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例6篇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商务单证 地位和作用 单证员 业务素质

中国于2001年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历经1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全面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现今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处理各种各样的国际商务单证才能完成。基本上国贸交易的具体操作都与商务单证的交换密切相关,所以商务单证在整个贸易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了解和不熟悉商务单证知识就意味着不懂国际贸易,就无法与业务、财务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准确和有效的沟通,同时意味着不能履行和完成国际贸易的约定和交易,极有可能导致旷日持久的官司和永远无法取得的货款和收不到货物。既然国际贸易商务单证工作如此重要,那么任何一位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高度重视商务单证的制作和流转。

国际贸易商务单证是国贸中使用的各种单据、文件与证书的统称。商务单证是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础,其流转环节构成了国际贸易程序,使买卖双方的各部门通过商务单证即可进行准确的衔接。商务单证工作贯穿于外贸企业的销售、订单、进货、生产、包装、运输、收付汇等全程,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精确性高、涉及面广,除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外,还必须和物流运输公司、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商检部门、外汇管理等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商务单证的流转程序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是交易中办理货物交接和货款收支的一种有力依据。单证可以证明出口商是否履约和履约的程度,进口商以单证作为提取货物物权凭证,有了单证,就表明拥有了货物。

国际贸易单证是外贸商业活动的重要文件资料,是商品流通的原始凭证,它反映了商品的整个流转过程,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单证是国际贸易合同履约的首要基础

国际贸易是跨国的商品买卖,由于买卖双方分处不同国家,相距遥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货物与货款不能进行简单的直接交换,而只能以单证作为交换的媒介和手段。国际贸易合同订立后,履行阶段可概括为“货、证、船、款”四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进出口商及合同有关的相应各方只有在履行了约定义务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相关单据,没有提交应交付的单据就意味着没有按规定履约。

二、国际贸易单证是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

从国家角度看,国际贸易单证作为一种涉外商务及法律文件,体现了一国的外贸易政策,反映了一国的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际贸易单证是由外贸企业和相关国家政府管理机构签发的,从外贸企业角度看,国际贸易单证工作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际的交易中,不论合同内容、单据条款、组织货源,还是安排运输、购买保险、申报货物、办理收付汇等各种业务的经营管理环节,最后都会通过单证工作集中反映出来。

三、国际贸易单证是外贸企业确保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国际贸易工作与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规范单证管理工作,提高单证质量,不仅能够有效制止各种差错,还可以加速资金回流,提高资金使用率,在无形之中确保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外贸企业对整个贸易环节都应进行全面的监管,单证管理又是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业务人员在缮制单证和提交单证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不能正常收到货款,进而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四、国际贸易单证是解决国际贸易争议的主要依据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人分处异国,市场经常发生变化,有利和不利因素在不断转换,新情况时有出现,贸易活动中发生争议、矛盾也是正常的。因为国际贸易是通过单据交换来实现的,在合同订立之前、之中和之后都要对所提供的单据严格把关,根据合同规定严格制作单据。一旦发生合同纠纷或争议,可以通过符合合同要求的单据据理力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国际贸易单证是外贸企业形象的展示平台

能否做好国际贸易单证工作,对国家、外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形象和利益都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单证虽然是商务和法律文件,但可以起到塑造外贸企业的良好形象,并起到对外扩大宣传的作用。正确、完整、及时、整洁、清晰的单证,能够展示外贸企业的业务素质。国际水准的管理规范,精确严谨的工作能力,为外贸企业树立优质形象,有利于业务拓展。反之,粗劣、杂乱、错误的单证则必然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

伴随我国外贸企业大幅增长,对外贸单证员的需求量也在激增。为此,培养和招聘经验丰富、能力娴熟、知识全面的单证人员,已成为企业对外贸易中的首要工作。

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工作的人员,不仅应掌握专业的国际贸易知识、准确的商务单证知识、熟练的外贸英语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各种更新的知识。此外,还要熟知外贸方针政策、国际法规和贸易惯例等相关知识。从事商务单证工作的人员有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内须与工厂销售人员和生产人员、财务部门、商业客户关系融洽,从容应对、及时化解和消除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对外要与海关、商检、外汇管理局、保险公司、银行等有关部门紧密联系,积极沟通、主动获取和掌握各种政策和信息。从事商务单证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多种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有关应用软件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网上申报、申领单证和利用INTERNET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商务单证工作的人员必须拥有严谨、耐心、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制单过程中最忌粗心大意,急于求成。此外,单证工作烦琐,要养成善于管理时间,勤于记录备案,甘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习惯。

总之,由于商务单证在国际贸易工作中与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外贸企业要切实提高和重视商务单证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以确保企业的有效经营和长久发展。

(作者单位为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外经贸公司)

参考文献

[1] 谢娟娟,金淑云.对外贸易单证实务[M].南开大学出版社.

[2] 王雪.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广银芳.外贸单证制作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2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检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高职院校国际贾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近似等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的特征,明确高职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要培养的是一批能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双对接。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1.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二、借鉴英国经验,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证书制

(一)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接受检验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施,将会使人才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人人才的培养过程,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不能够与企业共享各自的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方面充分吸收企业界的意见,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产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充分地融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指导实践,同时定期派学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学校吸收企业界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同时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界开展各种技术研发等。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开展教学

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却与其相脱节,而英国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体系的具体要求展开教学,使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学员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证书。我国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高职院校的学历证书,又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制”,使学生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岗位胜任能力,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英国的职业资格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其教学的很大比重都是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包括“三明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中,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所占时间较多,而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很少,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借鉴英国的做法,将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吸引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和工厂真实环境进行实习的机会,并与企业人士联合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保证实习环节的质量,形成“2+1”模式,即学生人学后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具有岗位胜任能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尽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但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意义。同时,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历年市场调研的结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向为:面向各类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对外销售及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保险、报检、跟单、单证和报关等业务工作或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的具体职业岗位为:(1)在对外经贸企业或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对外签订购销合同等对外贸易业务活动。(2)在专业报关公司与报关公司从事报检、报关工作。(3)在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跟单、制单、报检和自理报关业务。(4)在对外经贸企业从事专职制单的单证员工作。(5)在外运公司或货运公司中从事货物运输与管理、货运或船务等货代业务。这些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面对全球变幻莫测的数字化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力图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及配置机制,以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严格地讲,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既要看文化程度高低,又要看职业适应能力。所以,全面反映劳动者的素质状况,应该采取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主要有: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资格证书。在国际贸易中,上述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由不同的主考机构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该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将被加入到国际贸易人才库中,优先被外贸企业选聘。

(三)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在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后,经过适当的专门训练,要求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操作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资格标准将对完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相应的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将促使专业课程进一步调整,将国际贸易中前沿的新知识、新变化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培训等及时纳人教学计划,使之更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更符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3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特点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

国际贸易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这四个部分当中,国际贸易的历史主要涉及到了二战后,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联系,这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主要涉及到了成本、产业、贸易等相关理论内容,该理论部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发展特征[1]。国际贸易的政策涉及到了自由贸易、保护贸易以及管理贸易等相关政策,国际贸易的政策,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相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涉及到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对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握,从而保证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平稳发展和进步。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两点内容,一是关联性较强;二是联系密切。关联性较强主要是指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经济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2]。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整体角度,并能够对影响国际贸易的部分进行把握和分析,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有效地了解。实际联系密切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与当下时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并且理论更新速度较快,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更好地对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进行把握。

二、现阶段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缺失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国际贸易内容了解较少,加上国际贸易这一概念较为庞大,学习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再者,国际贸易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这样一来,由于课程自身的问题以及学生主观意识问题,从而导致国际贸易课程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3]。

(二)教材与实际联系较差

国际贸易课程需要利用教材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教材在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从现阶段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情况来看,理论性教学占据较大的部分,并且教材内容更新不能够与现阶段国际贸易发展情况保持一致性,这就导致相关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关税变化最为明显,各国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教材对这一方面的改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4]。

(三)教学方法较差

国际贸易课程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被学生接受,这就导致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和取得预期的效果[5]。同时,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发展和进步。

(四)缺乏实践指导

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讲解过程中,理论教学不能够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忽略这一问题,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低下这一问题存在。

三、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分析中看出:

(一)保证课程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课程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分清主次,保证学生能够对国际贸易课程重要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学习当中[6]。

(二)加强教材与实际的联系

教材选择以及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与国际贸易实际发展情况之间的联系,保证教材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进行结合,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最近信息进行把握,将其编入教材,从而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成为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例如利用项目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使学生能够更好投入到学习当中,对国际贸易课程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7]。

(四)加强实践指导

国际贸易课程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指导要立足于理论教学发展情况而言,能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课程理论进行更好的利用。加强实践指导,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将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4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探讨的是与贸易产生、贸易模式及贸易利益分割等问题密切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内容,是关注、分析和理解有关国际经济现象的必要前提,也为后续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和经贸规则深刻演变、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国际贸易学》课程在教学中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向学生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关注、思考和讨论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强化对国际贸易现象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而现实的问题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与贸易发展新形势的脱节,致使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拟定目标

(一)修复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关系

应用型高校的理论性课程定位比较模糊,导致理论课程往往陷入怪圈,既够不着研究型课程,也算不上实践性课程,这也导致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培养作用[1]。当前《国际贸易学》课程通常简单沿用了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或者随意选择教材和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中既缺乏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也缺乏理论、实践学时比重的分配安排,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目标“重学术能力、轻应用能力”,无法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理论性、滞后性上,并进一步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阐述、轻能力培养”上。因此,要改革教学内容,首先应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使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二)多途径更新教学内容,扭转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现状

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变化迅速,围绕国际贸易有关的理论研究、政策、规则也在发展演变,教学内容体系应快速跟踪、紧密顺应国际贸易形势适时调整,从而体现这样一门课程时效性、现实性的特征[2]。但就现有情况而言,《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缺乏对新形势下新现象的关注,滞后性明显。第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以传统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为主,而对新新贸易理论等阐述较少;缺乏对新兴地区市场关注,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非关税壁垒部分则多是罗列配额、补贴等常见壁垒,对蓝色贸易壁垒等新型壁垒介绍甚少;区域经济一体化仍以欧盟、北美自贸区等早期组织为主,对新兴区域贸易组织着墨有限,并难以把握类似“英国脱欧”等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变化的新热点问题;有关WTO基本内容介绍较为全面,但缺乏对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停滞、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缓慢的介绍等。第二,从内容体系上看,仍是沿用多年前的体系结构,重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轻有关现实贸易现象的分析,缺少应用能力训练模块,无法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妥善处理与前后续课程的重叠内容

由于《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导致其与前后续课程如《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重复性。尤其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在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国际直接投资部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课程讲授中没有严格区分,容易造成学生觉得重复太多、学来无用的假象。如何避免前后续课程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重复讲授问题,需各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合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思路,并就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的诸多不足,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并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实施“三增、两减、一整合”改革,探索并构建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突破以重学术理论、轻应用能力的传统内容体系。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对其进行优化,同时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将教学内容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发展及其引致的关联现象等三个模块。优化后的知识目标包括:第一,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分析国际贸易现象的基本术语、分工与利益、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第二,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包括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关税、非关税壁垒、出口促进与进口管制、国际贸易政策的诸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协调(WTO)等;第三,贸易发展及其引致的关联现象:包括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史、世界市场与贸易条件、国际服务贸易、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等。优化后的能力目标包括:国际贸易形势的分析预判能力;对贸易自由化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解与预测能力;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合作、对抗博弈原因;理解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形势和跨国公司的地位与作用等;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施“三增”改革,即增加新的贸易理论、新的贸易政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内容

新增新的贸易理论包括新新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理论,其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和明确的政策价值。如新新贸易理论,国外主流教材已经吸纳其相应内容,但国内的国际贸易教材尚未涉及该理论[3]。增加新的贸易理论内容既是对理论体系部分内容的完善,也反映了课程教学对新理论的持续关注。新增的贸易政策应是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日益受到重视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第二,使用日渐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相比一般贸易壁垒,其贸易保护手段更为隐蔽,且由于从单一产品限制转向生产链限制,影响范围将更为广泛,加上容易与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结合而形成复合型壁垒,将更为难以应对;第三,贸易政策诸边协调部分,TPP、ASEAN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内容等。通过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以紧密联系贸易发展现状。新增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内容是为了直接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补充具有时效性的贸易案例,更新必要数据资源,通过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水平。如以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和表现为例,结合新新贸易理论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针对性意义;以英国脱欧为例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退”问题;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数据资料为例分析新型贸易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贸易的影响等问题。还可通过课堂布置贸易专题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再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借助新鲜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撑,避免《国际贸易学》课程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式讲授,以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为桥梁,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贸易感知、经济感知和国际化意识。

(三)教学内容实施“两减”改革,即减少过时传统贸易理论和过时政策分析内容

适时减少过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现实性:减少贸易理论中的空泛内容,如数学模型的推导,减少不适应WTO规则和自由贸易新协定的过时政策分析内容,如关税效应分析等。此外,还可压缩一部分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时间,要求学生课前学习并随堂考察学习情况,更多教学资源分配至新增的教学内容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教学内容的增减和教学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实施

“一整合”改革,即整合《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交叉重复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纯理论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开展基本国际经济分析的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贸易学》课程则主要定位于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部分涉及较多模型推导,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比较而言,《国际经济学》理论性更强,而《国际贸易学》应用性更强。因而针对存在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已重点阐释的部分,《国际贸易学》可适当弱化,更侧重于联系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实问题,着重于理论内容的分析和运用,政策部分的阐释和应用。通过两门课程交叉重复部分内容的“应用化”改革,突出《国际贸易学》的“应用性”特点,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发展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不断深化的。在优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新贸易理论、新的贸易政策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减少过时传统贸易理论的空泛内容和过时政策分析内容,整合《国际贸易学》与《国际经济学》课程中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实行“三增、两减、一整合”改革,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改革的综合实践方案,才能更为有效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刘婷 刘宏青 张韵风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庄新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2):39-44.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范文6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 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 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 (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61—农业技术经济 2002年第3期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1)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2)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明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展的时代的来临。(3)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

(4)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因此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 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不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聚成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62—

于化金等:关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点思考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

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基础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

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快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做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 科技进步的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