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例6篇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环境以及营造城市特色,同时,也能有效节约空间资源、拓展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氛围。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都结合了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得这些公共空间起到了宣传城市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起源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车辆的增加,使得交通日益堵塞,轨道交通有效改善了公共交通,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国都在城市轨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劳赫•于尔根(RauchJUrgen)的《轨道交通站建筑环境设计》一书,详细论述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并且归纳总结了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缺点,为其它国家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1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对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而言,建筑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十分重要,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解决大量人流通过和疏散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功能,比如,商业、娱乐及其它附属功能。

1.1不同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

最主要的是要考虑环境设计因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提高建筑设计的魅力。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建筑功能入手,例如,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艺术就是为了增加商业需求,为人们消费提供便利,同时,优化地块的利用率,提升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美感,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魅力。其次,休闲娱乐空间的环境设计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广场、游艺厅及影剧院的外部装饰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感,还要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一些会展空间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不仅具有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强区域文化感和城市的文化地标感。就交通空间而言,轨道交通的出入口、走廊、过道墙面、地面及屋顶,设计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图案、广告及海报等,使得这些公共空间更具有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感。

1.2软质景观设计艺术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软质景观包括水景和绿植。绿色植物的造型风格、种植方式、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我国的山水园林世界上独一无二,对自然的崇尚和对植物的喜爱,使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植物景观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一直是和环境艺术相结合,简洁明了的艺术风格,通过植物的造型及空间感传达语言,让观赏者感受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魅力。

1.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不仅要讲究美感,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以人为本的设计,使人们在路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装饰中融入传统元素,以现代化的设计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各色刺绣、雕刻、镂空、纹样及印染艺术,色彩方面也选择了大红、褐黄或者纯黑等传统色彩。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传统装饰文化元素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雅致大气,现代而又古典。另外,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设计一些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的自然艺术感和美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植物景观的美观,还能享受到植物景观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之感。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植物景观,尤其是从造型和形式的表现力来看,普遍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加上现代化元素的融入,呈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2结语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空间的利用和美感的增加,同时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满足人们交往与使用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享受路途中的环境设计艺术。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兆友.轨道交通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许懋彦.城市再开发中城市综合体与车站枢纽一体化开发的实践[J].建筑创作,2013(Z6)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2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故此需要探究这些公共空间的运用方式,以及这些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为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探究设计进程中公共空间对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就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作用

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遥相呼应,故此在环境景观设计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广泛应用是设计的关键点。另在公共艺术服务中要重视艺术的特质和对环境空间的影响效用进行研究,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优质与否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空间域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设计的主题,公共环境在此的作用就充当载体,当公共环境作为设计对象而存在时,公共艺术就是画面中点睛之笔,两者的作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在此需要探究,何为公共空间,何为公共艺术,两者都有“公共”二字,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能获悉,公共空间能够凝聚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与精神、感受或者审美上的私人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公共空间是公共建筑的一类空间呈现形式,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室外活动的需求。公共空间,其自身的功能或者精神性都是通过空间的比例状况和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我们最常见的公共空间是体育场、广场等公共环境,这些公共环境都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外型空间存在,主要是让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之余有活动的场地,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锻炼身体。当然自然景观也是一类特色的公共空间,主要讲求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要求在自然的大背景环境下,加入更多的人文理念设计,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发挥想象的创造基础,并要求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借助于公共环境这个特殊载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并在此展示出时代性、地域性和美感要求,让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让艺术作品与人类共荣,形成和谐的美感。

二、根据城市空间解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主要是以环境意识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将成为公共空间中形成的主导性元素,人们在进入到环境空间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这是通过视觉传达做的领域渗入,可以让人对所处环境有心灵沟通,进而得到心灵感受。简答的囊括抽象造型可以回血,通过造型我们能够体会到无尽的韵味,并领略到生活中城市的多面性。就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在广场中众多的文化柱是公共艺术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亮点,该景观建设主要特点是见解大方,并且这些文化柱不是简答的屹立在哪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可以与环境交相辉映,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构成环境影响力,让其与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石柱上都雕刻很多世人皆知的历史或则会民间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传达形式,由此可获悉整个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达符号。人们在踏入到此文化环境后,就能置身于环境符号内,也就进入到历史发展长河,追本溯源中形成跨越是空的旅行。公共艺术创造环境的影响要求对人的思维有深刻认识,然后在此过程中产生较为奇妙的作用。另外,建筑物自身有较好的文化循序存在,则更能现实整个文化的精髓,例如佛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唐代盛行一时,大雁塔与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遥相呼应,更彰显出佛教的文明。这些文化气息让人感觉到有别于别处的文化精髓,那么公共场所更具有艺术性,可以让艺术性与公共环境性相互配合。

三、景观设计解构公共艺术

环境不同,导致公共设计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公共设计要求,可以在设计进程中体现出环境的鲜明领域性特征,并在富有深意的文化精神下,让公共设计更为多元化,进而契合环境变化需求。城市公共环境中,广场是常见的公共环境领地,由于广场是城市中的一块开阔地,更是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枢纽,城市建设中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要在广场中进行,所以广场的人流和车流量较大。广场中集合大量的人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广场中无论其自身的功能性或是精神性都十分重要,并且人的因素也是广场因素的主体。上文中提及景观是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但更多要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化、自然化理念。这类提及的自然环境即主体形式出现后,人们参与设计的环境特征,要找到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公共艺术在详细类别划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主要是让人们在进入到领域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艺术获取新的精神体验。如,在设计时,照搬国外的流行设计元素,但是设计时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来的作品也许很前卫和流行,但是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且这种盲目的放置行为,会忽略公共艺术的存在要素,这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尴尬与协调状况出现,还会出现不知所谓的莫名感。

四、结束语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公共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要做好环境设计要点,并要从文化、精神和审美等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具有存在意义。其中存在的关键要是是文化性,由于文化传承历史,并能直接对人们的审美和追求起到作用。所以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文化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符号,然后让文化的气体效用也得以发挥。艺术性不仅代表美观和华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内涵型,要在和谐、共鸣中体现艺术的本质。所以环境设计要深层次、多方位考虑问题,真正保障其合理性,并由内而外的扔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并将环境与人放在首要位置,设计出更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治,宋燕燕.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08):8-9.

[2]李腾.艺术的形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5(11):18-19.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3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公共 空间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当今的许多城市中,建筑对于城市空间的蚕食与骚扰已经使现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恶化。这里面固然有物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的决策者与设计者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识不足, 对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缺少必要的了解,往往趋于一种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长远的、整体的效益, 不当的设计使空间分区变得混乱,建筑的密度越来越高,空间的密度越来越小, 和空间形态毫无关系的建筑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说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的无序化,是由于20 世纪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21 世纪,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城市空间整体质量的创造,为大众提供高效、舒适、轻松的生活空间。这一切则取决于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作为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并对城市环境的物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在居民的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在市区街道和市中心,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是浅层次的,大多数是被动式的接触—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这一规律就要求活动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能够将其用围墙或其他物理方式及管理手段封闭起来。

2、可达性

对大多数人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可达性良好的。

3、市民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大众,而非仅供少数人享用。彼得G·罗伊在《市民社会与市民空间设计》一文中指出:“与其他概念定义相比,‘市民特性’并不适用于反映个人、精英、神权乃至君主的意志。(市民空间)相对不受任何风格或外在形式的影响,富于变化。”

4、功能性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种令视觉愉悦的开敞空间,同时也是一种供某些日常生活使用的环境。

二、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施工建筑上,在全面考虑各种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在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对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术问题、公共建筑与设备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种要素的组合设计。根据自身建筑需求客观情况做好定位,具备品位、舒适、时尚,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

2、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要素构成中,包括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正是公共建筑实际所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从多发面来考虑,主要包括有,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热。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适用范围等等,基本上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主要要素组成的。

2、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1)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要突出舒适、美感、体现自然和谐的空间应用。在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情况下,公共空间设计也要体现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美感的角度出发,对材料的使用,多采用简便、舒适、大方得体、空间感强的材质,重视材料的合理使用,在节能上,使用低能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以贴近自然、对人体无害、新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以追求自然系统为原则的生态设计,注入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将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感到舒适和美感度更高。

(2)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面对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生活习惯、背景等构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的多样性,在健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适当的注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三、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伴随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人们发现,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尤其大。

1、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1) 功能与职能。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

(2) 建筑空间的异化。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散;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四、结论

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理解这些城市空间层级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要为前提,注意不同空间层级对建筑的不同要求,使建筑在每一个层级中都能完整地表达出建筑本身与空间形态的特定意义。这需要建筑师有一定的功力,但主要的还是在于要建立一种观念,一种把空间形态看得比自己的作品还重要的观念,只有把空间形态、空间环境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地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4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

1 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创建的供市民们使用和享受的非赢利的开放的公共空间,居民可以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户外活动,这种空间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 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该注重美学元素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1]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一般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文雅的市民、繁华的街道、洁净的道路、新颖的建筑、开阔的广场、常青的绿地……等等,它能使人记忆犹新,并由此产生对一座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良好美丽的城市应该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系统布局,它们在形态上可以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公共空间的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环境、地貌、风土习俗相协调的各种因素,运用设计形式、色彩、光影、材质等综合手段来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空间设计的创造包括特定的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纪念物或标志物的主题定位、地铺材料、图案特征以及植物的地域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及文化等的需求,达到舒适、安全、愉悦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道路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空间的开放性,打破“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 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要构成其功能价值的,是服务于人类的,满足人类需求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整个城市和城市建筑,激发想象与创意、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构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赋予美学行为能够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审美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的归宿、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扩大人际交往空间,构筑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和谐。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按照美的形式规律来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教育目标,不紧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譬如公园、广场、绿地、建筑小品、雕塑等审美个体,均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审美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市民的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的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2 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 利用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

“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城市公共空间迷人绚烂的美景,在欣赏享受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 利用色彩烘托美的氛围

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视觉美、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公共空间色彩时,设计师应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对人们心里的影响和色彩本身相长相消的因素。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适应人们的心理、社会环境、公共空间特点、置于其中的建筑形式等,可以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而言,在温暖的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这样可以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而对于寒冷的地区,则宜采用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加入暖色,增强空间的温和感。园林、广场的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的色调应令人感受到宁静安逸,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营造出强烈的美感氛围。

2.3 利用城市建筑彰显美的个性

建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也是城市内涵的精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要求。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的、不可移动的这一特性,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文化、城市特点及市民公共的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 利用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

自然景观资源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利用的绿地不可放弃、该保留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护的山体不得挖掘、该保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大胆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 利用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

“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2]。建筑的造型与城市公共环境的整合,既反映在形象、光色、材质、尺寸、方位等表面的各形式要素上,又体现在性格、主题、情调、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次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凸显其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城市规划[OL].

[2]朱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蔡琦,曾婷婷.寒地户外公共环境无障碍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416-416.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5

摘要 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设施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应该以其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使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的艺术性特点,介绍了公共设施艺术化设计的法则。

关键词:公共设施 艺术性 审美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世博会也将在中国城市召开,更多的城市将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展示其魅力。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要素之一,是城市形象构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把城市建设成独具特色、拥有个性魅力的地方,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一定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上多一些考虑。

二 城市环境公共设施艺术性的特点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是其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体现。在当今世界,艺术开始越来越注重大众参与,让艺术积极地与人群的活动结合,反映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的取向。

城市公共设施整体艺术性的提高,有助于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其外在形态所具备的美学价值体现于人的美感,来自于人的心理因素,即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意志等”。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于公共设施个体设计而言,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对城市而言,要强调各种设施的综合作用,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视觉体系来加以研究。公共设施虽然不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引人注目,但对城市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具有直接意义,它们能随时给人以休息、活动、观赏之满足,并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流与互动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己经不单纯地局限于满足功能的要求,而更注重艺术品位以及与整体环境的结合。

公共设施作为信息的载体,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由于每个人的修养、经历以及社会地位不同,因此人们对美的概念和态度也千差万别。面对这些差别,更应该进行交流和磋商”。

公共设施的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欣赏或鉴赏并非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因此共公设施设计不可能如同纯艺术作品那样只考虑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关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是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好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加强景观环境的情境,塑造视觉形象,成为人群活动聚集点。如香港会展中心感应式饮水机,它是为庆祝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周年,由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维也纳市、国际水务协会于2001年共同设置的,作者是雕塑家汉斯穆尔。在造型上、按钮设计上与众不同,它的出水方式是感应式的,在饮水机前方有两个很小的石墩,里面设有感应装置,人从这两个石墩中间走过,饮水机就开始喷水。饮水机造型非常别致,整个造型为一块自然的灰白色花岗石材,水盆为黄铜制成,造型朴拙厚重,雕塑感强,围绕饮水机还种有一圈鲜花,更加衬托出饮水机的艺术性。

三 艺术性是公共设施设计未来发展趋向

城市公共设施不仅是使用客体,而且还应具备美化环境、愉悦身心的功能。对美的追求是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造型上的艺术性也不能丢弃。公共设施的造型是其功能的载体,也是视觉传达的媒体。城市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应基于朴素简练的风格,使其易于辨识又避免具象化。公共设施的艺术化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它缩短了公共设施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美化了环境。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公园的凉亭就强调了设计的艺术性,造型小巧精致像一棵棵白色的小蘑菇,在蓝天碧波、水中倒影与摩天高楼的映衬下既活泼现代又不失生活气息。我们在设计中应竭力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美好形态注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注重艺术性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距。台湾装置艺术家赖纯纯在欧洲旅行时,对欧洲地下水道的铁盖子产生了兴趣,她说:“欧洲的每一个水盖的图案都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图案也不是刻意求千奇百怪,但是在或横条纹、直条纹、圆点、格子状……等等的形象当中,我发现原来工程也应该是一种美学的延伸,它也应该是美感的自然流露”。欧洲城市街道上这些造型讲究、图案精致的下水道井盖既打破了井盖一向给人的冰冷印象,也丰富了地面表情,并为街道公共空间的美感增添了生活和思想气息。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人们更需要具有优秀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公共设施形象以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快。白德懋先生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一书中谈到,“街道小品(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不会再看到像熊猫、企鹅等作为成品垃圾箱在街头出现。把脏东西往这些可爱动物的嘴里塞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四 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设计法则

公共设施设计主要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空间或实体形态。这种形态必然要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设施的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不同功能的满足。设计者的主观因素:如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许多客观因素:如设施所处的空间物理环境、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空间中活动的人对设施小品的性质、内容的不同要求,供选用的材料和操作的技术条件,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兴趣爱好等。因此,公共设施就必然具有了实用性和艺术性。人们在建造环境景观时,必然要涉及形式、规律问题,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建造出来。形式美规律与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形式美应该更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特征。而审美观念具有更多地不确定性因素,因为它会因时间、地区和民族的不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因此,在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情况下。考虑具体环境条件的情况就将艺术语言转化成设计语言,作为环境设计重要部分之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法则。

1 造型要素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空间造型塑造是由材料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视觉元素构成,并通过光的运用来形成加强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形态、色彩、质感等元素及其光影也随之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1)形态

形态是空间形状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也是形状与姿态的总和。公共设施形态的特征是设施本身及所处空间环境主题营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的造型、尺度、比例及与空间环境的层次关系,对人心理体验产生的影响。例如,构成形态的最基本要素――线,以其不同性质形状,可产生各种形态。直线本身具有某种平衡性与纯粹性,它的空间设计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处理的,所以它在设计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曲线就不像直线那样易于运用,它的方向性不强,当曲线达到一定限度时,其表现意图将分散。

造型艺术形象能够表现一种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公共设施形态的设计成败即在于能否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参与到空间环境中来。

(2)色彩

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主要包括色相的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极强的,各色彩有其不同的性格倾向,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组合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色彩设计要有依据,要对空间环境的性格、公共设施主题的定位、色调的倾向进行统筹考虑,才能把设计定位与情感抒发体现出来。而人们对色彩的感受,还要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地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反映出一种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即色彩的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材质

材质是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的传递表现,人对于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较为直接的。质感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公共设施设计用最简约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质感、肌理是通过材料表面的特征给人以视觉感受,达到心理联想和象征意义。赖特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公共设施的主题营造,可体现在材料自身的特征上。砖、木、竹等材料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玻璃、钢、铝板可以表达公共设施的高科技感;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及未加修饰的钢结构都颇具感染力,给人以粗犷、质朴的感受。同样的材料由于不同的纹理、质感、色彩、施工工艺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4)光线

如果说形态、色彩、材质是公共设施的实体要素,那么光线作为影响这些实体要素的介质,同时也是其基本造型要素之一。

光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路易斯・康曾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了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它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一般造型手法无法获得的。”

自然光随着时间有节奏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光影,使公共设施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同时自然光还有照明、传热、保健等物理功能。绝大多数的公共设施是直接处于自然光的映照下,所以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应结合空间环境的特点,尽量让光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使公共设施与光照达到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越发先进,人工光的运用也更加广泛,其灵活性更大,可产生更为多变的效果和层次。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它们对公共设施的作用都是不可限量的。整体的照明决定空间设施的整体气氛,局部的照明能够活跃公共设施,光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2 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如业主对公共设施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

(1)功能实用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功能实用性原则直接体现在对人的关心程度上,只有充分考虑到人,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于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而优秀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还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形态、色彩、材质等不同赋予公共设施的属性,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归属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中心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单纯考虑其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所在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特征。同样,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质量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公共设施是实际空间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它与所处的空间环境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因素的设计上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

五 结语

艺术性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文化色彩。设计师把文化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美的形式既可取之于自然,也可能诉之于现代的理性方式,但理性的方式必须具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现代都市则更需要美的艺术,公共设施小品的审美角度不像建筑,更多的是人们在环境中感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谢秉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

[2]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 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范文6

城市文明,首先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文脉的延续上,所以,必须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关键词:

文脉;城市公共空间;特征;设计

1基本概念

文脉,指的是将城市内的各种元素联系起来的内在脉络,是在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上布局建筑,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以文脉为基础的城市布局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建筑与环境会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生活于其间的居民身心舒畅;然后是使城市建筑具有人文的内涵,历史的印记,熏陶当地居民的精神.每一栋建筑,皆需通过时空的布局与文脉紧密相连,这样的城市才会呈现出文明.城市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筑的空间比例、形状、色彩三个方面来与城市文脉相承.空间比例,指的是建筑的空间位置和大小,从秩序上与文脉承接,不合适的空间比例,会削弱城市的美观和文化;形状,指的是建筑的状貌,以建筑的外部轮廓来显现城市文脉,不和谐的建筑形状相混,会影响城市的整体视觉和精神效应;色彩,指的是建筑的颜色,一般而言,每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设置,通过最大众化的视觉形式来体现自己的文脉,色彩污染是城市文明的破坏者.城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它也需要通过空间比例、形状、色彩来承接城市文脉.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界定:哈贝马斯从舆论的角度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舆论形成和扩散的场合;奥斯卡?纽曼从社会活动进行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就是大众休闲和消费的场所;克里夫?芒福汀则是从设施的角度来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是道路、广场的聚集地,行政机构所在的建筑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综上,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共同享有的城市物质空间,一边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聚会、交易等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概念,一个虚幻的纸上描述,它是实际存在的,以建筑或者是设施的形式为人们进行活动提供便利.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或者设施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建筑或设施的空间比例、形状、色彩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除了起居,城市居民思维其他活动皆在城市公共空间完成;城市居民自发地进行社会活动,为城市公共空间填注生机与活力,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具有不可分性.然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功用性.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绿地、广场、车站、机场、步行街、游乐园等多种设施,可以让居民进行多种活动,根据活动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划分为交通、休闲、娱乐三种类型.交通型公共空间见文知义,不予详述;休闲型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居住或工作空间内建设的绿地、小广场等设施,供居民进行日常休憩之用;娱乐型公共空间要是指商业娱乐中心,供居民玩乐、购物之用.最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公共”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必须容易进入,具有开放的特征,可以容纳各个阶层的人,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只要遵循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便可以在公共空间自由活动,实现自己某方面的需求.

3文脉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

3.1文脉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首先自然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必须考虑的要素.所谓城郭建设必须“因天时,就地利”,这是说城市建设必须顺自然环境而为.自然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制约作用,却也能够使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虽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人工能够完成巧夺天工的环境构建,但只有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势利导,才能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区域性价值.比如,成都的水井坊.其次历史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延续文脉的必然依据.历史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体现在它不仅限制公共空间的设计,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公共空间建设呈现出区域文明.经过漫长的发展,不同的地域自然生成不同的历史,只有依据地区发展历史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才能使活动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区域独特的文明.比如,伦敦在19世纪所建的万灵教堂.然后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文脉特征的重要因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会在无形中生成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留着人们思想的轨迹,人们思想的变化,也会体现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变化上.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会沉淀着当地人的精神.比如,在中山造船厂基础上改建的中山岐江公园.

3.2城市公共空间承载文脉

作为城市的脸,城市公共空间反映着城市的品质,城市的品质即城市的文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明的载体,科学地进行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归属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通过形态、色彩、比例等细节的雕琢,城市的文明跃然而出,城市的个性毅然独显.比如,西安的大雁塔文化广场,以大雁塔为核心,设计了里坊以及相应的活动,成为了盛唐记忆的标杆,对于展现西安文明底蕴,激励当地居民的精神,提供感情皈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对文脉的承载,不仅体现在总的规划上,也呈现于某个具体的公共建筑.这种建筑是历史的沉淀,城市的光辉记忆,对于体现整座城市的价值、弘扬城市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重庆的解放碑,是重庆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证明,从抗战到解放,重庆无一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角色,解放碑就是这些重大事实和不屈不挠奋发精神的凝聚.

4以文脉为基础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4.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首先,是文脉为基础.在设计时,必须广泛收集地区的文脉信息,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文脉为主线,将之转化为空间要素表达出来.既要保持文脉的原真性,运用与文脉相符合的材料与,选取符合文脉的比例,体现文脉的精神;又要与时代相契合,以文脉为基础建构城市公共空间,必须与时代紧密相连,运用时代的要素进行表达,才能与当代人的思想形成共鸣.其次,是遵循公共空间的建设原则.其一是整体性原则,不论是公共空间的总体格局,还是空间中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应该考虑到这种种因子,使其构成和谐的整体.其二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文明底蕴,公共空间的设计自然也就应该有不同的主题和形式,不能东施效颦、一概而论.其三是可持续性,城市文明具有时代的印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可持续性纳入考量,为将来留下发展空间.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措施

4.2.1贯穿过去与现在,做好时空的连接

首先是延伸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核心理念.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不应该一举推掉旧的设计,原有的并不完全是糟粕,它承载着文明与精神,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剖析,解读出布局、材料背后的思想,然后将其结合于新的建筑手法中,实现对文明的传承.其次是延续地域空间特质.对城市特色的认知,往往第一印象都是从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开始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公共空间特质,对城市进行重新构建时,必须要延续这些公共空间特质,实现地域特质的的延续,因为这些特质是区域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习惯相协调的结果,没有特殊原因,不会发生巨大变化,对其进行因袭,是对事实的尊重,是对当地居民精神的传承.然后是重塑空间秩序与功用.建设新城市,建设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不同时代的重塑,无论是是环境还是人文,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构造,把时代的要素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不能一成不变.以文脉为基础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重塑,需要协调现在的空间秩序,合理安排建筑布局,通过全新的设计元素,展现空间特质,在规划商业区域、布置休闲设施时,需注意与技术和经济相适宜.

4.2.2合理设计空间比例,充分融入人性

空间比例作为城市设计的元素之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中不可忽视,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比例进行准确把握.以前的空间比例,多以小尺度来体现公共空间的舒适与亲切,随着人口的猛增,小尺度被大尺度所替代,割裂了文脉的连续性,失掉了原来的人性化感受.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在建筑的高宽比方面,以人的心理感受能力为依据.一般来说,能够全貌看见对面的建筑或人的活动时,街道空间能够带给人安全感,芦原义信认为,二十一米至二十四米的街道宽度设置是最佳距离.而建街道宽度同周边建筑的高度比例,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当DH值小于一时,会产生压迫感,当DH值等于一时,会产生周正之感,当DH值大于一小于二时,产生亲切感,但随着比例的增大亲切感减弱,当DH大于二时,则形成空旷感,所以,最合适的DH比例,应在在一到二之间.其次是在大空间之内塑造小空间.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想要将DH值保持在一到二之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人的心理感受,必须通过小景观的设置,在大空间之内塑造小空间.在节点手法的运用下,塑造空间亲切感,延续城市公共空间文脉底蕴.

4.2.3进行科学的色彩选择,延续文脉

首先,分析文脉色彩.进行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必须对文脉的色彩特诊予以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之后把某个或某些色彩特征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这是色彩设计的基本,是文脉延续的必要步骤.在分析时,切忌带入过多的主观意向.其次,明确色彩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搭配.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色彩选择,必须明白色彩的逻辑关系,在色彩的合理搭配中凸显文脉色彩.在文脉色彩配置中,既要对建筑、景观与色彩进行科学调配,也要保证色彩发挥的是积极功用.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其间融入文脉,可以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具内涵,形成个性,更能使居民受到精神的启迪,所以,设计者应在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措施,科学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文明城市.

作者:董鹏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