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重要性范例6篇

体育产业重要性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体育;体育产业;立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 G81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2001606

体育产业作为健康产业、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数千亿美元,而且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生长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国内体育消费也已呈不断升温之势,体育市场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不失时机地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希望以此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指导意见》作为一种政策性文件,并没有在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产生预期效果,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依旧乏力。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5倍多的差距[1]。我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滞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在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旋律的宏观背景下,立法保障的乏力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体育产业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般认为,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其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以及政府的引导与法律的规制。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即该产业产品的重要功能并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等。体育产业的覆盖面非常广,涉及体育本体产业、体育产业、体育中介产业、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第三产业,而且对制造业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本体产业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器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服装业、体育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等;体育中介产业则包括了体育广告业、体育赞助商和体育保险业等[2]。 在所有的体育产业当中,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体育产业消费者,因为消费才是生产的动力。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最早起步于竞技体育相对发达的西方,主要发展模式为市场主导型。由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对体育产业中的各类市场主体实行放任政策,加之体育中介机构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一直都保持了相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3]。 尽管近年来这些国家的信息、通讯以及生物等产业发展迅猛,前十大产业名次不断地变化,但是,体育产业作为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却一直都没有被撼动。

相比之下,中国体育市场的产业化尽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发展却一直非常缓慢,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1995~2010 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时,中国的体育产业才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形态,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制度。《纲要》明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我国的体育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体育行业的人力资源、资本增值效率也得到迅速增长。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年增速接近20%[4]。 然而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我国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投入的不足,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市场上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且,在体育产业涉及的众多第三产业当中,各个环节的产业市场化程度也都普遍偏低,例如,在美国的体育产业中,NBA、棒球、网球等都能独挡一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英国的桌球、足球等也都能产生巨大的产业效应;反观中国的武术、羽毛球、跳水等强势体育运动则更多是以民间娱乐的形态存在,产业化几乎为零。

第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随着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应对来自国际体育市场上的诸多挑战。但是在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贴牌加工,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含量产品,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商品价值低也使得我国企业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难以招架,很难长久生存。这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保障需求

法律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法在很大范围内调整着国家和社会一切重要的发展过程。”[5] 从词源学的角度上来说,法律需求是一个来自经济学上的概念。在经济学上,所谓法律需求就是指法律需求者基于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愿意且能够对国家机关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进行购买的数量[6]。 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里,民众对法律需求决定了国家对法律的供给。从法理上来说,“法律需求属于制度需求的范畴,是一种将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设计,虽然其供求逻辑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下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供给和需求的逻辑发展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不仅是一种非市场需求,而且是一种非物质商品的需求。法律需求根源于需求主体对某种“潜在利益”的期望和追求,是一种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安排中无法实现和获取的利益。”[7] 在法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旋律,而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已越来越重要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尽管客观上需要包括产业政策、伦理道德规范等在内的众多规范发挥作用,但“法律则在当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使社会选择公共化,并且使它在现实中得以实施。”[8] 在法治社会中,体育产业发展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法治环境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就此而言,立法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言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二)我国体育产业立法存在的不足

不可否认,包括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内的我国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在推动和引导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丝毫掩饰不了我国现行立法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软肋以及不足。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继续保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基本建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显然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立法的支持和保障。而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之艰巨而言,我国现行立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立法滞后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必须具有适应性,而法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立法者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实际需要,及时对法律进行立、改、废、释,以使法律的制定及其内容能够始终与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而在我国体育产业立法方面,我国的立法却还极为滞后,远远落后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就在于作为我国体育法之基本法,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法的《体育法》立法步伐的滞后上。该法自1995年制定以来,已经在我国运行了近20年,在此期间,我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诸如北京奥运在内的重大发展,而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急需要得到《体育法》这一体育基本法的进一步推动。但很显然,尽管我国体育事业乃至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该法自生效至今一直都未做任何修改,已经与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去甚远,急需要加以修改和完善。

2.体育产业专门立法严重缺乏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直接推促作用。很多国家的体育法对体育产业都有详尽的规定甚至还出台了关于体育产业的单行法律法规,对其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而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已有体育立法中关于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规定不多,至于体育产业的专门配套法律法规更是严重缺乏。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尽管规定了“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样的体现和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没有对体育产业作出任何明确规定。不仅如此,我国迄今也还没有一部关于体育产业的单行法规。对于体育公司、股份体育公司、赢利性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用品用具等其他体育实体活动,以及体育企业税收、融资、经营审批等具体经济活动,我国目前更多地是依赖诸如《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具有软法性质的政策性文件来予以推动。尽管这些软法具有灵活性、政策指导性等国家体育硬法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而且在相应的国家硬法出台并生效之前也确实能够在相应范围内起到类似法律的作用,但由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法,其在强制力方面的软肋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体育产业的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体育商品附加值低而致使体育产业发展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三)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立法的对策建议

法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针对特定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10]。鉴于我国体育产业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认真考虑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的体育产业法规的考察借鉴,提出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完善策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立法对策建议:

1.尽快修改《体育法》

《体育法》在制定之前,我国尽管已经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但实际上就总体而言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还不是特别明确,对于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还存在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体育法》实际上是被作为体育事业保障法而出台的法律,对于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应有的重视。在《体育法》迄今已颁布实施近20年,而很多规定都已落后于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需要尽快修改该法,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基本制度与规则的同时,强化该法对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例如,在《体育法》修改中增加有关体育竞赛中场地广告、冠名权的规定和特定体育组织名称注册、登记、管理办法,等等,使该法不仅成为我国体育法的基本法,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基本法,更好地在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2.加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配套立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主要依赖诸如《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关于认真作好发行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具有软法性质的文件。尽管“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硬法’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对于‘硬法’的缺陷或不完善之处,需要以‘软法’作出有益的补充” [11], 在此意义上,这些文件作为软法会由于其“多样性、灵活性、不断变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补充硬法的作用”[12], 能够在国家体育硬法还没有出台或完善时作为硬法的替代而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支持和引导的作用,但却会由于其规范之软而难以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为此,需要尽快制定有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门立法,如《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法》、《体育仲裁法》、《体育基金管理办法》、《体育基金站管理条例》,等等,并在这些立法中明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保障目标、原则、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改善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窘境,推进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逐渐缩小与体育强国之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卞志良.打造世界体育产业的强国地位[J].中国产业,2010,(5):34-35.

[2]张莉斌.推动体育产业快速成长的措施[J].人民论坛,2011,(3):180-181.

[3]邓雪萍,李登峰.关于加快广东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J].广东经济,2012,(2):47-50.

[4]孙广伟.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2012,(3):44-45.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1.

[6]曾鹏,蒋团标.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需求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3-36.

[7]张辉.生物安全的立法诉求论[J].现代法学,2008,(6):147-156.

[8]倪正茂,刘长秋.生命法学论要――2007年“生命科技发展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8.

[9]卓毓荣.我国信息产业的法律需求与立法思考[J].情报探索,1999,(1):5-6.

[10]刘长秋.中国生物产业立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5):44-46.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2

一、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需要重新自我定位

作为国家四大体育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成都城市圈在内部圈层着力培育和打造出“一核一圈六区”,并确立了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业和体育旅游业等五大发展重点。但由于相近的地域特色,“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产业发展模式与急功近利的扩张状态,城市圈内、外各地区的不同城市间同质恶性竞争表现的尤为明显。明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因邻近区域内产业同构带来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统筹布局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制定符合体育市场发展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激发成都城市圈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区域要素禀赋特色、满足区域发展要求、适应区域资源环境、利于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体育产业体系。从而提升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影响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因素分析

随着成都城市圈经济态势的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从目前来看,成都城市圈居民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体育健身方面,同时还将体育作为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模式,但由于成都自身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成都城市圈对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完全合理的状态,其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除自身因素的限制外,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还受到我国的其他地区的影响,乃是国际休闲体育产业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重心无法均衡。此外,不同的休闲产业争相上市,比如说成都城市圈主导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再如成都市各级规模的文化休闲场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对休闲的需求。在这些休闲产业的发展中,许多人的休闲得到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休闲体育产业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出现在成都城市圈的文化产业中,无疑会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因素合力视角下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市场机制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圈内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圈内休闲体育产业能够实现科学的呈现,需调动有利于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配合,有效地设计产品,同中求异,在“休闲”中显“体育”,在“体育”中现“休闲”,以文化为切入点,加强“体育、文化、城市”三者间的融合度。以成都城市圈现实资源禀赋条件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为基础,根据体育产业不同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成都城市圈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市场需求、文化战略、产业战略和空间战略来勾勒优势体育产业的价值诉求,进一步明确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项目,在已确立的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业和体育旅游业等五大发展重点中确立重中之重。借助文化旅游资源,认清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四、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规划优势项目,与时俱进,重新自我定位

体育产业不同行业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是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成都城市圈优势体育产业的选择要重新拓展“休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认识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差异及资源因素的约束,寻求异质化的发展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竞争优势,“旧题新作”,明确优势体育产业。同时,集群型和创新型的发展思路应是培育成都城市圈优势体育产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效应的形成,绝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通过具有一定水准的企业间协作,灵活运用各机构间的经营资源,形成良好培育环境,促进新企业、新业务的不断产生,形成优势产业。可依托专业体育院校如成都体院的科研实力、打造产学企的发展网络。

(二)重视文化引领,实事求是,构建产业发展链条

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可分阶段、分步骤确立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体现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以融资能力为基础,使休闲体育产业拥有较为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资金储备,根据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激励社会中的其他资金能够积极的融入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来,使休闲体育产业能够获得更为强大的资金支持。将更好的带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重视文化对产业的引领发展,打造文化品牌优势和核心体育项目,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链和价值链。

(三)利用特色产业资源,因地制宜,促进体育休闲旅游业产业化

结合四川省重点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和当前城镇居民正日益扩大的运动休闲需求,以体育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品开发的新举措,以发展旅游地户外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新时尚及体育产业开发的新取向,对成都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从文化和内涵上进行包装开发,以体育旅游设施及活动的配置作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景区资源转化的新途径,拓宽休闲体育发展内涵,促动其产业技术的换代升级及包括旅游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在内的整个休闲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政策支持,统一认识,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针对目前休闲体育,项目单一、缺乏精品和特色观赏性等问题,应弄清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项目的数量、质量、类型、分布特点以及开发的程度和开发潜力,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基础设施现状反复论证研究,合理规划建设,对精品的打造和布局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政策规划,防止一哄而上,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大力发展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来发展,充分认识体育休闲多元化项目开发的可用性、重要性、价值性,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钟诚、朱创业等,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5):475

[2]朱玲等,发展壮大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18-21

[3]方春妮,基于本土资源的城市体育赛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5):43

[4]杜志刚,旺爱娟,郑欣欣.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08,(541):342.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3

1基于资源视角的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分析

框架基于资源的视角[3],企业作为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体,只有对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14],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保持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自组织是产业资源整合的基础,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体育资源整合成为体育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探索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需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①驱动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动力,为发展体育资源整合提供线索和方向;②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为体育产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资源整合的具体范式;③预测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的结果,明确资源整合给产业组织带来的影响。由此,基于资源视角本文构建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框架(见图1),主要提出了驱动体育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实施模式和结果。

1.1驱动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

1.1.1政府作用

鉴于国外体育产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和政府参与型(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两种,我国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当前国情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因为,在体育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强力政策制度、规划管理和行业支持等方式来突破新旧体制的约束,充分整合已有的市场资源,推动体育产业规模和水平发展。

1.1.2市场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也从直接的计划分配资源状态向有序的市场分配资源转换,市场在体育资源的配置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投资效益的高度社会化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则,市场机制有助于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体育供求的平衡。而体育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属性不同,更接近于私人用品,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最有效率,在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市场力量终将取代行政力量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体育消费需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完成我国体育产业现代转型必须努力培育体育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

1.1.3文化作用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文化形式[15],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体育资源配置中主要通过对配置主体即体育社团,从引导和约束其行为来产生作用。由于体育产品分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与私人体育(服务)产品,导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由此,“文化兴体”成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人本位的体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操作文化,以增强国家体育软实力,有助于实现政府有形手、市场无形手和社团第三只手的“三元综合治理”模式。尤其是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文化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

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必须由政府、企业家等主体行为人放置到具体的生产活动中,使之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和其他资源进行有目的整合[16],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从图1可见,体育资源的整合实施主要有4种模式:

1.2.1构建体育资源的协同体系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解决我国体育资源不足和利用不充分的困境,需要引入社会体育资源的协同观,促进各类体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价值充分体现。资源共享是一种互惠互换的经济行为,表明了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主体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和社区群众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共享已经初见成效,可以为其他领域体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以温州高教园区为例,通过改变个体学校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和建立网络联系使体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共享,促进了体育教学、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1.2.2整合体育产业价值链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活动中,也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随着体育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体育产业价值创造活动通常由多个企业协同完成。我们把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特定产品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称为产业价值链,它具有协同性、增值性、循环性和融合性等特点[17]。从产业价值链来看,体育产业是一个门类众多、内涵复杂的产业系统,具有强大的延伸能力与区域品牌构造力,发展体育产业价值链的本质就是打破体育资源流动空间约束的一种整合资源机制[18]。黄水英[19]提出以竞技赛事和健身锻炼为核心来构建两条体育产业价值链,形成我国体育企业的两种盈利模式。同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体育产业价值链进行整合还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然而,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价值链管理比较薄弱,体育产业和企业在按“链”式思维进行业务流程的改革,使“产、供、销”有机整合形成价值链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协调和管理体育产业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企业的协调一致性[17]。

1.2.3发展体育产业集群

波特通过考察美、日等国的产业发展情况后提出“集群”概念,提出集群内企业通过主体互动和知识学习可以获得竞争优势。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集群中的企业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的,集群的结构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16],企业集群网络通过组织和协调,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集群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的能力[20]。

体育产业集群不是体育产业的简单集聚,在一定的地域里,围绕体育产业链发生作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企业与支持性体系相结合的具有生命功能的有机体。集群发展可以降低和消除企业获取和资源转换的壁垒,建立体育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使大量生产相同或相关体育产品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成的一种生产网络。

1.2.4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和对接体育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15]。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如媒体业、电子游戏、旅游等融合所创造出的新产业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提升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就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的例证,要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仍需从产业融合的经济视角探索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1.3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结果

体育产业资源通过整合,为体育产业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资源识别获取和配置使用体系,不仅可降低资源获取和转换的壁垒,还可产生新的资源,提高产业的创新整合能力,最终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绩效。

1.3.1产生资源协同效应

通过资源整合,把体育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成一个完善有效的资源网络体系,在体系内,相互合作的企业在资源和文化领域有较强的兼容互补性,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当资源有效组合后会产生协同效应,这也是不同组织间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21],这种协同效应随着资源整合程度的加深将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产业内门类众多,且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传媒、文化等)有紧密的共生关系,通过资源整合能够很好的相互促进,使产业系统整体协同性效应更好发挥。

1.3.2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体育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体育产业组织对原来资源体系进行重构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识别和获取对组织有价值的资源,将其纳入组织的资源体系,并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提高了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能力,还能够提升组织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促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而经过整合的资源,规避了静态资源的缺陷,使资源不断进行更新和匹配,形成新的资源[5],这些新资源是企业资源异质性的基础,内化形成一种能力,进而有可能克服制约产业能力提升的束缚,实现产业内关键领域的突破。

1.3.3提高产业绩效

企业只有将资源最终转化为顾客价值才是有效的资源整合,在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中,体育资源整合就是体育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寻求企业资源和能力与体育消费需求有效匹配的过程,目的是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的水平。战略理论认为,资源与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且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资源整合可以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5]。通过发展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解决好我国体育资源的瓶颈约束,可以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绩效。

2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我国特有的经济转型环境下,当前体育产业面临“二元经济”、“体制转轨”双重挑战,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体育资源整合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动力模式可能是超越传统市场或政府层级的模式,既不会像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那样依靠契约达成资源配置,也不会是完全依靠政府权威关系予以促成,需要政策保障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的对接。因此,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同时还需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它是实现政府和市场两种动力机制对接的重要协调力量。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产业融合;秦皇岛

一、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现状

目前,秦皇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都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各产业也在寻求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道路,而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为秦皇岛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效应,还能实现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完善以及区域竞争力提升。

秦皇岛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旅游城市,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以北方天然不冻港秦皇岛港、历史名城山海关和避暑胜地北戴河而闻名中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便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秦皇岛政府于2009年提出“旅游立市”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奠定战略性基础。近年来,旅游业绩也相当可观。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成功举办,秦皇岛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也拉动着秦皇岛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饶有特色的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山海关乐岛海洋公园、昌黎旅游滑沙中心等等。并提出以产业化思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打造体育名城的战略设想,具体表现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场馆经营业、体育业、体育用品业等方面的协调快速发展上。

二、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产业融合缺乏创新,需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秦皇岛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后的内容较为单调,特色不明显,缺乏针对体育项目体验等创新性的体育旅游形式,体育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产品重复建设及项目雷同,无法准确反映出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深刻内涵,应该立足于娱乐性、体验性和休闲性,又充分彰显旅游与体育活动的特色。近年来,到秦皇岛参加体育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可以发现游客在旅游中体会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并不高,说明在未来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过程中,仍须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

2.旅游与体育资源独立开发,缺少资源整合环节。秦皇岛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体育产业也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旅游与体育资源也都得到充分的开发。而游客之所以愿意到秦皇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是秦皇岛体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这才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愿意去关注、去感受、去体验。体育产品更多强调的是其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但秦皇岛在旅游与体育资源开发方面,较为独立,缺少对资源的整合环节。

3.旅游与体育产业低度融合,缺少龙头企业。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在其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求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来取得产业融合的最好成果。然而,从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的合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中,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企业、体育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也没有形成多方位的良性互动。主要各方面出于利益主体不同,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营销宣传存在一定现实的困难,但是各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是一样,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仍需进一步融合,培育龙头企业。

4.旅游与体育消费需求有待挖掘,激发消费动机。体育旅游需求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最根本动力,而来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更需要研究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旅游动机是受旅游者的审美背景、知识框架、生活环境以及旅游信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不断丰富,获取旅游信息的手段不断增加以及消费上的强模仿性,都要求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这些因素。然后根据市场调研报告,选择合适的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来引导激发旅游者的消费动机,从而使得旅游者最终能选择到秦皇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

5.政府支持是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重要的支持力。政府在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一方面是政府的政策法律支持,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资金人才支持,这些对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规范产业融合。同时,在产业融合中,熟知旅游与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秦皇岛产业融合需要一批既懂得旅游又懂得体育的专业化人才,现如今更多的是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全面的知识服务培训,远远满足不了旅游者的需求,这样会制约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

三、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对策

针对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改进:第一,加强科技在旅游与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并培养旅游与体育产融合的技术体系。第二,编制旅游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并加快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第三,强化融合理念,转变营销观念,并培育龙头企业。第四,开发体育旅游新产品,培养且激发潜在旅游需求。第五,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法律以及人才方面做好支持。

参考文献:

[1]麻学锋,张世兵.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678-681.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5

 

一、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活力,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没能达到真正融合的程度,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混合所有制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关系,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是“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混合所有制原本是经济领域的一项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之间的交叉持股和实行员工持股,是《决定》中所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所特有的内涵。”把混合所有制从经济领域引人职业教育领域,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有其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冲突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产生的根源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一切新制度的产生都是通过激烈的社会冲突来实现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持冲突理论的学者试图用这一理论来诠释社会变迁和新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如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_A科塞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提出:“冲突是一切从结构上产生出来的规范与期望、制度和群体的对立关系。”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指出:“主体之间目标存在不相容的一切关系都是社会冲突关系。”从科学管理学视,出发认为:冲突是“个人或群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无论对冲突本身认识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冲突,只有克服、解决冲突事物才能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制度也是在社会冲突中产生与发展的。从冲突理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冲突的产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做出的必然选择。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相关利益群体,为了解决他们之间的社会冲突,相互妥协而产生一种新的制度。这种社会冲突在催生新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规范,从而支配着高等职业教育各利益群体的行为,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2.公共产品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创新的基础

 

一般认为,公共产品理论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经典定义。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m说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公共产品理论中判断产品属性的主要依据。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三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非义务教育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12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具有竞争性,如招生、就业、投人等,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较多,如政府、企业、学校、受教育者等,具有非排他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利益相关者就越多,其所得利益就越多,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产品需要利益相关者共同提供、共同经营,因此,公共产品理论不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判断基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混合所有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3.成本分担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实施的依据

 

职业教育是为了谁而存在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必将涉及到治理与投资问题。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金融与政策》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纳税人”、“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共同分担。成本分担理论是基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认为其成本投资既不能像私人产品那样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能完全由政府公共支付,应该向受益者分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其成本应该由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承担。

 

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还不仅仅是成本分担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对实践性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都希望学校教育与企业现场的实践教育从合作走向融合。随着市场化不断深人,职业教育一元化财政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着外部市场化和内部市场化双重压力,从投资到治理,都需要一个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化解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混合所有制的“登场”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成本分担理论为探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是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关键。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提出有其现实的需要。

 

1.混合所有制是学校深化实践性教学、培养适用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是由中专、成人高校等整合或合并而成,缺乏高等教育经验,办学经费不足,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无法较好体现。一些院校校内的实践基地建设仅仅围绕着教学,而与企业现场差距较大,其实践性教学仍存在着较严重问题。实践性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实施实践性教育、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混合所有制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提供了制度安排,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市场规律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充分整合企业现场的教育资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实践性教育问题,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职业性人才。所以,混合所有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实践性教学、培养适用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2.混合所有制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打造人力资本平台的现实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最了解社会需求,对市场反应最为灵敏,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创新人才。学校既是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可是,“多年来,大学和科研机构大批的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产学研用的状况与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反差。”说明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企业需要与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并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应该由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提供,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为了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与学校进行合作创新技术和培养适用人才。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利益,就需要进一步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包括投资、提供实践教育资源和实务家型教师等。混合所有制能够为企业融人职业教育提高制度上的保障,有效发挥并扩大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打造人力资本平台的现实需要。

 

3.混合所有制是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理念基础上,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职业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需要学校明确办学定位,选择科学的培养方式。事实上,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未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未必准确,课程设置未必科学,培养方式未必合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市场上最有发言权的企业来参与解决,因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最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所以,企业有权利和义务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活动。

 

办学定位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行混合所有制,激活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要素,并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就业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业质量不但影响着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实行混合所有制,让企业融人学校人才培养,能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就业质量。所以,混合所有制是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四元三维权力结构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但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也不同。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力参与、经营高等职业教育并使之发展,实际上,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影响了不同利益者的参与程度。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把不同利益主体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显得格外重要,其前提是必须首先弄清楚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中权力主体及其权力。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直接影响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权力主体有: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些权力主体以及它们的价值取向、权力来源、权力属性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四元三维权力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1.政府的价值取向与权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政府具有多重角色,它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重要举办者,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既是制度中的权力主体,也是各利益主体的协调者。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多重身份决定了政府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综合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作用,追求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性作用,追求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提升整个国民素质中的作用。在制度层面上,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权力,通过法律、政策、财政等方式来规范和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2.学校的价值取向与权力

 

学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镇,既担负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也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在学校里,从事高深学问的人,他们忠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服从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性,这种忠诚和服从往往比行政规定或市场规则更具自觉性。所以,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发展学科专业和培养人才,主要表现在:第一,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性,以高品质的文化知识理性和科学技术经验育人;第二,发展知识,以维护其社会知识共同体地位。在制度层面上,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四大社会职能的作用,提高办学质量。

 

3.企业的价值取向与权力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深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和人才上。企业既是学校科研成果的转换者,又是人才“产品”的使用者;既是学校科技研发的合作伙伴,又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构。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越来越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反思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企业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第一,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扩大经济效益;第二,重视产品质量和营销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迫切希望利用市场机制,凭借自身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融人高等职业教育,从中获取先进技术和优质人才,扩大其经济利益。

 

4.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权力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职业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进人社会职业生活的基础。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既是教育的主要“产品”,又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其特点、诉求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第一,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第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取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学生有权力接受教育,并希望享受到对自己成长与发展有价值的教育服务。

体育产业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H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21—05

随着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娱乐和旅游的持续升温及向其它领域的蔓延与辐射,以“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日益增长,构筑了旅游业发展的独特模式与特色路径。怎样持续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加强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关联能力,深度开发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已成为社会各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目前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处于成长期,构建完备的综合支持体系意义重大。本文以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支持体系”为突破口,探讨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的构成以及运用支持体系整合区域产业资源等问题。

1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概念剖析

长久以来,已有诸多学者围绕“休闲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产业”这一基础概念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并没有取得一致性认识。概括起来,可以有“综合性产业说”与“总和说”两类。持“综合性产业说”的学者认为:“休闲体育产业”是以休闲体育产品为龙头,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消费为市场的综合性产业、或产业领域、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产业”是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凭借,以体育旅游者为主要对象,通过提供体育服务满足体育旅游者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持“总和说”的学者则认为:“休闲体育产业”是指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与休闲体育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它包括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切产品和服务,以及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总和。“体育旅游产业”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另外,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多数学者持有“旅游活动说”,其认为“体育旅游产业”是以一定的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或形式。

归结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从“休闲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属性”、“功能目的”、“产品或服务”等角度界定其内涵的逻辑思路值得借鉴。首先,从其属性上看,休闲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首先是“产业”,因而具有产业的一般属性,而产业的本质不仅仅是指具有同类属性部门的集合,而更为核心的本质在于其各种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属性”角度上看,笔者更倾向于“总和说”。但持“综合说”的学者虽然认识到了“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综合”,但忽略了“同类属性部门总和”;从其功能和产品与服务角度看,普遍学者认识到其具有满足“休闲、旅游需求”而提供“体育休闲产品、体育旅游产品”,但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特有功能是什么”、“独特产品是什么”则没有进行深度探讨。因此,以上学者把其视为“满足体育休闲、旅游需求”而“以体育休闲产品、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进行“供给”的“综合性产业”、“产业集群”或“经营活动总和”,其整体认知过于宽泛,对“休闲、旅游需求”、“休闲、旅游产品”、“综合性产业或产业集群”定位较为模糊,但其中以“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基本认识逻辑及多角度界定其内涵的思路值得借鉴。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休闲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在概念上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两种产业之间交叉关联、融通互补的行业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是为满足社会公众游、娱、玩、乐等身心多元休闲需求,依托体育、旅游等综合资源,将体育产品、项目活动与旅游产品结合而形成最具显著特征的特色产品,并围绕特色产品而提供相同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具有同类属性的社会各级部门的集合及其经济活动与关系的总和。在此内涵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特色”。“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之“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主体及其需求的个性化;2)依托资源的独特性与复合化;3)产品(或服务)的整合性、新颖性、创造性、针对性;4)功能的异质性。

国外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没有确切的行业划分,我国的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所确定的20个行业大类及其子类中,亦未详细规定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归属。有美国学者指出:“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个全面的统计,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这表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与部门,如休闲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业、交通运输业等。但是,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无外乎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而其余产业则主要辅助作用。接下来的问题是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应归属于体育产业,还是归属于旅游产业呢?本研究认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应最终归属于旅游产业(如图1所示)。其一,符合“旅游”条件与形式是前提,而“旅游主题或旅游内容”则是“休闲体育”;其二,“特色”一词更强调了“休闲体育”这一“旅游主题”的特殊性;其三,“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波及面极广,如文化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它们是休闲体育特色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产业。

2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剖析

2.1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内涵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简言之就是能促进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要素的保证系统。该系统既包括资源禀赋、人、财、物等体育特色旅游发展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又包括管理、政策等人文社会综合软资源。因此,本文研究所运用的支持体系是一个涵盖多元要素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体系。

2.2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的构成

2.2.1 “旅游功能理论”视域下,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的构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理论(Tourism FunctionSystem Theory,简称TFST),将旅游功能系统分解为吸引物聚集体、旅游服务设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五个要素。我国学者杨新军(1998)等在继承TFST理论基础上,开拓性地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运行模式。李华辰(2008)则依照旅游功能,把旅游系统划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姜付高,商勇(2007)主张将旅游系统理论应用于研究体育旅游系统构成,把体育旅游系统分为体育旅游客源系统、体育旅游媒介系统、体育旅游目的地系统三部分。

分析以上学者关于旅游系统要素构成的研究,不难发现,按照旅游功能理论,对客源系统、通道系统、目的地系统三要素构成的划分,已经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由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性与体育旅游产业高度趋同,因此,三要素划分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构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系统。基于此,笔者将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系统结构划分为:客源亚系统、出游亚系统、目的地亚系统三个子系统

由图2可知,对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目的地亚系统”而言,支持休闲体育特色旅游发展的关健支持要素有:1)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资金等;2)旅游地提供的特色产品、特殊项目及活动、综合服务等;3)关联行业为其提供的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由于其高度关联性,关联行业具体包括餐饮酒店行业、运输行业、旅游行业等;4)旅游地的政治环境、人文风俗等社会综合软环境;5)约束经营主体市场经济行为的政策法规、管理活动等。这些支持要素共同构成了“目的地支持子体系”;对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出游亚系统”而言,关联行业中的运输、通讯、信息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支持要素构成了“出游支持子体系”;对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客源亚系统”而言,由于培育消费群体、刺激市场消费、建设健康消费市场环境的需要,则市场监督、行业管理、宏观调控、综合管理,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出台,成为调解资源配置的重要支撑要素。这些支持要素构成了“客源支持子体系”。

2.2.2 “区域旅游结构”视角下,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的构成 结构问题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全部领域。韩百娟(2003)认为,旅游系统开发首先要解决系统的结构问题,并将区域旅游结构分为空间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结构。以下,笔者亦依照区域旅游结构理论,将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系统结构划分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结构四个亚系统(图3)。

图3显示了由四个亚系统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等级、复杂化的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其中,第一个亚系统——“空间结构”,是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资源分布于目的地的空间地域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结构、人文景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第二个亚系统——“产品结构”,是以综合利用空间结构为基础,设计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系列的具体形态,具体包括体育旅游特色项目、主题活动、综合服务及由此衍生的次生劳务或服务;第三个亚系统——“行业结构”,是指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部各产业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数量与比例关系。具体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指市场结构)和关联产业结构。而“关联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景点业结构、住宿业结构、餐饮业结构、商品业结构、交通运输业结构、旅游娱乐业结构等行业结构及其关联产业间的市场结构;第四个亚系统——“需求结构”,是指体育旅游者需求程度、需求水平、需求量等量化比例关系。

通过对以上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区域旅游结构分析,笔者认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由“空间结构支持子体系”、“产品结构支持子体系”、“行业结构支持子体系”、“需求结构支持子体系”四要素构成。

2.3 综合讨论与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支持体系”或“休闲旅游支持体系”的探讨较少,而是更多的集中于对“旅游系统”单一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不可否认,宏观角度来说,“旅游系统”与本研究均运用了系统论观点;但是从研究角度来说,本研靠分别从“功能要素”和“区域旅游结构”三个维度探讨“支持体系”要素构成,力图寻找其共性。而“旅游系统论”给了本研究很好的支撑与借鉴,同时也使本研究更具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理论和学说,有助于从多角度系统深入剖析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的构成。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多元支持体系间所包含的资金、人力、设施等诸支持要素存在“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密切协作。虽然支持要素不尽相同,但每种支持要素对于子支持体系都至关重要。而从三个维度提出的支持体系子要素中可以探寻出其存在的共性——1)生态资源;(2)资金;3)人力资源;4)技术及服务技能;5)区域综合软环境;6)关联产业;(7)行业管理;8)政策法规。正是这8个要素的不同组合而构成了不同的支持子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支持要素角度划分支持体系,有助于从实践操作层面,为积极推动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着眼点与切入点。为此,笔者将上述八个支持要素进行类比和合并,由此概括性的提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四个子体系,即生产要素支持子体系、产品及服务支持子体系、关联行业支持子体系、政策法规支持子体系(见图4)。只有这四个子支持体系紧密协作与互相补充,才能带动各种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各个子体系问不断交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产业协作与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区域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及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3 积极、合理运用支持体系,促进我国区域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要促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鼓励各地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品牌、延伸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而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作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处于体育产业的核心层面。坚持开发支持其发展,及时顺应号召,为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针对区域体育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资源的整合、共享、协作。不仅有助于提高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产业投入成本,改善产出效益。更有助于优化区域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及布局的合理化,进而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提出如下实施建议,以供参考。

3.1 统筹生产要素子系统,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持体系中,由环境资源禀赋、资金、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构成的生产要素子系统始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利用综合资源时,考虑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质,需要加强“互通有无、互补共享”,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以实现对资源的重组及优化整合,使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物资流良性运转,以此弥补区域性资源不足的劣势,进而促进资源功能定位,减少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从而加强增长极的区域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和吸聚效应,实现良性循环。

3.2 整合产品服务子系统,开发特色主题项目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品的同质性往往会大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进而降低市场占有率。因此,开发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品应尽量避免雷同同质,重点开发特色主题项目活动。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各级经营管理主体进行系统规划,结合要地域特色及人文风情,围绕特色进行主题、项目策划,开发产品系列群;其次,要着眼于产品重组、特色线路重构及跨区域合作。

3.3 协调关联行业子系统,强化产业多元协作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其波及线路的多元性及波及效果的广泛性,换言之,关联行业子系统的支持力度对于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要在发展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关联行业子系统。这种协调行为的关键在于,调整关联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产业结构,避免同构化,实现关联行业布局合理化、实现结构升级。而强化产业多元协作应当构建关联产业运营系统,建立跨区域联盟或专业经管公司,以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及综合利用。

3.4 完善政策法规子系统,实现区域融通 长久以来,行政区划及地方利益等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区域间产业政策正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为跨区域的综合管理增加了无形的政策壁垒;另一方面,区域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管理主体因利益分歧而制定的“保护主义”法规,又导致产业发展中功能与结构的失调,最终导致产业经济“公平与效益”双重缺失。有鉴于此,要避免这种“条块分割”、“盘踞固守”的局面,打破地区性政策壁垒,实现区域产业融通,就有必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层面进行适当调整。而完善的政策法规子系统,不仅仅需要管理主体具备大局意识、双贏理念,更需要以完善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监督体系作为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