优化的选择。

(五)尚未纳入会计日常核算范围

已经纳入会计日常核算范围的那些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已经被企业所内化,应作为企业内部自身的责任而不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部分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会计报表的数据中已有反映。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财务战略已经把它们考虑在内,再探讨这些是否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没有意义,现在我们应该探讨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那些目前没有被纳入到企业日常会计核算范围的经济活动或事项的履行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指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到企业日常核算范围的,可计量的,同时由企业来承担会更经济的那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对应的企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毫无疑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有着重大影响。从财务学角度来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表现为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但实质却是一系列资金的运动。从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组成来看,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集中于三个层次的准公共物品。如果由企业去提供这三个层次的准公共物品,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都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的话,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财务状况的影响又可细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方面;经营成果的影响可以分为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方面;资金流的影响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三个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企业必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上的影响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企业财务绩效这个概念上来。因此,以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微观层面

短期来看,如果从单个企业自身来说,可能会出现某一个会计期间内或低效率或高效率的状况。在一定期间内,某些企业可能会存在超效率的情况,但是由于竞争和企业之间资源转换通道的存在,则会导致企业的效率趋于一致。长期来看,如果从微观企业个体来说,微观企业之间同样存在一些准公共物品,如,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行业内某一价值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等。这些事项对单个企业来说同样存在外部性与私人性双重属性,外部性特征会导致该企业的低效率。不过在企业之间如果存在企业组织的话,企业组织和企业之间同样会存在资源的交换,比如,企业联盟组织。企业联盟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盈利状况、行业性质等按照一定比例来进行收费,这种收费实际上会起到税收政策的作用,最终会逐渐弥补该企业的低效率,并达到动态平衡。

(二)宏观层面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界定,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从宏观层面的准公共物品来说,这些准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对企业来说,其中的外部性会造成企业的低财务绩效,私人性则促进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但是,实际上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交换,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不使企业受损。这些资源交换渠道的存在,最终不会由于外部性而使企业的财务绩效降低。因此,总的来看,只要资源交换的方式是有效率的,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最终会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改进的现实选择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以及履行的多少最终将会决定该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大小,最终影响该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与披露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理论与实务界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下文就如何计量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提出几条思路。

(一)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账户,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通常把该项支出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该科目实际上是核算那些不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通常包括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以及出售的净损失等,而这些经济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经济活动没有多少相似性。因此,我们要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科目,然后再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设置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这样企业社会责任将会纳入到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体系之内,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财务数据,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读取。

(二)引进大数据分析方法

由于目前的计量方法与手段问题,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无法进行计量,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来说,成本的支出比较好计量,主要问题在于收益的计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该方法可以解决某些企业社会责任对应的收益难计量问题。目前会计上的数据分析,通常都要求数据之间有对应的因果关系,这实际上限制了会计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说,优势在于不需要数据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对应,解决了目前会计计量存在的缺陷。因此,我们可以引进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来计量那些目前还不能计量的经济活动,比如某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数据关系,从而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问题,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确认与披露,最终促进会计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三)构建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定期、单独披露

企业会计报表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发展到股东权益变动表,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会计报表发展的本质实际上取决于相关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不能仅仅以附注信息的形式披露,单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将会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致要求,会计报表系统必将迎来企业社会责任报表这一新成员。另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可以由相关部门发起,构建统一的但又可以分门别类统计与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包括格式与内容的统一,并定期、单独披露。

(四)引进第三方评价与审计机构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有目共睹,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相对于目前已经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那些经济活动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更难以确认与计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更应加以关注,引进第三方评价与审计机构尤为必要。

(五)组建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平台

企业社会责任要形成企业的商誉,并收获超额利润,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让公众知道,让信息使用者很容易就得到相关数据与信息。这样一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数据能进行横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数据还能进行纵向比较。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区、分项目等来披露,这样比较的数据更可信、更有效。这一平台最好由政府财政部门专门负责搭建。S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23(3).

2.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范文6

近年来,环境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唤起了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若是企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将加剧环境危机和食品危机,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摧毁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认识和控制之于社会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一方面是相关制度规定必须在财务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也就是强制性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愿将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即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早在2000年就有39家上市公司在其会计年报的分析中有意识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这种披露压力来自会计准则的规定。蔡刚、干胜道(2010)研究认为沪市上市公司中共有290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2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环境、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为主,企业自愿披露较少。

社会责任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表明:市场的参与者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其所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不同。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拥有社会责任的全部信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消费者、政府、普通公民等对该信息的拥有是不完整的。尽管相关制度法规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但是目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仍然存在内容不全面、信息披露模式单一等问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分析;会计体系中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等。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低,且不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或是披露不充分,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维护和提升而言,是一种风险因素。

社会责任风险就是由于企业可能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低,且向公众披露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或是不披露,对社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对社会责任风险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环境风险事前预测和控制相关理论的发展。1975年发表的《核电厂概率风险评价指南》,系统地建立了概率风险评价方法(PRA)。80年代,环境风险评价成为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1990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了《环境风险管理》。环境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经济问题,毫无疑问,涵盖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问题,就其实质也是个经济问题。社会责任风险也是众多风险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责任风险通过声誉信息、声誉信息系统、声誉信息网络作用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声誉理论最早的代表Kreps等人通过博弈模型凸现了企业声誉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声誉作为一种认知,将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声誉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声誉信息在相关利益者之间交换、传播、将形成信息流、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声誉信息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独立企业各自行为自发形成的,如社会责任信息的自愿披露;二是由正式的第三方组织协调的,如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第一条渠道中的声誉信息流是短期的,能增强企业的信息情报网络。第二个渠道中的声誉信息流是长期有效的,一般以正式的信息报告形式出现,可信度比较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关系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企业的员工、产品的消费者、材料供应商、政府、普通公民、大自然、企业本身等。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所维系的利益相关者链条而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利益关系可以用四个链条来表示。

第一个链条:企业―产品供应商―产品消费者―企业。企业的现金流从采购、生产活动开始流出,这一环节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把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确保采购的材料质量,确保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很多企业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导致风险产生,风险因素从企业传出,传到供应商,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又回到企业自身。试想一旦企业忽视其对社会的责任,其在采购材料时就可能购进质量低劣的原材料,甚至直接采购有害物质,直接受害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通过声誉信息流传播,损害企业的形象,破坏企业的良性发展。同理,如果企业不能保证其对供应商或客户的诚信,其采购过程中,赊欠账款就比较困难,企业现金流出在速度和时间上就没有优势。可见,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履行与否、履行的程度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链条:企业―员工―企业。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力量,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企业里大部分员工是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占一小部分。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与教育、是否给职工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等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表现在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关注和物质上的关怀,比如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政策。如果企业不履行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来说是风险因素,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风险因素。上面两个链条是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直接影响角度分析社会责任风险的存在原因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三个链条:企业―政府―普通公民―企业。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给企业现金流或其他方式的支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的投资等活动,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价值。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向企业收取税收款项,用于集体公共支出,这是从企业流出的现金流。尽管我们的税收法律、法规尚存完善和提升的空间,但税收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当前仍然有企业存在偷漏税现象,这就会影响普通公民的利益,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对社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风险。这是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社会责任风险的成因和作用过程。当然,也有人会质疑税收的积极性,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这个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只有每个企业都有自觉的纳税意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各项福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从而改善社会的福利水平。企业不履行该项社会责任,政府就会对企业加强监管,增加了企业应付相关检查的成本,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个链条:企业―大自然―普通公民―企业。生态环境是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忽视对社会的环境保护责任,造成对环境的损害或破坏的可能性属于社会责任风险。吴维库、李贞恩认为环保事业本身也投资于未来的发展可能性,而不追求目前的盈利能力。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生存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在这个链条中,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支出现金流,用于环保计划和环保设备的支出。这是企业对大自然的直接支出,支出对象比较抽象,但是,其结果却是很具体的。王妍,刘猷桓认为环境意识应当作为人的哲学意识,是对人类自我的反思和体认。企业忽略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将由于声誉信息的传播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其价值的提升;同时直接损害包括其自身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根本,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及控制路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影响主要包括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影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类现在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未来子孙生存环境的破坏。二是破坏社会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道德标准是约束人类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类似三聚氰胺等事件,无疑是企业丧失社会责任的道德败坏。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通过企业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两方面产生作用的。忽视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可能在四个方面自毁形象:一是通过供应商,没有供应商会信任一个采购低劣材料制造消费品的企业。二是通过消费者,消费者是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直接检验者。因此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是最真实的,也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三是通过政府,政府通过税收,协调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企业是否按时、足额地缴纳税款,一定程度上传递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企业的社会形象。四是通过普通公民,比如企业通过一些慈善活动、或是社区计划等,向社会传递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取得公民的认可,提升知名度。社会责任风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一个路径是通过企业的供应商、消费者或客户,采购环节、销售环节的不诚信,导致企业诚信意识的缺失;另一个路径是通过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会导致企业文化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普通公民、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等对社会和企业产生影响的。因此,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路径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内部控制着手,将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之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落实对员工的福利政策,确保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从而控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要做好监管工作,政府通过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等,有效地监管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情况;普通公民要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外部自然环境是个抽象的主体,企业只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还需要社会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支撑。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从意识上唤醒企业家对社会负责任是控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企业也要反思社会责任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对企业持续发展和未来现金流入的影响。许多企业认为广告是企业品牌的最好宣传方式,其实不然,企业品牌真正的宣传者是产品的供应商、产品的消费者。很多企业为建设企业文化而烦恼,其实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自身开始,其中领导层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希望员工对企业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有荣誉感,就要先思考企业是否有责任心,无论是对其员工还是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