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例6篇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1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ne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arget, object and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choose a different method. Different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theory, for policy analysis and research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thods, statistical method is one of the many analysis methods.

关键词:城市建设 统计分析 方法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ethod

前言

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客观现象的状态,揭示客观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预测客观现象前景的活动。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及规律,形成不同的观统计分析的点,得到不同的结论。

一、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1、从统计理论上看, 统计学著作除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理论和方法外, 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是统计分析方法, 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有个共同点, 它们都是定量分析方法。

2、统计实践上看, 统计分析所起的作用, 是通过定量分析实现的。统计分析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有三个作用: 第一, 对客观事物量化, 包括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数量表现; 第二, 根据量变程度确认事物的质, 即确定区别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第三, 揭示新的规律, 即通过分析数量关系, 发现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1]。以上作用没有一个不通过定量分析。

3、从统计的特点上看,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各门科学都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统计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统计的数量性。正因为如此, 各门实质性科学都离不开统计, 通过统计定量分析, 才能达到精密化。

二、不同视角的统计分析差异

1、研究需要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统计分析结论会相差较大。

例如,不同国际组织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统计分析,世界银行是从消费支出角度,反映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消费能力的贫困人口规模;联合国粮农组织是从世界粮食安全的角度,以粮食供应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出发点,反映因粮食短缺而造成饥饿的人口规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则从儿童健康状况角度,反映儿童营养不良的人口规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反映尚未达到社会基本生活条件要求的贫困人口规模。而我国国内贫困标准是根据目前经济实力、居民实际生活情况和收入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的贫困线划分方法来确定。由于它们分别满足各自不同的行政决策和研究分析需要,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2]。

2、涉及问题的广泛程度不同,统计分析结论的全面性也会不同。例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进行全面评价,得到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着眼于整体效果的评价;而对企业产品原材料价格上升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计分析结论就只针对这一个问题。

3、抽取的样本不同,导致统计分析的结论出现错误。

例如,1 9 3 6 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预测罗斯福将在“总统选举”中惨败。原因是该杂志根据对1000 万电话用户和该杂志订户的调查反馈意见,断定兰登将以370 ︰ 161 的优势击败罗斯福。结果,罗斯福当选,《文学文摘》大丢其脸。原因何在?事实上,1936 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含有大量的共和党人, 这些人选兰登是可能的。然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的却是罗斯福。《文学文摘》在选择样本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用较高收入群体的样本来推断总体,未能涵盖包括低收入群体的所有选民,所以得出的结论当然是谬以千里。由于抽取的样本有误, 缺乏代表性,导致统计分析的结论出现错误[3]。

4、指标口径、范围不一致,对统计分析结论的可信程度会有很大影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特别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同样名称的指标其内涵有时是不同的, 如失业率、犯罪率等;有时其名称有一些微小的差别,如总产值和生产总值,研究与开发经费和研究与发展经费等。如果盲目用来进行分析,其结论正确性肯定要大打折扣。

指标范围的一致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家统计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些指标包括的范围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工业统计的一些指标,就有全部工业和乡及乡以上工业、独立核算工业和非独立核算工业、以及国有及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之分。特别是在进行动态比较时,如果指标包括的范围前后不一致,结论的可信程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5、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统计分析结论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在反映农业经济效益时,如采用增加值率指标(增加值/ 总产值,说明新增价值占总成果的比重)进行全国各地区比较的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反而不如一些不发达的省份了。资料来源渠道不同,对统计分析结论会有很大影响。由于搜集渠道不同, 搜集方法不同,搜集资料的主体与客体不同, 统计资料的可信程度也大不一样,甚至会出现统计部门经常讲的“数出多门,数数不同”的情况,即同一个指标经不同部门搜集整理后,其数量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导致统计分析结论大相径庭。运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统计资料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同样是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根据2007 年全国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数据,在前几年高涨幅的基础上继续上涨7.6%,其中各季度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5.6%、6.3%、8.2%和10.2%,2008年一季度上涨11.0%,可以得出价格涨幅逐季加大的结论;而根据2008年1-6月份的数据,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3%、10.9%、10.7%、10.1%、9.2%和8.2%,又可以得出我国房地产市场房屋销售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的结论[4]。

通过对不同结论的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与前期房地产价格上涨较猛有关,目前价格涨幅出现回落是市场调整之必然;同时这种变化是多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从而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新变化,不过分夸大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层调整的负面影响,避免造成恐慌心理。

6、对统计资料的加工程度不同,统计分析结论的深刻性也会不同。

例如,对原始资料的汇总往往可以获得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结果的资料,但要想深入地了解这些结果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程度,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因素分析;再如统计整理的资料一般是对现状描述性的资料,要掌握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必须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 才有助于获得规律性认识。

7、使用不同的比较基数,导致统计分析的结论毫无意义。

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早上以120 千米/ 小时的速度驾车,那么你活下来的机率是晚上的4 倍。其论据是晚上车祸的发生比例是早上的4 倍。这是毫无意义的论证。晚上车多,自然出事的机会多,基数不一样,怎能比较?照这种推理,我们可以说,现在乘飞机比20 世纪30 年代更危险,因为现在的飞机事故比20世纪30年代多。但是,现在的飞机乘客比20 世纪30 年代要多千万倍。使用不同的比较基数得出的比率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5]。

经验的不同,统计分析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评价分析过程中经常应用的对比分析法,其评价标准的选择,比较方法的确定,虽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却需要研究者根据经验来判断,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研究对象,经验丰富的研究者肯定会比经验不太丰富的研究者获得更好的效果,统计分析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

9、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的方法不同,导致统计分析的结论有所差异。

进行综合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赋权结果,采用不同的消除量纲方法 采用不同的综合方法,都有可能导致统计分析结论的不同。

结束语

统计分析方法在政策分析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各种方法也各有特点与不同的使用环境。在进行统计分析时, 首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防止指标设计过多过滥、重复设置,避免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无关、指标含义不清或者理解错误,计算公式不科学,资料收集不可行等情况,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不断丰富研究理论、完善研究方法,得出科学公正的统计分析结论。

其次避免方法研究上的片面性,做好统计分析的后期研究,例如分析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检验、分析结果公正性的检验等,保证统计分析的结论客观、科学。从研究需要出发,只有统计分析的角度适当合理、方法科学,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使统计分析结论建立在科学可信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苗志刚.统计方法在城市节水中的应用--《数据》2008年01期

[2] 向书坚,杜凌,邹晓茜.统计学在20世纪的开拓性应用回顾--《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06期

[3] 张为民. 全面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统计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统计,2008年03.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发展趋势

1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分析

1.1整合原则

(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文化完整,又要科学的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1.2 经济原则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安全原则

(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1.4 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2 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2.1规划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3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

2.1.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

2.2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

2.2.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大多是经济和商业的附庸,抹杀个性、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天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2.4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结 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GIS技术;应用;探究

GIS技术就是指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辅助决策作用的应用型系统,不仅具备信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特点,还具备空间位置数据与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独特优势,主要是因为GIS系统存储的信息数据都有地理编码,检索信息也分为地理位置或者其他相关的地物苏醒信息,因此更能有效处理、分析和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中庞大的(非)空间信息,从而给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带去极大的便利。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作用

近些年我国各大城市利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已经无法解决当前诸多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等等各类问题,只有更加先进、全面和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和设计方法才能够满足城市规划需要,而GIS技术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和准确的统计计算能力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可谓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型和实用型兼备的有力臂助。尤其我国当前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处理大量不同种类信息数据,如建筑、土地土质、地形地貌、空间气候等等。此外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来反复调整其他数据,而且不少数据之间逻辑性强,修改一个数据就会影响其他数据,工作量及其繁重,当然对于各类数据之间的分析工作也有很大难度,尤其是非空间数据(历史人文、经济等等)和空间数据(地形地貌、地质、建筑工程等等)之间,这些工作单凭规划设计师个人能力很难高效完成,尤其处理分析数据很容易出现人为客观失误,且一旦出现数据错误不仅会牵连其他数据,和很难查找这些错误。GIS系统快速发展则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成套的、科学全面的、系统有效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因此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十分必要,且分外重要。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具体应用

当前我国大多城市规划设计中都广泛运用了GIS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现状了解分析及规划设计三维可视

一般进行规划城市建筑设计时都会事前调查其规划城市当前状况,包括城市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现有基础设施和建筑、气候环境等等内容,而利用GIS系统中的空间查询、统计和三维制图功能,不仅能够定量直观调查城市空间信息项目内容,还能够分类统计、比例计算并绘制相应专题图,还能够有效借助三维技术和虚拟技术,遥感图像、地面摄影、GIS系统等等来形成真实的虚拟城市空间,从而帮助城市规划设计师身临其境,更好的掌握了解城市状况,这样设计人员就能够随时观察不同方案在城市大环境中的效果,可以针对设计建筑外观、尺寸、高度及其周围环境协调性进行比较分析,确保其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也都随着城市不断开发而不断完善,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也都是基于其住宅开发建设区域基本需求基础上的,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或者交通流量大区域,就必须要建设更多公共设施来实现其住区人们的基础服务和生活需求。但是当前我国不少城市人流密集区域或者人口密度大小区都没有配建足够的公公设施,而利用GIS技术就能够借助该系统缓冲区来快速查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盲区,有利于设计人员及时调整。此外在缓冲区上标注该区域人口密度,也能够更好的统计一个公共设施平均所需服务人口,也有利于设计人员更好的确定需要扩建公共设施小区具体地区及其建设规模。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竖向布局

城市规划设计基础核心要点就是要应地制宜,必须要合理根据城市当前环境来规划设计和完善后续建设扩展内容,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全程都要对城市地形地貌了然如心,要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合理利用城市地形,并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耗费,而GIS技术就在此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GIS技术能够使得系统生成三角网模型,这种模型具备强大的空间立体分析能力,并大幅度提高建筑土方平衡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出挖方工程/填方工程数量和范围的准确性,这就间接提高了城市竖向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实用性。

(四)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分析和比对

一般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且涉及到诸多方面内容,为确保城市规划最终设计方案能够是可实现的最优状态,一般都会设计众多设计备选方案,相关人员进行经济分析比对然后选出最佳方案。GIS技术本身自备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就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对选取的考量指标及相应权重进行评价叠加分析和比较,每进行评定分析一个图层就能够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经过这样定量分析和挑选,就能够选出综合价值最优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五)城市建设拆迁量的计算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也需要计算分析城市建设拆迁量,而城市建设拆迁量则直接取决于道路、公路工程建设和用地方案调整带来的建筑拆迁工程,借助GIS系统的空间选择和缓冲区分析效能,就可以挑选出所有拆迁范围内建筑,然后综合统计分析该建筑各类数据信息,通过科学计算就能够得出准确他们各自建设拆迁量及总拆迁量。

(六)城市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计算和统计

GIS系统能够很好的融合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这一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各种基于空间数据的非空间属性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图表能够快速生成,而且也能够生成其他不同格式类型统计专题图,如直方图、折线图等等,这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所需各种数据信息分析比对结果的清晰准确度,提供了强大直观的城市规划设计数据支持服务。

结束语

根据上文分析,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已经从传统二维平面制图转为计算机辅助制图,而GIS系统具备信息技术优势,能够有效融合空间与属性,使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比对效果和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满足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求,因此可以说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李祺玮.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37(7):P204-P205.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城市设计;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设计求大、求气魄、追求几何图形化,出现大量的尺度惊人的大广场、宽马路,醉心于营造供人空中欣赏的景观,却忽略了为人使用;在城市结构网络方面单纯追求西方几十年前的机动车化,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到处追求时尚的“标志性”建筑,缺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

2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有3个重要方向:城市空间立体化(尤其是重视地下空间)、空间系统有机化和交通枢纽集约化。

在近几十年,交通方式的变化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从机动车时代转向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时代,给城市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公交优先必然使大量出现的交通枢纽成为具有催化作用的城市元素。枢纽地区的体系化发展也促进地区的集约化与有机化,使城市人流密集的区域实现为多元交通支持的步行地带。交通枢纽体系化与考尔索普(Calthorpe)提出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目标一致,都是提倡在步行距离以内进行综合的公共空间及相关的建设开发。它不仅适合社区,也适合城市。交通枢纽与TOD的发展为城市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会影响城市设计方法的变化。

3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体系

城市设计的目标体现在宜人、有特色、有活力和公正四个方面,宜人环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环境优美、活动有序、宜居、安全、卫生等。为了简化分析,仅以环境优美和运动有序两项参与论证,则现代城设计目标最终要形成一个美观(artistic )、运动有序(orderly)、同时保持社会公正(fair)的城市环境。方法作为寻求目标的途径,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应建立在寻求城市设计目标的过程中。

3.1 环境美观

塑造一个富有美感的空间形态是每个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目标,美观能使人愉悦,也是现代社会推进旅游、吸引投资等发展经济的需要。城市美建立在建筑、自然环境和硬质景观等城市要素之间,在尺度、走向、色彩、肌理、虚实等关系上,获得和谐的效果。好的效果是人们良好使用、乐于使用该空间的一个起点。要达成美观的环境,要求城市设计者进行空间形态美学研究和空间要素整合配置的探讨,为此运用空间组织和要素整合等城市设计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3.2 运动有序

美观是城市空间令使用者愉悦和满足的基本外在要求,而城市空间内部各种运动的有序组织,才是基本的内在要求。每个城市空间都具备多种使用功能,这些功能的联系和运行,要求不同的方式。由于多项运动在同一场所的交织,必然带来相互的交流和干扰,例如人车混行的矛盾、商业活动与后勤活动的矛盾等,都要成为城市设计处理的问题。城市设计者因此需要理清空间中各种运行方式和轨迹,在立体化的城市区域,不仅要对同一平面,而且要对不同标高平面上各种运动进行有序组织和相互转换。这里涉及到影响运动方式的要素整合,也关系到引起不同标高运动的城市基面组织。

3.3公正和谐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应适应和谐的社会发展观,需要理性和公平的公共政策与法规支持。在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大众、财富和权力的不平衡状态,实为一种“权贵”城市病。《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人类有在一种能够过着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城市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在政府、开发商、业主、使用者等多方人群中保持强势和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广泛运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如何使公众参与方法更有效,引导从被动到主动、扩大参与面和健全设计审议制度等都是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的重要方面。

4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4.1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通过研究城市设计目标确立城市设计方法,经归纳,包括:设计目标策划法、城市空间分析法、城市要素整合法和城市基面组织法等。这些方法构成城市设计基本的方法体系,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产生背景,体现了不同的目标和价值趋向,同时也是进一步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4.1.1 设计目标策划法

绝大部分城市设计项目的意义之一,就是为基地寻找一个最有利的开发方向,所以目标的策划几乎运用于每个城市设计的早期。一个城市设计要寻求的特色环境目标,往往通过目标策划来实现。设计者通过对基地各种环境资源的分析,运用逻辑分析和创造思维,寻求与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城市设计,原本只是对一个工业港口的生活化改造,设计者通过对基地滨水资源的分析,做出了大胆策划,将改造目标定为一个旅游区。在这个目标下开展的建设,大量兴建和改建滨水建筑、开放岸线、美化环境、安置商业、促进休闲,使面临衰败的老城,从经济上和形象上收益良多。上海新天地城市设计也是目标策划的佳作。

4.1.2 城市空间组织法

城市设计的成功与否与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直观的因果关系,城市空间的组织也就成为最早、最容易被设计者理解和采纳的方法,也是达成美观环境和特色环境目标的重要方法。空间分析是空间组织的基础,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已被大量运用。例如,从美学出发、在建筑师中流行的视觉秩序分析(Visual Order),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就得到了广泛采用。图底分析(Figureand Ground)是另一种空间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传统街区的改造,由于这些街区建筑高度的相对均匀,而把三维空间简化为二维图形来研究空间的开放性。美国学者罗杰运用此法分析了华盛顿、波士顿、哥德堡的城市空间,均获成功。另外还有关联耦合、视廊组织等空间组织法。

4.1.3 城市要素整合法

要素整合,类似于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是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也是城市设计师的看家本领。城市要素包括:建筑、市政工程物(如桥梁、道路、天桥、堤坝和风井等)、城市雕塑、绿化林木、自然山体等实体要素,也包括街道、广场、绿地、水域等空间要素,这些都是城市设计中被整合的内容。城市要素整合还包括:地下与地上空间、自然与人工空间、历史与新建环境、建筑与公共空间,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等的整合。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除了地上与地下、新与旧整合,还包括了园林与建筑的整合。城市设计的要素整合,相对于城市规划,更重视三维形态的整合,整合过程强调要素的开放、渗透与结合方式。

4.1.4 城市基面组织法

当面临立体步行系统、地下空间发展区域、城市综合体或山地城市时,这些地区在不同标高集聚各种城市要素的公共活动面,称为城市基面。随着城市立体化发展的趋势,城市立体多基面的现象会不断出现,这些多基面的组织方法将成为城市设计的方法之一。香港中环空中步行系统城市设计将大量的天桥、自动步道、向城市开放的二层建筑空间,以及空中广场、绿地等联成一体,支持人们观光、购物、休闲、商务等多种活动,建构一个不断变换高度的城市空中活动基面。SOM 设计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图6),通过3个不同标高的基面组织,创造了佳好的金融办公环境。多基面组织涉及城市立体化的动力基础、高度的设定、城市要素组合的内容,以及地形塑造的特征等方面。

4.2 城市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城市设计包含设计与管理2个阶段的过程,不同过程运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过程运用:设计目标策划法、城市空间组织法、城市要素整合法、城市基面组织法、行为环境互动法和公众参与法等。

管理过程运用:导则编制法、动态调整法、设计审议法和公众参与法等。

设计过程运用的方法是创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城市设计师技能所在。至于管理过程的方法大多涉及工作方法,与城市规划的管理方法基本一致,不在本文的专门研究范围。

4.3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法的比较

现代城市设计是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表现在设计方法方面。它们之间既有相似的继承性,又有明显的差异。表1比较了三者在设计方法上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了解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在三者方法体系中的脉络和特质。

参考文献

1 时匡,[ 美] 加里·赫克,林中杰.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 M ]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5

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

1.1 城市历史研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创造。”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 1982; 贺业锯,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2 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

古典市镇规划分析起源于欧洲中部,以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 1899)为代表的“形态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形态基因”在康泽恩(M.R.G.Conzen, 1960)的著作中被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元素被划分为街道和由他们构成的交通网络;用地单元(plots)和由它们集合成的街区;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依靠创立并运用以下概念方法:“规划单元”(plan unit)、“形态周期”(environmental period)、“形态区域”(environmental regions)、“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地块循环”(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和“城镇边缘带”(fringe belts),康泽恩的研究在英国形成了康泽恩学派。在上述的概念方法中,“城镇边缘带”的影响最为广泛,这一概念指城镇边缘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型区域,其存在是城镇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这一“不稳定”区域的研究有助于对城镇发展演变的理解,并进一步为规划管理提供建议。康泽恩对城市形态研究的贡献可概括为五点:

(1)建立了基本的市镇规划分析体系;

(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完全的过程演变的方法;

(3)确立以独立的基本地块为研究单位;

(4)使用详细的地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

(5)发展了城镇景观的概念(Whitehand, 1987)。1980年代初成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的城市形态研究组(Urban Morphololgy Research Group),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已逐渐由欧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洲扩展到了整个西方的城市研究学术领域。尽管市镇规划分析研究发展出许多分支,例如对建立城市“规划控制”和“发展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旧城保护实践的意义依然最为重要。(详见:)。

1.3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地分析。在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 1925)创立了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霍伊特(Hoyt, 1939)发展出扇形区理论,哈里斯(Harris, 1925)和尤曼(Ullman, 1945)发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关注城市用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仅被视为城市用地的载体。另外,相对于解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克里斯托尔(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及规模关系。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反映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用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态方法。

1.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这里广义的包括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与商品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哈维(Harvey, 1985)分析了城市景观形成与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再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本循环”(capital circuits)理论,他指出城市景观变化过程中蕴涵了资本置换的事方法实。鲍尔(Ball, 1986)推进了这一思想,发展出“建筑供给结构”(structure of building provision)模型,他讨论了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元素,其中包括发展商、规划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动力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诺克斯(Knox, 1991)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给结构”包括更为广泛的范围,通过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分析,诺克斯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并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建筑环境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是主要作用因素,同时城市发展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焦点。

1.5 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乔尔(Gehl, 2000),林奇(Lynch, 1958),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和赖特(Whyte, 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律。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代替了旧的个人直观的行为研究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 maps)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路径”、“地标”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趋向。他同时使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质,好的建筑环境使居民感觉舒适,亲切。林奇强调好的城市形态还应包括:活力与多样性(包括生物与生态)、交通易达性(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及工作)、控制(接近人体的空间体量)、感觉(可识别性)、灵活性和社会平等一系列要素。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洛赞诺(Lozano, 1990)和特兰塞克(Trancik, 1986) 讨论了人对特定建筑环境的行为反应,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多出于“逆城市”和“逆人”的作用力。基于这个观点,他们建议城市发展演变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强调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即“环境行为”的方法。

1.6 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在大量的形态理论研究中,由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理解城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类型学(typological studies)与文脉研究(contextual studies)。类型学起源于意大利与法国,意大利建筑师玛拉托利(Mara tori)、坎尼吉亚(Canniggia)和罗赛(Rossi)奠定了类型学的基础。根据罗赛(Rossi, 1982)的解释,类型是普遍的,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学领域,类型同样是一个文化因素,从而使它可以在建筑与城市分析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类型学关注于建筑和开敞空间的类型分类,解释城市形态并建议未来发展方向。类型学的方法在欧洲建筑设计及城市景观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脉研究着重于对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分析,其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创造有意义的环境空间。文脉研究在艾普亚德(Appleyard, 1981)、卡勒恩(Cullen, 1961)、克雷尔(Krier, 1984)、罗(Rowe, 1978)和赛尼特(Sennett, 1990)著作中被广泛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概念是卡勒恩的“市镇景观”(townscape),这一概念的建立基于两点假设,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规律可以被认知,二是这些规律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市镇景观元素,从而反过来影响人的感受。通过分析“系列视线”(serialvision)、“场所”(place)和“内容”(content)。卡勒恩指出,英国1950、1960年代的“创造崭新、现代和完美”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建设和富有多样性特质的城市肌理(包括颜色、质感、规模和个性)相比较,后一种更有价值和值得倡导。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1.7 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March,Martin, 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Mitchell, 1990),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 syntax,详见:),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形态分析”(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二是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三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的思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规划师更多的关注于“政策规划”、“发展影响评估”、“发展管理”、“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师的职责似乎完全脱离了物质环境。然而,物质环境在规划学科中,无论过去与现在都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霍治(Hodge, 1998)指出:“大量的规划工作依然围绕着两个中心,一是计划新建项目对现状环境影响的评估,二是组成物质环境的不同功能和活动部分的空间协调。”城市形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在城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适当安排新的结构元素的能力,如“形态分析”已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管理”和“设计控制”等规划实践的重要工具,评价规划工作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得到规划许可的城市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一观点,城市形态的方法对辅助与充实规划实践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研究是当前西方规划学科的热点课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具体的规划概念如密集式城市发展(compactcity或neo traditional development)和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要求创造较高建筑密度,混合用地,发展步行和公交系统和一系列新的设计原则。作为物质参照的城市形态是“可持续发展”及“城市交通”等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完善和理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城市形态研究的意义同时存在于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尽管城市设计概念自出现到现在的30多年来,还未形成一个全面共识的定义,但是,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可以描述为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参与的,给予环境以特定形式的活动。其中的活动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用于提高缺乏统一与整体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 1999)。城市形态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的作用力的关系,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同构关系,不仅表现在文字描述上,同时反映在设计实践中,所以系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用于加强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

3 城市形态的方法与理论研究框架

根据诺克斯(Knox, 1994)的“城市化过程”(urbanization as a process)理论,城市化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生产技术和环境变化过程所推动。城市化的直接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于日益扩大的城镇区域内,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其它的一些结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果,如城市体系、城市用地、社会结构、建筑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定的社会系统,如政府政策、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关注到变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应继而影响初始的动力因素,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循环体系。诺克斯的分析利用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城市化过程”理论的基础。作为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城市形态的变化明确的反映了城市化过程。基于以上讨论,“城市形态作为城市化的结果”(urban form as an outcome of urbanization)这一模型,使物质的城市形态,抽象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城市规划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并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来分析城市形态变化的动力及过程机制。在这一模型中“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被强调作为主要的物质环境分析工具。形态分析关注于和城市相关的客观物质、图形及文字资料,环境行为研究强调城市居民和专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的调查分析,方法它们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视角检视研究对象,从而使城市形态的研究更为理性与客观(图1)。复杂性(complexity)与不确定性(uncertainty)理论在这一研究框架中被同时强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西方社会科学中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思想是分析和探索各种系统表现出的混乱、非连续性和难于控制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复杂性是主要因素。事物所具有的复杂特性挑战了研究分析与规划决策过程。充分认识到复杂性这一因素并不能使工作过程变得容易,但它可以使决策者有充分的准备,从而应对由复杂性产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性的清晰认识可以帮助寻找适合的分析方法。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1985)在研究中指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取决于目标与方法的不确定程度,当人们对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形成共识,确定性较高,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依赖科学与理性的步骤去完成;当人们同意目标的方向,但不知如何达到它,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学习过程;当人们不确定要达到的目的,但有许多可选择的方法,分析与决策成为一个讨论过程;最后,如果人们同时不能对目标与方法达成共识,分析与决策成为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可以对问题的特性作出判断,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概括而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渗透于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它们应成为形态研究框架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由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为主体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其中的转型性经济因素(transitionale conomy)、缺乏稳定性的发展政策和领导主观意愿构成了分析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因素。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被强调作为主要城市形态分析工具。其中的形态分析,虽然包括广泛的方法与技术,但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是其基本要求。不可否认,规划设计方案只是整个规划过程的一部分,完整有效的规划依赖于管理、控制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但规划设计方案记录了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主观意愿和环境管理方法。没有作为形态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案,大规模的规划是无法实现的。好的城市形态决不是仅仅基于美学原则的标准,它更依赖于活动其间的人的感受与评价。得到人们欣赏并积极评估的城市环境是真正有价值并应得到广泛的倡导与维护。基于环境行为研究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这些工作过程不仅重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其中更关注普通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意向,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最终将其反馈到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及具体管理行为中。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动力机制到实体环境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其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城市形态的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虽然国内阶段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已不断出现,然而系统与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方法论的研究还有待提高。本文关于这一课题的思考,目的在于希望从大量的相关文献中理出一个简单与明晰的脉络,并适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良辉,鄢泽兵。解读城市形态的三个分支理论——读《Good City Form》有感[J].山西建筑,2004,(18)。

[2] 欧阳勇锋,张延龙,蒋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城市交通建设成本,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交通能力,促进城市交通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就我国已建设且开通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践情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其未能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致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果不佳。对于此种情况,应详细、深入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探究优化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加以调整,使其优化落实,如此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的应用效果。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原因分析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原因,笔者从必要性、充分性两方面予以说明。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出行量较大,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客运交通呈现出行量增大、出行距离变长的情况,这使得原先以常规公交+小汽车+慢行交通的城市交通体系运行效果不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了客运交通速度及客运交通量,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较长距离出行困难的问题,可以缓解当前城市行车拥挤、道路堵塞等问题,促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可以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满足环保、方便、快捷、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促使轨道交通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这必然会促进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城市持续稳定发展[1]。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充分性

城市交通建设需要巨大投资、较高的施工技术以及高运营管理要求。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则可以降低城市总体运行成本、优化城市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发展,从而在总体上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城市公共交通和综合交通系统的提升和改善,可以改善城市总体交通出行结合,使其符合城市长远运营及发展需要[2]。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相关规划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分析、客流需求分析和预测,轨道交通功能结构、规模和制式的选择,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综合规划,建设和土地时序分析控制规划。基于此点,可以确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良好运行。但从多目标决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

其一,与城市规划协调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不仅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还要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规划,为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创造条件。如何在轨道网络规模、制式选择、线路方案布局方面更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需要首先解决的。

其二,经济性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城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不仅仅要考虑轨道交通的运行问题,还要考虑其经济问题,即建设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很遗憾的是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三,网络设计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繁琐性,设计者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参考城市交通现状、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应用、城市网络、线网客流需求等,规范、合理、科学的展开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但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方案,不难看出其线网规划不合理、网络规划复杂等问题。这充分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强、合理性差[3]。

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

面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还不够成熟的情况,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是优化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必经之路。

(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原则

为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可以有效实施,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出发,方案的制定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体现绿色交通理念。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服务城市居民的,而基于绿色交通理念原则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可以按照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谐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环境需求来加以优化和调整,如此可以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合理且可行,促进轨道交通良好运行,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阻碍城市发展。

其二,与其他运输系统有效衔接。轨道交通网络应与公共交通网络衔接配合良好,可以使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提高城市交通功能。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

1.发现问题,确定可行方案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首先就是对决策应用存在的不同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其次是基于对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了解,提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所提出的问题处理方法巧妙的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中,使其可以优化实施[4]。

2.选用适合的优化方法

基于以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将层次分析法、消除和选择转换方法等方法合理的应用到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中,优化决策,为使其有效应用创造条件。对于层次分析法的有效应用(如图一所示)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规划层次及判断矩阵,进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有建树性的优化决策。对于消除和选择转换方法的应用,则是构建决策矩阵,进而利用决策矩阵来掌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详细信息及决策者的价值,提出几种可行的优化决策方案,并对这几种决策方案能否消除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问题进行思考,进而选择适合的优化方案。

图一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结构图

结束语:

目前,诸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法和方案都存在一定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发现问题,确定可行方案、选用适合的优化方法来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方案,弥补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不足,促使城轨道交通可以在其支持下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高鹏,汪鲲.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决策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3-94.

[2]陶克,吴小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选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3):608-6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