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例6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1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企业竞争能力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竞争能力可以分为三种: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静态的能力);潜在的竞争能力(改善的能力);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进化的能力)。研究企业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战略选择。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源于学者和实业界人士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定义存在较大争议,从而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理论。

一、企业竞争能力含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一)古典经济学的看法

早期竞争力的观点源于分工,认为是由于分工的存在产生了竞争优势。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企业产生竞争力不是产生于绝对竞争优势,而是产生于相对竞争优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论述了竞争与商品交换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认为劳动生产率是竞争力最基本的来源。综上,早期经济学认为,企业竞争能力是企业在其占有的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对比较优势。

(二)古典战略理论

20世纪70年代,企业战略理论盛行。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基点是从既有的已结构化的产业内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企业适应环境,通过资源配置实现市场扩张的目标。企业竞争能力主要通过其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来反映,拥有了高的市场占有率就说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所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战略中心。

(三)竞争战略理论

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企业竞争能力作了系统性研究,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当中,以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核心研究点,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力问题。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

1.在一个很有优势的行业;2.选择企业在该行业的相对地位;3.利用价值链创造价值,并认为企业价值链的差异以及进入或退出壁垒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以及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资源学派的观点

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企业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能力是在企业内在成长和持续竞争优势保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潘罗斯把企业竞争能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优势。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潘罗斯《企业成长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提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位势差异。

(五)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能力理论

资源学派是以考察企业占有资源的数量来评判企业的竞争能力,但占有了资源是否就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还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基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学说很多,其中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组织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流程能力理论三类,其中核心能力理论是其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本质的东西就是“能力”。而一个企业之所以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是因为其具有“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开始涉及动态竞争力,拓宽了研究竞争力的视野。

二、企业竞争能力含义辨析及特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竞争能力理论发展的一个清晰脉络:人们对企业竞争能力最初的认识就是种种比较优势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经历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的差异;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竞争能力的本质不仅是优势的表现,而且是企业占有的要素资源,从而经历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外部市场资源)和资源位势差异(内部资源)等;发展到现在,人们对竞争力的理解又更进一步,认为仅有比较优势或者优势资源也不能构成竞争力,也不是竞争力的本质,竞争力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能力――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因此提出了基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组织能力、核心能力、业务流程能力理论。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企业竞争能力具有整体性,是一种系统能力,而不单是企业的产品或业务等环节上的能力;二是企业竞争能力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企业竞争能力的深层即决定层是企业的文化、制度、战略和机制;企业竞争能力的中间层即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企业竞争能力的外层即企业在财务、市场、人力、运营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竞争优势。

三、研究结论

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动态性。在今天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经济日益国际化、竞争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竞争能力的形成主要源于内部资产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其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竞争资产×竞争过程=竞争力

这个公式可表述为企业竞争能力是由技术资源(硬件或者有形部分,资产)和组织能力(软件或无形部分,过程)两部分组成。

“技术资源”的内涵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生产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2.获取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3.培育和利用工程技能和生产作业技能的能力。

“组织能力”的含义是指:1.制定战略决策的能力;2.有效地集中、组合、配置和重组资源的能力;3.营造、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4.学习和完善组织自身的能力。

实际上,竞争资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源,竞争过程也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优势的能力。可见,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组织保证;团队;人才;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原因正在于核心竞争力及其维持。因此,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坚守主业,审慎对待多元化,运用核心优势,正确把握商机,维持好团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人才,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国内)一流水平实施一项到多项核心流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则应具备“过人之事”,即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尤其是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知识的技能,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技能,或者知识技能的集合体。

二、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存,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企业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竞争力。

3.延展性:生存力支持企业向更高生命力的新事业拓展,这种能力是应变能力,是一种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能力。

4.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质、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常常难以让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

5.长期性:核心竞争力培育建设取决于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知识、理念的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本人所在的公司(研究所)四十多年来始终紧紧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各类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1.首先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保证企业的知识积累,努力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结构,培养一批有超前意识和洞察力的经营管理者,整合各种资源在信息、知识,智力方面大胆投入,同时借助打造XX系列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各类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愿景和目标,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研究机构;以产品为导向,以技术研究机构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有利于人才培养、吸引和发挥人才的舞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制定了各类人员的薪酬体系政策及相关福利待遇,使之从教授级高工到进所的本科生以及每个岗位的全体职工都能主动发挥出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有机配合的整体。

3.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机构在创新战略上,以国际同类先进企业作参照系,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方向,结合本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强化技术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研、产、销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4.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以自主创新、独立研发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关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专门列入科研经费、专项奖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5.加强管理促进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打造,特别要注重不同人才,不同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岗位、各种专有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整体实力,以致于成为别人难以超越的独特的技术优势。

6.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四、结语

本人所在的公司下属研究所就是数十年来始终如一的紧紧抓住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这两个关键,全所团队上下形成凝聚氛围,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打造核心技术数十年。而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产品销售收入从十年前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几个亿,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当今国内外同行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培育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兴盛之源,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春景.核心竞争力[M].研究出版社,2011.

[2]王秀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昌林.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3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判别标准 战略能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反映企业的特性。由于竞争优势不具有绝对的持久性,企业必须在发掘他们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将来为企业创造相对竞争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 因此,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与同层次主体的相互比较中才有意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企业所没有或不及的,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判别标准

核心竞争力由四种标准组成,这些标准被用来判别哪些资源和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在表1中列出的企业所拥有的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们满足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的四个标准。正如在表1中所示的,战略能力也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四种战略能力是指有价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难于模仿的能力及不可替代的能力。,因此它们也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不能满足这四种标准的能力就不是核心竞争力。每一种核心竞争力都是能力,但并非每一种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一种能力要想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是独特并不可模仿的”。

只有在企业的能力无法被竞争对手抄袭、模仿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形成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在某个时间段内,企业可能会通过利用有价值的、稀有的然而可模仿的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长短能衡量竞争对手模仿产品、服务和过程的速度。只有通过将这四种标准结合起来,企业的能力才能够具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可为企业创造一种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有价值的能力

有价值的能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价值的能力促使企业形成并执行战略,从而为特定的客户创造价值。例如:沃尔玛公司最初依赖它的配送能力,它通过以低价提供很宽泛的名牌产品选择范围而开始了它的业务,沃尔玛改变了消费者们对价值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知道他们不用再付出许多零售商所要求的价格。

稀有能力

稀有能力是指那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能力。在评估这个标准时,我们总是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即“有多少竞争对手拥有这种有价值的能力”。如果一种能力被许多竞争对手所拥有,对于他们的任意一个,都不太可能会产生竞争优势。相反,有价值而普遍存在的资源和能力可能会造成对等的竞争。只有当企业创造并发展了那些与竞争对手共同能力不一样的能力时,才会产生竞争优势。比如:戴尔公司的直销商业模型使它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也使得它的增长率高于同行业的水平。因此,戴尔用来塑造并发展商业模型的能力是稀有的。

难于模仿的能力

难于模仿的能力是其他企业不能轻易建立起来的能力。有一种或三种混合因素有可能产生难于模仿的能力(见表1)。

首先,企业有时能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发展自身能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他们特有的历史道路的能力和资源”。也可以这样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能力,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历史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让企业拥有在其他历史时期成立的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例如麦肯锡文化是他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它是那样一种文化,是独特的、奇异的,使公司有别于其他商业组织;”它的企业文化是“人们相互联系、鼓励以及思考的一种常规的文化,它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和意念中,它的核心是一种资源的行为”。公司的创始人马文•鲍尔建立了麦肯锡文化的历史渊源,今天的成就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当鲍尔进入咨询业时。

其次要成为难于模仿的能力的条件是: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要比较模糊。这样,竞争对手就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者们就不能确认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能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获得的同样的利益。

社会的复杂性是能力不易被模仿的第三个因素。社会的复杂性意味着许多企业的能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社会复杂性能力的例子包括经理们之间以及经理和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以及企业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声誉等。像通用电器、惠普电脑、沃尔玛他们把社会能力作为他们在全球经济构想的基础,承担他们对利益相关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当地社会)的责任,实现他们对雇员的承诺。这些社会能力对企业的运作非常重要。

不可替代的能力

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能力。它是能力成为竞争优势来源的最后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不具备战略对等的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本身并不是稀有的,也不是不可以模仿的。”总的来说一种能力越难被替代,它所产生的战略价值就越高。能力越是不可见,企业就越难找到它的替代能力,竞争对手就越难模仿它的战略以产生价值。企业的专有知识以及建立在经理和员工之间信任基础上的工作关系就是很难被了解,也很难被替代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上述四个判断标准进行分析,使企业对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通过深入挖掘核心竞争力、适应全球竞争的需求,将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5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研究由来已久,长盛不衰。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沃特曼?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指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坐标观灌输给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写道:“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庆修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经济学家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其他如企业的文娱、联谊、形象设计等,均不属此列。钟岩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

3.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定义版本很多,内涵十分宽泛。管理学界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研究企业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企业文化又细分为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我国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过程中应有的价值理念。目前,较公认的是企业文化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由普拉哈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坦普进一步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指出核心竞争力必须“在长期或短期之内对公司生存起重要的作用,对竞争对手来说是无形的,难以模仿的,是该公司独有的,是资源、技术和过程的混合,是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的一种能力,比个人的能力要强大,对公司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十分重要,对于公司战略的贯彻十分重要,对公司的战略决策十分重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预见能力与核心执行能力。核心预见能力是有助于企业发现并掌握,能够形成先行一步优势的事实或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来源是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快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卓越的分析推理能力。核心执行能力是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独特能力,借助该能力,企业能够按照业务领域的一流水平实施一项或多项流程。可见,在这两类核心竞争力中,前者使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顾客需要的特殊价值,后者则保证企业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际能力气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但核心产品和核心人物必须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决定,否则无法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论述,学界比较统争议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两者有及其紧密的联系。

观点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即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主要组成部分(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观点二,从内容上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或几个点的优势、强项,而是一个企业在独特的竞争环境和管理理念之下,内部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协调配合的整体实力。从特征来看,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扩展延伸性的特点。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整个动力系统,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观点三,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有四个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9]。

三、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范文6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培养策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国有企业垄断局面正在逐步缓解,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我们思维空间里通常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广义上的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独资企业,该理论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征上的。而狭义上的民营企业仅仅指的是私营企业。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里面是没有民营企业的这个概念,它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

核心竞争力: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没有持续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分析,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文化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而今已成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最近五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近五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之中,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依靠灵活的体制,科学的管理,度过发展艰难时期,慢慢走向成熟。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也使得企业的竞争愈来愈烈。很多企业管理者忙于制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传统的竞争策略,整日充当企业“消防员”的角色,到处“救火”,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培育。但面对目前快速巨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式,单纯依靠传统的竞争策略已经逐步失效,渠道战、价格战、终端战使更多企业深陷竞争的泥潭,而企业家整日忙于四处救火,企业家精神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从客观层面上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简单的手工作坊起步,而后经过政府指导形成个体营业,在长期的运营积累及运营改良以后,慢慢形成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第二种,在发现商机以后,由亲戚、好友等人筹集资金,引进技术(通常情况下参股人里面会有人懂技术)合伙筹办的民营企业,又叫合伙企业。

第三种,在原国营企业基础上转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后经过他人买断而转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有企业在被买断以后多发展成为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民营企业的所有权都是被少数管理者所有。这种情况有着特有的优势,但是所有权集中的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能力薄弱。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例如: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实施“大而全”、“小而精”的战略,经营战略雷同,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去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单纯追求眼前利益会导致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的缺失。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管理却很松散,往往容易出现总部经营战略在下属公司实施情况不佳的状况,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科技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人才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方认为:只要我们肯出钱就能招到我们需要的人。另外就是在民营企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没有办法得到晋升,甚至有时还会被排挤。因此,他们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时间长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才就会跳槽到一些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企业,或者是自行创办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员或者是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民营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3.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民营企业现有员工素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其企业自身适应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比较弱。

4.经营模式单一,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国内市场业务,实行的是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WTO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很多民营企业难以克服这样的困难,最后只能退出市场竞争。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当前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但主要与企业自身有着实质性的关系。

1.家族企业模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取家族企业模式,以江浙地区为例,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不是很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状况的不断加剧,家族企业是很难保持其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因为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一般不愿接受家族以外的人或者经营实体的参股,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融资能力停滞不前,这时企业的发展弊端就会表现出来。另外家族企业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和结构完善。

2.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较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企业自我融资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是比较大的

3.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矛盾较多。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的市场占有格局和竞争体系打乱,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存在于民营企业运营的始终。

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因素不强等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就形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国有与民营信誉度的问题上,在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上对民营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不是已接近尾声,而是才刚刚开始。对此,民营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在面对经营环境变化时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我认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状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建立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作用,从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市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企业要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意识,可组织专业或业余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及时补充新知识。此外,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为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留住人才,人尽其才。

4.狠抓机遇,迅速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调节,做到科学引导。另外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J].现代法学,2001.

[2]高天乐.民营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5.

[3]何军香.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4]米永平.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